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文化

      唐朝兵制

      佚名 2025-03-30 10:23:24

      (1)唐朝初期的兵制

      李淵父子在太原起兵時,兵力僅三萬余人

      。李淵建立大將軍府
      ,親任大將軍
      。長子建成任左領軍大都督,次子李世民為右領軍大都督
      ,三子元吉為中軍大都督
      。在向關中進軍的過程中,兵力增加很快
      。李淵稱帝后,沿用隋朝一整套制度
      ,所謂“唐承隋制”
      ,恢復隋末破壞了的府兵制即是一個例子(詳見后述)。李淵在關中地區(qū)12道設置軍府
      ,三個兒子也各開府領兵
      。中央以尚書省的兵部處理軍務。軍隊領導權由李淵親掌
      ,但征戰(zhàn)事宜則多交給三個兒子
      。特別是次子秦王李世民屢擔重任,重要戰(zhàn)爭多由他指揮
      。地方行政則恢復隋初的州縣兩級制,同時沿襲隋制
      ,在國內及邊境重要地區(qū)設置總管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李淵認為全國基本統(tǒng)一
      ,為結束軍事統(tǒng)治,廢總管
      ,改行都督制
      ,統(tǒng)十州以上的設大都督府,其次分設中都督府
      、下都督府
      。其時設大都督府的有洛
      、荊
      、并、幽
      、交五個州
      。到太宗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
      ,都督府增至41個
      。全國358個州,除京畿九個州外
      ,全部分屬這41個都督府
      。都督府設都督一人
      ,長史一人及錄事
      、參軍等員屬。都督主要負責地方軍的統(tǒng)御
      ,但與當?shù)剀姼疀]有隸屬關系

      (2)府兵制的恢復和發(fā)展

      唐朝建立之初,李淵父子就著手恢復府兵制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開始設置軍府
      ,把關中分為12道,每道置一軍
      ,每軍下轄若干驃騎府、車騎府
      。軍設將
      、副各一人,督領府兵耕戰(zhàn)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
      ,12軍各立軍號
      ,于是
      ,府兵制度逐漸從隋末的破敗中恢復過來。

      唐太宗即位后

      ,進一步整頓和充實府兵制度
      ,使之更加完備。貞觀元年(公元627年)
      ,唐太宗將全國劃為10道
      ,置軍府634個
      ,其中關中地區(qū)占261個
      ,占全部軍府的41%,形成“舉關中之眾以臨四方”(《新唐書》卷五《兵志》)的格局
      。并將驃騎府
      、車騎府改稱折沖府,以折沖都尉
      、果毅都尉分任正
      、副統(tǒng)將
      。所有軍府均隸屬于十二衛(wèi)府及東宮六率②
      。折沖府分為三等,上府1200人
      ,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
      。府兵的編制是10人為火,火設火長;50人為隊
      ,隊設隊正
      ;100人為旅,旅設旅帥
      ;200人為團,團設校尉
      。府兵的任務是擔任宿衛(wèi)
      、鎮(zhèn)戍和征戰(zhàn)。至此
      ,府兵制趨于定型和成熟。

      武則天時期

      ,為加強中原軍府
      ,曾設置若干特等府,以300人為一團

      折沖府直隸于所屬上級衛(wèi)府。府兵的調遣

      、征發(fā)權在皇帝手中
      ,由皇帝下敕書,通過兵部傳達執(zhí)行
      。如有戰(zhàn)事
      ,朝廷臨時點將
      ,率領從各地征發(fā)的府兵出征
      。戰(zhàn)事完畢,兵散于府
      ,將歸于朝
      ,使兵不識將
      、將難專兵
      ,這就有效地防止了將帥擁兵作亂,有利于中央集權的鞏固和國家的統(tǒng)一
      。正如《新唐書·兵志》所稱的:

      府兵之道

      ,居無事則耕于野
      ;其番上者
      ,宿衛(wèi)京師而已
      。若四方有事,則命將以出
      ,事解輒罷。兵散于府
      ,將歸于朝
      ,故士不失業(yè)而將帥無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漸
      ,絕禍亂之萌也

      《歷代兵制》也盛贊唐府兵制是井田制以來最好的兵制(“自井田不復,兵制之善

      ,莫出于此”)。

      軍府和地方長官無隸屬關系

      ,但州刺史也負有一定的軍事責任
      。如征發(fā)府兵時,朝廷向州刺史
      、折沖都尉同時下符契
      ,會同勘契后才能發(fā)兵
      。又如對練兵也有檢查督促之責
      ,加上州刺史品位較一般折沖都尉為高,故習慣上有上下級關系

      折沖府有內府

      、外府之分
      。內府是指左右衛(wèi)府所屬的五府(親府
      、勛一府、勛二府
      、翊一府
      、翊二府)
      、三衛(wèi)(親衛(wèi)
      、勛衛(wèi)、翊衛(wèi))和東宮左右衛(wèi)率所屬的三府(親府
      、勛府
      、翊府)
      、三衛(wèi)(親衛(wèi)
      、勛衛(wèi)
      、翊衛(wèi))
      。此外都是外府
      。內府衛(wèi)士都是由五品以上官僚的子孫充任
      。外府衛(wèi)士則主要是中小地主和富裕農民的子弟
      。內外各府的衛(wèi)士都擔任皇帝的宿衛(wèi)。

      府兵的武器裝備

      ,個人的由兵丁自備
      ,火
      、隊裝備由折沖府籌備
      。個人裝備包括:弓一、矢三十
      、胡祿(裝箭的工具)
      、橫刀、礪石
      、大觿〔xi西〕(解結錐)
      、氈帽、氈裝
      、行藤各一,麥九斗
      ,米二斗
      。番上宿衛(wèi)的由衛(wèi)府發(fā)給弓矢、橫刀
      。火裝備包括:六馱馬
      、烏布幕
      、鐵馬盂、布槽
      、鍤钁〔jue爵〕
      、鑿
      、碓
      、筐、斧
      、鉗
      、鋸各一,甲床二
      ,鐮二
      。隊裝備包括:火鉆、胸馬繩
      、首羈
      、足拌等。

      (3)府兵的服役

      唐朝初年

      ,沿襲隋朝舊制
      ,從編戶農民中征兵。農丁由保
      、閭
      、族、縣
      、州等各級地方政權管理
      。每保五戶
      ,每戶成丁以二人計算
      ,共10人。從10人中征二人為府兵
      。貞觀年間
      ,改為12丁取一
      。服役年齡
      ,唐初是20歲至60歲,后又改為21歲至61歲
      。唐玄宗時期一度改為25歲至50歲
      。府兵的揀選原則是“財均者取強
      ,力均者取富
      ,財力又均,先取多丁”(《唐律疏議》卷一六)
      。選中者輪番去衛(wèi)府或其他鎮(zhèn)戍服役
      。如遇征戰(zhàn),府兵有可能直接編為作戰(zhàn)部隊
      ,參加戰(zhàn)斗

      府兵服役期間,免除其個人的租庸調

      。在衛(wèi)府番上時
      ,給以“侍官”的榮譽稱號。征戰(zhàn)立功者授勛

      為充實府兵

      ,唐朝政府規(guī)定三年一揀選。一旦選中
      ,有了軍名
      ,即終身服役
      ,直到退役。服役后
      ,府兵不脫離本鄉(xiāng)
      、本土
      ,戶籍仍歸州縣
      ,掛籍軍府,田地也仍攙雜于農戶之中
      ,只有在番上教閱的時候
      ,才集中于折沖府或番上的場所,過軍隊生活

      所謂番上,是指輪番抽調府兵到其所隸衛(wèi)府或邊防重鎮(zhèn)服役

      。番上由兵部負責組織
      。每年番上次數(shù)依各軍府離番上衛(wèi)府的距離遠近確定,每次一個月
      。一般是500里五番(即將府兵分為五組,每五個月征發(fā)一次
      ,輪流上番)
      ,1000里七番,1500里八番
      ,2000里10番
      ,2000里以上12番
      。這種規(guī)定考慮往返耗費的時間和精力
      ,有一定合理性
      。但距京城太遠的府兵
      ,路途往返時間遠遠超過一個月的宿衛(wèi)時間。為解決這一問題
      ,唐朝規(guī)定
      ,可以并番(讓遠道而來的府兵連服兩個月的役,以減少其往返時間)或納資代番(交納一定的財物
      ,以免除番上)。

      除番上宿衛(wèi)外

      ,府兵還有臨時征發(fā)作戰(zhàn)的任務
      。如五番的府兵每人五個月應番上一次,如果臨時征發(fā)作戰(zhàn)達10個月以上
      ,回來以后10個月內可免除番上任務
      。如果不到10個月
      ,回來正好輪上
      ,則這次的番上任務也可免去。免番一般不超過三番
      。這種嚴密的番上制度
      ,使府兵番上宿衛(wèi)或征發(fā)作戰(zhàn)前后都能得到一定的休整和訓練
      。但是這種制度必須以相當穩(wěn)定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形勢作保證
      。當社會出現(xiàn)動亂時,番上宿衛(wèi)的府兵得不到按時更代
      ,這種制度也就無法繼續(xù)執(zhí)行

      十二衛(wèi)府是皇帝禁軍

      ,邊境重鎮(zhèn)關系到國家的安全
      ,都需要素質較好的士兵,番上就是執(zhí)行上述任務
      。輪番的辦法
      ,對某一折沖府而言,每月抽出人數(shù)不多
      ,對社會經(jīng)濟影響不大,府兵服役的時間不長且苦樂比較平均
      。在統(tǒng)治者看來
      ,這種制度的好處是能保證穩(wěn)定可靠的兵源。但從管理的角度看,番上也有缺點
      ,主要是時間太短,剛熟悉情況就要換班
      ,不利于內部的協(xié)作和訓練
      。而且,番上時往返路程遠較番期本身長
      ,對府兵個人的農業(yè)生產(chǎn)影響很大。如果折沖府有府兵1000名
      ,距番上地點500里
      ,應為五番,即五個月內分五次輪流番上
      ,每次200人
      ,每年每人要番上兩次,番期兩個月
      ,估計往返路途一次需24天,兩次48天
      ,約一個半月
      ,連同兩次番期近四個月。此外
      ,還需在府中教戰(zhàn)
      、校閱
      ,府兵用于生產(chǎn)上的時間就不多了

      (4)府兵的訓練和校閱

      府兵在折沖府時,農閑時進行訓練

      ,即所謂的“居常則習射
      ,唱大角歌”(《舊唐書·職官志》)。番上之前
      ,折沖府要集中考查府兵的技藝。每年冬季
      ,折沖府要校閱在府府兵
      ,借以進行戰(zhàn)術訓練。教戰(zhàn)的辦法
      ,據(jù)記載
      ,是每年冬天來臨時,“折沖都尉率五校兵馬之在府者
      ,置左右二校尉
      ,位相距百步。每校為步隊十
      ,騎隊一
      ,皆卷稍〔shuo碩〕幡
      ,展刃旗
      ,散立以俟。角手吹大角一通
      ,諸校皆斂人騎為隊
      ;二通
      ,偃旗稍
      ,解幡;三通
      ,旗稍舉
      。左右校擊鼓
      ,二校之人
      ,合噪而進。右校擊鉦〔zheng征〕
      ,隊少卻
      ,左校進逐至右校立所;右校復擊鉦
      ,隊還。左校復簿戰(zhàn)
      ,皆擊鉦
      ,隊各還。大角復鳴一通
      ,皆卷幡
      ,攝矢
      ,弛弓
      ,匣刃;二通
      ,旗矟舉
      ,隊皆進;三通
      ,左右校皆引還
      。是日也,因縱獵
      ,獲各入其人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新唐書·兵志》)值得指出的是
      ,大角每通都有不同的曲詞,要求士兵平時就習唱歌詞
      ,戰(zhàn)時從中辨別號令
      。通過大角、鼓
      、鉦、旌旗的變化
      ,訓練士兵的耳
      、目、手足
      ,要求動靜進止整齊劃一
      ,而縱獵更近于實戰(zhàn)
      。通過校閱,將士的戰(zhàn)術水平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5)府兵制的破壞和衰落

      唐朝初期

      ,府兵番上、戍邊一般都能按規(guī)定輪換
      ,勛賞也較豐厚,許多富人將當兵作為求取功名利祿的手段
      ,因此
      ,府兵制呈現(xiàn)出一派繁榮景象。從高宗
      、武后起
      ,由于同邊境各民族的頻繁戰(zhàn)爭,府兵得不到輪換
      ,以至出現(xiàn)了“壯齡應募,華首未歸”(《唐大詔令集》卷一○七《鎮(zhèn)兵以四年為限詔》)的情形。加上勛賞不行
      ,府兵地位下降
      ,當兵無利而有害,因此富人千方百計逃避兵役
      ,兵役負擔逐漸落到窮苦農民身上。番上制度也遭到破壞
      。宿衛(wèi)府兵被衛(wèi)府長官當作奴仆使用
      ,從事各種雜役,百姓恥作“侍官”
      。為躲避服役
      ,有些人甚至自殘手足
      。隨著土地兼并的嚴重
      ,作為府兵制的基礎的均田制也日趨破壞,府兵之家因不免雜徭
      ,貧弱不堪
      ,紛紛逃亡,府兵制難以繼續(xù)實行下去了
      。到唐玄宗開元年間,出現(xiàn)了折沖府無兵上番的局面
      。天寶八年(公元749年)
      ,被迫停止上番,折沖府從此名存實亡
      ,府兵制走向衰落。

      (6)募兵制的代興

      府兵制破壞后

      ,唐朝轉而依靠募兵
      。唐玄宗開元十年(公元722年),宰相張說建議招募將士
      ,以補宿衛(wèi)兵的不足
      。玄宗采納了他的意見
      ,于開元十一年在京兆
      、蒲、同
      、岐
      、華等州選募府兵和白丁12萬
      ,分隸諸衛(wèi),每衛(wèi)萬人
      ,分六番服役,稱為長從宿衛(wèi)
      。開元十三年改稱為彍騎
      。彍騎免征賦役,并分給土地
      。戶籍由兵部
      、州縣和衛(wèi)府分別管理。

      彍騎的產(chǎn)生

      ,標志著募兵制的興起
      。彍騎與府兵有著顯著不同
      。府兵是由農戶按規(guī)定出丁
      ,而彍騎則是自由應募;府兵已有田畝
      ,彍騎是應募后授田
      ;府兵不但負責宿衛(wèi),還要負責征戰(zhàn)
      ,而彍騎則專門負責宿衛(wèi)
      ;府兵自備資糧,彍騎則由官府發(fā)給

      彍騎以10人為火

      ,五火為團?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鹪O火長
      ,團設團長,平時在軍營附近教閱弓弩
      ,嚴格訓練。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
      ,彍騎改為左右羽林飛騎
      。天寶年間以后,彍騎之法又遭到破壞

      團結兵(團練兵)

      。府兵制遭到破壞后,開始出現(xiàn)團結兵
      ,又稱團練兵
      ,是由當?shù)丶邑斠髮崱⑸眢w強壯的男丁組成的
      。團練兵免除徭役
      ,春夏耕種,秋冬定期集中訓練
      。訓練期間由官府供給口糧
      。也允許在家里習弓射箭。如有戰(zhàn)事則應募出征
      。團練兵開始的具體年代不詳,武則天時期開始廣泛建立
      。到唐代宗時期明確規(guī)定:“差點士人
      ,春夏歸農,秋冬追集
      ,給身糧醬菜者
      ,謂之團練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資治通鑒》卷二二五)并規(guī)定了各州兵額。

      團練兵不脫離鄉(xiāng)土

      ,不完全脫離生產(chǎn)
      ,類似于府兵
      ,但不需要自備戎具
      、資糧,因而又有雇傭兵性質
      ,負擔也較府兵為輕
      。在戰(zhàn)亂年代,各州設有團練使
      、都團練使,由刺史
      、觀察使兼任
      。代宗大歷十二年(公元777年),罷各州團練使
      ,而以都團練使統(tǒng)率幾個團練兵

      長征健兒。長征健兒也稱“官健”

      、“防人”
      、“戍卒”,是唐代邊防軍的稱謂
      。唐在邊境地區(qū)設有軍
      、守捉、城
      、鎮(zhèn)
      、戍等邊防組織,置邊軍戍守
      。唐初
      ,邊兵由府兵輪番更代
      ,三年一輪換。開元以后
      ,規(guī)定各軍鎮(zhèn)可根據(jù)自己的情況
      ,于從戍人員和客戶中招募士兵。自愿長期戍邊的
      ,長年免賦
      。如果家屬愿意同往邊境,由官府發(fā)給田地房屋
      。這種招募來的邊兵稱為長征健兒
      。以后發(fā)展到所有軍隊都招募健兒,由官府發(fā)給糧食和春冬衣
      。原防人由自備衣糧變?yōu)楣俳o,所以也稱官健
      。因為家屬隨營的不多
      ,開元十六年曾規(guī)定長征健兒分五番,每年有一番回鄉(xiāng)度假
      。因此
      ,長征健兒又有職業(yè)兵的性質
      ,成為軍
      、鎮(zhèn)和有關州府的常備軍。

      隨著彍騎

      、團練兵和長征健兒的出現(xiàn),到開元
      、天寶年間
      ,募兵制全面取代了府兵制,直到唐朝滅亡
      ,宿衛(wèi)軍和邊防軍的一切兵員都來自招募

      (7)禁軍的演變

      唐朝中央禁軍,由南衙16衛(wèi)府番上宿衛(wèi)的府兵和北衙禁軍兩部分組成

      。南衙諸軍
      ,屯于宮南
      ,由宰相指揮
      ;北衙禁軍,屯于宮內
      ,由皇帝親轄

      北衙禁軍的形成和發(fā)展,有一個演變過程

      。唐朝初年,唐高祖李淵把隨同他起兵的三萬人留作宿衛(wèi)
      ,納入府兵系統(tǒng)
      ,稱為“元從禁軍”,屯于玄武門
      ,所以又稱北門屯兵
      。貞觀初
      ,唐太宗從元從禁軍中選善騎射者百人
      ,分二番在北門宿衛(wèi),稱“百騎”
      。又置北衙七營
      。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置左右屯營于玄武門,從諸衛(wèi)將軍中選人為統(tǒng)將
      ,稱為“飛騎”。唐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
      ,在左右屯營基礎上
      ,又增選府兵中的越騎、步射
      、擴充為左右羽林軍
      。武則天執(zhí)政時改“百騎”為“千騎”
      ,中宗時更發(fā)展為“萬騎”
      ,分左右營
      。玄宗將“萬騎”改為左右龍武軍。左右羽林軍與左右龍武軍通稱羽林親軍
      ,士兵來源于唐朝功臣宿將子弟和“良家子”
      。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置左右神武軍,又稱神武天騎
      ,與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合稱北衙六軍
      。為加強殿前保衛(wèi)力量
      ,肅宗又設殿前射生軍,分左右?guī)?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后又稱左右英威軍
      ,代宗時又改稱寶應軍
      ,德宗時再改為射生左右軍
      、左右神威軍。

      唐中期以后

      ,禁軍中的主要力量是神策軍
      。神策軍以宦官為統(tǒng)帥并由其完全控制。唐玄宗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
      ,唐朝為防止吐蕃進攻設置了一支戍邊部隊,稱神策軍
      。安史之亂期間
      ,神策軍赴中原參加平叛,兵力擴充至萬余人
      ,由宦官魚朝恩掌握
      ,后退駐陜州。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
      ,代宗為避吐蕃進攻,逃到陜州
      ,因神策軍護駕有功
      ,代宗回長安后,神策軍遂成為禁軍
      ,分神策左右?guī)?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德宗時又改稱左右神策軍,并特立護軍中尉兩名
      、中護軍兩名為最高指揮官
      ,均由宦官充任。不僅如此
      ,衛(wèi)府兵往往遙隸于神策軍,稱神策行營
      ,使神策軍不僅是宿衛(wèi)宮中的主要力量,而且成為維護唐王朝統(tǒng)治的重要力量
      。但是
      ,神策軍掌握在宦官手中,成為宦官專制的工具
      。唐憲宗(公元805—820年在位)即位后
      ,廢除神策軍,又廢神威軍
      ,改設天威軍。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又恢復為神策軍
      。直到唐昭宗景福二年(公元893年)
      ,在藩鎮(zhèn)威脅下,才把神策軍最后廢除
      。而左右龍武軍
      、左右神威軍
      、左右羽林軍六軍也名存實亡。

      (8)地方軍和邊戍制度的演變

      如前所述

      ,唐初沿襲隋制
      ,在內地及邊境重鎮(zhèn)設總管(后改都督)
      ,負責一個地區(qū)的軍政事務
      。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都督府增至41個
      ,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0年)并為24個
      ,按轄區(qū)人口分上、中
      、下三等。設大都督府的有揚、益
      、并
      、荊四州,中都督府是汴
      、兗
      、魏、博
      、冀
      、蒲、綿
      、秦
      、洪、越等州
      ,下都督府是齊
      、鄜〔fu夫〕、涇
      、襄
      、安、潭
      、遂
      、通
      、梁
      、岐等10州。都督府設都督一人
      ,長史一人及錄事參軍若干人
      。唐玄宗即位后,因奚
      、契丹等經(jīng)常擾邊,為加強邊境防務
      ,將邊境劃分為三個大區(qū)
      ,設立總管,以幽州都督宋璟為左軍大總管
      ,并州刺史薛納為中軍大總管
      ,兵部尚書郭元振為右軍大總管。稍后
      ,在原來10道的基礎上重劃15道
      ,每道以大將軍統(tǒng)率各道邊防軍,主將有時稱大總管
      ,有時稱大總督

      唐朝在邊境地區(qū)除設道外,還先后建立了六個都護府

      ,統(tǒng)一管理邊境重地的軍事事務
      ,常以重臣任都護
      ,權限極大
      。六個都護府是:

      安西都護府:貞觀十四年占高昌后,置西州(今新疆吐魯番東南)

      ,設安西都護府,后移治龜茲〔quci丘詞〕(今新疆庫車)
      ,統(tǒng)龜茲
      、于闐〔tian田〕
      、疏勒
      、焉耆〔zhe者〕四都督府。貞元三年(公元787年)
      ,這些地方被吐蕃占領

      北庭都護府:貞觀十四年置庭州(今新疆烏魯木齊),武則天長安三年(公元702年)置北庭都護府

      ,與安西都護府以天山為界
      ,分治天山南北。

      安北都護府

      ,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平定薛延陀后
      ,置燕然都護府,治金山(今蒙古國科布多)
      ,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改稱安北都護府。

      單于都護府: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建

      ,治云中(今內蒙古呼和浩特)
      ,后與安北都護府并屬朔方節(jié)度使。

      安東都護府: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

      ,唐攻占高麗
      ,在平壤置安東都護府
      ,后治所移至遼東故城(今遼寧遼陽)和平州(今河北盧龍)

      安南都護府:唐朝初年

      ,在交趾(今越南)設交州都督。高宗調露元年(公元679年)改交州都督為安南都護
      。治交州(今越南河內)

      都護府所轄的一般是就地招募的地方軍、邊防軍

      ,有大的征戰(zhàn)
      ,由朝廷派遣以府兵為骨干的軍隊參戰(zhàn)

      都督

      、總管、都護都是軍事長官
      ,開始不管民政
      ,高宗永徽年間(公元650—655年)以后,都督帶使持節(jié)的稱為節(jié)度使
      。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2年)以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河西節(jié)度使
      ,從此
      ,節(jié)度使成為固定官職和一級行政機構,重要鎮(zhèn)戍都設有節(jié)度使
      。節(jié)度使不但掌管軍政
      ,還兼管轄區(qū)內的屯田、度支
      、安撫,集軍政大權于一身
      。同時
      ,由于府兵制的衰落,邊兵主要就地招募而成
      ,從而形成將可專兵的局面
      。到玄宗天寶初期,全國共設10個節(jié)度使:安西節(jié)度使
      、北庭節(jié)度使、河西節(jié)度使
      、朔方節(jié)度使
      、河東節(jié)度使
      、范陽節(jié)度使、平盧節(jié)度使
      、隴右節(jié)度使
      、劍南節(jié)度使
      、嶺南節(jié)度使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各節(jié)度使所掌兵力49萬
      ,而京師部隊只有12萬彍騎
      ,唐初那種集關中兵力可控四方的形勢發(fā)生了根本變化,從而導致了安史之亂和由此形成的藩鎮(zhèn)割據(jù)局面

      安史之亂平息后,投降唐朝的安史舊將和平息動亂有功的將領多被任命為節(jié)度使

      ,成為藩鎮(zhèn)
      。節(jié)度使的設置也從邊境發(fā)展到中原地區(qū)。這些節(jié)度使由于掌有軍
      、政、財大權
      ,具有很強的獨立性
      ,成為與中央對抗的割據(jù)勢力
      。這些藩鎮(zhèn)
      ,或擁兵自立,或父死子代
      ,除與朝廷鬧獨立外
      ,相互間也爭戰(zhàn)不已,形成中唐以后長期的社會動亂
      。唐憲宗時期
      ,曾一度平定藩鎮(zhèn)
      ,但由于政治腐敗
      ,藩鎮(zhèn)割據(jù)分裂的局面無法從根本上扭轉。唐末農民起義后
      ,這種分裂局面更加嚴重
      ,大的割據(jù)勢力由節(jié)度使轉而稱王稱帝,最后終于導致唐代的滅亡和五代十國的出現(xiàn)

      (9)唐代的馬政

      騎兵在唐朝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起了重要作用

      ,唐太宗李世民尤好駿馬,著名的昭陵六駿石雕
      ,就是為褒揚李世民曾經(jīng)乘坐的六匹戰(zhàn)馬所立的赫赫戰(zhàn)功而作
      。唐初幾次關鍵性戰(zhàn)役,騎兵都有上乘表現(xiàn)
      。所以
      ,唐朝很重視馬政

      唐初

      ,太仆寺負責馬政,下設牧監(jiān)
      、丞
      、主簿、直司
      、團官
      、牧尉
      、排馬
      、牧長、群頭各級官吏
      ,按群放牧(一群有馬
      、牛120匹,羊620頭
      ,驢
      、騾
      、駱駝70頭)
      。太仆寺少卿張萬歲領群牧時,政績斐然
      ,自貞觀至麟德(公元627—664年)40年間
      ,養(yǎng)馬多達70余萬匹。

      張萬歲以后

      ,唐朝馬政漸廢。高宗永隆年間
      ,夏州牧馬死失19萬匹
      。玄宗開元年間,國馬消耗更多
      。為增加馬匹數(shù)量
      ,朝廷曾在邊境地區(qū)以用一個“游擊將軍”的頭銜換30匹馬的辦法解決軍馬問題
      。這當然不是辦法,于是
      ,朝廷重新重視馬政。至開元十三年(公元724年)
      ,太仆寺所養(yǎng)馬匹達到43萬
      ,較之開元初年的24萬匹大為增多。此后
      ,又通過與突厥互市
      ,買其馬于隴右、河東
      、朔方。天寶后
      ,又興私家養(yǎng)馬之風
      ,王公貴族和軍中將校群起養(yǎng)馬。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
      ,僅隴右群牧養(yǎng)的馬牛駝羊即達60余萬匹(頭)
      ,其中有馬近33萬匹。安祿山利用久居邊境重地的有利條件
      ,私選甲馬,故其兵強馬壯
      ,勢不可擋。

      安史之亂后

      ,吐蕃西侵
      ,隴右監(jiān)牧馬匹被掠,唐朝馬政自此一蹶不振
      ,至唐文宗時完全廢弛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guoxue/1605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李自成進北京時
      ,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png" alt="原創(chuàng)他沒參加過紅軍
      ,也沒加入八路軍,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onerror="nofind(this)" >
      助戈恩潛逃的美國男子在日本受審
      ,當庭表示后悔
      6月29日
      ,據(jù)路透社報道,美國男子邁克爾·泰勒在東京一法庭上表示后悔幫助日產(chǎn)集團前董事長戈恩逃離日本
      游覽青年點:知青下鄉(xiāng),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
      去遼西助農賣大棗
      ,住在鄉(xiāng)下的村子里,清晨出來閑逛
      ,沿著一條小河往下走
      ,景色不錯,初升的太陽照著河水
      ,照著樹林
      ,也照著一座院落。我走進的院落竟然是一處“青年點”
      ,還有一個小展覽館 ,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png" alt="游覽青年點:知青下鄉(xiāng)
      ,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 onerror="nofind(this)" >
      同意3個條件就退兵 崇禎當初為啥寧死不應,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
      明朝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檢繼承大統(tǒng)那年是17歲
      ,正是心中有番大作為的好年紀,想必他胸中也有廣闊的天地
      ,希望能靠自己的能力,讓已有衰勢的大明重現(xiàn)當年盛況
      ,他知道這條路難走
      ,大概沒想到這條路如此難走,甚至到了絕路 ,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png" alt="同意3個條件就退兵 崇禎當初為啥寧死不應,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 onerror="nofind(this)" >
      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
      ,第1個僅有17人,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
      眾所周知
      ,百家姓是中國孩童的啟蒙讀物
      ,對于教育有著卓越的貢獻。百姓一詞既是表明中國姓氏之多
      ,也是對于天下蕓蕓眾生的統(tǒng)稱
      。時至今日,中國的姓氏何止百姓之多
      ,實際上已逾5000之數(shù)
      。不僅如此 ,第1個僅有17人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png" alt="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第1個僅有17人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 onerror="nofind(this)" >
      陳勝吳廣最先反秦
      ,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不只是陳勝吳廣,歷朝歷代凡是最先造反的沒有一個取得天下的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浩浩蕩蕩,但最后得到天下的卻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劉邦
      ,最先起義的陳勝吳廣二人早已成為冢中枯骨
      。往后隋朝末年,王薄
      、楊玄感等最先起義 ,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原因很簡單.png" alt="陳勝吳廣最先反秦,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onerror="nofind(this)" >
      為何魏忠賢剛被殺
      ,明王朝就垮了 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此種人
      縱觀明末和清末的情景
      ,在清末,維新派與守舊派相爭,先進科技的引進逐漸成了必然
      ,但皇權依然是至高無上
      ,而清末的道光、咸豐
      、慈禧面前來勢洶洶的列強
      劉備為何要傍上中山靖王
      ,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 這點是關鍵
      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應該都知道,蜀漢主公劉備
      ,早年只是個賣草鞋的小販
      ,日子過得很清貧,放到現(xiàn)在估計會被人嘲諷一句屌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