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
。同時
,在川滇地區(qū)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
。 到清末
,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
,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
。
橋的類型與形式
按主要材料分
木、石
、磚
、竹、藤
、鐵
、鹽、冰
、紙橋
木橋是最早的橋梁形式
,我國秦漢以前的橋幾乎都是木橋。如最早出現(xiàn)的獨木橋
、木柱梁橋
。約商周時便出現(xiàn)浮橋,戰(zhàn)國前后又出現(xiàn)排柱式木梁橋和伸臂式木梁橋
。但因木材本身的特性
,如質松易腐以及受材料強度和長度支配等,不僅不易在河面較寬的河流上架設橋梁
,而且也難以造出牢固耐久的橋梁來
,因此,南北朝始遂為木石混合或石構橋梁所取代
。
石橋和磚橋
。一般是指橋面結構也是用石或磚料來做的橋,但純磚構造的橋極少見
,一般是磚木或磚石混合構建
,而石橋則較多見。到春秋戰(zhàn)國之際便出現(xiàn)了石墩木梁跨空式橋
,西漢進一步發(fā)展為石柱式石梁橋
,東漢則又出現(xiàn)了單跨石拱橋,隋代創(chuàng)造出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單孔弧形石拱橋
,唐代李昭得造出了船形墩多孔石梁橋
。宋代是大型石橋蓬勃發(fā)展的時期
,創(chuàng)造出像泉州洛陽橋和平安橋那樣的長達數(shù)里橫跨江海交匯處的石梁橋,以及像北京蘆溝橋和蘇州寶帶橋那樣的大型石拱橋
。
竹橋和藤橋
。主要見于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區(qū)
。一般只用于河面較狹的河流上
,或作為臨時性架渡之用。早期的主要是一種索橋
,南北朝時稱竹質的溜索橋為“笮橋”。后來出現(xiàn)了竹索橋
、竹浮橋和竹板橋等
。鐵橋,在古代包括鐵索橋和鐵柱橋兩種
。前者屬于索橋類
,較多見,約在唐代便出現(xiàn)
;后者屬于梁橋類
,實為木鐵混合橋,極少見
,在江西見一例
。
鹽橋和冰橋。主要見于特殊的自然環(huán)境中
。前者主要見于青海鹽湖地區(qū)
,后者主要見于北方寒冷地區(qū)。
紙橋是在一些玩具中出現(xiàn)的
。
按結構及外觀分
梁橋
、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種基本類型
。
梁橋
。又稱平橋、跨空梁橋
,是以橋墩做水平距離承托
,然后架梁并平鋪橋面的橋。這是應用最為普遍的一種橋
,在歷史上也較其它橋形出現(xiàn)為早
。它有木、石或木石混合等形式
。先秦時梁橋都是用木柱做橋墩
,但這種木柱木梁結構,很早就顯出其弱點,不能適應形勢的發(fā)展
。因此
,起而代之的是石柱木梁橋,如秦漢時建成的多跨長橋:渭橋
、灞橋等
。約在漢代時樁基技術發(fā)明,于是出現(xiàn)了石橋墩
,標志著木石組合的橋梁能夠越跨較寬大的河道能經受住洶涌洪浪的沖擊
。但由于石墩上的木梁不耐風雨侵蝕,于是便在橋上建起了橋屋
,保護橋身
,此橋型(廊橋)后多見于南方,但最早都見于黃河流域
。中小型的石梁或石板橋
,構造方便,材料耐久
,維修省力
,是民間最為喜用的一種橋形,尤其是南宋后
,在福建泉州地區(qū)十分盛行
,創(chuàng)造了許多長大的石梁橋。梁橋若中間無橋墩者
,稱單跨梁橋
;若水中有一橋墩,使橋身形成兩孔者
,便稱雙跨梁橋
;若兩墩以上者,便稱多跨梁橋
。
浮橋
。又稱舟橋、浮航
、浮桁
,因其架設便易,常用于軍事目的
,故也稱“戰(zhàn)橋”--一種用于數(shù)十百艘木船(也有用木筏或竹筏連橫于水上的)連鎖起來并列于水面
,船上鋪木板供人馬往來通行的橋。若按嚴格意義上的橋:是以跨空和有柱墩為標志的話
,那它還不是十足意義上的橋
。浮橋主要建于河面過寬及河水過深或漲落起伏大
,非一般木石柱梁橋所能濟事的地方。浮橋兩岸多設柱樁或鐵牛
、鐵山
、石囷、石獅等以系纜
。隋大業(yè)元年在洛陽洛水上建成的天津橋
,是第一次用鐵鏈連接船只的浮橋。浮橋目前在我國南方如江西
、浙江
、廣西等地方仍常見用。
浮橋的優(yōu)點:一是施工快速
,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
,太平軍圍攻武昌,只用一夜時間就建成兩座橫跨長江的浮橋
。二是造價低廉,明代鄒守益在《修鳳林浮橋記》中
,曾對石橋與浮橋做過比較:“若用石梁橋
,要費千金,而用浮橋
,則費五百金便可
,可根據需要而定?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比情_合隨意
,拆除和架設都很方便。缺點是載重量小
,隨波上下動蕩不定
,且抵御洪水能力弱,常需及時拆撤
,并要人照看
,管理繁瑣,舟船
、橋板與系船的纜繩要經常修葺和更換
,維護費用昂貴。因此
,很多浮橋的最后歸宿
,都向木梁橋、石梁橋或石拱橋發(fā)展
。
索橋
。也稱吊橋
、繩橋、懸索橋等
,是用竹索或藤索
、鐵索等為骨干相拼懸吊起的大橋。多建于水流急不易做橋墩的陡岸險谷
,主要見于西南地區(qū)
。其做法是在兩岸建屋,屋內各設系繩的立柱和絞繩的轉柱
,然后以粗繩索若干根平鋪系緊
,再在繩索上橫鋪木板,有的在兩側還加一至兩根繩索作為扶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