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常識 >> 經(jīng)方醫(yī)案

      艾灸神闕的神奇功效是什么,

      醫(yī)案日記 2023-04-30 00:36:39

      艾灸神闕的神奇功效是什么,

      摘要:神闕穴靠近我們的肚臍附近

      ,在這個地方一般是不主張針灸的,尤其是小孩子
      ,如果神闕穴附近做針灸非常容易導致感染
      ,但是艾灸是可行的。艾灸神闕穴尤其適用于那些身體虛寒或者是胃腸功能弱的人
      。神闕穴艾灸功效不錯
      ,能對過敏性鼻炎加以治療,可增強免疫能力
      ,下面就來介紹一些有關艾灸神闕穴的方法。

      神闕穴靠近我們的肚臍附近

      ,在這個地方一般是不主張針灸的
      ,尤其是小孩子
      ,如果神闕穴附近做針灸非常容易導致感染,但是艾灸是可行的
      。艾灸神闕穴尤其適用于那些身體虛寒或者是胃腸功能弱的人
      。神闕穴艾灸功效不錯,能對過敏性鼻炎加以治療
      ,可增強免疫能力
      ,下面就來介紹一些有關艾灸神闕穴的方法。

      一般來說

      ,灸臍注意事項有三:第一
      ,臍部有損傷、炎癥者及孕婦禁用;第二
      ,剛吃完飯或空腹不宜灸臍;第三
      ,艾灸不可離臍部太近,否則易燙傷

      第一法:艾炷直接灸

      。將燃燒的艾炷直接懸在臍中上方(1厘米左右)施灸,以覺得有溫熱感為度
      。每次灸15~30分鐘
      ,每日1次,連灸10次為1療程
      。全年可不定時灸3~5個療程
      ,秋冬季施灸效果更佳。因體質(zhì)素虛而出現(xiàn)的胃腸功能紊亂
      、神經(jīng)衰弱等疾病用此法防治效果較好。

      第二法:神闕隔姜灸

      。把姜片上穿刺數(shù)孔
      ,覆蓋于臍上,點燃艾炷在姜片中啄灸
      ,以感溫熱且舒適為度
      。每次灸15~20分鐘,隔日1次
      ,每月灸10次
      ,冬至開始灸最好。此法對寒邪引起的消化不良
      、腹痛諸癥有預防作用

      把藥物直接敷貼或用艾灸、熱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臍部

      ,激發(fā)經(jīng)絡之氣
      ,疏通氣血
      ,調(diào)理臟腑,用以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療法
      。 臍療的功效 健康方面:快速改善內(nèi)臟及組織的生理及病理活動
      ,提高免疫力,強身健體特別對體質(zhì)較弱
      、失眠多夢
      、寒性胃痛、腹瀉者有極好的改善作用

      神闕穴的艾灸方式有隔姜灸

      、隔蔥灸、隔鹽灸等多種方法
      。通過上面的介紹相信大家已經(jīng)有了一定了解
      。要特別注意,神闕穴附近的皮膚比較薄
      ,艾灸的時候要小心謹慎
      ,時間不宜過長,并且兩次艾灸之間的時間間隔要適當延長
      。如果艾灸的過程當中肚子有明顯不適
      ,則要停止艾灸。

      三伏天為什么要艾灸 三伏天艾灸有哪些好處

      夏季是陽氣盛極之時

      ,尤其是“三伏天”
      ,也是養(yǎng)護陽氣的最好時機。若此時治療某些寒性疾病
      ,可最大限度以熱治寒
      、鼓舞陽氣,驅(qū)散體內(nèi)寒氣
      ,調(diào)整陰陽
      ,從而達到所謂的“冬病夏治”。那么
      ,具體來說
      ,三伏天艾灸有什么好處?

      三伏天艾灸可行氣活血

      三伏天艾灸能夠幫助行氣活血

      ,氣血運行能夠遇溫則散
      、遇寒則凝的特點,艾灸通過溫熱刺激幫助溫通經(jīng)絡
      ,促進氣血運行
      ,幫助排出體內(nèi)的寒濕邪毒。

      三伏天艾灸可促進消化

      三伏天艾灸能夠幫助促進消化。三伏天天氣炎熱

      ,消化系統(tǒng)作用受限
      ,容易出現(xiàn)食欲不振的情況,通過艾灸身體穴位刺激能夠強盛消化系統(tǒng)的功能
      ,增強身體對于營養(yǎng)物質(zhì)的吸收

      三伏天艾灸可溫腎壯陽

      元氣陽氣充足,夏不怕熱

      ,冬不怕冷
      ,精力、耐力旺盛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傊獨獬渥愕谋憩F(xiàn)是真正意義的健康特征
      。古時醫(yī)家常用“神奇”來說明艾灸的功效和作用

      根據(jù)臨床實踐,命門和神闕穴組方

      ,壯陽第一
      ,三伏采用灸法,會感到有熱感從穴位直透體內(nèi)
      ,灸命門可培補腎氣
      ,振奮腎經(jīng),使陽氣充盛行
      ,神闕屬任脈
      ,為生命之根蒂,灸之可扶陽固脫
      。二穴相配具有溫腎壯陽
      ,回陽固脫之效。

      三伏天艾灸可治空調(diào)病

      炎炎夏季

      ,很多人會選擇躲在冷氣充足的室內(nèi)
      ,然而走到室外又瞬間感受強烈的熱流,冷熱交替
      ,溫差極大,很容易引發(fā)感冒及周身酸痛
      ,這種情況以肩頸部最常見
      。因為頸部正中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及督脈。太陽經(jīng)主“一身之表”
      ,寒邪入體太陽最先受之
      。而督脈則主“一身之陽”。

      保健方法:艾灸溫陽法

      取穴:大椎穴

      作用:溫陽散寒。

      三伏天艾灸可治暑濕證

      中醫(yī)所說的暑濕證

      ,一般不會出現(xiàn)高熱
      ,僅有低熱,常伴有頭痛
      、身體酸懶
      、倦怠乏力等癥狀,出汗而熱不退
      ,口干卻不想喝水
      ,有些還會出現(xiàn)嘔吐或腹瀉等癥狀。

      保健方法:艾灸祛濕法

      夏季多雨多濕季節(jié)

      ,可常灸以下穴位以溫胃祛濕

      取穴:足三里、陰陵泉

      、中脘
      、神闕

      作用:溫中散寒,健脾利濕

      ,止嘔止痛

      三伏天艾灸可治皮膚問題

      夏季濕氣重,是微生物等活動頻繁的季節(jié)

      ,細菌
      、真菌、蚊蟲
      、螨蟲活動能力增加
      ,故皮膚病成為高發(fā)疾病。杜絕皮膚病的重要點在于:保持居室整潔和自身清潔
      ,天氣晴好時
      ,應勤曬衣物、被褥
      ,不給致病生物營造生長環(huán)境

      飲食清淡,盡量避免飲酒

      、吃牛羊肉等發(fā)物
      。對于嬰幼兒,應保持其皮膚的干燥
      ,防止?jié)裾畹燃膊〉恼T發(fā)
      。對于內(nèi)有濕濁,外受風寒引起的舌苔白膩
      、怕冷
      ,甚至便溏型蕁麻疹
      、濕疹等瘙癢性皮膚病也可以采取艾灸的方法緩解和治療(但僅限于寒濕型)。

      保健方法:艾灸止癢法

      取穴:曲池

      、合谷
      、血海、委中

      作用:疏風止癢

      ,溫陽利濕

      三伏天艾灸可治腹瀉拉肚子

      夏季腹瀉的病因多為貪涼太過或飲食不潔,導致寒濕或濕熱內(nèi)生

      ,從而誘發(fā)急性胃腸炎
      、細菌性痢疾、消化不良等發(fā)生
      。而素來就脾胃虛弱
      ,經(jīng)常便溏者,則更應該注意保護自己的陽氣

      應該吃溫熱的東西

      ,拒絕吃冰箱取出的冷飲、生冷食物
      ,夜間盡量不持續(xù)開空調(diào)或調(diào)高空調(diào)溫度
      ,并注意睡眠中裹好腹部。除此之外
      ,您也可以從夏至起每日艾灸
      ,以保護自己的陽氣。

      保健方法:艾灸溫陽法

      取穴:足三里

      、天樞
      、神闕、中脘

      作用:溫補脾腎

      ,散寒止瀉

      三伏天艾灸可治女性宮寒

      女性每到經(jīng)期就怕涼、痛經(jīng)

      ,總感覺小腹涼涼的
      ,或者宮寒不孕,伴有性欲冷淡
      、月經(jīng)后錯
      、稀發(fā),經(jīng)量少
      ,經(jīng)色暗
      ,腰部冷痛。不妨也趁夏至陽氣旺盛時趕緊艾灸
      ,溫一下自己的陽氣吧。夏至陽氣最旺時,艾灸治療可是比平時效果提升N倍

      保健方法:艾灸溫宮法

      取穴:關元

      、腎俞、三陰交
      、血海

      作用:溫補腎陽

      ,溫宮散寒。

      三伏天艾灸可治慢性咳喘

      對于慢性咳喘患者來說

      ,如果患者有痰多清稀
      ,面色白,舌淡苔白膩
      ,或滑膩苔
      ,或伴有打噴嚏、流清鼻涕
      ,遇冷則咳嗽哮喘加重
      ,怕冷者。也可以在夏至時做艾灸來進行治療
      。不少患者因在此時治療而獲得明顯效果
      ,甚至痊愈。

      保健方法:艾灸溫肺法

      取穴:肺俞穴

      作用:溫肺止咳

      ,化痰平喘

      三伏天艾灸可修心養(yǎng)性

      從中醫(yī)的角度講,是風寒濕暑燥火等邪氣所致

      ,那么
      ,夏季艾灸,人體正處于散發(fā)的時令
      ,天時的陽氣與艾灸的純陽之氣
      ,進入人體,那么
      ,風
      、寒、濕
      、暑
      、燥、火等邪氣被天地之雙重陽氣趕出體外
      ,因此
      ,血液越來越清凈,身體得以輕松
      ,寧靜自然
      。所以
      ,三伏天艾灸即能祛病、又能強健身心
      ,真正意義的修心養(yǎng)性

      艾灸續(xù)命是真的嗎

      不是真的

      。艾灸如果能續(xù)命的話,那么都是這個社會都是長壽的人了
      。艾灸能起到補充能量
      ,補陽促進微循環(huán),起到保健養(yǎng)生的輔助作用
      。所以
      ,并不能起到續(xù)命的作用。

      ,什么是艾灸
      ?艾灸,是用艾葉制成的艾灸材料產(chǎn)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
      ,通過激發(fā)經(jīng)氣的活動來調(diào)整人體紊亂的生理化功能
      ,從而達到預防和養(yǎng)生保健的一種保健方式。

      ,艾灸有哪些作用
      ?艾灸在最近幾年受到很多人的青睞,具有疏通經(jīng)絡和活血化瘀
      ,且能清熱解毒以及消腫止痛的輔助作用

      1,能通經(jīng)活絡

      經(jīng)絡是氣血運行的通路

      ,保持經(jīng)絡暢通能促進全身氣血運行,讓各個組織和器官得到充足營養(yǎng)和氧氣供應
      。當寒濕氣入侵時會堵塞經(jīng)絡
      ,誘發(fā)多種疾病。艾灸是借助濕熱肌膚作用
      ,能讓肌膚經(jīng)脈得到溫暖
      ,達到活血通絡作用,能輔助改善寒凝血滯和經(jīng)絡阻滯所導致的各種亞健康問題

      2

      ,祛濕散寒。

      氣血在體內(nèi)運行時

      ,當遇到寒冷刺激時會凝固
      。從中醫(yī)的角度上來說
      ,血遇熱能暢通,遇寒會凝固
      。所有氣血凝滯疾病都可以通過艾灸的方式來輔助改善
      。艾灸能通過對經(jīng)絡穴位溫熱刺激,可達到溫經(jīng)通絡和散寒的作用
      ,促進全身氣血運行,幫助輔助改善

      3

      ,可行氣活血。

      中醫(yī)認為氣是生命之源

      ,血是人們的基本物質(zhì)
      ,只有氣血充足才能氣血調(diào)達,維持生命活動正常
      。通過艾灸可達到補氣養(yǎng)血
      ,同時能梳理氣機,幫助提升中氣
      ,讓氣血調(diào)和
      ,達到艾灸保健的作用。

      4

      ,能調(diào)節(jié)陰陽平衡

      保持陰陽平衡能維持身體健康,陰陽失衡時會誘發(fā)多種疾病

      。艾灸能調(diào)節(jié)陰陽補益作用
      ,讓失去平衡的陰陽重新恢復平衡。

      5

      ,能養(yǎng)生保健

      通過艾灸能加強白細胞吞噬能力,加強各種抗體產(chǎn)生

      ,提高免疫效應
      ,增強免疫功能。除此之外
      ,通過艾灸也能調(diào)節(jié)亞健康狀態(tài)
      ,減輕疲勞感。

      6

      ,補陽

      艾灸具有補陽的輔助作用。尤其是對關元穴和神闕穴艾灸

      ,當陽氣虛弱不國時
      ,輕者下陷
      ,重者出現(xiàn)虛脫,可使用艾灸來輔助改善

      7

      ,注意事項。

      艾灸的時候要注意集中精力

      ,且不可分散注意力
      ,以免讓艾條移動的時候傷害到皮膚。艾灸時需暴露部分體表部位
      ,冬季要做好保暖工作
      。若艾灸的穴位多且分散的話,先背部后腹部
      ,先頭部后四肢
      。注意艾灸的時間,飯前空腹及飯后不能艾灸
      。第一次艾灸時要掌握好刺激量
      ,先少量小劑量,循序漸進的進行
      ,這樣才能達到輔助養(yǎng)生的效果

      艾灸能夠治病原理是什么

      什么是對身體最重要的能量

      ?我們?nèi)绾芜\用神奇的艾草?為什么艾灸療法如此神奇
      ?艾灸
      ,一種無毒副作用的古原生態(tài)療法,中國古代醫(yī)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艾”

      ,一種效用特殊的草。有一種草
      ,樣貌非常普通
      ,在中國南北方的農(nóng)村、田頭野地隨處可見
      。端午前后
      ,這種草從地里被采進信守傳統(tǒng)習俗的人家,默默為人辟邪祈福
      。在中國南方
      ,廣東客家人喜歡用它的根煲湯,祛風暖胃。安徽農(nóng)村地區(qū)
      ,產(chǎn)婦們依老人言
      ,懂得用它泡的水洗澡或熏蒸,達到理氣血
      、逐寒濕的作用
      。而在農(nóng)村和城市郊區(qū)的夜晚,焚燒這種草驅(qū)趕蚊蠅
      ,是常見的景致


      這種草神奇而又普遍,它就是“艾”

      。中國古代醫(yī)學書籍
      ,提到艾灸這種治療方法“藥之不及,針之不到
      ,必須灸之”,是說很多針藥無愈的病癥
      ,艾灸能夠治愈
      。“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是說艾能續(xù)命
      ,艾能補腎。

      艾灸

      ,是中國古代醫(yī)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特點是不用服藥、無毒副作用
      ,是一種綠色原生態(tài)療法
      。艾灸是用艾葉制成的艾灸材料產(chǎn)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
      ,通過激發(fā)經(jīng)氣的活動去調(diào)整人體已經(jīng)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
      ,從而達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鞍摹背蔀槌R?guī)常法而載諸典籍,經(jīng)歷了漫長的試驗
      、研究
      、發(fā)揚,沿用至今


      艾之火是純陽之火

      。故而中國古人,把太陽稱為天之陽
      ,把“艾”稱為地之陽
      。陽氣
      ,是生命的根本?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秲?nèi)經(jīng)》云
      ,“陽氣者,若天與日
      ,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如果我們把陽氣算作一百,那么人從生到死就是陽氣從一百到零的過程
      ,故而養(yǎng)生貴在保養(yǎng)陽氣
      、強壯陽氣。


      艾熱之熱

      ,非其他發(fā)熱物質(zhì)所能比擬
      。“艾”在燃燒時產(chǎn)生的特殊的短紅外線
      ,滲透力是普通長紅外線的3到4倍
      ,能夠激活細胞免疫激活素,提高人體免疫力


      古法艾灸同時具有自動找病位和通經(jīng)脈的功能

      。艾火連續(xù)的燃燒、傳遞
      ,可使艾火的純陽溫熱之氣由身體的皮膚表層透達體內(nèi)
      ,通達病位,打通阻塞
      ,自動調(diào)節(jié)身體內(nèi)部陰陽的升降
      ,從而達到壯陽、養(yǎng)生
      、治病的功用
      。中醫(yī)研究機構用其他藥材和其他各種物質(zhì)、各種物理化學方法射線方法等等與艾做對比研究
      。結果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完全替代艾


      中文的“艾”字,“乂”本意為治理恢復如初的意思

      。古代又稱年輕美麗的少女為少艾
      ,正是艾的醫(yī)療之用的理想外延。


      古法艾灸為什么能治病


      奇邪何來

      ?疾病何來
      ?人體本是陰陽對立的統(tǒng)一整體。中醫(yī)認為,疾病的發(fā)生都是由于陰陽失調(diào)
      。疾病在發(fā)生和發(fā)展的過程中
      ,必然有某種病理產(chǎn)物的積滯,這種積滯的病理產(chǎn)物
      ,如果能及時找到出路
      ,病勢則必然受到頓挫而走向痊愈。


      中醫(yī)工作者了解到

      ,所有人身上都有一種經(jīng)絡現(xiàn)象
      ,就像在一臺運轉(zhuǎn)的發(fā)電機身上,在金屬導線上有電壓和電流
      ,十二經(jīng)絡與三百六十五穴是人體臟腑各官能
      、官與官之間互相傳遞信息的驛站和通路。健康的生命狀態(tài)
      ,內(nèi)臟器官通過經(jīng)絡體系與身體表面的穴位氣孔息息相通
      ,在病理狀態(tài)下穴位氣孔又是宣泄病理產(chǎn)物的天然渠道和缺口。

      艾灸和針灸一樣

      ,都是在人體內(nèi)部的信息通路上選擇相應的部位
      ,以特定的因子、人工激發(fā)感傳作用
      ,使良性循環(huán)得以恢復和鞏固,使惡性循環(huán)得以遮斷和阻滯
      ,從而達到防病與治病的效果


      針灸和艾灸都有扶正祛邪的雙重作用,只不過從補穴意義上講

      、艾灸的作用是補多泄少
      ,針灸的作用是泄多補少。針灸主通經(jīng)脈
      ,不能補元陽
      ;艾灸法是先補而后泄,在提高正氣的情況下讓邪氣自除


      “以溢其邪

      ,以行營衛(wèi)”“有余可泄,不足可補”是艾灸療法對這些中醫(yī)基本原則的靈活運用
      。古人強調(diào)養(yǎng)生是“春夏養(yǎng)陽
      ,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
      ,至少在日常習慣上
      ,“寧事溫補,勿事寒涼”。


      我們現(xiàn)代人卻往往反其道而行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代人生活節(jié)奏已太難依照“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從小生活在空調(diào)
      、冰箱
      、冷飲無處不在的環(huán)境,加上不恰當?shù)卮罅渴褂煤克幬?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激素
      ,貪食生冷食物,?jīng)常身體保溫不當
      、熬夜等等
      ,人體健康所倚賴的陽氣,容易被加速損耗
      。增加爐膛中的生命之火
      ,變得越來越為現(xiàn)代人所需要。


      古法艾灸能治哪些病


      艾灸適應范圍廣泛

      ,既適宜體弱病久的慢性病人
      ,也適于體壯病輕的急性患者。對熱性病患者也可以灸治
      。元氣虛弱的人一般胃功能吸收差
      ,服藥治療很難完全消化吸收藥物,很多藥物還必須耗用元氣才能發(fā)揮作用
      。長期服藥而不及時恢復和補充元氣又必然更損傷元氣
      。古法艾灸,可以不經(jīng)過腸胃而直接將熱力作用于經(jīng)脈
      ,培補能量
      、提高正氣、通調(diào)經(jīng)脈
      、祛病除邪


      像腎虛、失眠

      、虛胖
      、貧血、各種慢性婦科病
      、慢性腎病
      、類風濕、脊柱炎等等
      ,對于西醫(yī)來說的不治之癥
      ,通過重灸關元等穴位
      ,都可以治愈。灸關元是以后天補先天為道理人體“陰陽”的升降是有固定規(guī)律的
      ,令元氣逐漸充足
      ,陰陽就必定按照規(guī)律運行,該升的升
      ,該降的降
      ,不必人為再去調(diào)整。人體內(nèi)自有大藥

      臟腑之氣匯聚于胸腹部的俞穴

      ,稱為“募穴”。六臟六腑共有募穴12個
      。艾灸募穴可以治療本臟腑的病癥
      ,像用一股強氣流去疏通經(jīng)脈,同時
      ,總閘開閘放水去沖刷病灶
      ,效果非常好。


      日常生活中

      ,我們感冒的時候
      ,可以取灸大椎穴,效果非?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把大椎穴灸到皮膚發(fā)紅、發(fā)潮為佳
      ,每次操作做到微微出汗效果最好
      。預防經(jīng)常性感冒,艾灸也很有效果
      ,可以用溫和灸的方式艾灸中脘、關元
      、足三里?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代人胃腸不適的挺多,一般性腸胃有問題可艾灸足三里
      、神闕
      、關元,不論胃熱胃寒
      ,都可以灸中脘


      一般人無法記住太多的穴位,但只要記住人體四大養(yǎng)生要穴

      ,長期溫灸之
      ,就能達到強身健體
      、增強免疫力、延緩衰老的作用
      。這四大養(yǎng)生要穴是:關元穴
      、中脘穴、足三里穴
      、命門穴


      不知道穴位怎么辦?哪里不舒服灸哪里

      。用艾灸直接作用不舒服的患部
      ,古人稱為阿是穴或者天應穴,也可以在患處附近或者離患處不遠處取穴
      ,我們稱之為“就近取穴”


      古法艾灸養(yǎng)生有什么講究


      人體隨時在消耗,雖說我們隨時可灸

      ,艾灸還是有一些注意事項
      ,值得大家注意。


      ▌艾灸后都需要注意什么


      艾灸后至少一小時內(nèi)最好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艾灸后要比平時多喝一些溫開水,以協(xié)助排毒
      ,但絕對不能喝冷水冰水


      ▌是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古法艾灸?


      孕婦

      、極度疲勞
      、過饑、過飽
      、酒醉
      、大汗淋漓,以及極度衰竭
      、無自制能力者不適宜做艾灸
      ,一些特殊部位以及大血管處,心臟部位
      、眼球?qū)兕伱娌?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也不要灸?/p>


      ▌為什么有些人艾灸后會出現(xiàn)疾病加重的反應?


      比如很多人艾灸后會出現(xiàn)口干舌燥

      ,這是正邪交戰(zhàn)的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象。那些病邪在體內(nèi)寄居很久
      ,這時候免不了會有各種反應
      ,逐步艾灸體內(nèi)慢慢累積了足夠的正氣
      ,病邪就會逐漸地出離體外了。有時候
      ,我們艾灸中脘
      ,會有肝區(qū)不適、或胃脘部會有不適
      ,這有可能因為肝有隱患或胃脘部有疾病
      ,艾灸會主動幫助我們?nèi)フ{(diào)整。艾灸關元穴
      ,也許會反應出婦科方面的隱患
      、前列腺方面的問題或生殖系統(tǒng)的一些疾患。


       艾灸的通竄功能就是在告訴我們

      ,身體有一個自我調(diào)整的功能
      。只要你調(diào)動得好,相關部分就會齊心協(xié)力一起工作
      。每個人有經(jīng)絡不同的敏感度
      ,所以灸感的個體差異非常大,青壯年人的灸感往往較老年人強和快
      ,女性的感傳也容易比男性高


      《本草綱目》記載,凡用艾葉需用陳久者

      ,治令細軟
      ,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易傷人肌脈
      、所以施灸需用陳年艾
      ,這是歷代醫(yī)家反復強調(diào)的。


       ▌如何分辨艾絨和艾條的優(yōu)劣保證療效呢


      主要從絨

      、色、味
      、煙四個方面入手
      。我們到市場上挑選艾條、艾絨
      ,可以看到
      ,新艾的顏色發(fā)青
      、暗
      ,點著以后火力強烈,燃燒時煙氣發(fā)青
      、發(fā)黑
      ,比較嗆人
      。好的陳艾,則顏色土黃或金黃
      ,煙的顏色是淡白不濃烈,燃燒后煙霧由下而上繚繞,氣味溫和有艾香
      ,不刺鼻
      ,滲透力強,灸治效果比較好


      現(xiàn)代的溫和灸療法


      由于對古法艾灸養(yǎng)生的重視

      ,現(xiàn)代條件下已開發(fā)出許多艾灸器械,使用艾葉加工而成的艾條和各種溫灸器具
      ,因為一般都不會破損皮膚
      ,安全穩(wěn)妥,被稱之“溫和灸”


       ▌常用的大致有兩種方法:


       1)手持移動法

      。點燃艾條、手持艾條對準穴位或患痛處移動熏烤
      ,用上下移動或左右移動之諸多手法
      ,病人可長期自灸。


      2)工具支持法

      。目前已有各種各樣的現(xiàn)代溫灸器
      ,有手持的,有綁縛式的
      ,目的均是為了緩解直接灸的燒灼痛與手持法的疲勞
      ,哪怕隔著衣服灸療,也能使得滲透力源源不斷地發(fā)生作用


      “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古法艾灸不僅僅在我國深受重視

      ,而且被多個國家追捧應用。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

      ,傳染病肆虐日本
      ,一位名叫原志免太郎的人在全國發(fā)起了一場“國民三里灸運動”,大大提高國民免疫力


      在韓國

      ,電視劇《大長今》有一個關于艾灸的片段,長今的養(yǎng)父嚴重暈船陷入昏迷
      ,長今考慮再三選用了古法艾灸為其治療
      ,養(yǎng)父很快就恢復了健康,可見那時艾灸療法已相當普遍
      ,且以一種簡單
      、安全的方式造福人民

      不僅如此,17世紀左右艾灸療法傳播到了歐洲

      ,德國人甘弗在其著作《海外珍聞錄》中明確主張用艾絨施灸
      ,且附注了一幅圖,標明了施灸的穴位和適應證等
      。將古法艾灸運用較為出色的是拿破侖軍中的外科主任拉蘭
      。自此,神奇的古法艾灸在歐洲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推廣


      但愿每一個現(xiàn)代人

      ,都能從我們祖先的醫(yī)學智慧里汲取營養(yǎng),通過實踐艾灸這種古法
      、讓自己
      、家人和朋友都真陽充足,臟腑功能強健
      ,最大限度減少疾病
      。愿每個人都能盡享自然壽命,能夠更健康
      、更好地體驗生命的真義
      ,廣行利濟群生的事業(yè)。

      輕松治療兒童病
      ,艾灸為父母解憂

      1.灸法治療小兒腹瀉,既方便又安全


      腹瀉是寶寶最容易患的“小兒四病”之一
      ,幾乎每個寶寶都發(fā)生過腹瀉。很多家長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
      ,從心底里恨不得能讓寶寶立即好起來
      ,于是立即給寶寶服用各種藥物。殊不知
      ,寶寶體質(zhì)纖弱
      ,根本承受不住這些藥物的作用,病情不見好轉(zhuǎn)甚至會拖的更久
      。使寶寶的生長發(fā)育收到很大影響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可以試試艾灸療法


      中醫(yī)認為
      ,小兒腹瀉與腹痛并發(fā),病因大多與暑熱、濕滯
      、傷食、虛寒損傷脾胃等致氣機失調(diào)有關
      ,臨床上分為寒癥與熱癥
      ,所以,艾灸也要分別對待


      寒癥腹瀉
      ,小兒寒瀉多是由脾胃虛寒,腎火不足
      ,不能運化水濕
      ,致使水濕停聚而引起起的。主要癥狀有瀉下完谷不化
      ,澄澈清冷
      ,如鴨糞一般,氣不甚臭
      ,腹部冷軟
      ,小便清白,汗出作嘔
      ,面唇蛋白或蛋黃,精神疲倦
      ,舌質(zhì)淡
      ,苔薄白?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圆扇“难ㄎ挥写竽c腧
      、中脘、天樞
      、神闕
      、足三里。

      熱癥腹瀉
      ,小兒熱瀉多發(fā)生于夏秋季節(jié)
      ,暑濕內(nèi)擾,或冬春風溫
      ,熱移大腸
      。主要癥狀有腸鳴腹痛,痛瀉陣作
      ,卸下如注或夾腸垢粘稠
      ,便色深黃,氣穢臭,唇面微紅
      ,煩躁啼哭
      ,口渴喜冷,腹部漲滿
      ,四肢溫或手心熱
      ,肛門四周發(fā)紅,舌質(zhì)紅少津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圆扇“难ㄎ挥写竽c俞,中脘
      ,天樞
      ,神闕,足三里
      ,上巨虛
      ,曲池和陽陵泉。

      如果家長覺得選取多個穴位進行灸治比較麻煩的話
      ,可以采取只灸神闕穴
      ,神闕穴是個神奇的穴位,只灸神闕穴也能達到止瀉的效果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缘群⒆铀院筮M行,灸10-15分鐘即可
      ,上午下午各一次

      2. 小兒百日咳,艾灸辯證治療更有效

      百日咳是兒科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
      ,以陣發(fā)性
      、痙攣性咳嗽為主癥,夜間嚴重
      ,咳嗽時面紅目赤
      ,彎腰屈體,涕淚交流
      ,咳尾有雞鳴樣的回聲
      ,或伴嘔吐,顏面浮腫
      ,口
      、鼻、眼結膜出血等癥
      。多發(fā)于冬春兩季
      ,以五歲以下兒童發(fā)病較多,發(fā)病后可獲持久免疫力。雖然國內(nèi)目前對百日咳的免疫計劃已經(jīng)廣泛展開
      ,但在一些地區(qū)仍然流行


      中醫(yī)通常將百日咳分為初期、痙咳期
      、恢復期三個階段
      。灸法治療本病時,主要以宣肺止咳
      、理氣化痰為主。

      百日咳初期
      ,百日咳在初咳期的癥狀類似于感冒
      ,寶寶在夜間咳嗽加劇,并伴有發(fā)熱和流鼻涕的癥狀
      。治療的時候以宣肺化痰止咳為主
      ,主要選用大椎,風門
      ,肺腧
      ,列缺,合谷等穴位
      。大椎穴可解表清熱
      ;風門、肺腧具有疏表肅肺的作用
      ;列缺
      、合谷多用于解表清熱、化痰止咳


      百日咳痙咳期
      ,寶寶的痙攣性咳嗽間歇發(fā)作,白天癥狀較輕
      ,晚上加重
      ,咳嗽時會出現(xiàn)面紅憋氣,涕淚俱出癥狀
      ,咳出或嘔吐大量痰液后癥狀才能暫時緩解
      。此時治療應以清熱化痰,降逆鎮(zhèn)咳為主
      ,選用大椎
      、身柱、尺澤
      、豐隆等穴位
      。大椎有通陽泄熱的作用,身柱可理氣平喘,尺澤止咳止血
      ,豐隆有祛痰的功效


      百日咳恢復期,寶寶咳嗽減少
      ,咳嗽聲低無力
      ,痰量減少或者干咳,精神疲倦
      。此時應以健中扶正
      ,溫養(yǎng)肺脾為主。灸治時選用益氣健脾的肺腧
      、脾腧
      ,足三里、太淵
      、太白等穴


      在施灸時應該注意,小兒皮膚嬌嫩
      ,避免過灸
      ,每個穴位20分鐘左右,如果出現(xiàn)水皰
      ,注意護理
      ,謹防感染。飲食應以清淡為主

      3.艾灸治惡食
      ,讓孩子吃飯香身體棒

      厭食,古代稱為惡食
      ,是指小孩兒在較長時期內(nèi)
      ,食欲不振,甚至拒絕飲食的病癥
      。厭食與不良的飲食習慣
      ,微量元素缺乏及精神因素有關。主要因內(nèi)在胃氣薄弱
      ,外在乳食失調(diào)
      ,如暴飲暴食,偏食挑食
      ;食物品種單調(diào)
      ,影響食欲;喜歡零食
      ,討厭粥飯
      ;大病之后調(diào)護不當導致脾胃不和等


      當今孩子厭食現(xiàn)象猛增,小兒厭食較嚴重者
      ,可出現(xiàn)消瘦疲乏
      ,面色萎黃,毛發(fā)無光澤等癥狀
      。厭食時間較長的患兒可病發(fā)中度以上貧血
      ,營養(yǎng)不良,佝僂病
      ,抗病力下降
      ,甚至影響生長發(fā)育,智力低下


      厭食初期厭食患兒的正氣尚未受傷
      ,厭食癥狀較輕,一般只見食欲不振
      。厭食中期
      ,可能由于積食
      ,或脾胃受損而痰濕滋生
      ,或感染了各類蟲病,從而引起了脾胃功能
      。厭食后期
      ,脾胃已傷,正氣虛弱
      ,氣血生化不足
      ,身體虛弱且容易出現(xiàn)并發(fā)癥。

      采用艾灸療法治療小兒厭食
      ,主要作用是和脾助運
      ,養(yǎng)胃滋陰?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刹扇⊙ㄎ挥写笞?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脾腧、胃腧
      、腎腧
      、中脘、神闕
      、足三里等
      。每穴10-15分鐘,10次為一個療程
      ,到食物增進為止


      研究表明
      ,如果父母挑食和偏食,則孩子多半也是厭食者
      ,所以
      ,父母應當為孩子做出榜樣。嘗試引導孩子吃她不愿意吃的食物
      。在吃飯時創(chuàng)造好的氣氛
      ,使孩子心情愉悅的進餐。耐心講解各種食品的味道及其營養(yǎng)價值
      。盡量不使用補藥或者補品去彌補孩子營養(yǎng)的不足

      4. 小兒驚厥不用慌,艾灸療法來幫忙


      有的家長可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孩子前一秒還是好好的
      ,后一秒就開始兩眼凝視,不省人事
      ,緊接著手腳抽動起來
      ,繼而面色轉(zhuǎn)青紫,口吐白珠
      ,樣子十分嚇人
      。面對這種情況,很多家長都會不知所措
      ,結果就誤了孩子的最佳治療時間
      。事實上,這種狀況屬于驚厥
      ,俗稱驚風或抽風
      ,是孩子常見的一種癥狀。驚厥可以分為急驚風和慢驚風兩類
      ,在使用艾灸療法治療時也要區(qū)別對待


      急驚風急驚風可見于現(xiàn)代醫(yī)學中多種疾病,如高熱驚厥及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急性感染性疾患
      ,如乙腦
      、流腦等。簡單型的高熱驚厥長期預后良好
      ,對智力
      、學習、行為均無影響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大腦發(fā)育逐步建全
      ,一般不會再發(fā)生高熱驚厥。此外
      ,上呼吸道感染
      、菌痢等病導致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毒性休克前驅(qū)期亦可按急驚風施治
      。諸如慢性腦炎、結核性腦脊髓膜炎可按慢驚風灸治


      急驚風發(fā)病驟急
      ,多出現(xiàn)意識不清、兩目直視
      、牙關緊閉
      、四肢抽搐、口唇青紫等癥狀
      。艾灸療法治療本證時
      ,應采用清熱化痰,開竅熄風的方法


      艾條灸可取穴手足陽明
      、督脈。曲池
      、大椎
      、豐隆。隨癥加穴:①牙關緊閉者
      ,加頰車
      、下關;②角弓反張加風池、身柱;③痰多者
      ,加豐隆;④口噤者
      ,加合谷
      。每穴灸10-20分鐘


      慢驚風,慢驚風多出現(xiàn)于病中虛和大病之后
      ,以抽風
      、形瘦、腹瀉等為主要癥候
      ,多見于三周歲以內(nèi)的小兒
      。本證原因多因飲食積滯,或服用寒性藥物
      ,使寶寶體內(nèi)的正氣受到損害
      ,致使脾胃損傷,中氣匱乏所致
      。也有由急驚風失治轉(zhuǎn)變?yōu)槁@風的情況


      慢驚風發(fā)病緩慢,患兒往往會出現(xiàn)精神委靡
      ,形神疲憊
      ,便糖游甚至完谷不化
      ,四肢冰冷,手足震顫
      ,唇青舌淡的癥狀
      。采用艾灸療法進行治療時,可以取任脈
      、足陽明經(jīng)穴為主灸治本病具有溫補脾胃
      ,培元熄風之作用?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扇⊙ò贂?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關元、水溝
      、神闕
      、脾腧、腎腧
      。隨癥加穴:①泄瀉者
      ,加天樞;②體弱者,加足三里;③四肢不溫者
      ,加命門
      。每穴灸10-15分鐘,可隔天灸一次
      ,灸一個月


      補充

      1.當患兒抽搐之時,切勿強制牽拉
      ,扭傷筋骨
      ,導致癱瘓或強直等后遺癥。

      2.驚風伴高熱者應采取多種方法降溫


      3.昏迷抽搐痰多的患兒
      ,應使其向側偏臥,并用紗布包裹壓舌板
      ,放在上下牙齒之間
      ,促使呼吸通暢,痰涎流出
      ,以免咬傷舌頭
      ,或發(fā)生窒息。

      4.抽搐停止后
      ,往往患兒會非常疲乏
      ,嗜睡懶言,應給予足夠休息
      ,避免一切噪音
      ,不要呼叫
      ,使正氣得到恢復。

      5.抽搐緩解之后脾胃亦會受到一定損傷
      。因此
      ,要注意調(diào)理小兒脾胃。先予以流食或半流食
      、富于營養(yǎng)又易消化的食品
      ,然后過渡到正常飲食。但應注意避免給大魚
      、大肉等肥甘厚味之品來補

      5.止住小兒遺尿,艾灸療法可輕松搞定

      小兒遺尿是指3歲以上兒童
      ,睡眠中小便經(jīng)常自遺
      ,醒后方知的一種病癥,俗稱“尿床”
      。輕者隔數(shù)日遺尿1次
      ,重者一夜可遺尿數(shù)次。

      遺尿的兒童晚上都睡得很沉
      ,叫也叫不醒
      ,即使叫醒了,往往還是迷迷糊糊
      ,尿了床也不知道
      。由于睡得太沉,以致大腦不能接受來自膀胱的尿意
      ,因而發(fā)生遺尿
      。親人突發(fā)死亡或受傷、父母吵架或離異
      、母子長期分離
      、黑夜恐懼受驚等原因均可導致孩子遺尿
      。孩子脾胃虛弱
      ,功能紊亂,導致膀胱氣化功能失調(diào)
      ,從而引起遺尿
      。過度疲勞、初換環(huán)境
      ,病后體虛等精神及體質(zhì)因素也可引起遺尿
      。少數(shù)患兒進尿可能是由泌尿生殖系統(tǒng)畸形、隱性脊柱裂
      、大腦發(fā)育不良等器質(zhì)性疾病引起


      腎陽虛的患兒
      ,進尿量多,每夜1次或數(shù)次
      ,兼見面色蒼白
      ,小便清長,四肢冰冷
      ;脾肺氣虛的患兒
      ,多發(fā)生于病后或向來體質(zhì)較弱,遺尿量少而次數(shù)多
      ,兼見神疲體倦
      ,面色萎黃。艾灸療法只適用于功能性遺尿
      ,且以益腎補氣固攝為治療原則
      。在治療時多取在肽、足太陽經(jīng)及足三陰經(jīng)的穴位


      小兒遺尿如果用艾灸的方法也很好
      。可以艾灸神闕
      、關元穴
      、百會、大椎
      、三陰交
      。可以艾條懸灸
      、溫和灸或艾灸盒艾灸
      ,每天一次,每穴腹部視孩子的大小
      ,一般10-20分鐘
      ,百會5-10分鐘,大椎5-10分鐘
      ,三陰交5-10分鐘


      用艾灸就是溫腎驅(qū)寒止遺。用艾灸來激發(fā)神經(jīng)調(diào)節(jié)經(jīng)絡臟腑氣血功能
      ,促使陰陽平衡
      ,起到了與針灸療法相類似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遺尿病的目的
      。治療期間
      ,家長應密切配合幫助孩子建立合理的作息時間。讓患兒晚餐少喝水,臨睡前囑咐患兒排空小便
      ,夜里定時叫醒患兒排尿
      。此外還要避免患兒過度疲勞,避免受驚嚇刺激
      。對已患遺尿的小兒
      ,不要羞辱斥責和懲罰,解除患兒精神負擔和引起情緒不安的因素
      。如果是脾胃虛弱引起的
      ,就要從健脾胃做起。多吃一些養(yǎng)胃健脾的食物
      ,讓孩子養(yǎng)成合理的飲食習慣

      6.艾灸健脾消食除疳積,讓孩子健康成長

      疳積是小兒時期
      ,尤其是1~5歲兒童的一種常見病癥
      。是指由于喂養(yǎng)不當,或由多種疾病的影響
      ,使脾胃受損而導致全身虛弱
      、消瘦面黃、發(fā)枯等慢性病癥
      。疽證與麻疹
      、驚風、天花并稱為兒科四大證
      ,如果不及時治療
      ,甚至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fā)育。

      古代所說之“疳積”已與現(xiàn)代之“疳積”有了明顯的區(qū)別
      ,在古時候
      ,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人們常常饑飽不均
      ,對小兒喂哺不足
      ,使脾胃內(nèi)虧而生指積,多由營養(yǎng)不良而起
      ,也就是相當于西醫(yī)所講的“營養(yǎng)不良”
      。而現(xiàn)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來獨生子女增多
      ,家長們又缺乏喂養(yǎng)知識
      ,盲目的加強營養(yǎng),反而加重了脾運的負荷
      ,傷害了脾胃之氣,滯積中焦,使食欲下降
      ,營養(yǎng)缺乏
      ,所以現(xiàn)在的疳積多有營養(yǎng)失衡造成。

      為什么小兒時期容易生疳積呢
      ?這是由于嬰幼兒時期臟腑嬌嫩
      ,機體的生理功能未成熟完善,而生長發(fā)育迅速
      ,對水谷精微的需要量大
      ,因此,產(chǎn)生了生理上的脾常不足
      。而很多家長生怕孩子吃不飽
      ,就像填鴨一樣喂哺飲食上不能自節(jié)的嬰幼兒。俗話說
      ,乳貴有時
      ,食貴有節(jié)。絕不是吃的多就能長的越好
      。殊不知
      ,哺食過早,甘肥
      、生冷食物吃的太多會損傷脾胃之氣
      ,耗傷氣血津液,就會出現(xiàn)消化功能紊亂
      ,產(chǎn)生生理上的脾氣虛損而發(fā)生疳積之癥


      家長們都知道喂孩子吃藥是一件麻煩的事,如果用藥不當也會給孩子健康造成影響
      。艾灸療法是一種自然療法
      ,可以健脾消食除積,不但可以免去孩子吃藥的痛苦
      ,同時也避免了藥物對孩子的不良影響


      可以將艾條點燃后,在脾腧
      、足三里
      、中脘、天樞
      、四縫這幾個穴位處溫和灸
      ,如果孩子腹部脹痛,加公孫
      ;小兒蟲積者
      ,加百蟲窩。脾腧
      、中脘
      、足三里這三個穴位可以健脾養(yǎng)胃,消化積食
      ,天樞具有行氣導滯的作用,四縫穴可以健脾消痞
      ,公孫穴能健脾行氣
      ,百蟲窩可消蟲除積。每天施灸2次
      ,每次每穴15分鐘左右。

      此外
      ,父母平時可以給孩子進行按摩和捏脊
      ,來強健孩子的脾胃。足三里是全身性強壯穴
      。父母每天給孩子按摩足三里穴10~15分鐘
      ,可使孩子的消化系統(tǒng)功能旺盛,消化吸收率增加
      ,使面黃肌瘦狀況得到好轉(zhuǎn)
      。中院屬于任脈穴,經(jīng)常按摩能行氣活血
      ,清熱化滯
      ,健脾和胃,對于孩子食積
      、疳積
      、腹痛脹滿等癥狀有較好的作用。父母也可以站在孩子的右側
      ,讓孩子俯臥
      ,用雙手握起脊柱兩旁的皮膚,從尾骶部逐漸向上移動
      ,直捏到頸部
      ,反復十多回,每天2次
      ,這有健脾助消化的作用
      ,可以改善孩子的食欲,減少感冒
      ,增強體質(zhì)


      7.小兒疝氣是大事
      ,可用按摩加艾灸治療

      疝氣是指人體組織或器官一部分離開了原來的部位,通過人體間隙
      、缺損或薄弱部位進人另一部位
      。最常見的癥狀就是在大腿根或者肚臍鼓出來一個包
      ,躺著或者用手揉揉可以回去
      ,一般發(fā)生在咳嗽
      、噴嚏
      、排便等腹壓增高的時候,發(fā)育不良的嬰幼兒和體弱多病的老年人多見


      小兒疝氣
      ,包括腹股溝疝和臍疝兩類。小兒在胚胎時期
      ,腹股溝處的“腹膜鞘狀突”可以幫助睪丸降入陰囊或子宮圓韌帶的固定
      ,有些小孩出生后,腹膜鞘狀突閉合不完全
      ,嬰幼兒啼哭
      、咳嗽、便秘等原因使腹壓過大
      ,導致腹腔內(nèi)的小腸
      、卵巢、輸卵管等進入此鞘狀突而形成腹股溝疝
      ,小兒臍疝的形成多因臍帶脫落后
      ,臍部閉鎖薄弱,加之腹壓過大而成
      。中醫(yī)認為小兒疝氣是氣血下陷或寒凝肝脈所致


      很多家長對孩子“疝氣”并不放在心上,認為“疝氣”進進出出
      ,對身體沒什么影響
      。其實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雖然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
      ,“疝氣”可以自行進出
      ,但是偶爾也會發(fā)生嵌頓、上不去的情況
      ,這就麻煩了
      ,如果不能及時恢復,會影響消化系統(tǒng)
      ,造成吸收功能差
      、體質(zhì)下降等癥狀
      ;由于腹股溝部與泌尿生殖系統(tǒng)相鄰,疝氣的擠壓可能會影響小兒的生殖系統(tǒng)的正常發(fā)育
      ;疝囊內(nèi)的腸管或大網(wǎng)膜容易因受到擠壓或碰撞而腫脹發(fā)炎
      ,時間一長會造成疝內(nèi)腸段的缺血性壞死,甚至腸穿孔而危及生命


      由此可見
      ,小兒疝氣可不是小問題。艾灸療法具有益氣升陷
      、疏肝理氣的作用
      ,是治療小兒疝氣的理想選擇,可避免小兒手術的風險和痛苦


      可以選取穴位歸來
      、三陰交、太沖
      、大墩這四個穴位
      ,小兒疝氣且中氣不足者,加氣海穴
      。還可以取小兒患部對側的三陰交和患側的歸來穴


      此外,家長也可以在平時按揉寶寶的氣沖穴和大墩穴來治療小兒疝氣
      。大敦穴是治療疝氣的持效穴
      ,配合太沖、氣海
      、地機這三個穴位一起按摩
      ,療效更好。氣沖穴的氣強有力
      ,循胃經(jīng)通道運行較遠
      ,就如長街一樣,此穴位外傳之氣也聚實飽滿
      ,長期按壓此穴
      ,對小兒腹痛、疝氣等癥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8.治療小兒鵝口瘡
      ,艾灸療法是良方

      口瘡誰都會得,但孩子的口瘡和大人的不太一樣
      。對于小孩子來說
      ,口瘡是嬰兒時期常見的口腔疾患,以口頰
      、舌邊
      、上腭腮
      、齒齦等處發(fā)生潰瘍?yōu)樘卣鳌H绻l(fā)于嘴唇兩側稱為鵝口瘡
      ,它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的炎性病變
      ,多發(fā)生于新生兒,尤其以早產(chǎn)兒和體弱多病的嬰兒多見

      白色念珠菌多寄生在健康人皮膚上
      、腸道和陰道,有時也可在口腔中找到
      。嬰幼兒感染白色念珠菌多由于患兒母親乳頭不潔或在喂奶時通過手指傳播所致
      ,也可能是嬰兒在出生時經(jīng)產(chǎn)道感染所致
      。腹瀉
      、使用廣譜抗生素、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的患兒也可感染白色念珠菌


      鵝口瘡的發(fā)病原因和治療方法與口瘡基本相同
      ,其病變特點是在口腔黏膜處出現(xiàn)白屑或雪白色凸起,迅速蔓延至牙齦
      、口唇甚至咽
      、喉、食道
      、鼻道等處
      ,白屑周圍有紅暈甚至出血
      ,嚴重者可導致吮乳困難和呼吸不利
      。營養(yǎng)不良及口腔不潔是其最主要的誘發(fā)因素。中醫(yī)則認為本病是先天胎毒蓄積心脾所致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吨T病源候論》卷五十:“小兒口里所起白屑,乃至舌上成瘡,如鵝口里
      ,世謂之鵝口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弊鎳t(yī)學認為
      ,脾開竅于口,若脾經(jīng)郁熱
      ,則循經(jīng)上行
      ,熏于口舌而形成鵝口瘡。

      鵝口瘡的癥狀有虛實之分
      。屬于實證者
      ,大多數(shù)是由于外感風熱或胎中有熱,以致心脾積熱上攻到口腔
      ,引起口瘡的發(fā)生
      。得病的孩子嘴唇、臉頰
      、上顆黏膜
      、齒齦、舌面等處有潰瘍
      ,潰瘍周圍鮮紅
      、腫痛、口臭
      、流口水
      ,還可能伴有發(fā)熱
      、口渴
      、小便黃
      、大便干、舌紅苔黃
      、指紋深紫等
      。屬于虛證者
      ,一般是由于孩子先天發(fā)育不良
      ,身體虛弱
      ,或久患熱病,或久瀉不止
      ,身體內(nèi)部陰液虧耗
      ,以致陰液不能制約火氣
      ,虛火上升
      ,而引起口瘡。這時得病的孩子嘴唇
      、臉頰
      、上顆黏膜、齒齦
      、舌面等處有潰瘍
      ,潰瘍面較小
      ,潰瘍周圍淡紅或淡白
      ,疼痛一般較輕
      ,多會伴有口干口渴的癥狀,舌質(zhì)淡紅
      ,苔少等癥狀


      用艾灸療法治療小兒鵝口瘡時,可采用清心健脾的治療方法
      。足三里可以調(diào)理脾胃
      ,清泄心脾之火,合谷穴具有疏調(diào)陽明經(jīng)氣
      ,祛風散邪的作用
      ,地倉可用于調(diào)節(jié)局部經(jīng)氣,三陰交則是足三陰之會
      ,可以滋陰清熱
      。如果患兒有發(fā)熱的癥狀,則在以上4穴的基礎上加曲池
      ,以清泄陽明之熱
      。將艾條點燃后,在距離患兒皮膚2~3厘米處施溫和灸
      ,每次每個穴位灸5~10分鐘
      。如果孩子口瘡暫時好了,家長也要堅持使用艾灸療法一段時間鞏固療效


      此外
      ,如果孩子經(jīng)常長口瘡,不要給孩子吃過熱
      、過硬及刺激性的食物
      。注意保持孩子口腔清潔,飯后要漱口
      ,防止口腔黏膜破損。餐具應該經(jīng)常煮沸消毒
      ,避免感染
      。注意調(diào)節(jié)孩子的飲食營養(yǎng)。還在哺乳的媽媽平時不宜食過于辛辣刺激食物,以免通過乳汁把熱邪傳給孩子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ngfang/683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冬病夏治主要針對哪類疾病
      冬病夏治主要針對哪類疾病摘要:三伏養(yǎng)生正當時
      ,教你三個妙招
      ,冬病夏治補陽氣
      。冬病夏治治的是什么
      ,應該怎么治
      ?有些疾病適合在夏天治療
      ,因為夏天陽氣比較旺盛
      ,人體也與四時相應
      平和質(zhì)的中醫(yī)體質(zhì)特征
      平和質(zhì)的中醫(yī)體質(zhì)特征摘要:辨體治病是我們中醫(yī)的一種方式
      ,我們中醫(yī)講治病,講辨病辨證還有辨體
      ,這個體制呢
      ,中國人分為九種體質(zhì)
      ,億萬蒼生人分九種,取一種平和
      ,舍八種偏頗
      什么是紫蘇,吃點紫蘇對身體有哪些好處,
      什么是紫蘇,吃點紫蘇對身體有哪些好處,摘要:紫蘇
      ,是一種紫色的植物,有特殊的清香氣味
      ,可入藥,可做菜和調(diào)味品
      。它能使人腹中舒服,古人稱之為紫色舒服草
      ,因而得名“紫蘇”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侗静輩R言》中記載紫蘇具有解表散寒
      上熱下寒還是寒熱錯雜,中醫(yī)幫你辨證調(diào)理
      上熱下寒還是寒熱錯雜,中醫(yī)幫你辨證調(diào)理摘要:上熱下寒還是寒熱錯雜
      ,中醫(yī)幫你辯證調(diào)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