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作為歷史上最后一個宰相,胡惟庸死的到底冤不冤
很多人都不了解胡惟庸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
“宰相”這一職位由來已久,歷史上有過很多的宰相
,而最后一位宰相,就是在洪武四大案當中被殺掉的胡惟庸
,而胡惟庸一案
,牽連的人數(shù)眾多,達到了三萬多人
,而且在胡惟庸死后
,朱元璋就完全取消了宰相制度,所以胡惟庸也就成了歷史上最后一個宰相
,自此之后再也沒有了
。不過,胡惟庸案當中
,胡惟庸究竟死的冤不冤?胡惟庸案究竟應該如何來看待呢?

1.胡惟庸案的起因
胡惟庸案件
,是“洪武四大案”中的第一大案,也是朱元璋開啟誅殺功臣先河的案件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哉f,正是因為有胡惟庸謀反這件事
,才使得朱元璋對功臣們極度不相信
,從而開啟了殘殺模式。
那么
,朱元璋殺胡惟庸
,究竟過不過分呢?胡惟庸被朱元璋殺,冤不冤枉呢?
胡惟庸之所以被朱元璋抓起來
,緣于一起“云奇事件”
。
當時胡惟庸告訴朱元璋,他家舊宅井里
,涌出了醴泉
,讓朱元璋去看。朱元璋在前去的過程中
,半道上突然沖出一個叫云奇的太監(jiān)
。云奇拉住朱元璋的馬
,死活不讓朱元璋走
。隨行的衛(wèi)士大怒,把云奇打得半死
。但就算打得半死
,云奇也不讓朱元璋走
。最后,朱元璋才搞清楚
,原來云奇是想對朱元璋說
,胡惟庸要造反。
于是朱元璋登上城頭
,果然看見胡惟庸家老宅里的墻修了夾墻
。夾墻中間,都是一些全副武裝的甲士
。
由此
,胡惟庸造反的證據(jù)也就坐實了,朱元璋把胡惟庸抓起來
,開始審理
。這個案子,加上后來多年后
,他又對胡惟庸案件進行追加審理
,前后殺掉了三萬多人。
2.事件中的一些漏洞
那么
,“云奇事件”是不是真實的呢?
其實
,就這件事而言,其中是有很多漏洞的
。哪些漏洞呢?
其一
,胡惟庸會不會讓朱元璋去看醴泉?
“醴泉”是什么?是一個帶有酒味的泉水,或者是帶有甜味的泉水
,也叫做甘泉
。醴泉的出現(xiàn),是一種異兆
,尤其是一個人的老家
、老宅、祖墳這樣一些地方出現(xiàn)這樣的異兆
,意味著這個人很可能有“天子命”
。
既然這代表胡惟庸有“天子命”,胡惟庸怎么可能還讓朱元璋去看呢?那不是自尋死路嗎?
其二
,云奇是一個什么樣的太監(jiān)?
云奇是太監(jiān)
,自然是宮中的人。如果是宮中的人
,就應該在宮中
,可為什么他卻跑到胡惟庸府上去了呢?而且,別人無法發(fā)現(xiàn)夾墻里面藏有人,云奇卻發(fā)現(xiàn)了
,他為什么比別人厲害那么多呢?
如果說這個云奇是朱元璋派胡惟庸家里的臥底
,那么朱元璋應該是知道他是誰的。但為什么朱元璋卻不認識他呢?就算朱元璋不認識
,朱元璋身邊的人應該認識啊
。可他們?yōu)槭裁催€把這個云奇打得半死呢?
其三
,朱元璋怎么會在城墻上發(fā)現(xiàn)秘密?
史書上說
,朱元璋聽云奇說胡惟庸想造反的時候,他親自跑到城墻上去看
,從城墻上果然看見胡惟庸家里的夾墻里
,藏著很多甲士。
朱元璋怎么會跑到城墻上去看?難道胡惟庸的老宅很靠近城墻嗎?如果朱元璋都能在城墻上發(fā)現(xiàn)秘密
。那么
,鎮(zhèn)守城墻的那些衛(wèi)士,為什么就沒有人發(fā)現(xiàn)呢?
其四
,胡惟庸為什么沒有配套工程?
如果胡惟庸是設計把朱元璋引誘到他的老宅中抓起來
,那么,抓起來難道就能夠?qū)崿F(xiàn)篡位嗎?軍隊沒在他手中
,輿論也不在他身上
,他怎么可能就通過抓個皇帝,就能實現(xiàn)篡位的目的呢?
顯然
,這完全不是一個政治家的作為
,倒像是一個小孩子在過家家玩兒。
其五
,朱元璋為什么會去胡惟庸家?
按照史料記載
,前幾天已經(jīng)不斷有人告訴朱元璋,胡惟庸有造反的跡象了
。既然已經(jīng)有預警
,朱元璋怎么還會去胡惟庸家,他不擔心嗎?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
,以“云奇事件”來證明胡惟庸造反
,其實是非常不靠譜的。很可能胡惟庸并沒有造反的行動
,這是朱元璋“欲加之罪
,何患無辭”。
3.為什么說胡惟庸不冤
不過
,就算胡惟庸并沒有造反的具體行動
,他被殺,其實也一點兒也不冤枉。為什么這么說呢?
《明史》上記載了非常多胡惟庸想造反的事情
,以及他在朝廷里獨斷專行、排斥異己
、收受賄賂等事情
。這些事情中還有一項更重要的,就是他在朝廷中自行做主
。大臣們遞上來的很多奏折
,他都要先過目。如果這些奏折于他不利
,他就會把這些奏折捏住
,不上報給朱元璋。
《明史》所記載的這些事
,也許并不完全真實
,可能有捏造的成分。但是這至少說明
,胡惟庸確實沒有擺正自己的角色
,并不是事事都向朱元璋報告。而這一點
,是讓朱元璋十分忌憚的
。胡惟庸明知道朱元璋會忌憚這一點,他還要那樣做
,至少說明
,胡惟庸是不夠聰明的。
當然了
,胡惟庸確實不夠聰明
,但如果就因為他不夠聰明,就殺掉他
,而且還因此殺掉了三萬多人
,由此也看出,朱元璋還真是殘暴至極
。
洪武四大案胡惟庸案:皇權與相權斗爭的犧牲品,胡惟庸死的有點冤
1368年
,大明建國
,曾經(jīng)的和尚、乞丐朱元璋神奇般地做了皇帝
。在 社會 最底層摸爬滾打幾十年
、在波詭云譎的亂世中存活下來的朱皇帝,十分缺乏安全感,他懷疑一切
,用審視的眼光看著周圍的一切
,生怕別人奪走屬于自己的權力、財富。
但朱皇帝又很無奈,他不得不將手中的權力和財富分出一部分給自己的“兄弟們”
,原因很簡單
,這些兄弟和他一起刀頭舔血多年,自己的一切也都是兄弟們賣命打下來的。現(xiàn)在建國了,是該分享勝利果實的時候了,你老朱要是舍不得封賞
,那我們就造你的反。深諳人性陰暗的朱元璋怎么能不懂這個簡單的道理呢
。于是
,1370年,朱元璋一口氣封了150位功臣為公
、侯
、伯爵,心里不愿意
,但不得不封
。
實際上,在討論大明建國制度安排的時候
,有一個人為了官位讓朱元璋十分不高興
,他就是李善長。朱元璋身邊有兩大勢力集團
,一是淮西派
,這一派最早跟隨朱元璋打天下,李善長是這一派的首領
;另一派是浙東派
,為首的是劉伯溫?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次髋杀日銝|派勢力稍微大一點
,李善長功勞也最高,建國后安排工作崗位
,丞相非他莫屬
。可李善長不知道犯了哪根筋
,幾次和朱元璋說他工作范圍有點模糊
,有些事不好管
。這是變相的和朱元璋要官位,當然能讓其滿意的只有丞相一職
。朱元璋心里的丞相人選也是李善長
,但我給你是一回事,你李善長主動要就是另一回事
,急不可耐地想和我分權
,你什么意思?
李善長畢竟也干了十幾年
,居功至偉,朱元璋心里不高興
,但為了穩(wěn)定和情面
,最后還是任命李善長為開國丞相。但不滿的種子卻在心里種下了
,并下定決心找個時機把所有分出去的權力拿回來
,這也為后來胡惟庸案埋下了伏筆。
胡惟庸是李善長的老鄉(xiāng)
,小跟班
,在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時候,胡惟庸只得到了一個參知政事的職位
,就是丞相的副手
,不過李善長卻把胡惟庸作為自己接班人培養(yǎng)。在李善長的庇護下
,胡惟庸官做得一帆風順
,加上他做事勤懇、謹慎
,也得到了朱元璋的認可
。于是,在李善長退休回鄉(xiāng)的時候
,向朱元璋推薦了胡惟庸作為丞相人選
,但劉伯溫卻反對這個提議,這也成為胡惟庸后來害死劉伯溫的動機
。
1371年
,在李善長的助力下,胡惟庸出任右丞
,上司是原來的左丞相汪廣洋
。不過不久,汪廣洋因為只吃飯不干活
,被眼里不揉沙子的朱元璋踢到廣東
,胡惟庸順理成章地升為右丞相
,并且是獨相,一直干到1377年
。在這個過程中
,胡惟庸站住腳跟后,開始貪腐
、培植自己的勢力
,呈遞給皇帝的奏折他要先看一遍,對自己不利的扣下不發(fā)
,有些生殺大事不報皇帝自己做主辦了
。
眼睛明亮的朱元璋看著胡惟庸的表演,決定適時給他提個醒
。1377年
,汪廣洋被從廣東調(diào)回中書省擔任丞相,分了一部分胡惟庸的權力
。但是
,汪廣洋依舊是只吃飯不干活,任由胡惟庸繼續(xù)一家獨大
,讓朱元璋十分不滿
。1378年,朱元璋下令“天下奏折不得關白中書省”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瓣P白”是官員們給皇帝的報告,按規(guī)定要正本副本各一份
,正本準備給皇帝
,副本中書省和丞相先審閱,重要的給皇帝
,不重要的中書省就處理了
,這也是為什么胡惟庸能先于皇帝看到奏折,并可以自行處理的原因
。朱元璋的意思很明顯
,所有奏折都呈遞給我批閱,不用你們中書省了
。這兩件事到底引沒引起胡惟庸警醒
,沒有記載。
1379年
,大明發(fā)生了占城國進貢事件
。就是占城國來進貢,汪廣洋和胡惟庸竟然沒有告訴朱元璋
。事后這件事被捅了出來
,朱元璋大怒
,汪廣洋和胡惟庸只好磕頭謝罪,并把責任推給了禮部
,而不甘背鍋的禮部把責任又推給了中書省
。這時,御史中丞涂節(jié)把胡惟庸毒死劉伯溫的事情揭露出來
,朱元璋問汪廣洋
,汪廣洋說他不知道這件事。暴怒的朱元璋將汪廣洋先是貶到海南
,后又賜死
。但是事情的主角胡惟庸當時卻沒有被治罪,直到第二年1380年因涂節(jié)再次說胡惟庸謀反被抓
,沒有審問
,被抓當天就被處死了,隨后3萬多人被牽連誅殺
,成為洪武大案之首
。這里要強調(diào)一下
,什么朱元璋去胡惟庸府看祥瑞
,什么云奇告密,基本不實
,《明史》中沒有一點記載
。
那么,胡惟庸的死到底冤不冤呢
?多少有點冤
。先說胡惟庸貪腐,那個官員不貪腐呢
,靠著大明那點微薄的工資別說維持體面生活了
,就是維持基本生活都難,不貪活不下去啊
。說任用私人
,培植自己的勢力集團,從1373年開始
,一直到1384年止
,大明帝國就沒有科舉考試,官員的任用都是靠推舉
,誰會推舉外人
,誰不推舉自己信得過的人呢,最后成為勢力集團是必然結果
。占城國進貢事件
,汪廣洋和胡惟庸完全是按照《大明會典》要求辦的
,不光是占城國,其他藩屬國也是如此操作
。朱元璋翻臉不認自己定下的制度
,身為下屬的胡惟庸只能自認倒霉。說胡惟庸謀反
,因為他當天被處死
,一份口供都沒有,導致最后也是朱元璋一家之言
,讓人懷疑
。
關于胡惟庸謀反一事,很多史學家都持懷疑態(tài)度
,認為就是朱元璋的一個借口
,徹底解決皇權與相權的斗爭。清代人更是為這件事造了“鑿空說鬼”一詞
,說胡惟庸謀反純粹子虛烏有
。
從朱元璋的角度出發(fā),胡惟庸必須死
。 歷史 的經(jīng)驗證明
,相權與皇權是對立關系,相權多一分
,皇權就少一分
。偏偏胡惟庸所代表的的相權已經(jīng)威脅到了朱元璋的皇權。1370年
,朱元璋安排浙東派的楊憲進入中書省擔任丞相
,楊憲因為自己哥哥楊希圣痛恨李善長,于是一進入中書省就開始詆毀李善長
,挑起了權力斗爭
。這讓朱元璋十分無奈,為了大局迅速處死了楊憲
。但是李善長和胡惟庸抓住這個機會
,將楊憲案硬是扯到浙東派頭上,將浙東派擊敗
。其結果是原來相互制衡的淮西派與浙東派
,變成了一家獨大的淮西集團,并架空了朱元璋的皇權
。權力欲極強的朱元璋怎么能接受這樣的結果呢
。
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絕的朱元璋不想和相權扯皮
,他要徹底廢掉相權
。但是他也明白
,丞相這個職位存在了幾千年,不是你朱皇帝一句話就廢了的
,要有一個好的理由
。于是朱元璋選擇了忍耐,從1370年一直忍到1380年
,讓胡惟庸折騰吧
,讓他得意吧,讓他犯錯吧
,讓世人痛恨他吧
。直到1380年,朱元璋認為火候差不多了
,一下子除掉胡惟庸
,廢掉丞相,將權力收回自己手中
,并留下旨意
,今后朱家任何皇位繼位人不得以任何名義和方式恢復丞相。
1380年
,朱元璋在廢除丞相制度后
,立即著手收回軍權,廢除大都督府
,建五軍都督府
,將軍權一分為五
,沒有皇帝的命令
,兵部無權指揮軍隊。隨后是司法權
,在朱元璋主導下也大變樣
。這樣一來,皇權一家獨大
,任何可能威脅皇權的存在都被消滅
。
明朝最后一位宰相被殺,胡惟庸到底是做錯什么呢?
云奇告變明洪武十三年
,即公元1380年
,左丞相胡惟庸上書朱元璋,說胡家舊宅里的一口陳年老井突然涌出香甜的醴泉
,此乃大明之祥瑞
,請皇帝前去觀賞
。朱元璋龍顏大悅,便帶領眾人前去觀賞
。當車隊走到西華門的時候
,忽然從路旁竄出一個人,攔在車前
,阻止通行
。此人任憑禁衛(wèi)軍拳打腳踢,甚至手臂被打斷
,也絲毫不退讓
。朱元璋心中感覺此人必有要事相告,于是就命衛(wèi)士將此人押到了跟前
。
經(jīng)過詢問
,原來此人是西華門內(nèi)史宦官云奇。但是云奇表明身份以后
,便不再出聲
,只是一個勁向胡惟庸舊宅的方向看去。朱元璋不禁疑竇叢生
,就登上高臺
,向胡惟庸舊宅方向望去。不看不知道
,一看嚇一跳
。但見胡惟庸舊宅亭臺樓閣之間隱藏著大批身披鎧甲、手持利刃的士兵
。
朱元璋倒吸一口冷氣
,當即就拘捕了胡惟庸,至此
,胡惟庸案發(fā)
。
現(xiàn)在看來,“云奇告變”實在不合乎情理
,也更富于戲劇性
。試想,朱元璋生性多疑
,久經(jīng)政治磨礪
,像“井出醴泉”這類的詳瑞之兆怎么會輕易相信。再者
,此時大明天下初定
,政務繁多,即使朱元璋真的相信胡家舊宅“井出醴泉”,也不大可能草率出行
。那么
,也只有一種情況可以解釋得通,那就是朱元璋想殺胡惟庸由來以久
,所謂的“云奇告變”就是朱元璋自導自演
,拘捕胡惟庸的借口。
那么
,胡惟庸被殺的真實原因又是什么呢
?胡惟庸他又做錯了什么呢?
君相之爭君相之爭才是胡惟庸被殺的最主要原因
。自秦始皇廢除分封
,實行郡縣制以來,中國歷代王朝都在不遺余力地在加強中央集權制
,或者說在不斷加強皇帝的權力
。而加強中央集權制的條件就是處理皇權與相權之爭。不管是漢武帝的內(nèi)朝制還是漢光武帝的“雖置三公
,事歸臺閣”
,以及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無一例外在削弱相權
,增強皇權
。
胡惟庸早期因深受朱元璋寵信,驕恣漸顯
,在朝中有恃無恐
,尤其在劉伯溫死后,更是一手遮天
。他不按正常上奏的途徑行事
,內(nèi)宦外宦及各司上奏的文書,胡惟庸都先拿來自己翻閱
。凡是對自己不利的
,統(tǒng)統(tǒng)匿而不報
,更是對這些人進行政迫害
;而對自己有利的,胡惟庸則不遺余力地進行提拔
。
于是乎
,那些急著想升官的官員和那些丟官的官員紛紛向胡惟庸靠攏,爭相向其獻媚
,并以重金賄賂于他
。這樣一來,丞相的權勢如日中天,恩威震主
,對朱元璋的皇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朱元璋對此十分不安,他的腦海中就萌發(fā)了“棄中書省
、廢丞相”的念頭
。不過,丞相一職延續(xù)了一千多年
,廢除絕非一朝一夕
。朱元璋此時能做的,就是冷眼旁觀
,“欲使其滅亡
,必先使其瘋狂”。朱元璋需要一個合適機會
,一個合適理由除掉胡惟庸
。
隨著胡惟庸的勢力越來越大,他愈發(fā)狂妄自大
。胡惟庸的兒子騎著馬在鬧市奔行
,卻從馬上摔了下去。恰好此時
,路過一輛馬車
,就把他壓死了。胡惟庸見自己的兒子慘死街頭
,勃然大怒
,沒有向朱元璋稟告,就私自將駕馬車的車夫殺死了
。其實
,如果胡惟庸如實向朱元璋稟告,朱元璋也會賣胡惟庸一個面子
,將車夫殺死為胡惟庸的兒子抵命
。而胡惟庸私自行為,就惹惱一朱元璋
。胡惟庸見此不妙
,就提出用金帛作為賠償,也被朱元璋駁回
。至此
,朱元璋所代表的皇權和胡惟庸所代表的相權正式開始交鋒。
朱元璋的惱怒加劇了胡惟庸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