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
,在自己所寫的 《 少年時代 》 一書中還說過小名的來源,說:“我母親說我受胎的時候
,夢見一個小豹子突然咬著她左手的虎口
,便一覺醒了。所以,我的乳名叫文豹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边@種因為做夢而起的小名
,無疑是小名來源的一個生動事例
。盡管小名對人的作用和影響不及正式的名和字,但由于從古至今人人都有
,因此,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起名現(xiàn)象
。特別是在隋唐以來
,隨著人們對文化越來越重視
,社會上還出現(xiàn)了一些專門研究小名的人
,并相繼有一批研究小名的著作問世。如在唐代
,陸龜蒙就曾把秦漢至隋唐800 年間的小名收集在一起
,編成 《 小名錄 》3 卷
。宋代
,陳思在此基礎上編成 《 小字錄 》 。明代
,沈弘正又為 《 小字錄 》 作 《 補錄 》1 卷。此外
,宋代人張邦幾專門研究男仆女脾的小名,編寫了 《 侍兒小名錄拾遺 》 一書
。此后
,不少人又步他的后塵
,研究男仆女脾的小名
,或?qū)λ臅M行增補,其中已知的就有宋朝王銼的 《 補侍兒小名錄 》
、溫豫的 《 續(xù)補侍兒小名錄 》
、清朝李調(diào)元的 《 樂府侍兒小名 》 等。2 .古人的字古時候
,“名”與“字”在多數(shù)情況下共同構成一個人的代號,盡管用途不盡相同
,二者之間還是有聯(lián)系的
。古人大多因名起字
,名與字內(nèi)容毫不相干的情況幾乎見不到
。如三國時的名將張飛字翼德
,在這一名字中
,“飛”是名,“翼德”則是對“飛”的解釋
,因為“飛”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動而造就的功德)
。又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字樂天
,名與字之間也有聯(lián)系
,即“居易”是因,“樂天”是果
,只有居處安寧
,才能知命而樂天。古人的名多種多樣
,字也有不同用途
。起初
,人們起字非常簡單
,往往只起一字,與“子”
、“伯”、“仲”
、“甫”等表示年齡階段的字相連。如孔子弟子顏回字子淵
,冉耕字伯牛
,冉雍字仲弓,這些名字中的“淵”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弓”就是他們的字。當然
,有些人起字時干脆只用一字
,不加別的字辭
,如陳勝字涉
,項羽字籍即是。東漢以后,人名起字才越來越講究
,情況也越來越復雜
。人們在有了名以后
,往往把起字看得很重要
。有些人在起字時注重效法古人,起字“士則’
,、“思賢
,' . “師亮”等;有些人則寄托對當事人的厚望
,起字“溫雯”(長壽不夭)
、“永全”等。這些都含有深刻的意義
。3 .古人的號古人除有名、字外
,又多起號以代替名字
。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
,又稱別號
。早在周朝時,人們就已經(jīng)開始起號
。對此
, 《 周禮 》 解釋說
,號是“尊其名更為美稱焉’
,。意思是說
,號是人在名
、字之外的尊稱或美稱
。特別是在早期
,有號的人多是那些圣賢雅士。如
老子別號
廣成子,范蠢別號鵝夷子皮,等等
,都是如此。不過
,就一般情況看
,先秦時有名字又有號的人并不太多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
,起號的人仍不很多,見于記載的僅有陶潛別名五柳先生
、葛洪別號抱樸子等數(shù)人。但是
,到了隋唐時期
,伴隨著國家的強盛和文化的高度發(fā)達
,在名
、字之外另起別號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
。如李白號青蓮居士
,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
,等等,都是這種情況
。到了宋代,起號之風又有進一步發(fā)展
。人們熟知的 《 水滸傳 》108 將個個都有號
,正是代表著當時的社會風氣。明清人更把起號視為一種時髦
,上至皇帝
,下至一般黎民百姓,幾乎人人有號
。甚至如清朝人凌楊藻在 《 蠢勺編 》 一書中記載
,明朝“閻市村壟,鬼人瑣夫
,不識丁者莫不有號,兼之庸鄙狂怪
,松蘭泉石,一坐百犯
;又兄‘山’弟則必‘水’,伯‘松
,則仲必‘竹’
,不尤大可笑也哉。近聞婦人亦有之
,向見人稱‘冰壺老拙’,乃蟄娠也”
。該書還記載一個讓人忍俊不禁的例子
,說一位縣官在審理一樁盜竊案時,潔問犯人為什么故意狡辯
,犯人回答是“守愚不敢”
,縣官不解其意
,一問左右才知道是犯人在自稱號。像這樣落草為寇的盜賊都有號
,當時起號之多之濫可想而知了
。在古人起號時
,用字與起名
、字不同,大多不受字數(shù)限制
。從已知的歷代別號看
,有2 字號,也有3 字
、4 字號
,甚至還有10 多字、20 多字的號
。清代畫家鄭板橋的號就有12 字
,即“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當時還有一個叫釋成果的和尚
,號用字竟達28 個之多,即“行腳僧小佛山長統(tǒng)理天下名山風月事兼理仙鶴糧晌不醒鄉(xiāng)侯”
。一個人的別號竟然用了近30 個字,真可謂一大奇觀
。因為古人起號有較大的隨意性
,并且不必加以避諱,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明清時期文人起號之風的盛行。當時的大多數(shù)人都起號
,有些人的號還不止一個。如清初畫家石濤法名弘濟
,別號清湘道人
、苦瓜和尚
、大滌子
、瞎尊者,達4 個之多
。至于前述清代畫家鄭板橋,本名燮
,字克柔
,板橋本來就是他的號
。他此外還自稱鄭大
、鄭大郎、板橋居士
、板橋道人
、板橋老人,這些自稱也大多具有號的性質(zhì)
。另外,如果我們對古人的號進行深人研究
,還可以發(fā)現(xiàn)其性質(zhì)相當復雜,不僅有仁述這些性質(zhì)的號
,不同身份
、不同行業(yè)的人也有專門的號
。如歷代皇帝都有廟號
、溢號
,和尚都有法號
,道士有道號,演藝界有藝名
,文化界有筆名,這些也有號的性質(zhì)
。其中藝名起源很早
,是演藝界的人由于某種原因而起的專門名字
,用來表達自己的意向
、專長、師承或紀念某件對自己影響重大的事情
。早在漢代時,有一位姓趙的女子擅長舞蹈
,身輕如燕
,人送藝名“趙飛燕”
。由于她這一藝名影響很大
,以至她的真名反而無人知曉了。又如在五代十國時
,后唐莊宗李存勵不僅喜歡演戲
,還為自己起了個“李天下”的藝名。據(jù)說有次他與一位藝名叫鏡新磨的人同臺演出
,在戲臺上也忘不了自呼兩聲“李天下”的藝名。另據(jù)顧炎武 《 日知錄 》 記載
,古代有“黃蟠綽”、“云朝霞”
、“鏡新磨”
、“羅衣輕”等人,也都是以藝名傳世的
。最為大家熟知的小說 《 紅樓夢 》 中,賈寶玉貼身丫環(huán)襲人的丈夫蔣玉菌原是唱戲出身
,藝名是“琪官’,
。另外
,該書還有幾位唱戲的女孩子,名字分別是齡官
、文官、寶官
、玉官、芳官
、蕊官
、藕官、葵官
、艾官、茄官
、藥官
,其實
,這些也都不是她們的原名
,而是藝名。至于藝名的來源
,有些是自己起的
,有些是請人起的,有些是因師承排行而來的
,有些則是觀眾送的,情況不一
。清末一位知縣叫德克金,平時不拘形跡
,被一位姓汪的人譏笑
,說他不是做官的料,只配演戲
。后來他果然丟了官
,改行學戲。為了不忘當年姓汪的人的譏笑
,激勵自己,他便起了個“汪笑儂”的藝名
,并用這一藝名編戲演戲
,終于自成一派
,譽滿上海一帶
。另外
,在當代舞臺上
,山西梆子演員祁彩芬藝名“水上飄”,山東五音戲演員鄧洪山藝名“鮮櫻桃’,
,廣東粵劇演員鄺健廉藝名“紅線女”
,湖北漢劇演員陳伯華藝名“小牡丹花”
,河南越劇演員申風梅藝名“活諸葛”
,豫劇演員馬金鳳藝名“洛陽牡丹”
,北京京劇演員葉盛蘭藝名“活周瑜’, ,陜西秦腔演員王秉中藝名“活趙云’, , 等等
,這些藝名都是觀眾送的
。當然,現(xiàn)在的電影
、電視、音樂
、繪畫
、書法等藝術界也有人使用藝名,如書畫家李英藝名“李苦禪”
,話劇演員楊淑貞藝名“楊枝露”
,相聲演員常寶塑藝名“小蘑菇’, ,雜技演員趙鳳歧藝名“麻子紅”
,電影演員楊檬藝名“夏夢’,
,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黃益騰藝名“阿原”。不過
,這些藝名已經(jīng)具有筆名或化名的性質(zhì),是要另當別論的
。其實
,筆名也是一種號,多指作家
、著作家等文化人在發(fā)表作品時不愿使用本名而另外所起的名字,又稱著作名或假名
。筆名的來源一般認為興起于明清時期
,是話本小說流行以后才出現(xiàn)的一種起名現(xiàn)象。當時作者所寫的東西多屬鄉(xiāng)里民間流傳的故事
、村言
,被一般文人士大夫認為登不得大雅之堂,為了避嫌
,便起一個新名字來發(fā)表自己的作品。此后
,由于這種起名形式的確有較大的實用性
,便廣為文化人所采用
。其中
,早期以筆名刊署于著作之上并產(chǎn)生廣泛影響的是 《 金瓶梅 》 的作者。由于他在書上署名“蘭陵笑笑生”
,至今我們還不知他的真實姓名
。相傳他的父親被當?shù)氐囊晃粣喊运鶜ⅲ幸鈭蟪?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但多次都未得手。后來他得知這個惡霸喜歡讀書
,在讀書時又習慣用食指蘸取唾液翻動書頁
,便寫了 《 金瓶梅 》 一書
,并在書頁上涂上劇毒
,想法讓人送給惡霸
。惡霸一見果然愛不釋手
,最后終于中毒身亡。這則故事雖然有些離奇
,但也可知作者沒有在書上署自己的真實姓名,的確有他的苦衷
。到了近現(xiàn)代
,由于出版業(yè)興起
,特別是在“五四’
,運動以后提倡“一人一名”,立表字
、起別號的傳統(tǒng)習慣被禁止,文人起筆名之風也異軍突起
。其中如用過30 多個筆名
,茅盾起過90 多個筆名,魯迅的筆名更達140 多個
。由于筆名常見于報刊書籍之上
,人們經(jīng)常接觸的是書報而不是作者本人,因此就使作者的筆名產(chǎn)生廣泛影響
,不少人真正的名字反而鮮為人知
。諸如此類的例子還可以舉出許多,如提起巴金
、茅盾
、曹禺
、魯迅
、老舍
、、冰心等名字幾乎無人不知
,但要提起李堯堂
、沈德鴻
、萬家寶
、周樹人、舒慶春
、郭開貞、謝婉瑩等名字
,也許知道的人并不多
。其實
,后面這些名字正是前面那些人的原名
,他們都是以筆名聞名于世的。在古人的號中
,還有一種特殊的號,即渾號
。渾號又稱渾名
、綽號
、混名
、花名、野名
、外號、徽號
、雅號
,一般是由別人根據(jù)當事人的外貌
、性格
、特長、嗜好
、生理特征、特殊經(jīng)歷等特點而起的
,大多帶有戲謔
、幽默、諷刺等色彩
。如我國夏朝最后一位國王夏禁因為力大無窮
,能移動犧牛(作祭品用的牲畜)
,因此被人送渾號“移大犧”
。東漢末年農(nóng)民起義時,有一批出色的農(nóng)民英雄與隊友們親密無間
,彼此都以渾號相稱。其中說話聲音大的被稱為雷公
,走路輕捷的被稱為飛燕
,眼睛大的被稱為大目
,愛騎白馬的人被稱為白騎
,滿臉胡須的人被稱為氏根。由于他們的渾號影響很大
,以至連名字也沒有留下。在以后的發(fā)展中
,由于渾號越來越多
,還有人根據(jù)其性質(zhì)和所指的對象不同而分為20 大類
,即狀貌
、德性、威望
、聲價、運命
、財產(chǎn)
、業(yè)務
、技能
、學識、藝術
、武勇、行為、舉止
、臭味、談吐
、著作、服御
、身份、嗜癖
、諧噓
。其中的一些渾號是一個群體的標志,如西漢末年的農(nóng)民軍因把眉毛染紅而被稱為“赤眉軍’,
,明清時人侵臺灣的荷蘭殖民者因紅頭發(fā)而被稱為“紅毛番,'
;有些渾號指某一行業(yè)
,如把士兵稱為“丘八”(兵字上下分開)
,把茶樓伙計稱為茶博士
,把替青年男女牽線搭橋的人稱為媒婆、紅娘
;有些渾號指某些人的行為或性格,如稱圓滑的人是琉璃球
,稱懶惰或蠻橫的人為“三不管”(懶惰的人
,衣
、食
、住不管;蠻橫的人
,天、地
、人不管)
,等等
,都很典型
。另外在 《 三國演義 》 中,諸葛亮因早年隱居不仕而被稱為“臥龍先生’,
,劉備也因為兩只耳朵出奇得大而被曹操稱為‘
。大耳兒”。又如 《 水滸傳 》 中
,蔣忠因身高力大而被起渾號為“蔣門神’, ,魯智深因出家后不戒煙酒而被稱為“花和尚”
,時遷的偷竊技術高超而稱“鼓上蚤”
,孫二娘因蠻悍兇狠而稱“母夜叉”
。水滸寨上108 員大將
,以及與水滸英雄有關的各種人物,幾乎個個都有渾號
。即使現(xiàn)在,我們身邊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月牭接腥吮唤袦喬柆F(xiàn)象
,如“大個子”
、“四眼”
、“麻婆”(麻臉女士)、“柴油桶”(矮胖的姑娘)等
,可見起渾號的風氣是多么持久?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傊?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我國古人的稱謂遠比現(xiàn)在人復雜,他們有姓名又有字
、號。這種姓
、名
、字
、號的并存
,既適應了當事人不同年齡階段和不同情況下的需要,也為我國的起名文化增添了許多厚重的內(nèi)容
。

起名的學問
1、生辰八字之喜忌(命理)
在姓名學中,同樣含有陰陽五行相生相克的關系
,這種陰陽五行的變化,如能彌補先天八字的不足
,能使當事人的命運由壞向好的方面變化;相反
,假如后天的姓名,陰陽五行的關系對其先天八字起了助紂為虐的作用
,那么,這個人的命運亦將由好而向壞的方向改變
,關鍵時候還可能帶來嚴重災禍。正所謂:“一命
、二運
、三風水、四名號
、五讀書”
。所以,后天取名
,在這過程中的作用排到第四位
,不可輕視。為此
,古人有訓:“與其給子萬金,不如賜子好名”
。在實際操作中
,取名時應先排出當事人的生辰八字,看其喜
、忌,喜用神在取名字時要優(yōu)先考慮
。切不可將忌神排在姓名中
,否則
,將殺人于無形之中
。例如:王姓男,八字中喜火忌水
,則可將其五行配置定為:“土火土”,或“土火火”,而千萬不可配“土金水”或“土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