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回答

白斂
2023-07-28 09:13:45
首先像你說的這個五苓散可不可以治療孩子尿床這種情況
,它是可以幫助你去緩解你可以去嘗試一下吃這個藥物來緩解一下孩子的一個尿床這個癥狀,看能不能夠徹底的緩解,如果不能徹底的緩解的話最新回答共有5條回答
-
太原`趙**
回復五苓散具有淡滲利水的功效
,可以有效治療水濕內停,小便不通等癥狀,有效緩解身體不適,??系統(tǒng)的吸收,提高身體機能的轉變,對身體有很大的幫助。五苓散含有豬苓、茯苓
、澤瀉、肉桂、白術共五味中藥組成,具有化氣利水、健脾祛濕的功效。適合于外感風寒、內停水飲所致的發(fā)熱頭痛,煩渴飲水,小便不利等現象,還有水腫,身重,小便不暢及心悸、吐涎沫而頭眩等癥狀。五苓散能除去身體里多余的水分
,間接能起到緊膚作用。還有行氣利水,祛濕和胃的作用,主要用于水濕內盛的泄瀉,對身體有很好的調節(jié)作用。五苓散的注意事項:
1、在熬制湯劑時
,不能煮太久,否則會失去藥材成分,喝了也沒有用處。2
、濕熱人群禁止服用,還有不能長期服用五苓散,會產生不良反應。3、平時要戒煙戒酒
,少吃辛辣食物,生活中要多鍛煉身體,提高身體免疫力。五苓散對身體還是有一定的效果
,但不能經常服用,所以,服用期間要多注意,不要盲目服用。平時要多運動,增強身體免疫力。-
匿名用戶
回復我是一位中醫(yī)學生
,剛剛入學1年,關于醫(yī)學上的知識我知道的并不多,但是我室友經常失眠,入睡困難,而且經常會口渴,老覺得喝了水也不解渴,每次喝完水之后,肚子里一晃就有水聲,而且小便的次數特別少。因為都是學醫(yī)的
,他起初用艾灸足三里來止瀉,但是卻沒有什么用處。這時
,我想起來以前我奶奶也是這樣,后來用五苓散止瀉有了效果,于是我就出去給他抓了藥,在宿舍里熬,沒想到吃了半服藥,他真的好了。五苓散是一個常用的中藥方,主要由 桂枝、茯苓
、豬苓、澤瀉、白術5種藥材組成,具有發(fā)汗、利尿消腫的功效。說到為什么五苓散能夠利尿消腫
,首先要解釋什么是小便不利。 《素問·標本病傳論》說:“膀胱病,小便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鹅`樞·本論》篇說:“三焦……實則閉癃,虛則遺尿”。所以中醫(yī)講,小便不利就得溫補腎陽通利水道。而五苓散中的澤瀉能夠利水、滲濕
;茯苓與豬苓也能夠幫助祛濕利尿;桂枝性溫熱,能化氣以助腎陽化氣利水,使虧虛的腎陽能得以恢復,所以五苓散最主要的功效就是利尿消腫。除了治療小便不利等水腫疾病外
,五苓散還能治療以下幾種疾病。美尼爾綜合征: 美尼爾綜合征在中醫(yī)中屬于痰濕中阻型的疾病
,屬于眩暈范疇,主要是由于外邪傳入體內,導致膀胱不利,水濕和痰瘀相沖導致的,而五苓散的方中重用澤瀉,其直達腎與膀胱,能夠利水祛濕,又能清熱解毒。而其他的茯苓、桂枝還能夠溫通陽氣,內助膀胱氣化。急性腰扭傷: 急性扭傷導致的腰椎間盤出現急性水腫
,局部神經組織受壓而形成水氣不化的局面。五苓散中的茯苓和豬苓有利于祛腰部之濕,減輕水腫對腰部的壓迫,還能夠補氣通絡,加速腰傷愈合。輸卵管積水: 輸卵管積水也是水腫的一種
,在中醫(yī)中屬于帶下癥,由于脾虛濕盛,氣淤濕氣重導致。五苓散中的白術、澤瀉、豬苓與茯苓都是利水化濕的良藥,能夠很快消除水腫。還可以再加上益母草,在利水的同時還能活血。老年男性前列腺肥大: 這是中老年男性的常見疾病,在中醫(yī)中也屬于水氣不化的范疇
,患者常常排尿困難,大量的液體積攢在體內無法排出,導致全身心性的水腫。五苓散能夠幫助排出體內多余的液體,減輕小腹脹悶的不適感。五苓散是一劑中藥方
,無論任何藥物都有其禁忌,因此在服用五苓散期間要注意以下幾個事項。首先, 孕婦
、兒童不能用。 由于五苓散中的一些藥材會有一些的毒副作用,因此孕婦不宜服用,否則可能會對胎兒造成損傷。另外,兒童也不適合服用五苓散,因為兒童的消化系統(tǒng)較為敏感和脆弱,藥物刺激太強可能會產生較強烈的副作用。其次
, 在服用五苓散時,要避免食用寒涼、刺激性的食物。 服用五苓散期間忌食生冷、油膩、不易消化以及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影響藥效。五苓散是性熱的藥方,用以治療腎氣陽虛,因此要避免吃寒涼的食物。另外
, 服藥后半小時不要吃水果、動物內臟和烈酒。 由于水果、動物內臟和酒精中都含有一些會影響藥效發(fā)揮的生物堿和化合物,可能會與藥物發(fā)生某些化學反應[2]。因此在服藥半小時內不要吃別的東西。五苓散最初岀自古代醫(yī)學巨著《傷寒論》,是一味傳統(tǒng)的中醫(yī)藥方
。所含的五味中藥都是利水祛濕的良藥,適用于水腫、排尿不暢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但要注意是藥三分毒,不能將其當作保健品服用,服用時亦要注意一些注意事項。#39 健康 超能團# #清風計劃#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
松柏友
回復五苓散
,中醫(yī)方劑名。為祛濕劑,具有利水滲濕,溫陽化氣之功效。主治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或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目眩暈;或短氣而咳;或水腫、泄瀉。舌苔白,脈浮或浮數。臨床常用于治療急慢性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腫、急性腸炎、尿潴留、腦積水等屬水濕內停者。基本介紹中文名 :五苓散 功用 :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主治 :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 分類 :祛濕劑-利水滲濕 出處 :《傷寒論》 歌訣,組成,用量,用法,功用,主治,方義,配伍特點,運用,加減化裁,附注,附方1,組成,用法,功用,主治,出處,附方 2,組成,用法,功用,主治,出處,附方3,組成,用法,功用,主治,出處,化裁方之間的鑒別,重要文獻摘要,歌訣五苓散治太陽腑,白術澤瀉豬苓茯,桂枝化氣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飲除。組成豬苓、茯苓、白術、澤瀉、桂枝。用量豬苓(去皮)、茯苓、白術各9g,澤瀉15g,桂枝(去皮)6g。用法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F代用法:散劑,每服6-l0g;湯劑,水煎服,多飲熱水,取微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功用利水滲濕,溫陽化氣。主治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或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目眩暈;或短氣而咳;或水腫、泄瀉。舌苔白,脈浮或浮數。方義本方主治病癥雖多,但其病機均為水濕內盛,膀胱氣化不利所致。在《傷寒論》中原治蓄水證,乃由太陽表邪不解,循經傳腑,導致膀胱氣化不利,而成太陽經腑同病。太陽表邪未解,故頭痛微熱;膀胱氣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蓄不化,郁遏陽氣,氣不化津,津液不得上承于口,故渴欲飲水;其人本有水蓄下焦,飲入之水不得輸布而上逆,致水入即吐,故此又稱“水逆證";水濕內盛,泛溢肌膚,則為水腫;水濕之邪,下注大腸,則為泄瀉;水濕稽留腸胃,升降失常,清濁相干,則為霍亂吐瀉;水飲停于下焦,水氣內動,則臍下動悸;水飲上犯,阻遏清陽,則吐涎沫而頭眩;水飲凌肺,肺氣不利,則短氣而咳。治宜利水滲濕為主,兼以溫陽化氣之法。方中重用澤瀉為君,以其甘淡,直達腎與膀胱,利水滲濕。臣以茯苓、豬苓之淡滲,增強其利水滲濕之力。佐以白術、茯苓健脾以運化水濕。《素問·靈蘭秘典論》謂:“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的氣化有賴于陽氣的蒸騰,故方中又佐以桂枝溫陽化氣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傷寒論》示人服后當飲暖水,以助發(fā)汗,使表邪從汗而解。配伍特點諸藥相伍,甘淡滲利為主,佐以溫陽化氣,使水濕之邪從小便而去。運用本方為利水化氣之劑。臨床套用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脈浮或緩為辨證要點。加減化裁若水腫兼有表證者,可與越婢湯合用;水濕壅盛者,可與五皮散合用;泄瀉偏于熱者,須去桂枝,可加車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熱。附注附方1四苓散組成白術、茯苓、豬苓各45g,澤瀉75g。用法四味共為末,每次12g,水煎服。功用健脾滲濕。主治脾胃虛弱,水濕內停證。小便赤少,大便溏泄。出處《丹溪心法》附方 2胃苓湯組成五苓散、平胃散各6-10g。用法上二藥合和,蘇子、烏梅煎湯送下,未效,加木香、縮砂、白術、丁香煎服。功用祛濕和胃,行氣利水。主治夏秋之間,脾胃傷冷,水谷不分,泄瀉如水,以及水腫、腹脹、小便不利者。出處《世醫(yī)得效方》附方3茵陳五苓散組成茵陳蒿末4g,五苓散2g。用法上二物合,先食,飲方6g,日三服。功用利濕退黃。主治濕熱黃疸,濕重于熱,小便不利者。出處《金匱要略》化裁方之間的鑒別四苓散即五苓散去桂枝,功專淡滲利水,主治水濕內停,小便不利諸證。胃苓湯系平胃散與五苓散合方,具有祛濕和胃,行氣利水之功,主要用于水濕內盛之泄瀉、水腫、小便不利等。茵陳五苓散即五苓散與倍量的茵陳相合而成,具有利濕清熱退黃之功,適用于黃疸濕多熱少、小便不利之證。重要文獻摘要1.原書主治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太陽病,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爸酗L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人則吐者,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2.方論選錄 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卷上:“凡中風、傷寒,結熱在里,熱傷氣分,必煩渴飲水,治之有二法:表證已罷,而脈洪大,是熱邪在陽明之半表里,用白虎加人參清火以益氣;表證未罷,而脈仍浮數,是寒邪在太陽之半表里,用五苓散,飲暖水,利水而發(fā)汗。此因表邪不解,心下之水氣亦不散,既不能為溺,更不能生津,故渴;及與之水,非上焦不受,即下焦不通,所以名為水逆。水者腎所司也,澤瀉味咸人腎,而培水之本;豬苓黑色人腎,以利水之用;白術味甘歸脾,制水之逆流;茯苓色白入肺,清水之源委,而水氣順矣。然表里之邪,諒不因水利而頓解,故必少加桂枝!?/p>,多服暖水,使水津四布,上滋心肺,外達皮毛,溱溱汗出,表里之寒熱兩除也。白飲和服,亦啜稀粥之微義,又復方之輕劑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p>-
太原`趙**
回復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遺尿的病因病機5遺尿的癥狀6遺尿的辨證分型 6.1遺尿·下焦虛冷證6.2遺尿·肺脾氣虛證6.3遺尿·心腎陰虛證6.4遺尿·腎督不足證6.5遺尿·濕熱下注證6.6遺尿·下焦蓄血證 7遺尿的治療 7.1方藥7.2體針法7.3耳針法7.4頭針7.5皮膚針法7.6穴位注射法7.7注意事項 8參考資料附:1治療遺尿病的方劑2治療遺尿病的穴位3治療遺尿病的中成藥4遺尿病相關藥物5古籍中的遺尿病這是一個重定向條目,共享了遺尿的內容
。為方便閱讀,下文中的遺尿 已經自動替換為遺尿病 ,可點此恢復原貌 ,或使用備注方式展現 1拼音yí niào bìng
2英文參考enuresis [中醫(y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名詞(2004)]
enuresis [中醫(y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名詞(2010)]
3概述遺尿病(enuresis[1][2])為病名[3]
。又稱遺溺[4]?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中醫(yī)藥學名詞》(2004):遺尿病是指以小兒入睡后尿液不隨意地流出為主要表現的疾病[2]
。《中醫(yī)藥學名詞》(2010):遺尿病是指以睡眠或昏迷中不自覺地發(fā)生排尿為主要表現的疾病[1]。
遺尿病指年滿5周歲以上具有正常排尿功能的小兒
,在睡眠中小便不能自行控制。偶見疲勞或臨睡前飲水過多而尿床者,不作病態(tài)。 4遺尿病的病因病機《景岳全書·雜證謨》:“遺溺一證
,有自遺者,以睡中而遺失也。有不禁者,以氣門不固而頻數不能禁也。又有氣脫于上則下焦不約而遺失不覺者,此虛極之候也。”遺尿病多見于小兒
,但三周歲以下小兒遺尿病者,屬正常生理現象[4]。;颊叱?砂橛猩衿7αΓ姘准{差,智力減退等全身癥狀[4]。 6遺尿病的辨證分型6.1遺尿病·下焦虛冷證遺尿病主要由腎氣不足
、膀胱失司所致,也可由脾肺氣虛、水道失約或不良習慣而引起[4]。現代醫(yī)學認為本病癥可由大腦排尿中樞發(fā)育不健全
、脊髓反射弧失常、泌尿生殖系畸形、病變以及局部性 *** 等因所致[4]。 5遺尿病的癥狀睡眠或昏迷中不自覺地發(fā)生排尿的表現[2]
。包括睡中遺尿病、昏迷時小便自遺、清醒時小便自出不知及小便頻數而尿出難以自制等情況[3]。臨床表現有輕重的不同[4]。輕者數夜遺尿病1次
,重者每夜遺尿病1次或數次,少數人可遷延至成年[4]?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遺尿病·下焦虛冷證(enuresis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t cold in lower jiao[1])是指陽氣不足,下焦虛冷
,以神疲畏寒,腰膝酸軟,兩足無力,小便清長,腰背發(fā)冷,尿自遺或不禁,舌淡,苔薄,脈沉細無力,或脈沉緩等為常見癥的遺尿病證候[5]。 6.2遺尿病·肺脾氣虛證遺尿病·肺脾氣虛證(enuresis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of lung and spleen[1])是指肺脾氣虛
,膀胱失約,以尿意頻急,時有溺自遺或不禁,甚則咳嗽、談笑均可出現尿不禁,面晄氣短,小腹時有墜脹,舌淡紅,脈虛軟無力等為常見癥的遺尿病證候[5]。 6.3遺尿病·心腎陰虛證遺尿病·心腎陰虛證(enuresis with syndrome of yin deficiency of heart and kidney[1])是指心腎陰虛,虛火內生
,以睡中遺尿病,或尿不禁,精神不振,形體消瘦,夜寐不佳,心煩而溲頻淋漓,舌尖有紅刺,苔薄,脈沉細而數等為常見癥的遺尿病證候[5]。 6.4遺尿病·腎督不足證遺尿病·腎督不足證(enuresis with syndrome of insufficiency of kidney and governor vessel[1])是指腎督不足
,膀胱失約,以遺尿病,頭暈目花,腰膝酸痛,脊背酸楚,或陽萎遺精,舌淡,苔白,脈弦細無力等為常見癥的遺尿病證候[5]。 6.5遺尿病·濕熱下注證遺尿病·濕熱下注證(enuresis with syndrome of downward diffusion of dampheat[6])是指濕熱下注
,膀胱失約,以小便頻數,尿熱,有時尿自遺,溲赤而臭,或有腰酸低熱,或尿滴澀淋漓,舌質偏紅,苔薄膩,脈細滑而數等為常見癥的遺尿病證候[5]。 6.6遺尿病·下焦蓄血證遺尿病·下焦蓄血證(enuresis with syndrome of blood amas *** ent in lower jiao[1])是指下焦蓄血
,膀胱失約,以小便滴瀝不暢,小腹脹滿隱痛,可觸及塊物,時有尿自遺,舌暗或有紫斑,苔薄,脈澀或細數等為常見癥的遺尿病證候[5]。 7遺尿病的治療針刺治療遺尿病效果較好
,但對某些器質性病變引起者應治療原發(fā)病。治療期間囑家屬密切配合,逐漸養(yǎng)成自覺起床排尿習慣。 7.1方藥《類證治裁》卷七:“大抵遺溺失禁
,由肺腎膀胱氣虛。肺虛,補中益氣湯加五味、牡蠣;腎虛,菟絲子散;膀胱虛,固脬丸;夾寒,家韭子丸;夾熱,白薇散;滑脫,秘元丹、牡蠣丸;命火衰,右歸飲、鞏堤丸?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稄埵厢t(yī)通·遺溺》:“有熱客腎部而遺尿病者。經曰:淫氣遺溺,痹聚在腎,此系熱證。其證發(fā)熱作渴,或時閉澀,或時自遺,或陰挺不能約制。午前小劑補中益氣加黑山梔,午后大劑生料六味丸加五味子,常服自效。夏月暑病遺尿病者,白虎加人參湯,一服即應。有先因病淋,服利藥太多,致溺不禁者,補中益氣少佐熟附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