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文化

      迄今為止
      ,最全面介紹神秘道教的一篇文章!每位入門道友必看!

      黃老道家 2023-11-02 21:00:34

      道教和儒教一樣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

      ,是中國國人文化催生的
      ,道教以道家學說為主干
      ,講求長生不老
      ,畫符驅鬼
      。道教創(chuàng)立后尊老子為教主
      ,遵道貴德
      。故有學者說"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謂此身根法幻化
      ,業(yè)不可逃
      ,壽終有盡,道教獨欲長生不死
      ,變化飛升
      ,其不信天命,不信業(yè)果
      ,力抗自然
      ,勇然何如哉!"


      道教以"道"名教,對老子之道一要學習

      ,二要信仰
      ,三要繼承。四要發(fā)揚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蜓岳锨f學說,或言內外修煉
      ,或言符箓方術
      ,其教義就是以"道"及"道德"為核心,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道"而派生
      ,即所謂"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萬物"
      ,社會人生都應法"道"而行
      ,最后回歸自然
      。具體而言,是從"天"
      、"地"
      、"人"、"鬼"四個方面展開教義系統(tǒng)的
      。天
      ,既指現(xiàn)實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

      天界號稱有三十六天

      ,天堂有天門,內有瓊樓玉宇
      ,居有天神
      ,天尊、天帝
      ,騎有天馬
      ,飲有天河,侍奉有天兵
      、天將
      、天女。其奉行者為天道
      。地
      ,既指現(xiàn)實的地球和萬物,又指鬼魂受難之地獄
      。其運行受之于地道
      。人,既指總稱之人類
      ,也指局限之個人
      。人之一言一行當奉行人道、人德
      。鬼
      ,指人之所歸。人能修善德
      ,即可陰中超脫
      ,脫離苦海,姓氏不錄于鬼關
      ,是名鬼仙
      。神仙,也是道教教義思想的偶像體現(xiàn)
      。道教是一種多神教
      ,沿襲了中國古代對于日月
      、星辰
      、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靈都奉祖的信仰習慣
      ,形成了一個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復雜的神靈系統(tǒng)

      ,最全面介紹神秘道教的一篇文章每位入門道友必看.png" />

      道教在中國發(fā)展的幾千年來,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道教文化極其高雅,極其通俗。亦其中一部分已演化為民間世俗

      ,成為勞動群眾精神生活的組成部分

      道教文化紛繁絢燦,包羅萬象

      ,其內容龐雜多端
      ,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道教神學在道教文化雜而多端的內容當中
      ,有一個核心,就是道教神仙信仰
      。道教作為一個成熟的宗教
      ,具有一套自己的神學理論,有一種能夠吸引人們進行追求的宗教信仰目標
      。這種信仰就是
      ,人可以通過努力追求而成為長生不死、功能廣大的神仙
      。這種神仙信仰乃是道教所闡發(fā)的神學理論核心
      。道教產(chǎn)生之初,即已確立了其神仙信仰
      ,同時這一時期的道教還從古代哲學
      、原始宗教及古人的養(yǎng)生鍛煉等行為中吸取了許多成分,用來組建其有關神仙信仰的理論和行為體系
      ,奠定了道教神學發(fā)展的基礎
      。在"神仙信仰"這塊"磁石"的吸引之下,道教徒進行了種種吸收
      、創(chuàng)建文化的活動
      ,營造出一個龐雜的道教文化體系。

      2

      、道教倫理道教的倫理道德思想
      ,反映在道教的教規(guī)、戒律當中
      。道教的倫理道德觀念
      ,既吸收了道家的倫理道德觀念
      ,同時也吸收了儒、釋二家的
      ,故其內容愈來愈多
      ,亦愈來愈復雜。其中對道教倫理觀念影響十分顯著的是儒家以忠孝為主軸的三綱五常思想
      。但和儒家不同的是
      ,道教的倫理道德,主要是靠神靈的威力來貫徹的
      。道教一方面以長生成仙的美好幻想來引導人們自覺地遵守倫理道德
      ;另一方面又用賞善罰惡的神靈威力來迫使人們遵守倫理德。正面引導與反面恐嚇相結合
      ,使它的道德倫理準則
      ,在社會上發(fā)生更大的影響。此外道教的勸善書
      ,使道教的倫理道德思想更集中
      、更系統(tǒng)化和更通俗化。

      道教哲學3

      、道教文化以往道教被認為是一種低級通俗的民間宗教
      ,只有一些近于巫術的符水、齋教
      、科儀
      ,談不上哲學思辯。但如今大部分的學者皆認為道教有其哲學性的內容
      。道教哲學是為其教義服務的
      ,是其教理教義的思想理論基礎,換言之
      ,對道教教義的哲學論證就是道教哲學
      。道教哲學的思想素材一開始就來自中國哲學,主要是道家哲學
      。道教大量地利用了道家哲學的理性論證
      ,使道教思想中包含世界觀、認識論
      、倫理學
      、人生論等豐富的哲學內容,這些內容是道教哲學的基本范圍和構成成分
      。其中神仙不死之"道"是道教哲學的中心范疇
      ,神仙存在和人能成仙不死是基本的命題,論證人有無成仙的內在根據(jù)
      、人成仙取何途徑是其思想體系中最主要的一面

      4

      、道教金丹術金丹術是道教的一項重要方術,包括外丹和內丹
      。外丹即通常所說的煉丹術
      ,也稱外丹黃白術。外丹以丹砂
      、鉛
      、汞
      、硫為主要原料與其他藥物相配合置于爐鼎之中
      ,運用"飛"、"抽"
      、"伏"
      、"封"、"淋"…等等手段加以燒煉
      ,以求制得服餌后能使人長生不死
      、羽化登仙的仙丹妙藥。因相信服食金丹才能長生成仙
      ,故歷來道士莫不投入畢生心力加以煉制
      。雖然服食金丹最后并不能長生不老,但道士在煉丹過程中
      ,卻意外地推動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發(fā)展
      。隨著外丹術的逐漸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煉養(yǎng)人體精
      、氣
      、神的內丹術。內丹術繼承綜合了服氣
      、胎息
      、守一、存思等功 法
      ,對后來的氣功 影響很大

      5、道教醫(yī)學自道教創(chuàng)興之時

      ,道教就把醫(yī)術作為其傳道濟世的工具
      。而且隨著魏晉神仙道教理論體系的建立,道教徒更是把醫(yī)藥視為其追求和達到長生的必要輔助手段和必備知識
      。道教醫(yī)學"道法自然"的思想為理論指導
      ,加以進一步發(fā)展,從而形成了極富道教特色的人體醫(yī)學思想
      。道教醫(yī)學家經(jīng)過長期濟世行醫(yī)的醫(yī)療實踐活動
      ,積累了豐富的醫(yī)療經(jīng)驗
      ,并且發(fā)明創(chuàng)新了各種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道教醫(yī)學養(yǎng)生功法
      ,如房中術
      、服食、辟榖等等

      6

      、道教文化風水文化是中國古老的文化現(xiàn)象,對中國的社會、經(jīng)濟
      、文化都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道教建筑是道士布道傳教,供奉、祭祀神仙和舉行各種宗教儀式的場所,它不僅受到道教文化的影響,而且其建筑設計也體現(xiàn)了風水理念和原則

      從本質上看,風水文化和道教文化是兩碼事情,風水立足于世俗社會的生存需要,追求現(xiàn)實生活中的理想環(huán)境;而道教立足于超世俗的“仙界”和“仙境”,追求一種精神世界中的理想環(huán)境

      。但是,二者從內容和形式上表現(xiàn)出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理想環(huán)境的追求,又使二者之間產(chǎn)生了密切聯(lián)系。二者都包含了陰陽
      、五行
      、周易、八卦
      、九星
      、氣論等思想,風水中左青龍、右白虎
      、前朱雀
      、后玄武的理想環(huán)境模式中的四靈獸與道教中四個方位的守護神頗有淵源,道教中的符錄、齋醮
      、咒語等術語也同樣流行于風水中

      道教經(jīng)典《道藏》中收錄有如《宅經(jīng)》這樣的風水著作,道教叢書中也有關于風水師“相地”的記載,而許多道士同時也是民間的風水師。正因為風水文化與道教文化之間有諸多聯(lián)系,道教建筑除了深受道教文化的影響外,還包含了大量的風水理念和原則

      。風水理念和原則在道教發(fā)展演變的歷史過程中始終都影響著道教建筑
      。東漢末年道教成立之初,便有“治”的修道場所的設立,三國時期有“二十四治”、“二十八治”的空間概念,道教早期的“治”已經(jīng)有了風水文化的蘊涵
      。如《云笈七簽》中收錄有“二十四治”的首治“陽平治”的資料
      ,“治在昌郡彭洲九隴縣,去成都一百八十里,道由羅江水兩岐山入水路四十里。治道東有龍把守,神水二柏生其上;西南有泉,決水東歸”

      在資料中,作者記載了治所的路

      、門、泉
      、交通
      、方位等事項,這些關于治所山川形勢、水流、方位等地理環(huán)境的描述也正是風水文化所看重的
      。資料中關于道教早期治所地理形勢的提示性描述,說明在道教初創(chuàng)時期設立修道場所的時候,不僅考慮到了道士
      、香客和游客的出行方便、基本生活需要以及有利于傳道布教等因素,而且自覺不自覺地運用了風水文化中的“系統(tǒng)性原則”
      。所謂“系統(tǒng)性原則,即綜合考慮地處中心
      、交通便利、地域
      、資源、地質條件等客觀環(huán)境因素”

      道教建筑是道教文化的深刻反映,是道教思想和信仰體系的生動體現(xiàn),其建筑設計深受道教文化的影響;不僅如此,道教建筑自道教成立以來就受到風水文化的影響,在諸多方面都打上了風水文化的烙印

      。加強對道教建筑和風水文化研究,可以幫助我們全方位、多層次地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可以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

      7

      、修真理論修真者
      ,借假修真也
      。借此四大假合之肉身,修成吾金剛不壞之真身
      。古今天下
      ,沒有不死的肉身,只有永恒的法身
      。所謂:本來真性號金丹
      ,四大為爐煉作團。

      肉體者

      ,四大假合矣
      ,雖曰父母恩賜,然父精母血本為凡俗之物
      ,數(shù)十年后焉能不壞
      ?何為四大?地
      、水
      、風、火
      ,是也
      。地構成骨胳肌肉和臟腑,水構成身中之血液
      ,風構成呼吸系統(tǒng)
      ,火則構成身中之恒常體溫。

      修真又分現(xiàn)實修真及小說修真。小說修真的名詞和境界不具備任何可行性

      ,僅為小說家之言
      ,供人娛樂。

      通過燒煉金丹

      ,服食來達到長生的外丹術已逐漸沒落?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修真界主要以金丹大道的內丹學,即丹道為主流
      ,講究修煉神氣

      老子道德經(jīng)曾云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丹道即三返二
      、二返一
      、一合于道。其名詞為煉氣化神
      、煉神還虛(后又增添煉虛合道
      、虛空粉碎一說)即精氣神的返還過程。又因人精氣不足
      ,又創(chuàng)出補足精氣的練精化氣
      ,使人從后天補虧達到先天,以便開始修煉

      唐末五代以來

      ,以內丹說理解《參同契》的流派逐步壓倒外丹派,成為仙學的主流
      。著名內丹學家鐘離權
      呂洞賓、崔希范
      、陳樸
      陳摶、施肩吾
      、劉玄英
      、張伯端等以內丹仙學度人,奉《周易參同契》為丹經(jīng)之祖
      ,《參同契》作為仙家修煉秘典的價值被社會所公認
      。當時內丹仙學已發(fā)展到爐火純青的境界,開始形成一些各具特色的門派
      。這些內丹門派皆遠溯黃帝
      彭祖、王喬、赤松
      ,依托老子

      一派自稱傳自關尹子(唐代封文始真人),故稱文始派

      。另一派自稱傳自東華紫府少陽帝君王玄甫(漢代人)
      ,故稱少陽派。文始派以虛無為本
      ,以養(yǎng)性為宗
      ,法本《老子》、《莊子
      、《文始真經(jīng)》
      ,屬最上一乘虛無大道,虛極靜篤
      ,大徹大悟
      ,盜天地虛無之真機,頓超直入
      ,齊是非
      ,同人我,進入無天無地的混沌境界
      ,修性而兼修命
      。少陽派主張性命雙修煉養(yǎng)陰陽,以有為法而至于無為法
      ,分煉精化氣、煉氣化神
      、煉神還虛諸步驟
      ,次第分明,門派繁衍甚廣

      自唐末五代以來

      ,少陽派有鐘離權、呂洞賓
      、陳摶
      、麻衣道者、火龍真人
      、劉操
      、張伯端等大開法門,歷經(jīng)宋
      、金
      、元、明、清幾個朝代
      ,逐漸形成南宗
      、北宗、中派
      、東派
      、西派、青城派
      、伍柳派等門派
      。因而內丹仙學中有以文始派最高,以少陽派最大的說法
      。另有元
      、明間張三豐真人,綜合了文始派和少陽派之所長
      ,創(chuàng)三豐派(又稱隱仙派
      ,既不執(zhí)于有為,又不執(zhí)于無為
      ,于陰陽栽接中創(chuàng)一清凈法門
      ,兼具南宗和北宗的特點。

      這些眾多的門派

      ,從功法上講
      ,略分三類,其一是陰陽雙修的栽接法門
      ,其二是清凈孤修的靜坐法門
      ,其三是陰陽栽接派和清凈孤修派的結合體。

      根據(jù)門派不同

      ,所持論調各不相同
      ,每個人的情況又不同,功法亦千變萬化

      世俗修真門派以東派

      、西派、南派
      、北派
      、中派劃分,隱世門派為古仙派
      。(古仙亦有分別
      ,此處不便多述)簡而言之,修真方法無人引路不可私自修習
      ,否則后患無窮
      ,如今慕仙之士也要防止上當受騙

      道教符箓文化起源于人類早期對自然神力的崇拜,并在古代蟲書

      、篆書的啟發(fā)下
      ,摹寫云氣鳥獸等自然物,用特有的符號和圖文方式記載在某種特定的物品和材料上
      ,逐漸形成了符箓系統(tǒng)龐大而復雜的符圖和文字
      。其內容不但代表了天神的意志、旨令
      ,而且賦予了人們眾多的希望
      、祈禱和崇拜。古代有度朔山桃樹驅鬼避害的傳說
      ,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
      ,其下有神荼、郁壘二神
      ,能祛病辟百鬼
      。所以古人以桃木制成兩塊木板,左右各繪上“神荼”和“郁壘”的像
      ,稱為“桃符”
      ,這是最早的書符作箓。

      符箓術起源于巫覡

      ,始見于東漢
      。《后漢書·方術傳》載:"河南有麹圣卿
      ,善為丹書符
      ,劾厭殺鬼神而使命之。"又記:費長房向賣藥翁(被稱為壺公)學道
      ,賣藥翁"為作一符
      ,曰:'以此主地上鬼神。'……遂能醫(yī)療眾病
      ,鞭笞百鬼,及驅使社公"
      。"后失其符
      ,為眾鬼所殺。"

      道教在長期傳習符箓術的過程中

      ,創(chuàng)造了紛繁的符箓道法
      ,造作了眾多的符書。所創(chuàng)符箓難以數(shù)計符箓樣式千奇百怪
      。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四類:

      復文

      。多數(shù)由二個以上小字組合而成
      ,少數(shù)由多道橫豎曲扭的筆畫組合成形。主要見于《太平經(jīng)》

      云篆

      。據(jù)說是天神顯現(xiàn)的天書,實即模仿天空云氣變幻形狀或古篆籀體而造作的符箓
      。主要見于《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jīng)》

      靈符、寶符

      。由更為繁復的圈點線條構成的圖形

      符圖。由天神形象與符文結為一體的符箓

      。這類符箓也很多
      ,在古墓葬發(fā)掘中,亦曾發(fā)現(xiàn)過這類符箓

      符箓法派源流--符箓術導源于巫覡

      。《后漢書》載:麹圣卿"善為丹書符
      。"《后漢書·方術傳》記費長房向賣藥翁壺公學道
      ,壺公"為作一符,……遂能醫(yī)療眾病
      。"《云笈七簽》卷七《符字》說:"以道之精氣
      ,布之簡墨,會物之精氣
      。"某些道士
      、煉氣士書符時運氣于符上,以之治病
      ,可能產(chǎn)生一定療效
      。道書謂:"符無正形,以氣而靈
      。"

      符箓術是道教正一道的主要修習方術

      。宋元時符箓三宗(所謂"三山符箓")為茅山上清派、閣皂山靈寶派
      、龍虎山天師道

      咒與祝、詛

      ,在道書中通用
      ,是與神靈取得聯(lián)系的語言,大抵承繼古巫祝之術而來
      。同符一樣
      ,咒也是感召神靈
      ,以達到所祈求之目的的法術。

      符箓

      ,又稱“神符”
      、“符字”、“墨符”
      、“丹書”等
      ,是一種用朱或墨畫于黃色紙、帛上或木板上的特殊符號
      ,形似篆書
      ,難以辨認,給人神秘莫測之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缎T大義》解釋說:神符起“即龍章鳳篆之文,靈跡符書之字是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钡澜搪暦Q,這種符號文字
      ,是仿天上“三元五德八會”之炁
      ,自然結成的“天書云炁”而產(chǎn)生的。

      符箓的程序及畫法--符是溝通人與神的秘密法寶

      ,所以不是隨便可以亂畫的
      ,故有所謂"畫符不知竅,反惹鬼神笑;畫符若知竅
      ,驚得鬼神叫"的說法
      。畫符的方法成百上千,有的要掐訣存想神靈隨筆而來
      ,有的要步罡踏斗
      ,念動咒語……就是在鋪紙研墨、運筆等方面都十分考究
      ,其程序之復雜
      ,方法之繁瑣,足令善男信女們頭暈目眩

      中國古代修道者認為

      ,符咒作為山、醫(yī)
      、卜、命
      、相五術的根本
      ,是修道者與上天(靈界)對話的媒介和渠道
      ,通過這一渠道,可以讓九天神煞為我所用
      ,役神驅鬼以達到祈福禳災
      、祛病救人的目的。符咒是由"符頭"
      ,"主事神佛"
      ,"符腹","符腳"
      ,"符膽"等五要素所組成
      。若以符令引喻為人的話,符頭好比一個人的頭;主事神佛就好比一個人的思想和心臟;符腹就好比一個腹部的腸胃
      ,是我們書明符咒作用之地方;符腳就好比一個人的腳;符膽就好比一個人的肝膽
      ,一個符令若沒有符膽就好像門沒有鎖一樣,壞人都可隨便進入
      。因此
      ,符膽對符令而言有深足輕重之地位。

      符頭 一

      、自古以來
      ,符咒派別不少,但各拜其祖師
      ,有所不同
      ,就因為如此其符頭的暗號也有所不同。如許多符圖上常見的"三勾"就是代表三清(玉清元始天尊
      、上清靈寶天尊
      、太清道德天尊)或三界公(城隍,土地
      ,祖師)的記號
      。三勾在整個符上代表三清,在敕令及神名之下者代表三界公
      。下筆書此"三勾"時應暗念咒語:"一筆天下動;二筆祖師劍;三筆兇神惡煞去千里外
      。"一筆一句須恰到好處,就是所謂"踏符頭"
      。"符頭"也有敕令
      ,雷令……等等作為符頭,其種類繁多
      ,因教派不同有所差異
      ,一般請神,調兵遣將
      ,多書以"敕令"為符頭
      。如無"三勾"三清符號時
      ,必須咒曰:"天圓地方,律令九章
      ,吾今下筆
      ,萬鬼伏藏。"即可

      符膽是一張符令的靈魂

      ,是符的主宰,一張符能否充分發(fā)揮效驗
      ,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有符膽鎮(zhèn)守其中
      。書符一般都稱為入符膽,入符膽的意思就是請祖師(神明)鎮(zhèn)座于這一張符令之內
      ,把守此符的門戶
      。一般常見的符膽是"罡"字,也有"井"字
      ,也有"馬"字
      ,"化"字等不勝枚舉。然何謂符膽呢?符膽是由一些秘字所組合而成

      "叉符腳"

      ,用以結束符膽,結束一張符的書寫手續(xù)
      ,它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注:榔梅符法:符頂上三勾代表"三昧真火")

      畫符儀式的程序畫符有一定程序,決不可以簡單了事

      、順序顛倒
      。從總的方面看,畫符都要設壇行祭禮(尤其是道士)
      ,有所謂"總壇式"
      。總壇式里的總符咒寫有道士們通常信仰的神只--土地
      、城隍
      、東方青帝、南方赤帝
      、西方白帝
      、北方黑帝、朱雀大將
      、玄武大將
      、黑殺大將等。如:古代敦煌道士畫符時所設的總壇式圖中的總符咒。道士們還要造壇
      ,造兩塊天帝的印把子
      。這兩印是雕在壇上的,前后都要雕
      。也有不設"總壇式"或造壇的,如:"請仙箕法"等
      。請仙箕時
      ,用三盤果子,茶
      、酒各三盞供于正堂屋的神龕上…
      ,或供于臨時設在屋外某個方位,相當于供桌的飯桌上即可

      畫符前

      ,先要凈心--聚精會神,誠心誠意
      ,清除雜念
      ,思想專注,以及要凈身
      、凈面
      、凈手、漱口
      ,并要預備好水果
      、米酒、香燭等祭物
      ,還有筆墨
      、朱砂、黃紙等
      。對這些用品
      ,道士先用神咒來敕,以使其具有神威)

      畫符的時間禁忌:端午節(jié)是畫符

      、造符水的吉日,畫符造符多在這一天舉行
      。畫端午驅鬼符更是如此
      。每年有四天不可亂畫符,如若在這四天畫符;不但不靈驗
      ,而且還有害
      。這四天是農歷的三月初九、六月初二、九月初六
      、十二月初二
      。畫符最好選擇子時或亥時。據(jù)說此時是陽消陰長
      、陰陽交接之時
      ,靈氣最重,其次午
      、卯
      、酉時亦可。

      道教符箓雖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

      ,但從形式上看
      ,符又是一種具有抽象意義的書法藝術。早期道教符箓
      ,基本上是在隸書的基礎上形成的
      ,是漢代隸書若干字的結合。因此
      ,畫符就成了具有獨特意味的道教書法
      。后來,道教為了加強神秘感
      ,對漢字作了大膽的變形
      ,突破了字體筆畫的束縛,并吸收了古代各種字體的寫法
      ,特別是吸收了草書的寫法
      ,創(chuàng)造出人們難以辨認的一種文字。

      但符箓也不是道士隨意所為的產(chǎn)物

      ,而是有著一定規(guī)律的獨特文字
      。唐代書論家張懷?曾說:“案道家相傳,則有天皇
      、地皇
      、人皇之書各數(shù)百言,其文猶在
      ,象如符印
      ,而不傳其音指?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明代陳繼儒《記道家書》也說:“道家書學詳見于三洞經(jīng)教部”

      ,他認為道教書體共有32種,包括“本文”
      、“云篆”
      、“八體六書”
      、“符號”、“八顯”
      、“玉字訣”
      、“皇文帝書”、“天書”
      、“龍章”
      、“鳳文”、“玉牒金書”
      、“石字”
      、“題素”、“玉字”
      、“玉箓”、“玉篇”
      、“文生柬”
      、“玉札”、“丹書”
      、“玉策”
      、“福運之書”、“白銀之編”
      、“赤書”
      、“火煉真文”、“金壺墨汁字”
      、“瓊札”
      、“紫字”、“自然之字”
      、“會成字”
      、“瑯簡芯書”、“石箓”
      、“瑯簡蕊書”等

      道教的這些書體,對于一般人來說猶如天書

      ,無法辨認
      ,連宋代大書法家蘇軾也望字興嘆,他在《天篆記》中說:道教方士之書“筆勢奇妙
      ,而字不可識
      。”明代陶宗儀在《書史會要》中也認為
      ,道教的書法“其書類飛白而不真
      ,筆勢遒勁,莫能傳學?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笨梢?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道教書法有自己的體系和要求,它既來自于書法
      ,又不同于一般書法
      。但它對文字的大膽突破,進行富于想象的變化
      ,使道教畫符具有不可否認的審美價值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

      ,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guoxue/13763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怎樣最能改善現(xiàn)狀" rel="prev"> 非常努力卻又事事無成
      ,怎樣最能改善現(xiàn)···

      下一篇:

      !" rel="prev"> 王陽明:活得不順心
      ,源于五種不明智!

      相關文章
      ,當庭表示后悔">
      ,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png" alt="游覽青年點:知青下鄉(xiāng)
      ,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 onerror="nofind(this)" >
      同意3個條件就退兵 崇禎當初為啥寧死不應,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
      明朝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檢繼承大統(tǒng)那年是17歲
      ,正是心中有番大作為的好年紀
      ,想必他胸中也有廣闊的天地,希望能靠自己的能力
      ,讓已有衰勢的大明重現(xiàn)當年盛況
      ,他知道這條路難走,大概沒想到這條路如此難走 ,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png" alt="同意3個條件就退兵 崇禎當初為啥寧死不應
      ,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 onerror="nofind(this)" >
      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第1個僅有17人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
      眾所周知
      ,百家姓是中國孩童的啟蒙讀物,對于教育有著卓越的貢獻
      陳勝吳廣最先反秦
      ,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不只是陳勝吳廣
      ,歷朝歷代凡是最先造反的沒有一個取得天下的。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浩浩蕩蕩
      ,但最后得到天下的卻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劉邦
      ,最先起義的陳勝吳廣二人早已成為冢中枯骨。往后隋朝末年
      ,王薄
      、楊玄感等最先起義,卻也最先就義 陳勝吳廣最先反秦<div   id=,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onerror="nofind(this)" >
      為何魏忠賢剛被殺
      ,明王朝就垮了 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此種人
      縱觀明末和清末的情景,在清末
      ,維新派與守舊派相爭
      ,先進科技的引進逐漸成了必然,但皇權依然是至高無上
      ,而清末的道光
      、咸豐、慈禧面前來勢洶洶的列強
      劉備為何要傍上中山靖王
      ,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 這點是關鍵
      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應該都知道,蜀漢主公劉備
      ,早年只是個賣草鞋的小販
      ,日子過得很清貧,放到現(xiàn)在估計會被人嘲諷一句屌絲
      。但劉備卻從不為自己的窘境所自卑
      ,常說自己是皇叔,是中山靖王之后
      。那么 ,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這點是關鍵.png" alt="劉備為何要傍上中山靖王
      ,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 這點是關鍵"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