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xué)文化

    雍正頭上的三座大山

    青年必讀 2023-09-22 03:38:54

    雍正即位的第一年,元宵節(jié)剛過

    ,他就把御書的“為君難”三個大字,掛在了養(yǎng)心殿西暖閣
    。眾所周知
    ,養(yǎng)心殿西暖閣是雍正為父皇康熙服喪期間召見大臣、處理朝政的地方

    雍正為什么說他當皇帝,就“尤為難之難者”

    ?有的方面
    ,他做了解釋,有的是他的隱衷
    ,無法說出口。簡單說
    ,雍正所說的“為君難”
    ,就是雍正執(zhí)掌大清國所面臨的三大壓力。

    01 來自繼統(tǒng)的強烈質(zhì)疑

    雍正即位當了皇帝

    ,但他拿不出康熙生前傳位給他的令人信服的諭旨
    、詔書
    ,加上康熙晚期近二十年的儲位之爭卷進去的皇子
    、大臣實在太多,因此他即位后承受著與一般君主不一樣的繼統(tǒng)壓力
    ,質(zhì)疑他
    、抵制他得位不正的王公大臣絕非個別
    ,而是一個非常有力量的團體
    。這種抵制在雍正即位之初的二三年間表現(xiàn)得最強烈。不但廉親王允禩
    ,貝子允禟
    、允?質(zhì)疑他
    ,就連他的同胞弟弟允,回京奔喪時
    ,也明確提出要看康熙的傳位詔書
    ,表明對雍正即位的質(zhì)疑。

    ▲《步步驚心》劇照

    這些質(zhì)疑的影響通過兩個方面表現(xiàn)出來

    雍正一是擔(dān)心自己的皇位不穩(wěn),被奪了去
    ,二是擔(dān)心反對他的人謀害他
    雍正幾次上演“讓位”鬧劇。雍正三年三月
    ,當在西北負責(zé)看守允禟的都統(tǒng)褚宗向雍正密報允禟在西北收買人心,大得軍民擁戴時
    ,雍正朱批說:“他們?nèi)绻婺苁辗煜?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朕實既高興又慚愧,就把皇位讓給他們啊
    。”這樣的朱批顯得雍正不那么自信
    。半年后
    ,雍正在西安將軍、宗室貝勒延信奏折上朱批:

    朕躬頗安

    ,竟發(fā)福了。朕在此三年未曾指望能如此輕易挺過去

    雍正沒有想到這三年能夠輕易挺過去

    。這話說得很直白,也說明他面臨穩(wěn)固皇權(quán)的極大壓力

    雍正甚至擔(dān)心自己被允禩等反對他的人謀害。一次

    ,他對大臣們說:“朕受皇考付托,則朕之一身
    ,上關(guān)宗廟社稷
    ,不得不嚴加防范。允禩在皇考時毫不遜順
    ,恣意妄行
    ,至今仍然不止?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士寂c允禩是父子君臣的關(guān)系
    ,朕與允禩等人是兄弟關(guān)系
    ,允禩可以置君父大義于不顧
    ,又豈能在意我這個皇帝哥哥?朕豈能不顧念祖宗的社稷江山
    ?”

    為防范別人加害

    ,他幾乎不敢離開京城
    ,而年羹堯
    、隆科多也屢次提醒他“諸王有變”,說白了
    ,就是這些兄弟對他當皇帝不服
    ,預(yù)謀推翻他
    ,為此他即位不久
    ,就迫不及待地秘密立太子,就是為了讓反對他的兄弟們斷了覬覦皇位的念想
    正告幾位兄弟:即便我雍正有什么不測
    ,大清的江山仍由我的太子接班。同時
    ,他把這幾個兄弟進行空間上的區(qū)隔,讓他們無法在一起謀事

    雍正的繼統(tǒng)壓力大約持續(xù)了四五年之久

    ,直到處死允禩、允禟后
    ,才大體告一段落。但民間仍然議論紛紛
    。曾靜謀反案出來后
    在偏遠的福建的一個縣里,還發(fā)生一件“三王讓位”的案子

    雍正八年七月,福建學(xué)政戴瀚在漳州府進行歲考完畢

    ,路過上杭縣時
    ,有個自稱童生
    、年近三十,曾在該縣衙門當帖寫書辦的叫范世杰的人
    ,攔路向戴瀚投遞呈詞,戴瀚以不是放告期為由拒絕接收
    。過了幾天
    ,到了放告期,范世杰向戴瀚投狀子
    。戴瀚以為是士子之間有什么爭執(zhí)的事,但一看呈詞
    ,發(fā)現(xiàn)竟然是說曾靜之案
    ,更讓戴瀚感到震驚的是,狀子里還有這樣一段話:

    皇上三兄有撫馭之才

    ,欽遵父命
    ,讓弟居之
    ,而圣君不敢自居于是
    ,三揖三讓,而后升堂踐天子位

    意思是說

    ,康熙本來是讓誠親王允祉即位
    ,但允祉把皇位讓給雍正
    。由于此事發(fā)生在偏遠的福建,又是講皇位傳承的大事
    ,戴瀚不敢私下處理
    ,只好向雍正密奏
    。雍正接報后令戴瀚同福建總督
    、巡撫一同秘密審理。戴瀚問上書人
    ,康熙去世
    、雍正即位“授受之際
    ,正大光明,你的話從哪里來”
    ?他回答:“聽見城里人人都是這么說的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贝麇珕枺河赫晔辉骂C發(fā)上諭
    ,“宣示皇上繼統(tǒng)登極之事
    ,甚為著明,你可曾見過嗎”
    ?范世杰說他見過

    此時

    ,曾靜的案子牽涉呂留良的部分還沒有處理完
    ,雍正也不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朱批做低調(diào)處理:所奏甚屬可嘉
    。地方大員果一一將此等事概不隱匿消滅
    ,此等棍徒匪類
    ,何患不凈盡也。但覽其呈詞
    ,乃一不安分
    、希僥幸之小人
    ,亦無甚悖逆不法之意
    ,究問得情則已,非鋪張徹底之事
    ,將此諭亦令督撫知之

    戴瀚將雍正關(guān)于秘密審訊的諭旨傳給福建總督、巡撫后

    ,三人又在總督衙署對范世杰進行秘密審訊
    。審?fù)旰?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三人?lián)銜密奏
    ,說該案應(yīng)判范世杰流三千里。徒流人犯歷來由一個省的最高司法官按察使向刑部題奏
    ,但如此一來
    ,這個案子豈非盡人皆知?不符合秘密審理的要求
    。應(yīng)如何判處,戴瀚請雍正指示
    。雍正朱批:押交原籍
    ,命范世杰朔望宣講《大義覺迷錄》

    “三王讓位”這個案子說明什么?說明盡管事實上雍正的江山已經(jīng)穩(wěn)固

    ,但關(guān)于他得位不正的傳聞并沒有停歇下來。而且
    ,雖然雍正六年十一月十一日發(fā)布的歷史最長諭旨為他即位定了“標準”答案
    ,但民間仍不相信出自雍正諭旨的這個傳位“答案”。

    02 康熙

    ,難以跨越的高山

    雍正的“為君難”,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即他的父皇康熙是一座難以跨越的高山
    。康熙八歲即位
    ,十四歲親政
    ,在位62 年
    ,實際執(zhí)掌大清國55 年
    。更重要的是,康熙在數(shù)十年的皇帝生涯中
    ,在臣民中樹立了絕對高的威望
    ,這種威望不但來自康熙的雄才大略
    ,更來自康熙所說的
    ,數(shù)十年“心為天下耗其血,神為天下散其形”

    ▲康熙

    用雍正的話講:父皇是神一級的皇帝

    ,自己事事不如皇考
    這絕非雍正謙虛
    ,也不是對父皇康熙的溢美之詞,堪稱一種實際的表達
    。因此
    ,雍正即位之初乃至很長一段時間,他能夠打得最響的牌就是父皇
    。雍正在即位詔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孔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我皇考臨御以來,良法美政

    ,萬世昭垂
    ,朕當永遵成憲,不敢稍有更張
    ,何止三年無改

    ——《世宗憲皇帝實錄》

    雍正即位詔還說:朕的兄弟子侄甚多

    ,朕一定讓你們共享升平好福。即位詔書代表新皇帝的施政綱領(lǐng)
    ,在滿朝懷疑聲中
    ,雍正的這個承諾
    ,也是一份安民告示
    ,甚至是他即位后得到臣民支持的先決條件。因而
    ,雍正即位之初
    ,他面臨極大的壓力——王公大臣自然會把新皇帝的每一個動作與康熙相比較

    果然

    ,康熙去世尚不到百日,雍正還在服喪
    ,朝野就對他議論紛紛
    ,說他任用私人
    ,對兄弟很殘刻
    。雍正不得已為自己辯護說:“外間匪類,捏造流言
    ,妄生議論
    。發(fā)遣一人,就說朕報復(fù)舊怨
    ;擢用一人,又說朕恩出于私
    。今諸王大臣具在
    ,朕所用之人,何私之有
    ?天子簡用所知之人,乃分內(nèi)之事,非臣下所可妄議也
    。還有的說朕對待兄弟很殘刻
    ,殊不知朕諸弟兄家,有奸惡太監(jiān)數(shù)人
    ,用種種辦法引誘他們的主子
    ,如果公開審理
    ,勢必會牽連到朕的兄弟們
    ,朕顧念兄弟之情,加意保全
    ,將這些奸惡小人發(fā)遣遠方
    ,而有人就說朕陵逼弟輩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庇赫厣辏?/p>

    《魯論》有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朕受皇考鞠育教誨深恩四十五年
    ,今承大統(tǒng)
    ,惟思永永無改
    ,何止三年…… 朕仰體皇考圣心仁愛欲保全爾等之意,實出于至誠

    宋代政治家歐陽修專門作《為君難論》

    ,特別提出:“語曰為君難者,孰難哉
    ?蓋莫難于用人?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苯K雍正一朝
    ,質(zhì)疑他用人的聲音,從未斷絕過
    ,不是說他喜用新人
    ,就是說他用人太快
    ,退人也太快,官場像走馬燈一樣
    ,更重要的是把一批奔競之人抬到了前面
    。雍正一一辯駁,他說:“朕所用之人
    ,都是圣祖皇帝的舊臣
    ,朕不過由侍郎用到尚書,由尚書用到大學(xué)士
    。說朕喜用新人,可乎
    ?還有的無知之徒說朕進人太驟
    ,退人太速者。朕在藩邸時從未與外廷諸臣往還
    ,即便有認識的也非常少

    等后來即位后

    ,有內(nèi)外員缺,難道能不用人
    ,空著崗位嗎
    ?因為平時朕沒有認識的人,不得不在更廣泛的范圍內(nèi)選用
    ,等用了之后觀察其人,實不可用
    ,又不得不換人
    。故大自督撫提鎮(zhèn),乃至于道府參游州縣
    ,每一缺出,朕將吏兵二部月折
    ,翻閱再四
    ,每至終夜不寢,必得其人
    ,方釋然于中
    。此為君之難
    ,實不可以言語形容者也
    。”

    雍正二年

    ,雍正用黃叔琳為浙江巡撫
    ,但黃叔琳到任不足四個月
    ,雍正就把他罷免
    ,一時引起非常大的波瀾
    。雍正又為自己辯護。

    黃叔琳是清代很有名的學(xué)問家

    ,是康熙三十年一甲第三名進士
    ,俗稱探花
    ,當時年僅二十歲
    。任山東學(xué)政時,他獎掖人才
    ,與著名小說家蒲松齡過從頗密
    。雍正初年他任江南鄉(xiāng)試主考官,博通經(jīng)籍 的考生多被取為舉人
    ,“儒林文苑名臣,多出其中”
    。后黃叔琳調(diào)任吏部侍郎
    ,受命同兩淮 鹽政赴湖廣酌定鹽價,革除陋規(guī)
    ,當?shù)厣倘税傩諡樗麡浔鳌R苍S是看中黃叔琳是個人才
    ,雍正二年二月
    ,雍正將他外放為浙江巡撫。

    黃叔琳到任后

    ,正趕上浙江鬧水災(zāi)
    ,因此他奏請免除嚴州府所屬建德縣等錢糧
    ,隨即又奏請旌表貞節(jié)
    ,雍正對此很不滿意,說黃任巡撫以來凡事不公正辦理
    ,所奏事情不誠實
    ,朕很懷疑他。但這樣的事
    ,仍然不足以讓黃叔琳丟官。巧的是
    ,此時有人上密奏參劾黃叔琳
    。按照正常處理程序
    ,遇到參劾的折子,雍正應(yīng)該讓被參劾者黃叔琳“明白回奏”
    ,即給人講清楚的機會,然后再視問題的嚴重程度決定下一步處理辦法
    。雍正沒有這樣做
    。他把參劾人的姓名裁掉,把參劾折交給大臣討論

    大臣一看

    ,參劾的內(nèi)容主要是兩件事
    。第一件是黃叔琳庇護海寧鄉(xiāng)紳陳世侃
    。海寧陳家是清代有名的大姓巨室,陳世侃兄弟四人
    ,三個兄長都是進士
    ,而陳世綰更是民間傳說的“陳閣老”本人
    。著名武俠小說大家金庸先生也是海寧人,他的小說《書劍恩仇錄》就圍繞乾隆身世展開
    ,并杜撰了陳世綰的三公子
    ,即乾隆的親弟弟陳家洛這個人物,說他繼任紅花會總舵主后
    ,想與乾隆帝共同成就恢復(fù)漢家天下的宏業(yè)
    ,而熱戀陳家洛的香香公主為此犧牲了自己的愛情
    ,身侍乾隆
    ,欲助陳家洛一臂之力,但不幸失敗自刎
    ,葬于“香?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當然這是小說家的杜撰

    ▲海寧陳家

    參劾書講,陳世侃的家人與人發(fā)生糾紛

    ,陳世綰寫信給黃叔琳
    ,請他照顧。而身為浙江巡撫的黃叔琳
    ,竟然在審案時
    ,把民人賀懋芳亂棍打死,而讓陳世侃坐在后堂觀審
    。此事激起民憤
    ,百姓三次罷市。第二件事
    ,黃叔琳在審理湖廣鹽務(wù)時,收受商人吳雨山的賄賂
    。由于雍正把參劾人的姓名隱去
    ,大臣們對消息來源無法確定,也就無從判斷真?zhèn)?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故都不表態(tài)

    雍正見狀

    ,說:“黃叔琳前差江南主試及任吏部侍郎時
    ,聲名頗好,故用為浙江巡撫
    。任命下來后朕屢次召見他
    ,觀其神氣頓異,言語浮泛
    ,跪聆訓(xùn)旨,總不安詳敬聽
    。及到任后舉薦不公
    ,敷陳不當,密折奏請之事
    ,多屬支離,朕頻降嚴旨
    ,他竟然置若罔聞
    。今覽此奏,大概真確
    。事情雖然屑小
    ,但他初蒙委任,便如此放肆
    ,將來何事不可為?”命將黃叔琳解任
    ,由布政使佟吉圖署理巡撫印務(wù)
    ,庇護陳家事情
    ,交杭州將軍安泰、署理巡撫佟吉圖審理
    。雍正還責(zé)備 御史為什么不參奏!

    真正觸怒雍正的是

    ,黃叔琳上密奏之前
    ,先請托在廷諸臣向雍正奏聞,試探雍正的意向
    ,當?shù)玫娇隙ê簏S叔琳隨后上折
    。雍正認為
    ,黃叔琳的做法是對他不信任
    ,也是搖惑他的主見。雍正解釋說:“黃叔琳自到任以來
    ,朕沒有說他一個是字
    。豈能因朕誤用,就讓他貽害地方
    ?”隨即將其革職。

    此時距黃叔琳到任僅四個月

    。巡撫乃一省最高行政長官
    ,浙江又是非常重要的省份,雍正在一年之內(nèi)
    ,換了三個巡撫
    ,而黃叔琳到任僅有一百天
    ,就被革職。這引起很多議論

    雍正一再辯解:因為黃叔琳聲名好

    ,所以朕用他,但他到任后如此行事
    ,又焉得不行罷斥?乃謂朕輕用輕舍
    ,可乎
    ?案件經(jīng)安泰等審理,并沒有查出黃叔琳庇護陳家的事實
    。雍正帝為此斥責(zé)安泰蒙混結(jié)案
    ,將黃叔琳革職嚴審
    ,不久又將其抄家,罰赴浙東監(jiān)修海塘工程
    。雍正十年
    ,黃叔琳返回京城。乾隆即位后起用黃叔琳
    ,并將黃家抄沒房產(chǎn)賜還
    。當時黃叔琳的祖母年已九十二歲,率孫
    、曾輩謝恩

    康熙時期,封疆大吏在一個地方任職

    ,少則四五年
    ,多則十幾年
    ,是為了避免“官如傳舍”的弊端
    。雍正即位之初的二三年,封疆大吏換得非?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這有客觀原因,也有雍正主觀上“新人新氣象”的考慮
    。但人換得快
    、換得勤
    ,就會有一些議論
    。雍正做了很多解釋工作,希望取得臣僚的理解與支持

    康熙在臣民中樹立了崇高的形象

    ,他的很多做法帶有祖宗家法的性質(zhì)。因而
    ,雍正想實施任何新的舉措,都要冒破壞祖制的風(fēng)險
    。這也是雍正要面對的挑戰(zhàn)

    雍正五年正月,河道總督齊蘇勒等疏報

    ,去年十二月黃河澄清六百余里,這是幾百年罕見的嘉瑞。王大臣(總理事務(wù)王大臣)據(jù)此恭請雍正升殿受賀
    。雍正謙虛一番
    。不久又有河南巡撫田文鏡、漕運總督張大有等陸續(xù)奏報
    ,黃河之水澄清
    ,遠跨陜西
    、河南
    、江南、山東四省之境
    ,經(jīng)歷二十日之久
    ,誠亙古以來未有之瑞。

    大臣一再奏請雍正應(yīng)該接受天下臣民的祝賀

    。雍正說,天下事務(wù)巨繁
    ,不是皇帝一個人所能處理
    ,這是君臣努力,皇考保佑的結(jié)果
    ,應(yīng)該向皇考康熙帝祭告
    。于是雍正派人前去景陵告祭
    。內(nèi)外大小官員全部加一級

    這時,太常寺卿鄒汝魯進獻《河清頌》

    ,文中引用《尚書》“胤征”中的典故
    ,其中“舊染維新,風(fēng)移俗易”一句雍正大為不滿
    ,說自己即位以來
    ,“用人行政
    ,事事效法皇考
    ,凡朕所行政務(wù)
    ,皆皇考已行之舊章
    ,所頒諭旨,皆皇考已頒之寶訓(xùn)
    。初未嘗少有所增損更張也……今鄒汝魯所云‘舊染維新,風(fēng)移俗易’,不知出自何心
    ?亦不知有何所指
    ?且所移者何風(fēng),所易者何俗
    ?舊染者何事
    ,維新者何政”

    且《尚書》上的這句話

    ,此處豈可引用?雍正隨即翻出鄒汝魯從前在奉天府尹任內(nèi)的舊賬
    ,說他并不實心供職
    ,諸事怠忽,聲名亦很平常
    ,轉(zhuǎn)用為太常寺卿,又因他的弟弟縱容家人生事
    ,被參革職
    ,于是心懷怨望,形于顏色
    。今有河清祥瑞
    ,“朕并未令臣工進獻詩文”

    雍正認為

    ,鄒汝魯在所進冊頁內(nèi)出此悖謬之語,顯系譏訕
    ,甚屬可惡
    ,命交與九卿嚴審定罪。鄒汝魯隨即被革職
    ,發(fā)往湖廣荊州府沿江堤岸工程處效力。雍正對鄒汝魯?shù)奶幚?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并非單純的“因文治罪”
    ,而是雍正還沒有建立自己的施政體系,他認為自己是康熙事業(yè)的繼承者
    ,不愿與父皇康熙做區(qū)分
    。但問題就來了。

    03 雍正本人的擔(dān)當

    雍正登基做了皇帝

    ,他感到這是一份沉甸甸的大責(zé)任。雍正二年四月,他對大臣們說:

    古云:為君難

    。若只一身逸樂
    ,亦復(fù)何難?惟欲繼美皇考之治
    ,則憂勤惕勵,莫難于為君矣

    不久

    ,他又向滿漢大臣當面解釋為什么“自古為君難,至于朕躬纘承大統(tǒng)
    ,尤為難之難者”
    。他說:“世祖皇帝以沖齡繼位,圣祖皇帝以八歲即位
    ,一切制度皆漸次創(chuàng)定。朕由藩邸入登大位
    ,四十年來諸凡利弊
    ,悉所目睹,全在朕躬經(jīng)綸規(guī)畫
    ,以為萬世子孫之法
    。是以朝乾夕惕
    、兢兢業(yè)業(yè)
    ,務(wù)使寬嚴得中,方可垂之永久
    。若明知有弊不加整頓
    ,必加朕以懈弛不理之名,非治國經(jīng)邦之道也
    。朕若竭力整頓,而內(nèi)外大小臣工不能革面革心
    ,何以為政
    ?”

    總之,朕若能為令主

    ,則圣祖皇帝付托得人
    ,便是本朝列祖之功臣,若朕所行不當
    ,則并圣祖皇帝六十余年之苦心,俱付之流水矣
    。朕屢召大小臣工
    ,開誠布公,淳淳教諭
    ,至再至三
    ,今見爾等居心行事
    ,竟究積習(xí)未除…… 而乃以苛求之名歸之于朕

    ——《雍正朝起居注冊》

    這段話,可以說是雍正的肺腑之言

    ,也是他對自己與大臣們的期許和擔(dān)當
    大的方面說,是他給自己的歷史定位
    中國歷史屢次上演“三代現(xiàn)象”。入關(guān)后經(jīng)順治皇帝
    、康熙皇帝
    ,到雍正恰好是第三代。一切制度經(jīng)過近80 年的運行
    ,基本定型
    ,給雍正留下的施展空間實在有限。雍正不想做庸君
    ,他期許自己做一個“令主”,也只有這樣
    ,才能證明大清江山康熙托付得人
    ,而那些對傳位的種種質(zhì)疑,都會煙消云散
    ,歷史總會還我雍正一個公道
    。也唯有如此
    ,康熙一生的心血才能有持久回報

    但“法久生弊”,任何好的制度實行時間久了

    ,都會產(chǎn)生這樣那樣的弊端
    。特別是康熙晚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為政尚寬理念,留下許多問題
    。這樣的現(xiàn)實逼迫雍正必須改變
    ,而且要立即改變。但改變顯然不是皇帝一個人所能完成的
    ,必須有中央和地方的文武大臣的共同努力
    。而習(xí)慣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康熙晚年之政的大臣們,進入雍正時代
    ,有一類官員顯得很不適應(yīng)
    ,也跟不上步伐
    ;還有一類官員由于自身利益受到影響
    ,進而采取或明或暗的辦法予以抵制。

    如此一來

    ,不但雍正的用人遭非議
    ,雍正的為政也受到極大質(zhì)疑。這些議論
    、質(zhì)疑大體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

    一個說他苛刻

    ,一個說他操切

    雍正二年四月,因在朝會大典上

    ,刑部司官李建勛
    、羅植紊越朝章
    ,雍正將二人革職,交刑部治罪
    。刑部隨即以大不敬罪
    ,將二人判處斬立決,雍正改為斬監(jiān)候
    ,秋后處死。雍正說
    ,他即位以來
    ,立心不以己意輕殺一人。為什么將二人改為斬監(jiān)候
    ?就是看官員們是否畏懼法律
    。如果眾人仍不畏法
    ,秋后定行處決
    ,以為大不敬者之戒

    如此一來,二人就是眾大臣所殺的

    ,不是雍正所殺
    。后來在青海獻俘之日,見班行整齊
    ,祭壇之日
    ,大臣都很敬謹
    ,雍正說,既然通過整頓司官事件
    ,大臣們都遵章守法了
    ,也達到了整肅朝綱的目的,那么
    ,這兩個人就不用殺了
    。但刑部沒有體會到雍正的用意
    ,仍欲照法律辦事
    。雍正解釋說:“二人之所以可殺,朕是想通過這件事
    ,彰明法律
    ,現(xiàn)在既然人人皆知遵法,是法已明矣
    ,則犯法之人可從寬宥
    ,這是眾大臣生之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泵鼘⒗罱▌住⒘_植免罪釋放
    ,勒令回籍
    ,并行文該地方官勿令出境。

    盡管這樣處理

    ,但官員仍然認為雍正苛刻。

    雍正以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

    ,大刀闊斧推行新的舉措
    ,希望用雷厲風(fēng)行的手段,一掃康熙晚年頹怠的風(fēng)氣
    ,從而帶來新的局面
    。雍正元年正月初一
    ,雍正一連發(fā)布11 道諭旨,分別訓(xùn)諭地方文武官員
    。這11道諭旨
    ,絕非泛泛的官樣文章,而是很有針對性
    ,也切中時弊
    。更重要的是,雍正說到做到
    ,還親自抓落實
    ,這也讓很多官員抵觸。到雍正即位滿四年
    ,官員仍對此耿耿于懷

    雍正四年十月,他對大臣們說:“又有議朕求治太速者

    。朕受圣祖仁皇帝付托之重,實欲治益求治
    ,安益求安…… 然于臣下辦理政務(wù)
    ,從未嘗刻期促限也,但勵精圖治
    ,欲使天下臣僚
    ,振作奮興,去其怠玩
    ,上下交相勸勉
    ,庶底于有成。茍此志有或弛
    ,則庶務(wù)積而叢脞矣。朕自朝至夕
    ,凝坐殿室
    ,披覽各處章奏,目不停視
    ,手不停批
    ,訓(xùn)諭諸臣,日不下數(shù)千百言
    ,悉出于至公至正之心。如從前政令果有未協(xié)之處
    ,爾等能直陳其非
    ,朕即為改定
    。此時不言,日后私相議論
    ,發(fā)覺之日
    ,必治以重罪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正面講,雍正希望立竿見影

    ,快點見成效
    ,但反對他的人說他“操切”,意思是政策出得太快
    、過于倉促
    。但雍正有他的抱負和擔(dān)當
    。他對屬下說:“為君難,為臣不易
    ,但知難諸事是矣
    !為君為臣原是一苦境,不過盡此天地父母所生之身
    ,利益社稷蒼生
    ,造他日之福耳!”表現(xiàn)出一種難得的擔(dān)當

    雍正即位后,無數(shù)次與封疆大吏打招呼

    。雍正元年七月
    ,他在兩廣總督楊琳密奏上的朱批,最能表達一個新皇帝的決心
    。他講了三層意思

    第一,朕要給你們重新立規(guī)矩

    圣祖數(shù)十年來所立一切法度紀綱,何一事不盡善盡美

    ,皆緣爾等大吏負恩虛誑
    ,怠忽從事,日甚一日
    ,武備吏治馴至不可問矣……今朕不過將皇考所行之政
    、所立之法
    ,再宣諭爾等一次
    ,爾等若仍似康熙年間之奉行
    ,恐朕未必能如皇考之寬仁容恕也。身家性命
    ,當再三留心保重要緊

    第二,朕要給你們提要求

    自茲以往

    ,若仍以因循為安靜
    ,以隱飾為愛君
    ,以納賄為要務(wù),以賣法為巧宦
    ,則既負皇考之恩于前
    ,又負朕恩于后,一負而再負
    ,二罪俱罰
    ,恐爾等噬臍莫及也

    第三

    ,為君臣做出歷史的大期許。

    朕雖不謂上等圣明之君

    ,亦不為庸愚下流之主
    。爾等既遇知于此時,要當吐氣揚眉
    ,明目張膽
    ,上以報效朝廷
    ,次以垂芳竹帛為務(wù)

    這一切,標志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也預(yù)示雍正執(zhí)掌江山的13年
    ,定會不平凡。

    來源:林乾 歷史研習(xí)社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guoxue/13455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李自成進北京時,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
    公元1644年
    ,明朝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
    ,李自成率領(lǐng)新生的大順軍進入北京城
    ,崇禎皇帝朱由檢不愿投降受辱
    ,在順軍攻入紫禁城之前
    ,前往煤山自縊殉國,唯一陪著他殉國的
    ,只有貼身太監(jiān)王承恩一人 、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png" alt="李自成進北京時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 onerror="nofind(this)" >
    原創(chuàng)他沒參加過紅軍
    ,也沒加入八路軍
    ,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導(dǎo)讀:1955年,解放軍第一次實行軍銜制,當時一共有55人被授予上將軍銜
    ,是除10大元帥,10大將之外
    ,軍銜最高的將領(lǐng)
    。在這55位開國上將中,有一人的資歷最為特殊,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png" alt="原創(chuàng)他沒參加過紅軍
    ,也沒加入八路軍,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onerror="nofind(this)" >
    游覽青年點:知青下鄉(xiāng)
    ,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
    去遼西助農(nóng)賣大棗
    ,住在鄉(xiāng)下的村子里,清晨出來閑逛
    ,沿著一條小河往下走,景色不錯
    ,初升的太陽照著河水
    ,照著樹林,也照著一座院落
    。我走進的院落竟然是一處“青年點”
    ,還有一個小展覽館。展覽是有關(guān)知青的
    ,是一段特殊記憶的日子 ,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png" alt="游覽青年點:知青下鄉(xiāng)
    ,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 onerror="nofind(this)" >
    陳勝吳廣最先反秦,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不只是陳勝吳廣
    ,歷朝歷代凡是最先造反的沒有一個取得天下的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浩浩蕩蕩,但最后得到天下的卻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劉邦,最先起義的陳勝吳廣二人早已成為冢中枯骨
    。往后隋朝末年
    ,王薄
    、楊玄感等最先起義 ,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原因很簡單.png" alt="陳勝吳廣最先反秦,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