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xué)文化

      非常努力卻又事事無成
      ,怎樣最能改善現(xiàn)狀

      黃老道家 2023-11-02 20:59:57

      祿者,福也(《說文解字》)

      ,在古代漢語里面
      ,祿與福是同義詞,所以在現(xiàn)代漢語(包括古代典籍)里面
      ,我們經(jīng)常見到“福祿”
      ,其實都是說的一個東西:福報

      唐人李荃在注釋《陰符經(jīng)》的時候

      ,將“陰”字注釋為“暗”,因此
      所謂“陰”
      ,就是我們看不見的信息
      ;至于“德”
      ,《尚書?君陳》謂之:“有容,德乃大”
      所以“德”其實是一個容器,一個倉庫

      因此

      “陰德”,其實便是儲存福報的倉庫
      ,雖然這個倉庫看不見

      陰德雖然看不見

      ,但是陽間的福報卻是實實在在的,這就是從我們誕生開始
      ,從我們剛出生呼吸的第一口空氣開始
      ,一直到后來油米柴鹽、衣食住行,這些支持著我們的陽間生命的所有物質(zhì),就是經(jīng)由陰德轉(zhuǎn)化而來的福報

      因此,有時候我們雖然在生活中雖然很努力

      ,但是卻依舊處處碰壁,這就是因為我們福報消耗得太多
      ,而陰德又沒有得到及時的補充
      ,所以入不敷出
      ,陰德不足
      ,福報透支,是為“德不載物”——在陽世生活當(dāng)中的大多數(shù)福報都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遠離我們而去

      在道教的世界觀里面,陰陽兩股能量是持續(xù)不斷地相互轉(zhuǎn)化的

      ,雖然陰德(相對于陽間福報的陰性能量)
      ,我們看不到,但是它卻無時不刻地影響著(能看見的)陽間福報的呈現(xiàn)和消漲
      ,是為“陰陽相生”。

      有經(jīng)典為證:

      《淮南子·人間訓(xùn)》就有:“有陰德者必有陽報“

      《唐太古妙應(yīng)孫真人福壽論》中說:“人若奉陰德而不欺者,圣人知之

      ,賢人護之,天乃愛之
      ,人以悅之
      ,鬼神敬之,居其富而不失其富
      ,居其貴而不失其貴
      ,禍不及也
      ,壽不折矣,攻劫之患去矣
      ,水火之災(zāi)除矣
      ,必可保生全天壽矣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呂祖全書》中說:“積陰德者

      ,子孫榮昌”

      《玄天上帝百字圣號》中說:“君家陰德合天門

      ,歲小淹留禍不侵
      。”

      陰陽相生的轉(zhuǎn)換

      ,不僅涉及我們自己,還涉及我們的家族和子嗣,這就是因果承負:前人栽樹
      ,后人乘涼
      說到因果承負,我們來舉一個古代先賢的例子:

      宋朝名相范仲淹

      ,出身清寒,年青時很窮
      ,他決心將來若能出人頭地
      ,定要救濟貧苦者。

      后來當(dāng)了宰相

      ,便把俸祿拿出來購買義田
      ,分給貧窮無田地的人耕作。還給他們提供飯食
      、衣服
      ,凡是有婚喪嫁娶的
      ,還拿錢補貼他們。就這樣他用一人的收入養(yǎng)活了三百多家鄉(xiāng)親

      有一次,范仲淹在蘇州買了一處住宅

      ,一位風(fēng)水先生夸獎此屋風(fēng)水極好
      ,后代必出大官
      。范仲淹卻立刻把這個宅子捐了出來
      ,改作學(xué)堂。因為他想
      ,讓蘇州城百姓的子孫都能出人頭地
      ,比起一家獨自享福
      ,豈不更好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但范氏家族卻興旺了八百年

      !范仲淹四個兒子都德才兼?zhèn)洌?dāng)了宰相和大官
      。范家的后代一直到民國初年都不衰
      。其秘訣就在于范家子孫不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和“積德行善”的祖訓(xùn)

      綜上所述

      ,無論從陰陽相生來看,還是從因果承負來看
      ,我們便知道了:只要把陰德補足
      ,陽間的福報自然充沛。

      損壞陰德的行為

      1

      殺生

      殺生在一切行為中最折陰德

      。萬事萬物都有存在這天地間的權(quán)力,所以不能刻意殺害其他動物

      2

      發(fā)脾氣

      發(fā)脾氣叫做火燒功德林

      ,一把怒火把一切福德燒盡。對普通人發(fā)一次脾氣
      ,毀滅一百福德
      ;對父母長輩大德君子發(fā)怒
      ,毀滅一千福德。

      抵觸頂撞父母

      ,盛怒凌人
      ,是福薄命淺的最明顯特征
      ,世界上最沒有福氣的
      ,就是這兩種行為。

      3

      怨天尤人

      ,嫉妒諷刺挖苦辱罵他人

      這些損傷天地的德氣和和氣

      ,財氣全被毀滅
      ,如果沒有先輩的資財庇蔭,貧窮是一定的
      ,辦事不順

      遇到逆境不怨天尤人

      ,必有后福及子孫興盛。

      別人不好處

      ,要掩藏幾分
      ,這是渾厚以養(yǎng)天
      。養(yǎng)天
      ,才能得天獨厚
      ;說是非,是破壞天地的德氣
      ,引起鬼神怨憎,諸事不遂

      嫉妒諷刺挖苦人

      ,挖苦別人什么,自己將來就怎樣
      。臟話罵人
      ,比這更糟糕

      說人壞話

      ,這就已經(jīng)傷了天地間的和氣
      ,而招鬼神的降禍
      ;而且,將一些杯弓蛇影
      、恍惚無憑的謠言加以夸張、添醋
      ,講得如同目睹一般
      ,使被說的人氣憤得忍耐不下,致抑郁難言
      ,他這口怨毒之氣歷劫難消,豈會沒有索報之日
      ?只恐來日刀山劍樹有自己的一份。

      《論語》中說:泰山不辭土壤

      ,河海不擇細流
      。這段話的意思是為人要善于接受所有的人
      ,對于不同的思想
      、觀念和行為要兼收并蓄,才能成就自己

      4

      炫耀自己

      炫耀自己

      ,在什么地方自滿
      ,會招來人天鬼神嫉妒破壞
      ,所以炫耀什么,將來就在什么地方失落

      5

      好吃懶做

      ,好逸惡勞

      勤勞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美德

      ,想我泱泱中華,能夠讓13億人吃飽穿暖
      ,解決了全球人口總比例近20%(13:70)的溫飽問題
      ,所仰仗者,便是祖祖輩輩的辛勤勞作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可以說

      ,一個人如果好吃懶做好逸惡勞
      ,不但是折損自己的陰德
      ,而且上不能承祖宗民族之志,下不能負家族子孫之福
      ,因果承負
      ,必然禍及自己,乃至子孫

      增加福報的行為


      1

      孝行

      百善孝為先,孝的意義一般表現(xiàn)為孝順

      、孝敬等
      。道家認為孝道應(yīng)該是出于自然的一種行為,所以道家強調(diào)人要回歸一種“孝道”的本性
      ,孝敬父母尊敬師長
      ,這是本應(yīng)該做的事。

      道教將自然稱之為:“天道喜善憎惡”

      ,而“孝”無疑是“善之善”“大善”。人若盡孝
      ,上天將“移其命籍
      ,著長壽之曹”
      ,使其長為“種民”
      ,善行澤及子孫。

      2

      救人性命

      道教救人性命為上功

      ,《度人經(jīng)》說:仙道貴生
      ,無量度人
      。道教是貴生的宗教,在其濟世度人的宗旨中
      ,救人性命具有突出的地位
      。這話一點不假,更道出了救人性命會積下大陰德
      ,從而得到上天眷護善人得福報的真機

      葛洪祖師也說過

      ,道門以救人活命為上功。

      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序》中說

      ,人命最貴
      ,重于千金,一方藥濟人病痛
      ,功德過于千金
      。所以他將編纂的藥書稱為《千金要方》。

      正由于這樣

      ,道門中人,往往精研醫(yī)道
      ,擅長藥物學(xué)(本草學(xué))
      ,經(jīng)常義務(wù)為人治病
      ,或只受極低廉的酬金?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代社會,不少道觀尚保留著設(shè)立診所
      、醫(yī)院
      ,或者道長研究醫(yī)技為人治病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3

      助印經(jīng)書

      經(jīng)典經(jīng)書善書誕是人類文明的體現(xiàn)

      ,作者都是成道級別的大真人、大祖師
      。善書
      、經(jīng)書是賜予大智慧的
      ,是宣揚大道之理的載體

      經(jīng)書善書在手,沐浴真人智慧之光

      ,勝讀千經(jīng)萬典。

      助印經(jīng)書善書可以結(jié)下善緣

      、道緣,可以得到十天善神的擁護
      ,而邪祟不敢侵?jǐn)_真善人

      4

      戒殺放生

      道教在“慈心于物”方面,對動植物予以較多的關(guān)注

      。道教把動植物看作是有靈性的,就像對待人那樣對待動植物

      《太上虛皇天尊四十九章經(jīng)》說:“子欲學(xué)吾道

      ,慎勿懷殺想。一切諸眾生
      ,貪生悉懼死
      。我命即他命
      ,慎勿輕于彼
      。口腹樂甘肥
      ,殺戮充飲食
      。能懷惻隱心,想念彼驚懼
      。故當(dāng)不忍食
      ,以證慈悲行
      。”認為對待自然界的一切生命
      ,都應(yīng)當(dāng)懷有對待人的生所具有的那種惻隱之心

      放生的目的是為了救生,以慈善心

      ,慈悲行救助弱小生命脫離死亡
      ,重新獲得生機
      ,還其自由
      ,讓它們在相對良好和安全的環(huán)境中
      ,完成其生命的正常過程
      。所以放生應(yīng)當(dāng)遵守一些基本的準(zhǔn)則和要求進行。公眾號嗣漢天師府
      ,放生前應(yīng)當(dāng)施行一定的合理的方法,確保所要放生物命的健康
      ,要設(shè)身處地的考慮放生后它們生存的環(huán)境,尋找和確定良好的放生地點
      ,確保救生的義舉能夠成功有效

      其實,根本而言

      ,最有效的“放生”就是“不殺”——沒有交易,就沒有傷害
      ,只要我們盡量食素
      ,降低肉市的銷量
      ,商人們自然會減少對動物的屠殺

      5

      供養(yǎng)

      狹義的供養(yǎng)系指利養(yǎng)供養(yǎng)與恭敬供養(yǎng)等物質(zhì)方面的供養(yǎng)

      。但心行的供養(yǎng)是使物的供養(yǎng)真正具有意義的關(guān)鍵所在

      香供養(yǎng)是道教齋醮法壇的祭祀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香聞達十方無極世界

      ,靈通三界
      ,是通真達靈的信物
      ,道經(jīng)中多有記載。道教齋醮用香非常講究,道門香一定要是天然香料
      ,清凈至要
      。醮壇焚降真香,詹唐香
      ,白茅香,沉香
      ,青木香等。

      廣義的供養(yǎng)

      ,則不拘泥于特定對象,小至父母親朋
      ,大到十方一切眾生
      ,均可供養(yǎng),福報無量

      6

      興修大利

      協(xié)助建設(shè)公共設(shè)施,譬如開渠導(dǎo)水,修筑堤防

      ,修建橋梁
      、救濟貧困等,有錢出錢
      ,有力出力
      ,都算興建大利

      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

      ,都會說修橋鋪路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大功德
      ,只因修橋能度千萬人
      ,鋪路者能利萬千人。公眾號嗣漢天師府
      ,所以
      ,我們現(xiàn)在在各處集資修路修橋的地方都很容易看到鐫刻著出資人名字的功德碑
      。在大理州劍川縣有座與金沙江上鐵鏈橋同名的風(fēng)雨橋金龍橋
      ,橋亭上也有一副楹聯(lián):

      崇善懷德寸心昭日月,

      修橋鋪路陰騭積兒孫

      7

      行善勸善

      老子說:“道者,萬物之奧

      。善人之寶
      ,不善人之所保?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钡澜讨摹段牟劬庲s文》與《太上感應(yīng)篇》《關(guān)圣帝君覺世真經(jīng)》等都是道教勸人向善的書籍

      道教勸善書的倫理思想

      ,當(dāng)然體現(xiàn)了當(dāng)時的社會公德?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对企牌吆灐肪砣恕短霈槙?jīng)十善十惡》稱:“恤死度生
      ,救疾治病,施惠窮困”
      。“道”生養(yǎng)萬物
      ,行善亦是修道。

      老子勸導(dǎo)世人向善

      ,最能扣人心扉的名言即是:“天道無親
      ,常與善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眲袢藶樯?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特別勸導(dǎo)有能力、有機會的人
      ,在他們心中種下行善行的種子
      ,就會得到更多的善行
      ,可謂功德一件。

      持續(xù)做好事

      ,做善事
      ,累積善行,結(jié)善緣,則功德無量
      ,福報無量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guoxue/13762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 rel="prev"> 無人依靠的時候

      ,自己站直!

      下一篇: ,最全面介紹神秘道教的一篇文章

      !每位入門道友必看!" rel="prev"> 迄今為止
      相關(guān)文章
      李自成進北京時,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
      公元1644年
      ,明朝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領(lǐng)新生的大順軍進入北京城
      ,崇禎皇帝朱由檢不愿投降受辱,在順軍攻入紫禁城之前,前往煤山自縊殉國
      ,唯一陪著他殉國的
      ,只有貼身太監(jiān)王承恩一人。至于文武百官和天子親軍錦衣衛(wèi)等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png" alt="李自成進北京時,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 onerror="nofind(this)" >
      原創(chuàng)他沒參加過紅軍
      ,也沒加入八路軍
      ,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導(dǎo)讀:1955年,解放軍第一次實行軍銜制
      ,當(dāng)時一共有55人被授予上將軍銜
      ,是除10大元帥,10大將之外
      ,軍銜最高的將領(lǐng)
      。在這55位開國上將中,有一人的資歷最為特殊
      ,他不僅沒有參加過紅軍,也沒有參加過八路軍 ,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png" alt="原創(chuàng)他沒參加過紅軍
      ,也沒加入八路軍,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onerror="nofind(this)" >
      助戈恩潛逃的美國男子在日本受審
      ,當(dāng)庭表示后悔
      6月29日,據(jù)路透社報道
      ,美國男子邁克爾·泰勒在東京一法庭上表示后悔幫助日產(chǎn)集團前董事長戈恩逃離日本
      ,并稱“對給日本民眾及司法系統(tǒng)造成的麻煩表示歉意”
      游覽青年點:知青下鄉(xiāng)
      ,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
      去遼西助農(nóng)賣大棗,住在鄉(xiāng)下的村子里
      ,清晨出來閑逛
      ,沿著一條小河往下走,景色不錯
      ,初升的太陽照著河水
      ,照著樹林,也照著一座院落
      。我走進的院落竟然是一處“青年點”
      ,還有一個小展覽館。展覽是有關(guān)知青的 ,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png" alt="游覽青年點:知青下鄉(xiāng)
      ,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 onerror="nofind(this)" >
      同意3個條件就退兵 崇禎當(dāng)初為啥寧死不應(yīng)
      ,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
      明朝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檢繼承大統(tǒng)那年是17歲,正是心中有番大作為的好年紀(jì)
      ,想必他胸中也有廣闊的天地
      ,希望能靠自己的能力,讓已有衰勢的大明重現(xiàn)當(dāng)年盛況
      ,他知道這條路難走
      陳勝吳廣最先反秦
      ,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不只是陳勝吳廣
      ,歷朝歷代凡是最先造反的沒有一個取得天下的。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浩浩蕩蕩
      ,但最后得到天下的卻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劉邦
      ,最先起義的陳勝吳廣二人早已成為冢中枯骨。往后隋朝末年
      ,王薄
      、楊玄感等最先起義,卻也最先就義 ,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原因很簡單.png" alt="陳勝吳廣最先反秦,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