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霞客與《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公元1587—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
徐霞客以畢生精力進行旅游和地理考察。他自明萬歷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時年22歲)始游太湖,到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
表3徐霞客游跡游記對照表
年份年齡游跡游記萬歷三十五年(1607)22游太湖無游記萬歷三十七年(1609)24游泰山
徐霞客出生于一個世代書香的家庭
徐霞客的旅游方式非常簡單
閩
事實正是這樣。如他晚年在西南旅行考察
他一路廣交當代名士
,相互勉勵、互相學習,參與撰寫地方志等工作。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在云南雞足山時,他的腳病加重,難以行走,麗江木土司(太守)便派人用山轎送他回家,五月到達湖北黃岡,又經(jīng)那里的官府用船送到江蘇江陰家鄉(xiāng)(2)徐霞客的地理貢獻
徐霞客早年的旅行尚以名山大川的游賞為主
巖溶地貌是石灰?guī)r地區(qū)在流水侵蝕下形成的一種特殊地貌
關于巖溶地貌中的溶洞
第一,厘訂巖溶地貌的類型及名稱。
徐霞客將巖溶地貌中的許多地形給予歸類命名
,加之規(guī)范化,形成一套特有的巖溶地貌概念系統(tǒng)。如稱落水洞地形為“眢[yuān鴛]井”;圓洼地(漏斗地形)稱“盤洼”或“環(huán)洼”;石芽、石溝地形稱“石脊”或“石齒”;干谷地形稱“枯澗”。并用“石山”一名代替唐宋以來用巖、峰、崖等不同名稱對峰林地形的稱呼。這種厘訂類型及名稱的過程,也就是研究趨向科學化的過程。第二
,關于西南巖溶地貌發(fā)育的區(qū)域特征認識。徐霞客經(jīng)過考察
,首次明確了我國西南地區(qū)峰林石山的分布范圍是:東自湖南道州(今湖南道縣),西至云南羅平,南入廣西境內(nèi)。同時他還注意到石山峰林發(fā)育在各地的差異性,指出分布在云南、貴州、廣西三省的峰林石山地貌的區(qū)域差異特征,在《徐霞客游記》卷五(上)中,他說:粵西之山
,在純石者,有間石者,各自分行獨挺不相混雜。滇南之山,皆土峰繚繞,間有綴石,亦十不一二,故環(huán)洼為多。黔南之山,則界于二者之間,獨以逼聳見奇。滇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渾濁,惟撫仙湖最清?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現(xiàn)在看來
,徐霞客的這一觀點確實相當正確,表現(xiàn)了很強的地貌類型和區(qū)劃思想。第三
,對地下巖溶地貌的觀察研究。徐霞客是古代考察巖溶洞穴最多的地理學家之一
第四
,對巖溶地貌成因的分析。與過去的巖溶地貌觀察記錄不同
,徐霞客不僅以準確的文字描述巖溶地形的各種形態(tài)和分布,而且也注意對巖溶地貌成因的探討分析。例如,他指出漏陷地形(漏斗、落水洞等)是由于流水的侵蝕或溶陷崩塌而形成的。四坡陡崖的石山成因,他認為是由于石山上部崩塌,石山下部受流水侵蝕,上下夾攻而成崖。關于鐘乳石的成因,則明確指出“蓋石膏日久凝結(jié)而成”等等。這些都是極富科學性的見解。徐霞客除了在巖溶地貌方面的重要貢獻外
長江源于青海
然而
關于西南地區(qū)的南、北盤江的上源問題
正是由于徐霞客在地理學方面有許多卓越的見解,所以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guoxue/1603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上一篇:
潘季馴治黃理論中的地理思想
下一篇:
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
、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png" alt="李自成進北京時
,也沒加入八路軍,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png" alt="原創(chuàng)他沒參加過紅軍
,當庭表示后悔">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png" alt="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
,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這點是關鍵.png" alt="劉備為何要傍上中山靖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