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
原著:陳壽
裴松之注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
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后。㈠桓帝世,曹騰為中常大長秋,封費亭侯
。㈡養(yǎng)子嵩嗣
,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
。㈢嵩生太祖
。
㈠[曹瞞傳曰]: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瞞。王沈魏書曰:其先出于
黃帝。當高陽世,陸終之子曰安
,是為曹姓
。周武王克殷,存先世之后
,封曹俠于邾
。春秋之世,與于盟會
,逮至戰(zhàn)國
,為楚所滅。子孫分流
,或家于沛
。漢高祖之起,曹參以功封平陽侯
,世襲爵土
,絕而復(fù)紹,至今適嗣國于容城
。
㈡司馬彪續(xù)漢書曰:騰父節(jié),字符偉,素以仁厚稱
。鄰人有亡豕者
,與節(jié)豕相類,詣門認之
,節(jié)不與爭
;后所亡豕自還其家
,豕主人大慚,送所認豕
,并辭謝節(jié)
,節(jié)笑而受之。由是鄉(xiāng)黨貴嘆焉
。長子伯興
,次子仲興,次子叔興
。騰字季興
,少除黃門從官。永寧元年
,鄧太后詔黃門令選中黃門從官年少溫謹者配皇太子書
,騰應(yīng)其選。太子特親愛騰
,飲食賞賜與眾有異
。順帝即位,為小黃門
,遷至中常侍大長秋
。在省闥三十余年,歷事四帝
,未嘗有過
。好進達賢能,終無所毀傷
。其所稱薦,若陳留虞放
、邊韶
、南陽延固、張溫
、弘農(nóng)張奐
、潁川堂溪典等,皆致位公卿
,而不伐其善
。蜀郡太守因計吏修敬于騰,益州刺史種暠于函谷關(guān)搜得其箋
,上太守
,并奏騰內(nèi)臣外交,所不當為
,請免官治罪
。帝曰:“箋自外來
,騰書不出,非其罪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蹦藢嫊弊唷rv不以介意
,常稱嘆暠
,以為暠得事上之節(jié)。暠后為司徒
,語人曰:“今日為公
,乃曹常侍恩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彬v之行事
,皆此類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傅奂次?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以騰先帝舊臣,忠孝彰著
,封費亭侯
,加位特進。太和三年
,追尊騰曰高皇帝
。
㈢續(xù)漢書曰:嵩字巨高。質(zhì)性敦慎,所在忠孝。為司隸校尉,靈帝擢拜大司農(nóng)、大鴻臚,代崔烈為太尉。黃初元年,追尊嵩曰太皇帝。吳人作曹瞞傳及郭頒世語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于惇為從父兄弟。
吳人作曹瞞傳及郭頒世語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于惇為從父兄弟 。
太祖少機警 ,有權(quán)數(shù)
,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yè)
,故世人未之奇也
;㈠惟梁國橋玄、南陽何颙異焉
。玄謂太祖曰:“天下將亂
,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
,其在君乎
!”㈡年二十,舉孝廉為郎
,除洛陽北部尉
,遷頓丘令,㈢征拜議郎
。㈣
㈠曹瞞傳云:太祖少好飛鷹走狗 ,游蕩無度,其叔父數(shù)言之于嵩
。太祖患之
,后逢叔父于路,乃陽敗面喎口
;叔父怪而問其故
,太祖曰:“卒中惡風?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笔甯敢愿驷?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嵩驚愕,呼太祖
,太祖口貌如故
。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已差乎
?”太祖曰:“初不中風,但失愛于叔父
,故見罔耳
。”嵩乃疑焉
。自后叔父有所告
,嵩終不復(fù)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
㈡魏書曰:太尉橋玄,世名知人,鷪?zhí)娑愔唬骸拔嵋娞煜旅慷嘁?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未有若君者也
!君善自持。吾老矣
!愿以妻子為托
。”由是聲名益重?/span>
續(xù)漢書曰:玄字公祖,嚴明有才略,長于人物。
張璠漢紀曰:玄歷位中外,以剛斷稱,謙儉下士,不以王爵私親。光和中為太尉
,以久病策罷,拜太中大夫
,卒
,家貧乏產(chǎn)業(yè),柩無所殯
。當世以此稱為名臣
。
世語曰:玄謂太祖曰:“君未有名,可交許子將?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碧婺嗽熳訉ⅲ訉⒓{焉
,由是知名
。孫盛異同雜語云:太祖嘗私入中常侍張讓室,讓覺之
;乃舞手戟于庭
,踰垣而出。才武絕人
,莫之能害
。博覽群書,特好兵法
,抄集諸家兵法
,名曰接要,又注孫武十三篇
,皆傳于世
。嘗問許子將:“我何如人
?”子將不答。固問之
,子將曰:“子治世之能臣
,亂世之奸雄?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碧娲笮?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㈢曹瞞傳曰:太祖初入尉廨,繕治四門。造五色棒
,縣門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
,不避豪強
,皆棒殺之。后數(shù)月
,靈帝愛幸小黃門蹇碩叔父夜行
,即殺之。京師斂夡
,莫敢犯者
。近習寵臣咸疾之,然不能傷
,于是共稱薦之
,故遷為頓丘令。
㈣魏書曰:太祖從妹夫隱強侯宋奇被誅,從坐免官
。后以能明古學,復(fù)征拜議郎
。先是大將軍竇武
、太傅陳蕃謀誅閹官,反為所害
。太祖上書陳武等正直而見陷害
,奸邪盈朝,善人壅塞
,其言甚切
;靈帝不能用。是后詔書敕三府:舉奏州縣政理無效
,民為作謠言者免罷之。三公傾邪
,皆希世見用
,貨賂并行
,強者為怨,不見舉奏
,弱者守道
,多被陷毀。太祖疾之
。是歲以災(zāi)異博問得失
,因此復(fù)上書切諫,說三公所舉奏?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乇苜F戚之意
。奏上,天子感悟
,以示三府責讓之
,諸以謠言征者皆拜議郎。是后政教日亂
,豪猾益熾
,多所摧毀;太祖知不可匡正
,遂不復(fù)獻言
。
光和末,黃巾起。拜騎都尉
,討潁川賊。遷為濟南相
,國有十余縣
,長吏多阿附貴戚,贓污狼藉
,于是奏免其八
;禁斷淫祀,奸宄逃竄
,郡界肅然
。㈠久之,征還為東郡太守
;不就
,稱疾歸鄉(xiāng)里。㈡
㈠魏書曰:長吏受取貪饕,依倚貴勢
,歷前相不見舉;聞太祖至,咸皆舉免
,小大震怖
,奸宄遁逃,竄入他郡
。政教大行
,一郡清平。初
,城陽景王劉章以有功于漢
,故其國為立祠,青州諸郡轉(zhuǎn)相仿效
,濟南尤盛
,至六百余祠。賈人或假二千石輿服導(dǎo)從作倡樂
,奢侈日甚
,民坐貧窮,歷世長吏無敢禁絕者
。太祖到
,皆毀壞祠屋,止絕官吏民不得祠祀
。及至秉政
,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絕
。
㈡魏書曰:于是權(quán)臣專朝,貴戚橫恣。太祖不能違道取容
。數(shù)數(shù)干忤
,恐為家禍,遂乞留宿衛(wèi)
。拜議郎
,常托疾病,輒告歸鄉(xiāng)里
;筑室城外
,春夏習讀書傳,秋冬弋獵
,以自娛樂
。
頃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
、沛國周旌等連結(jié)豪杰
,謀廢靈帝,立合肥侯
,以告太祖
,太祖拒之。芬等遂敗
。㈠
㈠司馬彪九州春秋曰:于是陳蕃子逸與術(shù)士平原襄楷會于芬坐,楷曰:“天文不利宦者
,黃門、常侍(貴)[真]族滅矣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币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芬曰:“若然者,芬愿驅(qū)除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庇谑桥c攸等結(jié)謀。靈帝欲北巡河間舊宅
,芬等謀因此作難
,上書言黑山賊攻劫郡縣,求得起兵
。會北方有赤氣
,東西竟天,太史上言“當有陰謀
,不宜北行”
,帝乃止。敕芬罷兵
,俄而征之
。芬懼,自殺
。
魏書載太祖拒芬辭曰:“夫廢立之事 ,天下之至不祥也。古人有權(quán)成敗
、計輕重而行之者
,伊尹、霍光是也
。伊尹懷至忠之誠
,據(jù)宰臣之勢,處官司之上
,故進退廢置
,計從事立
。及至霍光受托國之任,藉宗臣之位
,內(nèi)因太后秉政之重
,外有群卿同欲之勢,昌邑即位日淺
,未有貴寵
,朝乏讜臣,議出密近
,故計行如轉(zhuǎn)圜
,事成如摧朽。今諸君徒見曩者之易
,未鷪當今之難
。諸君自度,結(jié)眾連黨
,何若七國
?合肥之貴,孰若吳
、楚
?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
,不亦危乎
!”
金城邊章、韓遂殺刺史郡守以叛 ,眾十余萬
,天下騷動。征太祖為典軍校尉
。會靈帝崩
,太子即位,太后臨朝
。大將軍何進與袁紹謀誅宦官
,太后不聽。進乃召董卓
,欲以脅太后
,㈠卓未至而進見殺。卓到
,廢帝為弘農(nóng)王而立獻帝
,京都大亂。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
,欲與計事
。太祖乃變易姓名
,間行東歸。㈡出關(guān)
,過中牟
,為亭長所疑,執(zhí)詣縣
,邑中或竊識之
,為請得解。㈢卓遂殺太后及弘農(nóng)王
。太祖至陳留
,散家財,合義兵
,將以誅卓。冬十二月
,始起兵于己吾
,㈣是歲中平六年也。
㈠魏書曰:太祖聞而笑之曰:“閹豎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quán)寵,使至于此。既治其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將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見其敗也。”
㈡魏曰: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
,逃歸鄉(xiāng)里。從數(shù)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
;伯奢不在
,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
,太祖手刃擊殺數(shù)人
。
世語曰: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孫盛雜記曰: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凄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㈢世語曰:中牟疑是亡人,見拘于縣。時掾亦已被卓書;唯功曹心知是太祖,以世方亂,不宜拘天下雄鉨,因白令釋之。
㈣世語曰:陳留孝廉衛(wèi)茲以家財資太祖,使起兵,眾有五千人。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將軍袁術(shù)、冀州牧韓馥、㈠豫州刺史孔伷、㈡兗州刺史劉岱、㈢河內(nèi)太守王匡、㈣勃海太守袁紹
、陳留太守張邈
、東郡太守橋瑁、㈤山陽太守袁遺
、㈥濟北相鮑信㈦同時俱起兵
,眾各數(shù)萬,推紹為盟主
。太祖行奮武將軍
。
㈠英雄記曰:馥字文節(jié),潁川人。為御史中丞
。董卓舉為冀州牧。于時冀州民人殷盛
,兵糧優(yōu)足
。袁紹之在勃海
,馥恐其興兵,遣數(shù)部從事守之
,不得動搖
。東郡太守橋瑁詐作京師三公移書與州郡,陳卓罪惡
,云“見逼迫
,無以自救,企望義兵
,解國患難
。”馥得移
,請諸從事問曰:“今當助袁氏邪
,助董卓邪?”治中從事劉子惠曰:“今興兵為國
,何謂袁董
!”馥自知言短而有慚色。子惠復(fù)言:“兵者兇事
,不可為首;今宜往視他州
,有發(fā)動者
,然后和之。冀州于他州不為弱也
,他人功未有在冀州之右者也
。”馥然之
。馥乃作書與紹
,道卓之惡,聽其舉兵
。
㈡英雄記曰:伷字公緒,陳留人。
張璠漢紀載鄭泰說卓云:“孔公緒能清談高論,噓枯吹生
。”
㈢岱,劉繇之兄
,事見吳志。
㈣英雄記曰:匡字公節(jié),泰山人
。輕財好施
,以任俠聞。辟大將軍何進府進符使
,匡于徐州發(fā)強弩五百西詣京師
。會進敗,匡還州里
。起家
,拜河內(nèi)太守。
謝承后漢書曰:匡少與蔡邕善。其年為卓軍所敗
,走還泰山,收集勁勇得數(shù)千人
,欲與張邈合
。匡先殺執(zhí)金吾胡母班
。班親屬不勝憤怒
,與太祖并勢,共殺匡
。
㈤英雄記曰:瑁字符偉 ,玄族子。先為兗州刺史
,甚有威惠
。
㈥遺字伯業(yè),紹從兄 。為長安令
。河間張超嘗薦遺于太尉朱鉨,稱遺“有冠世之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