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商朝的版圖大大擴(kuò)展。武丁占領(lǐng)當(dāng)今河南省的地區(qū)
,在漢水、淮河之間分封了很多小侯國
。武丁封其叔曼季于今天的湖北省襄陽市團(tuán)山鎮(zhèn)鄧城,稱其地為鄧
。曼季立國于潁川昭陵之間,國名為鄧國
。因此
,曼季是鄧姓的遠(yuǎn)古始祖
。進(jìn)入春秋后,鄭莊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鄧氏女
,并積極參與國家政事
,表現(xiàn)出較高的見識和才能
,展示了鄧國豐厚的文化底蘊(yùn)
。《春秋·桓公七年》載:“鄧侯吾離來朝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
,楚國派往鄧國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國使者在鄧國南境遭到(夏阝)(you)國人襲擊
,財物被掠,人被誅殺
。楚王聞訊大怒,派斗廉率領(lǐng)楚巴聯(lián)軍攻打(夏阝)國
。鄧國知道后則派了養(yǎng)甥和聃甥率軍援助(夏阝)國
,爆發(fā)了“楚巴與鄧之戰(zhàn)”
,經(jīng)過三次進(jìn)退后
,楚巴聯(lián)軍采用前后夾擊的戰(zhàn)術(shù)
,打敗鄧國
。這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發(fā)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戰(zhàn)爭
。15年后
,當(dāng)楚文王率軍借道鄧國北上攻打申
、呂二國時
,作為文王舅舅的鄧國侯設(shè)宴招待了這位實力強(qiáng)大的外甥。這時
,鄧國以騅甥
、聃甥和養(yǎng)甥為代表的一批大夫
,極力主張乘機(jī)殺掉楚文王
。但鄧侯固執(zhí)己見
,不聽勸告
。結(jié)果
,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鄧國
。鄧國最后終于被楚國滅掉。亡國之后的鄧侯子孫和鄧國百姓為了紀(jì)念鄧國
,便紛紛改姓鄧氏
。如鄧扈樂在周宮廷內(nèi)任卿士
,鄧廖為良將于楚,鄧季為賢大夫于吳
。 鄧姓發(fā)源于今天河南鄧州
,大舉南遷于東晉之時
,而播遷入閩、粵則早于漢代
。漢代中期,鄧況自楚徙居南陽新野
。至東漢初,因族人為光武帝劉秀的中興漢室立下大功及與東漢皇室的親戚關(guān)系
,一躍而成為東漢最顯赫的家族
。但至東漢安帝時
,有人誣告鄧弘等曾反對立安帝
,引起安帝不滿,因而使鄧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難
。此后
,南陽鄧氏不斷外遷
,有南至湖南
、湖北者
,也有西至山西、甘肅者
。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
,有南陽鄧叔攸遷至福建寧化石壁鄉(xiāng)
,后又分支泉州等地(這一說法存在重大謬誤,西晉良吏鄧攸在“永嘉之亂”,沒有避居今福建寧化禾口石碧村
,更談不上是鄧氏最早入閩始祖
。 )東晉十六國時,中原鄧氏大舉南遷
,分布于江南許多省份
,以江西
、江蘇居多
。總之
,鄧姓早期主要還是以河南省境為其繁衍的中心
,其首先遷入的地方是今山東高密縣一帶。與此同時
,已有鄧姓南遷入今四川
、廣東等地
。至?xí)x代,鄧姓的子孫在北方已落籍于山東
、河北
、陜西
、山西
、甘肅、安徽等地
;在南方已遷居到今江蘇
、湖南
、四川等地。至唐代
,南陽鄧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別居于甘肅
、山西
、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區(qū)
。宋代時鄧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
、湖北
、福建
、廣西等地
。明代福建人鄧顯祖移居臺灣
,此后,閩粵鄧氏又有一些人向臺灣遷徙
,進(jìn)而又有徙居海外者
。當(dāng)代鄧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區(qū)
、長江流域及沿海一帶
,其中江西
、湖南
、河南為最,四川
、廣東、福建
、江蘇次之。
1贊·122瀏覽2016-05-13
鄧氏起源和現(xiàn)況的調(diào)荃
中華姓氏文化源遠(yuǎn)流長
,實質(zhì)內(nèi)涵博大精深。在中華姓氏當(dāng)中
,鄧姓不屬于大姓
,在全國近13億人口當(dāng)中
,鄧姓人群大約占了0.54%
,總?cè)丝谠?00萬左右
,在中國姓氏當(dāng)中排名第34位
。 然而
,鄧姓歷史淵源極為深刻,歷代名人紛至輩出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創(chuàng)造了中華姓氏文化光輝燦爛的奇跡。 鄧姓最早發(fā)源于中原
。早在炎黃二帝時,一個以鄧(登)命名的遠(yuǎn)古部落就已出現(xiàn)在今鄧州一帶
。這一部落的首領(lǐng)鄧伯溫曾在黃帝時加入中原地區(qū)的部落聯(lián)盟
,并跟隨黃帝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
。到了夏朝初年
,夏王仲康把其兒子分封到了鄧地
。入商以后
,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封到了鄧地
,并建立了鄧國。 武丁的叔父本姓曼
,名德陽。曼姓是少吳之子的姓氏
。少吳是黃帝的兒子,東夷部落的首領(lǐng)
,號金天氏,以鳥為圖騰
。少吳有二十四個分支
,主要活動在今山東境內(nèi)
,至今曲阜尚有一座少昊陵。少昊之子就是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帝,因有功被少昊賜曼姓
,一直下傳到殷商
,曼姓在鄧地立國后,鄧國也被稱為鄧蔓或鄧曼
。西周時期
,鄧與周王室之間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
,鄧國版圖被視為周王朝的南部領(lǐng)土
。鄧與周王室存在著政治、經(jīng)濟(jì)和文化的聯(lián)系
。到了春秋時期,鄭莊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鄧氏女
,并積極參與國家政事
,表現(xiàn)出較高的見識和才能,展示了鄧國豐厚的文化底蘊(yùn)
。周恒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國派往鄧國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國使者在鄧國南境遭到鄰國人襲擊
,財物被掠,人被誅殺
。楚王聞訊大怒
,派斗廉率領(lǐng)楚巴聯(lián)軍攻打鄰國
,鄧國知道后則派了養(yǎng)甥和聃甥率軍援助鄰國
,爆發(fā)了“楚巴與鄧之戰(zhàn)",并打敗鄧國
。這是有文字記載以來
,發(fā)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戰(zhàn)爭
。 十五年后(前688年)
,當(dāng)楚文王率軍借道鄧國北上攻打申、呂二國時
,作為文王舅舅的鄧國侯明淵設(shè)宴招待了這位實力強(qiáng)大的外甥。這時
,鄧國以騅甥
、聃甥和養(yǎng)甥為代表的一批大夫,極力主張乘機(jī)殺掉楚文王
。他們認(rèn)為
,將來滅掉鄧國的必為此人
,如果不果斷地殺掉他
,到時候后悔就來不及了
。然而
,鄧侯明淵卻說:“如果這次殺了楚文王
,人們會唾棄我的
,不吃我祭神所剩下的食物了
。"大夫們堅持進(jìn)諫道:“如果鄧國一旦被滅掉,鄧國的土地和五谷神靈都得不到祭享
,鄧侯哪里還會有祭祀余下的東西供給賓客呢?"鄧侯明淵固執(zhí)己見,結(jié)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
,楚軍毫不留情地攻打鄧國。周鰲王四年(前681年)
,鄧國終于被楚國滅掉
。亡國之后的鄧侯子孫和鄧國的黎民百姓
,為了紀(jì)念鄧國
,便紛紛改姓鄧氏。 鄧州有個吾離村
,有座吾離冢。吾離也是鄧姓的始祖人物
。他的兒子為鄧祁候。楚國滅了鄧國之后
,吾離的妹妹鄧曼是楚文王的的母親,亦即為楚武王的夫人
。因為西周之間存有甥舅關(guān)系
,所以亡國只是更號易幟
,鄧氏民眾雖然沒有遭受戰(zhàn)爭以及亡國劫難,但是
,有的民眾卻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四處遷徙
,擇居于華廈大地
。由于他們“系承曼姓,望出南陽”
,所以“南陽堂”的匾額
,常常出現(xiàn)在全國鄧姓人家的廳堂之上。 由于鄧氏的得姓始祖曼
,是殷商第十四代君主祖丁的幼子,而殷商的王室又是黃帝軒轅氏的子姓后裔。因此
,鄧姓家族屬黃帝世系。 自鄧曼受封南陽
,賜鄧氏以后,分封食采
,世襲侯爵。歷晁(2)-徽(3)-慶(4)-恒(5)-昆(6)-忠(7)-輝(8)-浩(9)-煦(10)-杞(11)-熹(12)-怡(13)-沛(14)-壁(15)-淳(16)-衡(17)-略(18)-宣(19)尚(20)-粹(21)-明淵
,計22代
,經(jīng)600余年,連續(xù)世襲侯爵
,這是鄧氏先世的鼎盛時期
。 春秋時
,楚文王夫人是鄧曼子孫之裔女。鄧氏22世侯爵明淵稱文王之子為甥
,楚文王三子獲悉楚將伐鄧
,便向鄧侯淵明傳報
,明淵不聽外甥之言
,以致鄧國為楚所滅
,鄧侯明淵成了亡國之君
。 明淵之后的鄧氏世系遞演為:史(23)-和(24)-耀(25)-侃(26)-或(27)-晃(28)-萼(29)-監(jiān)(30)-愷(31)-安(32)-襄(33)-淪(34)-銘(35)一文仲(36)一灝乎(37)一縉光(38)一成(39)一玢。從明淵痛失侯爵至玢
,歷430余年,南陽鄧氏在沉寂中復(fù)蘇
。從鄧史到鄧耀一連三代都為布衣。至鄧侃
,時值公元前544年
,周景王執(zhí)政
。鄧侃幾經(jīng)努力
,開始躋身仕途,在徐州為官
。25年后
,其子鄧或秉承父志
,奮發(fā)向上,在周敬王時封中丞大夫
。此后幾代,鄧氏族人仕途坎坷
,官職不顯。直至公元前314年
,鄧文仲才任河?xùn)|(治所在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城)宰,并岡官調(diào)
,開始播遷繁衍,從新野遷居河?xùn)|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鄧成任滄州刺史
,其子鄧玢浩封為大夫。 漢高祖時(公元前206年)41世中書大夫鄧敏生二子
,長子為通
,次子為遠(yuǎn)
。鄧通,西漢蜀郡南安人
,本以行船為生
,人稱黃頭郎
。據(jù)傳
,漢文帝夜夢有黃頭郎推他上天見玉帝
,然后派人找到了鄧通
,兩人相見恨晚
。因此,鄧通深得文帝寵幸
,官至上大夫
。漢文帝賜給鄧通嚴(yán)道銅山
,并允許他鑄造錢幣
,富堪敵國
。其后百余年,歷奎(43)-廣漢(44)-錦(45)-明
。漢朝皇帝幾經(jīng)換代,鄧氏族人仍有不少輔佐漢朝者
。鄧廣漢,漢宣帝時為長樂府中丞大夫
。鄧明
,平帝時為御史大夫
,時年僅l8歲。東漢開國元勛鄧禹
,即是西漢末大臣鄧明的長子
,南陽鄧氏第47代世祖。 河南鄧州不遠(yuǎn)處有個地方叫新野
,新野有一個漢桑城
,被人稱為世界上最小的城。新野是鄧姓主要郡望之一
。它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名人
。如東漢房子侯鄧晨
,娶劉秀的姐姐為妻
;江漢的高密侯鄧禹,在劉秀的二十宿將中排在首位;蜀國的車騎將軍鄧芝,是鄧禹的后代
;還有魏國的征西將軍鄧艾、漢獻(xiàn)帝奮威將軍高樂鄉(xiāng)侯鄧展
,可謂是群眾璀璨
,萬古流芳
。 第47代世祖鄧禹(2—58),東漢新野人
,字仲華
。是鄧氏家族史中一面光輝燦爛的旗幟
。自小聰明好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