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清朝皇帝的御膳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簡直像給死人上供的一樣的菜
在很多人眼中
自從公元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以后
和現(xiàn)如今普遍流行的一日三餐不同,清朝皇帝一般是一日兩餐
雖然在很多人印象中
除此之外
地點和時間的不確定性
(清代宮廷御用銅質(zhì)鎏金食盒)
但這樣做無疑會產(chǎn)生一個很大的問題
,首先,這些為皇帝提前“準備”的菜就不能挑選那些注重火候和口感的菜,因為放置久了會讓菜品難以下咽,這就從先天上限制了皇帝御膳菜單的可選范圍。其次,大部分菜在長時間保溫后,其自身營養(yǎng)物質(zhì)和口味都會大打折扣。所以很多御膳都是看上去不錯,但真正的味道卻不跟恭維,這也是為何末代皇帝溥儀會將御膳形容成“簡直像給死人上供的一樣(的菜)”可是真不好吃,千篇一律
皇帝的小灶,以及御膳的“妙用”
正因為御膳不好吃
要想抓住男人的心
為了能夠讓皇帝多來自己的寢宮
既然皇帝不愛吃御膳,那御膳是不是就不用天天做了?
那就是想多了
,皇帝吃不吃是一回事,御膳房要是敢在給皇帝做飯這件事上打馬虎眼,那就是又想腦袋搬家了。而且在清朝,皇帝不吃或吃剩下的御膳還有另一項重要的使命——賞賜。皇帝往往會將自己不吃
,或只吃了幾口的御膳,以種種名義賞賜給某位寵愛的妃嬪,或朝中某位大臣,甚至還可能是身邊的某位侍衛(wèi)或太監(jiān)。這時候的御膳已經(jīng)從簡單的食物上升到的具有政治意義的“獎品”,收到賞賜的人,往往會以此為榮。周圍人在看到皇帝將御膳賞賜給某人以后,就會明白這是皇帝對其很重視的信號,不論是在后宮還是官場都會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這種恩典從清朝初年便一直延續(xù)下來,直到末代一脈相承。御膳房中的廚子
,為何是個美差?在清朝剛?cè)腙P(guān)的時候
,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了明朝的御膳制度,這其中也包括很多漢人廚子,這也是為何現(xiàn)如今的仿膳菜肴有一些魯菜的影子,因為明朝初年遷都北京后和明朝的醫(yī)戶制度有些類似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個段子,說是皇帝有一天詢問大臣生活怎么樣
,大臣說自己過的一般,早上只吃了兩個雞蛋,皇帝驚訝的說自己一直覺得雞蛋很貴,畢竟一個要好幾兩銀子,大臣猛然間意識到說漏了嘴,于是補救的解釋道自己吃的都是臭雞蛋,和皇帝吃的好雞蛋價格沒法比。真實的歷史中也的確有相似的記載,根據(jù)清朝宮廷中御膳的底檔描述:慈禧吃的雞蛋每個要2兩銀子,而在民間1兩銀子可以買150雞蛋
故事背后反應(yīng)的便是清朝中后期
,御廚勾結(jié)宦官做假賬貪污銀子的現(xiàn)象。除了虛報采購價格,御廚還經(jīng)常以高價轉(zhuǎn)手賣掉御膳房剩下的材料,借機賺取暴利。后來清朝亡了,很多當初的御廚便一轉(zhuǎn)身成為了民國之下的地方富豪。由此可見,這些御廚們當初從皇宮被趕出來前揭開御膳的神秘面紗
參考資料:
《食在宮廷》
《末代皇帝秘聞》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1215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背后有何原因.png" alt="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png" alt="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