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高峰期,被歐美學者稱為“東方的文藝復興”
宋人吳自牧在其筆記《夢粱錄》記載:“燒香點茶
點出了宋代文人雅致生活的“四事”或“四藝”
本文說的就是宋人追求的極致優(yōu)雅的點茶生活。
宋 劉松年 攆茶圖 軸
中國飲茶方法先后經過了唐代烹茶
、宋代點茶、明清泡茶以及當代飲茶等幾個發(fā)展階段。中國茶史上有“茶興于唐,盛于宋”的說法,宋代點茶在中國茶道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宋式點茶的步驟
1、碎茶從茶焙籠里取出茶餅
,用茶槌搗成小塊。2、碾茶用茶磨把碎過的茶碾成粉末
。3、羅茶把茶粉進一步細篩
,以確保均勻。4、茶末置盒把篩過的茶粉倒入茶盒
。5
、撮末于盞取適量茶粉置于盞中。6
、點茶點茶的程序雖然只有注水和攪拌茶末兩個動作,但宋徽宗卻將其細致地歸結成了“七湯點茶”。7
、攪拌茶末一邊注水,一邊用茶筅擊拂茶湯,使茶湯出現穩(wěn)定而持久的泡沫。在“七湯”之前先要“調膏”
,“量茶受湯七湯點茶方法
第一次注水要環(huán)繞茶盞壁
,不讓水浸入茶膏。先攪動茶膏,漸漸增加點擊和拂弄,手輕而茶筅用力,手指和手腕一起環(huán)繞回旋,茶湯上下透徹,表面就如同點點星辰和皎皎明月,生出明亮鮮明的沫餑。第二到六次注水
,動作看起來頗為相似,實則全然不同,每一次的注入點、注水量和擊拂轉動的力道都各有講究。第七次注水
,重點看茶湯的輕清重濁和湯花的稀稠疏密,適可而止。乳霧洶涌
,溢盞而起,周回凝而不動,謂之咬盞,宜均其輕清浮合者飲之。8
、置茶托湯花呈現出美麗顏色之后
,將茶盞置于漆器或同材質茶托之上。文獻記載
“凡欲點茶
,先須劦盞令熱,冷則茶不浮”?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上命近侍取茶具
,親手注湯擊拂,少頃,白乳浮盞面,如疏星淡月點①茶不一。而調膏繼刻②
有隨湯擊拂
,干筅俱重,立文泛泛。謂之一發(fā)點、蓋用湯已故,指腕不圓,粥面未凝。茶力已盡,云霧雖泛,水腳易生。妙于此者,量茶受湯,調如融膠。環(huán)注盞畔,勿使侵茶。勢不砍猛,先須攪動茶膏,漸加周拂,手輕筅重[正束]星皎月
四湯尚嗇
茶色盡矣
【注釋】
①點:把茶瓶里煎好的水注入茶杯中
②調膏繼刻:調膏
(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
文章來源于網絡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guoxue/1317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上一篇:
江南·觀點|江南運河:從文化龕、文武百官的數量多不多.png" alt="李自成進北京時,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當庭表示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