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體現(xiàn)的基本都是他懲惡揚善、改變世道人心的良好愿望
,也體現(xiàn)了他熱愛鄉(xiāng)土、系念鄉(xiāng)土的情懷
。這些人物所組成的絢爛畫廊
,給紀曉嵐的記憶是深遠的,這其中有他的親情
、友情,甚至也可以說有他那個時代特殊的愛情
,而這一切又扭結在一起
,形成了紀曉嵐扯不斷的故鄉(xiāng)情結,構成了“思鄉(xiāng)即是思人
,思人即是思鄉(xiāng)”的思念模式。這一思念模式是貫穿紀曉嵐終生而至老彌顯
、至死彌堅的
。 再次,作品中還記述了很多故鄉(xiāng)的情事
。雖然從整體上看,《閱微草堂筆記》旨在以神道設教證明神道之不誣
,最根本的目的是救治社會的病態(tài)
,解決社會問題,以整合社會
。書中作品所記述有關滄州的故事中
,雖不乏托狐鬼以抒己見的內容,但也有許多是反映故鄉(xiāng)風土人情的小故事
,正反互參
,抑揚不一
,使內容豐富
,形式多樣。
紀曉嵐正是這樣從眾多的側面反映了故鄉(xiāng)的可愛
,同時也將自己的濃郁的鄉(xiāng)情體現(xiàn)在里邊。
《閱微草堂筆記》中所記述紀曉嵐故鄉(xiāng)的情事林林總總
,這些足以反映出他對這片土地的關注懷想
,也足以體現(xiàn)他那份心系桑梓難以割舍的故鄉(xiāng)情懷。盡管紀曉嵐多年在仕途上打拼
,但其自30余歲離開故鄉(xiāng)滄州以后,卻始終沒有忘記這片生他養(yǎng)他的熱土
,他的戀鄉(xiāng)
、思鄉(xiāng)之情,更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益發(fā)真切而深沉
。這一心理在他晚年所創(chuàng)作的《閱微草堂筆記》里更是得到了集中的體現(xiàn)。通過對故鄉(xiāng)地名
、人物
、事件的記述,紀曉嵐含蓄而深沉地表達出了自己對故鄉(xiāng)濃郁的感情
。
《河中石獸》是紀昀的什么文言筆記小說
河中石獸
選自《閱微草堂筆記》,作者紀昀(jǐ yún)(1724年6月-1805年2月)
,字曉嵐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題目是編者編加的)
。清代學者、文學家
,直隸獻縣(今河北省獻縣)人
。晚年自號白云,乾隆年間進士
。他的著作有《閱微草堂筆記》,他和其他人編撰的《四庫全書》被稱為文化史上的“萬里長城”
,對保存中國文化有很大的貢獻
。《四庫全書》分為經
,史,子
,集
。[1]
這篇說理短文敘述了三種尋找河中石獸的看法和方法,告訴人們:再深的理論
,不能得到實踐的證明,就不是真理
;只有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理論才是正確的
。同時還揭示了一個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觀臆斷
。
河中石獸正文
作者:紀昀(jǐyún)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gān),山門圮(pǐ)于河
,二石獸并沉焉
。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
,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為順流下矣
,棹(zhào)數(shù)小舟,曳(yè)鐵鈀(pá)
,尋十余里,無跡
。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
,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
,豈能為暴漲攜(xié)之去?乃石性堅重
,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
,漸沉漸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
,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
,其反激之力
,必于石下迎水處嚙(niè)沙為坎穴,漸激漸深
,至石之半,石必倒擲(zhì)坎穴中
。如是再嚙
,石又再轉(zhuan)。轉(zhuan)轉(zhuan)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
,固顛
;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
。然則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據(jù)理臆(yì)斷歟(yú)
?[2]
(選自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題目是編者加的
。)
字詞解釋
1
、滄州:地名,今河北省滄州市
。
2、臨:靠近
。也有“面對”之意。
3
、河干:河邊
。(河:指黃河
,歷史上黃河曾流經滄州
。)干,水邊
,河岸。
4
、山門:寺廟的大門
。
5、圮:倒塌
。
6
、并:兩者都
,一起
。
7、沉焉:沉沒在這條河里
。焉
,兼詞
,于此
,在那里。
8
、閱:過了,經過
。
9
、十余歲:十多年。歲:年
。
10
、棹:名詞作動詞,劃船
。
11
、求石獸于水中:在河中尋找石獸。求
,尋找。
12
、竟:終于
,到底。
13
、曳:拖著,牽引。
14
、鐵鈀:農具
,用于除草、平土
。
15、設帳:講學
,教書
。
16、爾輩不能究物理: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爾輩
,你們
。究
,推究。物理
,事物的道理、規(guī) 律
。
17
、是非木杮:這不是木片。是
,這
。杮,削下的木片
。
18
、豈能:怎么能。
19
、為:被。
20
、暴漲:洪水
。暴,突然(急
、大)
。
21
、湮:埋沒。
22
、顛:通“癲”
,瘋狂
。
23
、眾服為確論:大家信服地(認為)是精當確切的言論。為:是
。
24
、河兵:指鎮(zhèn)守河防的兵。清代設河道總督
,轄有專門治河的兵營。
25
、蓋:因為
。
26、嚙:本意是“咬”
,這里是侵蝕、沖刷的意思
。
27
、坎穴:坑洞。
28
、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
29
、倒擲:傾倒
。
30、如是:像這樣
。
31
、遂:于是。
32
、溯(sù)流:逆流
。
35、固:固然
。
36
、如:依照,按照
。
37
、然則:既然這樣,那么
。
38、但:只
,僅僅
。
39、據(jù)理臆斷:根據(jù)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
。臆斷,主觀地判斷
。
40
、歟:表疑問的句末語氣詞。
白話譯文
滄州的南面
,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
,寺廟的大門倒塌在了河里
,兩個石獸一起沉沒了
。經歷十多年,僧人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
,在河中尋找兩個石獸
,到底沒找到
。僧人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劃著幾只小船,拖著鐵鈀,尋找了十多里
,沒有任何石獸的蹤跡。
一位教書先生在寺廟里設館授徒
,聽了這件事笑著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這兩尊石像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
,沙的性質疏松漂浮,石獸埋沒在沙上
,越沉越深罷了
。順著河流尋找石獸,不是(顯得)荒唐了嗎?”大家都很佩服
,認為是精當確切的言論
。
一個鎮(zhèn)守河防的老兵聽說了這個觀點
,又笑著說:“凡是丟失在河里的石頭
,都應當?shù)胶拥纳嫌螌ふ摇R驗槭^的性質堅硬沉重
,沙的性質疏松漂浮,水流不能沖走石頭
,河水的反激力,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沖走沙子形成陷坑
。越沖越深
,沖到石頭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倒在坑洞里
。像這樣又沖擊,石頭又會再次轉動
,這樣不停地轉動
,于是反而逆著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
,本來就(顯得)很荒唐;在原地深處尋找它們,不是(顯得)更荒唐了嗎?”
按照他的話去尋找
,果然在上游的幾里外尋到了石獸
。
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含義
,不知道深入含義的人有很多
,難道可以根據(jù)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觀判斷嗎?
文章寓意
《河中石獸》是紀昀(jǐyún)(紀昀,字曉嵐)的一篇文章
,選自《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六《姑妄聽之》
,主要內容是河里掉了石獸,因為水的沖力和石獸本身重量的原因
,所以找石獸要從石獸掉落的上游去找
。
文章意思就是考慮問題時,要從表到里分析原因
,得出正確的解決根本方案。
閱讀提示: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
,我們不能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就根據(jù)常情主觀判斷
。應該正確分析,綜合考慮
,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樣
,既考慮石獸的比重,又正確分析水的沖力和石獸的相互作用
,進而又分析這種相互作用產生的反沖力對河床形態(tài)的局部的改變。如此
,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
它說明了這些道理:1.遇事不能主觀推論,要實事求是的道理
。 2.實踐出真知
。 3.實踐經驗有時比書本知識更重要
。[3]
《河中石獸》原文
、注釋及翻譯.語文備課大師[引用日期 2014-12-28].
古今異義
耳:古義:罷了。例句:漸沉漸深耳 今義:五官之一
,用來聽聲音
。
物理:古義:事物的道理
,規(guī)律
。例句:爾輩不能究物理
;今義:一種學科。
并:古義:一起
。 例句:二石獸并沉焉。 今義:并列
。
閱:古義:經歷 例句:閱十余歲
。 今義:閱讀。
是:代詞
,此
,這
。 例句:是非木柿 今義:表示判斷(多指正確
,但并不完全是)。
但:古義:但
,只
。 例句: 但知其一
。 今義:表示轉折 但是
,卻。
求:古義:尋找
。例句:求石獸于水中
。今義:請求
、要求
、追求。
已:古義:停止
。例句:轉轉不已。今義:已經
。
如:古義:像這樣。例句:如是再嚙
。今義:如果
。
一詞多義
1.為: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為:介詞“被”
必與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 為:動詞“成為”
眾服為確論 為:動詞“認為是”或“是”
詞性活用
1 棹: 名詞用為動詞 船槳,這里指劃(船)例句:棹數(shù)小舟
。
2 暴: 動詞用為名詞,這里指突然
。例句: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
3 焉: 兼詞
,這里指于此,在那里
。例句:二石獸并沉焉。
特殊句式
如其言
,果得于數(shù)里之外(省略句)“得”后面省略了賓語“之”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省略句)“設帳”后面省略了“于”
一講學家設帳(于)寺中【狀語后置句(介詞短語后置句)】正確語序應為:一講學家(于)寺中設帳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為”表被動) 被動句
有沒有誰有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的全部譯文?或者幫我譯一下“石壁出人語”那篇也行。具體看詳細提問
運使朱子穎言:駐守泰安的時候
,聽說這樣一件事
。有士人在泰山深處聽到石壁中有人語聲,曰:
“哪里來的書香
,難道是轉世人來此
?”轟然震響
,石壁洞開
,見有瓊樓玉宇,星羅棋布于峰
頂
,有一老儒生長衣飄飄下來迎接
。
士人驚愕,問此為何地
。老儒曰: “此處是經香閣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笔咳税輪柦浵愕暮x
。儒曰: “說來話長,請坐
,容我慢慢細說。昔日孔子在尼山刪定《詩經》
、《尚書》
,流傳萬年,微言大義
,傳延不絕
。漢代諸位大儒
,距離孔子年代不遠
,對圣人言論的解注符合先圣的本意
;他們又天性淳樸,尚未養(yǎng)成結黨營私
,爭名奪利的之惡習,他們各自傳授圣人之說
,忠實秉持圣人本意
。傳至唐代,風氣也未改變
。到北宋年間
,整理為注疏十三部
,先圣也很高興啊
。諸位大儒擔心近年各種新理論日益興起,傳統(tǒng)注疏漸漸成為絕學
,就建此閣以藏書
。藏書都為最初的版本,以五色玉為書匣
,以示對儒教的尊敬。還配以歷代官方刊刻之本
,以白玉為書匣
,昭示帝王表章的功勞。以上藏書閣都朝南
。左右兩側藏書閣則是各藏書家私人刊刻之本,每一部新書出來
,我們必挑選首版印刷精良的書本
,按照其次序和出版時間,擺放在書架上
,以蒼玉為書匣
,以示對勤學古文的彰揚
。這類藏書閣都東西向。書閣中以珊瑚為書簽
,黃金作鎖鑰
。東西兩殿以沉香檀木為書幾,以錦銹華衣為席
。諸位大儒之神靈每年前來來檢視
,列坐于藏書閣上。后三列書閣則存放唐以前諸儒經義
,以赤色綬帶為封套
,收為一庫。除此以外
,即使是著述等身
,名冠一時的人
,只能任其自己珍藏
,不能入此門一步啊,這是先圣的本意也
。藏書到子時和午時
,一字一句都發(fā)出濃香
,故題名此藏書閣曰“經香”
。這大概是一元旋轉運行,陰陽二氣交融
,陰起于正午
,陽生于子夜。圣人之心
,與天地相通。諸位大儒闡發(fā)圣人之理
,其精奧亦與天地相通
,故互相感應啊。但必定是學者才能感知到
,其他人則不能
。世上儒生得到這十三部經書
,有的夜以繼日
,鉆研終生;有的卻質疑苛求
,百端抨擊
,這是他們的天性和見識所決定的
。君四世前是一個刻工
,曾親手刊刻《周禮》半部,所以余香尚在
,我因此得以知君的到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崩先逡I士人遍覽書閣,以名貴水果款待
。送別時曰:“君要做到自愛
,此地不易來到啊?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笔咳嘶仡^望去
,只見萬峰插天
,杳無人跡
。
推究此事甚為荒誕,大概是尊崇漢學者的寓言
。漢代儒者擅長注解經書
,宋代儒者推崇義理。貌似漢學粗而宋學精
,但不會注解
,義理從何而知?聽信了詆毀誹謗的話
,就會將精華視為糟粕
,未免類似無視大車,卻去指責車輪
;渡過迷河
,就燒毀了寶筏。于是攻擊宋儒者又紛紛而起
。因此我編撰了《四庫全書·詩部總敘》
。有人曰,宋儒攻擊漢儒
,并非為了說經
,只是為求勝過漢儒而已
。后人攻擊宋儒
,也不是為了說經,只是為漢儒被宋儒詆毀而鳴不平而已
。韋蘇州詩曰:“水性自云靜
,石中亦無聲;如何兩相激
,雷轉空山驚?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闭f的就是這種情況啊
。平心而論,《周易》自王弼開始開創(chuàng)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