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岸邊人有魚蝦歇后語.png" />
山里人有柴燒,岸邊人有魚蝦相關(guān)歇后語
人多力量大的歇后語有哪些
人多力量大的歇后語有哪些如下:
1、眾人劃槳開大船
,團聚力量大;雙橋好走獨木難
,有國才有家
;團結(jié)一致愛中華
,齊心協(xié)力建設(shè)家
;凝聚中華精神,攜手你我他
,祝福祖國更加強大
。
2
、松柏縱然長得好,離開了土地只能當柴燒
;個人本領(lǐng)雖然大
,離開了集體就會成傻瓜。
3
、集體是力量的源泉,眾人是智慧的搖籃
。
4
、一個堅強勇敢的好漢
,需要有人幫助他才能把事情辦成辦好
;一個籬笆墻,需要有幾根木樁幫它夯實或支撐
,籬笆才能立得結(jié)實牢固,眾人拾柴火焰高
,團結(jié)就是力量
,團結(jié)起來
,共創(chuàng)未來
!
5、伸手撿起一片紙
,手手相連是整潔的環(huán)境;彎腰種下一棵樹
,木木相連是擋風(fēng)的森林
;回身關(guān)掉燈開關(guān)
,點點光明相連是能源的延伸
。團結(jié)的力量改天換地,更幸福自身
。國際人類團結(jié)日,都動手建設(shè)美好的家園
,幸福就在你我手里
。
6、有些事情
,一個人是干不來的
,需要團隊的力量
,就好像拔河
,你一個人力量再大,也贏不了對方一對人
,只有你這邊的團隊齊心協(xié)力,才可以超越對方
。
7
、蚊子如果一齊沖鋒
,大象也會被征服
。
8、一個拿不起
,兩個抬得動;三個不費力
,四個更輕松
。
諺語或歇后語
1)認識自然和總結(jié)生產(chǎn)經(jīng)驗的諺語:如“長蟲過道
,大雨要到”
、“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
、烏拉草”。
(2)認識社會和總結(jié)社會活動經(jīng)驗的諺語:如“人敬富的
,狗咬破的”
、“放虎歸山
,必有后患”
。
(3)總結(jié)一般生活經(jīng)驗的諺語:如“寒從腳起,病從口入”
、“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覺老”。
◆一等二靠三落空
,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練手腳慢
,兩天不練丟一半
,三天不練門外漢,四天不練瞪眼看
。
◆十年練得好文秀才,十年練不成田秀才
。
◆人在世上練,刀在石上磨
。
◆人行千里路,勝讀十年書
。
◆人心隔肚皮
,看人看行為
。
◆力是壓大的
,膽是嚇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
,三年不做手生。
◆口說無憑
,事實為證
。
◆湖里游著大鯉魚
,不如桌上小鯽魚
。
◆口說不如身到,耳聞不如目睹
。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
◆萬句言語吃不飽
,一捧流水能解渴
。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來的
,船是一櫓一櫓搖出去的。
◆千學(xué)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練
。
◆久住坡,不嫌陡
。
◆馬看牙板
,人看言行
。
◆不經(jīng)冬寒
,不知春暖。
◆不挑擔(dān)子不知重
,不走長路不知遠。
◆不在被中睡
,不知被兒寬
。
◆不下水
,一輩子不會游泳
;不揚帆,一輩子不會撐船
。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不生子
,不知父母恩
。
◆不摸鍋底手不黑
,不拿油瓶手不膩。
◆水落現(xiàn)石頭
,日久見人心。
◆打鐵的要自己把鉗
,種地的要自己下田
。
◆打柴問樵夫
,駛船問艄公
。
◆寧可做過,不可錯過
。
◆頭回上當
,二回心亮。
◆發(fā)回水
,積層泥;經(jīng)一事
,長一智
。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
◆老馬識路數(shù),老人通世故
。
◆老人不講古
,后生會失譜
。
◆老牛肉有嚼頭
,老人言有聽頭。
◆老姜辣味大
,老人經(jīng)驗多
。
◆百聞不如一見
,百見不如一干。
◆吃一回虧
,學(xué)一回乖。
◆當家才知鹽米貴
,出門才曉路難行
。
◆光說不練假把式
,光練不說真把式
,連說帶練全把式。
◆多銼出快鋸
,多做長知識。
◆樹老根多
,人老識多
。
◆砍柴上山
,捉鳥上樹
。
◆砍柴砍小頭,問路問老頭。
◆砂鍋不搗不漏
,木頭不鑿不通。
◆草遮不住鷹眼
,水遮不住魚眼
。
◆藥農(nóng)進山見草藥
,獵人進山見禽獸
。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
◆香花不一定好看,會說不一定能干
。
◆經(jīng)一番挫折
,長一番見識
。
◆經(jīng)得廣
,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
,鄉(xiāng)間問老農(nóng)。
◆要知父母恩
,懷里抱兒孫
。
。
。。
。
。
“蜘蛛掛網(wǎng)
,久雨必晴”諺語由來
據(jù)觀測
,在我國許多地方。如見蜘蛛張網(wǎng)
,陰雨天氣將會轉(zhuǎn)晴。如見蜘蛛收網(wǎng)
,天氣將轉(zhuǎn)為陰雨
。
蜘蛛能預(yù)測天氣,主要是因蜘蛛對空氣中濕度變化反應(yīng)相當靈敏
,在蜘蛛尾部有許多小吐絲器
,吐絲器部分既粘又涼,當陰雨天氣來臨時
,由于空氣中濕度大,水汽多
,水汽易在蜘蛛吐絲器部分凝結(jié)成小水珠
,這樣蜘蛛吐絲時感到困難
,便停止放絲而收網(wǎng)
。相反,當空氣中濕度變小天氣轉(zhuǎn)好時
,蜘蛛吐絲順利,便張網(wǎng)捕蟲了
。
另據(jù)研究
,蜘蛛的腿能感知20—50赫頻率的聲音
,當天氣轉(zhuǎn)晴時昆蟲易活動
,飛行時發(fā)出的嗡嗡聲,蜘蛛蛛很快就會發(fā)覺
,所以便添絲織網(wǎng)
,準備捕捉
。這正是民間用“蜘蛛掛網(wǎng),久雨必晴”諺語來觀測天氣晴雨的道理
。
“早吃生姜晚吃蘿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諺語由來
來自: 長征一號 (蘇州)
有一年
,慈禧太后忽然得了重病
,頭痛
,心痛
,肚皮痛,病到奄奄一息的地步
,急得滿朝文武百官團團轉(zhuǎn)
。北京城里名醫(yī)車載斗量,可是對西太后的病癥
,都束手無策
。是沒有本領(lǐng)嗎
?不是的
,實在是責(zé)任太大,在用藥上為難了
,輕了不見效,重了怕萬一失誤
,吃罪不起
。所以
,弄得慈禧太后的毛病一天危急一天
,眼看就要橫下來了
。
新科狀元是蘇州人,奏了一本
,說蘇州有位祖?zhèn)髅t(yī)叫曹滄洲,綽號賽華佗
,有妙手回春之術(shù)
,將他請來
,或許太后的福體可以轉(zhuǎn)安
。
曹滄州像個鄉(xiāng)下佬,平常不歡喜開口
,走路也是慢吞吞的。這天
,他接到圣旨
,頓時面如土色,抱著一家老小嚎啕大哭
。他認定,西太后若不到不可救藥的地步
,是不會從京城到蘇州來請他的
,治不好西太后,醫(yī)生要殉葬
,自己這條命是有去無回了
。可圣旨不能違拗
,曹滄洲只好硬著頭皮動身。他一到北京剛住下
,就借口路上受了風(fēng)寒
,便臥床不起
,其實生病是假:要摸慈禧太后生病的根子是真
。頭一件大事是查看她吃了些什么藥?不查不知道
,一查嚇一跳。慈禧太后每天吃的山珍海味不說
,單是人參一項
,日日恨不得泡在參湯里洗浴
。還有燕窩
、銀耳,更是當飯吃
。曹滄洲想到,醫(yī)書上早有記載:“滋補過多
,必然食阻中焦
,中焦閉塞,危在旦夕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闭页霾≡?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他的膽子大了,便去替慈禧太后看病了
。
曹滄洲未用上好良藥,單開了一味草頭藥
,只寫了五個大字:蘿卜籽三錢
。看得眾御醫(yī)當場發(fā)呆
,個個舌頭伸多長的
,認為這個鄉(xiāng)下郎中是進京來送死了。他們都懂藥性
,蘿卜籽是括油的,西太后一向要滋補身體
,這藥分明不合西太后的心意
,但是曹滄洲親手撮藥
,親手煎藥
,親手送藥到西太后的臥室前,等候她喝下去以后
,這才回到住所休息。
西太后飲了三錢蘿卜籽的藥湯
,當夜通了大便
,第二天一早就起來了。她第一件事就是感謝神醫(yī)曹滄洲
,見面后恩賜曹滄洲九品頂戴,還要他騎馬巡游京城
,曹滄洲得了皇封
,回鄉(xiāng)時人未到家
,地方官已經(jīng)替他造好了三進房子
。從此后,他在家專門為地方上鄉(xiāng)親看病
,不但施診,還要送藥
。逢人就勸人多吃蘿卜
,日子久了,蘇州便有了"早吃生姜晚吃蘿卜
,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諺語了。
還有
,諺語為人們對生產(chǎn),生活中長期積累的經(jīng)驗進行描述的簡練語言
,這個就是它的來源。
。
俗語
,也稱常言,俗話
,這三者應(yīng)該是同義詞。俗語一詞
,已經(jīng)普遍用作語言學(xué)的術(shù)語
;常言一詞
,帶有文言的色彩
;俗話一詞,則有口語的氣息
。
有的文章中偶爾也把俗語稱作成語。俗語和成語都是漢語中的約定俗成的語言形式
,二者關(guān)系密切
。“約定俗成”這一成語
,就包含著俗、成二字
。但從學(xué)習(xí)的角度來看
,它們還是各有特點的
。試比較下列例句:
甲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乙
、弱肉強食
甲、多年的老歪樹
,直不起來了
乙
、積重難返
甲、后長的牛角
,比先長的耳朵長
乙
、后來居上
甲
、撿了芝麻
,丟掉西瓜
乙
、因小失大
甲
、你走你的陽關(guān)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乙
、分道揚鑣
甲、前怕狼
,后怕虎
乙
、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鍋問到底
乙
、刨根問底
甲、王八看綠豆
,對上眼兒
乙
、一見鍾情
以上各組例句
,甲
、乙意思相同,甲為俗語
,乙為成語。俗語以形象為主體
;成語以精練為特色
。俗語多為完整的句子,長短不一
,運用時可以變通;成語多為四個字的穩(wěn)定結(jié)構(gòu)
,形式整齊
。俗語流行于人民群眾的口頭上,文字上保持著通俗的特點
;成語多用作書面語,文字上趨向典雅
。從這一比較中
,可以從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語是以形象為主體的通俗的口語,它的結(jié)構(gòu)形式相對穩(wěn)定
,而在實際運用中可以靈活變通
。
這是俗語的主要內(nèi)涵,就外延來說
,它跟成語難免有交錯的情況。俗語雖然以形象為主體
,但也不排除精練
;成語雖然以精練為特色
,但也不排除形象
。成語雖然絕大多數(shù)是四字結(jié)構(gòu),但也有一些是由四個以上的字組成的
;俗語句式雖然長短不齊,但也有少量是由四個字組成的
。俗語雖然多為口語
,但已廣泛進入文學(xué)作品,甚至哲學(xué)
、科技圖書中也經(jīng)常用到;而隨著人們教育水準的提高
,成語在口語中也經(jīng)常使用
。這樣,俗語跟成語
,就可能互相滲透,存在著交錯現(xiàn)象
。如:
①城門失火
,殃及池魚(形象
,八個字
,成語→俗語)
②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形象
,八個字,成語→俗語)
③雪上加霜(形象
,四字
,俗語→成語)
④習(xí)慣成自然(精練
,五字
,俗語→成語)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
,精練,七字
,俗語← →成語)
俗語是口語型的
,成語是書面語型的
。這些語例,兼有俗語和成語的某些特點
,看來俗語辭典、成語辭典都可以收錄
,好在這種情況并不算多
。
俗語和成語,有時候也可能互相轉(zhuǎn)化
,并同時存在。例如:
①板凳沒焐熱←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兒← →投鼠忌器
③火燒眉毛顧眼前← →燃眉之急
④雞蛋碰石頭← →以卵擊石
⑤雞飛蛋打一場空← →雞飛蛋打
⑥拉完磨殺驢← →卸磨殺驢
⑦魯班門前弄大斧← →班門弄斧
⑧沒喝過墨水← →胸?zé)o點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飯← →因噎廢食
⑩什么病吃什么藥← →對癥下藥
①①一網(wǎng)打盡滿河魚← → 一網(wǎng)打盡
俗語語句結(jié)構(gòu)如果趨向整齊
,就有可能轉(zhuǎn)化為成語
;成語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
,就有可能轉(zhuǎn)化為俗語
。俗語轉(zhuǎn)化為成語,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
;成語轉(zhuǎn)化為俗語,如果缺少形象
,就要加以補充
,往往轉(zhuǎn)化為歇后語。(參見下文歇后語)俗語與成語
,二者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
。俗語有俗語的優(yōu)點
;成語有成語的長處。俗語使得描寫生動活潑
,成語使得論述鏗鏘有力
,都值得很好學(xué)習(xí)。
二
,諺語和格言
有些圖書把俗語、諺語并稱為俗諺
,把它們匯編在一起
。匯編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
。諺語只是俗語的一部分,它是一些總結(jié)知識經(jīng)驗
,寓有思想意義的俗語
。如:
①白酒紅人面,黃金黑世心
②不聽老人言
,吃虧在眼前
③國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車跑得快
,全靠車頭帶
⑤江山易改
,本性難移
⑥金子碎了分量在
⑦靠山山倒
,靠水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
,不怕沒柴燒
⑨墨是可以磨濃的
⑩男人有錢就變壞;女人變壞就有錢
①①人心齊
,泰山移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
,鐵尺磨成針
格言也總結(jié)知識經(jīng)驗
,寓有思想意義
。但仔細區(qū)分,仍稍有不同
。格言所總結(jié)的知識經(jīng)驗主要是社會方面的,多屬邏輯思維
,是哲理性的語句
,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諺語總結(jié)的知識經(jīng)驗不限于社會方面
,也包括自然科學(xué)、生產(chǎn)實踐(如農(nóng)諺)
,它出自人民群眾之口
,多屬形象思維,是文學(xué)性的語言
。這種區(qū)別
,應(yīng)該把格言歸入書面語一類,把諺語歸入口語一類
。但是,也難免有交錯的情況
。
甲
,滿招損,謙受益(書面語)
乙
,虛心使人進步
,驕傲使人落后(口語)
甲
,有志者事竟成(書面語)
乙,天下無難事
,只怕有心人(口語)
甲,先天下之憂而憂
,后天下之樂而樂(書面語)
乙
,吃苦在前,享樂在后(口語)
以上三組
,嚴格地說,甲為格言
,乙為諺語
。但是,由于人們教育水準的提高
,這些帶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進入了口語。我們只能盡可能地加以區(qū)分
,而不得不承認
,實際上存在一些交錯現(xiàn)象
俗語中一部分為諺語,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語句
,它們并沒有總結(jié)知識經(jīng)驗,而只是表述一種情態(tài)
。如:
①不認這壺酒錢
②不知道哪頭炕熱
③蟬曳殘聲過別枝
④橫挑鼻子豎挑眼
⑤眉毛胡子一把抓
⑥起大早
,趕晚集
⑦求爺爺,告奶奶
⑧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
⑨搖頭不算點頭算
⑩中看不中吃
①①睜一只眼
,閉一只眼
①②走了穿紅的
,來了穿綠的
這一部分語句是描述性的,跟總結(jié)知識經(jīng)驗的諺語不同
,而又無確定的術(shù)語,現(xiàn)在只是籠統(tǒng)地稱為俗語
,實在有必要把它跟諺語區(qū)別開來
,給它一個確定的名稱。
有的圖書稱之為“慣用語”
,但所涉及的語言現(xiàn)象,卻是“俚語”
,如:背靠背
、開夜車、亂彈琴
、磨洋工、冤大頭
,等等
。筆者以前在《俗語五千條》的前言中,曾用“熟語”來稱呼描述性的俗語
。熟語這一術(shù)語的定義,也不十分明確
,有的辭典又把它當作高于俗語
、成語的術(shù)語來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語”的讀音近似
,某些方言區(qū)甚至就是同音詞,作為術(shù)語
,自身有不足之處
。再三斟酌,覺得不如用“俚語”來代替
。
俚語,這個術(shù)語有時跟俗語相混
,俚俗并稱
。這個“俚”
,跟“鄉(xiāng)里”之“里”有關(guān)
,望文生義
,也就是里人(鄉(xiāng)下人)的意思。俚語常指帶有方言色彩的土語
。既然它有時跟俗語相混,而“慣用語”實際上又多指俚語
,不如就借用“俚語”一詞
,來專指這些描述性的俗語。
四
,歇后語、俏皮話
歇后語
、俏皮話
,基本上是同義詞。歇后語是語言學(xué)上的術(shù)語
,俏皮話是口頭上的稱呼
。
歇后語形式上是半截話(前半為形象或事例
,后半為解釋、說明)
,實際上是要把話說得更形象些,更具體些
。因此
,歇后語應(yīng)該包括在俗語之內(nèi)。不過
,歇后語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畫式的,帶有戲謔調(diào)侃的色彩
。它用種種修辭手段
,對字、詞
、語、句(包括俗語本身)加以修飾
,使之生動活潑
。因而跟諺語
、描述性俗語(改稱俚語),又有些不同
。如:
①水仙不開花,裝蒜(修飾詞)
②貓哭耗子
,假慈悲(修飾詞組)
③大水沖了龍王廟
,自己人不認自己人(修飾句子)
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飾成語)
⑤張飛穿針
,大眼瞪小眼(修飾俗語本身)
有些成語,為了增強形象性
,往往會轉(zhuǎn)化成歇后語
。
①搟面杖吹火,一竅不通
②金彈子打鳥
,得不償失
③綠綢緞上繡牡丹,錦上添花
④磨道里走路
,沒頭沒尾
⑤螃蟹過河
,七手八腳
⑥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⑦屎殼郎變知了
,一步登天
⑧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
⑨閻王爺出告示
,鬼話連篇
歇后語良莠不齊
,有些歇后語內(nèi)容和形象,均不見佳
,有一部分,甚至是語言垃圾
,不宜濫用
。有些常用的歇后語,形象較好
,前后結(jié)合得比較緊密,已經(jīng)跟諺語
、描述性的俗語(俚語)近似
。如:
①黃鼠狼看雞,越看越稀(前為形象
,后為解釋,經(jīng)驗之談→諺語)
②竹籃子打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