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為豆科1年生半繞草本植物赤小豆的干燥成熟種子
。全國各地均產(chǎn)
。赤小豆在仲景書中
,《傷寒論》入2方次,《金匱要略》入2方次
。
別名:紅豆、亦豆
、紅豆
、紅小豆、小紅綠豆
、虱拇豆
、朱赤豆
、金紅小豆
、朱小豆、小豆
、豬肝赤
、杜赤豆
、茅柴赤
、米赤豆。
【藥性特點(diǎn)】赤小豆甘
、酸
,平
。入心
、小腸經(jīng)。功能清熱解毒
,泄?jié)裢它S
,利水消腫
,逐瘀排膿
,止血等
。主治太陽病,陽明病
,狐惑病
,宿食病
,便血病等
。
【赤小豆的臨床應(yīng)用】
(一)治太陽病
太陽病疑似病
瓜蒂散證
見證、證質(zhì)
、證治
、證方(見瓜蒂條)
。
赤小豆在瓜蒂散中
,性味甘酸,利水消腫
。
瓜蒂散證亦見于《金匱要略》中的宿食病之宿食在上脘證
,證質(zhì)相同
,治方不殊
,為異病同治法。
(二)治陽明病
陽明病變證
發(fā)黃證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證
見證
、證質(zhì)
、證治
、證方(見麻黃條)
。
赤小豆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中,合連軺(連翹)
、生梓白皮
,辛涼而苦
,清熱利濕
。
(三}治狐感病
狐惑釀膿證
赤小豆當(dāng)歸散證
證見:脈數(shù),微煩汗出
,無熱
,初得之三四日
,目赤如鳩眼
,七八日,目四眥黑
,能食者(三-13)
。證質(zhì)為濕熱蟲毒深入血分
,蘊(yùn)結(jié)局部
,蒸腐血肉
。治用赤小豆當(dāng)歸散。方中重用赤小豆
,甘酸性平
,有利水除濕
,解毒消腫
,和血排膿之效
;當(dāng)歸養(yǎng)血活血
,祛瘀排膿消癰;漿水酸寒,清涼解毒
,調(diào)中和胃。諸藥合用
,共奏滲濕清熱
,養(yǎng)血活血,解毒排膿之功
。
(四)治便血證
濕熱便血證
赤小豆當(dāng)歸散證
證見:先血,血色鮮紅
,或兼膿液
,后便,大便不暢
,伴肛門灼熱腫痛
,口渴尿黃
,舌紅苔黃膩
,脈數(shù)(十六-16),證質(zhì)為濕熱毒邪蘊(yùn)結(jié)于大腸
,灼傷陰絡(luò)
,迫血妄行
,治用赤小豆當(dāng)歸散
。滲濕清熱,解毒活血
。
赤小豆當(dāng)散證
,治病有異,一是狐惑病;二是便血病
,證質(zhì)皆為濕熱毒邪
,深入血分。見證稍異
,但治方不殊
,故皆用赤小豆當(dāng)歸散
。
赤小豆的配伍應(yīng)用
赤小豆配赤茯苓
,清利下焦?jié)穸玖Υ螅捎糜跐駸崽N(yùn)結(jié)小便不利
,尿血
,下肢浮腫
,或?yàn)a?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怀嘈《古渖剃?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逐水除脹
,常用于水腫脹滿等癥;赤小豆配當(dāng)歸
,滲濕清熱,活血行瘀
,使熱去濕除則出血自止
,可用于濕熱便血,腹痛
,尿血;赤小豆配麻黃
,二藥均可利水
,但赤小豆清熱利濕而消腫,并能解毒
,麻黃宣暢肺氣下達(dá)膀胱而利水
,相配有宣肺利濕
,清熱功效
;赤小豆配連翹,既能解心經(jīng)之火
,又利濕熱而解毒
,可用治濕熱內(nèi)蘊(yùn)之黃疸,濕熱下注之淋癥
,婦科盆腔炎急性發(fā)作和產(chǎn)后高燒
;赤小豆配雞子白,調(diào)涂治熱毒癰腫
;赤小豆配白茅根
,在增強(qiáng)利水消腫的同時(shí)
,還有一定的涼血通淋之功
,可用于水腫,腳氣浮腫
,小便不利
,淋閉尿血等癥
;赤小豆配鯉魚
,治腳氣及大腹水腫
;赤小豆配瓜蒂
,酸苦涌泄,催吐作用甚捷
,又得赤小豆護(hù)中保胃氣,使快吐不傷正
,可用于痰涎壅塞胸中
,宿食停滯上脘而瀉利不能及者。
1
、赤小豆治水腫坐臥不得,頭面身體悉腫:桑枝燒灰
、淋汁
,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飽,饑即食盡
,不得吃飯
。(《梅師集驗(yàn)方》)
2
、赤小豆治食六畜肉中毒:燒小豆一升
,末,服三方寸匕
。(《千金方》)
3
、赤小豆治卒大腹水?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喊酌└淮蟀?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小豆三升
,煮取干,去茅根食豆
,水隨小便下
。(《補(bǔ)缺肘后方》)
4
、赤小豆治風(fēng)瘙癮疹:赤小豆
、荊芥穗等分,為末
,雞子清調(diào)涂之
。(《綱目》)
5
、赤小豆治水腫從腳起
,入腹則殺人:赤小豆一升,煮令極爛
,取汁四
、五升,溫漬膝以下
;若已入腹,但服小豆
,勿雜食
。(《獨(dú)行方》)
6、赤小豆治婦人吹奶:赤小豆酒研
,溫服,以滓敷之
。(《婦人良方補(bǔ)遺》)
7
、赤小豆治腳氣:赤小豆五合,葫一頭
,生姜一分(并破碎)
,商陸根一條(切)
。同水煮
,豆?fàn)€湯成,適寒溫,去葫等
,細(xì)嚼豆
,空腹食之
,旋旋啜汁令盡
。(《本草圖經(jīng)》)
8、赤小豆下乳汁:煮赤小豆取汁飲
。(《產(chǎn)書方》)
9
、赤小豆治腳氣氣急
,大小便澀
,通身腫,兩腳氣脹
,變成水者:赤小豆半升
,桑根白皮(炙,銼)二兩
,紫蘇莖葉一握(銼,焙)
。上三味除小豆外
,搗羅為末。每服先以豆一合
,用水五盞煮熟,去豆
,取汁二盞半,入藥末四錢匕
,生姜一分
,拍碎,煎至一盞半
,空心溫服,然后擇取豆任意食
,日再
。(《圣濟(jì)總錄》赤小豆湯)
10、赤小豆治舌上忽出血
,如簪孔:小豆一升
,杵碎,水三升,和攪取汁飲
。(《肘后方》)
11、赤小豆治傷寒瘀熱在里
,身必黃:麻黃二兩(去節(jié))
,連軺二兩,赤小豆一升
,杏仁四十個(gè)(去皮
、尖),大棗十二枚(擘)
,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兩(切)
,甘草二兩(炙)
。上八味,以水一斗
,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
,納諸藥
,煮取三升,去滓
,分溫三服
,半日服盡
。(《傷寒論》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12
、赤小豆治小兒重舌:赤小豆末,醋和涂舌上
。(《千金方》)
13
、赤小豆治急黃身如金色:赤小豆一兩,丁香一分
,黍米一分,瓜蒂半分
,熏陸香一錢
,青布五寸(燒灰),麝香一錢(細(xì)研)
。上藥搗細(xì)羅為散,都研令勻。每服不計(jì)時(shí)候
,以清粥飲調(diào)下一錢
;若用少許吹鼻中,當(dāng)下黃水
。(《圣惠方》赤小豆散)
14
、赤小豆治腮頰熱腫:赤小豆末和蜜涂之
,或加芙蓉葉末
。(《綱目》)
15、赤小豆治腸痔大便常血:小豆一升
,苦酒五升
,煮豆熟,出干
,復(fù)納清酒中,候酒盡止
,末
。酒服方寸匕,日三度
。(《肘后方》)
16、赤小豆治小兒天火丹
,肉中有赤如丹色
,大者如手,甚者遍身
,或痛或癢或腫:赤小豆二升
。末之,雞子白和如薄泥敷之
,干則易。一切丹并用此方
。(《千金方》)
17、赤小豆治熱毒下血
,或因食熱物發(fā)動(dòng):赤小豆杵末
,水調(diào)下方寸匕
。(《梅師集驗(yàn)方》)
18
、赤小豆治大小腸癰,濕熱氣滯瘀凝所致:赤小豆、薏苡仁
、防己
、甘草,煎湯服
。(《瘍科捷徑》赤豆薏苡湯)
19、赤小豆治疽初作:小豆末醋敷之
,亦消
。(《小品方》)
20、茅根赤豆粥:鮮茅根200克(干品用50克)洗凈
,水煎半小時(shí)后去渣,放入粳米200克
,同煮粥服食
,可治水腫,小便不利等癥
。
21
、赤豆粥:赤豆30-50克
,水煮至半熟
,放入粳米100克同煮粥,以淡食為宜
,加白糖調(diào)味食用亦可
。有健脾益胃,清熱解毒
,利水,消腫
,通乳作用
。適用于水腫病,下肢濕氣
,小便不利
,大便稀薄
,身體肥胖
,產(chǎn)后乳汁不足等癥。
赤小豆的食用方法
赤小豆粥
材料:赤小豆150克
、糯米150克
、赤砂糖10克
制法:每次取赤小豆50克
,溫水浸泡2--3小時(shí)
,然后放水50毫升左右
,先煮赤小豆,將爛時(shí)
,選用粳米50克(淘凈)
,放入赤小豆湯內(nèi)
,共煮為希粥
,早晚溫?zé)犷D服。
功效:利水
、滲濕
,用于體型肥胖,面色虛浮不實(shí)者
。
赤小豆鯽魚湯
材料:赤小豆約90克、鯽魚一條
做法:
1
、赤小豆用清水浸泡1夜充分泡發(fā)漲開
;
2、鯽魚除去魚鱗
、魚鰓和內(nèi)臟
,刮去魚肚壁上的黑膜
,沖洗干凈后晾干魚身表面
;
3、蒜頭剝?nèi)ネ馄?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陳皮用清水泡軟
,刮去白膜切成絲
;
4
、鍋燒熱后倒入油,6成熱后下姜片和鯽魚
,也可以用赤小豆約90克
,洗凈、泡浸半小時(shí)左右
,把鯽魚洗凈、去內(nèi)臟
,亦可放置鍋里加生油稍煎片刻
。然后一起入入瓦煲里加清水煲煎。銀耳
、白果
、鯽魚等可加醬油佐膳用
。
功效:具有健脾去濕
、利尿消腫的功效,為時(shí)下較合適的湯品
,同時(shí)亦適用于濕熱癥
。
赤小豆散
組成:赤小豆1兩,丁香1分
,黍米1分,瓜蒂半分
,薰陸香1錢
,青布5寸(燒灰),麝香1錢(細(xì)研)
。
制法:上為細(xì)散
,都研令勻
。
用法:每服1錢
,以清粥飲調(diào)下,不拘時(shí)候
。若用少許吹鼻中
,當(dāng)下黃水即效。
主治:急黃身如金色
。
來源:《圣惠》卷五十五。
赤小豆鯉魚湯
材料:赤小豆100克
、鯉魚250克
、蒜頭、陳皮
、姜片、鹽少許
做法:赤小豆
、鯉魚洗凈
,同放瓷罐內(nèi),加水500毫升
,武火隔水燉爛
。
用法:每日1劑
,7日為1個(gè)療程
功效:健脾行水
、健脾益腎
、利尿消腫功效。主治臉肌
、腹肌
、肢肌微感浮腫,經(jīng)前作水腫
,腎臟炎引致聚水,孕婦水腫
,乳汁不足等癥
。
山藥赤小豆粥
配方:赤小豆30克、雞皮糙山藥30克
、大米50克
、白糖10克
制法:
1、把赤小豆去雜質(zhì)
,洗凈;山藥用清水潤透
,切3厘米見方的薄片
;大米淘洗干凈。
2
、把赤小豆
、大米
、山藥
、白糖同放鍋內(nèi),加水600毫升
。
3
、把鍋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燉煮50分鐘即成
。
食法:每日1次,每次吃粥100克
。
功效:清熱利濕
,健脾和胃、利水消腫
。用于肝炎患者
,兼有大便泄瀉,小便短少
,倦怠腹脹
,舌干口渴等癥者食用。
赤小豆南瓜粥
材料:大米150克
、南瓜50克、赤小豆30克
、白糖適量。
做法:
1
、將赤小豆淘洗干凈
,放入清水中浸泡12小時(shí),去凈泥沙
;大米淘洗干凈
,放入清水中浸泡30分鐘,撈出瀝干
;南瓜去皮,洗凈
,切成厘米建房的塊備用
。
2、做鍋點(diǎn)火
,加入適量清水
,先下入大米
,南瓜赤小豆旺火煮沸
,再轉(zhuǎn)小火煮約35分鐘,待粥將成時(shí)
,撒入白糖調(diào)勻
,即可出鍋裝碗。
功效:平衡血糖
,預(yù)防肥胖。
赤小豆綠豆粥
材料:赤小豆50克
,綠豆100克
,粳米100克。
做法:
1
、將赤小豆
、綠豆揀雜后,用溫水浸泡l小時(shí)
,放人沙鍋
,加水適量,用大火煮沸
,改用小火煮1小時(shí)
。
2、待赤小豆
、綠豆將酥時(shí),加淘凈的粳米
,調(diào)拌均勻
,繼續(xù)用小火煨煮至豆、米酥爛即成
。服食時(shí)也可適量加些白糖或紅糖調(diào)味
。
功效:對(duì)濕熱下注型急笥前列腺炎尤為適宜
。
赤小豆燉牛肉
材料:牛肉250克
、赤小豆200克、花生仁150克
、大蒜100克
。
做法:將上述四味一起放人鍋內(nèi),加水共煮至熟爛
。
用法:空腹溫食
,上述劑量分2天服完
。連服20-30天
。
功效:清熱祛濕,健脾止瀉
,補(bǔ)虛溫中
。適宜于慢性胃炎者服食。
茯苓赤小豆粥
配方:茯苓15克
、赤小豆50克
、大米100克
制法:
1、把茯苓打成細(xì)粉
,赤小豆洗凈
,去雜質(zhì),用水浸泡2小時(shí);大米淘洗干凈
。
2
、把大米、赤小豆放入鍋內(nèi)
,注入清水800毫升
,用武火燒沸
,再用文火燉煮40分鐘后
,加入茯苓粉,再煮10分鐘即成
。
食法:每日1次
,每次吃粥100克。
功效:除濕健脾
,利水消腫
。肝硬化腹水患者食用
。
赤小豆銀花湯
材料:山楂15克、赤小豆200克
、冰糖
、金銀花各適量。
做法:
1
、將山楂、金銀花同入鍋內(nèi)加水適量煮20分鐘
。
2
、濾去渣,入赤小豆同煮至爛熟
,放少量冰糖調(diào)味即可
。
功效:赤小豆利下去火
,與金銀花搭配
,更是達(dá)到?jīng)鲅a(bǔ)清熱的功效,山楂解飽消滯
,所以此湯是絕對(duì)能滅脂肪
赤小豆煲烏魚
配方:赤小豆60克
、烏魚500克、蔥頭20克
、姜片10克、料酒20克、鹽少許
制法:
1
、將烏魚(生魚)刮去鱗
,去內(nèi)臟,洗凈
;赤小豆去雜質(zhì)
、泥砂,洗凈;蔥洗凈切4厘米長的段
,姜洗凈,切片
。
2、將赤小豆放入鍋內(nèi)
,加水適量
,用武火燒開,再用文火炳熬至赤小豆煮開花
,放入生魚
、蔥
、姜
、料酒及鹽,再用文火燙30分鐘即成
。
食法:每日服用3次
,日服一尾。吃魚喝湯
,既可單食也可佐餐。
功效:消腫解毒
,利水除濕
。
商陸赤小豆湯
組成:赤小豆、商陸各等分
用法:上銼為散
。每服30克
,用水250毫升,煎至175毫升服
。
主治:妊娠手腳腫滿攣急。
來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七
。
赤小豆蓮子清雞湯
材料:赤小豆100克
、蓮子50克
、陳皮1塊、嫩雞1只
、鹽少許。
制法:
1
、將雞去毛
、去內(nèi)臟、去肥膏
,洗凈
,放滾水煮5分鐘;赤小豆
、蓮子和陳皮洗干凈,蓮子保留蓮子衣
、去蓮子心
。
2、瓦煲加清水
,用文火煲至水滾
,放入材料,改用中火繼續(xù)煲3小時(shí),加少許鹽調(diào)味即可飲用
。
老黃瓜煲扁豆赤小豆
材料:老黃瓜1條
、赤小豆2兩、扁豆2兩
、排骨1斤
、蜜棗4粒、陳皮1片
做法:
1
、陳皮浸軟,刮去瓤
。老黃瓜洗凈
,切塊備用。
2
、排骨
、赤小豆
、扁豆及蜜棗洗凈,備用。
3
、鍋內(nèi)放適量水,水滾放入上述材料
,中火煲3小時(shí)
,加鹽調(diào)味即可。
功效:
老黃瓜:清熱解渴利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