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戲曲的發(fā)源或流行省區(qū)劃分:
序號 省份 曲目
1 北京市 京劇 北方昆曲 西路評劇 北京曲劇
2 河北省 河北梆子 評劇 絲弦 老調(diào) 哈哈腔 河北亂彈 武安平調(diào) 武安落子
西調(diào) 蔚縣秧歌 隆堯秧歌 定縣秧歌 四股弦 唐劇 橫岐調(diào) 上四調(diào)
3 山西省 蒲州梆子 中路梆子 北路梆子 上黨梆子 鑼鼓雜戲 耍孩兒 靈邱羅羅 上黨皮黃 上黨落子 永濟道情 洪洞道情 臨縣道情 晉北道情
襄武秧歌 壺關(guān)秧歌 沁源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縣秧歌
孝義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 弦子腔 鳳臺小戲
4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內(nèi)蒙大秧歌 二人臺 漫瀚劇
5 遼寧省 海城喇叭戲 遼南影調(diào)戲 蒙古劇 彩扮蓮花落
6 吉林省 二人轉(zhuǎn) 吉劇 新城戲 黃龍戲
7 黑龍江省 龍江劇
8 陜西省 秦腔 漢調(diào)二黃 阿宮腔 合陽跳戲 合陽線腔 眉戶腔 陜西碗碗腔
陜西老腔 陜南端公戲 陜西道情 弦板腔 陜南花鼓戲 安康弦子戲
9 甘肅省 隴劇 高山劇 影子腔 甘南藏戲
10 青海省 青海藏戲 青海平弦戲
11 新疆 新疆曲子戲
12 山東省 山東梆子 棗梆 萊蕪梆子 東路梆子 柳子戲 呂劇 茂腔 柳腔 五音戲 柳琴戲 兩夾弦 四平調(diào)
13 江蘇省 昆曲 淮劇 揚劇 通劇 錫劇 蘇劇 淮海戲 丹劇 丁丁腔 海門山歌劇 淮紅劇
14 安徽省 黃梅戲 徽劇 青陽腔 沙河調(diào) 岳西高腔 安徽目連戲 安徽儺戲 廬劇 安徽端公戲 泗洲戲 墜子戲 含弓戲 蕪湖梨簧戲 文南詞 皖南花鼓戲 鳳陽花鼓戲 淮北花鼓戲 推劇 嗨字戲 洪山戲
15 上海市 滬劇 滑稽戲 奉賢山歌劇
16 浙江省 越劇 婺劇 紹劇 新昌高腔 寧海平調(diào) 松陽高腔 醒感戲 溫州昆曲
金華昆腔戲 黃巖亂彈 諸暨亂彈 甌劇 和劇 杭劇 甬劇 湖劇 姚劇
睦劇
17 江西省 贛劇 弋陽腔 盱河戲 東河戲 寧河戲 瑞河戲 宜黃戲 南昌采茶戲 贛南采茶戲 萍鄉(xiāng)采茶戲 萬載花燈戲 撫州采茶戲 吉安采茶戲 寧都采茶戲 贛東采茶戲 九江采茶戲 景德鎮(zhèn)采茶戲 武寧采茶戲 高安采茶戲
18 福建省 莆仙戲 梨園戲 高甲戲 平講戲 閩劇 庶民戲 詞明戲 大腔戲
閩西漢劇 北路戲 梅林戲 右詞南劍調(diào) 小腔戲 三角戲 閩西采茶戲 南詞戲 閩西山歌戲 薌劇 打城戲 竹馬戲 游春戲 肩膀戲
19 臺灣省 歌仔戲
20 廣東省 粵劇 潮劇 正字戲 白字戲 廣東漢劇 西秦戲 花朝戲粵北采茶戲 樂昌花鼓戲 雷劇 粵西白戲
21 廣西 桂劇 邕劇 絲弦戲 廣西師公戲 彩調(diào) 牛娘劇 桂南采茶戲 壯劇 苗戲 侗戲
22 海南省 瓊劇 臨劇
23 湖南省 湘劇 祁劇 常德漢劇 衡陽湘劇 巴陵戲 辰河戲 湘昆 長沙花鼓戲
岳陽花鼓戲 常德花鼓戲 湘西花燈戲 湘西陽戲 衡陽花鼓戲
邵陽花鼓戲 零陵花鼓戲 師道戲 湘西苗戲 新晃侗族儺戲
24 湖北省 漢劇 荊河戲 南劇 湖北越調(diào) 山二黃 湖北高腔 楚劇 東路花鼓戲
黃梅采茶戲 陽新采茶戲 遠安花鼓戲 襄陽花鼓戲 荊州花鼓戲 梁山調(diào) 鄖陽花鼓戲 隨縣花鼓戲 堂戲 文曲戲 鄂西柳子戲
25 河南省 豫劇 河南越調(diào) 南陽梆子 大平調(diào) 懷梆 大弦戲 羅戲 卷戲 河南曲劇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戲 樂腔 五調(diào)腔
26 四川省 川劇 四川燈戲 四川曲藝劇 秀山花燈戲
27 云南省 滇劇 云南花燈戲 昆明曲劇 關(guān)索劇 傣劇 白劇 彝劇 云南壯劇
28 貴州省 黔劇 貴州本地梆子 貴州花燈劇 貴州侗戲 貴州布依戲 貴州苗戲
安順地戲
29 西藏自治區(qū) 藏戲
東莞有什么民間戲曲
東莞的戲曲文化歷史悠久
,曲藝人才層出不窮。主要有粵劇
、粵曲
、等傳統(tǒng)曲藝類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泟∏囋谒l(xiāng)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chǔ)
,尤其是在道滘、麻涌等鎮(zhèn)
,各鎮(zhèn)都成立了粵劇曲藝協(xié)會
,常年排練演出各類粵劇曲藝節(jié)目,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優(yōu)秀現(xiàn)代劇目
,許多群眾創(chuàng)編的小粵劇目
,如《彩菊回生記》、《情暖老人心》等還獲省
、市創(chuàng)作
、演出等多項金獎,為粵劇曲藝的繁榮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使"南國紅豆"在東莞煥發(fā)出無限生機
,對我市的文化事業(yè)也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1999年道滘、麻涌兩鎮(zhèn)被中國曲協(xié)
、文聯(lián)評為"中國曲藝之鄉(xiāng)"
,2000年5月道滘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shù)之鄉(xiāng)"光榮稱號。莞邑人將延續(xù)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創(chuàng)新求變
,使東莞的曲藝之鄉(xiāng)的美譽流芳溢彩。
道滘人愛好粵劇
、粵曲
、木魚歌等,已有百余年歷史
,清末民初
,每年用重金聘請省港大戲班來演神誕戲,龍船扒第一演大戲
,成為歷史慣例
。在粵劇曲藝的熏陶下,不少人學唱學演粵劇
,成為脫穎而出的佼佼者
,三十年代有“上手材”(葉棣材)五兄弟,吹打樂器一流
,自立“五兄堂”
,設(shè)館授徒,馳名廣州
、新加坡
。四十年代粵劇大老倌何非凡以《情僧偷到瀟湘館》一劇成名,省港澳共演出367場
,打破劇目晚晚不同的慣例
。文武雙全女花旦陳艷儂組成全女子戲班,名曰“美人威”
,演出《劉金定斬四門》成名
,提高女子的地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谷諔?zhàn)爭勝利后
,年年請大戲班演出,學唱粵曲的人
,在依村旁水的“涼棚”里,村頭的大榕樹下
,在師傅的教授下
,彈拉吹唱
,練習粵曲,過春節(jié)時
,麒麟引鳳表演
,吸引了圍觀群眾,唱一曲《胡不歸》……
,娛樂群眾
,穿鄉(xiāng)過巷,大顯身手
,娛樂大眾
。
建國以后,私人合股
,建有新華戲院
,請粵劇團來演出,道滘工會文工團
、工會藝宣隊演出也很多
。公社化時的文工團,劉蓮卿出類拔萃
,被佛山粵劇團吸收為花旦
,六十年代九曲女青年陳錦云被紅線女招考為省粵劇學校學員,成為省粵劇團花旦
。六十
、七十年代,草織廠
、造船廠工人宣傳隊演出《沙家浜》
、《斷橋會》等粵劇,十分活躍
。1980年道滘文化站組成道滘業(yè)余粵劇團
,1985年演出《胡不歸》、《盼君還》粵劇
,獲東莞市文藝匯演一
、二、三等獎
。到了九十年代
,道滘粵劇曲藝發(fā)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峰階段。有業(yè)余曲藝粵劇隊(社)十多個
,1990年第三屆歌手大賽
,參加者170人,共演出5場,觀眾達一萬多人
。葉少興演出歌頌亞運會奪標的小粵劇《慶功酒》獲得1990年9月5日東莞市首屆《粵樂杯》的冠軍
民間戲曲視頻下載
:movie.gougou./search?search=%e6%88%8f%e6%9b%b2&id=2
曲藝表演寫出“民族器樂、民間戲曲、民間舞蹈
、民間雜技
、民間絕活等表演藝術(shù)”的名稱及其擅長表演者的名三弦 馮增奎 韓寶利 高書晶 五音戲 鮮櫻桃《王小趕腳》 西河大鼓 田蔭亭《鳳儀亭》 。
。
。。
。
。。太多了
水滸傳 民間戲曲故事
武松打虎
獅子樓
風雪山神廟
夜奔
金蓮戲叔
什么是民間曲藝
指在民間下層社會里發(fā)展起來的文化藝術(shù)形式
,多以“俗文化”為主
。
江西采茶戲的幾個戲曲名稱
江西采茶戲是江西各地采茶、花燈等民間歌舞小戲的統(tǒng)稱
。 最初為茶農(nóng)采茶時所唱的采茶歌
,后與民間舞蹈相結(jié)合,形成了載歌載舞的采茶燈
。每逢燈節(jié)或收茶季節(jié),茶農(nóng)常用這種形式即興演出以采茶為內(nèi)容的節(jié)目,因以茶籃為道具
,亦稱“茶籃燈”。后來
,內(nèi)容
、唱腔、表演形式不斷豐富
,逐漸發(fā)展成為活躍于廣大農(nóng)村的采茶戲
。 采茶戲最早出現(xiàn)于贛南安遠縣九龍山茶區(qū),繼見于贛東鉛山縣,之后很快在全省各地流傳,并分別吸收當?shù)氐拿耖g藝術(shù)和各種地方戲曲的劇目
、聲腔
,衍變?yōu)楦骶咛厣亩喾N采茶戲。早期采茶戲以演生活小戲為主
,只有三個腳色
,故又稱“三腳班”。
江西采茶戲根據(jù)其不同特點和流行地區(qū)
,大致可分以下 5類: 贛南地區(qū) 贛南采茶戲形成最早
,清代中葉已流行于贛南和粵北。擅演輕松活潑的喜劇
。表演上丑腳常模擬猴
、貓
、鳥等禽獸動作,丑的“矮子步”
,旦的“扇子花”均有特色
。唱腔曲調(diào)分燈腔、茶腔
、路調(diào)、雜調(diào)四類
,以茶腔為主
,弦樂伴奏。劇目多為丑旦合演的民間生活小戲
,如《挖筍》
、《揀田螺》、《巧耍香龍》等,經(jīng)過整理的《采茶歌》
、《□妹子》較有影響,《茶童戲主》和現(xiàn)代戲《怎么談不攏》已攝制成影片
。 贛西地區(qū) 主要有萍鄉(xiāng)采茶戲和萬載花燈戲等。流行于永新
、寧崗
、蓮花、萍鄉(xiāng)
、萬載一帶
,由贛南采茶戲流入后衍變發(fā)展而成。清道光年間已盛行于贛湘交界地區(qū)
,后期受湖南花鼓戲影響較大
。有二胡、笛
、嗩吶等伴奏樂器
。主要曲調(diào)分燈彩詞調(diào)、花鼓調(diào)
、歌腔
、民歌小調(diào)4類,傳統(tǒng)劇目有《放風箏》、《賣雜貨》等
,民間故事戲《吳燕花》和現(xiàn)代戲《塞上紅》較有影響
。萬載花燈戲后期受高安采茶戲影響較多。
贛東北地區(qū)有贛東采茶戲和景德鎮(zhèn)采茶戲兩種
。贛東采茶戲源于鉛山縣的茶燈戲
,流行于鉛山、上饒
、貴溪
、弋陽等地
。初為二旦一丑的“三腳班”,受黃梅采茶戲影響增一小生,后又增加了老生
、老旦
、花臉,連同三個打擊樂手,稱為“七唱三打”的“半班”
。男腳擅長扇子功
,旦腳擅長手帕功,曲調(diào)分“三角小調(diào)”和“湖廣調(diào)”兩類
,早期演唱只以鑼鼓伴奏
,干唱加幫腔,現(xiàn)已加管弦伴奏
。主要劇目有《三矮子放?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贰ⅰ度忝糜^燈》
、《打平斗米》
、《鸚哥記》、《拷打紅梅》等
。景德鎮(zhèn)采茶戲系由湖北黃梅采茶戲流入后衍變而成
,流行于景德鎮(zhèn)、波陽
、都昌一帶
。劇目、唱腔均近似黃梅采茶戲
,表演上曾受饒河戲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