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兩頭擔心(薪)

樵夫賣柴相關(guān)歇后語
砍柴莫砍嶺上松
隨著蜂窩煤
、煤氣的普及,燒柴這件事已經(jīng)被歷史淘汰
。電飯煲、電磁爐走進千家萬戶
,蜂窩煤
、煤氣估計也差不多了。現(xiàn)在這個時代
,大概也只有那些特別貧窮落后地區(qū)還在燒柴吧
。
燒柴就得砍柴
。古代沒有煤氣沒有電
,甚至連煤都少
,燒柴才是正經(jīng)?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抽再u柴
,也就成了一條謀生之路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斗馍裱萘x》中,姜太公開館算命
,第一個找姜太公試水吃螃蟹的
,就是個賣柴的樵夫
,姜太公算他一擔柴
,能得一百二十文錢,他半信半疑
,賣柴的時候還故意降價,只賣一百文
,結(jié)果買家家里辦喜事
、另外封他二十文錢紅包
,一百二十文分毫不差
,他直夸姜太公是活神仙,經(jīng)他這一夸
,姜太公原本門可羅雀的算命館,生意從此火爆起來
。
《封神演義》不是種田文,對生活開支的描寫不多
,姜太公賣面粉
,也是不懂價格的,但是人家買的人懂
,說一文錢
,買他一碗
。不排除人家想要額外占便宜的可能,但是買碗面粉給一文錢
,也實在占不了太多便宜
。而在那個社會,一擔柴能賣一百到一百二十文錢
,在底層賣力氣的人里面,也算得上是高收入了
。而燒柴
,則是一項大開支。
砍柴人的故事
,在古代可不少。爛柯仙王質(zhì)的故事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
,講的是王質(zhì)進山砍柴
,看到有人下棋
,就站在那里看別人下棋,結(jié)果人家一盤棋還沒有下完
,王質(zhì)手里的斧頭柄就已經(jīng)爛掉了,王質(zhì)下山以后
,發(fā)現(xiàn)時間已經(jīng)過去一百多年,同時代的人早已不在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吧街蟹狡呷眨郎蠋浊辍钡恼f法從此而來
。
《西游記》、《水滸》等名著
,也有砍柴人的故事
,雖然所占篇幅不多
,但是意境高遠
,都是圖個痛快。“相逢處
,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的樵夫
,一席對話把涇河龍王送上剮龍頭臺的漁樵之樵,黑旋風李逵上梁山以前也是砍柴人
,遇事只要圖個痛快
。
仙佛文化中,也有砍柴人的故事
。道教有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抽猿上傻墓适?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佛經(jīng)記載著樵夫受寶髻佛指點修成正果
,成為觀世音菩薩的故事
。
如此看來,砍樵賣柴在古代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職業(yè)
。而砍柴人向往的不是富貴榮華
,而是無拘無束。這種向往
,往通俗里說,屬于小農(nóng)思想的一種
,往高雅上靠
,可謂是道心開發(fā)
。
老電影《劉三姐》的主角
,同樣是砍柴人,同樣有故事
。影片開頭高唱“不是仙家不是神,我是山中砍柴人”
、“上山不怕石崖高
,手攀青藤好砍樵”
,倒與后來“砍柴過嶺又過坡”遙相呼應
。
砍柴是個體力活,要爬嶺過坡,要揮刀動斧
,要青藤捆綁,要挑上街前賣
。在鄉(xiāng)下
,家家戶戶都會砍柴
,自給自足
,賣柴是沒有市場的,只能上街賣
。
從《劉三姐》這部影片看來,砍柴也是有大學問的
。你看舟妹和劉三姐對唱:“姐來砍柴妹相幫,問你砍柴砍幾長
?”
、“長長短短一下砍,哪個帶了尺來量
?”。人家舟妹是漁家女
,打漁以前還是種地的
,種地
、織網(wǎng)
、打漁都是體力活,可是砍柴砍不來
,要問,要學
。
等劉三姐回答以后
,舟妹去砍松樹
,又被劉三姐制止
,唱:“砍柴莫砍嶺上松,小小松樹有大用
,有日松樹撐天起
,敢擋東南西北風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敝勖貌湃タ称渌麡?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西游記》里提到一個常識:鍋煙名喚百草灰。鍋煙是怎么來的
?還不是燒柴燒出來的?百草灰這個名字
,顯然是說柴是百草眾木
。松樹作為百草眾木之一
,按理來說也是可以當柴燒的
。
而且燒柴有一個特征,越是重木越經(jīng)燒
。同樣一擔柴,杉木柴很快就燒完
,而雜木柴則可以多燒好久
。松樹在很多地方
,都被稱作“重樹”,如果拿來當柴少
,絕對是最經(jīng)燒的幾種柴木之一。
可是古代
,砍柴人砍樵賣柴
,卻不砍松樹當柴賣,也是很有意思的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那是奸商,不砍經(jīng)燒的柴
,是為了人家燒柴燒得快
,他就可以不斷把柴賣出去
。
然而這個理由說得通嗎
?肯定說不通。一來人家只是不砍松樹賣柴
,而不是不砍其他經(jīng)燒的柴去賣
。二來買家也不是傻瓜,一分錢一分貨
,不經(jīng)燒的柴,還能賣得起好價錢嗎
?因此
,給砍樵賣柴的人扣上一頂“奸商”的帽子
。是行不通的
,只能說,這樣給人家扣帽子的人很愚蠢
。
那么為什么“砍柴莫砍嶺上松”呢?影片中的劉三姐固然給出了答案
,但是古代那么多人砍樵
,或者自己燒
,或者街上賣
,難道所有人都想松樹撐天起,去擋東安西北風
?
這就要從松樹的另外一個特征說起。松樹是一種多油脂的植物
。松香
、琥珀都與松樹有關(guān)
,確切的說
,是都與松樹的油脂有關(guān)。
燒過松樹柴的人大概都知道
,松樹柴很經(jīng)燒是沒錯,但是松樹的巴癤很多
,沒有巴癤的松樹柴很少
。而有巴癤的松樹柴一旦燒起來
,會產(chǎn)生很難聞的氣味
,而且還會燒出很多臟兮兮的黑色飛灰,飛的到處都是
,再干凈的廚房
,只要灶膛里丟一塊有巴癤的松樹柴進去燒,等不到燒完
,就一層灰了
。
這樣的松樹柴,燒個幾次頂多在廚房里難受一時
,燒過之后費點事去打掃衛(wèi)生,可是燒多了
,在廚房里干活的人是害病的
。這樣的柴,哪個人家會經(jīng)常去燒
?更有哪個人家會買來燒?
買家總不能要求人家賣柴人砍樵的時候
,把松樹巴癤全都剔去吧
?別說很多巴癤看不到
,根本沒辦法剔掉
,就算可以剔掉,那得花多大功夫
?人家一擔柴才賣多少錢
?劃算嗎?要是賣得貴了又賣不出去
,其他雜木柴也經(jīng)燒,還不需要剔巴癤
,肯定比剔巴癤的松樹柴更便宜不是
?
由此可知,砍松樹去當柴賣
,是賣不出去的
。就算砍來自己燒,也是不健康的
。而燒松樹柴
,明擺著就是跟自己過不去,既妨礙健康
,還要額外去打掃衛(wèi)生
。在這樣的情況下,砍樵賣柴的人再去砍松樹當柴賣
,那不是吃飽了撐的嗎?
松樹不適合當柴燒
,砍樵賣柴的人只能砍柴莫砍嶺上松
,留著小小松樹有大用
,等著有日松樹撐天起
,用松樹去擋東南西北風了。要不然松樹對于砍柴人來說
,還能有什么用呢?
一些歇后語和諺語
頭枕茅廁板---聞(文 )糞(風)人家
老鼠爬進書箱里---咬文嚼字
戲子教徒弟---幕后指點
囫圇吞棗---不知味
吹喇叭響爆竹---有鳴有放
旱地里的泥鰍---鉆得深
禿子演戲---大家觀光
狗進廁所---聞(文)進聞(文)出
一分錢的醬---難燴(會)
一元錢買擔菜---兩籃(難)
一餐吃個大胖子---談何易
一面官司---不好打
一塊硬骨頭---不好啃
一碗水潑在地上---難收拾
一腳踩在橋眼里---上下兩難
人心隔肚樹隔皮---難相識
大海里撈針---不知從何下手
才學理發(fā)就碰上個大胡子---難理(提)
下雨天背棉絮---越背越重
下雨天擔稻草---越擔越重
馬高蹬短---上下兩難
小孩子上樓梯---步步都是坎子
小孩子喝燒灑---夠嗆
小雞吃黃豆---夠嗆
無米之炊---難做
王胖子跳井---下不去
從手插進染缸里---左藍(難)右也藍(難)
水中撈月---無處尋
火燒嶺上撿田螺---難得尋
烏龜摔在靛殼里---殼藍(可難)
火鉗子修表---沒處下手
火燒辣椒---嗆死人
烏龜爬泥潭---越爬越深
烏龜爬在門坎上---進退都要跌一跤
烏龜墊床腳---硬撐
水煮石頭---難熬
生鐵鑄土地爺---硬神(撐)
鳥入籠中---有翅難飛
絲線打結(jié)巴---難解
羊頭插在籬笆上---伸首(手)容易縮首(手)難
老母豬鉆籬笆---進退兩難
老鼠鉆牛角---步步緊
老鼠碰見貓---難逃
西山出太陽---難得
百歲養(yǎng)兒子---難得
地獄里活命---難見天日
竹山里試犁---寸步難行
冷鍋煮雪---難溶
沙灘上行船---進退兩難
兩手提籃---左籃(難)右也籃(難)
蘇州的蛤蟆---南蟾(難纏)
針尖上落芝麻---難頂
泥塘里滾碓臼---越滾越深
武大郎上墻頭---上得去,下不來
肩膀上生瘡---不敢擔
巖縫里的筍---挾得緊緊的
前有狼后有虎---進退兩難
爛泥路上拉車---越陷越深
掛著臘肉吃齋---難熬
趙匡胤爬城墻---四門無路
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
香棍搭橋---難過
拳頭舂辣椒---辣手
高梁稈子擔水---挑不起來
熱鍋上的螞蟻---走投無路
趕鴨子上架---難呀
腦袋長瘤子---后面負擔重
婆婆太多---媳婦難當
麻雀抬轎---擔當不起
菜勺挖耳朵---下不去
黃鼠狼帶牛鈴---叮當(擔當)不起
腳板上釘釘---寸步難行
魚網(wǎng)里的山雞---有翅難飛
篩子眼里夾的米---上不去也下不來
絮被上捉虱子---翻不盡
碓窩子做帽戴---頂(擔)當不起
嗓子里撒把胡椒粉---夠嗆的
筷子搭橋---難過
筷子穿針眼---難進
榨油房里的鐵圈---箍得梆梆緊
墻頭上睡覺---翻不了身
鼻孔喝水---夠嗆
橄欖核墊臺腳---橫不得,豎不得
瘸子下山---這步容易下步難
騎在虎背上---即上難下
螺螄殼里做道場---難
癩蛤蟆墊桌子角---死撐活挨
篾匠趕場擔一擔---前后為籃(難)
豆腐干---壓成的
河中間斬竹篙---兩頭不到岸
諺語
挨金似金
,挨玉似玉。
八成熟
,十成收
;十成熟
,二成丟
。
把舵的不慌,乘船的穩(wěn)當
。
白米飯好吃,五谷田難種
。
百日連陰雨
,總有一朝晴
百聞不如一見
,百見不如一干
。
敗家子揮金如糞,興家人惜糞如金
。
幫人要幫到底,救人要救到頭
。
幫助別人要忘掉
,別人幫己要記牢。
飽帶饑糧
,晴帶雨傘
。
爆飲爆食易生病,定時定量?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祵帯?br>背后不商量
,當面無主張
。
笨人先起身,笨鳥早出林
。
鞭打的快馬,事找的忙人
。
邊學邊問
,才有學問
。
病從口入
,寒從腳起。
病從口入
,禍從口出。
病好不謝醫(yī)
,下次無人醫(yī)
。
病急亂投醫(yī)
,逢廟就燒香
。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
病人心多,忙人事多
。
補漏趁天晴
,讀書趁年輕。
不擔三分險
,難練一身膽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不養(yǎng)兒不知父母恩
不到江邊不脫鞋
,不到火候不揭鍋。
不懂裝懂
,永世飯桶
。
不給規(guī)矩,不成方圓
。
不會燒香得罪神,不會講話得罪人
。
不會做小事的人
,也做不出大事來。
不見兔子不撒鷹
。
不經(jīng)冬寒,不知春暖
不可不算
,不可全算
。
不磨不煉
,不成好汗
。
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喪氣
不怕不識貨
,只怕貨比貨。
不怕穿得遲
,就怕脫得早
。
不怕家里窮,只怕出懶漢
。
不怕路長,只怕心老
。
不怕亂如麻
,只怕不調(diào)查
。
不怕慢
,就怕站;站一站
,二里半。
不怕年老
,就怕躺倒
。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
不怕人不請
,就怕藝不精。
不怕山高
,就怕腳軟。
不怕少年苦
,只怕老來窮
。
不怕事難,就怕手懶
。
不怕天寒地凍,就怕手腳不動
。
不怕學不成
,就怕心不誠
。
不怕學問淺
,就怕志氣短。
不怕一萬
,只怕萬一。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
不挑擔子不知重,不走長路不知遠
。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
不圖便宜不上當
,貪圖便宜吃大虧。
不笑補
,不笑破
,只笑日子不會過
。
槽里無食豬拱豬
,分臟不均狗咬狗。
草若無心不發(fā)芽
,人若無心不發(fā)達。
饞人家里沒飯吃
,懶人家里沒柴燒
。
常賭無贏家。
常罵不驚
,常打不怕。
常說口里順
,常做手不笨
。
常在有時思無時
,莫到無時想有時
。
長江不拒細流,泰山不擇土石
。
長五月,短十月
,不長不短二八月
。
長兄如父,老嫂比母
。
朝里有人好做官,家里有狗好看門
。
車到山前必有路
,船到橋頭自然直
。
車有車道
,馬有馬路。
撐痢疾
,餓傷寒。
撐死膽大的人
,餓死膽小的鬼
。
秤能稱輕重,話能量人心
。
秤砣雖小,能壓千斤
吃不窮
,穿不窮
,不會打算一世窮。
吃不言
,睡不語
。
吃吃喝喝,人走下坡
。
吃飯吃米,說話說理
吃飯打濕口
,洗臉打濕手
。
吃飯防噎,走路防跌
。
吃飯先喝湯
,老了不受傷。
吃飯象條龍
,做活象條蟲
。
吃過的饃饃不香,嚼過的甘蔗不甜
。
吃酒不吃菜
,必定醉得快
。
吃米帶點糠
,老小都安康。
吃人家的嘴短
,拿人家的手短。
吃一塹
,長一智
。
遲干不如早干,蠻干不如巧干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
寵狗上灶
,寵子不孝。
出汗不迎風
,走路不凹胸。
出家三天
,佛在面前
;出家三年,佛在西天
。
出門看天色
,炒菜看火色。
出門靠朋友
,在家靠父母。
出門問路
,入鄉(xiāng)問俗。
船頭坐得穩(wěn)
,不怕風來顛。
船載千斤
,掌舵一人
。
瘡怕有名
,病怕沒名
。
創(chuàng)業(yè)百年,敗家一天
。
吹噓自己的人
,等于在宣傳他的無知
。
聰明在于學習
,天才在于積累。
從儉入奢易
,從奢入儉難。
從小差一歲
,到老不同年
。
粗茶淡飯能養(yǎng)人
,破衣破褲能遮寒
。
粗飯養(yǎng)人,粗活益身
。
粗絲難織細絹,粗人難做細活
。
寸草鍘三刀
,料少也長膘
。
打不干的井水,使不完的力氣
。
打柴問樵夫,駛船問艄公
打虎要力
,捉猴要智
。
打架不能勸一邊
,看人不能看一面
。
打蛇打七寸,挖樹先挖根
。
打鐵看火候,莊稼趕時候
。
打魚的不離水邊
,打柴的不離山邊。
打魚靠網(wǎng)
,打狼靠棒。
大處著眼
,小處著手
。
大路不走草成窩,好歌不唱忘記多
。
大蒜是個寶,常吃身體好
。
大王好見
,小鬼難求
。
大意失荊州
,驕傲失街亭。
單絲不成線
,獨木不成林。
膽大走遍天下
,膽小寸步難行
彈琴知音
,談話知心。
當斷不斷
,反受其亂
。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
當用時萬金不惜,不當用時一文不費
。
當著矮人
,別說矮話。
刀不磨要生銹
,人不學要落后。
到什么山上砍什么柴
,到什么火候使什么錘
。
道兒是人走出來的,轍爾是車軋出來的。
道雖近
,不行不至
;事雖小,不做不成
。燈不撥不亮,理不辯不明
。
燈不亮
,要人撥;事不明
,要人說。
滴水成河
,粒米成籮
。
弟兄不和鄰里欺
,將相不和鄰國欺
。
點燈愛油,耕田愛牛
。
東西越用越少,學問越學越多
。
冬吃蘿卜夏吃姜
,不老醫(yī)生開藥方
。
冬天既然已經(jīng)到了
,春天還會遠嗎
?
豆腐多了一泡水,空話多了無人信
。
痘要結(jié),麻要泄
。
讀書不想
,隔靴撓癢。
讀書須用心
,一字值千金。
賭錢眾人罵
,讀書眾人夸
。
端人家碗
,服人家管
。
多下及時雨,少放馬后炮
。
多行不義必自毖
。
惡人心,海底針
。
惡有惡報
,善有善報。
兒大不由爺
,女大不由娘
。
兒大分家,樹大分杈
。
耳不聽不煩,眼不見不饞
。
耳聽為虛
,眼見為實
。
飯后百步走
,活到九十九。
飯前一碗湯
,氣死好藥方
。
放虎歸山,必有后患
。
憤怒以愚蠢開始
,以后悔告終
。
蜂多出王
,人多出將。
逢惡不怕
,逢善不欺
。
富人過年
,窮人過關(guān)
。
隔行如隔山。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狗朝屁走
,人朝勢走
。
狗急跳墻,人急懸梁。
狗記路
,貓記家
。
姑娘講繡花,秀才講文章
。
鼓不打不響,鐘不敲不鳴
。
鼓不敲不響
,理不辯不明
。
鼓要打到點上,笛要吹到眼上
。
刮風走小巷
,下雨走大街
。
瓜無滾圓
,人無十全
。
乖子看一眼
,呆子看到晚
。
關(guān)西出將,關(guān)東出相
。
官不貪財,狗不吃屎
。
廣交不如擇友
,投師不如訪友。
鍋不打不漏
,話不說不透。
國亂思良相
,家貧思賢妻
。
過了芒種,不可強種
。
過頭話少說
,過頭事少做。
寒從足下起
,火從頭上生
。
寒門出才子,高山出俊鳥
。
好吃甜的
,找賣糖的;好吃酸的
,找賣醋的
。
好處著手,壞處著想
。
好狗不跳,好貓不叫
。
好狗不咬雞
,好漢不打妻
。
好鼓一打就響
,好燈一撥就亮。
好汗護三村,好狗護三鄰
。
好漢死在戰(zhàn)場,懶漢死在炕上
。
好花開不敗
,好事說不壞。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
好酒紅人面,財帛動人心
。
好客的朋友多
,好說的廢話多。
好馬不停蹄
,好牛不停犁。
好事不出門
,惡事傳千里
。
好事不瞞人
,瞞人沒好事
。
好鐵要經(jīng)三回爐,好書要經(jīng)百回讀
。
好種出好苗,好樹結(jié)好桃
。
和尚不說鬼
,袋里沒有米。
河長多灘
,路長多彎
。
河有兩岸
,事有兩面。
虎不怕山高
,魚不怕水深。
虎吃人易躲
,人吃人難防
。
虎到中堂,家敗人亡
。
虎瘦雄心在
,人窮志不短。
虎死不變形
,狼死不變性
。
畫人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難知心
。
話不要說死
,路不要走絕。
話多了不甜
,膠多了不粘
。
會打會算
,錢糧不斷
。
會怪怪自己,不會怪怪別人
。
會過不會過,少養(yǎng)張口貨
。
會說的惹人笑
,不會說的惹人跳。
會說的說一句
,不會說的說十句。
會笑的人笑到最后
。
會寫的坐著
,會唱的站著
。
火大無濕柴
,功到事不難。
火烤胸前暖
,風吹背后寒
火燒一大片
,水流一條線
。
火要空心
,人要虛心。
火越燒越旺
,人越干越壯。
貨買三家不吃虧,路走三遭不陌生
。
積善三年人不知
,作惡一日遠近聞
。
積少成多
,積惡成禍。
擠瘡不留膿
,免受二回痛。
家常飯好吃
,常調(diào)官難做
。
家合萬事興。
家人說話耳旁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