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五首》
年代:唐作者: 元稹《放言五首》近來逢酒便高歌,醉舞詩狂漸欲魔
。五斗解酲猶恨少
,
十分飛盞未嫌多
。眼前仇敵都休問
,身外功名一任他
。
死是等閑生也得
,擬將何事奈吾何
。
莫將心事厭長沙,云到何方不是家。酒熟餔糟學漁父
。
飯來開口似神鴉
。竹枝待鳳千莖直,柳樹迎風一向斜
。
總被天公沾雨露
,等頭成長盡生涯。
霆轟電烻數(shù)聲頻
,不奈狂夫不藉身
。縱使被雷燒作燼
,
寧殊埋骨揚為塵。得成蝴蝶尋花樹
,儻化江魚掉錦鱗
。
必若乖龍在諸處,何須驚動自來人
。
安得心源處處安
,何勞終日望林巒。玉英惟向火中冷
,
蓮葉元來水上干
。甯戚飯牛圖底事,陸通歌鳳也無端
。
孫登不語啟期樂
,各自當情各自歡。
三十年來世上行
,也曾狂走趁浮名
。兩回左降須知命,
數(shù)度登朝何處榮
。乞我杯中松葉滿
,遮渠肘上柳枝生。
他時定葬燒缸地
,賣與人家得酒盛
。
贊
形容想結(jié)婚古詩詞(暗示想結(jié)婚的詩句都有哪些)
1.“暗示想結(jié)婚”的詩句都有哪些 1.《友人婚楊氏催妝》
朝代:唐代|作者:賈島
不知今夕是何夕,催促陽臺近鏡臺
。
誰道芙蓉水中種
,青銅鏡里一枝開。
2.《初宵看婚》
朝代:唐代|作者:楊師道
洛城花燭動
,戚里畫新蛾
。
隱扇羞應慣,含情愁已多
。
輕啼濕紅粉
,微睇轉(zhuǎn)橫波
。
更笑巫山曲,空傳暮雨過
。
3.《除夜次大光韻大光是夕婚》
朝代:宋代|作者:陳與義
一杯節(jié)酒莫留殘
,坐看新年上鬢端。
只恐梅花明日老
,夜瓶相對不知寒
。
4.《公子》
朝代:唐代|作者:李商隱
外戚封侯自有恩,平明通籍九華門
。
金唐公主年應小
,二十君王未許婚。
5.《放言五首》
朝代:宋代|作者:劉克莊
鏡悲鸞獨舞
,射感雉雙飛
。
早認色空是,晚知婚宦非
。
2.形容女子單身想嫁人的詩句 1
、《越人歌》
先秦佚名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
今日何日兮
,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
,不訾詬恥
。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悅君兮君不知。
譯文:今晚是怎樣的晚上啊我駕著小舟在河上漫游
。今天是什么日子啊能夠與王子同船泛舟
。承蒙王子看的起,不因為我是舟子的身份而嫌棄我
,責罵我
。
心緒紛亂不止啊,因為我知道他居然是王子
。山上有樹木啊樹木有丫枝
,心中喜歡著你啊你卻不知道。
2
、《定西番·細雨曉鶯春晚》
唐代溫庭筠
細雨曉鶯春晚
。人似玉,柳如眉,正相思
。
羅幕翠簾初卷
,鏡中花一枝。
腸斷塞門消息
,雁來稀
。
譯文:蒙蒙細雨里,曉鶯唱著晚春的晨曲
。一位容顏如玉的美女
,彎彎的柳眉,含著多少相思的情意
。
把翠簾羅帳高高卷起
,看鏡中容貌花一樣艷麗。相思使她愁腸斷
,只緣暮春雁來少
,斷了邊關(guān)愛人的消息。
3
、《春閨思》
唐]張仲素
裊裊城邊柳
,青青陌上桑
。
提籠忘采葉
,昨夜夢漁陽。
譯文:城墻邊依依細柳
,小路旁青青嫩桑
。提著籃忘了采葉,昨夜又夢到漁陽
。
4
、《怨情》唐代李白
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
。
但見淚痕濕
,不知心恨誰。
譯文:美人兒卷起珠簾一直等待
,一直坐著把雙眉緊緊鎖閉
。只看見她淚痕濕滿了兩腮,不知道她心中恨著誰呢
?
5
、《卜算子·我住長江頭》
宋代李之儀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
。
日日思君不見君
,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
。
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負相思意。
譯文:我住在長江源頭
,君住在長江之尾
。天天想念你總是見不到你,卻共同飲著長江之水
。悠悠不盡的江水什么時候枯竭
,別離的苦恨,什么時候消止
。
只愿你的心
,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會辜負了我一番癡戀情意
。
3.描寫“結(jié)婚”的古詩詞有哪些 原發(fā)布者:李鵬亞
4.表達渴望婚姻的詩句 愿得一心人
,白首不相離
白頭吟
皚如山上雪,蛟若云間月
。聞君有兩意
,故來相決絕。
今日斗酒會
,明旦溝水頭
。
躞蹀御溝止,溝水東西流
。
凄凄復凄凄
,嫁娶不須啼。
愿得一心人
,白頭不相離
。
竹竿何裊裊,魚尾何徒徒
。
男兒重意氣
,何用錢刀為。
思君令人老
,軒車來何遲
,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
,過時而不采
,將隨秋草萎。
《冉冉孤生竹》
冉冉孤生竹
,結(jié)根泰山阿
。
與君為新婚
,菟絲附女蘿。
菟絲生有時
,夫婦會有宜
。
千里遠結(jié)婚,悠悠隔山陂
。
思君令人老
,軒車來何遲?
傷彼蕙蘭花
,含英揚光輝
。
過時而不采,將隨秋草萎
。
君亮持高節(jié)
,賤妾亦何為。
《詩.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助詞。摽梅﹐謂梅子成熟而落下
。后以"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結(jié)婚年齡
。
《白居易詩選 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全文翻譯鑒賞
白居易詩選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系列:白居易詩選|白居易詩集 白居易詩選 放言五首(其三)
【原文】 贈君一法決狐疑1,不用鉆龜與祝蓍
。 試玉要燒三日滿
,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
,王莽謙恭未篡時2
。 向使3當初身便死
,一生真?zhèn)螐?誰知
?
【注釋】 1君:指元稹。狐疑:狐性多疑
,故稱遇事猶豫不定為狐疑
。 2「周公」二句:是用周公、王莽故事
,說明真?zhèn)涡罢?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日久當驗。周公:姓姬名旦
,周武王弟
,成王之叔。日:一作后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竿趺А咕洌貉酝趺г谖创蹪h以前曾偽裝謙恭
,后竟獨攬朝政,殺平帝
,篡位自立
。未篡:一作下士。 3向使:假如當初
。 4復:又有
。
【譯文】 贈給你一種解疑的方法,不必用龜甲和蓍草占卜
。辨明玉的真假只要燒夠滿滿三天
,辨別樹木的優(yōu)劣必須等它生長七年以后。正直賢良的周公尚且害怕流言飛語
,心懷不軌的王莽在篡位之前還裝做畢恭畢敬
。假如這人在被誤會時就死去了,他一生的忠奸又有誰知道呢
?
【賞析】 本詩旨在告訴我們
,看問題必須全面,切忌片面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冈囉褚獰諠M,辨材須待七年期」
,要想對事物有全面的了解
,必須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檢驗,不能僅憑一時
、一事就草率地得出結(jié)論
。不能人云亦云,不加判斷
、考察就接受眾人的觀點
,否則很可能把大奸似忠的人誤認為好人。從歷史上來看
,周公正直賢良
,一心為國,卻遭到流言飛語的攻擊
,被迫「避居于東」
;而西漢末年的王莽,早就心懷不軌
,陰謀篡漢
,但在行動之前還假裝謙虛恭謹,蒙騙了不少人
。這些經(jīng)驗教訓
,值得今人深刻記?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赶蚴巩敵跎肀闼?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一生真?zhèn)螐驼l知
?」這一至理名言,足可警示世人
。
放言五首的作品鑒賞
第一首詩放言政治上的辨?zhèn)?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朝真暮偽何人辨
,古往今來底事無
。”首聯(lián)二句單刀直入
,以反問的句式概括指出:作偽者古今皆有
,人莫能辨?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暗珢坳吧茉p圣
,可知寧子解佯愚?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鳖h聯(lián)兩句都是用典
。臧生奸而詐圣,寧子智而佯愚
,表面上的作偽差不多
,但性質(zhì)不同。然而可悲的是
,世人只愛臧武仲式的假圣人
,卻不曉得世間還有寧武子那樣的高賢?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安菸炗幸K非火
,荷露雖團豈是珠?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鳖i聯(lián)兩句都是比喻
。草叢間的螢蟲終究不是火
;荷葉上的露水也不是珍珠
,然而,它們偏能以閃光
、晶瑩的外觀炫人
,人們又往往為假象所蒙蔽?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安蝗§懿窦嬲粘?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可憐光彩亦何殊
。”尾聯(lián)緊承頸聯(lián)螢火露珠的比喻
,明示辨?zhèn)蔚姆椒?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這兩句意思相當于諺語所說的:“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痹娙颂岢鰧Ρ仁潜?zhèn)蔚闹匾椒ā.斎?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如果昏暗到連燔柴之火
、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識,比照也就失掉了依據(jù)
。所以
,最后詩人才有“不取”“可憐”的感嘆。這首詩
,通篇議論說理
,卻不乏味。詩人借助形象
,運用比喻
,闡明哲理,把抽象的議論
,表現(xiàn)為具體的藝術(shù)形象了
。而且八句四聯(lián)之中,五次出現(xiàn)反問句
,似疑實斷
,以問為答,不僅具有咄咄逼人的氣勢
,而且充滿咄咄怪事的感嘆
。從頭至尾,“何人”“底事”“但愛”“可知”“終非”“豈是”“不取”“何殊”
,連珠式的運用疑問
、反詰、限制
、否定等字眼
,起伏跌宕,通篇跳蕩著不可遏制的激情
,給讀者以骨鯁在喉
、一吐為快的感覺。詩人的冤案是由于直言取禍
,他的辨?zhèn)沃f并非泛泛而發(fā)的宏論
,而是對當時黑暗政治的針砭
,是為抒發(fā)內(nèi)心憂憤而做的《離騷》式的吶喊。
第二首主要講禍福得失的轉(zhuǎn)化
。作者以詩言理
,闡述了《
老子·五十八章》中所說“禍兮福之所倚
,福兮禍之所伏”的禍福之間的倚伏關(guān)系
,從而說明壞事可以轉(zhuǎn)變成好事
,好事也可以轉(zhuǎn)變?yōu)閴氖拢@示了樸素的矛盾轉(zhuǎn)化的思想
,即樸素的辯證觀點
。詩中所講的《塞翁失馬》的故事就是這樣。塞翁的馬失而復還
,而且還帶回一匹好馬
,這是福;但是后來
,其子騎馬又摔壞了腿
,福于是變成了禍。其中
,這個兒子去騎馬
,或是由于事先沒有做好安全措施,或是由于他的騎術(shù)不高明
,摔下馬來
,這就是其福轉(zhuǎn)化為禍的條件。而“馬失應無折足憂”的說法
,只講轉(zhuǎn)化
,忽略了轉(zhuǎn)化的條件,帶有一定的片面性
,是不足取的
。當然,這是詩句
,不可能講得那樣細致
,今人是不能苛求于古人的。
第三首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詩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百浘环Q狐疑”,詩一開頭就說要告訴人一個決狐疑的方法
,而且很鄭重
,用了一個“贈”字,強調(diào)這個方法的寶貴
,說明是經(jīng)驗之談
。這就增強了詩歌的吸引力。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斷的事是很多的
,大家當然希望知道是怎樣的一種方法
。這個方法“不用鉆龜與祝蓍”。先說不是什么
、不是什么
;是什么,卻不徑直說出
。這就使詩歌更曲折
、更有波瀾,產(chǎn)生了如設置懸念的效果
。詩的第三
、四句才把這個方法委婉地介紹出來:“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要知道事物的真?zhèn)蝺?yōu)劣只有讓時間去考驗
。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觀察比較,事物的本來面目終會呈現(xiàn)出來的
。這是從正面說明這個方法的正確性
,然后掉轉(zhuǎn)筆鋒,再從反面說明:“周公恐懼流言日
,王莽謙恭未篡時
。”如果不用這種方法去識別事物
,就往往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
。對周公和王莽的評價,就是例子
。周公在鋪佐成王的時期
,某些人曾經(jīng)懷疑他有篡權(quán)的野心,但歷史證明他對成王一片赤誠
,他忠心耿耿是真
,說他篡權(quán)則是假。王莽在未代漢時
,假裝謙恭
,曾經(jīng)迷惑了一些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稘h書》本傳說他“爵位愈尊
,節(jié)操愈謙”;但歷史證明他的“謙恭”是偽,代漢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跋蚴巩敵跎肀闼溃簧?zhèn)螐驼l知
?”是一篇的關(guān)鍵句
。“決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zhèn)?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真?zhèn)畏智辶?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狐疑自然就沒有了。如果過早地下結(jié)論
,不用時間來考驗
,就容易為一時表面現(xiàn)象所蒙蔽,不辨真?zhèn)?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冤屈好人
。詩的意思極為明確,出語卻紆徐委婉
。從正面
、反面敘說“決狐疑”之“法”,都沒有徑直點破
。前者舉出“試玉”“辨材”兩個例子
,后者舉出周公、王莽兩個例子
,讓讀者思而得之
。這些例子,既是論點
,又是論據(jù)
,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體事物表現(xiàn)普遍規(guī)律
,小中見大
,耐人尋思。以七言律詩的形式
,表達一種深刻的哲理
,令人思之有理,讀之有味
。
第四首詩通篇談世事人生的變化
。甲第貴宅會破敗了,親人朋友也會死亡
;昨天炙手可熱的人家
,今朝門可羅雀;浩瀚湯湯的東海也會變?yōu)樯L铩S钪嬉磺械囊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都在運動
,都在變化。世界就在這運動
、變化中發(fā)展
,前進
。人生的富貴也是變化的
,所以決不能因為自己的一時顯榮,就自我夸耀
,看不起別人
。這些反映了作者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思想,對今人正確地認識人生和社會
,不無哲理性的啟示
。
第五首詩說新陳代謝是宇宙的根本規(guī)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八蓸淝杲K是朽,槿花一日自為榮”
,藝術(shù)地說明了這一道理
。自然界是如此,人生亦概莫例外
,有生必有死
,所以“泰山不要欺毫末,顏子無心羨老彭”
,不必強求壽命的長短
,人們應該“何須戀世常憂死,亦莫嫌身漫厭生”
。因為有生有死
,才符合世界發(fā)展的規(guī)律。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是:應當多考慮如何在自己的有生之年
,為國家民族做出應有的貢獻
;果如是,則雖死猶生
,沒有遺憾
。“生去死來都是幻
,幻人哀樂系何情”進一步說明了生死的自然規(guī)律
,同時也流露出作者的消極情緒。 《吹劍錄》:作文援經(jīng)須對經(jīng),史須對史
,三代須對三代
,漢唐須對漢唐。荊公詩:“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護田
、排闥皆漢事
。……若樂天詩:“周公恐懼流言日
,王莽謙恭下士時
。”則非類矣
。
《詩源辨體》:(白樂天七律)如“試玉要燒三日后
,辨材須待七年期”,“松樹千年終是朽
,槿花一日自為榮”
,……“當君白首同歸日,是我青山獨往時”
,“盡離文字非中道
,長往虛空是小乘”等句,亦大入議論
。
《唐詩快》:真正千古名言
。佛說真經(jīng),不過如是
。
《瀛奎律髓匯評》:紀昀:俚詞野調(diào)
。乃以此傳世,實所未喻
。
《隨園詩話》:白香山詩云:“周公恐懼流言日……”宋人反其意
,曰:“少年胯下安無忤,老父圯邊愕不平
。人物若非觀歲暮
,淮陰何必減文成?”
關(guān)于白居易的古詩
經(jīng)典之作
《放言五首》(其三)
贈君一法決狐疑
,不用鉆龜與祝蓍
。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
周公恐懼流言日
,王莽謙恭未篡時
。
白居易拱謁畫像[7]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
?【背景】
唐元和五年(810)
,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權(quán)貴,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
。元稹在江陵期間
,寫了五首《放言》詩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閑生也得,擬將何事奈吾何”(其一)
,“兩回左降須知命
,數(shù)度登朝何處榮”(其五)。過了五年
,白居易也被貶為江州司馬
。這時元稹已轉(zhuǎn)官通州司馬
,聞訊后寫下了充滿深情的詩篇:《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白居易在貶官途中,風吹浪激
,感慨萬千
,也寫下五首《放言》詩奉和。白居易(772年~846年)
,字樂天
,號香山居士,唐下邽人(今陜西渭南縣附近)
,生于唐代宗大歷七年
,卒于武宗會昌六年。貞元進士
,官至校書郎
、贊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事貶江州
。長慶年間(821年-824年)任杭州刺史
,寶歷二年(825年),調(diào)任蘇州刺史
,后任太子少傅
,因不緣附黨人,乃移病分司東都
。會昌二年
,以刑部尚書致仕,最后卒于洛陽的香山
。
《池上竹下作》
穿籬繞舍碧逶迤
,十畝閑居半是池
。
食飽窗間新睡后,腳輕林下獨行時
。
水能性淡為吾友
,竹解心虛即我?guī)煛?br> 何必悠悠人世上,勞心費目覓親知
?
《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
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
[簡析]
這是一首應考習作
,相傳白居易十六歲時作
。按科舉考試規(guī)定,凡指定的試題
,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
,作法與詠物詩相類似?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顿x得古原草送別》即是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
,抒發(fā)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詩的首句“離離原上草”
,緊緊扣住題目“古原草”三字
,并用疊字“離離”描寫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歲一枯榮”
,進而寫出原上野草秋枯春榮
,歲歲循環(huán),生生不已的規(guī)律
。第三
、四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一句寫“枯”
,一句寫“榮”,是“枯榮”二字意思的發(fā)揮
。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
,只要春風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
,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
。第五
、六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用“侵”和“接”刻畫春草蔓延
,綠野廣闊的景象,“古道”“荒城”又點出友人即將經(jīng)歷的處所
。最后兩句“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點明送別的本意
。用綿綿不盡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
、彌漫原野的惜別之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
,韻味無窮
。
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
,寫景抒情水乳交融
,意境渾成,在“賦得體”中堪稱絕唱
。
據(jù)宋人尤袤《全唐詩話》記載:白居易十六歲時從江南到長安
,帶了詩文謁見當時的大名士顧況。顧況看了名字
,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钡敺_詩卷,讀到這首詩中“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兩句時
,不禁連聲贊賞說:“有才如此,居亦何難
!”連詩壇老前輩也被折服了
,可見此詩藝術(shù)造詣之高。 《琵琶行圖》
憶江南(其一)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
能不憶江南
?
憶江南(其二)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
山寺月中尋桂子
,
郡亭枕上看潮頭
。
何日更重游?
憶江南(其三)
江南憶
,其次憶吳宮
。
吳酒一杯春竹葉,
吳娃雙舞醉芙蓉
。
早晚復相逢
?
《長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
。
流到瓜洲古渡頭
,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
,恨悠悠
。
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
須知諸相皆非相
,若住無余卻又余,
言下忘言一時了
,夢中說夢兩重虛
,
空花哪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
,
攝動是禪禪是動
,不禪不動即如如。
《長恨歌》
漢皇重色思傾國
,御宇多年求不得
。
白居易詩詞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
。
天生麗質(zhì)難自棄
,一朝選在君王側(cè)。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宮粉黛無顏色
。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
侍兒扶起嬌無力
,始是新承恩澤時。
云鬢花顏金步搖
,芙蓉帳暖度春宵
。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
承歡侍宴無閑暇
,春從春游夜專夜
。
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
金屋妝成嬌侍夜
,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憐光彩生門戶
。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
驪宮高處入青云
,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謾舞凝絲竹
,盡日君王看不足
。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
九重城闕煙塵生
,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
,西出都門百余里
。
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宛轉(zhuǎn)蛾眉馬前死
。
花鈿委地無人收
,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淚相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