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經(jīng)方醫(yī)案

      為什么胃病要調(diào)肝,

      醫(yī)案日記 2023-04-30 05:54:25

      為什么胃病要調(diào)肝,

      摘要:肝是啞巴

      ,胃是喇叭

      今天的病案分享

      ,跟大家一起聊一聊胃疼這個話題
      ,有些人他的胃疼,局限于心口窩
      ,心下這個部位
      ,有些人他疼痛是在脅肋部
      ,所以說雖然就是一個胃疼
      ,但它臨床表現(xiàn)也是各有千秋的。那么今天治療的這個胃疼
      ,大家來看一下
      ,它的臨床癥狀都有哪些?來診的時候
      ,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胃脘脹痛
      ,口干口苦,整個上腹部這一片區(qū)域特別的脹
      ,特別的疼
      ,而且伴有口干口苦的表現(xiàn)。平時大便秘結(jié)
      ,心煩
      ,失眠,通過這些癥狀表現(xiàn)來看,很多人界定說有一些火
      ,胃有熱
      ,因為你看他口干口苦,大便秘結(jié)
      ,給人感覺就是上火的一個癥狀
      ,確實不假,這個患者確實有熱

      那么在臨床當中

      ,中醫(yī)怎么去通過這些臨床癥狀以及舌質(zhì)脈象來界定這個患者是否有這種火熱的征象呢
      ?我們主要還得看舌脈
      ,這個患者他的舌質(zhì)特別的紅,苔黃
      ,而且有裂紋
      ,脈是一種弦脈,弦又主氣滯
      ,弦主這種病涉及到肝膽
      ,所以說我們來講這一種舌質(zhì)脈象給我們反映出來的就是有一些肝胃郁熱的表現(xiàn)。那么肝胃郁熱它的舌像有什么特點呢
      ?這位患者來診時候的舌體都是紅的
      。舌質(zhì)非常的紅,而且舌苔黃膩
      ,有裂紋
      。這是屬于這種肝胃郁熱導(dǎo)致了,這種火熱傷津
      ,產(chǎn)生了這種裂紋舌的一個表現(xiàn)
      。所以說在臨床當中,我們治療這種以胃脘部脹痛
      ,由于肝胃不和引起的

      我們應(yīng)該如何去用藥呢?它就是典型的胃脘痛

      ,屬于肝胃郁熱
      ,濕熱中阻這樣一個病癥的表現(xiàn)。如何去用藥?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我告訴大家,一定要強調(diào)調(diào)和肝胃的關(guān)系
      ,治療胃病一定不要忘了去調(diào)肝
      ,柴胡,黃芩,川楝子
      ,郁金
      ,再用到百合,烏藥
      ,丹參
      ,甘草,很好的疏肝和胃
      ,清熱化濕
      。那么針對于他這種脹痛的問題,止痛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行氣除脹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這里邊為什么用百合,丹參呢
      ?你看到這種痰熱
      ,火熱已經(jīng)傷及人體的陰液了,傷及胃陰了
      ,所以說百合
      ,丹參,都能很好的顧護
      ,養(yǎng)護人體的胃陰
      ,不但治標,而且治本
      。不但說治療現(xiàn)在已存在的
      ,而且我們未雨綢繆,把這種火熱傷津耗氣的這種特性也在用藥里面也給它體現(xiàn)出來
      。那么這就是關(guān)于肝胃不和
      ,肝胃郁熱,痰熱阻滯氣機
      ,氣機不利引起的胃脘部脹痛這一類疾病的主要的一個治療思路
      。所以說在臨床當中,我一直在強調(diào)
      ,治胃病一定不要忘了調(diào)肝

      專業(yè)解答--胃疼(胃?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帜膸追N?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糠謩e是什么癥狀?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相應(yīng)的治療方案呢

      病因見胃痛
      方法一
      取位:胃脘部
      操作方法:用連須蔥頭30克,生姜15克

      ,共搗爛炒燙
      ,裝入布袋,熱熨胃脘部
      ,藥袋冷即更換
      。每天2次,每次30分鐘
      ,或以疼痛緩解為度

      方法二
      取位:胃脘部
      操作方法:取舒樂熱熨劑(有售)熱熨胃脘部。使用時只需撕去外層包裝
      ,稍加搓揉即自行發(fā)熱
      ,24-36小時內(nèi)持續(xù)保持50℃左右的溫度
      。發(fā)熱后馬上貼于疼痛最明顯處熱熨
      。每天用1袋,連用5天為1個療程

      方法三
      取位:胃脘部
      操作方法:用適量生蘿卜
      、生姜搗爛去汁,加生香附粗末15克
      ,噴酒炒燙
      ,裝入布袋,熱熨胃脘部
      ,藥袋冷即更換
      。每天1-2次,每次30分鐘左右

      方法四
      取位:胃脘部
      操作方法:用生姜
      、蔥、橘皮搗碎炒燙
      ,裝入布袋
      ,熱熨胃脘部。藥袋冷則更換
      。每天l-2次
      ,每次30分鐘左右。
      方法五
      取位:胃脘部
      操作方法:取生姜
      、水菖蒲根打碎
      ;加陳酒精
      、青鹽同炒燙,裝入布袋
      ,熨胃脘部
      ,藥袋冷則更換。每天1-2次
      ,每次30分鐘左右

      胃脘痛是臨床常見病,以上腹部近劍突處經(jīng)常發(fā)生疼痛為主癥
      ,常兼見納差
      、噯氣、呃逆
      、腹脹
      、嘔惡,甚至嘔血
      、黑便等癥狀
      。多見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胃下垂
      、胃痙攣、胃神經(jīng)官能癥等疾患
      。近10多年來
      ,在臨床上對消化性潰瘍及慢性胃炎的治療,西醫(yī)以h2受體阻滯劑
      、質(zhì)子泵抑制劑為主
      ,輔以一些黏膜保護劑,這些方法在解除患者痛苦
      、短期內(nèi)使?jié)冇系确矫嬗休^好療效
      ,但仍有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如大約有5%~10%的病人經(jīng)多個療程重復(fù)治療后
      ,潰瘍?nèi)圆荒芡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與潰瘍并存的胃竇炎仍持續(xù)存在,已愈合的潰瘍在數(shù)月內(nèi)容易復(fù)發(fā)
      ,即使維持半年的治療
      ,仍有25%~30%的病人在10年內(nèi)復(fù)發(fā)。另外
      ,長期服用上述藥物
      ,會出現(xiàn)頭痛、口渴
      、反應(yīng)遲鈍等副作用
      ,因胃酸過度抑制還可出現(xiàn)上腹疼痛
      、脹氣、腹瀉
      、惡心嘔吐等胃腸神經(jīng)功能紊亂癥狀
      。因此,如何利用中醫(yī)藥提高治愈率
      ,減少復(fù)發(fā)率和副作用
      ,是一個值得研究、探索的重要課題

      第三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xué)術(shù)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dǎo)老師
      、天津市武清區(qū)中醫(yī)醫(yī)院院長陳寶貴主任醫(yī)師,在脾胃病治療的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
      ,取得了顯著的療效
      。我們有幸拜師、待診于陳寶貴主任醫(yī)師
      ,現(xiàn)將其治療胃脘痛的八種法則和臨床用藥思路介紹如下:
      、疏肝和胃法
      葉天士云:“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备沃魇栊梗{(diào)暢氣機
      ,協(xié)助脾胃之氣升降
      ,所以疏肝和胃法是消除胃脘痛的最基本方法
      。臨床癥見:胃脘脹痛
      ,以脹為主,或攻竄兩脅
      ,或胃脘痞滿
      ,惱怒生氣則發(fā)作或加重,噯氣得舒
      ,胸悶嘆息
      ,納呆腹脹,排便不暢
      ,舌苔薄白或薄黃
      ,脈弦。方選柴胡疏肝散為主
      ,藥用柴胡
      、芍藥、川芎
      、香附
      、陳皮
      、枳殼、甘草
      。方中柴胡主散能升
      ,長于舒展氣機,疏解郁結(jié)
      ,此外柴胡在方中還具有引諸藥入肝之長
      ;枳殼行氣導(dǎo)滯,與柴胡相配
      ,一升一降
      ,舒肝胃,導(dǎo)壅滯
      ;柴胡配柔肝緩急之芍藥
      ,調(diào)肝護陰,剛?cè)嵯酀?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相輔相成
      ,既除芍藥之膩,又緩解柴胡之燥
      ,體用兼顧
      ,互為制約;芍藥合甘草
      ,緩急舒攣
      ,止痛和中;香附
      、陳皮行氣疏肝理脾
      ;川芎為血中氣藥,善于行散開郁止痛
      ,上述諸藥共成疏肝和胃之劑

      臨床若見肝郁化火,氣火上逆
      ,則兼有頭痛頭脹
      ,目赤口苦,急躁易怒
      ,脅肋灼痛等癥
      ,可加丹皮、川連
      、左金丸
      ;脹痛甚加元胡、沉香
      、郁金
      ;噯氣頻作加旋覆代赭湯
      ;腹中脹滿加厚樸、檳榔
      ;胸中痞悶加佛手
      、香元、砂仁
      、栝樓等

      二、養(yǎng)陰益胃法
      胃痛日久
      ,郁熱傷陰
      ,胃失濡養(yǎng),漸致胃脘痛
      。臨床癥見:胃脘隱痛或灼痛
      ,嘈雜噯氣,咽干口燥
      ,大便干結(jié)
      ,舌紅少津或剝苔、少苔
      ,舌面有小裂紋
      ,脈小弦或細數(shù)。治以養(yǎng)陰益胃
      ,方用益胃湯合芍藥甘草湯加減
      ,藥用沙參、麥冬
      、生地
      、玉竹、石斛
      、芍藥
      、甘草。
      臨床若見胃中嘈雜
      、返酸,可加左金丸
      ;陰虛嘔惡可加竹茹
      、蘆根、半夏
      ;胃酸減少可加烏梅
      、焦三仙;大便艱澀加栝樓
      、檳榔
      、大黃

      三、健脾溫胃法
      飲食不節(jié)
      ,損傷脾胃
      ,胃病日久不愈,漸使脾胃陽氣虛弱
      ,陽虛生寒
      ,胃絡(luò)失溫;或脾胃素虛
      ,均可致胃脘痛
      。臨床癥見:胃脘隱痛喜按,食欲不振
      ,呃逆噯氣
      ,脘腹脹滿,面色無華
      ,四肢無力
      ,日久消瘦,大便稀溏
      ,手足發(fā)冷
      ,畏寒,舌質(zhì)淡苔白膩
      ,脈沉弱無力
      。治以溫胃健脾,方用黃芪建中湯合四君子湯加減
      ,藥用炙黃芪
      、桂枝、白芍
      、黨參
      、白術(shù)、茯苓
      、陳皮
      、半夏、甘草
      、生姜
      、大棗等。
      臨床若見胃脘脹重加木香
      、佛手
      ;大便稀加藿香、山藥、肉豆蔻
      ;食欲差加砂仁
      、雞內(nèi)金、焦三仙
      ;脘腹冷痛用元胡配吳茱萸
      ;泛酸加海螵蛸或煅瓦楞、蘇葉

      、化滯開胃法
      暴食多飲,飲停食滯而致胃中氣機阻塞
      ,導(dǎo)致胃脘疼痛
      。臨床癥見:胃脘脹滿疼痛,拒按厭食
      ,噯腐吞酸
      ,惡心嘔吐,吐后痛減
      ,或大便不爽
      ,舌苔厚膩,脈弦滑
      。治以消食導(dǎo)滯
      ,開胃止痛,方用保和丸加減
      ,藥用山楂
      、神曲、半夏
      、陳皮
      、茯苓、連翹
      、萊菔子
      。方中山楂、神曲
      、萊菔子合用
      ,消肉、酒
      、麥
      、面諸積;半夏
      、陳皮既有辛散開結(jié)之效,又有降濁化氣之功;茯苓健脾行濕
      ;連翹辛涼開結(jié)
      ,解郁熱。諸藥共成化滯開胃之劑
      ,積去則胃痛自止

      臨床若見脘腹氣多脹甚者,加枳殼
      、砂仁
      、檳榔等以行氣消滯。
      、泄熱清胃法
      肝氣郁結(jié)
      ,日久化熱,邪熱犯胃
      ,而致胃痛
      。臨床癥見胃脘灼痛,心煩易怒
      ,泛酸嘈雜
      ,口干口苦,脈弦數(shù)
      。方選化肝煎合左金丸加減
      ,方中青皮、陳皮
      、丹皮
      、梔子并用,以增苦降泄熱
      、涼血安胃之功
      ;稍佐吳茱萸,取其辛散開郁之效
      ,堪合辛開苦降并用之法
      ;用白芍、甘草則取酸甘化陰
      、緩急止痛之意
      ,既防熱郁大傷胃陰,也增止痛之功

      臨床若見嘔惡
      ,可酌加半夏、竹茹
      ;吞酸酌加海螵蛸
      、煅瓦楞子。
      六、祛濕健胃法
      無論濕邪困阻脾胃
      ,還是脾胃功能失調(diào)
      ,濕邪內(nèi)生,作為病理產(chǎn)物及病因的濕邪在脾胃病中是不容忽視的
      。濕郁型胃脘痛臨床癥見:胃脘隱隱作痛
      ,纏綿不愈,口淡無味或口渴而不欲飲
      ,還可兼見倦怠身重
      ,肢節(jié)重痛,大便溏薄
      ,頭重如裹
      ,舌淡苔膩,脈沉細或而濡等
      。治以健脾胃祛濕之法
      ,方用二陳湯加味,藥選半夏
      、陳皮
      、茯苓、甘草
      、川芎
      、蒼術(shù)、厚樸
      、藿香等
      。方中用蒼術(shù)、川芎
      、茯苓芳化苦燥
      ,淡滲并用,增藿香之芳化開提
      ,增陳皮
      、半夏、厚樸之苦燥降濁健胃
      ,共成祛濕健脾胃之劑

      臨床若見濕熱蘊結(jié),可加車前草
      、茵陳
      、黃連等。
      、化瘀調(diào)胃法
      胃為“水谷氣血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故脾胃之病,易傷氣及血
      ,入胃絡(luò)而致血瘀
      。臨床癥見:胃脘部疼痛如針刺
      ,固定持續(xù)
      ,晝輕夜重,經(jīng)久不愈
      ,甚或嘔血
      、黑便,舌質(zhì)紫黯
      ,或有瘀點瘀斑
      ,脈沉澀或細弦澀。治以溫中理胃
      、活血化瘀之法
      ,方用桃紅建中湯,藥用桃仁
      、紅花
      、桂枝、白芍
      、生姜
      、大棗、飴糖
      、甘草等
      。方中飴糖益脾氣而養(yǎng)脾陰,溫補中焦兼可緩肝之急
      ;桂枝溫陽氣
      ,白芍益陰血,炙甘草甘溫益氣
      ,與飴糖益氣
      、生姜溫胃、大棗補脾相合
      ,溫中益肝滋脾
      ,升騰中焦生發(fā)之氣;桃仁
      、紅花活血化瘀
      。諸藥合用,共奏溫中補虛
      、和里緩急化瘀之功
      ,使脾氣得運
      ,氣血得暢,胃氣因和
      ,胃絡(luò)得養(yǎng)
      ,胃痛自除。
      臨床若見食少納呆
      ,加雞內(nèi)金
      、焦三仙;惡心嘔吐加竹茹
      、半夏
      。陳師臨證喜加白芨一味,其性味苦干
      ,入肺胃經(jīng)
      ,走血分,富有黏性
      ,止血消腫
      ,斂瘡生肌,不僅能止血散瘀
      ,通絡(luò)緩?fù)?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且能改善胃脘脹痛、嘈雜等癥
      ,促進胃黏膜潰瘍之愈合
      ,常被選為護膜止痛之上品。若出血量較多時
      ,常伍用云南白藥內(nèi)服以止痛止血

      八、開竅醒胃法
      心主神志
      ,為五臟六腑之大主
      ,中醫(yī)認為“心腦相通”?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秴轻t(yī)匯講》提出“胃之權(quán)在心”
      ,充分說明胃的功能活動由心腦作用和支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端貑枴っ}解篇》說:“陽明絡(luò)屬心”
      ,亦表明胃與心腦相通。若心神失調(diào)(包括腦血管病后)可影響脾胃功能
      ,使痰濁困脾
      ,出現(xiàn)納呆、胃脘脹滿隱痛
      、便溏等癥狀
      ,而脾胃功能的失調(diào)亦可影響心神
      。陳師認為,脾胃與心神的這種相互作用
      、相互影響的關(guān)系
      ,對于指導(dǎo)臨床治療胃脘痛非常有意義。他提出心(腦)胃相關(guān)理論
      ,運用開竅醒胃法
      ,自擬開竅醒胃湯,配合自制的具有益腎活血
      、祛痰開竅的回神丹顆粒劑治療
      。藥用葛根、半夏
      、陳皮、膽星
      、枳殼
      、茯苓、菖蒲
      、遠志
      、桃仁、砂仁
      、雞內(nèi)金
      、焦三仙等。
      陳寶貴老師治療胃脘痛除了以上八種基本方法外
      ,為了提高胃脘痛辨治的療效
      ,針對胃病病因病機的差異性及兼夾癥的多變性和復(fù)雜性,在用藥組方上還提出如下幾點體會

      1.陳寶貴老師治療胃脘痛
      ,一直強調(diào)“謹守病機,各司其屬”
      ,審病辨證
      ,辨證治病。胃脘痛是多種胃病的主要癥狀
      ,要中醫(yī)辨證與辨病相結(jié)合
      ,重視和結(jié)合現(xiàn)代研究成果,重建脾胃的生理功能
      ,才能進一步提高中醫(yī)藥療效
      。脾主健運,其性升清
      ,為陰臟
      ,喜燥惡濕
      ,病多從寒化;胃主受納腐熟
      ,其氣主降
      ,為陽臟,喜潤惡燥
      ,病多從熱化
      。脾胃受病,升降失司
      ,寒熱失調(diào)
      ,運化失職,則見濕邪困阻
      ,濕熱蘊結(jié)
      ,痰食交結(jié),在臨床上出現(xiàn)胃脘痛脹
      、痞滿嘈雜
      、泛酸等癥。陳師強調(diào)重建脾胃的生理功能
      ,治療目的重在恢復(fù)脾胃功能
      ,使陰陽相合,升降相因
      ,潤燥相濟

      (1)調(diào)整氣機升降:如中虛氣陷與氣滯氣逆并見,癥見噯氣嘔惡
      、少腹脹墜
      、大便溏泄,甚則脫肛
      ,常用升麻配沉香
      、柴胡配枳殼、藿香配半夏
      、荷葉配茯苓
      、菖蒲配厚樸等。
      (2)兼顧活血和絡(luò):胃病初病多在氣
      ,久病入絡(luò)
      ,此為常理,然而陳師治胃病在氣分者亦加入一
      、二味血分藥物
      ,如丹參、赤芍
      、川芎
      、桃仁
      、紅花、當歸等
      。因慢性胃炎的胃黏膜充血
      、水腫或伴糜爛出血,使胃壁組織缺氧
      ,營養(yǎng)障礙
      。中醫(yī)學(xué)認為氣主煦之、血主濡之
      ,氣藥少佐血藥
      ,有利于改善胃壁供血狀況,促進康復(fù)

      (3)消補并用
      ,潤燥相宜,動靜結(jié)合:把握補脾不滯氣
      ,如黃芪配陳皮
      、白術(shù)配枳殼;因胃燥脾濕并現(xiàn)
      ,要養(yǎng)胃不助濕,用石斛配藿香
      、麥冬配半夏
      、花粉配薏苡仁、蘆根配荷葉等
      。同時在運用辛溫香燥藥物時
      ,掌握疏肝不忘安胃、理氣慎防傷陰的原則
      ;對于虛寒相兼
      、實多虛少者,宜用扁豆
      、山藥
      、太子參等平補之品;實證用消法
      ,也要權(quán)衡輕重緩急
      ,體現(xiàn)了用藥輕靈、顧護脾胃的特點

      2.在藥物的選擇上也很有講究
      ,如和胃常用白芍、荷葉
      、陳皮等
      ;益胃常選石斛
      、玉竹、沙參等
      ;養(yǎng)胃常用麥冬
      、佛手、藿香等
      ;清胃常用青皮
      、丹皮、黃連等
      ;溫胃常用桂枝
      、吳茱萸、細辛等
      ;健胃常用白術(shù)
      、茯苓、山藥
      、蒼術(shù)等
      ;開胃常用砂仁、厚樸
      、草蔻等

      3.陳師還十分強調(diào)“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重要性
      。具體體現(xiàn)于臨床
      ,一方面必須根據(jù)患者的虛、實
      、寒
      、熱等的偏盛偏衰,以藥物偏性糾正病理之偏性
      ,使脾胃功能達到正常的平衡狀態(tài)
      ;另一方面,必須針對中焦脾胃在生理特性和功能上矛盾對立統(tǒng)一的特點
      ,用藥時予以兼顧而不失之偏頗
      。陳寶貴老師指出,每個病例的具體病情雖然有異
      ,但是通補兼施
      、升降同調(diào)、潤燥兼顧
      、寒熱并用以及氣血同治
      、動靜結(jié)合等乃是應(yīng)當遵循的組方原則。
      典型病例一
      周某,男
      ,45歲
      ,2002年3月12日初診。胃脘部疼痛反復(fù)發(fā)作15年
      ,常因受涼或勞累而加重
      ,經(jīng)纖維胃鏡檢查,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
      。近1個月來
      ,又因受涼而復(fù)發(fā)。癥見胃脘脹滿刺痛
      ,痛有定處
      ,陣發(fā)性加劇,痛無規(guī)律
      ,痛得溫而減
      ,納食減少,神疲乏力
      ,大便稍溏
      ,舌暗有瘀斑,苔薄白
      ,脈弦細
      。此為脾胃虛弱,脾陽不足
      ,中焦虛寒
      ,健運失司,而久病不愈又致氣機不暢
      ,瘀血內(nèi)結(jié),治宜溫中補虛
      ,化瘀止痛
      。方用桃紅建中湯加味。藥用:桃仁10g
      、紅花10g
      、桂枝10g、白芍20g
      、生姜3片
      、大棗5枚、飴糖30g
      、炙甘草6g
      、雞內(nèi)金10g、焦三仙各10g。7劑后胃脘疼痛明顯減輕
      ,納食增多
      ,精神轉(zhuǎn)佳。原方再進7劑
      ,諸癥明顯好轉(zhuǎn)
      ,舌質(zhì)紅潤。效不更方
      ,調(diào)治半個月
      ,服藥15劑,胃脘痛完全消失
      。經(jīng)纖維胃鏡復(fù)查
      ,病已治愈。隨訪一年
      ,未再復(fù)發(fā)

      典型病例二
      劉某,男
      ,75歲
      ,2003年8月18日初診。主訴納呆口黏
      ,胃脘脹滿隱痛
      ,偶有呃逆,曾多方治療
      ,無明顯療效
      。一年前曾患腦梗塞,診見舌質(zhì)暗
      ,苔薄白
      ,脈弦滑?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颊卟倌X中風(fēng)后
      ,痰濁困阻脾胃所致。治以開竅醒胃
      ,佐以活血
      ,方用自擬開竅醒胃湯。藥用葛根20g
      、菖蒲20g
      、砂仁10g、半夏10g
      、陳皮10g
      、焦三仙各10g
      、雞內(nèi)金10g、萊菔子10g
      、靈芝5g
      、桃仁10g、佛手10g
      、香櫞10g
      、甘草10g。7劑后口黏明顯減輕
      ,納食稍有增加
      ,仍偶有呃逆,于上方加連翹15g
      、郁金10g以增加行氣散結(jié)之效
      ,7劑后癥狀明顯好轉(zhuǎn),無明顯胃脘隱痛和脹滿感
      ,納食正常
      ,無口黏、呃逆等不適
      ,舌質(zhì)淡紅
      ,苔薄白,脈弦
      。效不更方
      ,繼服7劑后,同時服用自制回神丹顆粒劑
      ,至今未復(fù)發(fā)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ngfang/790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冬病夏治主要針對哪類疾病
      冬病夏治主要針對哪類疾病摘要:三伏養(yǎng)生正當時
      ,教你三個妙招
      ,冬病夏治補陽氣。冬病夏治治的是什么,應(yīng)該怎么治
      ?有些疾病適合在夏天治療
      平和質(zhì)的中醫(yī)體質(zhì)特征
      平和質(zhì)的中醫(yī)體質(zhì)特征摘要:辨體治病是我們中醫(yī)的一種方式
      ,我們中醫(yī)講治病
      ,講辨病辨證還有辨體,這個體制呢
      ,中國人分為九種體質(zhì)
      ,億萬蒼生人分九種,取一種平和
      ,舍八種偏頗
      輕微食物中毒怎么辦(兒童輕微食物中毒
      ,會有哪些危害
      ?)
      輕微食物中毒怎么辦摘要:中毒是很常見的事情,中毒的原因有很多
      ,一般都是以食物中毒為主
      ,所以在出現(xiàn)這樣情況的時候,也是要注意要及時的進行治療
      倪海廈講《金匱要略》越婢湯
      、防己黃芪湯(附倪海廈減肥方)
      倪海廈講《金匱要略》防己黃芪湯
      、越婢湯【越婢湯】風(fēng)水,惡風(fēng)
      ,一身悉腫
      ,脈浮不渴,續(xù)自汗出
      ,無大熱
      ,越婢湯方之
      。麻黃六兩(6~18g)、石膏半斤(25g)
      、生姜三兩(9g)
      患者怕冷又怕熱夜尿多到底哪出了問題,
      患者怕冷又怕熱夜尿多到底哪出了問題,摘要:怕冷又怕熱
      ,每天夜尿七八次,究竟哪出了問題今天跟大家講一個臨床也比較常見的一個案例吧
      ,也是我們在消化科比較常見的一個癥狀
      想知道吃肉桂傷腎嗎?(肉桂的功效和作用有哪些
      ?)
      想知道吃肉桂傷腎嗎?摘要:肉桂
      ,不經(jīng)常進廚房的人可能并不熟悉,這是一種家里很常用的調(diào)味品
      ,尤其是一到燉魚或者是熬制雞湯的時候
      冬病夏治三伏貼穴位有哪些,
      冬病夏治三伏貼穴位有哪些,摘要:三伏貼敷常用的穴位一般以人體的十二經(jīng)及督脈腧穴為主
      。治療肺系疾病的常用穴位主要有肺俞
      、心俞、膈俞
      、膏肓
      什么是紫蘇,吃點紫蘇對身體有哪些好處,
      什么是紫蘇,吃點紫蘇對身體有哪些好處,摘要:紫蘇
      ,是一種紫色的植物
      ,有特殊的清香氣味,可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