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1847年4月23日一代京師伶王譚鑫培誕生(京劇的歷史起源與發(fā)展)

      人生百味 2023-07-23 04:02:34

      1847年4月23日 (農(nóng)歷三月初九)

      ,一代京師“伶王”譚鑫培誕生
      。譚鑫培(1847.4.23~1917.5.10) 演員
      ,工老生,曾演武生
      。本名金福
      ,字望重
      。因堂號英秀
      ,人又以英秀稱之。 武漢市江夏區(qū)(原武昌縣)大東門外譚左灣九夫村人
      。其父譚志道
      ,工老旦兼老生。譚鑫培為其獨(dú)子
      ,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出生

      10歲隨父到北京,11歲入小金奎科班習(xí)武丑

      ,后改武生及文武老生
      。1863年出科。23歲搭三慶班
      ,以演《神州擂》
      、《三岔口》、《白水灘》及”八大拿”等武生戲為主
      。曾傍程長庚演《青石山》馬童
      ,得”大老板”賞識,委以武行頭
      。在《同光十三絕》畫中
      ,譚鑫培是唯一的武生演員
      。以老生享名劇壇則是光緒十年以后的事了。

      1905年

      ,豐泰照相館于琉璃廠的土地祠
      ,為其拍攝了《定軍山》片段,該片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部黑白無聲影片

      譚鑫培在藝術(shù)上文武昆亂不擋,能戲甚多

      ,其中有代表性的劇目為:《空城計》
      、《當(dāng)锏賣馬》、《李陵碑》
      、《擊鼓罵曹》
      、《捉放曹》、《洪羊洞》
      、《桑園寄子》
      、《四郎探母》、《武家坡》
      、《汾河灣》
      、《定軍山》、《戰(zhàn)太平》
      、《連營寨》
      、《南陽關(guān)》、《珠簾寨》
      、《打漁殺家》
      、《八大錘》、《瓊林宴》
      、《胭脂褶》
      、《南天門》、《坐樓殺惜》
      、《清風(fēng)亭》
      、《戰(zhàn)宛城》、《別母亂箭》等

      譚鑫培一生創(chuàng)造了為數(shù)眾多的藝術(shù)形象

      。由于他善于體察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精神氣質(zhì)
      ,因而演來無不形神畢肖
      。熟悉譚派藝術(shù)的著名票友陳彥衡說:“譚鑫培演孔明有儒者氣,演黃忠有老將風(fēng)
      ,《胭脂褶》之白槐居然公門老吏
      ,《五人義》之周文元恰是市井頑民
      。流品迥殊而各具神似?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彼谒茉烊宋飼r
      ,不僅注意形象的真,而且講求藝術(shù)的美
      ,在唱念做打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獨(dú)特創(chuàng)造
      。當(dāng)時的“老生三杰”中,孫菊仙的唱善用“膛音”
      ,以慷慨激昂勝
      ;汪桂芬善用“腦后音”,以雄健剛勁勝
      ;譚鑫培不取孫
      、汪的實大聲寵、滿宮滿調(diào)的實力唱法
      ,而用“云遮月”的嗓音
      ,以聲調(diào)悠揚(yáng)婉轉(zhuǎn),長于抒情取勝
      ,但有時不免略帶感傷
      。同一劇目如《文昭關(guān)》、《捉放曹》
      、《魚腸劍》等
      ,三人演來,各有特色
      。譚的唱腔不但集程長庚
      、余三勝、張二奎
      、王九齡
      、盧勝奎、馮瑞祥等唱法之大成
      ,而用廣泛吸取了青衣
      、老旦、花臉各行的唱法以及昆曲
      、梆子和大鼓的音調(diào)
      ,巧妙地融于老生唱腔中而不露痕跡,又能統(tǒng)一于自己的獨(dú)特風(fēng)格之中
      ,自成一家

      京劇的歷史起源與發(fā)展

      京劇,曾稱平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

      ,腔調(diào)以西皮
      、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
      ,被視為中國國粹
      ,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下面是京劇的起源與發(fā)展
      ,歡迎閱讀了解

      孕育期

      徽秦合流

      清初,京城戲曲舞臺上盛行昆曲與京腔(弋陽腔)

      。乾隆中葉后
      ,昆曲漸而衰落,京腔興盛取代昆曲一統(tǒng)京城舞臺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藝人魏長生由川進(jìn)京。魏氏搭雙慶班演出秦腔《滾樓》
      、《背娃進(jìn)府》等劇
      。魏長生扮相俊美,嗓音甜潤
      ,唱腔委婉
      ,做工細(xì)膩,一出《滾樓》即轟動京城
      。雙慶班也因此被譽(yù)為“京都第一”
      。自此,京腔開始衰微
      ,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
      、王府班、余慶班
      、裕慶班
      、萃慶班、保和班也無人過問
      ,紛紛搭入秦腔班謀生
      。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長生的表演有傷風(fēng)化
      ,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
      ,將魏長生逐出京城。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繼三慶班落腳京城后(班址位于韓家臺胡同內(nèi))
      ,又有四喜、啟秀
      、霓翠
      、春臺
      、和春、三和
      、嵩祝
      、金鈺、大景和等班
      ,亦在大柵欄地區(qū)落腳演出
      。其中以三慶、四喜
      、和春
      、春臺四家名聲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稱

      春臺班進(jìn)京時間

      ,按漢調(diào)名家米應(yīng)先于乾隆末年,在京曾擔(dān)任春臺班臺柱時始
      ,證明該班進(jìn)京時間早于四喜和和春
      。春臺班位于百順胡同。

      四喜班于嘉慶初來京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諔颉⒗デ嫜?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尤以昆曲為著
      ,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處哄傳四喜班”之語
      。該班位于陜西巷內(nèi)

      和春班于嘉慶八年(1804年)于李鐵拐斜街組建。該班以武戲見長

      。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

      “四大徽班”的演出劇目,表演風(fēng)格

      ,各有其長
      ,故時有“三慶的軸子,四喜的曲子
      、和春的把子
      、春臺的孩子”之譽(y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八拇蠡瞻唷背莩照{(diào)外
      ,昆腔、吹腔、四平調(diào)
      、梆子腔亦用
      ,可謂諸腔并奏。在表演藝術(shù)上廣征博采吸取諸家劇種之長
      ,融于徽戲之中
      。兼之演出陣容齊整,上演的劇目豐富
      ,頗受京城觀眾歡迎
      。自魏長生被迫離京,秦腔不振
      ,秦腔藝人為了生計
      ,紛紛搭入徽班,形成了徽
      、秦兩腔融合的局面
      。在徽、秦合流過程中
      ,徽班廣泛取納秦腔的演唱
      、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劇本移植,為徽戲藝術(shù)進(jìn)一步發(fā)展
      ,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徽漢合流

      漢劇流行于湖北

      ,其聲腔中的二黃
      、西皮與徽戲有著血緣關(guān)系?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漢二劇在進(jìn)京前已有廣泛的藝術(shù)交融。繼乾隆末年
      ,漢劇名家米應(yīng)先進(jìn)京后
      ,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漢劇老生李六
      、王洪貴
      、余三勝,小生龍德云等入京
      ,分別搭入徽班春臺
      、和春班演唱。米應(yīng)先以唱關(guān)羽戲著稱
      ,三慶班主程長庚的紅凈戲
      ,皆由米應(yīng)先所授。李六以《醉寫嚇蠻書》、《掃雪》見長;王洪貴則以《讓成都》
      、《擊鼓罵曹》而享名;小生龍德云善演《轅門射戟》
      、《黃鶴樓》等劇;余三勝噪音醇厚,唱腔優(yōu)美
      ,文武兼?zhèn)?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以演《定軍山》、《四郎探母》
      、《?dāng)锏賣馬》
      、《碰碑》等老生劇目著稱。漢劇演員搭入徽班后
      ,將聲腔曲調(diào)
      ,表演技能,演出劇目溶于徽戲之中
      ,使徽戲的唱腔板式日趨豐富完善
      ,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區(qū)語音特點(diǎn)
      ,而易于京人接受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為老生擔(dān)任領(lǐng)班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铡h合流后
      ,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調(diào)與安徽的二簧調(diào)再次交流
      。徽
      、秦
      、漢的合流,為京劇的誕生奠定了基礎(chǔ)

      形成期

      道光二十年至咸豐十年間(1840-1860)

      ,經(jīng)徽戲、秦腔
      、漢調(diào)的合流
      ,并借鑒吸收昆曲、京腔之長而形成了京劇
      。其標(biāo)志之一:曲調(diào)板式完備豐富
      ,超越了徽、秦
      、漢三劇中的'任何一種
      。唱腔由板腔體和曲牌體混合組成
      。聲腔主要以二簧、西皮為主;之二
      ,行當(dāng)大體完備;之三
      ,形成了一批京劇劇目;之四,程長庚
      ,余三勝
      、張二奎為京劇形成初期的代表,時稱“老生三杰”
      、“三鼎甲”即:“狀元”張二奎
      、“榜眼”程長庚、“探花”余三勝
      。他們在演唱及表演風(fēng)格上各俱特色
      ,在創(chuàng)造京劇的主要腔調(diào)西皮、二簧上和京劇戲曲形式上
      ,以及具有北京語言特點(diǎn)的說白
      、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貢獻(xiàn)

      第一代京劇演員中

      ,尚有老生盧勝奎、薛印軒
      、張汝林
      、王九齡等;小生龍德云、徐小香;旦胡喜祿
      、羅巧福
      、梅巧玲;丑楊鳴玉、劉趕三;老旦郝蘭田
      、譚志道;凈朱麻子
      、任花臉等
      ,他們?yōu)樨S富各個行當(dāng)?shù)穆暻患氨硌菟囆g(shù)
      ,均有獨(dú)特創(chuàng)造。后任“四喜班”班主的梅巧玲
      ,勇于突破青衣
      、花旦的嚴(yán)格分工舊規(guī),為旦角的演唱藝術(shù)開辟了一條新路

      《同光名伶十三絕》是京劇史上的一幅名伶彩色劇裝寫真畫

      ,由晚清民間畫師沈蓉圃繪制。他參照了清代中葉畫師賀世魁所繪《京腔十三絕》戲曲人物畫的形式
      ,挑選了清同治
      、光緒年間(1860至1890)京劇舞臺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員(程長庚
      、盧勝奎、張勝奎
      、楊月樓
      、譚鑫培、徐小香
      、梅巧玲
      、時小福、余紫云
      、朱蓮芬
      、郝蘭田、劉趕三
      、楊鳴玉)
      ,用工筆重彩把他們扮演的劇中人物描繪出來,顯示了作者的深厚功力
      。此畫于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
      ,由進(jìn)化社朱復(fù)昌在書肆收購,經(jīng)縮小影印問世
      ,并附編《同光名伶十三絕傳》一冊

      成熟期

      1883年一1918年,京劇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

      ,代表人物為時稱“老生后三杰”的譚鑫培
      、汪桂芬、孫菊仙
      。其中譚鑫培承程長庚
      、余三勝、張二奎各家藝術(shù)之長
      ,又經(jīng)創(chuàng)造發(fā)展
      ,將京劇藝術(shù)推進(jìn)到新的成熟境界。譚在藝術(shù)實踐中廣征博采
      ,從昆曲
      、梆子、大鼓及京劇青衣
      、花臉
      、老旦各行中借鑒,融于演唱之中
      ,創(chuàng)造出獨(dú)具演唱藝術(shù)風(fēng)格的“譚派”
      ,形成了“無腔不學(xué)譚”的局面。二十年代后的余叔巖
      、言菊朋
      、高慶奎
      、馬連良等,均在宗“譚派”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為各自不同的藝術(shù)流派
      。汪桂芬
      ,藝宗程長庚,演唱雄勁沉郁
      ,悲壯激昂
      ,腔調(diào)樸實無華,有“虎嘯龍吟”的評道
      。他因“仿程可以亂真”
      ,故有“長庚再世”之譽(yù)。孫菊仙
      ,18歲時選中武秀才
      ,善唱京劇,常入票房演唱
      ,36歲后投師程長庚
      。他噪音洪亮,高低自如
      。念白不拘于湖廣音和中州韻
      ,多用京音、京字
      ,聽來親切自然
      。表演大方逼真,接近生活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袄仙笕堋睅煶懈饔袀?cè)重,藝術(shù)風(fēng)格各異
      ,從全面權(quán)衡
      ,譚鑫培文武昆亂不擋,藝術(shù)造詣及對京劇的發(fā)展
      ,遠(yuǎn)遠(yuǎn)超過汪
      、孫。光緒年間
      ,譚鑫培被稱為“伶界大王”
      ,在劇界地位
      ,如當(dāng)年之程長庚

      咸豐十年(1861年)京劇始入宮廷演出。當(dāng)年五月初六起至月末

      ,分由三慶班
      、四喜班
      、雙奎班及外班(京劇班)演出。光緒九年(1883年)
      ,慈禧五旬壽日
      ,挑選張淇林、楊隆壽
      、鮑福山
      、彩福祿、嚴(yán)福喜等18人入宮當(dāng)差
      ,不僅演唱
      ,且當(dāng)京劇教習(xí),向太監(jiān)們傳授技藝
      。自此
      ,清宮掌管演出事務(wù)的機(jī)構(gòu)“升平署”,每年均選著名藝人進(jìn)宮當(dāng)差
      ,結(jié)止宣統(tǒng)三年(1911年)
      ,計有譚鑫培、楊月樓
      、孫菊仙
      、陳德霖、王楞仙
      、楊小樓
      、余玉琴、朱文英
      、王瑤卿
      、龔云甫、穆鳳山
      、錢金福等生
      、旦、凈
      、丑的名家150余人曾入宮
      。由于慈禧嗜好京劇,加之京劇名家頻繁在宮中獻(xiàn)藝
      ,聲勢日強(qiáng)
      。同期,位于大柵地區(qū)的廣德樓
      、三慶園
      、慶樂園、中和園
      、文明園等戲園
      、日日有京劇演出
      ,形成了京劇一統(tǒng)的局面。京劇成熟期
      ,除“老生后三杰”外
      ,生行:許蔭棠
      、賈洪林;武生:俞菊笙
      、楊隆壽;凈行:何佳山
      、黃潤甫、金秀山
      、裘桂仙
      、劉永春等;小生:王楞仙、德珺如
      、陸華云;旦行:陳德霖
      、田桂鳳、王瑤卿
      、朱文英;丑行:王長林
      、張黑、羅百歲
      、蕭長華
      、郭春山。這一時期
      ,旦角的崛起
      ,形成了旦角與生角并駕齊驅(qū)之勢。武生俞菊笙
      ,開創(chuàng)了武生自立門戶挑梁第一人
      ,他被后人稱為“武生鼻祖”。上述名家
      ,在繼承中有創(chuàng)新發(fā)展
      ,演唱技藝日臻成熟,將京劇推向新的高度

      鼎盛期

      1917年以來

      ,京劇優(yōu)秀演員大量涌現(xiàn),呈現(xiàn)出流派紛呈的繁盛局面
      ,由成熟期發(fā)展到鼎盛期
      ,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為楊小樓、梅蘭芳
      、余叔巖

      1927年,北京《順天吋報》舉辦京劇旦角名伶評選。讀者投票選舉結(jié)果:梅蘭芳以演《太真外傳》

      ,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
      ,程硯秋以演《紅拂傳》
      ,荀慧生以演《丹青引》
      ,榮獲“四大名旦”?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八拇竺泵摲f而出
      ,是京劇走向鼎盛的重要標(biāo)志。他們創(chuàng)造出各具特色的藝術(shù)風(fēng)格
      ,形成了梅蘭芳的端莊典雅
      ,尚小云的俏麗剛健,程硯秋的深沉委婉
      ,荀慧生的嬌昵柔媚“四大流派”
      ,開創(chuàng)了京劇舞臺上以旦為主的格局。武生楊小樓在繼俞菊笙
      、楊月樓之后
      ,將京劇武生表演藝術(shù)發(fā)展到新高度,被譽(yù)為“國劇宗師”
      、“武生泰斗”
      。老生中的余叔巖、高慶奎
      、言菊朋
      、馬連良,20年代時稱“四大須生”
      。同期的時慧寶
      、王鳳卿、貫大元等也是生行中的優(yōu)秀人才
      。30年代末
      、余、言
      、高先后退出舞臺
      ,馬連良與譚富英、奚嘯伯
      、楊寶森稱之“四大須生”
      。女須生孟小冬,具有較高藝術(shù)造詣
      ,頗有乃師余叔巖的藝術(shù)風(fēng)范

      1936年秋,北京大、中學(xué)校愛好京劇者及廣大觀眾給各報寫信

      ,倡議進(jìn)行京劇童伶選舉
      。時富連成社社長葉龍章與北平《立言報》社長金達(dá)志商妥,由該報發(fā)表通告
      ,專門接待各界投票
      ,逐日在報上發(fā)表投票數(shù)字,并約請“韻石社”幾人來報社監(jiān)督
      。規(guī)定投票日期為半月
      ,到期查點(diǎn)票數(shù)中華戲曲學(xué)校和富連成社負(fù)責(zé)人及《實報》、《實事白話報》
      、《北京晚報》
      、《戲劇報》亦派人當(dāng)場查驗票數(shù)。選舉結(jié)果
      ,富連成社李世芳得票約萬張
      ,當(dāng)選“童伶主席”。生部冠軍王金璐
      ,亞軍葉世長;旦角冠軍毛世來
      ,亞軍宋德珠;凈角冠軍裘世戎,亞軍趙德鈺;丑角冠軍詹世甫
      ,亞軍殷金振
      。選舉結(jié)束后,于虎坊橋富連成社舉行慶祝大會
      ,并于當(dāng)晚在鮮魚口內(nèi)華樂戲院舉行加冕典禮
      ,由李世芳,袁世海演出了《霸王別姬》

      童伶選舉結(jié)束后

      ,仍由《立言報》主持,選出李世芳
      、張君秋
      、毛世來、宋德珠為“四小名旦”
      ,“四小名旦”聯(lián)抉于長安
      、新新兩家戲院演出了《白蛇傳》和《四五花洞》,以示祝賀

      流派紛呈

      ,人才濟(jì)濟(jì),是京劇鼎盛期的又一標(biāo)志
      。這一時期除楊派(小樓)
      ,梅派(蘭芳)、尚派(小云)、程派(硯秋)
      、荀派(慧生)外
      ,旦角中還有筱派(翠花)及宋派(德珠)、張派(君秋);老生行中的余派(叔巖)
      、高派(慶奎)
      、言派(菊朋)、馬派(連良)
      、奚派(嘯伯)
      、楊派(寶森)
      、新譚派(富英);凈行中的金派(少山)
      、侯派(喜瑞)、郝派(壽臣)以及50年代后產(chǎn)生的裘派(盛戎);小生行中的姜派(妙香)
      、葉派(盛蘭);老旦行中的龔派(云甫)
      、李派(多奎);丑行中的葉派(盛章)等。同期尚有眾多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
      ,如生行中的王鳳卿
      、孟小冬、時慧寶
      、王又宸
      、李洪春、譚小培
      、李萬春
      、李少春、高盛麟等;旦行中的閻嵐秋
      、徐碧云
      、朱琴心、趙桐珊
      、雪艷琴
      、新艷秋、章遏云
      、金少梅
      、碧云霞、琴雪芳
      、王玉蓉
      、言慧珠、童芷苓
      、梁小鸞
      、吳素秋、趙燕俠、杜近芳等;小生中的金仲仁
      、茹富蘭
      、程繼先;丑行中的郭春山、慈瑞泉
      、馬富祿
      、張春華等。

      2010年11月17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



      京劇的來源

      中國戲曲歷經(jīng)八百余年

      ,傳承悠久,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金元雜劇到明清傳奇
      ;從昆(曲)弋(陽腔)繁榮到四大徽班進(jìn)京。

      從京劇誕生到成為“國粹”走進(jìn)黃金時代

      ,二百年的京劇史里產(chǎn)生了程長庚
      、譚鑫培、楊小樓
      、梅蘭芳
      、馬連良等一代又一代表演藝術(shù)大師。

      以富連成為代表的眾多戲曲科班培養(yǎng)了數(shù)以千計的優(yōu)秀演員

      ,支撐著近百年京劇藝術(shù)殿堂
      。星羅棋布的戲樓劇場提供了京劇繁榮的舞臺,精良獨(dú)特的器樂
      、道具
      、戲裝行業(yè)為京劇演出增色生輝。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逢清高宗(弘歷)八旬壽辰
      ,徽伶高朗亭等率“三慶”徽戲班進(jìn)京賀壽演出,演畢立足京城

      此后許多徽班相繼來京

      ,其中三慶、四喜
      、春臺
      、和春最負(fù)盛名,時稱“四大徽班”
      。在長期實踐中
      ,不斷從秦腔、漢調(diào)
      、昆曲
      、京腔等劇種汲取營養(yǎng)
      ,經(jīng)數(shù)十年演變,形成京劇

      擴(kuò)展資料:

      京劇是以北京為中心

      ,遍及中國的傳統(tǒng)戲劇。京劇
      ,腔調(diào)以西皮
      、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
      ,被視為中國國粹
      ,位列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

      。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國京劇表演藝術(shù)大師有譚鑫培
      、梅蘭芳大師等。京劇走遍世界各地
      ,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
      ,遍及中國
      ,成為介紹
      、傳播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文化的重要媒介。

      代表人物:

      1

      、荀慧生

      荀慧生(1900~1968)男

      ,偉大的京劇旦角表演藝術(shù)家,荀派藝術(shù)的創(chuàng)始人
      。祖籍河北阜城
      ,初名秉超。

      后改名秉彝

      ,又改名“詞”
      ,字慧聲,1925年與余叔巖合演《打漁殺家》起改名為荀慧生
      ,號留香
      ,藝名白牡丹。

      2

      、楊鳴玉

      清朝同治

      、光緒時期技藝非凡、聲名赫赫的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
      ,是徽班進(jìn)京后由演唱徽調(diào)
      、昆腔衍變?yōu)榫﹦〉氖坏旎酥弧?/p>

      因其在京劇丑角表演藝術(shù)方面的突出成就,被清末畫家沈蓉圃繪入《同光十三絕》畫譜而流芳千古

      3

      、余紫云

      余紫云(1855年8月19日-1910年)

      ,京劇青衣演員。誕辰:咸豐五年(農(nóng)歷乙卯)七月初七日
      ;逝世:宣統(tǒng)二年(農(nóng)歷庚戌)年病故
      ,享年56歲。

      名金梁

      ,譜名科榮
      ,又名培壽,字硯芬(艷芬)
      ,號硯芳
      ,小名昭兒;行五
      ;湖北羅田人
      。寓所名“勝春堂”,曾先后居住宣南石頭胡同和李鐵拐斜街
      。余紫云喜好古玩

      4、譚鑫培

      譚鑫培(1847年4月23日-1917年5月10日)

      ,本名金福
      ,字望重,中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shù)大師
      ,京劇譚派藝術(shù)的創(chuàng)立者
      ,被尊為京劇界鼻祖,亦有伶界大王之贊

      其對京劇藝術(shù)的革新

      ,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對后世影響極其深遠(yuǎn)
      ,行內(nèi)有“無腔不學(xué)譚”之說
      。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出生于武漢市江夏區(qū)(原武昌縣)大東門外譚左灣九夫村。

      籍貫湖北黃陂(今武漢市黃陂區(qū))

      。主攻老生
      ,曾演武生。因堂號英秀
      ,人又以英秀稱之
      。其父譚志道,主工老旦兼老生
      ,譚鑫培為其獨(dú)子

      -京劇

      我國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有哪些

      1、葉盛蘭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
      ,清末著名小生演員程繼先之得意弟子
      。葉派小生藝術(shù)的開創(chuàng)者、創(chuàng)始人
      。原名端章
      ,字芝茹,原籍安徽省太湖縣
      ,生于北京

      曾祖父葉廷科,清道光年間從太湖販茶

      、筍至京
      ,后定居。祖父葉中定始入梨園
      ,學(xué)藝于老嵩祝班
      ,后為四喜班凈角臺柱。父葉春善
      ,創(chuàng)辦著名的舊式京劇學(xué)校富連成社并終身任社長
      ,是成就卓越的戲曲教育家。盛蘭為其四子

      2

      、梅蘭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瀾
      ,又名鶴鳴
      ,乳名裙姊,字畹華
      ,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
      ,祖籍江蘇泰州。中國京劇表演藝術(shù)大師

      3

      、程硯秋(1904年1月1日-1958年3月9日)原名承麟,滿族索綽羅氏
      ,滿洲正黃旗人
      。北京人,后改為漢姓程
      ,初名程菊儂
      ,后改艷秋,字玉霜
      。1932年起更名硯秋
      ,改字御霜
      。京劇演員,工旦角
      ,程派創(chuàng)始人
      。1958年3月9日去世,享年54歲

      4

      、程長庚(1811年11月22日-1880年01月24日),名椿
      ,字玉珊
      ,安徽省潛山市人。清代徽劇
      、京劇表演藝術(shù)大師

      程長庚幼年在徽班坐科,道光二年(1822)

      ,隨父北上入京
      ,始以《文昭關(guān)》《戰(zhàn)長沙》的演出嶄露頭角,后為三慶班老生首席演員
      。同治
      、光緒年間,任三慶班主
      ,同仁尊稱其大老板
      。歷任“精忠廟”廟首,三慶
      、春臺
      、四喜三班總管。

      5

      、譚鑫培(1847年4月23日-1917年5月10日)
      ,本名金福,字望重
      ,中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shù)大師
      ,京劇譚派藝術(shù)的創(chuàng)立者,被尊為京劇界鼻祖
      ,亦有伶界大王之贊
      。其對京劇藝術(shù)的革新,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
      ,對后世影響極其深遠(yuǎn)
      ,行內(nèi)有“無腔不學(xué)譚”之說。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譚鑫有哪些故事

      譚鑫培( 1847-1917)

      ,名金福
      ,字鑫培
      ,藝名小叫天。湖北江 夏(今武漢市)人
      。清朝同光年間頗負(fù)盛名的京劇老生“后三杰”之 一
      ,享有“伶界大王”的美稱。
      在100多年的中國京劇史上
      ,僅有兩個人獲得丁“伶界大王”的 美譽(yù)
      ,即譚鑫培和后來的梅蘭芳。 譚鑫培的父親譚志道是一名漢調(diào)老 旦演員
      ,嗓音高亢
      ,猶如“叫天子”(云 雀)的啼聲,有“叫天”之稱

      幼年譚鑫培隨父親進(jìn)北京
      ,人金奎 科班學(xué)老生,取藝名“小叫天”

      譚鑫培是幸運(yùn)的
      ,他剛踏入戲班,就 受到愛才
      、識才的程長庚器重和精心栽 培
      ,藝術(shù)日益精進(jìn),沒多久便成為“同 光十三絕”之一
      。1880年
      ,譚鑫培又正 式拜同是湖北人的余三勝為師。
      在長期的藝術(shù)實踐中
      ,譚鑫培虛心 向前輩名家及同輩中杰出者學(xué)習(xí)
      。其唱腔不但吸取程長庚、余三勝
      、 張二奎
      、王九齡、盧勝奎
      、馮瑞祥等人唱法之精粹,且糅合青衣
      、老 旦
      、花臉各行當(dāng)?shù)囊粽{(diào)以及昆曲、梆子
      、單弦牌子曲和大鼓的聲腔
      , 以其獨(dú)具特色的“云遮月”的嗓音,創(chuàng)造了飄逸灑脫
      、悠揚(yáng)婉轉(zhuǎn)
      、于 平淡中見靈巧
      、長于抒情、有時略帶感傷的“譚派”唱腔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白T派”唱 腔為京劇老生表演藝術(shù)開拓了新的天地,影響極其深遠(yuǎn)

      光緒十六年
      ,譚鑫培被選進(jìn)宮中唱戲,一次
      ,掌管太監(jiān)將藝人的 名單送給慈禧批閱
      ,慈禧不認(rèn)識譚鑫培的“鑫”字,開玩笑說:干嘛 要三個金
      ,有一個金就夠他花的了
      。從此,譚鑫培有了個別名叫“譚 金培”

      不過
      ,宮外邊兒還照樣管他叫譚鑫培。譚鑫培在宮中演的《翠屏 山》
      ,不僅唱念好
      ,單刀下場及武功、身段也特別的漂亮
      。慈禧看了 以后
      ,非常高興,稱他為“單刀叫天”
      ,并授給他四品職銜
      ,足見他 的演技之高,唱工之絕
      。從此
      ,人們也尊稱他為“譚貝勒”。
      據(jù)說
      ,有一次
      ,慈禧太后要譚鑫培給英國使節(jié)演唱京劇,唱罷
      , 英國使節(jié)搖頭說
      ,聽不懂唱詞,感覺是一個幽靈在痛苦地呻吟
      。慈禧 聽后說他的感覺完全正確
      ,因為譚鑫培當(dāng)時演唱的《奇冤報》就是表 現(xiàn)一個屈死的鬼魂在傾訴冤情。這個故事足以說明譚鑫培的表演藝術(shù) 達(dá)到了何等出神人化的境界。
      1899年
      ,譚鑫培應(yīng)聘來漢口滿春茶園演出
      ,轟動一時。由于戲迷 們紛紛涌往滿春茶園觀譚鑫培演出
      ,另兩家未演京劇的茶園只好關(guān)門 大吉
      。譚鑫培來漢后,牢記其父臨終遺言
      ,曾專程到江夏找譚家祖墳
      , 準(zhǔn)備祭奠。但因年代久遠(yuǎn)
      ,無法找到
      ,只好含淚離去。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10073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文學(xué)家魏源誕生" rel="prev"> 1794年4月23日中國思想家

      相關(guān)文章
      揭秘蒙古帝國“長子軍西征“不可告人的秘密
      談到蒙古帝國的疆域,一定要談到長子西征
      。這只由各部落首領(lǐng)長子構(gòu)成的西征軍
      ,先后征服了北歐、西歐
      ,中亞等廣大區(qū)域
      拓跋浚僅活了26歲皇后李未央被賜死(歷史上《錦繡未央》中的李未央是誰)
      最近有唐嫣羅晉主演的歷史大劇《錦繡未央》熱播,這部電視劇雖然制作有些粗糙,但還是深受好評
      七十二賢之閔損簡介閔損是個什么樣的人,
      隨著西方文化不斷輸出中國
      ,以前常用來當(dāng)孩子睡前故事的各種典故,漸漸的變成了西方的童話故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痘夜媚铩肥恰陡窳滞挕分械囊粋€故事,還被迪士尼拍成了動畫電影
      。對這個故事
      盤點(diǎn)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背后有何原因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鮮卑族
      ,南北朝時北魏的開國皇帝
      ,拓跋珪曾經(jīng)看上了一個女人,叫賀夫人
      ,這個賀夫人是拓跋珪母親的妹妹
      ,也就是拓跋珪的姨母,拓跋珪和這位姨母生下了一個兒子叫拓跋紹
      ,拓跋紹性情很殘暴 ,背后有何原因.png" alt="盤點(diǎn)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背后有何原因" onerror="nofind(this)" >
      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秦始皇屬意扶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