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xué)文化

    中國海軍軍旗發(fā)展史:晚清至新中國海軍軍旗的故事

    歷史百家匯 2023-09-20 23:53:45

    古代中國水師逐漸建立了一套別具特色的軍旗系統(tǒng)

    ,但卻未有近代意義上的海軍軍旗
    。鴉片戰(zhàn)爭后
    ,西方海軍的近現(xiàn)代軍旗制度傳入我國,并逐漸取代了傳統(tǒng)水師軍旗
    。1862年,英國人阿思本擅代清政府設(shè)計了一面海軍軍旗
    ,意圖掌控中國海軍
    ,但艦隊被清政府遣散
    ,其設(shè)計的海軍軍旗未被采用。阿思本事件后
    ,清政府頒行了第一面海軍軍旗,即為三角黃龍旗
    。為與西方化一(西方多用長方旗)
    ,1888年
    ,海軍軍旗改為長方黃龍旗
    。民國建立后,黃龍旗被廢除
    。各方圍繞國旗、軍旗的樣式問題展開了一場論戰(zhàn)
    ,最后確立五色旗為國旗
    ,十八星旗為陸軍旗
    ,青天白日旗為海軍旗。北伐后
    ,南京國民政府以青天白日旗為國旗、黨旗
    、軍旗
    。晚清民國時期
    ,中國海軍軍旗歷經(jīng)黃龍軍旗
    、青天白日軍旗的變換
    ,其變換并非軍旗符號的簡單更易
    ,實質(zhì)上蘊含著極其復(fù)雜而又豐富的政治取義與時代內(nèi)涵。

    世界文明以交通的扼要為轉(zhuǎn)移

    ,“觀陸路交通時代,知文明之初發(fā)生也
    。近而為河流交通世界
    ,而文明又進(jìn)一級焉。再進(jìn)而為內(nèi)海交通時代
    ,而文明又進(jìn)一級焉
    。更進(jìn)而為海洋交通時代
    ,而文明乃煥發(fā)飛舞焉”
    。在此海洋時代
    ,海軍實為富強的基礎(chǔ),“制海者
    ,可制世界貿(mào)易;制世界貿(mào)易
    ,可制世界富源
    ,制世界富源者
    ,可制世界”。目前學(xué)術(shù)界關(guān)于近代海軍研究成果較為豐碩
    ,主要集中于海軍發(fā)展與海戰(zhàn)研究。但是
    ,關(guān)于中國海軍軍旗的一些基本問題的研究明顯不足,所以有必要考證海軍軍旗史實,進(jìn)而從制度的深層次窺視海軍軍旗符號背后的時代取義與政治邏輯
    。不足之處
    ,請學(xué)者指正

    軍旗孕育國旗:晚清黃龍海軍軍旗

    中國古代水師頗具規(guī)模,為適應(yīng)戰(zhàn)爭需要

    ,逐漸建立了一套別具特色的軍旗系統(tǒng)
    ,其包括有水師提督使用的帥字旗,高級官員的五方旗
    ,以及八卦旗、飛龍旗等
    。但在晚清以前
    ,中國無正式國旗和軍旗,其傳統(tǒng)的旗幟僅以顏色
    、形狀
    、裝飾的不同
    ,標(biāo)明帶兵人的姓氏
    、職別,“中國炮船雖有升旗
    ,然均系統(tǒng)帶官銜之旗,并非朝廷特立式樣號旗也
    ,故西人向稱不知中國號旗是何式樣”。鴉片戰(zhàn)爭后
    ,西方海軍的近現(xiàn)代意義軍旗制開始進(jìn)入中國
    ,并逐漸取代了傳統(tǒng)水師軍旗。同治元年(1862年)
    ,中國向英國購買了八艘軍艦
    ,艦隊司令阿思本為中國海軍設(shè)計了一面綠色十字海軍軍旗
    ,阿思本意圖掌控中國海軍,但艦隊被清政府遣散
    ,阿思本設(shè)計的綠色十字海軍軍旗隨之夭折。同年
    ,清政府順應(yīng)形勢需要
    ,頒行了三角黃龍旗為海軍軍旗
    。1888年
    ,清政府將三角旗改為長方旗,并將海軍軍旗升格為國旗

    中國最早的海軍軍旗:阿思本綠色十字海軍軍旗

    隨著中西碰撞,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得以普及

    ,晚清時人認(rèn)為西方輪船若陸續(xù)購買,據(jù)為己物
    ,購成之后
    ,訪智巧之匠,繼而試造
    ,組建一支艦隊,“可以剿發(fā)逆
    ,可以勤遠(yuǎn)略”
    。1862年
    ,恭親王奕訴委托英國人李泰國購買艦船,李泰國在英國購艦八艘
    ,其中兵船六艘,探報船一艘
    ,躉船一艘
    ,以阿思本為艦隊司令。阿思本私定艦隊章程
    ,其章程規(guī)定:“中國所有外國樣式船只或內(nèi)地船雇外國管理者,或中國調(diào)用官民所置各輪船,議定嗣后均歸阿思本一律管轄調(diào)度”
    。阿思本意圖借此將中國海軍權(quán)全行掌控
    ,挾制清政府

    1862年,阿思本擅代清政府制定了中國海軍軍旗

    ,其艦隊章程第九條規(guī)定:“此項水師,俱是外國水師
    ,應(yīng)掛外國樣式旗號,一則因船上俱是外國人
    ,非有外國旗號
    ,伊等未必肯盡心盡力
    ,一則要外國各商不敢藐視……旗要綠色,中用黃色兩條相交
    ,心內(nèi)畫黃龍尖旗,以為中國之號旗
    ,要綠色者
    ,系因綠旗乃各外國所罕用
    ,使不至與列國旗號相混”
    ,色用綠營旗色以及中心畫龍,考量了中國因素
    ,但一國之海軍軍旗,乃國家象征
    ,豈能由外國人私自擅定。8月13日
    、18日,李泰國兩次致信英國外交大臣羅塞爾
    ,請求英國承認(rèn)其為中國設(shè)計的海軍軍旗
    。8月19日
    ,羅塞爾在李泰國的信上批注:“艦隊既為中國皇帝服務(wù)
    ,就應(yīng)懸掛中國國旗,并加上某種標(biāo)記
    ,以資識別”
    ,羅塞爾認(rèn)為李泰國“在未取得中國皇帝許可以前
    ,不能懸掛這面旗幟
    。”8月28日
    ,李泰國再一次向外交部提出申請,羅塞爾在申請信上批注:“旗幟在我們承認(rèn)之前
    ,必須先由中國皇帝采用或批準(zhǔn)
    。”但是,由于事態(tài)發(fā)展過快
    ,羅塞爾已很難阻止李泰國的冒進(jìn)行動,在購置艦船完成后
    ,阿思本即率艦隊開往中國

    阿思本艦隊來華后

    ,太平天國起義漸趨尾聲
    ,金陵已成合圍之勢
    ,清政府原計劃的剿發(fā)逆的前提已不存在。同時
    ,清政府上下認(rèn)為外國兵弁、水手之多
    ,言語不通,氣類不合
    ,久或不能相容。加之
    ,阿思本性情攬權(quán)嗜利,若彼把持艦隊
    ,艦隊必受其挾制
    ,“與前此購船之初
    ,似已失其本意”。清政府終未允李泰國
    、阿思本等人要求,“令將輪船撤回
    ,交阿思本率領(lǐng)西歸”。當(dāng)然
    ,阿思本替中國艦隊設(shè)計的那面海軍旗隨之夭折。

    晚清海軍:黃龍海軍旗

    鴉片戰(zhàn)爭后

    ,中國門戶開放
    ,因兵艦未有旗號標(biāo)識
    ,交往頗多不便
    。1862年
    ,奕?最早注意到軍旗一事
    ,他認(rèn)為若我處艦船“豎立黃色龍旗,外國果能望而知為官船
    ,不敢輕舉妄動,未始非預(yù)事防維之一法”
    。為此
    ,致函兩江總督曾國藩,曾國藩認(rèn)為仿外國艦船軍旗之例
    ,“誠可省無數(shù)事端,且于行軍并無窒礙
    。擬即咨商各處
    ,所有各營旗幟照常豎立外
    ,每船另添龍旗一面”
    。得到曾國藩的答復(fù)后
    ,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大臣奕?奏明朝廷
    ,查各國船只
    ,向皆豎立各國旗號
    ,易于認(rèn)識,遠(yuǎn)近一見
    ,知為官船,中國兵船“今復(fù)一律添設(shè)龍旗一面
    ,其旗用三角尖式,大船直高一丈
    ,小船高七八尺,其斜長及下橫長各從其便
    ,均用黃色畫龍”。清政府批準(zhǔn)設(shè)立軍旗一事
    ,令沿海
    、沿江督撫
    、將軍一體遵照,并照會各國駐華公使:“希即行知貴國各路水師及各船只
    ,嗣后遇有前項黃龍旗幟,即系中圍官船
    ,應(yīng)照外國之例,不準(zhǔn)擅動?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笨偫砀鲊聞?wù)衙門仿西方旗幟制度
    ,制定了斜三角形的黃底青龍旗,是為中國海軍最早的海軍軍旗
    。1873年
    ,清政府重申海軍軍旗旗樣
    ,“如三角色用黃
    ,中畫龍用藍(lán)色
    ,所有福州上海炮局所制輪船及各關(guān)口巡河船,均建此旗
    ,以資認(rèn)識”。

    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初定中國旗式

    ,系為雇船捕盜與對外艦船識別而用,并未奏明定為萬年國旗
    。清政府于1888年頒行《北洋海軍章程》,“今中國兵商各船日益加增
    ,時與各國交接,自應(yīng)重定旗式
    ,以祟體制。應(yīng)將兵船國旗改為長方式
    ,照舊黃色
    ,中畫青色飛龍”
    。海軍軍旗孕育出近代國旗,這是清王朝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正式將龍旗定為國旗
    ,海軍軍旗以國旗代
    。旗樣定版后
    ,清政府“發(fā)去各旗圖,分別照會移行沿海地方文武各衙門
    ,及各局所、各臺訊
    、暨管帶兵輪各員弁
    ,一體遵照辦理”
    ,并移送水陸提督一體查照

    海軍軍旗下設(shè)將旗,其中“提督用五色長方旗;諸將(總兵

    、副將
    、參將等)用三色長方旗;旗之上角,各飾以錨形”
    。1886年
    ,英國人瑯威理被聘為北洋海軍總教習(xí)
    ,并獲贈海軍提督銜
    ,“先是北洋之用瑯也,畀以提督銜
    ,此在我國不過虛號崇優(yōu)
    ,非實職也”
    ,但瑯威理卻認(rèn)為自己職位同于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1889年
    ,北洋艦隊赴香港,提督丁汝昌因事離艦
    ,總兵劉步蟾遂降下提督旗而升總兵旗
    ,瑯威理與劉步蟾發(fā)生沖突,并致電李鴻章“丁提督離軍時
    ,瑯威理應(yīng)升何旗”,李鴻章回電“章程內(nèi)未載(瑯威理應(yīng)升何旗)
    ,似可酌制四色長方旗,與海軍提督有別”
    ,四色旗介于提督五色旗與總兵三色旗之間。因未能取得與丁汝昌一樣的提督地位
    ,瑯威理憤然辭職,四色旗夭折
    。1890年,提督依舊用五色長方旗
    ,但旗的上角,錨形修改為團(tuán)龍
    。北洋海軍取消諸將旗,設(shè)置魚雷艇隊統(tǒng)領(lǐng)旗
    、大官旗、隊長旗
    、值日旗等旗。魚雷艇隊統(tǒng)領(lǐng)旗為魚雷艇隊統(tǒng)領(lǐng)座艇懸掛
    ,因魚雷艇隊作戰(zhàn)特殊,雖隸屬于北洋海軍編制
    ,但單獨編隊
    ,駐軍旅順
    ,分離于北洋主力艦隊
    ,故其樣式與提督旗類似
    ,只是上方不用團(tuán)龍
    ,而采用中國八卦中的“泰”卦圖案。大官旗為陸軍總兵及道臺級別以上官員乘艦時懸掛
    ,采用原海軍提督所用五色旗。隊長旗為海軍提督不在時
    ,編隊中軍階最高的軍艦懸掛,采用燕尾四色旗
    。值日旗為擔(dān)任值日的軍艦懸掛
    ,采用黃底三角旗
    ,中間鑲嵌紅色龍珠圖案
    。此次海軍軍旗方案一直沿用至清王朝的滅亡

    晚清海軍有艦艇40余只

    ,分為巡洋、長江兩個艦隊
    ,巡洋艦隊以海圻、海容
    、海琛
    、海籌等艦及湖鶚
    、湖鵬等4艘魚雷艇組成
    ,為清廷海軍主力
    ,長江艦隊以楚豫
    、楚泰、楚觀
    、江元
    、江亨等艦組成
    ,當(dāng)時清政府海軍頗有規(guī)模。武昌起義后
    ,清廷派水陸兩軍進(jìn)攻武漢,在歷史共和大勢之下
    ,各艦員決議起義
    ,艦隊起義之初
    ,懸掛白旗
    。起義臨時海軍司令湯薌銘令畫“青天白日的海軍旗幟圖樣
    ,命各艦自己用布制成”,艦隊于武昌起義后
    ,駛向上海,在過九江時
    ,“星夜趕制了許多青天白日旗……我們先在海籌領(lǐng)隊艦上升起這革命光榮的青天白日旗幟
    ,領(lǐng)導(dǎo)其他各艦繼續(xù)升起
    ,旗幟隨風(fēng)招展
    ,江山為之生色”。海軍相繼起義,“取龍旗擲之甲板
    ,而踐踏之
    ,旋棄之江
    。于此一剎那間,海軍龍旗,便成歷史陳跡”
    ,不久,清王朝簽署退位詔書
    ,民國建立
    ,國變后遵制易式
    ,黃龍旗亦束之高閣。

    北洋海軍軍旗

    清王朝滅亡

    ,民國政府建立
    ,黃龍旗退出歷史舞臺,但各方圍繞民國國旗
    、陸軍旗、海軍旗樣式問題
    ,展開激烈的爭論,最后
    ,北京參議院議定五色旗為國旗,星旗為陸軍旗
    ,青天白日旗為海軍旗
    ,海軍在民元啟用新軍旗
    。晚清海軍旗規(guī)章簡陋
    ,并未對軍旗使用規(guī)范以及禮節(jié)加以規(guī)定。為了規(guī)范海軍旗的使用
    ,北京政府頒行《海軍旗章條例令》,從制度上對海軍軍旗的規(guī)章與禮節(jié)作以規(guī)范
    ,海軍軍旗制逐漸走向完善。

    武昌起義之后

    ,各省逞奇立異,各樹一幟
    ,湖北地區(qū)用十八星旗
    ,上海、江蘇地區(qū)用五色旗
    ,廣東地區(qū)用青天白日三色旗
    。當(dāng)時
    ,海軍起義艦隊于九江已懸掛青天白日旗
    ,及南京臨時政府建立后,海軍部請示大總統(tǒng)海軍用何種旗式
    ,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tǒng)孫中山“令使用青天白日三色旗
    ,并派遣海軍部員鄧某慰勞沿江艦隊,向海軍將士說明青天白日旗與歷次革命之間的關(guān)系”
    ,在南京臨時政府時期,海軍以青天白日旗為海軍軍旗

    1912年

    ,圍繞國旗、軍旗的樣式
    ,各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論。孫中山向“不贊成五色旗
    ,欲以革命黨舊用之青天白日旗為國旗”
    ,在4月22日的北京參議院討論中
    ,有調(diào)停者“以五色旗為國旗
    ,星旗為陸軍旗
    ,天日旗為海軍旗,紛紛不一”
    。4月26日,參議院再次討論國旗定樣
    ,多數(shù)認(rèn)為“五色旗通行甚廣,中外皆知
    ,自無更易之理,應(yīng)即定五色旗為國旗
    ,陸軍用星旗,海軍用天日旗
    ,亦已通行各處”
    ,陸軍旗與海軍旗與國旗沒有關(guān)聯(lián)
    ,“擬于五色國旗之左方上角綴以星旗為陸軍主旗
    ,又于五色國旗之左方上角綴以青天白日旗為海軍主旗”
    ,既有關(guān)連又合歷史且甚美觀
    。此后,又圍繞陸
    、海軍旗式是否應(yīng)加綴于五色旗之左方上角樣式再次展開爭論。陸
    、海軍旗式加綴于五色旗之左方上角,“采色紛綸
    ,配置未當(dāng)
    ,形式參錯
    ,瞻視易淆
    。且陸、海軍旗
    ,尤以利于遠(yuǎn)望為主
    ,而于海行尤關(guān)緊要。今以星旗
    、天日旗分綴于國旗左方
    ,風(fēng)際飚颶
    ,僅見旗之右幅
    ,殊不足以昭識別”
    。參議院主張軍旗與國旗相合,“而大總統(tǒng)以為行軍先用國旗后用軍旗
    ,自有連合之關(guān)系
    ,且如院議現(xiàn)有破損國旗之嫌,而與通行之習(xí)慣又多一重變更”
    ,陸
    、海軍行動之時間
    ,應(yīng)先以國旗,繼以軍旗
    ,自然聯(lián)貫
    ,本不必以同綴一幅之上,始相關(guān)連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鞍促F院所以主張分用星旗
    、天日旗為陸
    、海軍旗之符號者
    ,原以:一為武昌起義之旗
    ,一為革命倡始之旗,將以彰勛
    ,伐垂記念,而不容偏廢也
    。茲擬仍以星旗為陸軍旗
    ,天日旗為海軍旗
    ,不必加入五色旗之內(nèi)
    。兩旗通用已久
    ,既可免予更張
    ,取義各殊
    ,亦無嫌于并重
    ,形式得歸于純一,采色亦足壯觀瞻”
    。經(jīng)過激烈爭論,參議院最后變更原有主張
    ,改以“十九星旗為陸軍旗,青天白日旗為海軍旗
    ,不必加入五色旗之內(nèi)”
    ,既免破損國旗之嫌,而兩旗沿用已久
    ,又可無事更張

    1912年6月8日

    ,臨時大總統(tǒng)公布《國旗及陸海軍旗令》
    ,正式確定“以五色旗為國旗
    ,商旗適用國旗,以十九星旗為陸軍旗
    ,以青天白日旗為海軍旗,本大總統(tǒng)按照約法第二十二條公布之”
    。海軍軍旗定樣后,海軍部“將海軍旗照繪圖式
    ,預(yù)訂日期
    ,通飭所屬屆時一體懸掛。惟查各艦向在沿江沿海各地
    ,或分駐防守
    ,或奉調(diào)遷移,郵遞公文
    ,頗需時日
    ,而頒發(fā)旗式又不容以電報通布,或滋誤會
    ,是以懸旗日期
    ,未便過促,庶免周章將事
    ,致失觀瞻。茲擇定八月初一日為正式懸掛海軍旗之期,為日較寬
    ,蘄能一致”
    。此外“相應(yīng)備文
    ,檢同旗式
    ,咨送貴都督查照轉(zhuǎn)飭境內(nèi)兵輪
    ,營校、船塢遵照
    ,務(wù)令如期懸掛,以免參差”

    海軍內(nèi)部軍旗定樣與軍旗懸掛禮節(jié)

    1912年11月7日,北京政府公布《海軍旗章條例》

    ,這是中國第一部海軍軍旗條例。海軍軍旗于8點鐘懸
    ,至日沒時降下
    ,夜間懸相應(yīng)白鐙
    。具體懸掛之禮又有所區(qū)別,大總統(tǒng)所乘之軍艦
    ,“由日沒至日出
    ,應(yīng)懸白鐙五盞于主桅樓之后部
    ,其懸法中央一盞
    ,左右直懸各二盞”
    ,海軍將官乘軍艦時,“由日沒至日出
    ,應(yīng)照下列各項分別懸掛白鐙于主桅樓之后部:上將,中央一盞
    ,左右各一盞;中將
    ,左右各一盞;少將,中央一盞;代將
    ,與少將同”。

    《海軍旗章條例》規(guī)定海軍軍旗之下

    ,按海軍職官大小分九等職官旗,計有大總統(tǒng)旗
    、海軍總長旗、海軍次長旗
    、海軍上將旗
    、海軍中將旗
    、海軍少將旗
    、代將旗
    、海軍隊長旗
    、長旒。大總統(tǒng)蒞軍艦或司令公署時
    ,“應(yīng)懸總統(tǒng)旗予主桅頂或司令旗桿;當(dāng)乘舢舨時
    ,則懸于舢舨之首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睂τ谕鈬罂偨y(tǒng)
    、君主,亦相應(yīng)懸掛該國海軍軍旗
    。海軍總長因公乘軍艦或至司令公署時,“應(yīng)懸總長旗予主桅頂或司令旗桿;當(dāng)乘舢舨時
    ,則懸于舢舨之首”。海軍次長因公乘軍艦或至司令公署時
    ,“應(yīng)懸次長旗于前桅頂或司令旗桿
    。”相應(yīng)的海軍將軍因公乘軍艦“上將懸上將旗于豐桅頂
    ,中將懸中將旗于前桅頂,少將懸少將旗于后桅頂,代將懸代將旗于后桅頂
    ,若海軍司令駐陸上時,應(yīng)懸相當(dāng)之旗于部下之一艦或其司令旗桿”
    。二艘以上之軍艦同在一處無總司令或司令在該處時,“該處資深艦長應(yīng)懸隊長旗于前桅頂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遍L旒為有全艦指揮權(quán)之軍官旗
    ,“應(yīng)懸之于主桅頂”
    。如有應(yīng)懸旗章之官員二人以上同時在艦或公署
    ,亦只懸掛上位之旗章
    。但海軍總
    、次長旗與將官旗可同時懸掛
    ,隊長旗與長旒可同時懸掛

    海軍職官旗外

    ,尚按事務(wù)類別分為海軍旗
    、艦首旗
    、運送船旗、工作船旗
    、紅十字旗。海軍旗前面已詳細(xì)陳述
    ,軍艦停泊中,應(yīng)懸艦首旗于艦首旗桿
    。供軍用之運輸?shù)却?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yīng)懸運送旗于主桅頂
    。凡供軍用之工作船
    ,應(yīng)懸工作旗予豐桅頂
    。戰(zhàn)時或值事變之際
    ,海軍病院之旗桿或病院船之主桅頂,應(yīng)懸紅十字旗
    。又凡運送海軍病院及病院船之治療材料及附屬品物之舟車等,亦得懸紅十字旗
    。由此可見
    ,北京政府時期的海軍軍旗懸掛禮儀較之晚清更為成熟。

    軍旗

    、黨旗亦國旗:南京國民政府海軍軍旗

    青天白日旗“實創(chuàng)于革命軍戰(zhàn)事開始之初,時在清光緒二十六年庚子歲,以惠州一役為一次出現(xiàn)于世”

    ,青天白日旗蘊含“天日所臨
    ,凡為人類
    ,一切平等享受,無所差別
    。以之為國旗特征
    ,實能表示一種民胞物與,一視同仁之意味”
    。紅者以流血求自由
    ,藍(lán)者以天空寓公正,白者以清潔寓博愛
    ,旗之三色,“即自由
    、平等
    、博愛三大主義”。北京政府僅以青天白日旗為海軍旗
    ,孫中山頗為不悅。然是時
    ,舊官僚
    、立憲派皆投向袁世凱政府
    ,甚至部分同盟會員亦對袁充滿幻想
    ,“結(jié)果能予保留而制定為海軍旗
    ,已屬幸事矣”

    癸丑討袁軍失敗后,孫中山于東京組織中華革命黨

    ,“用青天白日滿地紅為國旗
    ,青天白日旗為黨旗”
    。1919年,中國國民黨在上海成立
    ,孫中山指出“以先烈之血所沃成之青天白日國旗
    ,亦不得采用
    ,乃改為海軍旗
    ,而反以清朝一品官員之五色旗為國旗矣
    。此又何怪今日之民國,竟變成亡國大夫之天下也”
    。1920年
    ,粵軍自漳州返粵,孫中山當(dāng)選非常大總統(tǒng)
    ,宣布廢止五色旗
    ,而以青天白日為國旗
    、軍旗。后陳炯明叛變
    ,其“一反總理所為,青天白日旗亦同遭此厄”
    。1923年,孫中山重組大元帥府
    ,再使青天白日旗復(fù)飛揚于廣州。1924年
    ,國民黨一大一屆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會議正式提出“以青天白日旗為黨旗及軍旗,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一案
    ,并獲通過,青天白日旗升格為國旗
    ,海軍旗以國旗代
    。1927年
    ,革命軍北伐,平津旋亦平定
    。1928年,張學(xué)良東北易幟
    ,令東北改懸青天白日旗,“各國雖欲不正式承認(rèn)
    ,不可得矣”。在南京政府時期青天白日旗為國旗
    、為黨旗、為軍旗
    ,直到蔣介石政權(quán)退向臺灣,青天白日海軍軍旗亦隨之而去

    新中國海軍軍旗:為保衛(wèi)社會主義祖國的萬里海疆而乘風(fēng)破浪

    1949年初,中共中央預(yù)見勝利即將到來

    ,提出設(shè)計軍旗方案。在設(shè)計軍旗的過程中
    ,毛澤東提出軍旗要有八一字樣,周恩來強調(diào)
    ,軍旗要用象征的紅色為底色,字與星用黃色
    ,同年
    ,制作出八一軍旗。4月23日,共和國第一支海軍部隊華東軍區(qū)海軍誕生
    。在人民海軍初創(chuàng)一周年之際,華東軍區(qū)海軍司令員張愛萍以中央人民政府的名義
    ,向艦艇授八一軍旗
    ,此時陸
    、海、空三軍旗樣一致

    1992年,為區(qū)分陸?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杖齻€兵種旗幟,變革旗樣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旗
    ,旗面上半部(旗面的八分之五)保持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的基本樣式
    ,正紅色旗面,靠旗桿上部有金黃色五角星和“八一”字樣
    ;下半部(旗面的八分之三)為橫向的海藍(lán)色和白色條紋相間,象征萬里大海和海浪
    ,表示人民海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組成部分,為保衛(wèi)社會主義祖國的萬里海疆而乘風(fēng)破浪

    軍旗符號與時代象征

    為了架構(gòu)信仰

    ,“我們發(fā)明了一套符號和象征物
    ,并將其不斷發(fā)展豐富
    ,使之成為信仰的一部分”
    ,其符形的象征邏輯
    ,并非任意的建構(gòu)
    ,而是以一定的方式進(jìn)行,符號的構(gòu)建因素極其復(fù)雜豐富
    。海軍軍旗既是艦船的識別標(biāo)志,又是一個國家的象征
    ,海軍軍旗的識別標(biāo)志是符號的一層表意
    ,而國家的象征更是符號內(nèi)在富含的深層次意指
    。海軍軍旗的設(shè)計與定樣
    ,不是簡單的勾勒,其內(nèi)在包含著時代的取義與象征

    晚清海軍黃龍旗的誕生

    ,既源于古制傳統(tǒng)
    ,又是受西方?jīng)_擊與影響的產(chǎn)物
    。“吾國龍旗
    ,本于古昔”
    ,黃龍為天子象征,旗色取黃亦帝王取義
    ,海軍黃龍軍旗即表達(dá)著海軍為天子所有的內(nèi)涵
    。鴉片戰(zhàn)爭后
    ,中國門戶大開,沿海地區(qū)中西接觸最為頻繁
    ,外國船艦皆有旗號,而清政府的商船
    、軍艦沒有表達(dá)國別的旗幟
    ,于交流中多有不便
    。1862年
    ,清政府批復(fù)在中國兵船添設(shè)龍旗一面
    ,自此
    ,中國第一面海軍軍旗誕生。1888年
    ,《北洋海軍章程》將海軍黃龍軍旗定為萬年國旗,海軍軍旗孕育出中國近代第一面國旗

    辛亥軍興,清廷海陸并進(jìn)圍剿武昌

    ,海軍官兵于共和大勢下,毅然起義
    ,降下了象征封建帝制的黃龍旗,黃龍旗五十年的歷史宣告結(jié)束
    。“昨日街頭信步歸
    ,龍旗飄揚送斜暉。誰知半夜騰霄去
    ,片刻蒼龍換白衣”
    ,旗幟的變更透視了王朝的興亡
    ,象征封建的黃龍旗必將退出歷史,象征共和之旗蓄勢而出
    ,海軍部請示大總統(tǒng)應(yīng)用何種旗式,南京臨時政府“令使用青天白日三色旗”為海軍軍旗
    。北京政府成立后,參議院議定青天白日旗為海軍軍旗

    北京政府參議院議定五色旗為國旗

    ,青天白日旗為海軍旗
    ,實際上背后透視著時代大勢。民初
    ,立憲派與舊官僚紛紛轉(zhuǎn)向袁世凱政府
    ,甚至一部分革命黨人對袁世凱充滿了幻想,“以清朝之一品武官之五色旗
    ,為我中華民國之國旗
    ,以為五色者
    ,代表漢
    、滿
    、蒙
    、回
    、藏也;而革命黨人亦多不察
    ,而舍去吾共和第一烈士陸?zhàn)〇|先生所定之中華民國之青天白日國旗,而采用此四分五裂之官僚旗
    。予爭之不已,而參議院乃以青天白日之旗為海軍旗
    ,嗚呼”。現(xiàn)實勢力較量反映到象征現(xiàn)實的符號表現(xiàn)上來
    ,民初革命黨勢力衰弱,所主張自然不能實現(xiàn)

    二次革命以來,孫中山皆以青天白日旗為國旗

    、黨旗,不承認(rèn)北京政府的五色旗
    。1924年
    ,第一次國民黨代表大會第一屆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會議正式定青天白日旗為國旗
    、黨旗。海軍軍旗以國旗代
    ,海軍軍旗未發(fā)生變更
    。1927年
    ,國民黨北伐
    ,北洋政府被推翻
    ,五色旗亦隨著東北易幟而最終退出歷史,青天白日旗在全國懸掛推行
    ,在南京政府時期青天白日旗為國旗
    、為黨旗
    、為軍旗
    ,直到蔣介石政權(quán)退向臺灣,青天白日海軍軍旗亦隨之而去

    晚清以來,國旗幾度變換

    ,從滿清的黃龍旗變?yōu)楸毖笳奈迳?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再變?yōu)槟暇┱那嗵彀兹掌?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海軍軍旗自晚清以來,歷經(jīng)黃龍軍旗
    、青天白日軍旗的變換。每一面軍旗符號背后都有著時代的烙印
    ,蘊含著極其復(fù)雜而又豐富的取義與邏輯。以符號解讀歷史
    ,實有一番新解,既能得觀歷史大勢
    ,又能窺視被我們忽視的歷史微觀世界。每一個符號都是一個時代的表現(xiàn)
    ,時代的社會決定了符號的基本構(gòu)成
    。符號是當(dāng)時社會的意識反映,故從符號的變革中
    ,亦可以窺視時代的歷史格局與歷史演變。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
    ,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jìn)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guoxue/13080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不效力一個主公" rel="prev"> 為什么諸葛亮和諸葛瑾這倆兄弟,不效力···

    相關(guān)文章
    李自成進(jìn)北京時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
    公元1644年,明朝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
    ,李自成率領(lǐng)新生的大順軍進(jìn)入北京城
    ,崇禎皇帝朱由檢不愿投降受辱,在順軍攻入紫禁城之前
    ,前往煤山自縊殉國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png" alt="同意3個條件就退兵 崇禎當(dāng)初為啥寧死不應(yīng),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 onerror="nofind(this)" >
    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
    ,第1個僅有17人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
    眾所周知
    ,百家姓是中國孩童的啟蒙讀物,對于教育有著卓越的貢獻(xiàn)
    。百姓一詞既是表明中國姓氏之多,也是對于天下蕓蕓眾生的統(tǒng)稱
    。時至今日
    ,中國的姓氏何止百姓之多,實際上已逾5000之?dāng)?shù)
    。不僅如此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png" alt="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
    ,第1個僅有17人,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 onerror="nofind(this)" >
    為何魏忠賢剛被殺
    ,明王朝就垮了 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此種人
    縱觀明末和清末的情景,在清末
    ,維新派與守舊派相爭,先進(jìn)科技的引進(jìn)逐漸成了必然
    ,但皇權(quán)依然是至高無上
    ,而清末的道光
    、咸豐、慈禧面前來勢洶洶的列強
    ,不平等條約簽了一個又一個 ,明王朝就垮了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此種人.png" alt="為何魏忠賢剛被殺
    ,明王朝就垮了 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此種人" onerror="nofind(this)" >
    劉備為何要傍上中山靖王
    ,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 這點是關(guān)鍵
    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應(yīng)該都知道,蜀漢主公劉備
    ,早年只是個賣草鞋的小販
    ,日子過得很清貧,放到現(xiàn)在估計會被人嘲諷一句屌絲
    。但劉備卻從不為自己的窘境所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