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證的中醫(yī)辨證分型,喘證的中醫(yī)辨證論治
道醫(yī)
2023-06-24 17:57:19
喘證,簡稱喘
,亦稱喘逆
、喘促。古稱上氣
、喘息
。一般通稱氣喘
。指呼吸急促
,甚則張口抬肩,難以平臥為特征的一種病癥
。其發(fā)病與肺腎密切相關(guān)
,由于風(fēng)寒犯肺,腠理郁閉
,肺氣壅寒
,肺失宣降,而上逆為喘
。風(fēng)熱入肺
,或風(fēng)寒郁而化熱,熱不得泄
,肺氣脹滿
,清肅失司,亦能氣逆而喘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蝻嬍巢还?jié),脾失健遠(yuǎn)
,積濕生痰
,以及素體痰濕偏盛,肺為痰壅
,不得宣暢
,導(dǎo)致呼吸緊促迫而成喘。又可因久咳傷肺或病久肺虛
,氣短而為喘者。若病久腎虧
;或年老體弱
,攝納無權(quán),則少氣而喘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傊赏庑疤禎巅辗握邽閷?shí)喘;精氣內(nèi)虛
,肺腎出納失常者為虛喘
。如張景岳說:“實(shí)喘者有邪,邪氣盛也
;虛喘者無邪
,元?dú)馓撘病?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又有下虛上?shí)之證,必須權(quán)衡輕重
,標(biāo)本兼治
。
臨床上如支氣管哮喘、哮喘性支氣管炎
、肺氣腫
、心臟性哮喘等均屬本證范圍。
辨證分型,喘證的中醫(yī)辨證論治.png)
喘證當(dāng)分實(shí)喘與虛喘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皩?shí)喘者有邪,邪氣實(shí)也
;虛喘者無邪
,元?dú)馓撘病
!睂?shí)喘其治在肺
,治宜祛邪利氣;虛喘治療著重于肺腎
,以培升攝納為主
。
實(shí)喘有風(fēng)寒、風(fēng)熱及痰濁之區(qū)別
,風(fēng)寒者
,治宜散寒宣肺;風(fēng)熱者
,治宜宣肺泄熱
。痰濁阻肺者,治宜祛痰降氣平喘
;若痰濕化熱者
,治宜滌淡清火。但外邪與痰濁往往兼而有之
。如素有痰飲
,兼感外邪,用小青龍湯宣散寒邪
,溫化痰飲
。
虛喘有肺虛,腎虛的不同
,肺虛者
,治宜養(yǎng)肺定喘。腎虛者,則宜補(bǔ)腎納氣
。臨床上亦每見肺腎兩虛之證
,治用補(bǔ)益肺腎之法。若兼有稀痰
、納少
,或便溏者,則為脾虛之征
。則用肺脾兩補(bǔ)之法
。由于虛喘是日久體弱為患,不耐寒熱
,所以每挾有痰濕或濕熱之邪
。所以在臨床上每見虛中挾實(shí)。治療應(yīng)扶正祛邪之法
。
喘證的病因、臨床表現(xiàn)與診斷治療方法有哪些?
喘證是以呼吸困難,氣息急促
,甚至張口抬肩
,鼻翼扇動(dòng),不能平臥為特征的肺系疾病的一種病變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娪谀承┘薄⒙约膊∵^程中
,常為某些疾病的重要主證和論治的中心
。因此,它所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
。
一
、病因病機(jī)
喘證常由多種疾患引起,病因很復(fù)雜
,常見的病因有外邪犯肺
、痰濁內(nèi)蘊(yùn)、情志失調(diào)
、久病勞欲等,致使肺氣上逆
,宣降失職
,或氣無所主,腎失攝納而成。
(1)外邪犯肺:外感風(fēng)寒或風(fēng)熱之邪
,未能及時(shí)表散
,邪蘊(yùn)于肺,壅阻肺氣
,肺氣不得宣降
,因而上逆作喘。
(2)痰濁內(nèi)蘊(yùn):凡急慢性疾患影響于肺
,致肺氣受阻
,氣津失布,津凝痰生
;或脾失健運(yùn)
,痰濁內(nèi)生,上干于肺
,阻遏氣道
,氣機(jī)不利,肅降失常
,常為喘促發(fā)生的重要內(nèi)因
。
(3)情志失調(diào):情懷不遂,憂思?xì)饨Y(jié)
,肝失調(diào)達(dá)
,氣失疏泄,肺氣閉阻
,或郁怒傷肝
,肝氣橫逆乘于肺臟,肺氣不得肅降
;升多降少
,氣逆而喘。
(4)久病勞欲:久病肺弱
,咳傷肺氣
,肺氣虛衰,氣失所主
,而發(fā)生喘促
。肺氣不足,血行不暢
,又可致氣虛血瘀
,致使喘促加重。
若久病遷延不愈
,由肺及腎
,或勞欲傷腎
,精氣內(nèi)奪,肺之氣陰虧耗
,不能下蔭于腎
,腎之真元傷損,根本不固
,不能助肺納氣
,氣失攝納,上出于肺
,出多入少
,逆氣上奔為喘。若腎陽衰弱
,腎不主水
,水邪泛溢,干肺凌心
,肺氣上逆
,心陽不振,亦可致喘
,表現(xiàn)虛中夾實(shí)之候
。
本證的嚴(yán)重階段,不但肺腎俱虛
,在孤陽欲脫之時(shí)
,病可及于心。因心脈上通于肺
,肺氣治理調(diào)節(jié)心血的運(yùn)行
,宗氣貫心肺,腎脈上絡(luò)于心
,心腎相互既濟(jì)
,又心陽根于命門之火,心臟陽氣的盛衰
,與先天腎氣及后天呼吸之氣皆有密切關(guān)系
。故肺腎俱虛,亦可導(dǎo)致心氣
、心陽衰憊
,鼓動(dòng)血脈無力,血行瘀滯
,面色
、唇舌、指甲青紫
,甚則出現(xiàn)喘汗致脫
,亡陽
、亡陰,則病情危篤
。
二、臨床表現(xiàn)與診斷
1.臨床表現(xiàn)
呼吸困難為喘證的特征性證候
,臨床表現(xiàn)輕重不一
。輕者僅見呼吸迫促,呼氣吸氣深長
,一般尚能平臥
。重者可見鼻翼扇動(dòng),張口抬肩
,搖身擷肚
,端坐呼吸,面唇發(fā)紺
。急發(fā)者多表現(xiàn)呼吸深長費(fèi)力
,以呼出為快,胸滿悶塞
,甚則胸盈仰息
,聲高痰涌,氣喘與勞動(dòng)及體位無關(guān)
。緩發(fā)者多表現(xiàn)呼吸微弱而淺表乏力以深吸為快
,聲低息短,動(dòng)則加重
,氣喘與勞動(dòng)及體位明顯相關(guān)
。若病情危篤,喘促持續(xù)不已
,可見肢冷汗出
,體溫、血壓驟降
,心悸心慌
,面青唇紫等喘脫危象。
2.診斷
(1)以喘促氣短
,呼吸困難
,甚至張口抬肩,鼻翼扇動(dòng)
,不能平臥
,口唇發(fā)紺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
、哮病
、肺癆
、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勞累而誘發(fā)
。
(3)兩肺可聞及干
、濕性噦音或哮嗚音。
(4)查血白細(xì)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細(xì)胞
,或X線胸片
、心電圖有助診斷。
(5)鑒別診斷:喘證主要與氣短
、哮病相鑒別
。
三、辨證施治
1.實(shí)喘
(1)風(fēng)寒束肺型
【辨證】咳嗽
、氣喘
、胸悶、痰色白而清稀
,口不渴
;初起多見兼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喉癢
、鼻癢等癥
。舌質(zhì)不紅,舌苔薄白
,脈象浮緊
。
【施治】辛溫解表,宣肺平喘
。
【方藥】麻黃湯:麻黃(去節(jié))9g
,桂枝6g,杏仁(去皮尖)
6g
,炙甘草3g
。
【加減】如表癥不重,可去桂枝
;喘甚加蘇子
、前胡降氣平喘;痰多加半夏
、橘紅或制南星
、白芥子燥濕化痰;胸悶加枳殼
、桔梗
、蘇梗;如得汗后喘尚未平
,汗出惡風(fēng)
,脈浮緩者
,可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調(diào)營衛(wèi)而兼下氣平喘。
(2)外寒內(nèi)飲型
【辨證】喘息
,咳嗽
,痰多稀薄如水狀,惡寒
,發(fā)熱無汗
,形寒肢冷,背冷
,面色青晦,口不渴或渴不喜飲
。舌苔白滑
,脈弦緊。
【旋治】溫肺散寒
,解表化飲
。
【方藥】小青龍湯:麻黃(去節(jié))、半夏(洗)
、桂枝(去皮)
、芍藥9g,細(xì)辛
、干姜
、甘草炙、五味子各6g
。
【加減】如咳喘重者
,加杏仁、射干
、前胡
、紫菀;痰鳴
,咳喘不得息
,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兼煩躁面赤
,嗆咳內(nèi)熱者
,小青龍湯加生石膏、蘆根
,藥煎好后
,稍涼服。
(3)痰濕壅肺型
【辨證】氣喘
、咳嗽
、痰多而黏膩
,咯吐不利,胸中滿悶
,惡心
。
舌苔白膩,脈滑
。
【施治】祛痰降逆
,宣肺平喘。
【方藥】三子養(yǎng)親湯合二陳湯:陳皮
、半夏
、茯苓、白芥子
、萊菔子
、枳殼、杏仁各9g
,蘇子
、米仁各12g,甘草6g
,生姜3片
。
【加減】口膩納呆,胸悶脘痞者
,加蒼術(shù)9g
,厚樸9g;痰涌量多
,不能平臥者
,加葶藶子9g,皂莢子6g
;咳痰黃稠量多者
,加制膽星9g,天竺黃9g
,知母9g
,瓜蔞9g,黃芩9g
,魚腥草12g
;氣逆喘促者,加前胡9g
,厚樸9g
,當(dāng)歸9g,肉桂3g,沉香3g
。
(4)風(fēng)熱犯肺型
【辨證】發(fā)熱
,惡風(fēng),有汗
,口渴欲飲
,咳喘氣粗,痰黃稠
。舌尖紅
,苔薄黃,或薄白而干
,脈浮數(shù)
。
【施治】祛風(fēng)清熱宣肺。
【方藥】麻杏石甘湯:麻黃
、杏仁
、紫菀、款冬花
、牛蒡子各9g,石膏15~30g
,甘草
、桔梗各6g。
【加減】氣急喘促較甚者
,加射干6g
,廣地龍、白果
、山海螺各9g
;咳嗽較甚,喉癢氣逆者
,加蟬衣3g
,僵蠶6g,象貝母9g
;咽紅痛
,口舌干燥者加桑白皮、連翹
、黃芩
、知母各9g;痰黃稠咯吐不暢者
,加桃仁6g
,冬瓜子9g,蘆根15g
,葶藶子9g
;胸悶氣逆便結(jié)者
,加瓜蔞、枳殼
、萊菔子各9g
。
(5)燥熱傷肺型
【辨證】發(fā)熱,惡風(fēng)
,咳喘氣急
,痰少而咯吐不易,胸臂疼痛
,痰中帶血
,口干,鼻干
,大便干結(jié)
。舌尖紅,苔薄黃而干
,脈浮數(shù)
。
【施治】清金潤燥,宣肺平喘
。
【方藥】清燥救肺湯:桑葉12g
,石膏、阿膠(烊化)
、麥冬
、枇杷葉各8g,胡麻仁4g
,人參5g
,杏仁6g,生甘草3g
。
【加減】如喘咳痰稠
,大便不通苔黃脈實(shí)者,可加萊菔子
、葶藶子
、牽牛子、大黃等
。
(6)痰熱壅肺型
【辨證】喘急面紅
,胸悶熾熱,口干
,痰黃而稠
,或白而黏,咯吐不利。舌苔厚膩而干舌質(zhì)紅
,脈滑數(shù)
。
【施治】清熱化痰,宣肺平喘
。
【方藥】麻杏石甘湯:麻黃6g
,杏仁9g,生石膏24g
,甘草6g
。
【加減】如里熱重,可加黃芩
、大青葉
、板藍(lán)根、七葉一枝花
;如喘甚痰多
,可加射干、桑皮
、葶藶子
;便秘腹脹加草決明、瓜蔞仁
、大黃
。
(7)外寒里熱型
【辨證】惡寒發(fā)熱,無汗或有汗不多
,喘急煩悶,痰黃而濃
,咳吐不利
,口渴。舌尖紅舌苔薄白微黃
,脈浮數(shù)
。
【施治】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
【方藥】定喘湯:麻黃9g
,白果、黃芩各15g
,蘇子
、法半夏、款冬花
、杏仁各12g
,桑白皮18g,炙甘草6g。日1劑
,水煎
,分3次飯前服,2周為1個(gè)療程
。
2.虛喘
(1)脾肺兩虛型
【辨證】喘促短氣
,乏力,咳痰稀薄
,自汗畏風(fēng)
,面色蒼白,舌紅不甚
,脈細(xì)弱
;或見面紅,口干
,咽喉不利
,盜汗,舌紅少苔或剝
,脈細(xì)數(shù)
;或兼食少,食后腹脹不舒
,便溏或食后即便
,或大便不盡感,肌肉瘦削
,痰多
。
【施治】健脾益氣,補(bǔ)土生金
。
【方藥】補(bǔ)中益氣湯合生脈散:黃芪18g
,人參10g,炙甘草9g
,白術(shù)
、麥冬各15g,當(dāng)歸
、陳皮
、升麻、柴胡
,五味子各6g
。
(2)腎陽虛衰型
【辨證】喘促日久,呼多吸少
,稍一活動(dòng)則其喘更甚
,呼吸不能連續(xù)
,神怯,汗出
,肢冷
,腰酸,夜尿多
,面浮
,脛腫,精神委頓
,痰多清稀
。舌質(zhì)淡,脈沉細(xì)無力或弦大而虛
。
【施治】溫腎納氣
。
【方藥】金匱腎氣丸:地黃108g,茯苓78g
,山藥
、山茱萸(酒炙)、牡丹皮
、澤瀉
、桂枝、牛膝(去頭)
、車前子(鹽炙)各27g
,附子(炙)4.5g。以上10味
,粉碎成細(xì)粉
,過篩,混勻
。每100g粉末加煉蜜35~50g與適量的水泛丸
,干燥,制成水蜜丸
;或加煉蜜110~130g制成大蜜丸。
(3)腎陰不足型
【辨證】喘促氣短
,耳鳴
,腰酸,動(dòng)則喘甚
,口干
,心煩,手足心熱
,面赤
,潮紅
,盜汗,尿黃
。舌質(zhì)紅
,脈細(xì)數(shù)。
【施治】滋陰填精
,納氣平喘
。
【方藥】河車大造丸:熟地黃、龜甲(制)各200g
,杜仲(鹽炒)
、黃柏(鹽炒)各150g,紫河車
、天冬
、麥冬、牛膝(鹽炒)各100g
。以上8味
,粉碎成細(xì)粉,過篩
,混勻
。每100g粉末用煉蜜30~40g加適量的水泛丸,干燥
,制成水蜜丸
;或加煉蜜80~10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
四
、輔助治療
1.成藥方
(1)保和丸
、消咳喘(適用于實(shí)證)。
(2)七味都?xì)馔?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河車大造丸
、左歸丸、右歸丸
、金匱腎氣丸
、河車大造丸(適用于虛證)。
2.驗(yàn)方
(1)麻黃
、五味子
、甘草各30g,研細(xì)末
,分作30包
,1日2次,每次1包(適用于寒喘實(shí)喘)
。
(2)紫金牛
、山梔各25g
,石膏15g,桔梗12g
,干地龍9g
,蜂蜜30g,豬苦膽1枚
,甘草5g
,水煎服(適用于實(shí)喘熱喘)。
(3)半夏9g
,皂角(去皮炙)6g
,甘草3g,生姜3片
,水煎服(適用于痰喘)
。
(4)紫菀、川貝母
、五味子各45g
,木通、大黃各60g
,杏仁21枚
,白前30g,淡竹茹22g
,共為粗末
,每服水煎15g,溫服
,1日3次(適用于肺熱咳嗽)
。
(5)人參15g,蛤蚧1對(炙)
,杏仁30g
,川貝母30g,紫河車30g
,研細(xì)末
,每服3g,1日2~3次(適用于虛喘)
。
3.針灸療方
(1)實(shí)證者宜針刺大椎
、肺俞、膻中
、曲池
、天突
、豐隆等穴位
。
(2)虛證可灸氣海
、關(guān)元、神闕
、三陰交
、腎俞等穴。
五
、調(diào)護(hù)
(1)起居有常
,注意防寒保暖,搞好居室衛(wèi)生
,避免煙塵
、花粉等誘發(fā)因素的刺激。
(2)飲食有節(jié)
,宜清淡
,忌肥甘厚味,辛辣食品
,忌恣食酒漿
,避免痰濕內(nèi)生。
(3)戒除吸煙的習(xí)慣
。
(4)保持心情舒暢
,避免七情內(nèi)傷。
(5)病情緩解期
,要重視體育鍛煉
,提高肺臟功能。
太陽病喘證
喘證
,是以呼吸急促為特征的一種病癥
。《
黃帝內(nèi)經(jīng)》最早記載了喘
,有“喘息”“喘咳”“喘呼”“上氣”等名稱
。喘證既是自覺證,又是他覺證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秱摗诽柌∑械拇C有五:麻黃湯證、小青龍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