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秀才地位到底是什么樣的,至少比普通人家過的好
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硇悴?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
說到秀才,很多人都會想到“窮酸秀才”這個詞,的確,百無一用是書生!那么為什么還有那么多的人爭先恐后的去考取功名呢?哪怕是一輩子一個小小的秀才!其實秀才在古代的地位很不一般,根本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般窮酸,至少要比普通人家過的要好!

第一秀才在古代可以免除徭役,什么是徭役呢?說白了就是給政府部門免費的干活
,做苦力,而這個徭役是非常的重的
,有可能一去不回
,而如果家里一旦出現(xiàn)了一個秀才,那么這一戶人家就有權免除家里的兩個男丁的徭役!當別人累死累活的干活的時候
,秀才以及秀才家里的兩個男丁可以在大樹下喝茶下棋睡大覺
,休閑自在!
第二古代的苛捐雜稅讓百姓苦不堪言,更有苛政猛于虎之說
,如果此時家里出現(xiàn)一位秀才
,那么這一家人都可以免去賦稅,如果處于太平盛世
,那就是家里有余糧
,如果處于大旱大災糧食短缺,不用繳納賦稅
,那可是天大的好處!
第三在明朝時期法律明文規(guī)定百姓家里不允許使用奴婢
,即便是腰纏萬貫的富商也是不允許的,只有政治上有權的人才能使用奴婢
,而這個時候秀才的身份就更不一般了
,秀才算是一種身份的象征,秀才可以使用奴婢的
,以便于區(qū)分平頭老百姓
,如果沒有功名在身的普通富商使用奴婢
,那一律嚴懲不貸!
第四在古代
,秀才算是半個官職中人,老百姓犯了法到了衙門見到縣太爺就必須跪下,然后不管三七二十一
,上來就是一頓板子
,即便是你有錢人家也仍舊免不了一頓皮肉之苦,先給個下馬威
,如果你是秀才
,那么待遇就不一樣了,因為秀才可以免刑!不僅可以不用跪
,還能大搖大擺的站著
,縣太爺有時候還會給你看座,就算是秀才真的殺了人
,縣太爺也不能隨便抓人
,而是傳喚,或者請!一旦證據(jù)確鑿秀才真的殺了人
,那么縣太爺也不能對秀才動刑
,必須呈報上一級,將秀才的功名除去以后才能動用刑罰!
第五
,在衣著打扮上秀才也有特權
,盤領長衫,頭戴方巾
,腳蹬長靴
,這是秀才的打扮,普通老百姓是嚴禁這樣打扮的
,普通人見了這樣打扮的人就會尊重三分!尤其是在出行方面秀才根本不受限制
,而普通老百姓則是要到官府開路引!
在明朝時期,秀才每月可以到官府領白銀一兩以及每天一升米!就算不干活
,秀才也不會餓死
,不過這也是窮酸秀才的起源!只要勤快一點的秀才,都不會窮酸
,窮酸的秀才要么好吃懶做
,要么迂腐之極!
在古代中了秀才、舉人和進士的人 ,在現(xiàn)代相當于什么地位
?
科舉考試在我們古代就非常的流行,在公元797年
,已經(jīng)有46歲高齡的孟郊考上了進士
,于是寫下了“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這樣的千古名句來表達自己的喜悅之情。我們在現(xiàn)在的影視作品中可以看見
,常常會有人考中秀才
、舉人、進士這樣的稱謂
。這些稱謂是對古代一些讀書人的認可
,古代的讀書人,只要考中了這些稱呼
,就可以進朝做官
,最后光宗耀祖,而這些也是這些讀書人夢寐以求的
。
其實中國的科技制度并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
,而是在隋唐時期開始并且一直持續(xù)到清朝末年,前后一共經(jīng)歷了1300多年
。在科舉考試中
,秀才、舉人
、進士等人只是一個階段性的標志
,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些稱謂是怎樣來的吧。
在明清時代的科舉考試下
,秀才并不像現(xiàn)在我們所想的那樣是最低等級的功名
,其實在考取秀才之前,還有一個準備階段
,分別是縣試和府試
。每當古代的讀書人準備考取秀才時,必須要在每一年的2月份去完成由當?shù)乜h令主持的縣式
,如果通過
,還要在4月份參加由知府監(jiān)考的府試。在兩項考試通過之后才能進行近視的考試
,如果不通過就只能被稱為童生
,如果通過了,你才能被稱之為秀才
。在考中秀才之后依然要讀書
,并且每年還要參加歲試,然而歲試也依然分等級
,一共分為6等
,只有前兩等才能參加科試,其中科試也同樣分為6等
,只有前兩等
,才能去參加鄉(xiāng)試
,通過鄉(xiāng)試之后才會獲得舉人的稱謂。中了舉人之后
,在古代就可以被稱為老爺,因為中舉之后就可以徹底踏入仕途
。
考中舉人之后可以選擇做官
,也可以選擇繼續(xù)參加會試。會試是三年舉行一次
,古代的書生如果要參加會試就必須要去京城
,因為會試是由禮部主持,如果在會試中通過就可以直接進入古代最高級別的科舉考試——殿試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荚囃ㄟ^之后就成了進士。他的功名分三等
,在古代又稱之為三甲
,一甲取三名,分別叫狀元
、榜眼和探花
,這三個稱謂的人是直接可以留在皇帝旁邊做官的。
那么秀才在當今對應的級別
,就是現(xiàn)在的大學生了
,大概在八九十年代的大學生就很像古代秀才的現(xiàn)狀,然而舉人放到現(xiàn)在
,就好像是碩士和博士
,最后的近視的話,在現(xiàn)在的教育中貌似還沒有這種繁華的程度
,如果一定要比較的話
,只能說是中科院的院士才能很接近這樣的一個級別,由此說來
,在古代能考中狀元的的確是非常的不容易
。
秀才有多厲害,可以跟現(xiàn)在的什么學歷對比?
現(xiàn)在的學歷分為小學
、初中
、高中、大學
、研究生
、博士
;古代也有學歷,分別是秀才
、舉人
、(貢士)、進士
。
進士前三名又叫做狀元
、榜眼、探花
。大名鼎鼎的小李飛刀李尋歡
,就是探花身份,所以又叫做李探花
。
秀才因為在古代學歷中墊底
,所以現(xiàn)在的人一提起來,總覺得有點不以為然
,甚至嗤之以鼻
。
什么窮秀才、酸秀才
、秀才遇到兵
,百無一用是書生,幾乎沒有一個好詞語
。
尤其是現(xiàn)在大學生泛濫成災
,人人都覺得自己是天之驕子,對秀才這種低級知識分子更是不屑一顧
。
其實
,現(xiàn)在的專科
、三本
、二本大學生,還遠不如秀才呢
!
我在古時候進京趕考的書生需要在考試前多久出發(fā)
?真的是一去三五年嗎?如果一個云南考生進京
,大概的路線是怎么走
?需要多長的時間? - 知乎 中說過
, 書生得先參加預選賽的童生試
,童生試是在家鄉(xiāng)舉行的,要經(jīng)過縣
、府
、院三重考核
,方能中個秀才。
梁啟超說
,“邑聚千數(shù)百童生
,擢十數(shù)人為生員”,錄取率1%
,完全不是夸張
。注意這是從讀過書的童生中錄取的,不是有人想象的那樣
,說古代人不識字,文盲率高
,所以考秀才很容易
。同時要注意的是,童生是什么年齡段都有
,多數(shù)是青少年
,是所有年齡階段沒考上的都叫童生,因此也不能單純按照高考類比
,不是同年齡的
,多數(shù)是青少年,所以難度要降低一些
。我說的難度約等于考一本
,是同最難省份考一本(5%以下)相比,其實真夠難的
。
其實
,上面這些內(nèi)容大家都知道,但大家也許并不知道這幾次考試的錄取人數(shù)
,錄取人數(shù)才是最重要的
。
院試每年一次,相當于市級或幾個縣級合并的考試
,平均每個市縣錄取人數(shù)約5人
。與現(xiàn)在考清華、北大的難度是一樣的
。
鄉(xiāng)試要通過院試
,成為秀才后才能參加,相當于省級的高考自主命題
,但是三年才考一次
。錄取人數(shù),大省約在100人
,小省約在50人
,如果平均到每年不到30人
,難度是現(xiàn)在考清華、北大的10倍
。
而會試的錄取人數(shù)
,如清朝共開考267年,共開科112科
,取中進士人數(shù)總計26849人
,每科取中239.7人,每年100.6人
。這個難度
,大概相當于現(xiàn)在評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院士”
。
在清朝
,中了秀才雖然不能一步登天,但身價上至少比平民上了很大一個臺階
,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
第一、沒有功名的老百姓見了地方官要叩頭下跪
,稱呼縣官為大老爺(清朝的官員只有知府以上才能稱大人)
,秀才則可以不拜,自稱生員
,與知縣談話有座位坐
。
第二、在清朝
,讀書人的屁股開始變的寶貴
,犯了罪輕易不能打。而一旦中了秀才有了功名
,屁股更是動不得
,縣官連打的權力都沒有,最多只可打手心
,而且要老師(學官)才能打
,不能由衙役打,因此秀才比衙役的地位高
,下等人是不能隨便打上等人的
。除非那個秀才犯下了重大罪過,由知縣稟告藩臺革去秀才功名后
,方可受普通刑罰
。
第三、秀才可以不應徭役之征,連自己家的房屋也可以立馬升高
,比普通人家的房屋高出三寸
,因此秀才頭上可以戴三寸的頂子。
在北方一些地區(qū)中了秀才還可以免除幾畝地的官租
,南方則沒有
,這是由于經(jīng)濟、教育水平的不平衡導致的
。
在明朝秀才究竟是什么水平 ,武林外傳里的秀才真的有那么無能么
?
小小年紀考上秀才,一張嘴解決掉姬無命
,呂輕侯非同一般
。
其實《武林外傳》里的呂秀才顯得比較無能,是人物的設定而已
,并不能用呂秀才這樣的個例來判定整個明朝乃至古代的秀才是什么狀態(tài)與水平
。
嚴格說起來
,呂秀才是個天賦祖?zhèn)鞯纳裢?br>
在劇中
,呂秀才曾經(jīng)說過,他三歲讀千字
,五歲背唐詩
,七歲熟讀四書五經(jīng),這樣的頭腦簡直就是神童
,幾乎可以說是過目不忘
,機智過人。
白展堂也明言:就秀才那腦子
,他不騙別人就不錯了
。
不過呂秀才也有兩個怪怪的地方,一個是怎么都記不住乘法口訣表
,一個就是屢試不中
。
呂秀才的優(yōu)秀,也可能是遺傳
,因為他祖上三代都是知府
,在明朝時期,知府這樣的職位也不算低了
,明朝知府前期是正四品
,后來是從四品。
古代像呂秀才這樣科舉不順的人才,并不少見
。
從劇中呂秀才的表現(xiàn)來看
,他也是個知識水平相當出眾的人,很年輕的時候就考中了秀才
,還精通洋文
,知識儲備堪稱活體硬盤。
但這么出色的一個人
,結果考中秀才之后
,接下來的考試就一直名落孫山,直到二十五歲窮得連飯都吃不起
,把祖產(chǎn)賣了還債
,給自己取個角色名叫“神筆書生呂落第”。
其實
,古代像呂秀才這樣的人很多
,都是才華橫溢卻總是考不上,這是個很普遍的現(xiàn)象
,但這不能說明他們的水平不夠
,大器晚成者大有人在。
隋唐時期科舉制誕生之后
,寒門子弟從此有了魚躍龍門的機會
,讀書,成為很多人改變命運的好機會
,但這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沒那么容易。
想成為秀才也沒那么簡單
,尤其年少時
。
秀才,這個詞出現(xiàn)得很早
,原本指的是才之秀者
,漢朝開始成為舉薦人才的科目之一。
唐朝時期
,將應試參加科舉者全都稱作秀才
,明清時期,將入府州縣學的生員稱作秀才
。
科舉制之中有三關:童子試
、鄉(xiāng)試與會試。
過了童子試
,其實就擁有了秀才的功名
,而成為秀才之后可以參加鄉(xiāng)試
,通過了鄉(xiāng)試就成為了舉人,而成為舉人之后
,就可以參加會試
,考中了的話就擁有了進士的功名。
從這里也可以輕易看出
,進士地位最高
,舉人其次,秀才是最低的
。
古代鄉(xiāng)試雖然是省一級的考試
,但卻沒那么容易,鄉(xiāng)試每三年一次
,選拔率只有三十分之一
,相較之下,會試的錄取率是十分之一
,所以很多秀才過不去鄉(xiāng)試這道坎兒
。
有人覺得通過童子試,成為秀才應該也不難啊
,可實際上卻并不這么簡單
。
童子試包括縣試、府試與院試
,考起來也沒那么容易
,古代也經(jīng)常有白發(fā)蒼蒼的人還都沒有通過童子試的,這也不是少見的事情
。
在古代讀書可不是義務教育
,讀書是很費錢的事情
,若非家境殷實
,尋常百姓人家其實很難能讀得起書,家底稍微不好的
,供子女讀書可能就讀破產(chǎn)了
。
呂秀才的家底算是比較厚的,因此讀書并不難
,而且他天賦過人
,所以小小年紀就通過了童子試成了秀才,但之后家道中落
,他又連年科舉落第
,所以負債累累。
《知否》之中的孫秀才
,十來歲的年紀就成了秀才
,所以孫母夸耀稱孫秀才是有宰輔大相公的命,其實這句話也不算完全夸大其詞,因為古代那么小年紀成秀才
,的確非凡
。
古代秀才的待遇其實還算不錯,至少明清之前是如此
。
長久以來有個詞
,叫做“窮秀才”,這話倒也不假
,明清的秀才的確普遍很窮
,生活潦倒,但是在此之前
,秀才的待遇與地位都還挺好的
,至少比尋常人好。
在古代
,秀才見到官吏之后可以不用跪拜行禮
,就算是秀才犯了事上了公堂,在其功名被革除之前
,也不能夠用刑罰
。
古代講究衣冠等級,有些衣服不是平頭百姓能夠穿戴的
,但秀才就可以
,他們能夠穿一些庶民們不得穿戴的衣服冠帽。
在嚴格約束人口流動的古代
,秀才不僅可以隨意出門游學
,還可以佩劍出門,用不著像一般百姓那樣
,先去官衙開具路引
。
此外,秀才還可以拿到一定數(shù)額的補貼銀兩
、免除稅賦與徭役之類
。
呂秀才那么窮,也是明清秀才的真實寫照
。
有人說
,既然秀才這么好,為何呂秀才那么窮酸
,而且還那么潦倒
,其實說起來,明朝以前的秀才
,待遇地位都還不錯
,但到了明朝開始
,秀才就開始沒落了。
明清時期
,秀才分成廩生
、增廣生與附生,只有等級最高人數(shù)最少的廩生能夠拿到每月固定的糧食
、銀兩等供養(yǎng)
,另外兩個等級可就沒那么好運了,尤其是附生
,要自求多福
。
明朝中后期,由于巨量海外白銀涌入與連年戰(zhàn)爭等原因
,明朝金融體系被撼動
,銀錢購買力劇減,使得秀才們的生計更加難以維持
。
其實古代讀書人去做個私塾先生
,或者賣字畫之類,都能夠糊口賺錢
,可傳統(tǒng)的讀書人總是有一股“傲氣”
,覺得為了錢去做那些,實在有辱斯文而不肯
,甘愿受窮
。
呂秀才的境遇,其實一定程度上反應了明朝秀才的真實處境
,這與他的水平?jīng)]什么關系
,但從水平來說,呂秀才是個相當杰出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