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回答

百薇
2023-07-18 12:40:33
中醫(yī)上考慮痛風是因為脾胃失調(diào)引起的痹癥
,所以一般針對痛風艾灸需要取脾經(jīng)或者胃經(jīng)上的穴位。我們也就可以艾灸足三里
、解溪穴、血海穴這三個穴位
,再配合肝脾經(jīng)的按摩
,平時注意多喝水,促進尿酸的代謝
最新回答共有5條回答
-
姜齊
回復現(xiàn)在很多的年輕人喜歡吃海鮮
,在吃海鮮的時候喜歡喝啤酒,平時也不注意保暖,飲食不健康,也不喜歡運動,長期這樣就會出現(xiàn)痛風的問題。痛風會在氣候變化比較大的時候出現(xiàn),是非常難受的,特別是一些年齡比較大的人,出現(xiàn)痛風還有可能會威脅到生命。痛風沒有辦法徹底的治療,需要做好日常的保養(yǎng),平時可以多一些穴位按摩。解溪穴
解溪穴位于踝關節(jié)前面中央凹陷中
,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這個穴位如同其“溪”一樣,解溪——解水、解濕,故對于由“濕邪”獨重所致的痛風之癥是有一定效果的。隱白穴
隱白穴在足大趾末節(jié)內(nèi)側
,距趾甲角0.1寸。痛風是由于濕熱結聚于體內(nèi),氣血運行不暢,阻滯經(jīng)絡引起。要想激發(fā)氣血運行,發(fā)揮經(jīng)絡作用,首要是按摩阿是穴。足三里
足三里在小腿外側
,犢鼻下3寸,脛骨前嵴外1橫指處,犢鼻與解溪的連線上。痛風的發(fā)生多因機體正氣的不足,并且痹久日深的話,氣血也多表現(xiàn)為不足的征象,因此,才選用足陽明胃經(jīng)的穴位來改善疼痛的癥狀。痛風患者要注意多休息
,不要熬夜,最好不好喝酒,特別是不要喝啤酒,平時少吃一些海鮮,少吃一些高熱量的食物,飲食盡量的清淡。痛風患者在平時的時候要注意保養(yǎng)自己,適當?shù)倪\動
,但是不要激烈。另外注意多休息,不要熬夜,也不要給自己過大的精神壓力,這樣才能緩解痛風帶來的不適感。-
艾江
回復艾灸液能治痛風嗎
艾灸液能治痛風嗎
,艾灸對于痛風的患者只能堅持慢慢的治療,可能有緩解的功效,艾灸也是很好的一種中藥材,關于艾灸能不能治愈痛風我們一起來看看,我收集了關于艾灸液能治痛風嗎的文章。艾灸液能治痛風嗎1艾灸可以治療痛風嗎
1、艾灸可以治療痛風嗎
艾灸治療痛風,不要期待神效,需要慢慢堅持體會療效,這個過程,因人而異,有的人出現(xiàn)的效果可能會很快,有的人出現(xiàn)的效果也許很慢,但是,只要不放棄,用艾灸治療痛風也許是最好的選擇,因為艾灸助陽,艾灸用火驅寒,可以驅除風邪
。2、艾灸治療痛風的方法
艾灸治療以灸痛點和腫脹的部位為主,同時加上中脘,神闕,關元和足三里,腎俞,腰陽關。因為我們不僅僅要治療痛點,我們還要用艾灸的方式來治療疾病的根本,來恢復被疾病破壞的正氣
。艾灸的主要功能也是驅、補、通、調(diào)。就是驅寒邪,補正氣,通經(jīng)絡,調(diào)整人體元陰元陽。艾灸可以從根源上治療,以鎮(zhèn)痛、補腎和降酸為原則,以激發(fā)人體自身的代謝和排泄能力為目的,通過舒經(jīng)活絡、補腎溫陽,從而促進嘌呤代謝、加速尿酸清除,讓人體自身恢復尿酸控制能力。在家艾灸的注意事項
1、注意體位穴位的準確性
,體位一方面要適合艾灸的需要,同時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要根據(jù)處方找準部位、穴位,以保證艾灸的效果。2
、專心致志,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徒傷皮肉,浪費時間。對于養(yǎng)生保健灸,則要長期堅持,偶爾灸是不能收到預期效果的。3
、掌握施灸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應按先背部后胸腹,先頭身后四肢的順序進行。4
、循序漸進,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劑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時間短一些,壯數(shù)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劑量。不要一開始就大劑量進行。5
、防止感染,化膿灸或因施灸不當,局部燙傷可能起瘡,產(chǎn)生灸瘡,一定不要把瘡搞破,如果已經(jīng)破潰感染,要及時使用消炎藥。6
、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時要暴露部分體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溫時要防中暑,同時還要注意室內(nèi)溫度的調(diào)節(jié)和開換氣扇,及時換取新鮮空氣。艾灸液能治痛風嗎2艾灸能夠輔助治療痛風
,但若只是單單的使用艾灸治療痛風的話,是不能夠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的。若是想要通過艾灸的方式來輔助治療痛風的話,應該主要以痛點和腫脹的部位為主
,這樣能夠有效地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促進尿酸的排出,從而達到緩解所出現(xiàn)的痛風癥狀的效果。艾灸液能治痛風嗎3當您了解了這么多
,那么您就可以嘗試用艾灸來治療痛風了,不要期待神效,需要慢慢體會療效,這個過程,因人而異,有的人出現(xiàn)的效果可能會很快,有的人出現(xiàn)的效果也許很慢,但是,只要您不放棄,用艾灸治療痛風也許是最好的選擇,因為艾灸助陽,艾灸用火驅寒,驅除風邪。所有治療痛風的藥物都會對我們的身體有害處,尤其是嘌呤類的藥物,對胃,肝脾腎的破壞是最最嚴重了,很多人用藥物治療痛風,沒有治好而得了腎衰,這樣的例子很多。如果用艾灸來治療痛風,必須從扶正開始,督脈應該加大力度全方位的艾灸
,這點也十分重要。據(jù)臨床觀察到
,越是久病的,風濕類的疾病。當我們艾灸一段時間后,體內(nèi)逐漸灌注元氣的時候。病邪應該逐漸排除體外,但是,它想出來的時候,必須要有路徑。很多痛風患者艾灸后,手部出泡,奇癢,滲液,應該就是病邪自己尋找的路徑。一般情況,我們是希望病邪從末梢排出,就是手和腳排除病邪是最好的路徑。如果病邪會在不上不下的位置排,反而不好,所以往往病邪在中途的時候,我們還要以點刺放血的'方法做一下引導,就是人為的給他創(chuàng)造一個路徑,叫他從這里排除。久病之人,風氣
,邪氣多的,會有多次這樣的表現(xiàn),有些人遇到這種情況會很驚慌。所以,痛風患者艾灸后出現(xiàn)的水泡,奇癢、滲液、腫脹,是身體疾病在手部排出的體現(xiàn)。有的人艾灸的時候
,會從腳上,三陰交,太溪的位置排除,這樣也很好。只要是四肢排毒總比在身體的臟腑中排毒的方式要好。如果是過敏
,一般初次艾灸,就會起紅疹,水泡。有的人紅疹和水泡是局限性的,那么就是局部艾灸后引起的;而有的人的紅疹和水泡是全身性的,是灸了某一個部位而引發(fā)全身性的類似過敏的癥狀。局部熏灸
,每次這里都會起水泡,那么這里的局部可能會有過敏傾向。而全身性的,就是艾灸某一個部位導致全身起水泡。那么這種過敏是比較嚴重的,不適合在繼續(xù)艾灸。局部的還可以有可逆性,而全身性的過敏,扭轉需要過程。-
成都-陳**
回復針是用銀針扎穴位。灸就是用艾條灸穴位
。中醫(yī)講:“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用銀針扎穴位和用艾條灸穴位。都起到疏通氣血的作用。氣血通,則百病消。這是針灸的一種取穴的方法,就是叫天應穴,也叫阿是穴,就是那里痛就扎那里,這樣就可以起到治療的效果,而整套針灸治療的方法和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分門別類的,不是這一類取穴的方法。針灸最大的好處就是
,哪里疼不扎哪里。根據(jù)病癥,找點病灶,根據(jù)病灶,找到對應的穴位,施針。針灸和拔罐不同,拔罐可以直接拔痛點,也就是中醫(yī)所說的阿是穴。針灸,祖國傳統(tǒng)療法之一。取穴根據(jù)臟腑經(jīng)絡辯證進行遠端取穴,也可以根據(jù)六經(jīng)辯證進行取穴,還有可以根據(jù)疾病所在位置而局部取穴。因此中醫(yī)針灸絕不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而是有自己的臨床辯證思維。建議在專科醫(yī)師指導下
,治療處理,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期。注意休息,避免勞累,適當運動,鍛煉身體加強營養(yǎng),增加抵抗力,可以使用消炎活血化瘀止疼,針灸理療輔助,局部熱敷按摩緩解觀察。取穴根據(jù)臟腑經(jīng)絡辯證進行遠端取穴,也可以根據(jù)六經(jīng)辯證進行取穴,還有可以根據(jù)疾病所在位置而局部取穴。如果自己不是專業(yè)人員不建議操作
。否則變成扎哪里,哪里痛。另外有些特別部位對進針有要求,否則易出人命,當然不是,針灸是屬于中醫(yī)治病的技能之一,當然也要先辯證,然后再決定選擇什么穴。針灸是中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經(jīng)絡腧穴理論為基礎,在實際臨床中運用針刺、艾灸等方式來治療疾病。-
就是那個人
回復艾益生五行系列艾餅相應病例調(diào)理方案
,即按照五行相生相克順序:木,火,土,金,水。每一行所對應人體五臟(肝,心,脾,肺,腎)及其相關的疾病再調(diào)制不同的中藥配方而成(下圖文中均有詳細闡述)。為方便大家使用,艾益生將以下每一個病例所需要施灸的穴位精簡到2-3個,每次可取2個穴施灸,每穴每次施灸:40-50分鐘,一個艾片可使用60-90分鐘。每天施灸1次即可,大病或重病者可增加次數(shù),10天為1個療程。
注:以下各系列所列病癥均為常見病
一:保健綜合調(diào)理(火系列艾餅,詳情可以搜索艾益生App)
注:火系列為保健綜合調(diào)理(詳情可以搜索艾益生App)
二:肩頸膝調(diào)理(木系列艾餅)
1 :酒精肝(艾灸穴位:肝俞,腎俞),足三里,關元)
2:頸椎?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ò难ㄎ唬捍笞?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關元)
3:肩周炎(艾灸穴位:頸夾脊,條口)
4:坐骨神經(jīng)痛(艾灸穴位:八髎)
5:關節(jié)炎,風濕(艾灸穴位:血海,膝陽關,關元)
6:痛風(關元,足三里,血海)
7:眼疾(艾灸穴位:印堂,睛明。備注:艾灸調(diào)理時請先確保儀器的紅光燈是關閉狀態(tài)再進行施灸20分鐘)
三:脾胃調(diào)理(土系列艾餅)
1:氣虛型便秘(艾灸穴位:天樞,中脘)
2:鼻炎(艾灸穴位:迎香,足三里)
3:眩暈:(艾灸穴位:脾俞,足三里)
4:情緒低落(艾灸穴位:脾俞,胃俞,足三里)
5:肥胖(艾灸穴位:中脘,足三里,關元)
6:口氣重 (艾灸穴位:中脘,足三里)
7:腹瀉(艾灸穴位:中脘,天樞,足三里)
8:胃痛,胃炎(中脘,神闕,足三里)
四:呼吸系統(tǒng) (金系列艾餅)
1:感冒(艾灸穴位:大椎)
2:咳嗽(艾灸穴位:肺俞,中府)
3:慢性咽炎(艾灸穴位:肺俞)
4:哮喘(艾灸穴位:天突,中府)
5:支氣管炎(艾灸穴位:肺俞,中府)
6:皮膚過敏(艾灸穴位:關元,肺俞)
五:生殖調(diào)理(水系列艾餅)
1:失眠(艾灸穴位:涌泉,足三里,腎俞)
2:乳房脹痛(艾灸穴位:膻中,關元,肝俞)
3:痛經(jīng),宮寒,月經(jīng)不調(diào)(艾灸穴位:關元,三陰交,八髎)?
4:帶下(艾灸穴位:關元,三陰交,八髎)。ò难ㄎ唬褐须?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5:盆腔炎(艾灸穴位:關元,三陰交,八髎)
6:心悸(艾灸穴位:心俞,膻中)
7:高血壓(艾灸穴位:涌泉,肝俞)
8:前列腺炎(艾灸穴位:關元,中極,八髎,足三里)
9:糖尿?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10:性功能障礙(艾灸穴位:關元,中極,八髎)
11:手腳冰冷:(艾灸穴位:太溪,三陰交,關元)
12:月經(jīng)不調(diào):(艾灸穴位:氣海,血海,關元,三陰交)
1、足三里——無敵長壽穴
位置: 在小腿前外側面的上部,外膝眼下四橫指,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
功效: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jīng)”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 艾灸足三里有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diào)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jīng)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
病癥: 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急慢性胃腸炎、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痢疾、闌尾炎、腸梗阻、肝炎、高血壓、高脂血癥、冠心病、心絞痛、風濕熱、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腎炎、腎絞痛、膀脹炎、陽痿、遺精、功能性子宮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此穴主治甚廣,為全身強壯要穴之一,能調(diào)節(jié)改善機體免疫功能,有防病保健作用。
2、關元穴——培元固本穴
位置: 位于臍下三寸處。(四指橫放即為三寸)
功效: 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臨床上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患。
病癥: 對于腎虛,結腸炎,便秘,失眠,虛胖,貧血,痛經(jīng)、閉經(jīng)等各種慢性婦科病,前列腺疾病、神經(jīng)衰弱、糖尿病、高血壓、低血壓,哮喘、氣管炎、肺結核、中風、腦梗,腦血栓,心臟病、慢性腎病、類風濕、脊柱炎等對于西醫(yī)來說的不治之癥,甚至癌癥,通過重灸關元等,都可以治愈。
3、中脘穴——健胃奇穴
位置: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處!
功效: 中脘穴是四條經(jīng)脈的會聚穴位,同時號稱胃的“靈魂腧穴”。具有健脾和胃,補中益氣之功。主治各種胃腑疾患。
病癥: 此穴的主治疾病為:消化系統(tǒng)疾病,如腹脹、腹瀉、腹痛、腹鳴、吞酸、嘔吐、便秘、黃疸等,此外對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鳴、青春痘、精力不濟、神經(jīng)衰弱也很有效。同時治療絕大多數(shù)的胃及十二指腸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下垂等。 尤其對緩解胃痛和治療消化不良十分有效。
4、大椎穴
位置: 大椎穴屬督脈,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
功效: 大椎穴又名百勞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jīng)、陽維脈之會,有“諸陽之會”和“陽脈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敝Q。此穴有解表、疏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
病癥: 大椎穴還有明顯的退熱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還可用于肺氣腫、哮喘的防治。包括肩周炎、頸椎病、落枕等肩頸不適癥!
5、三陰交——婦科病救星
位置: 三陰交穴,在內(nèi)踝尖上三寸,脛骨內(nèi)側面后緣,患者可四指并攏,小指放在對側內(nèi)踝尖上,食指放在與脛骨內(nèi)側面后緣交界處。
功效: 灸痛點能疏通經(jīng)絡,促進氣血循環(huán)及炎癥消散;灸三陰交穴,能補脾腎,助運化,通經(jīng)絡。
病癥: (1)此穴是婦科疾病的克星,是婦科主穴,對婦科疾病很有療效,如:子宮功能性出血、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白帶、不孕,崩漏、閉經(jīng)、子宮脫垂、難產(chǎn)、產(chǎn)后血暈等;
(2)此穴還能治療男女生殖器官的疾病,如:遺精、遺尿、陽痿等;
(3)此穴還能使腹脹、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腸絞痛、腹泄、失眠、神經(jīng)衰弱、全身無力、更年期綜合癥等得到緩解。
6、涌泉穴——強身健心穴
位置: 涌泉穴,約在足底前中1/3的交點,第二、第三跖趾關節(jié)稍后處。
功效: 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醫(yī)學著作《黃帝內(nèi)經(jīng)》中說:“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說:腎經(jīng)之氣猶如源泉之水,來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能溫通血脈,引熱下行,調(diào)和陰陽!所以,涌泉穴在人體養(yǎng)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個方面顯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病癥: 神經(jīng)衰弱、精力減退、倦怠感、婦科病、失眠、多眠癥、高血壓、暈眩、焦躁、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礙、怕冷癥、腎臟病、腰腿酸軟無力、下肢癱瘓、頭暈、頭痛、咽喉痛、失音、舌干、小兒驚風、癲癇、神經(jīng)性頭痛、耳鳴、耳聾、便秘、三叉神經(jīng)病、精神分裂癥等。
7、太溪穴
位置: 太溪穴位于足內(nèi)側,內(nèi)踝后方,內(nèi)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功效: 太溪穴是足少陰腎經(jīng)之“輸”穴,古代又稱其為“回陽九穴之一”,重在補腎,具有明顯提高腎功能的作用。是慢性腎病的良藥!
病癥: 治療絕大多數(shù)腎臟疾病,如慢性腎功能不全、慢性腎炎、糖尿病腎病等。特別是對患有慢性腎病,同時表現(xiàn)為浮腫、腰酸腿冷、手腳冰涼、渾身乏力的患者效果最為明顯。包括頭痛、頭暈、咽喉腫痛、牙痛、耳鳴、耳聾、氣喘、胸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失眠、健忘、遺精、陽痿、尿頻等
8、命門穴——補腎壯陽穴
位置: 位于后背兩腎之間,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與肚臍相平對的區(qū)域。命門穴,為人體的長壽大穴!
功效: 強腎固本,溫腎壯陽,延緩衰老
病癥: 治療陽痿、早泄、遺精、前列腺炎、腰痛、腎寒陽衰、行走無力、四肢困乏、腿部浮腫、頭暈耳鳴、尿頻、月經(jīng)不調(diào),赤白帶下、痛經(jīng)、閉經(jīng)、改善性冷淡,平衡恢復性能力!有效防治腰椎病、腰肌勞損、風濕病等,迅速恢復體力!
9、神闕穴——益氣補腎穴
位置: 神闕穴,就是肚臍眼,又名臍中,是人體任脈上的要穴。它位于命門穴平行對應的肚臍中。
功效: 溫補元氣、健運脾胃、溫通經(jīng)絡、調(diào)和氣血
病癥: 胃痛、胃脹、反胃、嘔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