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4iwoc"><pre id="4iwoc"></pre></ul>
    <blockquote id="4iwoc"><tfoot id="4iwoc"></tfoot></blockquote>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漢朝和親政策為何只嫁不娶,其實里面是有內(nèi)幕的

      揭秘歷史故事 2023-06-14 14:01:49

      漢朝和親政策為何只嫁不娶,其實里面是有內(nèi)幕的

      還不知道:漢朝和親政策的讀者

      ,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
      ,接著往下看吧~

      匈奴的由來

      據(jù)《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人的先祖

      ,是夏王朝的末代皇帝夏桀。夏朝滅亡后
      ,這些人為了生存
      ,只能向西遷徙

      在遷徙的過程中,他們?nèi)诤狭水數(shù)卦率?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樓蘭

      、烏孫、呼揭等二十多個少數(shù)民族的血液
      ,最后形成了這個匈奴民族

      由于生活環(huán)境惡劣,為了生存下去

      ,匈奴人被迫從農(nóng)耕民族轉(zhuǎn)變?yōu)橛文撩褡澹Y(jié)果這一轉(zhuǎn)變
      ,誕生出了一個強大的民族。

      《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兒能騎羊

      ,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
      。士力能彎弓
      ,盡為甲騎?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就是說,匈奴是馬背上的民族

      ,小孩就能騎羊
      ,精通各種弓箭。當他們長大了以后
      ,就成了精于騎射、驍勇善戰(zhàn)的彪悍騎兵

      在冷兵器時期

      ,騎兵與步兵相比
      ,擁有無敵的先天優(yōu)勢
      。因此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匈奴人就成了北方國家的一個大患
      ,燕、趙
      、齊、秦等國家都曾被頻繁地騷擾
      ,只是規(guī)模不大

      在戰(zhàn)國晚期

      ,匈奴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們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社會組織由原來的部落轉(zhuǎn)為了聯(lián)盟,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叫作“單于”

      對于中原各國來說,沒有比這個“聯(lián)盟”更讓人鬧心的了

      。以前匈奴是分散的部落
      ,來中原搶劫不過幾十
      、幾百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在人家有了聯(lián)盟,“光顧”一次就直接用“萬”計算
      ,這叫中原咋辦?

      為了對抗這些強悍的匈奴人,燕

      、趙
      、齊、秦等北方國家就紛紛修筑城墻
      ,用作防止匈奴入侵的一種軍事手段,同時派數(shù)以萬計的大軍在邊境警戒

      后來,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時

      ,燕國
      、趙國只能顧及自己的存活
      ,就無暇顧及匈奴入侵了
      。而秦國忙著兼并六國,也沒有工夫管理匈奴
      。就在這段時間里,匈奴抓住了壯大自己的機會

      在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的十年里

      ,匈奴人趁中原邊境防御空虛頻繁南下,不僅掠奪牲畜人口
      ,還一舉攻下了河套地區(qū)
      ,并在那里建立了軍事基地。

      由此可見

      ,早在秦國的時候
      ,這些匈奴人,就成了秦始皇的心腹大患

      等到漢朝建立后,為了對抗日益強悍的匈奴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封開國元勛韓王信為韓王
      ,命他定都馬邑(今山西朔州市)
      ,抵御匈奴。

      這里說一句

      ,這個韓王信,原名“韓信”
      。后來,為了與淮陰侯韓信相區(qū)別
      ,史書統(tǒng)一稱其為“韓王信”

      書歸正傳,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

      ,匈奴開始頻頻南下,他們屢次攻擊馬邑的韓王信
      。韓王信自知沒有能力抵御匈奴
      ,就對匈奴俯首稱臣
      ,割地求和

      同年,劉邦知道韓王信自作主張后

      ,憤怒無比,派人譴責韓王信
      。結(jié)果
      ,韓王信害怕劉邦怪罪自己,就干脆投降了匈奴
      。后來
      ,在韓王信的幫助下,冒頓單于進入雁門關(guān)
      ,率軍攻陷了太原
      ,兵鋒更是直指晉陽城

      這一下子

      ,匈奴這個外來的少數(shù)民族成了一顆嚴重威脅大漢王朝統(tǒng)治的毒瘤
      ,劉邦不得不除了。而他對匈奴的戰(zhàn)爭
      ,也已經(jīng)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了!

      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

      ,劉邦御駕親征
      ,親率三十二萬漢軍精銳之師,出兵漠北
      ,征討匈奴。

      這場戰(zhàn)役開始后

      ,劉邦都不敢相信
      ,戰(zhàn)爭居然會無比地“順利”

      當時

      ,霍人(今山西繁峙)一戰(zhàn)
      ,漢軍大敗代軍
      ,獲得一萬敵人首級
      。銅鞮(今山西沁縣)一戰(zhàn)
      ,劉邦大敗韓王信,導(dǎo)致其狼狽地投奔了匈奴
      。廣武、晉陽一戰(zhàn)
      ,夏侯嬰大破匈奴左
      、右賢王,更是追殺了數(shù)百里
      。太原一戰(zhàn),周勃
      、灌嬰擊敗匈奴
      、趙國聯(lián)軍,一舉收復(fù)太原城

      就這樣

      ,幾場戰(zhàn)斗下來,漢軍捷報不斷
      ,匈奴節(jié)節(jié)敗退
      。劉邦此時此刻的心情,就一個字——爽!

      同年冬天

      ,漢軍在追擊匈奴期間,突遇暴雪
      ,滴水成冰
      ,由于缺乏相應(yīng)的準備,有百分之二十的士兵遭受了嚴寒的侵襲
      ,他們甚至凍掉了手指頭

      在這種情況下

      ,劉邦只能放棄行動緩慢的大部隊
      ,率領(lǐng)精銳部隊繼續(xù)追擊。結(jié)果
      ,當劉邦追擊到今天的山西大同
      ,登上了附近的“白登山”后,卻看見了一幅別樣的畫面
      ,一幅震撼人心
      、久久不能釋懷的畫面

      就在此時

      ,之前一直逃跑的冒頓單于,突然率領(lǐng)四十萬大軍從天而降
      ,殺奔而來

      原來

      ,這一切都是冒頓單于設(shè)的一個局
      ,他一直在故意示弱,假裝敗走
      ,就是為了引誘劉邦至此,好一舉而殺之

      面對數(shù)倍于己的敵軍

      ,劉邦被殺了一個措手不及
      。他只能暫守白登山
      ,憑借天險防守
      ,等待后面的援軍支援。

      就在白登山防守期間

      ,劉邦看見了一幅讓他一生都無法忘記的“畫面”

      放眼望去

      ,千里平原之上,匈奴鐵騎陣形分明
      ,嚴陣以待;萬里沃土之中
      ,百萬將士威風凜凜
      ,勢如破竹
      ,銳不可當……

      除此之外,在冒頓單于的安排下

      ,四面圍城的匈奴戰(zhàn)馬
      ,顏色還各不相同
      。負責攻擊西面的
      ,全是白色的戰(zhàn)馬;負責攻擊東面的,全是青色的戰(zhàn)馬;負責攻擊北面的
      ,全是黑色的戰(zhàn)馬;負責攻擊南面的
      ,全是紅色的戰(zhàn)馬。

      場面極其壯觀

      ,更是拉風到了極點……

      當然了,對于敵人這種囂張氣勢

      ,劉邦只能無可奈何地去看
      ,而且還連續(xù)欣賞了七天
      。因為,他被困在山里長達七天七夜
      ,史稱“白登之圍”

      在這七天七夜里,漢軍與外界徹底失去了聯(lián)系,他們彈盡糧絕

      ,人困馬乏,幾乎到了全軍覆沒的地步

      后來

      ,劉邦接受了陳平的計謀,派使者贈予厚禮
      ,游說單于閼氏,再通過單于閼氏去游說冒頓單于
      。這才讓匈奴暫時撤兵
      ,劉邦這才狼狽地逃了回來

      閼氏

      ,音“胭脂”,原為女性化妝用的胭脂古稱
      ,后意義擴展為漢朝的公主、匈奴皇后等
      。這里的單于閼氏
      ,就是單于的大老婆。

      要知道

      ,在這段歷史中,陳平到底用了一個什么計謀
      ,單于閼氏是如何被說服了
      ,因為這屬于國家一級機密
      ,時至今日
      ,我們已經(jīng)不得而知了。即使最權(quán)威的《史記》《漢書》等正史著作
      ,也沒有具體寫

      這段歷史,儼然成為一個千古之謎

      只是

      ,歷史的車輪前進到了五胡亂華、南北朝時期
      ,在南朝劉宋裴骃的《史記·集解》中
      ,我們忽然知道了這條妙計的具體內(nèi)容

      原來,陳平使用的這條妙計

      ,就是利用了單于閼氏這個女人的忌妒心理。

      在面見單于閼氏后

      ,漢朝使者先奉上了無數(shù)厚禮
      ,然后又拿出了兩張絕色美人圖
      ,并告訴單于閼氏:

      我們的主君已經(jīng)服軟了,為了表示我們的誠意

      ,我們要進獻畫中的這兩名女子
      ,讓她們給冒頓單于當妃子。

      一聽這話

      ,單于閼氏心里立刻“咯噔”一下,想:“這兩個美女這么漂亮
      ,國色天香
      、風華絕代、傾國傾城
      ,這要讓單于那個色鬼看見了
      ,到時候自己就失寵了
      。不如趁美女沒到
      ,先把劉邦這個瘟神轟走。到時候劉邦一走
      ,他也不會向單于進獻美女了。

      于是

      ,都不用大漢使者去教
      ,單于閼氏立刻吹起了“枕邊風”,她勸說單于馬上放了劉邦
      ,并且說了三個原因:

      第一,漢朝的土地都是耕地

      ,咱們是一個游牧民族
      ,要那些土地也沒用。

      第二

      ,漢朝的氣候也不好,咱們水土不服
      ,到那里必然生病
      ,還是不去為妙。

      第三

      ,你現(xiàn)在把漢王滅了,不是加深兩個民族的矛盾嗎?新一代漢王登基后
      ,他不會來報仇嗎?不如撈一些好處
      ,把這個劉邦放了吧。

      一聽這話

      ,冒頓單于也覺得有理。本來
      ,他率軍來到這里
      ,不是為了土地,也不是為了俘虜劉邦
      ,只是想要點兒奴隸和金銀。反觀漢朝
      ,劉邦率軍來到這里
      ,也不是為了跟自己開戰(zhàn),而是為了平息韓王信的叛亂

      因此,匈奴和大漢之間

      ,沒有那種食物鏈的殊死關(guān)系
      ,不存在誰吃誰的殊死較量
      ,他們之間是一種掠奪和防御的關(guān)系
      。所以
      ,只要劉邦肯給錢,都好商量

      最終

      ,冒頓單于接受了夫人的意見,他下令三軍放開一個缺口,放劉邦等人過去
      。看見匈奴大軍放開包圍圈后
      ,劉邦怕對方使詐
      ,他命令全軍刀出鞘、箭上弓
      ,保持最嚴密的防守陣形,就這樣慢慢地退了出去
      ,隨后與外圍的漢軍主力匯合了

      劉邦撤走后,冒頓單于帶著金銀珠寶

      ,滿載而歸了。冒頓單于撤兵后
      ,劉邦也班師回朝
      ,只留下大將樊噲鎮(zhèn)守代地。

      要是沒有陳平的這出“美人計”

      ,劉邦的這條命,就算是擱在山里了

      那么,歷史的真相是這樣嗎?

      一個區(qū)區(qū)的美人計

      ,兩個莫須有的美女,就能讓單于閼氏吃醋
      ,這么玩命地吹枕頭風嗎?這個冒頓單于是何許人也
      ,他就這樣“懼內(nèi)”,這樣聽從老婆的話嗎?

      當然不可能了

      因為

      ,當您知道了冒頓單于的為人
      ,知道了他心狠手辣
      、殘暴不仁的性格特點后,您就會產(chǎn)生無數(shù)個問號

      冒頓單于(公元前234年—公元前174年)

      ,冒頓是人名,音“mò dú”;單于
      ,是匈奴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稱號
      ,音“chán yú”

      冒頓單于是上任首領(lǐng)頭曼單于的大兒子

      。頭曼單于寵愛一個側(cè)閼氏(匈奴的皇后可以有好幾個)
      ,進而寵愛閼氏生的小兒子
      ,所以不喜歡大兒子了。于是
      ,頭曼單于產(chǎn)生了一種廢長立幼
      ,更換太子的念頭(跟劉邦一樣)。

      雖然匈奴是一個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

      ,沒有漢族政權(quán)的條條框框
      ,但是,頭曼單于想更換這個繼承人
      ,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結(jié)果,很多年過去了
      ,頭曼單于雖然想換太子
      ,卻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借口
      ,甚至一點兒辦法也沒有

      最后,頭曼單于想出來一個非常歹毒的辦法

      ,他先把冒頓太子送到了月氏國
      ,讓他去那里當人質(zhì)
      。緊接著
      ,又親率大軍攻打月氏國,徹底與這個國家宣戰(zhàn)

      按照頭曼單于編寫的劇本——得知自己出兵后,月氏國肯定會惱羞成怒

      。他們一憤怒
      ,作為人質(zhì)的冒頓太子就死定了
      。冒頓一死
      ,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更換太子了。

      殊不知

      ,雖然頭曼單于是一個優(yōu)秀的“編劇”
      ,但這部戲的“主演”冒頓卻跟他對著干。結(jié)果
      ,完全出乎頭曼單于的預(yù)料
      ,冒頓竟然偷了一匹寶馬,奇跡般地從月氏國逃了回來

      后來

      ,通過這件事情,頭曼單于改變了對兒子的看法
      。他認為冒頓有勇有謀,是一個優(yōu)秀的將領(lǐng)
      ,因此他冰釋前嫌
      ,不僅沒有怪罪冒頓,反而還給了他一萬兵馬
      ,讓其隨便調(diào)遣

      這也是頭曼單于這輩子最錯誤的一個決定

      要知道

      ,在這個世界上,雖然有“破鏡重圓
      、分釵合鈿”之說,但那傷透了心的裂痕
      ,即使修補得再好
      ,也注定無法還原。

      有了一萬騎兵后

      ,冒頓太子終于可以干自己喜歡的事情了——謀反。

      在謀朝篡位的準備期間

      ,冒頓太子制造了一種射出后會發(fā)出很大的響聲
      、號稱“鳴鏑”的響箭
      。他告訴自己的士兵——凡是響箭所射的目標
      ,你們誰不射
      老子就殺了誰(鳴鏑所射而不悉射者
      ,斬之)!

      下達了死命令后

      ,冒頓太子第一次射響箭的時候,有人沒有反應(yīng)過來
      ,沒有第一時間跟著射箭,冒頓就把這些人斬首了

      第二次

      ,冒頓突然用響箭射自己的戰(zhàn)馬,結(jié)果很多部下猶豫不決
      ,沒有第一時間跟著射箭,冒頓也把這些人斬首了

      第三次

      ,冒頓突然用響箭射自己的愛妾,結(jié)果很多部下依舊猶豫不決
      ,他們還是沒敢第一時間跟著射箭
      ,結(jié)果這些人也被冒頓“處理”了

      第四次

      ,冒頓突然用響箭射自己父王的寶馬。這一下子
      ,他手下的這幫人沒有絲毫的猶豫
      ,大家全都第一時間跟著射箭,直接把這匹戰(zhàn)馬射死了

      至此

      ,冒頓太子清楚地知道了
      ,自己的“訓練”成功了
      。那么下一步,就該去真正地狩獵了

      不久之后,頭曼單于外出打獵

      ,冒頓太子也陪同前往。結(jié)果
      ,在打獵期間
      ,冒頓太子突然把響箭射向了父親
      ,他手下的騎兵也馬上第一時間跟進
      。就這樣
      ,可憐那頭曼單于,都沒有明白怎么回事
      ,就被這“萬箭齊發(fā)”活活射死了。

      射死了頭曼單于后

      ,冒頓立刻率軍殺入皇宮
      。他勒死了那個蠱惑父親的繼母
      ,砍死了那個與自己爭奪王位的弟弟
      ,還殺死了所有不順從自己的大臣
      。最后
      ,冒頓太子自封為匈奴單于,登基稱帝!

      以上

      ,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冒頓單于”的由來。

      冒頓單于即位后

      ,他的鄰國東胡非常強大
      ,這個國家想乘其立足不穩(wěn),找一個借口討伐匈奴
      。于是,東胡派遣了一個使者來到匈奴
      ,索要頭曼單于的千里馬。

      聽完這個要求后

      ,匈奴大臣們憤憤不平
      ,他們紛紛表示道:“這匹千里馬可是咱們匈奴的國寶,怎么能夠隨便給人!”

      可是

      ,對于這個問題,冒頓單于卻說:“既然要和鄰國友好往來
      ,怎么能吝嗇區(qū)區(qū)一匹馬呢?”于是
      ,冒頓單于不顧群臣反對,把這匹寶馬送給了東胡

      這么輕松就得到了一匹寶馬

      ,東胡國王樂瘋了。他再接再厲
      ,又派遣了一個使者來匈奴
      ,這回索要冒頓單于的閼氏。

      咱們都知道

      ,東胡國索要的這個閼氏
      ,就是冒頓單于的皇后,這還得了!于是
      ,匈奴大臣群情激奮,大家紛紛表示:“東胡國欺人太甚
      ,竟敢索要國母
      ,咱們跟它拼了!”

      可是,還是這個問題

      ,冒頓單于卻說:“既然要和鄰國友好往來,怎么能吝嗇一個女子呢?”于是
      ,冒頓單于再一次不顧群臣反對
      ,他把自己的皇后送給了東胡。

      這一下子

      ,東胡國王這個趾高氣揚呀
      ,他高興得都快上天了。于是
      ,他再接再厲,又派遣了一個使者來匈奴
      ,索要一塊土地

      這塊土地

      ,位于匈奴與東胡的分界線一帶
      ,本身面積很大,地處邊境
      ,是一塊無人區(qū)

      這一次,對于東胡王索要土地這件事

      ,大臣們揣摩出了君主的意思
      ,因此他們紛紛表示:“這是一塊無人居住的土地,留著也沒用
      ,送給東胡也可以
      。”

      一聽這話,冒頓單于立刻破口大罵道:“土地

      ,乃國家之根本,怎么能夠隨便送人!”

      隨后

      ,冒頓單于處死了主張送土地的大臣
      ,然后通告三軍:“馬上出兵,討伐東胡
      ,誰敢落在后面
      ,一律殺無赦!”就這樣
      ,冒頓單于指揮著十萬大軍
      ,就這樣奔著東胡而去。

      要知道

      ,此時此刻的東胡王
      ,因為索要千里馬
      、匈奴閼氏都非常順利,他從骨子里就看不起冒頓單于
      。結(jié)果他萬萬沒有想到,這個軟弱無能的主
      ,居然還有這么一手!

      面對冒頓單于的突然襲擊,東胡疏于防范

      ,被打了一個落花流水
      ,一敗涂地。此戰(zhàn)過后
      ,東胡國王被殺,東胡所有的人口
      、土地
      、牲畜,全都變成了冒頓單于的個人財富

      至此

      ,顯赫一時的東胡國
      ,就這樣不甘心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在收拾了東胡國后,冒頓單于再接再厲,他大舉向西進兵

      ,打敗了老對手月氏。隨后
      ,又向南用兵
      ,一舉消滅了樓蘭、烏孫
      、呼揭等二十余國
      。最后
      ,冒頓單于吞并了樓煩
      、白羊兩個匈奴部落,完成了對匈奴空前的統(tǒng)一

      至此,擺在劉邦面前的匈奴

      ,是一個南起陰山
      、北抵貝加爾湖、東達遼河
      、西逾蔥嶺的強大帝國
      ,一個號稱“諸引弓之民,并為一家;擁控弦之士
      ,多達數(shù)十萬”的北方強大民族政權(quán)!

      再說一遍,這個強大民族政權(quán)的締造者

      ,正是這位一代天驕
      、匈奴民族最偉大的王——冒頓單于。

      因此

      ,所謂“聽信女人讒言
      ,放了劉邦一馬”的說法
      ,完全是子虛烏有的杜撰

      如今,越來越多的史學家傾向一種觀點

      ,劉邦之所以能夠白登突圍
      ,其根本原因
      ,就是劉邦答應(yīng)了某些“不可告人”的條件
      ,甚至簽署了一些“喪權(quán)辱國”的條約,才被冒頓單于放了回來。

      這樣的解釋

      ,合情合理。

      當然了

      ,上述這些說法
      ,也僅僅是一種猜測,因為這沒有任何的史料依據(jù)
      。我們只能寄希望于未來了
      ,希望有記錄此事的文物出土
      ,來解決這個千古之謎。

      和親匈奴

      白登脫困后

      ,劉邦完全被打怕了
      ,他不得不重新審視匈奴,重新反省這個民族對大漢王朝的巨大威脅了

      那么

      ,該如何解決這個隱患呢?

      第一個辦法,跟秦始皇一樣

      ,派大將出兵討伐匈奴
      ,一次性解決這個心腹大患

      對于劉邦而言

      ,這個辦法非常好,效率也最高
      。但問題是
      ,如今大漢百廢待興,國力甚微
      ,好不容易攢了一點兒家底
      ,還讓自己在白登給敗干凈了。如今國民連基本生活都夠嗆
      ,這還怎么跟匈奴開戰(zhàn)呢?

      因此

      ,還得想別的辦法。

      第二個辦法

      ,死守萬里長城
      ,全力抵御匈奴入侵

      雖然這個當“忍者”

      ,外加“神龜”的戰(zhàn)術(shù)
      ,會挫傷大漢國威,還容易滋長匈奴囂張的氣焰
      ,但對于劉邦而言
      ,這卻是一個不錯的辦法。畢竟
      ,這個辦法成本小,損失也不高
      ,最多讓邊境幾個城市不得安寧
      ,整個大漢王朝卻可以得到寶貴的喘息之機。

      但是

      ,這個辦法“治標不治本”,它沒法徹底解決匈奴這個心腹大患
      。而且
      ,派一個“能征善戰(zhàn)、百戰(zhàn)百捷”的將軍鎮(zhèn)守長城
      ,匈奴來一回揍一回
      ,那也沒有用呀
      ,打一百次勝仗也沒有用呀

      “將軍百戰(zhàn)死”,將軍總有“失手”的一天

      ,還得用別的辦法

      第三個辦法

      ,再給匈奴單于的閼氏送美人圖
      ,讓她繼續(xù)吹枕頭風。

      這個辦法

      ,還是拉倒吧……

      最后

      ,在萬般無奈
      、無計可施下
      ,劉邦就向一個謀士求教,希望得到一個解決的妙計

      一到這個時候

      ,很多“史書”就寫道
      ,對于這個問題
      ,張良怎么回答的,陳平怎么授計的
      。實際上
      ,劉邦求教的這個謀士,根本就不是這些猛人
      。這個人在歷史上并不出名,甚至就是一個小角色

      這個被劉邦求教的謀士

      ,他的名字叫——婁敬。

      原來

      ,在之前的“漢匈大戰(zhàn)”中,狡猾的冒頓把精銳士兵
      、寶馬良駒都藏了起來
      。他故意示弱,只讓漢軍看見瘦弱的士兵
      、骨瘦如柴的牲畜
      。結(jié)果
      ,漢軍將領(lǐng)全部中計
      ,劉邦更是認為匈奴可以打,想要一次性解決這個強敵

      當時在這滿朝文武都嚷嚷著開戰(zhàn)之際

      ,唯有婁敬一個人冷靜地分析道:“兩軍交戰(zhàn)
      ,理應(yīng)炫耀自己最強悍的一面,冒頓怎么能夠這樣示弱
      ,長我軍士氣呢?所以,這里面一定有詐
      ,還望陛下不要輕易追擊,以免中計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聽到這個建議后

      ,劉邦破口大罵道:“該死的狗奴才!你屁本事沒有,靠著伶牙俐齒才當上官
      ,居然在我這里胡說八道
      ,擾我軍心
      。等我收拾了匈奴
      ,回來再收拾你!”

      說完,劉邦下令把婁敬關(guān)押了起來

      ,等他班師回朝后
      ,再作打算

      結(jié)果

      ,劉邦被圍困了七天七夜,差點兒命喪黃泉后
      ,他這才想起婁敬的逆耳忠言
      、骨鯁之言。劉邦立刻釋放了婁敬
      ,還封他為關(guān)內(nèi)侯,特別是匈奴方面的問題
      ,婁敬儼然成了劉邦的第一軍師

      那么,婁敬提出了什么“錦囊妙計”呢?

      首先

      ,婁敬告訴劉邦
      ,對付匈奴,不能動武

      兩個原因:第一

      ,士兵疲勞,國力甚微
      ,我們沒法打;第二
      ,匈奴勢大
      ,國力強盛
      ,我們打不贏。

      婁敬告訴劉邦

      ,對付匈奴
      ,不能講仁義。

      婁敬分析道:“冒頓單于殺父奪位

      ,迎娶父親的妻子為妾
      。他崇尚武力
      ,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這種不忠
      、不孝、不仁
      、不義之徒
      ,是無法用仁義道德去說服的。同樣的道理
      ,這么一個混亂不堪的民族
      ,也無法同化他們,讓他們成為大漢子民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因此,對付匈奴

      ,不能用文,也不能動武
      ,還得使用別的辦法

      婁敬告訴劉邦:“目前只有一個長治久安的辦法,可以用來對付匈奴

      ,但是
      ,我就怕皇帝您不同意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一聽這話,劉邦馬上回答道:“只要能夠阻止匈奴入侵

      ,甭管什么主意,咱們都可以一試
      。”

      劉邦表態(tài)后

      ,婁敬心里才有了底
      ,這才慢慢地說道:

      “如果陛下把嫡公主嫁到匈奴,再送去無數(shù)的厚禮

      ,冒頓一定會高興不已
      ,也會讓公主當閼氏
      。假以時日
      ,等公主生下兒子,孩子肯定是未來的單于
      。到了那個時候
      ,冒頓活著的時候
      ,匈奴單于是大漢的女婿;冒頓死后
      ,匈奴單于是大漢的親戚,哪里有打自家人的道理
      。這樣的話
      ,我們不費一兵一卒
      ,就能讓匈奴俯首稱臣
      ,解決這個難題了。

      “除此之外

      ,這個和親匈奴的辦法
      ,一定要用皇帝的嫡長女。要不然的話
      ,冒頓就不會尊重和寵愛這個女子了,到時候這個和親的辦法
      ,就會前功盡棄
      ,沒有任何意義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聽完這個建議

      ,劉邦二話不說
      ,立刻一拍大腿,當即表示:“沒問題
      ,就讓嫡公主去!”

      可呂后聽到這個“該死”的主意

      ,她立刻就急了。她第一時間沖到劉邦面前
      ,沒日沒夜地號哭不止,聲淚俱下地控訴道:“你怎么這么狠心呀!我就這么一個女兒
      ,她怎么能去匈奴那種鬼地方呀!”

      最后

      ,劉邦敵不過呂后這樣日日哭,天天鬧
      ,他向這位“閼氏”妥協(xié)了
      。于是,劉邦找了一個宗室之女
      ,對外宣稱是“長公主”
      ,就讓她嫁給冒頓單于,去給嫡公主當“替罪羊”了

      同時

      ,劉邦命婁敬出使匈奴,簽署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用女人換和平的“和親條約”

      在歷史上,對于劉邦的這個“和親條約”

      ,史學界一直爭議不斷
      ,并產(chǎn)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

      贊同者認為:和親政策是劉邦的一大創(chuàng)舉

      ,這不僅開創(chuàng)了一個人類外交的“新篇章”
      ,還讓這個新生的政權(quán)獲得了寶貴的休養(yǎng)生息時間
      ,且避免了軟弱漢朝與強大匈奴正面交戰(zhàn)的機會
      ,并為漢朝未來那場大規(guī)模的反擊,贏得了寶貴的時間與實力

      反對者認為:自古以來,“蓋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

      ,服則懷之以德
      ,叛則震之以威,未聞與為婚姻也!”所謂的和親政策,就是一種變相的“性賄賂”而已
      。除了自辱國格外,這個政策一無是處
      。而且鐵的事實證明
      ,匈奴得到了這個公主后,他們一而再再而三地違約
      ,天天干打自家人的事情
      。誰讓你這個家人呢,不打你
      ,打誰!

      劉邦創(chuàng)建的這條“和親政策”到底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各位還是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吧

      不管怎樣

      ,從劉邦這次送公主開始
      ,這條“和親政策”,就變成了漢朝的一個“基本國策”了

      劉邦后面的四位統(tǒng)治者中

      ,其中三位“男性”繼任者,即漢惠帝
      、漢文帝
      、漢景帝,他們都對這條國策堅定不移
      、始終如一
      ,直到“千古一帝”漢武帝才將這一“基本國策”徹底打翻。

      如何看待漢朝早期和親政策呢

      一說到和親政策

      ,首先想到的自然是王昭君。

      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里有一首是寫王昭君的:“群山萬壑赴荊門

      ,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
      ,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
      ,分明怨恨曲中論?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自從出塞遠嫁匈奴之后,昭君就成了歷代文人吟詠不休的對象

      。品讀此詩
      ,不禁對漢朝的和親政策,對那些以王昭君為代表的遠嫁異域的弱女子的命運
      ,再一次進行深入地思考

      對于漢朝的和親政策,歷來看法不一

      。郭沫若在《中國史稿》
      ,翦伯贊在《歷史問題論叢》里都說和親是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友好”的體現(xiàn);而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和王桐齡(《漢唐之和親政策》)卻認為
      ,和親是一種“屈辱”

      其實,“友好”也罷

      ,“屈辱”也罷,說到底
      ,和親就是一種政治外交行為
      ,是中原王朝和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的互相利用。而那些遠嫁的女子們
      ,本質(zhì)上就是政治的犧牲品
      ,外交的工具而已。

      漢朝的和親政策措施從劉邦開始的

      。公元前198年
      ,劉邦從平城之圍中好不容易脫險,意識到匈奴的強大
      ,聽取了劉敬“和親”的建議
      。其后,惠帝三年(前192年)
      ,文帝六年(前174年)
      ,景帝五年(前152年),都曾派遣公主嫁給匈奴單于
      。漢武帝時期
      ,先后把細君公主、解憂公主和馮嫽嫁入烏孫
      。漢元帝時
      ,昭君出塞
      ,嫁給了呼韓邪單于

      和親政策為什么能持續(xù)這么長的時間呢?其實這是實力權(quán)衡中的一種互相妥協(xié)

      。雙方覺得實力相當
      ,誰也不能征服對方時,又覺得有溝通的必要
      ,和親就成了最好的方式
      。因為這樣,中原王朝得到了顏面
      ,戰(zhàn)爭也可以得到緩沖
      ;而游牧政權(quán)也可以得到實惠。高祖
      、惠帝
      、文帝
      、景帝時的和親
      ,都是這種性質(zhì)。而雙方的實力一旦發(fā)生了變化
      ,這種平衡就會被打破。武帝時
      ,漢朝國力空前強盛
      ,便不再和匈奴和親,開始用兵了

      所以

      ,對于中原王朝來說,和親的作用主要有兩種:

      其一

      ,兵力不足以對敵時
      ,可以用和親來換取和平,高
      、惠
      、文、景時都是如此
      。漢元帝時期
      ,情況發(fā)生了變化
      ,但換取和平的本質(zhì)還是一樣的
      。匈奴經(jīng)過漢武帝時期的打擊后,內(nèi)部分裂
      ,實力大減
      ,呼韓邪單于勢孤力弱,得不到漢朝的庇護就難以立國
      ,所以主動請求和親;而漢朝在數(shù)十年的征戰(zhàn)之后
      ,也是財竭民疲
      ,急需要休養(yǎng)生息。就像班固在《漢書》里所說的一樣:“師旅之費,不可勝計
      。至于用度不足
      ,……民力屈
      ,財力竭
      ,因之以兇年,寇盜并起
      ,道路不通
      。”雙方都渴望和平
      ,昭君出塞,也就順理成章了

      其二

      ,和親也可以作為政治手段打擊敵人。漢武帝和西域國家烏孫的和親就是如此
      。西域三十六國本來都是匈奴的屬國
      ,為了更有效地打擊匈奴,張騫建議:“誠以此時厚賂烏孫
      ,招以東居故地
      ,漢遣公主為夫人,結(jié)昆弟
      ,其勢宜聽
      ,則是斷匈奴右臂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ā稘h書》)武帝聽從了他計策
      ,于是就有了細君、解憂的遠嫁

      而對于匈奴單于來說

      ,和漢朝和親
      ,也有自己的打算

      實力強盛時,借和親可以得到漢朝的饋贈

      ,不用出兵打仗
      ,就能得到大量財物,何樂而不為
      。高祖劉邦和匈奴和親時
      ,不僅“奉宗室女公主為單于閼氏”“約為昆弟以和親”(《史記》),而且“歲奉匈奴絮
      、繒
      、酒、米
      、食物各有數(shù)”(《史記》)
      。漢朝為了求得和平
      ,不僅嫁出了公主,同時還贈送了許多東西
      ,而且形成了定例
      ,每年都得給匈奴送去大量財物?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荨⑽?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景三朝也莫不如此,直到武帝初年
      ,依然“明和親約束厚遇,通關(guān)市
      ,饒給之”(《史記》)
      。盡管如此,貪婪成性的匈奴貴族一有機會
      ,還是會出兵侵略
      ,就像《史記》里所說:“匈奴日已驕,歲入邊
      ,殺略人民畜產(chǎn)甚多?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焙陀H
      ,是匈奴獲取財物的外交手段之一,是和劫掠并行的策略

      到了國力衰微的時候

      ,和親又成了匈奴統(tǒng)治者借助漢朝的聲威來鞏固自己統(tǒng)治的政治外交手段
      。呼韓邪單于和親就是最鮮明的例子
      ,當時漢朝剛剛殺掉了他的競爭對手(也是他的哥哥)郅支單于
      ,他又高興又害怕。他高興的是漢朝替他消滅了爭奪單于位置的對手
      ,害怕的是萬一得罪了漢朝
      ,也落得同樣下場
      。所以他請求和親
      ,就是為了鞏固地位。到了東漢時期
      ,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分
      ,都曾向漢朝請求和親,但當時漢朝的實力已經(jīng)遠遠強過匈奴
      ,用不著用和親的手段來緩和戰(zhàn)爭了,所以
      ,匈奴和親的請求就被拒絕了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痹谔囟ǖ臍v史時期
      ,作為外交工具的王昭君們,在維持邊疆和平
      ,促進民族交融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從這些遠嫁異域的弱女子的個人命運來看,她們是政治外交的犧牲品
      ,一生的遭遇往往是非常不幸的

      漢朝皇帝從沒有派出過一個親生女兒去和親

      。如果和親是一份美差的話
      ,肯定輪不到細君、解憂這樣的宗室女子
      ,就更不會輪到只是一個普通宮女的王昭君
      。最初,劉邦倒是準備過用親生女兒和親
      ,但呂后一番哭訴:“妾唯太子、一女
      ,奈何棄之匈奴
      !”劉邦打消了主意
      ,最終還是選“家人子名為長公主,妻單于”(《史記》)
      。呂后的一個“棄”字
      ,其實道出了這些和親女子的命運,她們就是朝廷的一個“棄子”
      ,朝廷把她們嫁出去以后,她們的幸福
      ,她們的命運
      ,是沒有人會關(guān)心的。

      她們遠嫁異域

      ,語言不通
      ,生活習俗不同
      ,婚姻中也很難得到愛情和幸福

      細君公主嫁入烏孫時,烏孫昆莫(即國王)獵驕靡已是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

      。二人語言不通
      ,細君思念故鄉(xiāng),非常悲傷
      ,自己作歌唱道:“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旃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nèi)傷
      ,愿為黃鵠兮歸故鄉(xiāng)
      。”細君后來又嫁給了獵驕靡的孫子軍須靡
      ,在烏孫生活了五年就郁郁而終

      細君死后,解憂公主嫁入烏孫

      ,先后嫁給了軍須靡
      、翁歸靡、泥靡三人
      。她也一直在思念著家鄉(xiāng)
      ,到將近七十歲的時候,她向朝廷上書
      ,祈求“愿得歸骸骨
      ,葬漢地”(《漢書》)。她還是比較幸運的
      ,朝廷終于批準了她的請求
      ,生命的最后兩年,她是在自己的故土度過的

      再說王昭君,她雖然是自愿請行

      ,但其實是對寂寞壓抑的宮廷生活的一種反抗
      ,并不代表她喜歡北方冰天雪地的生活。我們可以想象
      ,呼韓邪單于的年齡比昭君大一倍還多
      ,而且在和昭君成婚三年后就病死了
      ,她在匈奴的生活也難言幸福
      。她也曾向朝廷“上書求歸”,但沒有獲得批準
      ,只能是“獨留青冢向黃昏”了

      總之,無論后人如何評價

      ,王昭君們的和親遠嫁,其實只是政治外交的工具和犧牲品而已
      。她們用自己的青春年華
      ,在遙遠的異鄉(xiāng),在歷史的長河中譜寫了一曲又一曲的人生悲歌

      漢朝為什么只會和親
      ?因為3點
      ,從未有 *** 娶過膚白貌美胡女

      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過很多次其他民族和中原漢族形成對峙

      ,戰(zhàn)亂的局面,甚至是一次次攻入中原燒殺搶掠
      。在這其中威脅最大的要屬匈奴
      ,不過在漢朝經(jīng)過幾次大戰(zhàn)和和親后,基本就銷聲匿跡了
      。 那為什么在古代只聽說過嫁出去的 ***
      ,卻沒見到過迎娶匈奴女等北方民族的故事呢? 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
      ,據(jù)傳是夏末商初的后裔移民與北方游牧民族融合形成的一個民族
      ,是秦末漢初時期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游牧民族
      。這是一個混血人種族群
      ,完美融合東西人種的美。 都知道
      ,混血人種就容易出美女
      。所以在古代匈奴、東胡
      、樓蘭
      、大月氏等出混血美女
      ,同時她們也有一個著名的稱呼「 ”胡姬”。但是每次戰(zhàn)爭爆發(fā)
      ,漢朝只是把除了牛羊等物質(zhì)帶回來以后,就是把這些膚白貌美
      、曼妙細膩的胡姬賣給煙花柳巷
      、酒樓等喝花酒娛樂的地方,身份都不清白了
      ,對于遵從儒家學說的 *** 來說,是不能跟她們有曖昧關(guān)系的,只能玩玩
      ,這是其一
      。 其二,他們自小生活的地方
      ,條件就很疾苦
      ,從來就沒有女人該有的三從四德的倫理綱常思維,沒有文化
      ,不會琴棋書畫
      ,娶妻生子的觀念不一樣,不是 *** 的菜
      。 在游牧民族老婆
      ,是貨物,是男人的歸屬品
      ,是可以買賣的,并且她們自己也形成了這個觀念
      , *** 是不會茍同這點的
      。其實,還有最關(guān)鍵的一點
      ,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從來就沒有安分過
      ,總是跑到中原燒殺搶掠,骨子里就不喜歡
      。 其三,歷史上的很多次和親對于 *** 來說是一種侮辱
      ,當時的朝廷還不夠強大
      ,只能犧牲女人和親,去拖延北方游牧民族
      。特別王昭君就嫁了三任丈夫
      。皇帝也沒有去娶匈奴女人
      ,其他人就更不會了
      ,因為對于匈奴人來說
      ,這是一種等價交換
      。 而 *** 的老婆,雖然也是地位的低下
      ,但有母憑子貴的這一規(guī)矩
      。若是丈夫死了,女人就有可能成為一家之主
      。 所以這不是平等意義上的通婚,匈奴的這種習俗是 *** 不能接受的
      ,那怕她們在漂亮
      。漢室和親只是為了讓匈奴漸漸變?nèi)醯囊环N手段吧?

      為何說西漢匈奴的和親政策就是一種變相的美人計

      確實是

      ,因為早期西漢與匈奴和親就是為了阻止匈奴進軍中原的緩兵之計
      ,通過進獻皇室的公主和豐富的嫁妝來獲得外交的和平
      西漢與匈奴的和親政策是很多人都很熟悉的,比如王昭君出塞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
      。王昭君犧牲自己
      ,促進了西漢與匈奴的文化交流,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匈奴的生產(chǎn)力水平
      ,給西漢和匈奴創(chuàng)造了一段很長時間的和平時期。

      但是最開始的和親

      ,是西漢不得已的臣服政策
      漢高祖劉邦與匈奴對戰(zhàn)
      ,卻被圍困在白登七天七夜。在毫無退路的情況下
      ,劉邦選擇與匈奴和親
      。雖然說是和親,其實不過是向匈奴低頭
      ,臣服于匈奴的意思。劉邦不止要準備好美女
      ,還要奉上大量的金銀珠寶
      。匈奴看到西漢的誠意,也就答應(yīng)了和親
      。劉邦靠著和親政策
      ,才能暫時平息匈奴的戰(zhàn)亂。但是這個和親本質(zhì)是屈辱的
      ,劉邦不得已而為之
      。西漢需要這一段和平的時間來修生養(yǎng)息。

      漢武帝時期

      ,匈奴臣服于西漢
      ,不得不用和親的政策表達自己的服從。
      西漢前期
      ,匈奴雖然接受了和親的政策,但是依舊在騷擾西漢的邊界。漢武帝時期
      ,西漢的國力強盛
      ,早就不再畏懼匈奴的軍隊。于是便對匈奴開戰(zhàn)
      ,果然匈奴被打得節(jié)節(jié)退敗
      。這是匈奴派人請求與西漢和親。而這一次的和親就完全變了性質(zhì)
      ,匈奴希望通過和親,與西漢保持和平
      。而漢武帝則想通過和親增強西漢對匈奴的影響力

      在此之后,匈奴與西漢的地位就完全轉(zhuǎn)變了

      。西漢是主動
      、強勢的那一方,而匈奴是被動
      、弱勢的那一方。西漢終于洗清了漢高祖時期的恥辱

      綜上所述

      ,西漢一開始的和親完全是卑躬屈膝的,是恥辱的政策
      ,也可以叫做美人計
      ,直到漢武帝時期,西漢與匈奴在和親中的地位才扭轉(zhuǎn)
      ,匈奴不得不請求西漢和親,來依附西漢王朝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1213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揭秘蒙古帝國“長子軍西征“不可告人的秘密
      談到蒙古帝國的疆域,一定要談到長子西征
      。這只由各部落首領(lǐng)長子構(gòu)成的西征軍
      ,先后征服了北歐、西歐
      ,中亞等廣大區(qū)域
      ,迅速擴大了元朝的地盤。元朝的疆域最大時達到2000萬平方公里
      拓跋浚僅活了26歲皇后李未央被賜死(歷史上《錦繡未央》中的李未央是誰)
      最近有唐嫣羅晉主演的歷史大劇《錦繡未央》熱播,這部電視劇雖然制作有些粗糙
      ,但還是深受好評
      七十二賢之閔損簡介閔損是個什么樣的人,
      隨著西方文化不斷輸出中國
      ,以前常用來當孩子睡前故事的各種典故
      ,漸漸的變成了西方的童話故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痘夜媚铩肥恰陡窳滞挕分械囊粋€故事
      ,還被迪士尼拍成了動畫電影。對這個故事
      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背后有何原因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鮮卑族
      ,南北朝時北魏的開國皇帝
      ,拓跋珪曾經(jīng)看上了一個女人
      ,叫賀夫人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你真的了解蘇烈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中華璀璨的文明中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中國是最早發(fā)明紙的國家
      ,早在東漢末年造紙術(shù)被改進之后
      ,紙變成為了人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物件。但是在古時候的紙是非常貴的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png" alt="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onerror="nofind(this)" >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
      ,和大家一起分享。有一句話叫:“唐之元載
      ,宋之蔡京
      ,明之嚴嵩,清之和珅”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說唐代元載 !.png" alt="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onerror="nofind(this)" >
      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秦始皇屬意扶蘇,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獯?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秦朝的滅亡
      ,可以說不僅是趙高的作為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png" alt="秦始皇屬意扶蘇,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onerror="nofind(this)" >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年羹堯犯了雍正哪些禁忌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
      。年羹堯(1679-1726)是清代康熙
      、雍正年間之人,進士出身
      ,官升至四川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