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姓
,是一個中國人的姓氏
,在《百家姓》中排名第53位。
姓苗的名人

歷史上部分姓苗的名人
苗晉卿
,字元輔
,唐潞州壺關(guān)(今山西壺關(guān)縣)人
,出生于女皇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
,祖上以儒學著稱于世,父親當過縣丞一般的小官吏
。幼年時苗晉卿勤奮好學,文章尤佳
,因而在科舉取士的時候
,得以高中進士,步入了他漫長的仕途生涯
。他先后活躍于唐玄宗、唐肅宗
、唐代宗三朝的政治舞臺上
。
苗發(fā)
,[唐](約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不詳
,潞州壺關(guān)人,大歷十才子之一
。生卒年均不詳
,約唐玄宗天寶末前后在世
。初為樂平令
,授兵部員外郎,遷駕部員外郎
。仕終都官郎中
。發(fā)常與當時名士酬答
,但詩篇傳世頗少
。
苗訓:河中(今山西永濟)人
,宋初大臣
。善天文占候術(shù),曾于營中預言趙匡胤陳橋兵變
。
苗履,潞州(今山西長治)人
,北宋苗授將軍之子
,從北宋鎮(zhèn)戎軍(治今寧夏固原)鎮(zhèn)將開始戎馬生涯,歷官擢龍神衛(wèi)四廂都指揮使、成州團練使
,知慶州,徙渭州
,進捧日
、天武都指揮使
,是北宋一代名將。
苗授(1029-1095)
,北宋將領(lǐng)
。字授之
,潞州(今山西長治)人
。少從胡翼之學
,補國子生
。以蔭累遷供備庫副使
。從王韶取鎮(zhèn)洮為先鋒
,克珂諾城
,盡取河湟之地。敗鬼章有功
,知河州
。破羌人于露骨山
,俘大酋長冷雞樸,羌族十萬多帳歸附
,威震洮西
。拜龍神衛(wèi)四廂都指揮使,徙知熙州
。元豐中,攻西夏
,城蘭州,轉(zhuǎn)戰(zhàn)千里
。元佑三年(1088)遷武泰軍節(jié)度使
、殿前副都指揮使
,知潞州
。卒,贈開府儀同三司
,謚莊敏
。
苗傅(?--1129)
,南宋將領(lǐng)。上黨(今山西省長治市)人
。隆祐太后(哲宗趙煦之后)南渡,為統(tǒng)制官
,駐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
苗道潤(?-1218) 金朝大臣
。貞祐初為河北義軍隊長。宣宗遷汴
,河北義軍集結(jié)
,抗擊蒙古兵
。他“有勇略
、敢戰(zhàn)斗
,能得眾心”(《金史》)。累至驃騎上將軍
、中都路經(jīng)略使
,兼知中山府(河北定州)事前后撫定五十余城
。興定元年(1217)奉詔恢復中都,與諸軍不和而相攻
。次年被易州賈瑀誘殺
。部眾由部將靖安民代領(lǐng)。
苗好謙元朝人,初任都察院屬員
,延祐三年(1316)年升任淮東廉訪司僉事
,因“善課桑農(nóng)”
,皇帝“賜衣一襲”,后入朝為司農(nóng)丞
,著有《栽桑圖說》和《農(nóng)桑輯要》
,受到皇帝贊許:“農(nóng)桑衣食之本
,此圖甚善”。遂命刊印千冊
,散之民間
。并晉升苗好謙為御史中丞
。
苗胙土(?-1646年)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澤州(今山西省晉城市)人
,明末清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
苗沛霖(?-1863)
,字雨三
,安徽鳳臺人。秀才出身
,原為塾師
。1856年
,在鄉(xiāng)舉辦團練
,與捻軍作戰(zhàn)
。后勢力日盛,裁留兩淮錢糧稅收及厘金
,控制鳳臺周圍數(shù)十州縣,割據(jù)稱雄
。次年
,投靠清將勝保
,后又隨袁甲三在宿州等地圍攻捻軍
、官至道員。
姓苗的男明星:
苗僑偉
、苗天
、苗振宇
、苗亮
、苗皓鈞、苗雅寧等等
。
姓苗的女明星:
苗可麗
、苗金鳳
、苗嘉麗
、苗芳、苗圃
、苗可秀
、苗苗
、苗乙乙等等。
苗姓的遷徙分布是什么?
如今
,苗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山東
、甘肅
、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苗姓約占全國漢族苗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二
。目前苗姓人口列全國第一百五十四位。
宗族特征:
1
、苗姓源于楚國公族大夫
,荊楚十八姓之一
,人才輩出
,可謂翹楚。
2
、苗姓雖不算人口大族
,但其漢族苗姓各行各業(yè)人才卻不絕于史書,尤其是唐宋以后
,苗姓名人就更多了。
3
、苗姓沒有同音姓。
4
、淵源單一
,血統(tǒng)純凈
。
苗姓起源
苗姓的由來歷史來源
以邑名為氏,據(jù)《風俗通義》及《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所載
,公元前547年
,楚國因若敖之亂
,楚大夫伯棼被殺
,其子賁皇逃奔晉國
,受封於苗邑(河南濟源縣)
,子孫逐以邑名「苗」為氏
。
家族名人
苗發(fā) 唐代壺關(guān)人
。擅長寫詩
,與盧綸
,吉中孚
,司空暑,錢起等九人齊名
,合稱大歷十大才子
。
地望分布:浙江東陽郡
。
苗姓起源參考之二
苗姓在大陸與臺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遠祖始于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
,公元前五四七年
,在若敖之亂中
,楚國大夫伯芬因罪被殺
,其子賁皇逃到晉國后,受到晉國的優(yōu)待
,受封于苗邑(今河南濟源縣西)
,賁皇的子孫后代就以封地名為姓
。苗姓是楚國王族的后代
,因此
,苗姓起源于楚國王族之姓。苗姓起源于羋姓
。 發(fā)展和演變:苗姓在浙江東陽郡發(fā)展成望族,世稱東陽望
。
姓氏苗的由來苗姓來源有三:1
、出自羋姓
。據(jù)《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風俗通》等所載
,春秋時楚若敖之孫、楚大夫伯棼以罪誅
,其子賁皇奔晉
,食采于苗(故城在今河南濟源西)
,其后以邑為氏。2
、據(jù)《姓氏五書注》所載,相傳上古有名醫(yī)曰苗父
,苗姓當始于此。3
、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來。百濟(朝鮮古國)大姓有苗姓
;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
;拉祜族黑苦聰人阿沙普氏,漢姓為苗
;今滿、彝
、畬、蒙古
、 *** 爾
、東鄉(xiāng)、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編輯本段苗賁皇
。楚國公族
,伯棼(又名斗越椒)之子。伯棼為楚國大夫
,素懷不臣之心
,后趁楚莊王問鼎中原之機,發(fā)動兵變
,但不久即被誅殺。賁皇恐禍及己
,遂亡命晉國
。晉待他禮遇有加
,并令其食采于苗地
。后晉楚交惡,在鄢陵大戰(zhàn)
,時楚軍勢大
,晉軍將士均懷恐懼之心
,賁皇使獻計于晉君
,告之楚之精兵俱在中軍
,可先擊左右兩軍
,然后乘勝合攻中軍
,定可一舉擊潰楚軍。晉君納之
,大敗楚軍
。是故史傳楚材晉用之佳話
。因賁皇食采于苗
,后世子孫便以邑為氏,稱苗姓
,并尊賁皇為其得姓始祖
。
苗姓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個古老姓氏
。
公元前11世紀,西周建國后
,封
黃帝的后裔熊繹為楚王
。傳16世到莊王。楚莊王九年(前605年)
,任楚國令尹的若敖氏反叛
,很快被楚王撲滅
,若敖氏族子賁皇害怕被殺逃亡到了晉國。晉成公封賁皇為大夫
,食苗邑
。賁皇到苗邑后,很快把苗邑治理得井井有條
,受到當?shù)孛癖姷膼鄞鳌R勒债敃r習俗
,子孫以邑為氏
,尊稱賁皇為苗氏始祖
。
苗邑在今河南濟源市西部
。太行山八陘之一的軹關(guān)陘
,就在它的北邊,相距只有幾公里
。據(jù)史料記載,苗邑在商代是一個小國
。馬世之《中原古國歷史與文化》說:苗國于周初滅亡,成為周的苗邑
。春秋時期
,苗邑屬晉,其后成為楚人賁皇的采邑
,故而《路史?國名紀三》云
,“苗,賁皇邑
,河內(nèi)軹縣(今屬濟源)有苗亭”
。《古今姓氏書辨證》說:“(楚若敖曾孫)越椒,字伯棼
,以罪誅
。其子賁皇奔晉,晉侯使食苗邑
,為大夫
,以苗為氏,其地河南軹縣苗亭是也
。”近幾年
,經(jīng)濟源市姓氏文化研究會初步考證
,濟源市封門口骸7公里的苗王寨(屬大峪鎮(zhèn))一帶,可能就是古苗邑遺址
。
上述是苗姓的主要來源。除此以外
,還有一些其他支派。如傳說上古時候
,有位神醫(yī)叫苗父,人稱“古醫(yī)鼻祖”
,其后代也姓苗
,得姓時間要早于苗賁皇
,但史無記載。我國少數(shù)民族如苗
、回、滿
、蒙古、朝鮮、 *** 爾等民族
,也有苗姓。
二
苗姓產(chǎn)生后
,經(jīng)過長期的繁衍生息
,其子孫先后北越王屋
、太行等山,南渡黃河
、長江等水,走向了祖國的四面八方
。
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
,晉國被魏
、韓、趙三國瓜分
。晉亡后,苗邑先屬韓國
,后“在周顯王十年(前359年),魏與韓交換部分土地
,取得軹道”(見《濟源市志》),苗邑又屬魏國
。在這種形勢下,苗邑人民為了生計
,都紛紛出走
,其中有一支向北過軹關(guān),遷徙到了山西潞州(今長治市)
。其中熊軾一支遷潞后
,世代繁衍,人丁興旺
,分遷今長治、壺關(guān)
、長子、平順等地
。據(jù)說壺關(guān)縣北皇村
,原名叫賁皇村,因為“賁”和“北”音較接近
,后來就演化成北皇村了
苗姓的由來?苗姓來源有三:1
、出自羋姓
。據(jù)《通志?氏族略》
、《元和姓纂》及《風俗通》等所載,春秋時楚若敖之孫
、楚大夫伯棼以罪誅,其子賁皇奔晉
,食采于苗(故城在今河南濟源西)
,其后以邑為氏。2
、據(jù)《姓氏五書注》所載
,相傳上古有名醫(yī)曰苗父,苗姓當始于此
。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來
。百濟(朝鮮古國)大姓有苗姓;清滿洲人姓
,世居沈陽
;拉祜族黑苦聰人阿沙普氏,漢姓為苗
;今滿、彝
、畬
、蒙古
、 *** 爾
、東鄉(xiāng)
、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苗姓的歷史來歷苗
1
、歷史來源:遠祖始苗智杰于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公元前五四七年
,在若敖之亂中
,楚國大夫伯芬因罪被殺,其子賁皇逃到晉國后
,受到晉國的優(yōu)待,受封于苗邑(今河南濟源縣西),
賁皇的子孫后代就以封地名為姓
。苗姓是楚國王族的后代
,因此,苗姓起源于楚國王族之姓
。苗姓起源于羋姓
。發(fā)展和演變:苗姓在浙江東陽郡發(fā)展成望族,世稱東陽望?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今苗姓大都分布在河南.山東兩地.優(yōu)以河南省臺前縣候廟鎮(zhèn)苗口村人氣較旺
!后人有1000余人
。
2、郡望:東陽
3
、歷史名人
苗晉卿
,字元輔
,潞州壺關(guān)人。擢進士第
,累遷吏部郎中,知選事
。久之,進侍郎
。天寶二載
,較書判
,以御史中丞張倚之子]為第一,議者不平
。帝御花萼樓覆實,]持紙終日
,筆不下
,人謂之曳白。坐貶安康太守
,俄充河北采訪使
。肅宗召赴行在
,拜左相
。廣德中,以太保致仕
。永泰初卒
,謚懿獻。詩一首
。
苗發(fā):唐代壺關(guān)人
。擅長寫詩
,與盧綸,吉中孚
,司空暑
,錢起等九人齊名
,合稱大歷十大才子。
苗氏的來歷[苗氏屬地]
東陽郡
,今浙江金華縣。
[苗氏來歷]
據(jù)《姓氏考略》
、《通志?氏族略》等古籍的記載
,苗姓是楚國大夫伯棼之后,源出羋姓
。伯棼想篡奪楚莊王的王位
,結(jié)果失敗被殺
,其子賁皇出逃到晉國,后晉國君把苗邑封給他
,他的后代子孫就以邑為氏
,稱為苗氏了
。
[苗氏名望]
歷史上的苗姓名人不少,且多出大將
。如宋代就有軍功彪炳的大將軍苗援
、苗緩、苗再成等
。明清則多出學者
,如明朝學者苗衷,清代語言學家苗夔等
。
關(guān)于苗姓的歷史和現(xiàn)狀的研究報告苗姓源流與遷徙分布
中華苗氏網(wǎng)常2009年2月28日 萬家姓
一
、姓氏源流
苗(Miáo)姓源出有二:
1
、出自羋姓,為始祖伯棼之后
,以地名為氏
。據(jù)《風俗通義》、《左傳》及《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等所載
,春秋時期
,楚國公族大夫伯棼因罪被殺,其兒子賁皇逃亡到晉國
,受到晉國君主的禮遇
,令其食采于苗地(在今河南省濟源縣西南),所以又叫苗賁(Bēn 音奔)皇
。苗賁皇也為 晉國出了不少力
。有一年
,晉國和楚國在鄢陵大戰(zhàn)
,楚軍勢大
。晉軍將士均有恐懼之心。賁皇便告訴晉君說:“楚國的精兵都在中軍
,只要先攻被其左右兩軍
,再乘勝合攻中軍
,就可以打敗楚軍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睍x君采納了他的建議,果然取得了勝利
。晉君非常器重他
。他的后代以地名為姓
,遂成苗氏
。因此
,也有人認為
,賁皇才是苗姓的始祖
。
2、出自 *** 中的苗姓
,源自明朝皇帝朱元津的賜姓:據(jù)《賽典赤家譜》載:“咸陽王(賽典赤)奉旨征平西夏
,以得勝之兵戍守寧夏、渭南等處
,所有兵將保屬哈蜜(密)征調(diào)
。以名為姓。明太祖定鼎金陵
,賜為十姓:曰閃
、曰者、曰白
、曰苗……
,”苗姓 *** 主要分布在海南沿海及青海等地
。
得姓始祖:伯棼
。根據(jù)《通志?氏族略》上的記載
,苗氏是黃帝軒轅氏的后裔,起源于羋姓
,遠祖始于春秋時期楚國大夫伯棼
。春秋時期
,公元前547年
,在若敖之亂中
,楚國大夫伯棼因罪被殺,其子賁皇逃到晉國后
,受到晉國的優(yōu)待
,受封于苗邑(今河南省濟源縣西),賁皇的子孫后代就以封地名為姓
,稱為苗氏
。苗姓是楚國王族的后代,因此
,苗姓起源于楚國王族之姓
,故苗氏后人奉伯棼為苗姓的得姓始祖;也有苗氏后人尊伯棼的兒子賁皇為苗姓的始祖
。
二
、遷徙分布
(缺)苗姓在大陸與臺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河南省濟源縣是苗姓起源地
,地處濟水之源而得名。濟源縣古時被稱為苗邑,這里苗姓人占全縣人口得1.66%
,約九千多人
。春秋時,楚君若敖的兒子伯比有封邑在斗
,后代便以斗作為姓氏
。伯比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子文任楚國令手
,二兒子子良任司馬。子良的兒子叫斗越椒
,生下來的時候子文就說:“這孩子樣子像熊虎
,哭聲像狼叫
,將來長大后一定會禍害全家,別養(yǎng)活他吧
!”子良沒有同意。后來子文臨死前,把全家人叫到跟前
,告誡他們說:“如果有一天斗越椒在楚國執(zhí)政,大家趕快離開楚國,別讓若熬氏絕了后
!”斗越椒長大以后繼任司馬
,當時任令尹的是子文的兒子斗般
,斗越椒指使另一個大臣到楚莊王面前去說斗般的壞話
,楚莊王便殺死了斗般,讓斗越椒當了令尹
。不久
,斗越椒又想篡奪王位
,楚莊王先用文王、成王
、穆王三族子弟做人質(zhì)同他講和
,可是斗越椒不同意,于是雙方便擺開陣勢交起戰(zhàn)來
。斗越椒死在亂軍之中。其兒子賁皇逃到晉國
,晉君把苗邑(河南省濟源縣西南)封給他,所以又叫苗賁皇
。他的后人便是苗氏
。苗姓在浙江省東陽郡(東漢置長山縣。三國吳置東陽郡
。南北朝梁改置金華郡
。隋廢郡改置婺州,改縣為金華)發(fā)展成望族
,世稱東陽望。苗姓當今雖不算大族
,但其名人卻不絕于史書
。宋代有曾經(jīng)大破鬼章,軍功彪炳的大將苗援;討降生羌
、威鎮(zhèn)洮西
,又與李憲取定西域的名將苗綬等
,也是苗姓之中的重要人物
。
中國歷史上有姓苗的厲害人物么`?苗 發(fā):唐代壺關(guān)人
,審相晉卿之子
。擅長寫詩
,與盧綸、吉中孚
、司空暑錢起等九人齊名
,合稱“大歷十大才子”之一。
苗 衷:明代學者(1370-1450)
,慷慨有大志。官侍讀學士
、兵部侍郎,永樂九年(1411年)至正統(tǒng)十年(1445年)擢任禮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