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藤原佐世所撰的《日本國見在書目錄》(以下簡稱《見在目》)是日本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敕編漢籍目錄
。
這部目錄,自從清代黎庶昌把它刊入《古逸叢書》以后,即為中國學者所使用
。大概因為此目錄屬日本漢籍
,撰者又是日本人
,國內(nèi)比較詳細評價
、研究這部目錄的學者似乎還不多
。近年來
,筆者收集了有關資料
,對此目錄以及它的撰者作了一些初步的考察。今不揣谫陋
,以部分考察結果就正于大方
,主要是:介紹撰者以及《見在目》的成書、流傳
、版本以及有關研究的現(xiàn)狀
,并就其學術價值談談看法。
1.藤原佐世其人

國內(nèi)學人對《見在目》的作者藤原佐世也許還不太熟悉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他的事跡
。
關于藤原佐世的生平事跡,見成書于江戶時期的源光主修的《大日本史》卷二一五《文學傳》
,矢島玄亮還編過一個年表
,見所著《日本國見在書目錄—集證與研究》。下列的事跡
,主要依據(jù)此二書
,筆者略加補充;為便于了解其經(jīng)歷
,對有關的歷史
、地理及職官制度,加按語作一些說明
。
藤原佐世(828-898)
,平安中期學者。式部卿藤原宇合之裔
、民部大輔藤原菅雄之子
。少時,曾就學于被尊為日本學問之神的菅原道真的父親菅原是善
。
初為攝政大臣藤原基經(jīng)家司
。[按:佐世與基經(jīng)關系非同一般,詳下。]
清和天皇貞觀(859-876)中
,對策及第
,舉文章得業(yè)生。補越前大掾從七位下
。[按:平安時期
,大學寮學生,原則上為五位以上或神官
、太政官的子弟
。學科有:紀、明經(jīng)
、明法
、算四道。其中
,置文章博士一名
,其下有文章得業(yè)生、文章生和擬文章生
。又
,古日本地方行政區(qū)域稱“國”,治所稱國司
、國衙
。“國”分大
、上
、中、下
,越前乃大國
,屬北陸道,略相當今福井縣
,當時是經(jīng)日本海跟海外交流的基地之一
。長官有四部官,也稱四等官
、四分官
,為:守、介
、掾
、目。大掾
,從七位下
。]
十四年(872
,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奉敕與大學頭巨勢文雄宴餉渤海國使于鴻臚館
。
陽成天皇元慶元年(877
,乾符四年)十一月
,天皇宴百官
,敘位六十四人。時
,佐世為民部少丞
、正六位上,賜從五位下
。[按:平安時期
,中央設八省:中務
、式部
、民部、治部
、兵部
、刑部、大藏及宮內(nèi)
。民部省
,其名取自于隋制,即唐之戶部
,主戶口
、田地、租稅
、山川
、道路等。民部省四部官有:卿(長官)
、輔(次官)
、丞(判官)、錄(主典)
,輔
、丞、錄
,各分大
、少。民部少丞
,一般為從六位上
。民部丞
,被稱為“顯官”,意思是晉升的階梯
。]
二年(878
,乾符五年)二月,授從五位下彈正少弼
,遷民部少輔
。
三年(879,乾符六年)四月
,天皇初讀唐玄宗注《孝經(jīng)》
,博士善淵永貞侍讀,佐世都講
。是年
,遷守右少辨。[按:平安時期
,朝廷中樞為太政官組織
,最高為太政大臣,其下
,設左
、右大臣、內(nèi)大臣
、大納言
、中納言、參議以及三局(左辨官局
、右辨官局
、少納言局)。辨官
,又稱“蘭省”
,有左右大辨、中辨和少辨
,合稱“六座”
,職掌草擬詔敕,以儒者或文章生充之
。佐世官職高于位階
,故曰“守”。]
八年(884
,中和四年)三月
,轉大學頭,右少辨如故
。[按:大學寮
,屬式部省
。四部官為:頭、助
、允
、屬。大學頭為從五位上
。]
光孝天皇仁和二年(886
,僖宗光啟二年)正月,為左少辨
。
二月
,遷式部少輔
,左少辨如故
。[按:式部省,八省之一
,似中國吏部
,主朝廷禮儀、文官考課及選敘
,大學寮屬焉
。其長官為“卿”,其次
,有大輔
、少輔各一名,以儒者充之
。]
宇多天皇寬平三年(891
,唐昭宗大順二年)一月十三日以后,除正五位下行陸奧守兼上野權介
。[按:據(jù)《見在目》卷首署銜“正五位下行陸奧守兼上野權介藤原朝臣佐世奉敕撰”
。佐世位階自“從五位上”升為“正五位下”;位階高于官職
,故曰“行”
。淳和天皇以降,上野
、常陸
、上三國作為親王封國,長官曰守
,次官曰介
,多不必赴國;“上野國權介”
,為其兼職
。陸奧國
,也稱奧州,略相當今福島
、宮城
、巖手、青森四縣全域和秋田縣一部分
。]
一月三十日
,拜陸奧守兼大藏少輔。[按:大藏省
,管理貨幣
、金銀、珠玉
、雜物
。其長官為“卿”,其次
,設大輔一名
、少輔二名。]
春
,貶謫陸奧國
。
九年(897,昭宗乾寧四年)秋
,遇赦
,拜左尚書。
醍醐天皇昌泰元年(898
,昭宗乾寧五年)返京途中
,卒。年七十一
。
佐世歷仕清和
、陽成、光孝
、宇多四朝
,仕至從四位下右大辨。除晚年謫貶陸奧六年余
,在朝近二十年
,常在君主左右。
佐世諳熟經(jīng)史
,尤善《孝經(jīng)》
。所著,除《見在目》外
,在陸奧嘗撰《古今集注孝經(jīng)》九卷
。
子文貞
,對策及第,至文章博士
、式部大輔正五位上
;其子后生,亦獻策為文章博士
。子孫相繼業(yè)儒
,世稱“式部家”云。
藤原佐世在京時
,奉詔修撰《見在目》
;奏上此書,蓋在寬平三年赴任陸奧之前
。
2.《日本國見在書目錄》的成書
因為今本《見在目》沒有撰者的序文
,所以,關于它成書的時間
,眾說紛紜
。據(jù)筆者所知,關于《見在目》之成書
,發(fā)表過意見的學者有:狩谷望之(木夜齋)、安井衡(息軒)
、島田重禮
、狩野直喜、山田孝雄
、和田英松
、神田喜一郎、山岸德平
、長澤規(guī)矩也
、太田晶二郎、川口久雄等
,可以說
,集日本中國學界之一代俊彥。限于篇幅
,挑選
、歸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見解,介紹如下
。
一
、成書于清和天皇貞觀末。持此說者
,有近藤正齋和小長谷惠吉
。近藤正齋說:“是書本邦貞觀中藤原佐世奉敕撰
,繼漢、隋二《志》古書目
,唯此書存
,且與《隋志》、《唐志》存佚互有出入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毙¢L谷惠吉進一步發(fā)揮此說,說:“筆者寧信正齋‘貞觀說’
,蓋貞觀年間奉敕
,寬平三年以后撰進。如認可貞觀十七年正月廿八日冷然院火災遂有編目動機
,編目自當立即在當年
、至遲次年,豈有空隔災后至寬平漫漫十幾年之理?”貞觀
,凡十八年(859-876)
,按小長谷惠吉之說,當在貞觀末
。
二
、成書于宇多天皇寬平三年后。持此說者有:狩谷望之
、安井衡
、狩野直喜、山岸德平
、山田孝雄等
。其中,安井衡說:“據(jù)頭銜
,蓋寬平中
,佐世在奧所輯,距今九百六十余年
。按史
,先是,貞觀乙未(十七年
,875)
,冷泉院火,圖書蕩然
。蓋此目所因作
,而所以有‘現(xiàn)在’之稱也。”說“寬平中”
,看似籠統(tǒng)
,但又說“佐世在奧所輯”,實際上是認為寬平三年以后
。狩野直喜就說得明確了:“至于此書之編撰
,其頭銜作‘正五位下行陸奧守兼上野權介’,據(jù)此推測
,可知成書于寬平三年以后
,即相當唐昭宗之世?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三
、佐世在京時秦敕修書,赴任陸奧前成書
。持此說者有:和田英松
、太田晶二郎、矢島玄亮等
。其中
,又分為二說。太田晶二郎認為
,成書于光孝天皇仁和
、宇多天皇寬平之交?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度毡練v標記‘蜜’之上限》注三曰:“宇多天皇在位期間
,未嘗召回佐世。醍醐天皇接位
,拜右大辨,死于歸京途中
。故佐世在陸奧期間
,決無新敕。蓋在阿衡紛爭以后
,佐世蒙基經(jīng)庇護奉敕而作
。要之,《日本國見在書目錄》實際撰作年代
,至遲當在寬平三年正月基經(jīng)去世以前
,故謂仁和、寬平之交或近似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笔笉u玄亮則認為,藤原佐世離京時并未最終完稿,此書乃由后人續(xù)成
。
筆者以為
,太田晶二郎之說或近是,即成書蓋在寬平三年藤原佐世赴任陸奧之前
。
上述諸說
,提及“阿衡事件”(或稱“阿衡紛爭”)以及冷泉院、冷然院等
,皆與《見在目》的成書有關
,在這里,簡單地介紹一下
。
藤原佐世之仕途與太政大臣藤原基經(jīng)關系密切
。藤原基經(jīng)(836-891),亦稱堀河大臣
。清和天皇朝太政大臣藤原良房的養(yǎng)子
。歷仕文德、清和
、陽成
、光孝、宇多五朝
。良房死后
,清和天皇貞觀十八年(876),九歲的幼主陽成天皇禪位
,下詔由基經(jīng)攝政
。元慶四年(880),拜太政大臣
。八年(884)
,基經(jīng)廢陽成天皇,擁立五十五歲的仁明天皇之子康親王
,是為光孝天皇
,仍攝政。仁和三年(887)閏十一月
,宇多天皇即位
。基經(jīng)上表乞歸政
。不許
。天皇再詔,詔書中有“宜以阿衡之任為卿之任”一句
。藤原佐世乃基經(jīng)家司
,以為詔書用“阿衡”之典
,貌為禮遇,實不與實權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jīng)深納佐世之言,拒不上朝視事
。阿衡
,乃商湯名相伊尹,佐湯伐桀
,平定海內(nèi)
。湯崩,立湯適長孫太甲
。帝太甲暴虐亂德
,伊尹放之于桐宮。三年
,伊尹攝政當國
,以朝諸侯。事見《尚書·商書》
、《史記》卷三《殷本紀》
。后人就把輔弼皇帝的賢相、尤其是代帝攝政的宰相
,喻為“阿衡”
。基經(jīng)攝政
,廢立天皇
,故橘廣相所擬詔書,比之“阿衡”
。事態(tài)僵持半年
,直至四年(888)六月,天皇下詔請基經(jīng)關白萬機(按:“關白”一詞
,即出此詔
;基經(jīng)乃首任關白),并斷罪橘廣相
,了結此事。史稱“阿衡事件”
,又稱“阿衡紛爭”
,乃平安時期一次權力爭斗。結果以藤原氏勝出而告結束
。從此
,基經(jīng)職掌關白權力,直至寬平三年(891)去世。佐世乃藤原基經(jīng)的親信
,故上引太田晶二郎論文
,以為佐世蒙基經(jīng)庇護,奉敕編撰此書
;其意思是
,此書當成書于基經(jīng)攝政之時。
冷然院
,平安時期后宮之一
,建于嵯峨天皇弘仁(810-823)年間。嵯峨天皇讓位后
,曾在此生活十余年
。之后,歷代天皇或太上皇多居于此
。貞觀十七年(875)正月
,遭遇火災,事見《三代實錄》卷二七:“廿八日壬子
,夜
,冷然院火。延燒舍五十四宇
。秘閣收藏圖籍文書為灰燼
,自余財寶,無有孑遺
。唯御愿書寫《一切經(jīng)》
,因緣眾救,僅得全存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敝链迳咸旎侍鞖v三年(949),改名“冷泉院”
。
至于編撰《見在目》的目的
,上述安井衡曾提及,今為通行之說
,即貞觀十七年冷然院火災
,為防止再次遭災,遂下敕編目
。其實
,此說并不見史載,只是安井衡的推測而已
。圖書亡失的動機有兵燹
、動亂
、禁毀、水火等
,火災乃其一
,應該此說不無道理。
此外
,《見在目》的編者藤原佐世自己還給我們透露了另一個編撰目的
。史部正史家著錄《后魏書》一百卷,隋著作郎魏彥深撰
。注曰:“右《經(jīng)籍志》所載數(shù)也
。而本朝見在書收魏彥深相雜才六十卷也,其余未知所在
。今為待后來
,全載本數(shù)?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痹瓉砭幾氨境娫跁蹦夸?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還有“為待后來”的意思。由此看來
,《見在目》同時還具有待訪目錄的性質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秘書省四庫闕書目》一卷,曰:“紹興改定
。其闕者注闕字于逐書下
。”就是這一類的目錄
。
跟編撰目的有關的另一個問題
,是此書的書題。現(xiàn)在
,通行本皆題《日本國見在書目錄》
,其依據(jù)是影印本的首頁書題。其實
,此書題當依此書尾題:《本朝現(xiàn)在書目錄》
。這個問題,太田晶二郎已經(jīng)注意到了
。他在《日本漢籍史札記·日本國見在書目錄編纂的精神》一文中指出:今本尾題為《本朝現(xiàn)在書目錄》
,其題意應為:“對中國(主要指《隋書經(jīng)籍志》)而言、本邦實在存在的漢籍目錄”
。此書的編撰精神(目的)
,與其說主要在于時間性的“見在(現(xiàn)在)”,不如說是空間性的“本朝”
;考慮此書的意義
、價值以及功用等,正確地理解它的題目非常重要
。
太田晶二郎還提出了今本的內(nèi)證
。一,史部正史家著錄《東觀漢記》一百四十三卷
,藤原佐世注曰:“今本朝見在百二卷
。”二
,史部正史家著錄《后魏書》一百卷
,隋著作郎魏彥深撰,注曰:“右《經(jīng)籍志》所載數(shù)也
。而本朝見在書收魏彥深相雜才六十卷也
。”三
,經(jīng)部小學家著錄《桂苑珠叢》十卷
,注曰:“件本,本一百卷
,而見在只第一帙
,其余未知在否云云?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侗境F(xiàn)在書目錄》的書題正與所云“本朝見在”
、“本朝見在書”、“見在”相呼應也
。其次
,他還提出了外證。最早提及《見在目》的平安時期的具平親王撰《弘決外典抄》卷首所列引書目錄《尸子》條
,注曰:“《本朝見在書目錄》不見
。”又
,鐮倉中期藤原孝范所撰《明文抄》卷五《文事部》提及此書
,曰:“《本朝見在書目錄》一萬八千六百十八卷?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碧锞Ф纱苏f
,可謂真知灼見。
此外
,此書收錄圖書的下限
,本應當在寬平三年以前,但今傳室生寺本《見在目》中卻有寬平三年以后的圖書
。今本卷末
,有“其后渡來數(shù)卷”六字
,就是一個證據(jù)。但是
,矢島玄亮據(jù)此
,認為藤原佐世離京時并未完稿、此書由后人續(xù)成的說法
,恐怕也說過了頭
。據(jù)筆者考證,藤原佐世不是“并未完稿”
,是完成此書書稿的
;后人也不是“續(xù)成”,僅僅是補充添加了極少量的圖書
。
順便提一下
,中國學者習慣簡稱此書為《日本目》,如果注明指的就是《日本國見書目錄》
,當然無妨
,但是,此書的書名當為《本朝見在書目錄》
,而且
,日本尚有其他各種目錄,日本學者習稱《見在目》
、《見在目錄》
、《現(xiàn)在書目》,所以
,以后如果使用簡稱的話
,最好還是稱《見在目》為妥。
3.《日本國見在書目錄》的流傳及版本
在《見在目》成書約一百年后
,其名第一次出現(xiàn)在具平親王的《弘決外典抄》
。具平親王(967-1009),乃村上天皇之子
。唐天臺六祖
、妙樂大師湛然嘗撰《止觀輔行弘決》一書以釋天臺智《摩訶止觀》,比較難懂
,具平親王遂于正歷二年(991)撰《弘決外典抄》解釋其中的漢籍(外典)之出典
。其書卷首載有《外典目·年代略記》,羅列了他引用的五十九種漢籍的書名
、卷數(shù)和撰者
。其中《尸子》條注曰:“《本朝見在書目錄》不見。”《大戴禮記》
、《字統(tǒng)》
、《七曜圖》三書注“《見在書目錄》不見”,《牟子》注“《見在書目》不見”
,《春秋左氏傳》注“《目錄》不見”
。無疑,他所說的《見在書目錄》
、《見在書目》及《目錄》,就是藤原佐世的《見在目》
。
平安
、鐮倉至室町時期,記載《見在目》的有關史料還有:鐮倉中期藤原孝范所撰《明文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