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姓的來源,洪姓的人口分布,洪姓名人,洪姓百家姓排名
國學(xué)夢
2023-06-08 22:32:32
洪姓的來源,洪姓的人口分布,洪姓名人,洪姓百家姓排名
洪姓簡介
“洪”字拼音:hóng
,“洪”屬于常用字
,“洪”字部首是:氵
,構(gòu)造是:氵八,繁體字和筆畫為:洪:10
;洪的五行屬性是水

洪姓全國人口約 260 多萬
,屬最常見姓氏
,最新統(tǒng)計的人口排名排在第109位
,本姓氏人口在歷史的排名位置
洪姓各個時期人口排名走勢圖
說明:本統(tǒng)計根據(jù)網(wǎng)友訪問查詢名字測試排名進行的統(tǒng)計,和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不完全一致
,本數(shù)據(jù)每周更新一次
。
洪姓人口在各個省市的最新分布
洪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
,在當(dāng)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九位
,屬于大姓系列,人口約二百四十六萬兩千余
,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15%左右
。
洪姓
歷史上洪姓的分布與遷徙
洪姓形成后,主要活動地區(qū)在江西
、湖北
、湖南、江蘇和浙江等地
,人口發(fā)展迅速
,這與東南地區(qū)的原山越族洪姓人群的漢化有關(guān)。
宋朝時期
,洪姓大約有19萬人
,約占全國人口的0.24%;排在第七十五位
。洪姓第一大省是江西
,約占全國洪姓總?cè)丝诘?3%。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
、浙江
、江蘇、福建,這四省洪姓大約占全國洪姓總?cè)丝诘?2%
,其次分布于四川
、河北、河南
、廣東
。全國形成了以贛、浙
、蘇、閩為中心的洪姓聚集區(qū)
。
明朝時期
,洪姓大約有17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8%
,排在第九十六位
。明朝時期,浙江為洪姓的第一大省
,約占全國洪姓總?cè)丝诘?3%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
、福建
,這三省大約占洪姓總?cè)丝诘?4%,其次分布于江西
、江蘇
、湖北,這三省的洪姓又集中了20%
。宋
、元、明期間600余年
,洪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
,其人口主要向東南沿海地區(qū)遷移。全國的洪姓中心仍在浙
、蘇
、閩地區(qū)。
當(dāng)代洪姓人口分布與圖譜
當(dāng)代洪姓的人口200余萬
,為全國第九十九位姓氏
,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16%。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洪姓人口由17萬增到200余萬
,近11倍多
,洪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洪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下降態(tài)勢
。廣東為洪姓第一大省
,約占洪姓總?cè)藶?4%
。全國形成了沿長江口、南抵海南的一片高比率洪姓分布區(qū)域
。在600年間
,洪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
、明期間區(qū)別不大
,由東南部繼續(xù)向西、向南移民
。洪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見圖99)表明:在浙滬贛
、蘇皖大部、鄂湘東段
、閩臺瓊
、
廣東大部、廣西南段
、云南東部
、重慶中部、黑龍江北部
、吉林中部
、內(nèi)蒙古東北,洪姓一般占洪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22%以上
,中心地區(qū)可達1.5%以上
,這一區(qū)域覆蓋面積大約占了國土總面積的16%,該地區(qū)居住了大約73%的洪姓人群
。在蘇皖北部
、魯部、廣東西部
、川渝黔大部
、云南西部、陜西南部
、遼吉黑大部
、內(nèi)蒙古東般占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11%--0.22%之間,覆蓋面積占了國土總面積的23.6%
。該地區(qū)居住了大約21%的洪姓人群
。
洪姓分布
洪姓名人還有:北宋詩人黃廷堅的妹妹嫁給洪家生第四子,長子洪朋隨黃廷堅學(xué)詩法
,弟弟洪芻
、洪炎、洪羽的詩文都不錯,被譽為“四洪”
。洪普后裔
、宋朝洪皓與金人談判,被扣留10年
,他的三個兒子洪適
、洪遵、洪邁
,都有成就
,洪邁擔(dān)任龍圖閣學(xué)士,著有歷代政治家所鐘愛的《容齋隨筆》宋代重臣洪咨夔
、學(xué)者洪興祖
,明朝萬歷進士、崇禎時兵部尚書
、薊遼總督洪承疇,清朝文學(xué)家洪亮吉
,戲曲家洪升
,出任德國、澳大利亞
、荷蘭大使的洪鈞
,當(dāng)代將軍洪學(xué)智,黨政要員洪虎
、洪蘭友
、洪陸東、洪紱(音伏)曾
、洪峰
,等。洪姓郡望:敦煌郡(今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
、宣城郡(今安徽省東南部)
、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市)。
洪姓堂號:雙忠堂(宋朝洪皓
,以禮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國
。金人扣留了他,皓堅決不屈服
。被扣15年
,他經(jīng)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金國的情況,人們把他比作蘇武
。他的兒子洪邁
,又以翰林學(xué)士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強迫他稱“陪臣”,他堅決拒絕
,因此被金人扣留
。他父子都為了祖國恪盡忠誠,人稱“父子雙忠”)
。
洪姓適用楹聯(lián):文章高天下
;姓字列榜頭(明朝左都御史洪英,永樂中會試第一)
。宗山拱秀隆偉業(yè)
;星斗長明映畫堂(臺灣南頭縣洪姓家廟聯(lián))。由嘉應(yīng)徙楊梅祖德宗功經(jīng)之營之力圖官祿之基礎(chǔ)
;藉花峰貫花邑光前裕后耕地學(xué)也恢弘敦煌之遺風(fēng)(洪姓祖公棚對聯(lián)
。此聯(lián)記述了洪秀全的祖先由嘉應(yīng)州徙居花縣官祿布村的艱苦歷程)。
事可對人語
;心常如水平(南宋詩人洪咨夔自撰聯(lián))
。三洪名滿天下(宋朝名醫(yī)洪適、洪遵
、洪邁
,先后中詞科,由“三洪”名滿天下)
;一軍功安社稷(宋朝衛(wèi)州知府洪夢炎
,寶慶進士,高沙兵變時
,他開自新之路
,使一軍得以平安)。天帝次子聲威遠(太平天國起義領(lǐng)袖洪秀全自稱天帝次子)
;共工水神源脈長(洪姓始祖共工有水德
,被奉為神明)。兄弟俱才爭比謝家之四(宋朝洪適兄弟三人的事典)
;父子皆宜竟夸寧海之三(宋朝政和進士洪皓及其子洪適高中詞科的事典)
。九重早見長楊賦;一世先傳短李詩(清朝學(xué)者兼文學(xué)家洪亮吉書贈聯(lián))
。六桂家聲(指洪
、江、翁
、方
、龔、汪六姓氏聯(lián)緣)
;敦煌世澤(指共普避禍去敦煌后改名為洪普)
。才稱四子(指北宋洪朋
、洪芻、洪炎
、洪羽四兄弟)
;書列三奇(指書法出奇的洪覺范)。
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民之洪姓后裔分布于豫
、魯
、冀、京
、津等地
。
洪姓起源(來源)
洪姓主要源自:姜姓、姬姓
。
洪姓起源一
源于軒轅氏
,出自
黃帝的后裔,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jù)史籍《路史》中的記載
,遠古黃帝的帝號為“帝鴻”,其后裔中有以先祖帝號為姓氏者
,稱鴻氏
。
在古代,“鴻”
、“洪”二字同義通假,后有假稱洪氏者
,世代相傳至今
。
洪姓起源二
源于姜姓,出自上古炎帝神農(nóng)氏之后共工
,屬于以先祖官稱名字為氏
。據(jù)史籍《元和姓纂》、《尚書》等的記載
,共工是上古炎帝的后裔
,在黃帝時期世襲為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職,被人們尊為水神
。史書中描述:“共工
,人面,蛇身
,朱發(fā)……”是把共工神化的一種美好描繪
。古代共工氏部族的活動中心,在大河(黃河)中游地區(qū)
,以及伊水
、洛河流域
。據(jù)古史記載,到了顓頊帝時期
,共工起兵與顓頊爭天下
,后失敗。傳說共工在失敗后
,一怒之下一頭撞倒了西北方支撐天地的不周山
,造成了天塌地裂,引發(fā)了大洪水時代
,因此被逐出中原
。
共工氏為了不讓自己的后代子孫忘記自己是水神,便在自己名字“共”的旁邊加上“氵”偏旁
,成“洪”字
,留給后世子孫為氏,因此其后裔中有以之為姓氏者
,稱洪氏
,世代相傳至今。洪氏族人多尊共工為洪氏的得姓始祖
洪姓起源三
源于姬姓
①出自西周時期古洪洞國之子民
,屬于以國名為姓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fā)將兄長
、周文王庶子伯僑(姬肸)封于楊邑(今山西長冶
、洪洞一帶),候爵
,因稱楊肸
,史稱楊候,建有楊侯國
。因楊候?qū)⒍汲墙ㄓ诤槎?今山西洪洞曲亭鎮(zhèn)范村一帶)
,后又稱其為洪洞國。
在楊候的后裔子孫中
,有以國都名稱為姓氏者
,稱洪氏,世代相傳至今
。
②出自春秋初期鄭國君主鄭武公次子共叔段
,屬于以先祖名號為氏。共叔段
,是鄭武公姬掘突的次子
。其母武姜在生長子姬寤生時受到驚嚇,從此便厭惡公子寤生
,而偏愛二兒子姬叔段
,因此曾多次請求鄭武公立姬叔段為太子
。姬叔段雖然長的英俊瀟灑,但鄭武公并未同意改立太子
。到了周平王姬宜臼二十七年(鄭武公二十七年
,公元前744年),鄭武公逝世
,姬寤生繼位
,是為鄭莊公。姬叔段帶著零丁隨從逃奔于共邑小城(今河南輝縣)
,再也沒本錢與哥哥爭天下了
。鄭莊公放過了這個反叛的弟弟,令其居于共邑
,后死于斯地
,史稱其為共叔段。
在共叔段的后裔子孫中
,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
,稱共氏、京氏
、段氏
。該支共氏后裔后來因避禍,加“氵”偏旁改稱洪氏
,世代相傳至今
。
③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慶父,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慶父
,本名為姬共仲,是魯莊公姬同的弟弟
,他時常與王妃哀姜私通,哀姜氏齊桓公的女兒
,依仗父親勢力
,私下要立慶父為君。
在慶父的后裔子孫中
,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
,稱共仲氏,在慶父被殺之后
,為避殺伐
,多改“共”為“洪”稱單姓洪氏,世代相傳至今
。
洪姓起源四
源自古代共國之子民
,屬于以國名為氏
。據(jù)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西周初期
,姬姓族人有被封于共(今河南輝縣)
,為伯爵,稱共伯
,建有共國
。
到了春秋時期,共國被衛(wèi)國所滅
。亡國之后
,共國王族子孫和國民中有以國名為姓氏者,加“水“字偏旁成洪氏
,世代相傳至今
。
洪姓起源五
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齊官吏洪贊
,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洪贊,亦稱鴻贊
,就是秦朝時期的典客
,漢朝時期的行令,在漢武帝時期改為鴻臚寺官吏
。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政權(quán)
,改設(shè)其為洪贊,為鴻臚寺官署吏員
。鴻臚寺的最高行政長官為鴻臚寺卿
,副長官為鴻臚寺少卿。洪贊專職負(fù)責(zé)掌管傳宣贊禮
,到唐朝時期按通義字改稱鴻贊
。后歷朝歷代鴻臚寺皆設(shè)此官,直到后來的明朝時期
,改為禮部侍郎
。
在洪贊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
,省文稱洪氏
,世代相傳至今。
洪姓起源六
源于改姓
,屬于避諱改姓為氏
。南北朝時期,北魏獻文帝名拓跋弘
,北魏孝文帝名元宏
,當(dāng)時北方的宏(弘)氏為避其字諱
,多改為諧音漢字“洪”氏。據(jù)史籍《百家姓考略》記載
,豫章宏氏(今江西南昌)
、常州弘氏(今江蘇常州)為避唐高宗太子、唐明皇李弘(李宏)之名諱
,多改為諧音字“洪”氏
。
據(jù)史籍《姓源韻譜》記載,五代時期有劉弘昌
、劉弘果二族
,為避宋太祖趙匡胤之父宋宣祖趙弘殷的字諱,而改諧音字“洪”氏
。
洪姓起源七
源于蒙古族
,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洪鄂羅特氏
,亦稱璜郭羅特氏
、黃烏羅特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nèi)蒙古克什克騰旗)
。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
,滿語為Hongelot 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洪氏
、黃氏
。
⑵.蒙古族烏蘭氏,世居呼倫貝爾(今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盟)
、黑龍江流域
。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Ulan Hala
,漢義“紅”
。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洪氏、紅氏
。
⑶.蒙古族洪吉哩氏
,亦稱洪伊哩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弘吉刺部
,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囊伊烏喇之伊藍蜚兒塔哈村(今黑龍江富裕塔哈村)
。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
,滿語為Honggiri 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洪氏
。
洪姓起源八
源于回族
,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回族洪氏
,是元
、明兩朝時期入中原的西域回回人,為隨漢俗
,借用發(fā)音相近的漢字漢化原名為姓氏
。據(jù)文獻《臨清洪氏宗譜》記載,回族洪氏始祖是元朝大臣“贍思丁”
,其后裔洪巴丹是回族洪氏的先祖
。古西域人(今烏茲別克斯坦)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賽義德·舍姆斯丁·歐麥爾,Al-Sayyid Shams al-Din’Umar)
,在成吉思汗西征時率千騎迎降
,后隨大汗西征,立有大功
。隨返中原后就任元廷財政官員
,后出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洪巴丹是贍思丁的后裔
,曾有回族大阿訇之教職
,其后代子孫以其教職的諧音漢字“洪”為漢姓,世代相傳至今
。洪巴丹是贍思丁的第幾世孫
,還有待進一步詳細(xì)考證,其在山東臨清的生息繁衍之所
,就稱作洪官營(現(xiàn)歸河北省臨西縣老官寨管轄)很著名
。
洪巴丹的后代建有清真北寺,史稱“洪家寺”
,系山東臨清回族洪氏家族捐銀所建
,有記刻古碑為證。該寺已被列為全國十大清真寺之一
,列第七位
,規(guī)模和建筑十分壯觀。
洪姓起源九
源于滿族
,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八旗通志》記載:
⑴.滿族宏義氏
,源出金國時期女真霍域部
,以部為姓,滿語為Hongyi Hala,世居洪揚子溝(今寧夏賀蘭山汝箕溝)
,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后多冠漢姓為洪氏、鴻氏
。
⑵.滿族洪鄂氏
,滿語為Honge Hala,亦稱洪峨氏
,以地為氏
,世居尼馬察(今黑龍江穆棱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葉赫(今吉林梨樹)
、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
、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等地
,后多冠漢姓為洪氏
、鄂氏、關(guān)氏
。
⑶.滿族洪袞氏
,亦稱洪果氏,源出唐朝時期古沙陀突厥汪古部
,在金國時期稱女真黃幗部
,以部為姓,滿語為Honggon Hala
,漢義“槐”
,世居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布列亞河流域)、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fā)河口
、拉發(fā)河流域
、雙陽縣境)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所冠漢姓為洪氏
、淮氏。
⑷.滿族洪佳氏
,滿語為Honggiya Hala
,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
,融入鮮卑民族
,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
、長白山區(qū)
,后多冠漢姓為洪氏、宏氏、關(guān)氏
。
⑸.滿族洪羅氏,亦稱洪駱氏
、候勒氏
、霍羅氏、洪克羅氏
,滿語為Honglo Hala
,世居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漢姓為何氏
、石氏
。
⑹.滿族洪達哩氏,滿語為Hongdari Hala
,世居嘉拉庫(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
,一稱在遼寧撫順東南部),所冠漢姓待考
。
⑺.滿族洪鄂春氏
,亦稱洪厄春氏、洪鄂綽氏
,滿語為Hongecun Hala
,世居伊漢阿拉屯(阿勒巴金,今俄羅斯西伯利亞尼布楚)
、雅蘭(今俄羅斯雅蘭河流域)
、綏分(今中俄交界綏分河上游地區(qū))、輝發(fā)(今吉林柳河
、輝發(fā)河以及沙河下游
,樺甸、輝南一帶)等地
,后多冠漢姓為洪氏
、關(guān)氏。
⑻.滿族洪果奇氏
,滿語為Honggoci Hala
,世居長白山區(qū),所冠漢姓待考
。
洪姓起源十
源于裕固族
,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裕固族洪氏
,源出裕固族克孜勒氏
,在明朝初期迎合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多改漢字單姓為洪氏。
源于高麗族
,屬于漢姓夷化為氏
。清朝時期,朝鮮族人有洪氏
,主源出四個支派:
⑴.唐朝時期
,文化使節(jié)洪肋悅至高句麗定居,從第十二代孫開始分為十三派
,是為朝鮮南陽洪氏
。
⑵.公元九世紀(jì)末,王氏朝鮮高麗國太祖王建(
,公元918~943年在位)乘后新羅國王弓裔衰敗之機
,有唐人洪奎輔佐打江山,因功賜海豐府尹(郡王)
,是王氏朝鮮的開國功臣
,海豐府后因此稱洪州,是為韓國本道洪州洪氏
。
⑶.王氏高麗朝鮮高宗王皞(王昊)執(zhí)政時期(公元1213~1259年)
,有宋朝使者洪志慶出使高麗,留任國學(xué)直學(xué)
,后居于平山繁衍
,是為朝鮮黃海北道平山洪氏。
⑷.高麗的侍仲中有一洪蘭
,自明朝中期的外使
,后留居朝鮮,出任侍仲(禮部尚書)
,后居富溪繁衍
,是為吉林富溪洪氏。
明
、清時期
,有高麗洪氏被編入三衛(wèi)、滿洲八旗
,將該姓氏又帶回中國
,成為今朝鮮族洪氏的主源。
洪姓起源十一
源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
,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
今壯族、土家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
,均有洪氏族人分布
,其來源大多是在唐
、宋、元
、明
、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洪氏
,世代相傳至今
。
洪姓郡望
平山郡:就是中山郡,請時期稱巨鹿郡
。中國古代稱“中山”者有四,洪氏的中山郡指戰(zhàn)國時期原為顧國的都城(今河北定縣)
,一度為魏國所滅
,復(fù)國后遷靈壽(今河北平山),因此稱平山郡
,為中山國所占
,又稱中山郡。周郝王十九年(乙丑
,公元前296年)
,中山國為趙國所滅,平山郡歸屬趙國
。秦始皇滅趙國后
,平山郡被并歸于巨鹿郡。
敦煌郡:西漢朝元鼎六年(庚午
,公元前111年)
,漢武帝劉徹將敦煌郡從酒泉郡分出來置郡,治所在今甘肅省敦煌
,其時下轄敦煌縣
、龍勒縣、效谷縣
、廣至縣
、淵泉縣、冥安縣等六個縣
,是為敦煌設(shè)治之始
。敦煌郡據(jù)有陽關(guān)、玉門關(guān)
,與酒泉郡
、武威郡、張掖郡并稱河西四郡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開通了連結(jié)東西方的“絲綢之路”
,敦煌成為商旅必經(jīng)的絲路重鎮(zhèn)和通往西方的三條線路的交匯點,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
。
宣城郡:宣城郡始建于晉朝
,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從原丹陽郡中分出來的
,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轄十一縣。轄境包括今繁昌
、南陵
、青陽、池州
、石臺
、太平、涇縣
、寧國
、廣德等地。隋
、唐兩朝有宣州宣城郡
,其時或廢州存郡則為宣城郡,或廢郡存州則為宣州
。
豫章郡:亦稱南昌府
、南昌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
,戰(zhàn)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
。楚、漢之際置豫章郡
,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
,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
、南昌
、清江、九江
、歷陵
、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
,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qū)
。隋朝時期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為豫章郡洪州
,后期曾改為鐘陵縣
,再后又改為南昌
。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清諸朝為南昌府治
,明朝初期曾為洪都府治
,其時轄地均為今江西省南昌市。
洪姓堂號
平山堂:以望立堂
。
敦穆堂:以望立堂
。
宣城堂:以望立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
。
燉成堂:敦煌堂的分支堂號
。
雙忠堂:源自宋朝洪皓,他是鄱陽人(今江西樂平)
。著名宋朝大臣
、詞人。宋政和年間進士
。他以禮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扣留了他
,他堅不屈服
。在被扣押的十五年中,他經(jīng)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匯報金國的情況
,人們把他比作蘇武
。他的兒子洪邁,又以翰林學(xué)士的身份出使金國
,金人強迫他稱“陪臣”(諸侯的大夫朝見天子
,自稱陪臣 ),他堅決拒絕
,因此也被金人拘留
。他們父子都為了祖國恪盡忠誠,人稱“父子雙忠”
。
三瑞堂:源自洪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