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能治什么病|大黃有什么作用|大黃什么樣真假辨別
大黃
(《本經(jīng)》)
【異名】黃良、火參
、膚如(《吳普本草》)
,將軍(李當(dāng)之《藥錄》)
,錦紋大黃(《千金方》)
,川軍(《中藥材手冊》)
,峻(藏名)
。
【來源】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
、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的根莖。
【植物形態(tài)】①掌葉大黃,又名:葵葉大黃
、北大黃
、天水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
。根粗壯
。莖直立,高2米左右
,光滑無毛
,中空。根生葉大
,有肉質(zhì)粗壯的長柄
,約與葉片等長;葉片寬心形或近圓形
,徑達(dá)40厘米以上,3~7掌狀深裂
,裂片全緣或有齒
,或淺裂,基部略呈心形
,有3~7條主脈
,上面無毛或稀具小乳突,下面被白毛
,多分布于葉脈及葉緣
;莖生葉較小,互生
;葉鞘大
,淡褐色,膜質(zhì)
。圓錐花序大形
,分枝彎曲,開展
,被短毛
;花小,數(shù)朵成簇
,互生于枝上
,幼時呈紫紅色;花梗細(xì)
,長3~4毫米
,中部以下具1關(guān)節(jié);花被6,2輪
,內(nèi)輪稍大
,橢圓形,長約1.6毫米
;雄蕊9
,花藥稍外露;子房上位
,三角形
,花柱3,向下彎曲
,柱頭頭狀
,稍凹,呈"V"字形
。瘦果三角形
,有翅,長9~10毫米
,寬7~8毫米
,頂端微凹,基部略呈心形
,棕色
。花期6~7月
。果期7~8月
。
生于山地林緣半陰濕的地方。分布四川
、甘肅
、青海、西藏等地
。
②唐古特大黃
,又名:雞爪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
,高2米左右
,與上種相似。莖無毛或有毛
。根生葉略呈圓形或?qū)捫男?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直?0~70厘米,3~7掌狀深裂
,裂片狹長
,常再作羽狀淺裂
,先端銳尖,基部心形
;莖生葉較小
,柄亦較短。圓錐花序大形
,幼時多呈濃紫色
,亦有綠白色者,分枝緊密
,小枝挺直向上
;花小,具較長花梗
;花被6
,2輪;雄蕊一般9枚
;子房三角形
,花柱3。瘦果三角形
,有翅
,頂端圓或微凹,基部心形
。花期6~7月
。果期7~9月
。
生于山地林緣較陰濕的地方。分布青海
、甘肅
、四川。西藏等地
。
③藥用大黃
,又名:南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
,高1.5米左右
。莖直立,疏被短柔毛
,節(jié)處較密
。根生葉有長柄,葉片圓形至卵圓形
,直徑40~70厘米
,掌狀淺裂
,或僅有缺刻及粗鋸齒,先端銳尖
,基部心形
,主脈通常5條,基出
,上面無毛
,或近州"脈處具稀疏,的小乳突
,下面被毛
,多分布于葉脈及葉緣;莖生葉較小
,柄亦短
;葉鞘簡狀,疏被短毛
,分裂至基部
。圓錐花序,大形
,分枝開展
,花小,徑3~4毫米
,4~10朵成簇
;花被6,淡綠色或黃白色
,2輪
,內(nèi)輪者長圓形,長約2毫米
,先端圓
,邊緣不甚整齊,外輪者稍短?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雄蕊9,不外露
;子房三角形
,花拄3。瘦果三角形
,有翅
,長約8~10毫米,寬約6~9毫米
,頂端下凹
,紅色
。花果期6~7月
。
多生長于排水良好的山地
。分布湖北、四川
、云南
、貴州等地。
以上植物的莖或嫩苗統(tǒng)稱為大黃莖
,亦供藥用
,另詳專條。
【采集】9~10月間選擇生長3年以上的植株
,挖取根莖
,切除莖葉、支根
,刮去粗皮及頂芽
,風(fēng)干、烘干或切片曬干
。
【藥材】①北大黃
為掌葉大黃及唐古特大黃的干燥根莖
。商品有兩類:㈠西寧大黃:多加工成圓錐形或腰鼓形,俗稱"蛋吉"
,長約6~17厘米
,直徑約3~10厘米;外皮巳除去或有少量殘留
,外表黃棕色或紅棕色
,可見到類白色菱形的網(wǎng)狀紋理,俗稱"錦紋"(系由灰白色薄壁組織與棕紅色射線交錯而成)
,有時可見菊花狀螺旋形"星點",一端常有繩孔
。質(zhì)地堅硬
,橫斷面黃棕色,顯顆粒性(習(xí)稱高梁碴)
,微有油性
,近外圍有時可見暗色形成層及半徑放射向的橘紅色射線,髓部中有紫褐色星點
,緊密排列成圈環(huán)狀
,并有黃色至棕紅色的彎曲線紋,亦稱"錦紋"
。氣特殊
,味苦而微澀
。主產(chǎn)于青海同仁、同德等地
。此外
,尚有涼州大黃、河州大黃和岷縣大黃
,亦皆屬西寧大黃一類
。其中涼州大黃又名涼黃、狗頭大黃
,因其整個的形有如狗頭
,頂端平圓;下部漸細(xì)而鈍圓
,品質(zhì)亦佳
,產(chǎn)于甘肅武威、永登等地
。㈡銓水大黃
一般為長形
,切成段塊,個大形圓者?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v剖成片
,質(zhì)地較松,內(nèi)色較西寧大黃淡
,錦紋不甚明顯
,斷面星點亦排成圈環(huán)狀,其它與西寧大黃相似
。主產(chǎn)于甘肅銓水
、西禮等地。屬于銓水大黃型的商品
,尚有文縣大黃
、清水大黃、莊浪大黃等數(shù)種
,產(chǎn)于甘肅文縣
,成縣、清水等地
。
②南大黃
又名:四川大黃
、馬蹄大黃。為藥用大黃的干燥根莖
。多橫切成段
,一端稍大,形如馬蹄
,少數(shù)亦呈圓錐形或腰鼓形
,長約6~12厘米
,直徑約5~8厘米,栓皮已除去
,表面黃棕色或黃色
,有微彎曲的棕色線紋(錦紋)。橫斷面黃褐色
,多空隙
,星點較大,排列不規(guī)則
,質(zhì)較疏松
,富纖維性。氣味較弱
。商品有雅黃
、南川大黃等,主產(chǎn)于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
、甘孜藏族自治州
、涼山彝族自治州及雅安、南川等地
。此外
,陜西、湖北
、貴州
、云南、西藏等地亦產(chǎn)
。
以上各種大黃
,均以外表黃棕色、錦紋及星點明顯
、體重
、質(zhì)堅實、有油性
、氣清香
、味苦而不澀、嚼之發(fā)粘者為佳
。
另有一種山大黃為同屬植物波葉大黃的根莖及根,又稱苦大黃
。常呈不規(guī)則圓柱形
,外表紅褐色而黃,無橫紋
,質(zhì)堅而輕
,斷面無星點
,無錦紋,有細(xì)密而直的紅棕色射線
。氣不香
,味苦而澀。質(zhì)次
。服后有腹痛感
。
【炮制】生大黃(又名:生軍):原藥揀凈雜質(zhì)
,大小分檔
,燜潤至內(nèi)外濕度均勻,切片或切成小塊
,曬干
。酒大黃:取大黃片用黃酒均勻噴淋
,微燜,置鍋內(nèi)用文火微炒
,取出晾干(大黃片100斤用黃酒14斤)
。熟大黃(又名:熟軍,制軍):取切成小塊的生大黃
,用黃酒拌勻
,放蒸籠內(nèi)蒸制,或置罐內(nèi)密封
,坐水鍋中
,隔水蒸透,取出曬干(大黃塊100斤用黃酒30~50斤)
。亦有按上法反復(fù)蒸制2~3次者
。大黃炭:取大黃片置鍋內(nèi),用武火炒至外面呈焦褐色(存性)
,略噴清水
,取山曬干。
《雷公炮炙論》:"凡使大黃
,銼蒸
,從未至亥,如此蒸七度
,曬干
。卻灑薄蜜水,再蒸一伏時
,其大黃劈如烏膏樣
,于日中曬干用之。"
【性味】苦,寒.
①《本經(jīng)》:"味苦
,寒
。"
②《吳普本草》:"
神農(nóng)、雷公:苦
,有毒
。扁鵲:苦,無毒
。李氏:小寒
。"
③《別錄》:"大寒,無毒
。"
④《藥性論》:"味苦甘
。"
【歸經(jīng)】入胃、大腸
、肝經(jīng)
。
①《湯液本草》:"入手、足陽明經(jīng)
。"
②《綱目》:"足太陰
,手、足陽明
,手
、足厥陰五經(jīng)血分藥。"
③《本草經(jīng)解》:"入手太陽小腸經(jīng)
、手少陰心經(jīng)
。手少陽三焦經(jīng),兼入足陽明胃經(jīng)
、手陽明大腸經(jīng)
。"
【功用主治】瀉熱毒,破積滯
,行瘀血
。治實熱便秘,譫語發(fā)托
,食積痞滿
,痢疾初起,里急后重
,瘀停經(jīng)閉
,百瘕積聚,時行熱疫
,暴眼赤痛
,吐血
,衄血,陽黃
,水腫,淋濁
,溲亦
,癰瘍腫毒,疔瘡
,湯火傷
。
瀉熱通腸,涼血解毒
,逐瘀通經(jīng)
。用于實熱便秘、積滯腹痛
、瀉痢不爽
、濕熱黃疸。
①《本經(jīng)》:"下瘀血
,血閉
,寒熱,破百瘕積聚
,留飲宿食
,蕩滌腸胃,推陳致新
,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
,調(diào)中化食,安和五臟
。"
②《別錄》:"平胃
,下氣,除痰實
,腸間結(jié)熱
,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
,小腹痛
,諸老血留結(jié)。"
③《藥性論》:"主寒熱
,消食
,煉五臟,通女子經(jīng)候
,利水腫
,破痰實,冷熱積聚,宿食
,利大小腸
,貼熱毒腫,主小兒寒熱時疾
,煩熱
,蝕膿,破留血
。"
④《日華子本草》:"通宣一切氣
,調(diào)血脈,利關(guān)節(jié)
,泄塑滯
、水氣,四肢冷熱不調(diào)
,溫瘴熱痰
,利大小便,并敷-切瘡癤癰毒
。"
⑤《綱目》:"主治下痢亦白
,里急腹痛,小便淋瀝
,實熱燥結(jié)
,潮熱譫語,黃疸
,諸火瘡
。"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用于瀉下,不宜久煎)
,1~4錢
;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
,水或醋調(diào)敷。
【宜忌】凡表證未罷
,血虛氣弱
,脾胃虛寒,無實熱
、積滯
、瘀結(jié),以及胎前
、產(chǎn)后
,均應(yīng)慎服
。
①《本草經(jīng)集莊》:"黃芩為之使。"
②《藥性論》:"忌冷水
。惡干漆
。"
③《本草經(jīng)疏》:"凡血閉由于血枯,而不由于熱積
;寒熱由于陰虛
,而不由于瘀血;百瘕由于脾胃虛弱
,而不由于積滯停留;便秘由于血少腸燥
,而不由于熱結(jié)不通
;心腹脹滿由于脾虛中氣不運(yùn),而不由于飲食停滯
;女子少腹痛由于厥陰血虛
,而不由于經(jīng)阻老血瘀結(jié);吐
、衄血由于陰虛火起于下
,炎爍乎上,血熱妄行
,溢出上竅
,而不由于血分實熱;偏墜由于腎虛
,濕邪乘虛客之而成
,而不由于濕熱實邪所犯;乳癰腫毒由于盱家氣逆
,郁郁不舒
,以致營氣不從,逆于肉里
,乃生癰腫
,而不由于膏梁之變,足生大疔
,血分積熱所發(fā)
,法咸忌之,以其損傷胃氣故耳
。"
④《本草匯言》:"凡病在氣分
,及胃寒血虛,并妊娠產(chǎn)后
,及久病年高之人
,并勿輕用大黃
。"
⑤《本經(jīng)逢原》:"腎虛動氣及陰疽色白不起等證,不可妄用
。"
【選方】①治傷寒陽明腑證
,陽邪入里,腸中有燥屎
,腹?jié)M痛
,譫語,潮熱
,手足?然汗出
,不惡寒,痞滿燥實全見者
,
,以此湯下之:大黃(酒洗)四兩,厚樸(炙
,去皮)半斤
,枳實(炙)五枚,芒硝三合
。上四味
,以水一斗,先煮二物
,取二升
,去滓,納大黃
,更煮取二升
,去滓,納芒硝
,更上微火一兩沸
,分溫再服,得下
,余勿服
。(《傷寒論》大承氣湯)
②治大便秘結(jié):大黃二兩,牽牛頭末五錢
。上為細(xì)末
,每服三錢。有厥冷
,用酒調(diào)三錢
,無厥冷而手足煩熱者,蜜湯調(diào)下
,食后微利為度
。(《素問病機(jī)保命集》大黃牽牛丸)
③治熱病狂語及諸黃:川大黃五兩(銼碎
,微炒)。搗細(xì)羅為散
,用臘月雪水五升
,煎如膏,每服不計時侯
,以冷水調(diào)半匙服之
。(《圣惠方》雪煎方)
④治泄痢久不愈,膿血稠粘
,里急后重
,日夜無度,久不愈者:大黃一兩
,細(xì)銼
,好酒二大盞,同浸半日許
,再同煎至一盞半,去大黃不用
,將酒分為二服
,頓服之,痢止
。一服如未止
,再服,以利為度
,服芍藥湯和之
,痢止,再服黃芩湯和之
,以徹其毒也
。(《素問病機(jī)保命集》大黃湯)
⑤治婦人經(jīng)血不通,赤白帶下
,崩漏不止
,腸風(fēng)下血,五淋
,產(chǎn)后積血
,百瘕腹痛,男子五勞七傷
,小兒骨蒸潮熱等證
,其效甚速:錦紋大黃一斤,分作四份
;一份用童尿一碗
,食鹽二錢
,浸一日,切曬
;一份用醇酒一碗
,浸一日,切曬
,再以巴豆仁三十五粒同炒
,豆黃,去豆不用
;一份用紅花四兩
,泡水一碗,浸一日
,切曬
;一份用當(dāng)歸四兩,入淡醋一碗
,同浸一日
,去歸,切曬
。為末
,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空心溫酒下
,取下惡物為驗。未下再服
。(《醫(yī)林集要》無極丸)
⑥治產(chǎn)后惡血沖心
,或胎衣不下,腹中血塊等:錦紋大黃一兩
,杵羅為末
,用頭醋半升,同熬成膏
,丸如梧桐子大
,用溫醋化五丸服之,良久下
。亦治馬墜內(nèi)損
。(《千金方》)
⑦治久患腹內(nèi)積聚,大小便不通
,氣上搶心
,腹中脹滿,逆害飲食:大黃
、芍藥各二兩
。上二味末之
,蜜丸,服如梧桐子四丸
,日三
,不知,可加至六
、七丸
,以知為度。(《千金方》神明度命丸)
⑧治大人小兒脾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