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唐朝長安和洛陽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
,接著往下看吧~唐朝第一次遷都至洛陽,武周“滅”唐
武則天登基做了皇帝
,改"唐"為"周",定都在洛陽,名義上不算遷都,而應該是"定都"。但是武則天的登基并沒有造成朝廷太大的動蕩,并且"武周"只存在了一世。按照朝代算,武則天算是開國皇帝,建立的是自己的朝代"周"朝。但很多史學家不承認武則天的"周"為獨立的朝代,而是唐朝的一部分,因為武則天最后還是傳位給了李顯,并沒有傳位給武氏族人,所以武則天算是為李唐守江山,只因為她姓武不姓李,所以無法沿用"唐"的國號,只好自己建立"周"···武則天退位后傳位給其兒子李顯,李顯登基后又將"周"改為"唐"長安城
洛陽城
第二次遷都是在唐末
,后梁滅唐公元904年
,在位的皇帝是唐昭宗李曄(867~904)。當時的唐政府已經名存實亡,唐昭宗根本沒有實權,一直是藩鎮(zhèn)手中的傀儡。唐昭宗被當時最大的藩鎮(zhèn)朱溫控制著。朱溫為了篡權,先殺掉宮里所有宦官,再不顧大臣反對遷都洛陽,接著鎮(zhèn)壓各地藩鎮(zhèn),最后又于天佑元年(904年 )殺害了唐昭宗,立唐昭宗的第九子李柷為皇帝,僅僅三年后,李柷被廢,次年被殺,享年17歲,唐朝滅亡了。無論出于何種原因
,兩次遷都都都使其滅亡了,那么疑問就出現(xiàn)了,為什么地理位置更加優(yōu)越的洛陽對于唐朝反而不適合作為國都呢?關中平原
經濟因素
長安地處關中平原
,自古人稱中平原的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都已完備,形成了以長安為中心的農業(yè)灌溉網。雖經戰(zhàn)略,但長安各項基礎設備并沒有遭到毀滅性的破壞,恢復起來相對較容易。"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謂反觀洛陽
所以從自身條件來看
,經過安史之亂的破壞,長安恢復的速度要遠快于洛陽。外部供給
在隋朝末年
,長安城自身的生產已不能滿足當?shù)赝豕F族和普通百姓的需要,唐初時,一方面由于關中人口的增長因為運往關中的江淮物資不再像過去那樣以洛陽為轉運中心
地理因素
在冷兵器時代,考慮地理形勢的因素
反觀洛陽
戰(zhàn)略位置
安史之亂后
貴族支持
隋唐兩代相繼以長安為都城
可以說李唐建都長安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基于西魏、北周以來的關隴集團長期奉行的"關中本位"政策
民族關系
唐王朝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
洛陽自古就是中原之地,便利的中原地區(qū)在防御少數(shù)民族軍事進攻卻處于不利的地位
軍事防御
唐朝前期,中央政府的軍事防御重點在西北
交通條件
自秦朝修馳道開始,各朝都十分重視對以長安為中心的交通設施的建設
殘破程度
郭子儀曾描述戰(zhàn)后的洛陽"夫以東周之地
可以說安史之亂使得洛陽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不止百姓的房屋破壞嚴重,就連宮城的破壞也十分嚴重,甚至沒有百官居住的地方。長安大明宮
反觀長安
,安史之亂后,長安城雖然也遭到了破壞,但都城的基本規(guī)模仍在,宮室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壞,尚未傷及元氣。甚至唐朝末年朱溫要挾唐昭宗遷都洛陽時還令長安居人按籍遷居,徹屋木,自渭浮河而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所以盡管洛陽周圍水脈豐富,土地平曠
,但是對于唐朝這個民族融合戰(zhàn)亂四起的王朝,遠不如長安合適,這也就是為何兩次遷都都走向滅亡的原因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1220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背后有何原因.png" alt="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