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
,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
,則攘臂而仍之
。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義
,失義而后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1者
,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傳:上德合道,不以德稱,無以而為,故有常德。下德失道而同於德,有以而為,故無常德。上德之用,法乎自然,故無以為而無為也。下德之用 ,法乎無為
,故有以為而為之也
。夫仁者兼愛,皆有為而為
,能無以仁為功者
,上也
。義者禁非,亦有為而為
,能有以義為利者
,上也
。何則
?若以仁為功則滯於為仁矣
,若不以義為利則徇於非義矣
。夫禮之上者
,所以辨上下
,定民志
。至於陳玉帛
,尚往來
,斯禮之末節(jié)也
。今禮敬於人,人未之答,彼誠失禮之微者
。我乃鮑然變色,奮肱而引之,則失禮復(fù)甚於彼矣
。夫禮所以防爭
,失之於末則反以起爭
,斯乃世俗之常情,不達禮之大本故也
。老氏舉其失禮之甚
,譏其起爭之由,將使人反禮之本
,復(fù)歸於太一者耳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队洝吩唬簮廴硕挥H,則反其仁
;禮人而不答
,則反其敬
。故克己復(fù)禮而不尤於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兑住吩唬褐t以制禮
。又曰:謙
,德之柄
。茍能執(zhí)謙之柄
,復(fù)禮之始
,則指撝而無不利
,安有攘仍之失哉
。且上德無為自然合道
,失於上德
,法乎無為
,故曰失道而后德耳
。夫法乎無為
,德業(yè)著矣
;有為而為,仁功見矣
;裁而利之
,上義明矣;制而防之
,上禮立矣
。故曰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也
。夫失於彼者得於此
,此天下之常理也
。故忠信之質(zhì)衰於中
,而禍亂之機兆,則制禮以防其亂
,故禮居亂之首
。大道之華發(fā)於外
,而愚昧之情或,則崇智以導(dǎo)其愚
,故智為愚之始也
。前識者
,智也
。智為先見之明
,而照於未形之理者也
。然則仁義禮智皆圣人適時之用
,所以與世污隆
,隨時升降者耳。故執(zhí)古御今
,則以道德為之本
,禮智為之末
。化今復(fù)古
,則以禮制為其始
,道德為其終
,所謂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者也。夫豢豕為酒非以為禍
,而酒之流禍生焉
;仁義禮智非以為亂,而治之弊亂至焉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笳卟恢疄閬y
,乃欲歸罪圣智,因謂絕而棄之
,則可以復(fù)於上古之治,一何過哉
,一何過哉。故曰論禮於淳樸之代
,非狂則悖
;忘禮於澆漓之日
,非愚則誣。在於尋流還源
,去末歸本
,正禮義以反仁德,用有名而體無名
,則自然之道不遠而復(fù)矣
。所謂大丈夫者
,且將斷此而不疑
,安處於道德之本,不滯於禮智之末者耳
。何為其然乎
?作法於治
,其弊猶亂;作法於亂
,弊將若何
?故去彼華薄,取此厚實
,斯乃執(zhí)古御今之深旨也。於乎禮亦有之
,祭天一獻,貴質(zhì)也
。器用陶匏,貴素也
。明酒之用而玄酒之尚
,莞簞之安而稿秸之設(shè)
,皆貴本也
,安可忽之哉
。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陸希聲 《道德真經(jīng)傳》三十八
下一篇:
陸希聲 《道德真經(jīng)傳》四十
推薦文章

、二十章">

、十八章">

、十四章">

、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