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胡希恕論六經(jīng)和八綱
經(jīng)方辨證主要是六經(jīng)八綱
,經(jīng)方施治
,亦主要是在六經(jīng)八綱基礎(chǔ)上制定治療的準則,所以對于經(jīng)方辨證施治的研究
,則六經(jīng)和八綱是首應(yīng)探討的核心問題
,為便于說明
,以下先從八綱談起
。
八綱:是指表、里
、陰
、陽、寒
、熱
、虛、實而言
,其實表
、里的中間還應(yīng)有個半表半里,按數(shù)來講本來是九綱,由于言表里
,即含有半表半里在內(nèi)的意思
,故習(xí)慣常簡稱之為八綱,今依次述之于下
。

表
、里和半表半里:表指體表,即由皮膚
、肌肉、筋骨等所組成的機體外在軀殼
,則謂為表
,若病邪集中地反應(yīng)于此體部,即稱之為表證
。里指機體的極里面
,即由食道、胃
、小腸
、大腸等所組成的消化管道,則謂為里
,若病邪集中地反應(yīng)于此體部
,即稱之為里證。半表半里指表之內(nèi)
,里之外即胸腹二大腔間
,為諸多臟器所在之地,則為半表半里
,若病邪集中反應(yīng)于此體部
,即稱之為半表半里證。
總之
,表
、里、半表半里三者
,為固定的病位反映
,或為表,或為里
,或為半表半里
,雖有時表與里、或與半表半里
、或半表半里與里
、或表與半表半里、又與里同時出現(xiàn),但絕不出此三者范圍
。
按以上所謂病位
,是指病邪所反映的病位,不是指病變所在的病位
,雖病變在里
,但病邪集中地反映于表位,中醫(yī)稱之為表證
,亦或稱之為邪在表
、或病在表。反之
,雖病變在表
,但病邪集中反映于里位,中醫(yī)即稱之為里證
,亦或稱之為邪在里
、或病在里,以下同此
,不另說明
。
陰和陽:陰指陰性證,陽指陽性證
。人如患了病
,未有不影響機體的機能改變的,尤其首先是代謝機能的改變
,而其改變不是較正常為太過
,便是較正常為不及,如其太過
,則患病機體亦必相應(yīng)的要有亢進的
、發(fā)揚的、興奮的等等這類太過的病征反映出來
,即稱之為陽證
。如其不及,則患病機體
,亦必相應(yīng)的要有衰退的
、消沉的、抑制的等等這類不及的病征反映出來
,即稱之為陰證
。故疾病雖極復(fù)雜多變,但概言其為證
,不為陰
,便為陽
。
寒和熱:寒指寒性證,熱指熱性證
,若患病機體反映為寒性的證候者
,即稱之為寒證。若患病機體反映為熱性證候者
,即稱之為熱證
。基于以上陰陽的說明
,則寒為不及
,當亦陰之屬,故寒者亦必陰
,則熱為太過
,當亦陽之屬,故熱者亦必陽
。不過寒與熱,是一具有特性的陰陽
,若泛言陰
,則不定必寒,若泛言陽
,則不定必?zé)?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故病有不寒不熱者,但絕無不陰不陽者
。
虛和實:虛指人虛
,實指病實,病還未解
,而人的精力已有所不支
,機體的反映顯示出一派虛衰的形象者,即稱之為虛證
。病勢在進
,而人的精力并亦不虛,機體反映顯示出一派充實的病證者
,即稱之為實證
。由于以上的說明,可見虛實亦和寒熱一樣
,同屬陰陽中的一種特性
,不過寒熱有常,而虛實無常
,寒熱有常者
,即如上述,寒者必陰,熱者必陽
,在任何情況下永無變異之謂
。但虛實則不然,當其與寒交錯互見時
,而競反其陰陽
,故謂無常,即如虛而寒者
,當然為陰
,但虛而熱者,反而為陽
。實而熱者
,當然為陽,但實而寒者
,反而為陰
。以是則所謂陽證,可有或熱
、或?qū)?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或亦熱亦實、或不熱不實
、或熱而虛者
,則所謂陰證,可有或寒
、或虛
、或亦虛亦寒、或不寒不虛
、或寒而實者
。
六經(jīng):是指太陽、陽明
、少陽的三陽
,和太陰、少陰
、厥陰的三陰而言
,《傷寒論》雖稱之為病,其實即是證
,而且是來自于八綱
,今先就其相互關(guān)系說明于下。
基于以上八綱的說明
,則所謂表
、里
、半表半里三者,均屬病位的反映
,則所謂陰
、陽、寒
、熱
、虛、實六者
,均屬病情的反映
,不過病情勢必反映于病位,而病位亦必因有病情的反映而反映
,故無病情則亦無病位
,無病位則亦無病情,以是則所謂表
、里
、半表半里等證,同時都必伴有或陰
、或陽
、或寒、或熱
、或虛、或?qū)嵉臑樽C反映
,同理則所謂陰
、陽、寒
、熱
、虛、實等證
,同時亦都必伴有或表
、或里、或半表半里的為證反映
,由于寒
、熱、虛
、實從屬于陰
、陽(如表4),故無論表
、里
、或半表半里
,均有陰陽二類不同的為證反映,三而二之為六
,即病之見于證的六種基本類型
,亦即所謂六經(jīng)者是也。
按:中醫(yī)的發(fā)展原是先針灸而后湯液
,以經(jīng)絡(luò)名病習(xí)慣已久
,《傷寒論》沿用以分篇,本不足怪
,全書始終貫穿著八綱辨證精神
,大旨可見。惜大多注家執(zhí)定經(jīng)絡(luò)名稱不放
,附會《內(nèi)經(jīng)》諸說
,故終弄不清辨證施治的規(guī)律體系,更談不到透視其精神實質(zhì)了
。其實六經(jīng)即是八綱
,經(jīng)絡(luò)名稱本來可廢,不過本著是通過仲景書的闡明
,為便于讀者對照研究
,因并存之,《傷寒論》對于六經(jīng)各有概括的提綱
,今照錄原文
,并略加注語如下:
“太陽之為病,脈浮
,頭項強痛而惡寒
。”
注解:太陽病
,即表陽證
,意是說,太陽病是以脈浮
,頭項強痛而惡寒等一系列證候為特征的
,即是說,無論什么病
,若見有脈浮
,頭項強痛而惡寒者,即可確斷為太陽病證
,便不會錯誤的
。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注解:陽明病
,即里陽證。胃家實
,謂病邪充實于胃腸的里面
,按之硬滿而有抵抗或壓痛的意思。大意是說
,凡病胃家實者
,即可確斷為陽明病。
“陽明外證云何
?答曰:身熱汗自出
,不惡寒,反惡熱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注解:胃家實,為陽明病的腹證
,此外還有陽明病的外證
,可供我們診斷。身熱
、汗自出
、不惡寒、反惡熱這一系列證候
,即其外證
,凡病見此外證者,亦可確斷為陽明病
。
“少陽之為病
,口苦,咽干
,目眩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注解:少陽病
,即半表半里陽證,意是說
,少陽病是以口苦
、咽干、目眩等一系列證候為特征的
,凡病見此特征者
,即可確斷為少陽病。
“太陰之為病
,腹?jié)M而吐
,食不下
,自利益甚,時腹自痛
,若下之
,必胸下結(jié)硬?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注解:太陰病
,即里陰證,意是說
,太陰病是以腹?jié)M而吐
、食不下、自利益甚
、時腹自痛等一系列證候為特征的
,凡病見此一系列證候者,即可確斷為太陰病
。太陰病的腹?jié)M為虛滿
,與陽明病胃家實的實滿大異,若誤以實滿而下之
,則必益其虛
,將致胸下結(jié)硬之變。
“少陰之為病
,脈微細
,但欲寐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注解:少陰病
,即表陰證,這是對照太陽病說的
,意即是說
,若前之太陽病
,脈見微細
,并其人但欲寐者
,即可確斷為少陰病
。
“厥陰之為病
,消渴
,氣上撞心
,心中痛熱
,饑而不欲食
,食則吐蛔
,下之利不止?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注解:厥陰病
,即半表半里陰證
,大意是說,厥陰病常以消渴
、
氣上撞心、心中痛熱、饑而不欲食
、食則吐蛔等一系列證候反映出來
,凡病見此一系列證候者,即可確斷為厥陰病
。半表半里證不可下
,尤其陰證更當嚴禁,若不慎而誤下之
,則必致下利不止之禍
。
按以上只是說明一下大意,至于詳解
,均見于分論各章
,故此從略。
表里相傳和陰陽轉(zhuǎn)變:在疾病發(fā)展的過程中
,病常自表傳入于里
、或傳入于半表半里、或自半表半里傳入于里
、或自表傳入于半表半里而再傳入于里
,此即謂表里相傳。病本是陽證
,而后轉(zhuǎn)變?yōu)殛幾C
、或病本是陰證,而后轉(zhuǎn)變?yōu)殛栕C
,此即謂為陰陽轉(zhuǎn)變
。
并病和合病:病當表里相傳時
,若前證未罷
,而后證即作,有似前證并于后證一起而發(fā)病
,因名之為并病,如太陽陽明并病
、
少陽陽明并病等均屬之
。若不因病傳,于發(fā)病之始
,則表
、里
、半表半里中的二者、或三者同時發(fā)病
,即謂為合病
,如太陽陽明合病、三陽合病等均屬之
。
六經(jīng)八綱辨證的順序:關(guān)于六經(jīng)和八綱
,已述如上,茲順便談一下有關(guān)辨證的順序問題:病之見于證
,必有病位
,復(fù)有病情,故八綱只有抽象
,而六經(jīng)乃具實形
。八綱雖為辨證的基礎(chǔ)(因六經(jīng)亦來自八綱),但辨證宜從六經(jīng)始(以其有定形)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秱摗芬粤?jīng)分篇,就是這個道理
。六經(jīng)既辨
,則表里分而陰陽判,然后再進行寒熱虛實的分析
,以明確陰陽為證實質(zhì)(參看表4)
。至此則六經(jīng)八綱俱無隱情了,是亦自然而然的辨證順序也
。
按半表半里為諸臟器所在之地
,病邪充斥于此體部,往往誘使某一臟器或某些臟器發(fā)病
,以是則證情復(fù)雜多變不如表里為證單純?nèi)菀滋岢龈爬ǖ奶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即如少陽病的口苦、咽干
、目眩
,雖可說明半表半里的陽熱證,但陽證不熱或少熱
,即不定有此特征
。至于厥陰病所述,亦只是對照少陽病一些證候說的(參看分論)
,尤其不夠概括
,以是則少陽、厥陰之辨,便不可專憑上述的特征為依據(jù)
,而不得不另想辨證之道了
,其法亦很簡易,因為表
、里易知
,陰、陽易辨
,若病既不屬表又不屬里
,當然即屬半表半里;其為陽證則屬少陽
,其為陰證則屬厥陰
,《傷寒論》三陽篇先太陽,次陽明而后少陽
,三陰篇
,先太陰,次少陰而后厥陰
,均將半表半里置于最后
,即暗示人以此意。有的后世注者以其排列與《內(nèi)經(jīng)》傳經(jīng)的次序同
,因附會《內(nèi)經(jīng)》按日主氣之說
,謂病依次遞傳周而復(fù)始,不但仲景書中無此證治實例
,而且實踐證明亦沒有陽明再傳少陽之病
,尤其六經(jīng)傳遍又復(fù)回傳太陽,真可稱為怪哉病了
。至于三陽先表后里
,三陰先里而后表,乃從以外為陽
,里為陰
,故陽證之辨因從表始,陰證之辨因從里始
,別無深意
。
本文摘自《中國百年百名中醫(yī)臨床家·胡希恕》
二、劉渡舟論六經(jīng)和八綱
在明
、清兩代
,一些杰出的醫(yī)家,如張景岳
、程鐘齡
、江筆花等人
,他們從六經(jīng)辨證中抽出陰陽兩綱,以統(tǒng)領(lǐng)表里
、寒熱、虛實的辨證
,當時受到醫(yī)家的重視和歡迎
。后來又加以發(fā)展和完善,才成為現(xiàn)在的八綱辨證
。從江氏的《表里虛實寒熱辨》之文
,還可看出當時的提法,只是陰陽稱綱
,然表里虛實寒熱猶未被提到綱的高度
。
江氏說:“凡人之病,不外乎陰陽
。而陰陽之分
,總不離乎表里、虛實
、寒熱六字盡之
。夫里為陰,表為陽
,虛為陰
,實為陽,寒為陰
,熱為陽
,良醫(yī)之救人,不過辨此陰陽而已
;庸醫(yī)之殺人
,不過錯認此陰陽而已?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彼恼f法和張景岳的“兩綱”
、“六變”的主張基本相似?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哉f
,這是八綱辨證體系形成前的雛形階段。我們今天重溫八綱辨證體系的發(fā)展和臨床運用情況
,作為我們的參考和借鑒
,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
,必須指出的是
,八綱辨證的思想源于《傷寒論》的六經(jīng)辨證
。而在《傷寒論》中,六經(jīng)與八綱則又是緊密相連
、密切結(jié)合
、缺一不可的。這是因為
,六經(jīng)是物質(zhì)的
,是臟腑經(jīng)絡(luò)的概括,辨證必須建立在物質(zhì)的基礎(chǔ)上
,所以諸病不能越出六經(jīng)的范圍
。然而六經(jīng)的證候表現(xiàn),也不能離開八綱分證的規(guī)律
,所以兩者必須相結(jié)合才能完善地用于臨床辨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將八綱辨證與六經(jīng)辨證相結(jié)合的具體方法介紹如下:
一、陰陽
《內(nèi)經(jīng)》云:“治病必求于本”
,“生之本
,本于陰陽?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惫赎庩杻删V
,既為六經(jīng)之綱,又是八綱之綱
,用以統(tǒng)攝諸證及其發(fā)展變化
。
1.太陽病
太陽與少陰為表里,而有陰陽之分
。若脈浮發(fā)熱而惡寒的
,則為病發(fā)于太陽,叫做陽證
。若脈沉
,無熱而惡寒的,為病發(fā)于少陰
,則叫陰證
。
2.陽明病
陽明與太陰為表里,故有陰陽之分
。若身熱汗出
,不惡寒,反惡熱的
,則為病發(fā)于陽明
,叫做陽證;若陽明中寒
,內(nèi)轉(zhuǎn)太陰
,而不能食
,小便不利,手足出涼汗
,大便初硬后溏
,為病發(fā)于太陰,則叫做陰證
。
3.少陽病
少陽與厥陰為表里
,而有陰陽之變。若其人往來寒熱
、胸脅苦滿、心煩喜嘔
,為病發(fā)于少陽
,則叫做陽證。若見耳聾
、囊縮而厥
,水漿不入,舌苔黑滑
,為病發(fā)于厥陰
,則叫做陰證。
六經(jīng)為病
,皆有陰陽兩方面的問題
。于此用對立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則叫做二分法的思想
。夫能分則能辨
,由此也才能統(tǒng)攝六經(jīng),進而辨清表里
、寒熱
、虛實等證。
由上述可見
,陽經(jīng)之病
,多發(fā)于六腑,因腑為陽
,氣血充盈
,抗邪有力,故以各種熱象為特點
;陰經(jīng)之病
,多發(fā)于五臟,因臟為陰
,氣血虛寒
,抗邪無力
,故以各種寒象為特點。若推而廣之:凡身輕
、氣喘
、口鼻氣熱、目睛了了
,不能睡眠
;或熱極朦朧,視物不清
;或目赤多眵
;或身熱面赤唇紅;或煩渴而小便紅黃
,則皆為陽證的反映
。若身重,口鼻氣冷
,目不了了
,但欲臥寐,面色不紅
,四肢厥冷
,爪甲色青,吐利而小便色白
,則皆為陰證的反映
。
古人說:“陽極似陰,陰極似陽”
,所以
,辨陰證陽證時,須區(qū)別其真?zhèn)畏讲槐黄浔硐笏?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秱摗返?1條說:“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
,熱在皮膚
,寒在骨髓也;身大寒
,反不欲近衣者
,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彼浴白C”有真?zhèn)危扒椤眲t可信
。故以“欲”與“不欲”而察其真相
。臨床之時
,若師其法,則庶幾近之
。
二
、表里
陰陽六經(jīng)為病,皆有一個發(fā)病部位的問題
。故認清表里病位
,則汗、下之法
,方能用之不殆
。
1.太陽病表里證
(1)太陽病表證:六經(jīng)為病,只有太陽病能當表證的提綱
,這是與太陽的生理特點分不開的
。太陽經(jīng)上連于風(fēng)府,為諸陽主氣
,故它總六經(jīng)而統(tǒng)營衛(wèi),為一身之外藩
,所以
,太陽主表。另外
,六經(jīng)各有經(jīng)
、腑之分,凡經(jīng)受邪
,而與腑比較
,則因經(jīng)在外而有表證的含義。
《傷寒例》說:“尺寸俱浮者
,太陽受病也
,當一二日發(fā)。以其脈上連風(fēng)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