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君為此而要減膳撤樂
,何況敢以禍患而高興呢?篡奪王位
,禍患還有比這更大的嗎
?面臨禍患而忘記憂愁,憂愁一定到來
。何不讓天子復位呢
?”虢君說:“這也是我的愿望?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鼻f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73年)鄭
、虢兩國君主在弭地進行密談。這年的夏天
,兩國的軍隊攻人王城
,殺了王子頹和五位大夫,周惠王正式復位
。
周僖公十年(公元前650年)
,因子(禿貴)事件受到牽連的蘇君,因怕周惠王的報復
,而投奔了雜居中原的狄人
,又和狄人處不來
,狄人攻打并滅亡了蘇國
,周王室按兵不動
,蘇君逃亡到與蘇國保持有姻親關系,且關系密切的衛(wèi)國
。
蘇姓可早至夏代中期
,蘇姓的大發(fā)展則始自蘇國滅亡。遠徙他方的人們記住了“河內”和“司寇公”
,并由此形成了最早的蘇氏派系:“河內派系”
。其后裔也遠遷到河南的杞縣、原陽
、沁陽
、南陽、洛陽
、嵩縣
,或遷移至陜西的武功、扶風等地
、以至遷移到更遠的地方
。
早在西漢時期,在西域(今新疆及中亞一帶)的康居國
,有小五王
,其中蘇(壑-土+韭)(xie,音謝)王居蘇疑城
。東漢時在今新疆南部的和田為于寅國
,其相蘇榆勒擁立廣德為王,在于寅與莎車國的交戰(zhàn)中起過重要作用
。在北方的匈奴鮮卑族人
,東漢永元年間(公元89—105年)參與了東漢政權對諸胡叛軍的討伐,其中鮮卑大都護蘇拔龐在這次討伐中立功
,被封為率眾王并被賜金帛
。在東漢時期朝鮮半島的南部三韓中也有麻斯人蘇馬浞,被光武帝封為漢麻斯邑君使
,屬遼東郡以東的樂浪郡
。東漢靈帝時,在遼東有蘇侯延
,眾千余部落
,自稱峭王而與漢軍對陣。蘇侯延所在烏桓各部平時與漢關系甚好
,由于東漢末年中原內亂
,長期為漢戍邊的烏桓人
,也就擁兵為王了。
南北朝時北魏有鮮卑代北復姓跋略氏
,隨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后
,實行漢化,單姓蘇氏
。
在唐代
,屬于突厥突騎施別種者,以蘇祿為“可汗”
,結眾二十余萬
,遂雄居西域。唐開元年間
,與唐朝來往
,蘇祿受封為左羽林軍大將軍、金方道經略大使
,進封為特勒遣侍御史
,冊立為“忠順可汗”,并與金河公主合婚
。玄宗時
,在丹鳳樓專設御宴款待蘇祿使臣,兩者建立了較為密切的友好關系
。屬于東胡支系的奚也居于北方
,唐太宗時與唐朝建立了朝貢關系,其“大酋”蘇支
,因戰(zhàn)高麗有功
,整個部族內附,專置饒樂都督府
,蘇支因此也受到較好的待遇
。唐朝西域的龜茲國主蘇伐勃殃,于唐高祖時遣使來朝
,勃殃死后
,其子蘇伐壘繼位后又于唐太宗時遣使獻馬,被賜以璽書
,撫慰甚厚
,由此開創(chuàng)了數十年間的友好聯系。在南方屬于西南蠻的清遠國王蘇唐磨在唐德宗貞元九年(公元793年)與諸多小族紛紛內附
,被唐朝中央政府例授為將軍
,中郎果毅等職官。在唐朝西域有“大勃律”
,唐開元(公元714—741年)年間
,遣使來朝
。唐朝正式冊封其君“蘇弗舍利支離泥”為王,又將其繼任者“蘇麟陀逸之”為王
。后因吐蕃勢力較大
,而與中原疏遠,唐朝大將高仙芝受命遠征
,平定后置歸仁軍
,并授其新君蘇失利之為右威衛(wèi)將軍
,賜紫袍黃金帶
。
在宋代,位于今湖南新化
、安化的梅山蠻
,其首領蘇方,峒主蘇甘所部與諸蠻互有爭戰(zhàn)
。后在北宋熙寧年間(公元1068—1077年)被章悖率宋朝官兵以武力平定
。留居新化一帶者,成為漢族
,并成為當地大姓
。南逃湘南者,成為瑤族
,有的并遠徙兩廣
,云南及越南、老撾
、泰國的北部山區(qū)
。在云南黎縣黎州諸蠻有雨林蠻,其頭領蘇吠在宋太祖時被授為懷化將軍
,說明蘇氏蠻族雖與宋朝有矛盾
,但仍保持有較為友好的關系。
清代的滿族人中
,以“蘇”字為首的名字較多
。
【人口分布蘇姓人口的主要分布】
江蘇
蘇姓分布的重點地區(qū)。在江南地區(qū)分布著蘇軾的后裔
,其中蘇軾長子蘇邁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常州
、以及常州西北的安家舍、薛家鄉(xiāng)
、新閘鎮(zhèn)等地
,約1500余人。武進的安家舍鄉(xiāng)前舍周圍的十余個村莊
;薛家鄉(xiāng)晨光村委蘇家村(沿河蘇家村)等村莊
,有大量蘇氏分布
。蘇軾幼子蘇過的后裔分布在常州城,及城東武進洛陽
、崔橋
、戴溪、運村
、鄭陸等地
,以及無錫、蘇州
、江陰
、常熟等地,共2400余人
。太倉
、無錫、鎮(zhèn)江
、蘇州
、南京、宿遷
、徐州等地區(qū)有蘇氏分布
。在蘇北地區(qū)鹽城、建湖
、阜寧
、響水、濱海等地分布著數千戶蘇姓人家
,他們也是蘇東坡的后裔
,原居于蘇州閶門,明初“洪武趕散”時隨章士誠來到了“蘇家咀”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疤K家咀”位于建湖附近,是江南北遷蘇氏的集散地
。另在宜興元上鄉(xiāng)毫陽村
、可酉鄉(xiāng)等均有蘇氏分布。在常熟的唐市鎮(zhèn)
,珍門上仙村
、周行陶舍村等也有蘇姓分布。
上海
嘉定的蘇姓有1612人
,在全縣的姓氏中排名第44位
,各鄉(xiāng)鎮(zhèn)均有分布,以嘉西人數最多
。嘉定還有滿族蘇姓
,但其來自遼寧
。金山縣、崇明縣也有蘇姓
。寶山縣蘇姓有100
。余戶,在吳淞
、大場
、盛橋等鄉(xiāng)鎮(zhèn)均有分布。南匯縣主要分布在彭鎮(zhèn)
、大田
、老港等鄉(xiāng)鎮(zhèn)。川沙縣
,共有蘇姓宗親1140余人
。
浙江
溫州、海寧
、杭州、寧波
、瑞安
、玉環(huán)、蒼南
、平陽
、泰順等地均有蘇氏分布。
福建
同安
、晉江
、安溪、南安
、惠安
、永定、海澄
、廈門
、永春、南平
、閩清
、泉州、福州,安溪湖頭等地
,均有蘇姓分布
。
廣東
潮汕地區(qū)分布有蘇姓宗親20余萬,在順德
、梅州
、汕尾等地都是潮汕支派
,有許多已遷居海外。在普寧
、海豐
、潮州、懷集
、羅定
、順德、南雄
、東莞等地均有蘇氏宗親聯誼組織
。廣州、南海
、佛山
、陽江等地也有蘇氏分布。
海南
蘇氏宗親
,分布在儋州
,文昌等地。
廣西
藤縣
、梧州
、岑溪、容縣
、北流市
、平南、蒙山
、昭平等地源流扁的蘇氏宗親多是明
、清時從閩、粵兩省遷來
。賀縣
、靈川、乾江
、南寧
、寧明、桂平
、陸川等地也有蘇氏
。
云南
昆明、蒼山
、石屏
、嵩明也有蘇氏分布。
四川和重慶
蘇姓分布較為廣泛,如雙流
、蒼溪
、巴縣、內江
、江津
、永川、三臺
、自貢
、成都、江油
、蓬溪
、合江、瀘州
、樂山
、長壽、宗慶
、廣安
、南川、豐都
、南充
、銅梁、犍為
、黔江、隆昌
、璧山
、雙流、奉節(jié)等等
。仁壽的洪峰
、彰加、青崗
、分水等鄉(xiāng)鎮(zhèn)都有蘇姓分布
。
湖南
津市、攸縣
、平江
、長沙、湘陰
、寧鄉(xiāng)
、桃江、瀏陽等地均有蘇姓分布。
湖北
紅安
、京山有蘇氏分布
。
江西
德安、崇義
、永新有蘇姓分布
。
安徽
蕭縣周圍的蘇、魯
、豫
、皖地區(qū),也有蘇姓分布
,他們多是唐末蘇檢的后代
。在安徽的皖南地區(qū),也有蘇姓分布
,其與浙江
、江蘇的蘇氏分布較為接近,分屬眉山派和銅山派
。
河南
蘇姓的起源地和聚集地
,至少有三十余個縣、市都有與蘇相關的地名
,如蘇村
、蘇莊、蘇營
、蘇閣
、蘇橋、崗蘇
、蘇王
、蘇樓、蘇木
、蘇所
、蘇堤、蘇班棗
、蘇秦村等
,它們是古今蘇氏族人生活軌跡的反映。太康的蘇姓分布在城郊
、九崗廟等鄉(xiāng)鎮(zhèn)
。
商丘全縣有328個姓氏中有蘇姓。
鹿邑的蘇姓分布在蘇灣
、蘇莊
、葡萄架等村
。
林縣的城關鎮(zhèn)等也有蘇姓分布,全縣的蘇姓人口為3367人
。
長葛全縣206個姓中有蘇姓
,主要分布在蘇樓、蘇莊
、蘇菜園
、東魏莊村等地。
洛寧
、新安均有蘇姓
。孟津的蘇姓分布在老城村等地。
湯陰全縣231個姓氏中
,蘇姓共777人
,其中北大街的蘇姓出有不少人才。
夏邑的477個姓氏中有蘇姓
,也有蘇莊
。扶溝的279個姓氏中有蘇姓,汴寨村等有蘇姓分布
。
光山槐店鄉(xiāng)蘇上灣村
、朱灣村也有蘇姓分布。陜縣的前史村
、蘇村等有蘇姓
。淅川的180余個姓氏中有蘇姓。
鄢陵的231個姓氏中有蘇姓
。
虞城的328個姓氏中有蘇姓
,并有回族蘇姓。商水281個姓氏中有蘇姓
,分布在鄧城鄉(xiāng)白蛇崗等村
。
西華249個姓氏中有蘇姓。
新縣的272個姓氏中有蘇姓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h的337個姓氏中有蘇姓
,人口在一千至一萬人之間。禹州的白沙南街等村有蘇姓分布
。
沈丘的槐店鎮(zhèn)蘇墮等村也有蘇姓
。西平的302個姓氏中有蘇姓。安陽縣的辛店鄉(xiāng)東招賢村也有蘇姓居住
。延津的265個姓氏中有蘇姓
。長垣的東趙堤、邱村等也有蘇姓分布。鞏義
、新鄉(xiāng)
、輝縣、郾城
、鎮(zhèn)平
、南召、信陽
、孟州
、滎陽、民權
、睢縣
、潢川、獲嘉等地
,也有蘇姓分布
。
陜西
扶風是蘇孝慈、蘇蕙的故鄉(xiāng)
,在該縣蘇坊村
、西蘇村等地,均有蘇姓分布
。高陵
、延安、武功
、華縣
、吳旗等也有蘇姓分布。
寧夏
在吳忠縣
、西吉縣有回族蘇姓
。隆德縣有漢族蘇姓分布。
甘肅
在靖遠縣
,正寧縣宮河鎮(zhèn)
,莊浪縣陽川鄉(xiāng)、臥龍鄉(xiāng)蘇家山村
,靜寧縣古城鄉(xiāng)
、曹務鄉(xiāng)等地有大量蘇姓分布。
山西
陵川
、洪洞
、襄汾、原平
、安邑以及沁水的蘇山村
、南郭村
、杏林、蘇莊等均有蘇姓分布
。
山東
淄博
、萊陽、濟陽
、煙臺
、寧津、壽光
、蓬萊
、濟寧、章丘等地有蘇姓分布
。
河北
青龍的小馬七彩鄉(xiāng)青河沿等地有蘇姓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