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提醒仲月樓,那個躺在香案上的傷兵說不定已經(jīng)死了
。
仲月樓沒有搭理她,而是將目光投向了門外。
……
“我想他的確已經(jīng)死了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敝僭聵钦f。[13](170)
傷員死了,仲月樓看去毫不動情
。一個客觀
、冷漠、簡單的“說”字,令我們對仲月樓的情感狀態(tài)一無所知
。
二
、通向靈魂的城堡
被譽為中國文壇獨立特行的女作家殘雪,有“中國的卡夫卡”之稱。有評論者寫道,“如果說,80年代的《蒼老的浮云》
、《天窗》
、《山上的小屋》等作品中噴薄而出、紛至沓來的夢魘般的意象,與卡夫卡那現(xiàn)實主義般地精確刻畫荒誕事物的風格仍保持一定距離的話,那么,在90年代創(chuàng)作的那些更為節(jié)制
、純熟
、理性的小說中,我們隱約地感到,殘雪與卡夫卡達成了更深的默契?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盵14]1999年殘雪推出了一本專門解讀卡夫卡的大著《靈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15]更是讓人們吃了一驚
。殘雪作品中所包含的那種極端個人化的聲音一直令許多讀者望而興嘆,她筆下的那個冷峻、變態(tài)和噩夢的世界也一直難以為人們所理解和接受,她在偌大的中國似乎缺乏知音,然而,她在一個十分遙遠的國度里卻發(fā)現(xiàn)了卡夫卡,并引以為知音
。于是,奇跡便發(fā)生了,一個20世紀末的中國女作家與一個20世紀初的奧地利男作家在靈魂深處相遇
、對話,這不能不說是一件讓人砰然心動的事。
半個多世紀以來,有關(guān)卡夫卡的評論和著述可以說汗牛充棟,存在主義認為,是卡夫卡首先看到了追求自由存在的痛苦和孤獨;荒誕派在卡夫卡那里找到了自己需要的“反英雄”;黑色幽默派從卡夫卡那里看到的是灰暗色調(diào)和譏諷意味;超現(xiàn)實主義看到的是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和“超肉體感覺”;表現(xiàn)主義看到的卻是夢幻和直覺;而盧卡契索性認為卡夫卡表現(xiàn)了社會和階級斗爭的本質(zhì)……而殘雪卻幾乎將所有這些評述都懸置一旁,直截了當?shù)貙⒖ǚ蚩ó斪饕粋€作家,或者更確切地說,當作一個小說家來理解
。在殘雪看來,卡夫卡是一個最純粹的藝術(shù)家,而不是一個道德家
、宗教學家、心理學家
、歷史學家和社會批評家,他的全部創(chuàng)作不過是對作者本人內(nèi)心靈魂不斷地深入考察和追究的歷程
。
這樣一來,殘雪似乎一下子就抓住了卡夫卡最本質(zhì)的東西。的確,寫作就是卡夫卡生命中的一切,沒有了寫作,卡夫卡的生活將變得毫無色彩和意義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ǚ蚩ㄕf:“在我身上最容易看得出一種朝著寫作的集中。當我的肌體中清楚地顯示出寫作是本質(zhì)中最有效的方向時,一切都朝它涌去,撇下了獲得性生活
、吃
、喝、哲學思考
、尤其是音樂的快樂的一切能力
。我在所有這些方面都萎縮了
。”“我寫作,所以我存在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彼安皇且粋€寫作的人,而是一個將寫作當作唯一的存在方式、視寫作為生活中抵抗死亡的唯一手段的人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盵16]只有寫作才能證明卡夫卡的存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ǚ蚩榱藢懽鞫芙^了友誼
、愛情、婚姻和家庭,他選擇了他自己所懼怕的那份孤獨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ǚ蚩ù蟾趴梢运闶澜缟献罟陋毜淖骷?而他的小說所表現(xiàn)的也正是現(xiàn)代人的這種孤獨感,所以,卡夫卡自己的生活與創(chuàng)作就在這里合而為一了,他成了在生活上最無作為和在創(chuàng)作上最有成就者。
殘雪對卡夫卡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目的頗有同感,她在一篇名為《黑暗靈魂的舞蹈》的文章中這樣寫道:
是這種寫作使我的性格里矛盾的各個部分的對立變得尖銳起來,內(nèi)心就再也難以得到安寧
。我不能清楚地意識到內(nèi)部躁動的實質(zhì),我只知道一點:不寫就不能生活
。出于貪婪的天性,生活中的一切亮點(虛榮、物質(zhì)享受
、情感等等)我都不想放棄,但要使亮點成為真正的亮點,惟有寫作;而在寫作中,生活的一切亮點又全都黯然失色,沒有意義
。[17](P11)
這段話與卡夫卡如出一轍,而與卡夫卡不同的是:殘雪并沒有拒絕丈夫、兒子和家庭
。殘雪的孤獨更多的是靈魂的孤獨,在現(xiàn)實生活中她比卡夫卡幸運得多
。
對于卡夫卡著名的三部長篇小說,殘雪就是從這一角度開始了她的解讀。殘雪認為,《訴訟》描述了一個靈魂掙扎
、奮斗和徹悟的過程
。“K被捕的那天早上就是他內(nèi)心自審歷程的開始”,“史無前例的自審以這種古怪的形式展開,世界變得陌生,一種新的理念逐步地主宰了他的行為,迫使他放棄現(xiàn)有的一切,脫胎換骨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盵15](P85)那么,城堡是什么呢?它“似乎是一種虛無,一個抽象的所在,一個幻影,誰也說不清它是什么。奇怪的是它確確實實地存在著,并且主宰著村子里的一切日常生活,在村里的每一個人身上體現(xiàn)出它那純粹的
、不可逆轉(zhuǎn)的意志
。K對自己的一切都是懷疑的、沒有把握的,唯獨對城堡的信念是堅定不移的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盵15](P192)原來,城堡就是生命的目的,是理想之光,并且,它就存在于我們的心里?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睹绹穼嶋H上意味著藝術(shù)家精神上的斷奶,“一個人來到世上,如果他在精神上沒有經(jīng)歷‘孤兒’的階段,他就永遠不能長大,成熟,發(fā)展起自己的世界,而只能是一個寄生蟲
。”[15](P38)
至于卡夫卡的一些短篇小說,在殘雪看來,《中國長城建造時》象征著“藝術(shù)家的活法”;《致某科學院的報告》記錄了“猿人藝術(shù)家戰(zhàn)勝猿性,達到自我意識的歷程”;《鄉(xiāng)村教師》中的老教師體現(xiàn)了“藝術(shù)良知”;《小婦人》及《夫婦》描述了“詩人靈魂的結(jié)構(gòu)”;《地洞》則表現(xiàn)了藝術(shù)家既要逃離存在遁入虛空,又要逃離虛空努力存在的雙重恐懼……
看來,殘雪完全是以獨特的
、寫小說的方式來解讀和描述卡夫卡的作品的,這使得讀者在驚訝殘雪的敏銳
、機智和個性外,也漸漸地開始懷疑,殘雪在這里究竟是在解讀卡夫卡,還是在構(gòu)筑她自己心中的卡夫卡?抑或真正的卡夫卡其實就等于她心中的卡夫卡?她究竟是在解讀小說,還是在創(chuàng)作小說?我認為,無論殘雪的初衷是什么,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由于有了殘雪的解讀,卡夫卡在中國的“知音”將會越來越多,而不是越來越少
。
卡夫卡創(chuàng)作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卡夫卡的小說從思想內(nèi)容看,大致可分為四類
。
第一類是那些揭示現(xiàn)實世界的荒誕與非理性的作品
。如短篇小說《判決》中,父親對兒子——青年商人本德曼進行指責是無禮的
,而判決兒子投河更是荒謬之至,而兒子竟然執(zhí)行了這荒誕的判決
。人們的非理性行動正是整個人類存在非理性的表現(xiàn)
。短篇小說《鄉(xiāng)村醫(yī)生》也是一篇描寫人類社會非理性表現(xiàn)的作品。小說的寓意是深刻的:人類患了重病
,這病已十分嚴重
,使人的肌體變得無可救藥。人們盲目地相信醫(yī)生的醫(yī)術(shù)即理性能治愈一切病患
,事實并非如此
,人類社會的一些病癥是理性所醫(yī)治不了的。到最后
,連醫(yī)生本人也成了需要尋找家園的流浪者
。
卡夫卡小說的第二個內(nèi)容是揭示了現(xiàn)代人的異化現(xiàn)象。在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
,由于沉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壓迫
,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質(zhì),異化為非人
。著名小說《變形記》突出地表現(xiàn)了這種現(xiàn)象
。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在現(xiàn)實生活中當然是無稽之談
,但是如果從他的工作已經(jīng)使他變成了一架機器和工具來考慮
,那么就應承認他喪失人的特性、異化為動物
,是符合邏輯的
,從藝術(shù)的角度看,也是真實的
。短篇小說《饑餓藝術(shù)家》也是一部有異化內(nèi)容的作品
。在這篇小說里,饑餓藝術(shù)家實際上已經(jīng)異化為動物了
。
揭示人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困境和困惑感
,是卡夫卡小說的第三方面的內(nèi)容。這一類作品表現(xiàn)的主要是中小資產(chǎn)階級及其知識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狀態(tài)
。在這類作品中
,短篇小說《地洞》最有代表性
。卡夫卡通過一個小動物的心理活動
,生動地展示了在弱肉強食的資本主義社會小人物生命沒有保障
、生活不得安寧的困境。長篇小說《美國》寫的基本上也是現(xiàn)代人的孤獨
、失落和無家可歸的困境
。
最后,卡夫卡在一些小說中還描寫了現(xiàn)代國家機器的殘酷和統(tǒng)治階級的專橫和腐朽
,短篇小說《在流放地》深刻地揭露了專制制度的殘酷和滅絕人性
,也揭露了舊制度行將滅亡時它的信徒和衛(wèi)道士們的冥頑不靈。在長篇小說《審判》中
,作者以更大的力量揭露了官僚機構(gòu)尤其是司法界的罪惡
。
解讀卡夫卡
短篇小說《饑餓藝術(shù)家》描述了經(jīng)理把絕食表演者關(guān)在鐵籠內(nèi)進行表演,時間長達四十天
。表演結(jié)束時
,絕食者已經(jīng)骨瘦如柴,不能支持
。后來他被一個馬戲團聘去
,把關(guān)他的籠子放在離獸場很近的道口,為的是游客去看野獸時能順便看到他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墒侨藗兺烁鼡Q記日牌,絕食者無限期地絕食下去
,終于餓死
。這里的饑餓藝術(shù)家實際上已經(jīng)異化為動物了。 另外一些小說是揭示現(xiàn)實世界的荒誕與非理性的
,如《判決》和名篇《鄉(xiāng)村醫(yī)生》
,這里,現(xiàn)實和非現(xiàn)實的因素交織
,透過這些荒誕的細節(jié)和神秘的迷霧
,這里寓意著:人類患了十分嚴重的病,已經(jīng)使肌體無可救藥
。人類社會的一些病癥是醫(yī)生醫(yī)治不了的
,這里的醫(yī)生最后也變成了流浪者。 卡夫卡的畫卡夫卡的長篇小說《美國》和《洞穴》等揭示的是人類現(xiàn)實生活中的困境和困惑感
;而《審判》
、《在流放地》以及《萬里長城建造時》則揭示了現(xiàn)代國家機器的殘酷和其中的腐朽。長篇小說《城堡》可以說是《審判》的延續(xù),不僅主人公的遭遇繼續(xù)下去
,主要精髓也是一脈相承
。短篇小說《萬里長城建造時》中寫到:中國老百姓被驅(qū)趕去建造并無多大實用價值的長城,他們連哪個皇帝當朝都不知道
,許多年前的戰(zhàn)役他們剛剛得知
,仿佛是新聞一般奔走相告?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盎实凵磉呍萍慌芨啥鴣須v不明的廷臣
,他們以侍從和友人的身份掩蓋著艱險的用心?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那些皇妃們靡費無度
,與奸刁的廷臣們勾勾搭搭,野心勃勃
,貪得無厭,縱欲恣肆
,惡德暴行就像家常便飯
。”他還寫出了表現(xiàn)民主主義思想的一句話:“在我看來
,恰恰是有關(guān)帝國的問題應該去問一問老百姓
,因為他們才是帝國的最后支柱呢?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卡夫卡手跡作品 卡夫卡的文學創(chuàng)作主要成就是三部未完成的長篇小說和一些中短篇小說
。 長篇小說《美國》(1912—1914年寫成),描寫16歲的德國少年卡爾·羅斯曼
,因受家中女仆的引誘
,致使女仆懷孕,被父母趕出家門
,放逐到美國的經(jīng)歷遭遇
。作品所側(cè)重的是人物在美國憂郁、孤獨的內(nèi)心感受
。 長篇小說《審判》(1918年寫成)
,作品講述的是銀行助理約瑟夫·K無故受審判并被處死的故事。約瑟夫·K在30歲生日的那天早晨醒來按鈴聲吃早餐時
,進來的不是女仆而是兩個官差
,宣告他被捕,并被法庭審判有罪
,他雖被捕卻仍能自由生活
,照常工作。他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有罪,認為一定是法院搞錯了
,堅信自己無罪
。約瑟夫·K不愿屈就命運,他同這場明知毫無希望的訴訟展開了一生的交戰(zhàn)
,公然向不公正的法庭挑戰(zhàn)
。在第一次審判時,他慷慨激昂地揭露法庭黑暗
,為自己的無辜理奔波
,找人幫忙,想搞個水落石出
,親自動手寫抗辯書
,從各個方面來說明自己無罪。他生怕自己在某一個最微小的地方犯過什么過錯
,竭力去尋找
,捕捉而不可得,惶惶不可終日
。然而一切努力都徒勞無益
,K終于明白,要擺脫命運的安排
,擺脫法律之網(wǎng)的束縛是不可能的
。最后,他毫無反抗地被兩個黑衣人架走
,在碎石場的懸崖下被處死
。 長篇小說《城堡》(1922)是一部典型的表現(xiàn)主義小說,具有鮮明的卡夫卡特色
,篇幅最大
,意蘊也更豐富。主人公K.投宿在城堡管轄下的村子的一家旅店里
,店方要求他出事城堡的許可證
。K.聲稱是城堡的土地測量員,以去城堡述職為由前去辦理戶口
。城堡就矗立在不遠的山崗上
,卻怎么也走不到。城堡主人C伯爵人人皆知
,卻誰也沒有見過
。K.想盡一切辦法,還是見不到辦公廳主人克拉姆
。他想與城堡聯(lián)系的努力均告失敗
。這個城堡很像中世紀時代的衙門,它高高在上,有著讓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即的威嚴
;官員們忙忙碌碌
,卻只與卷宗打交道,與老百姓的痛癢毫不相干
。在作者看來
,這種官僚專制主義的統(tǒng)治對被統(tǒng)治者構(gòu)成致命的威脅。 《判決》(1912)是卡夫卡最喜愛的作品
,表現(xiàn)了父子兩代人的沖突
。主人公格奧爾格·本德曼是個商人,自從幾年前母親去世后就和父親一起生活
,現(xiàn)在生意興隆
。他在房間里給一位多年前遷居俄國的朋友寫信,告訴他自己訂婚的消息
。寫完信來到父親的房間
,意外的是父親對他態(tài)度非常不好,懷疑他根本就沒有遷居到俄國的朋友
,指責他背著自己做生意
,還盼著自己早死。突然
,父親又轉(zhuǎn)了話題,嘲笑格奧爾格在欺騙他朋友
,而父親自己倒是一直跟那位朋友通信
,并早已把格奧爾格訂婚的消息告訴他了。格奧爾格忍不住頂撞了父親一句
,父親便判獨生子去投河自盡
。于是獨生子真的投河死了。作品所描寫的在父子兩人的口角過程中
,清白善良的兒子竟被父親視為有罪和執(zhí)拗殘暴
,在父親的淫威之下,獨生子害怕
、恐懼到了喪失理智
,以致自盡。父親高大強壯而毫無理性
,具有一切暴君的特征
。這個貌似荒誕的故事是卡夫卡負罪心態(tài)的生動描述,父親的判決也是卡夫卡對自己的判決
。主人公臨死前的低聲辯白——“親愛的父母親
,我可是一直愛你們的”,則是卡夫卡最隱秘心曲的吐露。這種故事的框架是典型的卡夫卡式的
,是他內(nèi)心深處的負罪感具象化之后的產(chǎn)物
。然而作品的內(nèi)涵顯然不在于僅僅表現(xiàn)父子沖突,更在于在普遍意義上揭示出人類生存在怎樣一種權(quán)威和凌辱之下
。另一方面又展現(xiàn)人物為戰(zhàn)勝父親進行的一系列抗爭
。兒子把看來衰老的父親如同孩子般放到床上后,真的把他“蓋了起來”
。從表面上看
,他這樣做是出于孝心;在深層含義上他是想埋葬父親
,以確立自己作為新的一家之主的地位
。小說在體現(xiàn)了卡夫卡獨特的“審父”意識的同時,也表現(xiàn)了對家長式的奧匈帝國統(tǒng)治者的不滿
。與此同時卡夫卡還通過這個獨特的故事揭示了西方社會中現(xiàn)實生活的荒謬性和非理性
。 《變形記》(德語Die Verwandlung,英語The Metamorphosis)卡夫卡短篇代表作
,是卡氏藝術(shù)上的最高成就
,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作品之一?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ǚ蚩ǖ摹蹲冃斡洝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由于沉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壓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質(zhì)
,異化為非人
。它描述了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孤獨感與陌生感,即人與人之間
,競爭激化
、感情淡化、關(guān)系惡化
,也就是說這種關(guān)系既荒謬又難以溝通
。推銷員一覺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變成甲蟲,盡管它還有人的情感與心理
,但蟲的外形使他逐漸化為異類
,變形后被世界遺棄是他的心境極度悲涼。三次努力試圖與親人以及外界交流失敗后
,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由此看來他的變形折射了西方人當時真實的生存狀態(tài)?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ǚ蚩ㄍㄟ^小說并不只是單純闡述事實
,而是抗除這個世界
,追尋人類人性的完善。 短篇小說《中國長城的建造》(1918—1919)描寫中國的老百姓受無形權(quán)力的驅(qū)使
,去建造毫無防御作用的長城
,表現(xiàn)出了人在強權(quán)統(tǒng)治面前的無可奈何與無能為力。 《饑餓藝術(shù)家》(1922)中歌唱藝人為了生存
,為了使自己的藝術(shù)達到“最高境界”
,竟把絕路作為出路,以絕食表演作為謀生手段
,宣稱可以40天不進食而引吭高歌表演
,進而發(fā)展到為絕食而絕食的“藝術(shù)”境界,仿佛饑餓真的就與人的肉體感覺離開了一樣
。40天過去了
,他仍堅持要絕食表演下去,后被經(jīng)理強迫進食
。藝術(shù)家深為他的饑餓藝術(shù)未達佳境而遺憾
,更為人們對他的藝術(shù)追求不理解不支持備感孤獨,他把原本作為生計手段的挨餓
,當成生存目的和真正“藝術(shù)”而孜孜以求
,最后被送進馬戲團,關(guān)在籠中與獸類一起供人參觀
,無異于真正的動物
。骨瘦如柴的藝術(shù)家的意象有多重寓意,是人性異化
、精神展品化和藝術(shù)異化的象征
,是現(xiàn)代人痛苦悲哀現(xiàn)狀的寫照。 《洞穴》(1923—1924)是卡夫卡晚期創(chuàng)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力作
。主人公是一只不知名的人格化的鼴鼠類動物。作品采用第一人稱自敘法
,描寫了“我”擔心外來襲擊
,修筑了堅固地洞,貯存了大量食物
,地洞雖暢通無阻
,無懈可擊,防御退逃自如
,但“我”還是時時處于驚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