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中華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對外來民族的壓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這種壓迫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在鴉片戰(zhàn)爭中,中國愛國軍民繼承了這一歷史光榮傳統(tǒng)
,奮起抵抗,涌現出眾多的民族英雄
。他們英勇抗擊外來侵略者的光輝業(yè)跡
,開啟了近代中國人民為反抗外來壓迫、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統(tǒng)一而不斷斗爭的新篇章。繼承和發(fā)揚這一光輝傳統(tǒng)
,仍是今天中華兒女的神圣使命
。
三、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1.通過對鴉片戰(zhàn)爭發(fā)生的歷史背景和經過的講授
,啟發(fā)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對鴉片戰(zhàn)爭的性質作出正確的分析和認識,澄清和批駁在這一問題上的一些錯誤認識和謬論
,以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
2.通過對鴉片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原因的分析和討論,提高學生運用史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教學要點
一
、鴉片戰(zhàn)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
1.危機四伏的清朝封建統(tǒng)治
2.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迅速崛起和擴張
二、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
1.猖獗的英國對華鴉片走私
2.民族英雄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
三
、鴉片戰(zhàn)爭的經過(1840年—1842年)
1.英國發(fā)動和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戰(zhàn)爭
2.中國愛國軍民的英勇抵抗
3.清政府的屈服求和
教學要求和建議
一
、本節(jié)課的重點:鴉片戰(zhàn)爭發(fā)生的歷史背景和起因。
本節(jié)課的難點:通過鴉片戰(zhàn)爭的史實分析中國戰(zhàn)敗的原因
。
二
、在簡要介紹本章教材的引言以后,教師講授本節(jié)課時
,要注意和學生在初中時所學鴉片戰(zhàn)爭史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初中教材內容多形象具體,高中教材理論分析要求較高
。因此
,我們在授課時對一些基本史實(如虎門銷煙、鴉片戰(zhàn)爭經過等)
,盡量啟發(fā)學生回憶過去所學內容
,不占過多的時間,在鞏固的基礎上
,主要抓教材中出現的有關基本理論的理解
、文獻資料的詮釋和運用、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重點問題(如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
、中國戰(zhàn)敗的原因等)
,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鴉片戰(zhàn)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一目
,教材從三個方面作了說明:
1.關于鴉片戰(zhàn)爭前夕的中國,教材從經濟和政治兩個方面說明了清朝統(tǒng)治下的中國已經處于危機四伏的封建社會末期
,這兩個方面又都各以四項史實作為論據
。講授時
,教師可以一邊聯(lián)系學生在初中所學過的內容,一邊加以整理和深化
,指出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都呈現出封建末世的衰敗象征
。
2.關于鴉片戰(zhàn)爭前夕的世界,教材也從四個方面加以闡述
。講授時
,教師可一方面啟發(fā)學生回憶在初中世界近代現代史學習過的有關知識加以歸納;另一方面要講明西方列強的對外侵略擴張
,是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所決定的
。列寧所著《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一文中有個深刻的分析:“資本主義如果不經常擴大其統(tǒng)治范圍,如果不開發(fā)新的地方并把非資本主義的古老國家卷入世界經濟漩渦之中
,它就不能存在和發(fā)展
。”19世紀上半期
,我國周邊的一些國家相繼淪為殖民地
、半殖民地或列強的勢力范圍,以英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與中國之間的緩沖地帶越來越少了
,它們必然要把古老而又落后的中國當作下一個掠奪對象
。
3.面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教材明確地指出:“清王朝依舊做著‘天朝上國’的迷夢
,皇帝和多數大臣閉目塞聽
,愚昧無知?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边@里已預示了落后就要挨打
。“知彼知己
,百戰(zhàn)不殆
。”腐朽的清政府既不“知彼”
,也不“知己”
,而要去領導一場反侵略戰(zhàn)爭,焉有不敗之理?我們在這里要作簡要的解釋
,為以后分析中國戰(zhàn)敗的原因作準備
。
四、“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一目
,需要講明四個問題:
1.鴉片戰(zhàn)爭前
,在正當的中英貿易中,中國始終處于出超地位
,教材中的小字作了具體事例介紹
,可指導學生閱讀
。
2.英國無恥地用向中國走私鴉片的手段
,扭轉對華貿易逆差
,這絕不是正當的商務,而是販毒和掠奪
。
3.鴉片輸入
,既嚴重危害了清朝統(tǒng)治,也造成了中國的民族危機
。
4.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
,維護了我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理所當然的成為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
。解放后
,虎門銷煙的雕像成了北京天安門廣場建立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上巨型浮雕的第一幅,是當之無愧的
。
五
、“鴉片戰(zhàn)爭的經過”一目,需要講明以下三個問題:
1.英國政府發(fā)動這次侵略戰(zhàn)爭是蓄謀已久的
,以大炮保護鴉片走私
,是英國資產階級的既定政策。教材中的一段小字所舉的事例
,便是確鑿的史實
。馬克思曾經指出:這是英國“旨在維護鴉片貿易而發(fā)動和進行的對華戰(zhàn)爭?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鴉片貿易史》)在這里
,很清楚的表明:英國用武力來保護骯臟的鴉片貿易,是這次戰(zhàn)爭發(fā)生的直接原因
,也表明這次戰(zhàn)爭的性質對英國來說
,完全是非正義的侵略戰(zhàn)爭,而中國被迫進行的則是反侵略的自衛(wèi)戰(zhàn)爭
。
2.按教材中的鴉片戰(zhàn)爭形勢圖
,使學生明確并能簡要復述戰(zhàn)爭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即:①1840年
,英軍侵入廣東海面后
,繼而沿海北犯,到達天津?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②1841年,英軍擴大侵略
,在侵占香港島后
,又攻占東南沿海的一些城市
。③1842年,英軍闖入長江
,到達南京下關江面
,清政府屈服求和。
3.對在反侵略戰(zhàn)爭中涌現的愛國軍民英勇斗爭的事跡
,可啟發(fā)學生憶述初中所學內容
,并根據高中教材作簡要的補充。
六
、全課結束后
,在小結的基礎上,教師可啟發(fā)學生回答:鴉片戰(zhàn)爭是怎樣發(fā)生的?如何理解這次戰(zhàn)爭的性質?中國戰(zhàn)敗的原因有哪些?以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又為學生答好課后練習提供參考
。
〔附一〕練習題答案提示
一、C
。
二
、1.不對。2.①19世紀上半期
,率先完成工業(yè)革命的英國
,為奪取更多的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加緊對外擴張
,他們的炮艦和走私船不斷出現在中國東南海域
,進行騷擾和侵略,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正是這些侵略活動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必然結果
。②在正當的中英貿易中
,中國始終居于出超地位,為了扭轉貿易逆差
,英國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
,掠奪財富,進而發(fā)動了對中國的武裝進攻
。因此
,這場戰(zhàn)爭,絕不是為了“維護”什么“商務”而引起的
,完全是一場英國侵略中國的戰(zhàn)爭
。
三、1.中國處于出超地位
,英國處于入超地位
。
2.英國的鴉片走私改變了中英正當貿易中中國出超的地位,致使中國嚴重入超
,白銀大量外流
。英國資產階級靠走私鴉片
,發(fā)了橫財。英國也在中英貿易中成了出超國家
。
〔附二〕本節(jié)參考書目
《從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上冊胡繩著人民出版社
《近代中國八十年》陳旭麓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
《鴉片戰(zhàn)爭》牟安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國近代史》修訂本中華書局
(北京教育學院西城分院高級教師 鄭樹民)
資料和注釋
嘉慶帝
嘉慶帝(1760—1820)
,即愛新覺羅·?琰(yóng yǎn)。乾隆帝第15子
。年號嘉慶
。廟號仁宗
。剛即位時
,大政均由其父太上皇帝(即乾隆帝)決定。1799年親政后五天即宣布權臣和20大罪狀
,責令其自殺
,抄沒家產。在位期間
,政治腐敗
,貪污成風,土地高度集中
,階級矛盾尖銳
,農民起義不斷。1796年爆發(fā)了川楚一帶的白蓮教起義
。1813年爆發(fā)了魯豫一帶的天理教起義
。京附近的天理教起義軍在林清等人領導下向清朝皇宮發(fā)動了進攻。起義軍和清軍曾在隆宗門一帶展開激烈戰(zhàn)斗
。上述這些起義雖然失敗了
,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封建統(tǒng)治,說明清朝國勢開始衰落
。
林清
林清
,清代宛平縣宋家莊人。1806年
,他加入天理教
。天理教,又名八卦教
,是民間秘密流傳的反清組織白蓮教的一支
。1808年,教徒推舉林清掌管八卦教的一支坎卦
。林清提倡互相幫助
,令教徒交納“根基錢”,每人100文
,用來救濟窮苦百姓
,深受廣大貧苦農民的擁護
。1812年,晉
、冀
、魯、豫等省八卦教首領在河南滑縣聚會
,推舉林清為天王
,馮克善為地王,李文成為人王
。大家商議把八卦教分為兩支
;北支以京師附近的黃村為中心,由林清指揮
;南支以河南滑縣為中心
,由李文成指揮;定于嘉慶十八年(1813)九月十五日南北兩支同時舉旗起義
,北支直搗皇帝的老巢——紫禁城
,南支北上援助。不料
,南支義軍因打造兵刃
,走漏風聲,李文成被捕入獄
。當地教徒被迫提前起義
,劫牢反獄,救出李文成
,占據道口鎮(zhèn)
。清政府急忙調集大軍圍剿。林清沒有得到南支義軍提前行動的消息
,指揮北支義軍按原計劃起義
。林清將北支義軍分成兩路:一路由陳爽率領攻東華門,另一路由陳文魁率領攻西華門
。九月十五日清晨
,起義軍分頭潛入北京城。正午時刻
,聚集在東
、西華門外邊的起義軍,突然打出“大明天順”的旗號
,手執(zhí)兵刃
,吶喊著沖向東、西華門。東路軍遭到皇宮禁衛(wèi)軍阻擋
,沒有沖入東華門就失敗了
。西路軍在宮中太監(jiān)高廣幅、張?zhí)討?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攻入西華門
。義軍反手關閉宮門,抵抗來援的清軍
,然后殺奔隆宗門
。這時,隆宗門已關閉
,皇子綿寧率太監(jiān)把守
。沖在前面的義軍戰(zhàn)士架起人梯,想翻墻而過
,剛一露頭
,就被綿寧用鳥槍擊中跌落。陳文魁下令火燒隆宗門
。義軍剛剛點火,清朝京師留守大臣率禁軍由神武門趕來
。起義軍腹背受敵
,苦戰(zhàn)不敵,不是被殺
,就是被俘
,全軍覆沒。兩天以后
,林清被捕
。清政府在中南海瀛臺北門審訊林清。林清沉默不語
,最后慘遭殺害
。
馬戛爾尼
馬戛爾尼(1737—1806)是英國外交官。1793年
,他奉英國政府之命
,以慶賀乾隆帝80壽辰為名,來到中國
,要求清政府增開通商口岸
,減低稅率,給予租界
,允許英國派遣公使長駐北京
,聽任英人傳教。乾隆帝以其不識天朝體制,妄行乞請
,而嚴加拒絕
。在賜馬戛爾尼筵宴,優(yōu)加賞賚后
,讓其回國
。
福康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蛋??—1796)
,滿洲鑲黃旗人。富察氏
,字瑤林
,大學士傅恒之子。乾隆時
,他因勛戚關系
,入選三等侍衛(wèi),不到十年就擢升為將軍
。他歷任云南
、貴州、四川
、閩浙
、兩廣總督,官至武英殿大學士
,晉封貝子
。
道光帝
道光帝(1782—1850),即愛新覺羅·?(mín)寧
,嘉慶帝的次子(1820—1850年在位)
。年號道光,廟號宣宗
。在位時政治腐敗
,經濟凋蔽,人民不斷起義反抗
。英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斷向中國走私鴉片
。由于鴉片大量輸入和白銀不斷外流引起統(tǒng)治危機,他于1838年接受了林則徐等的禁煙主張
,并派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到廣州查禁鴉片
。1840年6月,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
。8月
,英船到達白河口,道光帝驚惶失措,將林則徐等革職
,派琦善為欽差大臣同英軍談判
。1842年,道光帝接受英國侵略者提出的條件
,批準耆英等人在中英《南京條約》上簽字
。1844年又批準耆英先后在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上簽字。從此
,中國開始一步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50年病死。
鴉片戰(zhàn)爭前在中國對外貿易里
,英國居首位
1689年
,英國與中國在廣州正式通商。鴉片戰(zhàn)爭前
,在對華貿易的各國中
,英國的對華貿易居于首位。其比重列表于下:
價值單位:銀兩
年度
1765—1769每年平均數
1795—1799
1830—1833
歐美海上輸華總值(=100%)
1 774 815
5 908 937
9 192 608
英輸華值
1 192 915
5 373 015
7 335 023
占歐美各國輸華總值%
67.2
90.9
79.8
向歐美各國輸出總值(=100%)
4 177 909
7 937 254
13 443 641
輸英總值
2 190 619
5 719 972
9 950 286
占中國輸出總值%
52.4
72.1
74.0
中英貿易中國出入超情況:出超(+)入超(-)
(+)997 704
(+)346 957
(+)2 615 263
見嚴中平等編:《中國近代經濟史統(tǒng)計資料選輯》第4—5頁
。
鴉片
鴉片俗名大煙
,由罌粟果內乳汁經干燥制成,為棕色至黑色的干膏狀塊
,有特殊氣味
,藥用鴉片為粉末狀。鴉片原產于南歐及小亞細亞
,后傳到印度、阿拉伯和東南亞等地
。在七八世紀時
,罌粟由阿拉伯商人帶入中國,到公元10世紀已有關于罌粟子作藥材的記載
,但尚不知吸食
。十七八世紀時,葡萄牙人和荷蘭人把鴉片的吸食方法傳入中國
,后葡萄牙人又把外國鴉片作為嗜好品運入中國
,數量不多。鴉片是一種強烈的麻醉劑
,中國原來把它作為安神止痛的藥材使用
,稱為洋藥。但鴉片含有大量的嗎啡和尼古丁
,毒性很大
,而且吸上了癮就不易戒除,使人體力日衰,精力消耗
,意志萎靡
,以致喪失生命。英國從18世紀開始經營鴉片貿易
,1799年向中國走私鴉片四千多箱(每箱重約五十公斤或一百公斤)到1 835年猛增至35 445箱
。1835年,中國吸食鴉片的人數大約有二百萬以上
,說明鴉片的流毒已經很廣了
。
鴉片輸入引起中國白銀大量外流的情況
根據黃爵滋的奏疏:“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1823—1831年),歲漏銀一千七八百萬兩
。自道光十一年至十四年(1831—1834年)
,歲漏銀二千余萬兩。自十四年至今(編者注:即1838年)
,漸漏至三千萬兩之多
。此外福建、江浙
、山東
、天津各海口
,合之亦數千余萬兩
。以中國有用之財,填海外無窮之壑
。易此害人之物
,漸成病國之憂。日復一日
,年復一年
,臣不知伊于胡底?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摘自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鴉片戰(zhàn)爭》(一)第485頁
林則徐
林則徐(1785—1850)
,字元撫,一字少穆
,晚號村老人
。福建侯官(今福州)人。1811年考取進士
,歷任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
、江寧布政使、兩江總督
、湖廣總督等職
。1831年任河東河道總督時曾修治黃河
。1832年任江蘇巡撫,疏陳連年錢漕之累
、小民之苦
,堅請緩征,并修白茆
、瀏河等水利
。1838年,林則徐在湖廣總督任上
,頒布了六條禁煙章程
,實行禁煙,取得一定效果
。他從煙毒泛濫中預見到“貧民”
、“弱種”的深遠后患和“兵弱銀涸”的政治危機,上書道光帝
,痛陳鴉片之害
,主張嚴禁鴉片。12月
,道光帝召林則徐到北京
,任命他為欽差大臣,節(jié)制廣東水師
,到廣州查禁鴉片
。1839年3月,林則徐到達廣州
。他與兩廣總督鄧廷楨等采取措施
,堅決懲辦鴉片販子,迫使外國鴉片商交出鴉片二萬零二百余箱
,在虎門海灘上當眾銷毀
。與此同時,他積極籌備海防
,修建炮臺,于?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谠O置木排鐵鏈
,添置大炮,整頓水陸軍
,組織水勇
,并發(fā)出告示:“英夷兵船一進內河,許以人人持刀痛殺”
,因而多次打敗英軍的武裝挑釁
。他還積極了解外國情況
,“使人刺探西事,翻譯西書
,又購其新聞紙”
,以便“知其虛實”,“定控制之方”
,并親自主持編譯《四洲志》
。1840年1月,林則徐任兩廣總督
。6月
,英國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由于林則徐戰(zhàn)備認真
,防守嚴密
,英軍在廣東未能得逞,于是北上占定海
,犯大沽
。清政府把英軍的侵略,歸罪于林則徐
。10月
,林則徐被革職。1841年
,林則徐被派赴浙江籌劃海防
。不久被發(fā)配新疆,在新疆墾辟屯田
。1845年
,署理陜甘總督。1846年
,任陜西巡撫
。1847年授云貴總督,奏請準許招商集股
,開發(fā)礦產
。1849年,因病返籍
。1850年
,清政府任命他為欽差大臣、廣西巡撫
,前往廣西鎮(zhèn)壓太平天國起義
。他在赴任途中,病死于廣東潮州
,終年66歲
。著作輯為《林文忠公政書》
、《信及錄》等。林則徐在鴉片戰(zhàn)爭中
,積極抵抗外來侵略
,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他不愧是一位民族英雄
。
黃爵滋
黃爵滋(1793—1853)清末江西宜黃人
。字德成,號樹齋
。他是道光年間進士
,歷任翰林院編修、鴻臚寺卿
、禮部侍郎
、刑部侍郎,以敢于直諫而負時望
。道光十八年(1838)上《嚴塞漏卮以培國本》折
,力陳鴉片之害,創(chuàng)議嚴禁
。1840年
,他奉命赴閩、浙查辦禁煙
,籌劃海防
,奏報廈門抗英戰(zhàn)況,力主抗英
。黃爵滋有《黃少司寇奏疏》
、《仙屏書屋詩錄》和《仙屏書屋文錄》傳世。
林則徐上書道光帝指出弛禁鴉片的危害(節(jié)錄)
“當鴉片未盛行之時
,吸食者不過害及其身
,故杖徙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
,則為害甚巨
,法當從嚴。若猶泄泄視之
,是使數十年后
,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
。興思及此,能無股栗!夫財者
,億兆養(yǎng)命之原
,自當為億兆惜之
。果皆散在內地,何妨損上益下
,藏富于民
。無如漏向外洋,豈宜借寇資盜
,不亟為計”
?
摘自《林則徐集》奏稿中,第601頁
虎門銷煙的具體方法
在虎門海灘高地挖掘兩個縱橫各15丈的大池
,池底平鋪石板
,由溝道放水入池,然后撒入鹽鹵
,投入切開的煙土浸泡半日
,再投入生石灰,池內立即沸騰
、翻滾
,煙土變成滓沫,不能再收合成膏
。待海水退潮
,啟放涵洞,使銷毀的鴉片隨潮入海
。
義律
義律(1801—1875)
,出身于英國貴族。1815年
,他參加海軍
,在印度和牙麥加服役。1834年隨英國首任駐華商務監(jiān)督來中國
,任秘書
。1836年,他接任英國駐華商務監(jiān)督
。1839年
,他極力抗拒和破壞中國禁煙運動,并主張武力侵華
。1840年2月
,英國政府任命他為侵華副全權代表。1841年1月
,他強迫琦善割讓香港
;5月,又迫使奕山訂立《廣州和約》
。1841年夏
,英國政府改派璞鼎查接替其職務
。
義律致英國外相巴麥尊機密信(節(jié)錄)
我以最最忠誠的心情獻議陛下政府,立刻用武力占領舟山島
,嚴密封鎖廣州
、寧波兩港,以及從?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谥钡竭\河口的揚子江江面
。陛下政府將從此獲取最最適意的滿足。
然后
,我建議
,應該經過白河口向朝廷致送通牒,提出要求:林
、鄧兩人撤職懲辦
;就那些對女王多次失敬的行為提供適當的道歉;對于暴行所造成的沉重損失
,給予一定的金錢賠償
;正式把舟山島割讓給英王陛下;并以充分而毫無保留的上諭
,明令準許帝國人民在那些島上和一切沿海港口和我們做生意
;等整個賠款付清,一切其他條款都忠實履行了以后
,然后才解除封鎖
。
(1839年4月3日廣州發(fā))
琦善
琦善(1790?—1854),字靜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