蒲公英能治什么病|蒲公英有什么作用|蒲公英什么樣真假辨別
【中文名】蒲公英(《本草圖經(jīng)》)
【類別】全草類
【異名】鳧公英(《千金方》)
,蒲公草
、耩褥草(《唐本草》)
,仆公莢(《千金翼方》),仆公罌(《本草圖經(jīng)》)
,地丁(《本草衍義》)
,金簪草(《土宿本草》)
,孛孛丁菜
、黃花苗、黃花郎(《救荒本草》)
,鵓鴣英(《庚辛玉冊》)
,婆婆丁(《滇南本草》),白鼓丁(《野菜譜》),黃花地丁
、蒲公丁
、耳瘢草、狗乳草(《綱目》)
,奶汁草(《本經(jīng)逢原》),殘飛墜(《生草藥性備要》)
,黃狗頭(《植物名實(shí)圖考》)
,卜地蜈蚣、鬼燈籠(《草木便方》)
,羊奶奶草(《本草正義》)
,雙英卜地(《貴州民間方藥集》),黃花草
、古古丁(《江蘇植藥志》)
,茅蘿卜(《咽川中藥志》),黃花三七(《杭州藥植志》)
。
【來源】為菊科植物蒲公英的帶根全草
。
【植物形態(tài)】蒲公英
多年生草本,含白色乳汁
,高10~25厘米
。根深長,單一或分枝
。葉根生
,排成蓮座狀;葉片矩圓狀披針形
、倒披針形或倒卵形
,長6~15厘米,寬2~3.5厘米
,先端尖或鈍
,基部狹窄,下延成葉柄狀
,邊緣淺裂或作不規(guī)則羽狀分裂
,裂片齒牙狀或三角狀,全緣或具疏齒
,綠色
,或在邊緣帶淡紫色斑,被白色絲狀毛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ㄇo上部密被白色絲狀毛;頭狀花序單一,頂生
,直徑2.5~3.5厘米
,全部為舌狀花,兩性:總苞鐘狀
,總苞片多層
,外層較短,卵狀披針形
,先端尖
,有角狀突起,內(nèi)層線狀披針形
,先端呈爪狀
;花冠黃色,長1.5~1.8厘米
;寬2~2.5毫米
,先端平截,5齒裂
;雄蕊5
,著生于花冠管上,花藥合生成筒狀
,包于花柱外
,花絲分離,白色
,短而稍扁
;雌蕊1,子房下位
。長橢圓形
,花柱細(xì)長,柱頭2裂
,有短毛
。瘦果倒披針形,長4~5毫米
,寬約1.5毫米
,外具縱棱,有多數(shù)刺狀突起
,頂端具喙
,著生白色冠毛?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ㄆ?~5月
。果期6~7月
。
生長于山坡草地、路旁
、河岸沙地及田野間
。全國大部地區(qū)均有分布。
此外
,尚有多種同屬植物
,如:堿地蒲公英、異苞蒲公英
、熱河蒲公英
、西藏蒲公英等,均可同等人藥
。
【采集】春、夏開花前或剛開花時連根挖取
。除凈泥土
,曬干。
【藥材】干燥的根
,略呈圓錐狀
,彎曲,長4~10厘米
,表面棕褐色
,皺縮,根頭部有棕色或黃白色的毛茸
,或已脫落
。葉皺縮成團(tuán),或成卷曲的條片
。外表綠褐色或暗灰綠色
,葉背主脈明顯。有時有不完整的頭狀花序
。氣微
,味微苦。以葉多
、色灰綠
、根完整、無雜質(zhì)者為佳
。
全國大部地區(qū)有產(chǎn)
。
【化學(xué)成分】蒲公英全草含蒲公英甾醇、膽堿
、菊糖和果膠等
。
同屬植物藥用蒲公英的根中含蒲公英醇
、蒲公英賽醇、ψ-葡公英甾醇
、蒲公英甾醇
、β-香樹脂醇、豆甾醇
、β-谷甾醇
、膽堿、有機(jī)酸
、果糖
、蔗糖、葡萄糖
、葡萄糖甙以及樹脂
、橡膠等。葉含葉黃素
、蝴蝶梅黃素
、葉綠醌、維生素C_50~70毫克/100克和維生素D_5~9毫克/100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ㄖ泻浇疖嚩肌⑷~黃素和毛莨黃素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ǚ壑泻?谷甾醇、5z-豆甾-7-烯-3β-醇
、葉酸和維生素C
。綠色花萼中含葉綠醌?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ㄇo中含β-谷甾醇和β-香樹脂醇
。又本品含考邁斯托醇、核黃素1.43微克/克和胡蘿卜素7.7~8.8毫克%
。
【藥理作用】蒲公英注射濃試管內(nèi)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菌株
、溶血性鏈球菌有較強(qiáng)的殺菌作用,對肺炎雙球菌
、腦膜炎球菌
,白喉?xiàng)U菌、綠膿桿菌
、變形桿菌
、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等及卡他球菌亦有一定的殺菌作用
。蒲公英提取液1:400在試管內(nèi)能抑制結(jié)核菌
,但煎劑1:100亦無效
。其1:80的水煎劑能延緩ECHO11病毒細(xì)胞病變。醇提取物31毫克/公斤能殺死鉤端螺旋體
,對某些真酋亦有抑制作用
。小白鼠靜脈注射蒲公英注射液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58.88±7.94克/公斤,小鼠
、兔亞急性毒性試驗(yàn)對腎臟可出現(xiàn)少量管型
,腎小管上皮細(xì)胞濁腫。煎劑給大鼠口服
,吸收良好
,尿中能保持一定的抗菌作用。
國外研究
,蒲公英在動物身上有利膽作用
,臨床上對慢性膽囊痙攣及結(jié)石癥有效。也有認(rèn)為它有利尿作用
,特別是對門脈性水腫有效
,可能是由于植物中含有大量鉀的緣故。對離體蛙心
,小量興奮而大量則呈抑制作用。也有用其根及全草作苦味健胃劑或輕瀉劑者
。內(nèi)服葉的浸劑可治蛇咬傷
,也有用以促進(jìn)婦女的乳汁分泌的。
【炮制】揀去雜質(zhì)
,洗凈泥土
,切段,曬干
。
【性味】苦甘
,寒。
①《唐本草》:"味甘
,平
,無毒。"
②李杲:"微苦
,寒
。"
③《本草述》:"甘,平微寒
。"
④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苦甘
,寒。"
【歸經(jīng)】入肝
、胃經(jīng)
。
①李杲:"足少陰經(jīng)
。"
②《本草衍義補(bǔ)遺》:"入陽明、太陰經(jīng)
。"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
,利尿散結(jié)。治急性乳腺炎
,淋巴腺炎
,瘰疬,疔毒瘡腫
,急性結(jié)膜炎
,感冒發(fā)熱,急性扁桃體炎
,急性支氣管炎
,胃炎,肝炎
,膽囊炎
,尿路感染。
①《唐本草》:"主婦人乳癰腫
。"
②《本草圖經(jīng)》:"敷瘡
,又治惡刺及狐尿刺。"
③《本草衍義補(bǔ)遺》:"化熱毒
,消惡腫結(jié)核
,解食毒,散滯氣
。"
④《滇南本草》:"敷諸瘡腫毒
,疥癩癬瘡;祛風(fēng)
,消諸瘡毒
,散瘰疬結(jié)核;止小便血
,治五淋癃閉
,利膀胱。"
⑤《綱目》:"烏須發(fā)
,壯筋骨
。"
⑥《醫(yī)林纂要》:"補(bǔ)脾和胃,瀉火
,通乳汁
,治噎膈。"
⑦《綱目拾遺》:"療一切毒蟲蛇傷
。"
⑧《隨息居飲食譜》:"清肺
,利嗽化痰
,散結(jié)消癰,養(yǎng)陰涼血
,舒筋固齒
,通乳益精。"
⑨《嶺南采藥錄》:"炙脆存性
,酒送服
,療胃脘痛。"
⑩《山東中藥》:"為解毒
、消炎
、清熱藥。治黃疸
,目赤
,小便不利,大便秘結(jié)
。"
⑾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
,涼血利尿,催乳
。治疔瘡
,皮膚潰瘍,眼疾腫痛
,消化不良
,便秘,蛇蟲咬傷
,尿路感染。"
⑿《上海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
,利尿
,緩瀉。治感冒發(fā)熱
,扁桃體炎
,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氣管爽
,流火
,淋巴腺炎,風(fēng)火赤眼
,胃炎
,肝炎,骨髓炎
。"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
,0.3~1兩(大劑2兩)
;搗汁或入散劑。外用:搗敷
。
【選方】①治乳癰:蒲公英(洗凈細(xì)銼)
,忍冬藤同煎濃湯,入少酒佐之
,服罷
,隨手欲睡,是其功也
。(《本草衍義補(bǔ)遺》)
②治急性乳腺炎:蒲公英二兩
,香附一兩。每日一劑
,煎服二次
。(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③治產(chǎn)后不自乳兒,蓄積乳汁
,結(jié)作癰:蒲公英搗敷腫上
,日三、四度易之
。(《梅師集驗(yàn)方》)
④治瘰疬結(jié)核
,痰核繞項(xiàng)而生:蒲公英三錢,香附一錢
,羊蹄根一錢五分
,山茨菇一錢,大薊獨(dú)根二錢
,虎掌草二錢
,小一枝箭二錢,小九古牛一錢
。水煎
,點(diǎn)水酒服。(《滇南本草》)
⑤治疳瘡疔毒:蒲公英搗爛覆之
,別更搗汁
,和酒煎服,取汗
。(《綱目》)
⑥治急性結(jié)膜炎:蒲公英
、金銀花。將兩藥分別水煎
,制成兩種滴眼水
。每日滴眼三至四次,每次二至三滴。(《全展選編?五官》)
⑦治急性化膿性感染:蒲公英
、乳香
、漢藥、甘草
,煎服
。(《中醫(yī)雜志》(11):31,1965)
⑧治多年惡瘡及蛇螫腫毒:蒲公英搗爛
,貼
。(《救急方》)
⑨治肝炎:蒲公英干根六錢,茵陳蒿四錢
,柴胡
、生山梔、郁金
、茯苓各三錢
。煎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蛴酶筛?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天名精各一兩,煎服
。
⑩治膽囊炎:蒲公英一兩
。煎服。
⑾治慢性胃炎
、胃潰瘍:蒲公英干根
、地榆根各等分,研末
,每服二錢
,一日三次,生姜湯送服
。(⑨方以下出《南京地區(qū)常用中草藥》)
⑿治胃弱
、消化不良,慢性胃炎
,胃脹痛:蒲公英一兩(研細(xì)粉),橘皮六錢(研細(xì)粉)
,砂仁三錢(研細(xì)粉)
。混合共研
,每服二至三分
,一日數(shù)回,食后開水送服
。(《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
【臨床應(yīng)用】蒲公英是清熱解毒的傳統(tǒng)藥物
。近年來通過進(jìn)一步研究
,證明它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現(xiàn)已制成注射劑
、片劑
、糖漿等不同劑型,廣泛應(yīng)用于臨床各科多種感染性炎癥
。
①用法
㈠注射:目前臨床用于抗感染的多以注射劑為主
。肌肉注射每次可用2毫升(相當(dāng)于總生藥10克),每日2~3次
,也有用至每日總量相當(dāng)于生藥40~160克的
;靜脈滴注每次用含生藥25~100克的注射液加入5~10%葡萄糖液250~500毫升中滴入。亦可根據(jù)病情需要作穴位注射(治療脈臂炎)或胸腔注射(治療膿胸)
。㈡口服:除煎劑(大多配成復(fù)方使用)
、片劑、糖漿外
,尚有用于治療乳腺炎的酒浸劑(蒲公英40克加50°白酒500毫升浸7天
,過濾。日服3次
,每次20~90毫升)等
。㈢外用:蒲公英根莖研末,加凡士林調(diào)成膏劑
,或用鮮草全株搗成糊劑敷于患處
,治療急性乳腺炎、頜下腺及頜下軟組織炎
,頸背蜂窩織炎等急性軟組織炎癥
;用鮮蒲公英搗取汁滴耳治療中耳炎,涂于創(chuàng)面治療燙傷等
;制成1%點(diǎn)眼液點(diǎn)眼
,或配合菊花煎水熏洗患眼,治療急性結(jié)膜炎
、瞼緣炎等
;用蒲公英20~90克搗碎,加入一個雞蛋的蛋清
,攪勻
,再加白糖適量,共搗成糊狀
,敷于患部
,治療流行性腮腺炎等。
②應(yīng)用范圍與療效
臨床應(yīng)用蒲公英的范圍較廣。僅據(jù)上海市試用注射劑治療的各種感染性疾病就達(dá)40種左右
,計(jì)700余例
。其中上呼吸道感染56例,痊愈38例
,有效13例
;急、慢性支氣管炎69例
,痊愈19例
,有效44例;肺炎43例
,痊愈37例
,有效1例;傳染性肝炎97例
,痊愈47例
,有效19例;泌尿系痞染52例
,痊愈25例
,有效14例;各種外科疾患(包括癤腫
、淋巴結(jié)炎
、急性乳腺炎、急性胰腺炎
、丹毒
、闌尾炎、膽囊炎
、脈管炎)184例
,痊愈42例,有效31例
;用于手術(shù)后預(yù)防感染39例
,效果滿意者33例,有效者5例
;五官科炎癥(包括急性和化膿性扁桃體炎
,咽炎、中耳炎
、急慢性副鼻竇炎
、急性耳廓軟骨膜炎、牙周炎
、眼結(jié)膜炎)194例
,痊愈143例,有效41例
;骨科炎癥(包括開放性骨折炎癥
、骨髓炎等)12例,痊愈8例
,有效2例
;皮膚科炎癥(多發(fā)性毛囊炎、傳染性濕疹
、膿皰瘡
、皮膚感染等)24例,痊愈23例
,有效1例
。其它如敗血癥、傷寒
、膽道感染
、腮腺炎、輸卵管炎
、附睪炎
,以及腫瘤、結(jié)核等的繼發(fā)感染
,也有不同程度的療效
;但病例均很少,有待進(jìn)一步觀察
。蒲公英制劑在一定程度上似可代替抗菌素使用
,對某些疾病還表現(xiàn)出廣譜抗菌素的作用;從治療病毒性感冒
、肝炎等的效果來看
,可能還有抗病毒作用。
此外
,蒲公英還曾用于:㈠慢性胃炎:用蒲公英5錢
,酒釀1食匙,水煎兩次混合
,早
、中、晚飯后服
;㈡胃
、十二指腸潰瘍病:用蒲公英根制成散劑
,每日3次
,每次5分
,飯后服;㈢先天性血管瘤:取鮮蒲公英葉
、莖的白汁
,涂擦血管瘤表面,每日5~10次
。
③副作用
一般很少
。但有個別病例靜脈滴注后出現(xiàn)寒戰(zhàn)、面色蒼白青紫
,或精神癥狀
;部分病人服用片劑后有胃部發(fā)熱感覺;服用蒲公英酒浸劑有頭暈
、惡心
、多汗等酒性反應(yīng),少數(shù)病例出現(xiàn)蕁麻疹
,個別病例出現(xiàn)蕁麻疹并發(fā)結(jié)合膜炎
,停藥后即消失。
【名家論述】①《本草經(jīng)疏》:"蒲公英味甘平
,其性無毒
。當(dāng)是入肝入胃,解熱涼血之要藥
。乳癰屬肝經(jīng)
,婦人經(jīng)行后,肝經(jīng)主事
,故主婦人乳癰腫乳毒
,并宜生啖之良。"
②《本草述》:"蒲公英
,甘而微余苦
,是甘平而兼有微寒者也。希雍有曰:"甘平之劑
,能補(bǔ)肝腎
。"味此一語,則知其入胃而兼入肝腎矣
,不然
,安能涼血、烏須發(fā)
,以合于沖任之血臟乎?即是思之
,則東垣所謂腎經(jīng)必用者,尤當(dāng)推而廣之
,不當(dāng)止以前所主治盡之也
。"
③《本草新編》:"蒲公英
,至賤而有大功,惜世人不知用之
。陽明之火
,每至燎原,用白虎湯以瀉火
,未免太傷胃氣。蓋胃中之火盛
,由于胃中土衰也
,瀉火而土愈衰矣。故用白虎湯以瀉胃火
,乃一時之權(quán)宜
,而不可恃之為經(jīng)久也。蒲公英亦瀉胃火之藥
,但其氣甚平
,既能瀉火,又不損土
,可以長服久服而無礙
。凡系陽明之火起者;俱可大劑服之
,火退而胃氣自生
。但其瀉火之力甚微,必須多用
,一兩
,少亦五、六錢
,始可散邪輔正耳
。或問
,蒲公英瀉火
,止瀉陽明之火,不識各經(jīng)之火
,亦可盡消之乎?曰
,火之最烈者,無過陽明之焰
,陽明之火降
,而各經(jīng)余火無不盡消。蒲公英雖非各經(jīng)之藥
,而各經(jīng)之火
,見蒲公英而盡伏
,即謂蒲公英能消各經(jīng)之火,亦無不可也
。""或問
,蒲公英與金銀花,同是消癰化瘍之物
,二物畢竟孰勝?夫蒲公英止入陽明
、太陰二經(jīng),而金銀花則無經(jīng)不入
,蒲公英不可與金銀花同于功用也
。然金銀花得蒲公英而其功更大。"
④《醫(yī)林纂要》:"蒲公英
,能化熱毒
,解食毒,消腫核
,療療毒乳癰
,皆瀉火安土之功。通乳汁
,以形用也
。固齒牙,去陽明熱也
。人言一莖兩花
,高尺許,根下大如拳
,旁有人形拱抱
,搗汁酒和,治噎隔神效
。吾所見皆一莖一花
,亦鮮高及尺者,然以治噎隔
,則有可得效之理也
。"
⑤《本草求真》:"蒲公英,能入陽明胃
、厥陰肝
,涼血解熱,故乳癰
、乳巖為首重焉
。緣乳頭屬肝,乳房屬胃
,乳癰
、乳巖
,多因熱盛血滯,用此直入二經(jīng)
,外敷散腫臻效
,內(nèi)消須同夏枯、貝母
、連翹
、白芷等藥同治。"
⑥《本草正義》:"蒲公英
,其性清涼
,治一切疔瘡、癰瘍
、紅腫熱毒諸證,可服可敷
,頗有應(yīng)驗(yàn)
,而治乳癰乳癤,紅腫堅(jiān)塊
,尤為捷效
。鮮者搗汁溫服,干者煎服
,一味亦可治之
,而煎藥方中必不可缺此。"
中藥大全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ankang_11/963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