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朱升歸隱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xì)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東漢末年
,諸葛亮向劉備提出“東和孫權(quán)然而
朱元璋劇照
首陳三策
朱升(1299-1370)
朱升在元朝不樂于仕進(jìn)
朱元璋起事后
所謂“高筑墻”,就是攻城略地之后
朱元璋對朱升的建議非常敬服
朱升甚至還親手救過朱元璋的命。至正二十三年(1363)七月, 朱元璋親率二十萬大軍
,增援已被陳友諒軍包圍八十五天的洪都守將朱文正,雙方在鄱陽湖激戰(zhàn)三十六天。水戰(zhàn)后期,朱元璋唯恐陳友諒逃走清代史家評論朱升說: “升于明興之初, 參贊帷幄, 兼知制浩
朱元璋在寫給朱升的《免朝謁手詔》中
請老歸山
然而,就是這位曾經(jīng)懷著“機會到時須勇進(jìn)
,天邊莫待羽書催”的心情急于前往金陵謁見朱元璋的朱升,在朱元璋稱帝伊始,卻有掛冠歸里之念。洪武元年(1368)五月
,朱升在忙完登基大典之后, 即“告歸省丘墓”。到了洪武二年(1369)三月,朱升便正式“請老歸山”, 朱元璋欲“賜以爵土,(升)固辭不受”,只是老淚縱橫地向朱元璋陳訴自己的一樁心事:“臣一子名同,事君之忠有余,保身之哲不足,臣所以不令其仕者,恐他日不得老死牖下也 ”。 就是說,朱升不希望自己兒子做官,免得他日不得老死家鄉(xiāng)。朱元璋聽了很不高興,說:“這是什么話呢!朕與卿分則君臣
,情同父子,何嫌何疑,而慮及此乎? ”朱升坦白地回答:“并非臣的顧慮,但愿陛下哀憐老臣,免臣的兒子死罪,賜以完軀,就是萬幸。”說罷,“涕數(shù)行下”。朱元璋最后也被朱升感動了
,“因與朱同免死券以慰之,馳驛送歸”保身之舉
朱升此時已年逾七十,提出辭官歸里
,本不足為怪,也符合古代文宮致仕制度。但考慮到明初人才匱乏的現(xiàn)實,加上朱升過往的功績和所受到的恩寵,朱升的歸鄉(xiāng)之舉仍然在群臣中激起很大反響。或許我們可以從時人祝賀朱升歸隱的詩句中推測其中的原因
。這首詩寫到:“掀天事業(yè)乾坤內(nèi),開國功勛宇宙間。明哲保身歸隱后,翰林聲價勝侯王。”朱升的歸隱并不是因為無心爵祿
,功成勇退,而是完全出于政治的考量——明哲保身的自謀策略,是一種無奈之舉。昔日范蠡在幫助越王勾踐打敗吳國后便立即“掛冠”泛舟五湖
,他對越王勾踐的看法是“共患難易,共富貴難 ”。張良在輔佐劉邦平定天下之后便飄然遠(yuǎn)行。古有明鑒,長期在朱元璋身邊朝夕相處的朱升應(yīng)該對此人猜忌刻薄的秉性有著透徹的了解。而他親身經(jīng)歷和耳聞目睹的幾件事更堅定了他辭官歸隱的決心。吳元年(1367) 七月,時稱吳王的朱元璋
,令朱升率領(lǐng)宮廷樂隊入見,“設(shè)雅樂閱視”另外
當(dāng)初追隨朱元璋并為之效力
,朱升看中的是驅(qū)除元虜,“變左衽而為衣冠”的機會到了,認(rèn)定朱元璋在天下大亂中將成就大業(yè)。而他在明朝開國之初,便及時隱退,則是因為覺察到了朱元璋“可與共患難而不可與共安樂”的為人他的進(jìn)和退都是形勢造成的,人在江湖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105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背后有何原因.png" alt="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背后有何原因" onerror="nofind(this)" >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onerror="nofind(this)" >
!.png" alt="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