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傳奇與唐詩并稱為“一代之奇”
,其光彩照亮了唐代文學史
,也照亮了中國小說史
。
從傳記到傳奇,唐人傳奇如何化繭成蝶
?它在精神氣質(zhì)和藝術(shù)風貌上與傳記有什么不同?這些正是本文所要回答的問題。
《陳文新講唐人傳奇》,陳文新著
,東方出版中心2021年5月版。

一、唐人傳奇源出于史家傳、記而又不同于史家傳、記
“傳奇”一名的外延比較復(fù)雜
。本文所講的“傳奇”,僅指文言小說中的一個體類
。
關(guān)于唐人傳奇的文體淵源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曾說:“傳奇者流,源蓋出于志怪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边@一觀點得到不少研究者認同,如王運熙《試論唐傳奇與古文運動的關(guān)系》(《光明日報》1957年11月10日《文學遺產(chǎn)》版)就說:“唐傳奇的文體是在漢魏六朝志怪小說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20世紀80年代以降,諸多學者陸續(xù)提出了新的看法
。如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認為
,唐傳奇、尤其是單篇傳奇文,其“興起的一個真正前提”是前代的“歷史傳記小說和準歷史傳記小說”
;孫遜
、潘建國、熊明等將唐人傳奇的文體淵源追溯到漢魏六朝的雜傳雜記類作品
;吳志達《唐人傳奇》
、李宗為《唐人傳奇》等則認為唐人傳奇淵源于志怪、史傳
、民間說話等多種文體
。
其中,孫遜
、潘建國合著的《唐傳奇文體考辨》(《文學遺產(chǎn)》1999年第6期)一文
,是“唐人傳奇源出于傳記”之論的集中表達:
一,從語義
、分類角度來看
,“目前我們所謂的‘志怪小說’,乃是以題材為標準的分類名稱
;所謂‘傳奇小說’
,則是以文體為標準的分類名稱,從邏輯學的角度看
,它們分屬兩個內(nèi)涵不同
、外延交錯的概念?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本臀捏w而言
,傳奇小說大體以傳、記為名
,清楚顯示了它與傳
、記的承繼關(guān)系。
文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尽短綇V記》
二
,從目錄學的劃分來看,唐人傳奇也一向被視為傳
、記類作品
,《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遂初堂書目》《通志·藝文略》等都是這樣歸類的。宋人所編纂的總集
,如《太平廣記》卷四八四到四九二為“雜傳記”
,其中收入了13篇唐人傳奇,且都冠以“傳”和“記”之名
。
稍后的《文苑英華》卷七九二到七九六題為“傳”類
,其中收入了《長恨歌傳》《馮燕傳》這樣的傳奇小說。孫、潘就宋人的歸類解釋說:“一方面?zhèn)髌媾c人物雜傳的文體聯(lián)系非常緊密
,而另一方面
,傳奇在雜傳的基礎(chǔ)上又注入了新的文學因素,即小說的因素
,顯示出十分強烈的小說特征
,無論將其歸入‘雜傳記’還是‘小說’,都有其理由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扑稳嗽诳傮w上仍然傾向于將傳奇作品歸入‘傳記’類,這說明文體淵源關(guān)系
,乃是當時確立傳奇作品歸類標準的最重要因素
。”
其結(jié)論是:“傳奇就是繼承人物雜傳的文體傳統(tǒng)
,結(jié)合唐代其它文化
、文學因素而誕生的一種新文體,傳奇和人物雜傳之間存在十分密切的文體淵源關(guān)系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孫、潘的這篇論文
,對唐人傳奇的文體特征容或有說得不夠透徹之處
,但關(guān)于唐人傳奇源出于傳記的論述,則說得比較到位
。
盛氏刊本《閱微草堂筆記》
清代的紀昀在批評《聊齋志異》“一書而兼二體”時曾說:“劉敬叔《異苑》
、陶潛《續(xù)搜神記》,小說類也
;《飛燕外傳》《會真記》
,傳記類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ㄒ娛r彥:《姑妄聽之·跋》)
紀昀所謂“小說”,指的是子部小說
,包括我們說的志怪小說
;所謂“傳記”,則包括了《會真記》(即元稹《鶯鶯傳》)這些唐人傳奇
。紀昀稱唐人傳奇為“傳記”
,其實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文體歸類,也可以說是宋元明清時代的“常識”
。
從外在的構(gòu)架看
,唐人傳奇大體包括傳、記兩種體制?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皞鳌陛^多地繼承史家列傳的傳統(tǒng)
,對人物的生平、出處
、歸宿等有相當完整的交代
,文末通常還有一段論贊式的議論,如《南柯太守傳》《霍小玉傳》
;“記”注重的是事件的完整性
,雖然也寫到人物,但不必完整交代人物生平
,如《枕中記》《三夢記》
。有些作品盡管不以傳、記為名
,如《異夢錄》《湘中怨解》
,實際上要么采用傳的結(jié)構(gòu),要么采用記的結(jié)構(gòu)
,沒有例外
。
就文體的繼承關(guān)系而言,唐人傳奇源出于史家傳
、記或雜傳記
。至于六朝時期的若干源于子書的傳、記
,如阮籍的《大人先生傳》
、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其文體與史家傳
、記有別
,并非唐人傳奇所取法的主要對象。
如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所說:“阮籍之《大人先生傳》
,劉伶之《酒德頌》
,陶潛之《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咸以寓言為本
,文詞為末
,故其流可衍為王績《醉鄉(xiāng)記》,韓愈《圬者王承福傳》
,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等
,而無涉于傳奇?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中國小說史略》
所以
,本文所說的“傳
、記辭章化”的“傳、記”
,特指史家傳
、記或雜傳記,而不包括源于子書
、帶有寓言性質(zhì)的傳
、記。
尚未辭章化的傳
、記并不具備傳奇小說品格
,或者說,只有與辭章融合的傳
、記才算具備了傳奇小說品格
。
根據(jù)筆者的考察,唐人傳奇對私生活感情和日常生活的關(guān)注
,唐人傳奇對自然景物的鐘情
,唐人傳奇“有意幻設(shè)”的虛構(gòu)特征,唐人傳奇的第一人稱限知敘事(即以“我”的身份敘事)
,唐人傳奇的駢儷句式與華麗辭藻(即魯迅說的“藻繪”與“文采”)
,凡此種種,無不取資于辭章
,或者說
,主要取資于辭章。
所謂“有意”用辭章的方式改造傳
、記
,也就是“有意”用寫作辭章的方式來寫傳、記
。其情形有點像人們常說的“以文為詩”“以詩為詞”“以詞為曲”
,都是以跨越文類的方式創(chuàng)造新的文學景觀。
可以說
,在融合了辭章的題材和表現(xiàn)手法后
,傳、記就成為了傳奇
。唐人傳奇那些符合現(xiàn)代小說標準的特點
,就是這樣產(chǎn)生的。傳
、記辭章化開啟了小說發(fā)展史的新紀元。
《文言小說審美發(fā)展史》
二、傳
、記與辭章各有其寫作慣例
傳
、記與辭章屬于不同的文體類型,各有其約定俗成的寫作慣例
。早期的傳
、記是正史所用的一種載體,其主要職能是為治理天下提供歷史經(jīng)驗
。受這一職能的制約
,它在題材選擇和藝術(shù)表達上形成了若干特殊品格。
1.史家傳
、記在題材選擇和藝術(shù)表達上的顯著特征
就題材選擇而言
,史家傳、記至少有三個特征是引人注目的
。
其一
,史家傳、記的取材重心是社會生活
,自然景物在正史中歷來缺席
,而不僅僅是處于邊緣位置。這不是由于技術(shù)上的原因
,而是基于一種文體觀念:以社會生活為關(guān)注對象的史家傳
、記,它理應(yīng)與“泉石嘯傲”保持距離
。
當然
,這并不是說唐前的傳、記都與正史一樣保持了同樣的品格
,像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就有對自然風景的出色描繪。但《桃花源記》在文體上近于子書的寓言
,而不同于史家傳
、記。
其二
,史家傳
、記聚焦于“重大”題材,強調(diào)所敘事實與“天下興亡”有關(guān)
,“無關(guān)大體”的人生層面是受到忽略甚至排斥的
。所謂“無關(guān)大體”,即無關(guān)于“天下所以存亡”的大體
。自然
,這并不是說史家傳、記中絕無瑣事的記敘
,而是說
,如果偶有日常生活的逸聞趣事
,也被視為違規(guī)。
《管錐編》
其三
,史家傳
、記強調(diào)敘事的“實錄”原則。現(xiàn)代小說理論反復(fù)申述虛構(gòu)的重要性
,其潛在的比照對象正是史家著述
。這一事實不難理解:誰會看好一個編造事實的史家呢?如錢鐘書《管錐編》所說
,“我國史學之肇端”的標志之一即司馬遷確立了敘事徵實的原則
。
與題材選擇相呼應(yīng),史家傳記在藝術(shù)表達上也有四個顯著特征
。
首先
,史家傳、記排斥第三人稱限知敘事和第一人稱限知敘事
。蓋正史需要的是宏大敘事
,是對政治、軍事
、經(jīng)濟
、文化等各方面全局的把握。其寫作以史料的充分占有為前提
,全知全能是他的權(quán)利
,更是他的職責所在。限知敘事作為一種處理題材的方式
,有悖于史家“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價值取向
。
其二
,在史家傳、記中
,人物語言以理性化見長
,而個性化程度較低。蓋歷史著作的職能是經(jīng)由對事實的記敘揭示歷史發(fā)展的因果關(guān)聯(lián)和處理政治
、軍事
、經(jīng)濟、文化等社會現(xiàn)象的經(jīng)驗
,對人物語言的記敘從屬于這一職能
,那些個性化的生活語言因而常被忽略和省略。
《左傳》中被《古文觀止》等選本題為“曹劌論戰(zhàn)”的一節(jié)
,可以說是一個經(jīng)典的例證
。作者意在借曹劌的語言來“論”
,來傳達人物的識見,來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
,以理性化見長也就不足為奇了。
清光緒壬辰年寶善堂刻紅印本《春秋左傳》
其三
,史家傳
、記的描述語言偏于質(zhì)樸,對駢儷句式和華麗詞藻雖然并不完全拒絕
,但更傾向于保持節(jié)制
。唐代史學理論家劉知幾曾在《史通·敘事》中居高臨下地嘲笑了駢文習氣浸染歷史敘事的傾向:“其立言也,或虛加練飾
,輕事雕彩
;或體兼賦頌,詞類俳優(yōu)
;文非文
,史非史?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眲⒅獛姿^“文”
,指的是駢文一類注重藻飾和駢儷句式的作品。他認為
,將辭賦注重藻飾和駢儷的特征帶到歷史敘事中
,是極不得體的。
其四
,史家傳
、記在風格上排斥詼諧。古代中國重視等級和身份
,這導致了對喜劇性因素的輕視
。清初古文家邵長蘅曾在尺牘《與金生》中以嬉笑怒罵的口吻鄙薄明末小品文說:“明季文章自有此尖新一派,臨川濫觴
,公安泛委
,而倒瀾于陳仲醇、王季重諸君
。仆戲謂:此文章家清客陪堂也
。廣座中忽發(fā)一趣語,亦足令貴客解頤
,然人品掃地矣
。”詼諧被認為有損著述的品格
,而正史必須以莊重示人
。
2.辭章的寫作慣例與史家傳
、記大有不同
與史家傳、記形成對照
,辭章也有其一脈相承的慣例
。六朝時期的辭章主要包括詩、賦
、駢文
,其共同點是注重情感的抒發(fā),感受和意緒構(gòu)成文本主體
。
受這一職能的制約
,在題材選擇和藝術(shù)表達方面形成了若干重要的異于史家傳、記的慣例
,其中五個方面尤為顯著
。
其一,辭章尤其是辭章中的賦
,頗為關(guān)注兩性之間的交往
,豪俠題材和山水田園題材則在詩中占有顯要位置。
《中國小說的譜系與文體形態(tài)》
以賦為例:署名戰(zhàn)國宋玉的《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
,漢魏時期蔡邕的《青衣賦》
、曹植的《洛神賦》,東晉陶淵明的《閑情賦》
,等等
,都一以貫之地以兩性交往為書寫對象。昭明太子所編《文選》將其中的幾篇歸入“情類”
,足見這種“情鐘男女”的描寫
,已構(gòu)成賦的一個主要題材類型。至于曹植
、鮑照等高歌豪俠
,陶淵明、謝靈運等放筆山水田園
,尤為世人所熟知
。
其二,辭章
,無論是詩
、賦,還是駢文
,無不偏愛自然景觀的描寫
。辭賦、詩詞之所以偏重自然景物,與其文體職能有關(guān)
。子
、史的核心是說理或以事“寓”理,辭賦
、詩詞等則以抒情詠懷為主
。一份公告,一篇論文
,只有明確且準確地表達了作者的意圖才是成功之作
。而辭賦、詩詞雖然不一定排斥明確的意義或思想或內(nèi)容
,但也不一定依賴意義而存在。它偏重情調(diào)
,偏重氛圍
,偏重美感,因而必須仰仗情景交融的文字
。
其三
,辭章,尤其是辭章中的賦
,通常不避虛構(gòu)
。比如,枚乘《七發(fā)》假設(shè)楚太子有疾
,吳客往問
,借吳客之口描述了音樂、飲食
、車馬
、宮苑、田獵
、觀濤等虛擬場面
。《上林賦》《羽獵賦》等也充滿夸張和渲染
。而司馬相如《子虛賦》以子虛
、烏有這一類并非實有的人物為對話主體,更凸顯了賦的虛構(gòu)特征
。
唐代以前
,可以大量承載虛構(gòu)內(nèi)容的文體,主要是子書和辭賦
。諸子百家
,如《孟子》《
莊子》《韓非子》,以及秦漢時期的《呂氏春秋》《淮南子》等無不包含了大量的虛構(gòu)敘事。但諸子以及由諸子衍生出的阮籍之《大人先生傳》
,劉伶之《酒德頌》
,陶潛之《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一脈,重在說理而不重在抒懷
,重在內(nèi)容而不重在文辭
,與唐人傳奇的聯(lián)系并不密切。
包明叔錄陶淵明《桃花源記》
所以
,大規(guī)?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迷O(shè)為文而又以文詞為本的文體,還是諸子之外的辭賦
。如劉知幾《史通》卷十八《雜說下》所說:“自戰(zhàn)國以下
,詞人屬文,皆偽立客主
,假相酬答
。至于屈原《離騷辭》稱遇漁父于江渚,宋玉《高唐賦》云夢神女于陽臺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闭f的就是辭賦的虛構(gòu)。以子書和辭賦相較
,辭賦的虛構(gòu)在細節(jié)和場面方面也更為絢爛多彩
。
其四,辭章尤其是辭章中的詩
、賦
,在涉及到敘事角度的選擇時,雖然仍以第三人稱全知敘事為主
,但也不回避第一人稱限知敘事和第三人稱限知敘事
。
唐代以前,較早采用第一人稱限知敘事的
,主要就是詩
、賦,如班彪《北征賦》
、曹大家《東征賦》
。這類賦中的情節(jié),自然還不夠曲折
,但其第一人稱限知敘事的方式
,卻是極為新穎的。曹植的《洛神賦》
,敘黃初四年作者入朝后回封地途中
,經(jīng)過洛水
,與洛水女神相遇,兩相愛慕
,終因隔于人神之道
,未能如愿,不禁滿懷惆悵
。此篇敘事意味頗濃
,且長于摹寫人物情狀。
其五
,辭章注重語言的華麗
、駢偶,聲調(diào)和諧
。史家偏愛簡凈質(zhì)樸的語言
,辭章則更多講求語言的形、聲之美
。用典故
、用對偶、用華美的辭藻
,屬于形的方面;《金樓子·立言》所說的“宮徵靡曼
,唇吻遒會”
,屬于聲的方面。
從六朝的普遍情形來看
,抒情寫景是詩
、賦、駢文的核心內(nèi)容(寫景也可說是抒情的一個側(cè)面)
,而要在抒情寫景時達到理想的效果
,形、聲的講求是必不可少的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哉f,辭章語言的華麗
、駢偶
,是形式,也是內(nèi)容
。
《中國筆記小說史》
三、唐人傳奇是辭章化的傳、記
魏晉南北朝時期
,傳
、記以史為主要的托宿之地,時人稱之為“筆”,詩
、賦
、駢文則是集部的濫觴,魏晉南北朝人稱之為“文”
。一方面致力于文
、筆的區(qū)分,另一方面又傾向于以“文”的修辭來潤色“筆”
,這是魏晉南北朝文壇的一個有趣情形
。歷史著作如范曄《后漢書》的傳論、志怪小說如王嘉《拾遺記》等
,將辭章的駢儷
、藻飾引入傳、記
,在文體融合方面初見端倪
。
唐人則將這種自發(fā)的創(chuàng)作傾向發(fā)展成一種自覺的劃時代的風尚,創(chuàng)造了一種全新的文體——傳奇小說:從題材選擇來看
,唐人傳奇對私生活感情
、自然景觀和虛構(gòu)情事傾注了濃厚的興趣;就藝術(shù)表達而言
,唐人傳奇注重形式
、辭藻、聲調(diào)的經(jīng)營
,不僅采用第三人稱全知敘事和第三人稱限知敘事
,還不止一次采用了第一人稱限知敘事,“以文為戲”也是特點之一
。
如果要對其文類特征作簡明的界定和歷史的追溯
,可以說,“傳
、記辭章化”是較為圓滿的概括
。
《全唐五代小說》
“傳、記辭章化”
,從題材選擇和藝術(shù)表達兩個方面塑造了唐人傳奇的面貌
。
1.唐人傳奇的題材選擇與辭章一脈相承
就題材選擇而言,唐人傳奇至少在兩個方面與辭章相近
,而與史家傳
、記迥異。
其一
,聚焦于“風懷”是唐人傳奇之為唐人傳奇的一個題材特點
,豪俠題材和隱逸描寫也在唐人傳奇中占有顯著位置
。
所謂“風懷”,即兩性之間的情愛
。唐人傳奇是在德宗至憲宗朝臻于鼎盛的
,而其標志之一便是情愛題材的作品驟然勃興。沈既濟《任氏傳》
、許堯佐《柳氏傳》
、元稹《鸞鶯傳》、白行簡《李娃傳》
、陳鴻《長恨歌傳》
、蔣防《霍小玉傳》、沈亞之《湘中怨解》
、李朝威《柳毅傳》
、佚名《韋安道》以及《玄怪錄?崔書生》等,均為有聲有色的情愛名篇
。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卷五《詩話》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這一事實
,他說:“大抵情鐘男女,不外離合悲歡
,紅拂辭楊
,繡襦報鄭,韓李緣通落葉
,崔張情導琴心
,以及明珠生還,小玉死報
。凡如此類,或附會疑似
,或竟托子虛
,雖情態(tài)萬殊,而大致略似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程毅中《唐代小說史話》也說:“唐代小說主要是從史部的傳記演進而來,無論志怪還是傳奇
,最初都歸在雜傳類
。‘奇’和‘怪’的意思差不多
,不過‘奇’的概念較廣一些
,不但神仙鬼怪可以稱奇,人間的艷遇軼聞也可以稱之為奇
,后世就有把傳奇專指愛情故事的傾向
。裴铏的《傳奇》卻是以神怪和愛情相結(jié)合為主要特色的
。如果以《傳奇》作為唐人傳奇的代表作,那么傳奇和志怪的差別
,除了篇幅長短不同
,很重要的一點恐怕就在于是否會有愛情成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唐代小說史話》
“雖然唐人傳奇有不少神仙鬼怪的故事
,而且各個作家還有不同的藝術(shù)風格,但是在細節(jié)真實上比以往的史傳散文都有所進步
。它不僅寫故事
,而且寫出了人物的性格和感情。尤其在描寫青年男女的愛情時
,進入到了以往史傳散文的禁區(qū)
,因此突破了一般傳記文的范圍,開創(chuàng)了一種傳奇體的小說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以武犯禁”的豪俠在先秦一度備受推崇,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也曾專設(shè)《游俠列傳》
。但秦漢以后
,為俠者只有三條路可走:一是占山為王,成為綠林世界的好漢
;二是為清官效命
;三是橫行一方,實即土豪
。
自東漢班固《漢書》以降
,歷代正史不再為俠士立傳,這是因為
,行俠難以見容于大一統(tǒng)的天下
,作為社會階層的俠已不復(fù)存在。然而
,饒有意味的是
,從三曹七子到唐代的李杜,詩中的豪俠形象卻光彩照人
。
與詩中的豪俠形象相輝映
,在唐人傳奇中,通常被正史所摒棄的豪俠義士也成了主角之一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包S衫客”橫空出世,俠骨柔情
;馮燕風神高邁
,“殺不誼
,白不辜,真古豪矣”
;柳毅亦儒亦俠
,梗概多氣;吳保安與郭仲翔
,高行俠舉
,其人際關(guān)系超越了世俗的機變算計;昆侖奴以打抱不平為基本人生內(nèi)容
。
《中國文化中的小說傳統(tǒng)》
女俠的出現(xiàn)在小說史上尤具劃時代意義
。紅線、紅拂
、聶隱娘
,這是女俠中的佼佼者;而那些以復(fù)仇為人生主題的女俠
,則似乎對后世影響更大
。
唐人傳奇所描述的仙境,與陶
、謝
、王、孟的山水詩相通
,是對隱士生活的美化或詩化
。鄭還古《博異志》、李復(fù)言《續(xù)玄怪錄》
、裴铏《傳奇》里常有生機盎然的景物描寫
,《續(xù)玄怪錄·柳歸舜》《博異志·許漢陽》的想象之豐富、狀物之清麗
,尤為可觀
。這種“好游山水”、“永絕宦情”的心理
,自然與時勢混亂有關(guān),但一代文士熱衷于用傳奇小說來加以抒寫
,正說明它承續(xù)了山水詩和山水駢文的傳統(tǒng)
。
情愛、豪俠
、隱逸
,這三種題材向來為正史所摒棄,或處于正史的邊緣
,而在辭章和唐人傳奇中
,它們卻居于中心位置
。這一事實不容忽略:傳、記和傳奇同屬于敘事作品
,其題材選擇反而差異巨大
;而敘事的傳奇與偏重抒情的辭章,其題材選擇卻重合度極高
。這表明:從題材選擇來看
,傳奇是用辭章改造過的傳、記
,而不再是史家的傳
、記。
其二
,唐人傳奇將想象與虛構(gòu)的魅力發(fā)揮到了極致
。
唐人傳奇成熟于一種獨特的社交氛圍中。唐代的青年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