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古代爵位和官位的讀者
古代的大臣們,除了擁有自己的官職名稱外,還會有一個爵位名稱,爵位是皇帝對大臣的一種恩賜
,按大臣功勞的大小賜予。爵位的名稱和等級,在各個朝代都有著些許差別
當時,周武王分封了53個諸侯
,其中有35個是他的兄弟,其余18個是有功大臣,如姜太公呂尚被封為齊國諸侯。被封公爵的諸侯
,其國家是公國;被封侯爵的諸侯,其國家為侯國。諸侯受封后,他們的爵位會世襲,國家也會世代歸諸侯統(tǒng)治,包括其土地和人民。而諸侯只需要定時向天子納貢述職、承擔軍賦和兵役。諸侯會把自己的土地賜給親信子弟
,這些親信子弟稱為卿、大夫,被賜的土地叫做“采邑”據(jù)《漢書》記載
戰(zhàn)國時期,秦國實行商鞅變法
其中一到四級為士
,五到九級為大夫,十到十八級為卿,十九、二十級為諸侯,秦國時期的爵位是沒有采地的。漢朝劉邦尚未當上皇帝時
,只是給有功之臣封王,如韓信就被封為齊王。劉邦統(tǒng)一天下后,開始實行郡縣制、封國制并存制度,爵位只有王、侯兩級,且只有劉邦的同姓子弟才能封王,其他有功之臣只能封侯。而兩種制度并存是有弊端的
。侯爵在封地本沒有統(tǒng)治權(quán),但他們想要擁有絕對統(tǒng)治權(quán),故而各種手段謀求權(quán)力,待羽翼豐滿之時,必會諸侯割據(jù)叛離中央到了漢武帝時期
漢朝以后歷代都實行封爵,有爵位可免除徭役和賦稅
,并享有封地賦稅收取的權(quán)利。不過若在位者犯罪,則會降低甚至取消其爵位,封地也會隨之減少或完全沒收;反之,若在位者不斷立功,則其官職和爵位都可以上升,也就是“加官進爵”。唐朝時期
,五品以上的官員都可以封爵,爵位分九級并與官職品級相連。親王為正一品,食邑萬戶;嗣王、郡王為從一品,食邑五千戶;國公,也是從一品,食邑三千戶;開國郡公為正二品,食邑兩千戶;開國縣公為從二品,食邑一千五百戶;開國縣侯為從三品,食邑一千戶;開國縣伯為正四品上,食邑七百戶;開國縣子為正五品上,食邑五百戶;開國縣男為從五品上,食邑三百戶。食邑多少戶并不是指封地
,而是指除了朝廷的俸祿之外,每年還能收多少戶的賦稅。宋朝到明清時期
,基本上都繼承了唐朝封爵制度。岳飛在《宋史》中被稱為“岳侯”,是因其生前被封為“武昌郡開國侯”,“武昌”是封號,“郡開國侯”是爵位從晉朝開始
唐朝就有追封的例子
不過這樣的爵位和官職
歷代王朝都有主管封爵的官員,秦朝是主爵中尉
,漢朝是主爵都尉,唐朝是司封侍郎。朝廷對封爵非?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到明清時
知道了這些
一、升爵位和升官不一樣
官
中國古代封爵制度:中國古代君主賦予貴族和武俠稱號的制度是君主過去采用的封建制度
中國古代官位等級:即古代官職
爵位與官位有一定關(guān)系
二
1
2、擁有爵位還等于政治
3
擴展資料:
清朝爵位的種類
公
侯
伯
子
,分一等子兼一云騎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騎尉
輕車都尉
騎都尉,分騎都尉兼一云騎尉及騎都尉二等
云騎尉,正五品
恩騎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爵位
古代各朝代爵位等級都不同:
1
《通典.職官.封爵》記載
商制
它們的君長被稱為“方伯”或“邦伯”
,如人方伯、羌方伯、盂方伯、周方伯等。殷邦邊境和邦境內(nèi)的君長,被分別稱為侯、伯,如杞侯、犬侯和井伯、宋伯等。它們是商王國的屏藩,常受商王之命征伐多方,商王亦往往派兵助征。周代
,分為公、侯、伯、子戰(zhàn)國時期
,各諸侯國普遍廢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而實行郡縣制,出現(xiàn)了有別于之前卿大夫的封爵,如徹侯、君等。這些新設(shè)的封爵有大小不等的食邑,有些可世襲。2
、秦朝秦朝,繼續(xù)使用自商鞅變法后定下的自公士至徹侯二十等爵:
一公士
,二上造,三簪裊,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guān)內(nèi)侯,二十徹侯。徹侯
、關(guān)內(nèi)侯食租稅或食邑,其他諸爵得食俸祿如官吏。
3、漢朝
西漢
早期的諸侯王國大者列郡數(shù)十,小的也有數(shù)郡
,皆由諸侯王自治其國,漢廷僅為之置太傅而已,其余丞相、內(nèi)史、中尉、御史大夫之類皆王自置。經(jīng)過七國之亂和漢武帝下推恩令、漢成帝綏和元年改制,諸王僅得食本國租稅,不得預國政。漢武帝時,為籌措戰(zhàn)費
,令賣二十等爵(關(guān)內(nèi)侯以下),致使二十等爵為人所輕。于是為將士立功者另設(shè)武功爵十一等(一級造士,二級閑輿衛(wèi),三級良士,四級元戎士,五級官首,六級秉鐸,七級千夫,八級樂卿,九級執(zhí)戎,十級政戾庶長,十一級軍衛(wèi)),后亦賣之。4
曹操廢二十等爵
王爵至男爵皆有國號
西晉爵位非常繁復
王爵非皇子不封;公(郡公
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始封五等爵
封國租稅取率:王食半,公三分食一
封爵品級:王超品
北齊置王爵與五等爵
北周初置開國公、開國侯
5
隋文帝置國王
唐朝
6、宋元
宋朝封爵制度基本上同唐制
。宋朝依唐制保留封君食邑
,自一萬戶到二百戶,共十四等。食邑數(shù)字只是虛銜,唯食實封才可以領(lǐng)取相應的補貼。實封最多千戶,少者百戶,每戶每月折錢二十五文,隨官俸發(fā)給,可知宋朝的封爵收入頗低。遼朝封爵制度沿襲唐制。
金朝封爵制度分王
、郡王、國公、郡公、郡侯、郡伯、縣伯、縣子、縣男。元封爵為八等:王(正一品)、郡王(從一品)
、國公(正二品)、郡公(從二品)、郡侯(有正從三品之別)、郡伯(有正從四品之別)、縣子(正五品)、縣男(從五品),實為八等十級其中王爵唯皇族、蒙古貴族可封
7
、明朝爵位分兩種,一是只授終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襲(世)。明朝
,王爵為皇族專享(開國諸大將死后有追封郡王者),皇族封爵均世襲罔替:親王嫡長子年十歲立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也有封世曾孫的例子;諸子年十歲,則封為郡王;郡王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則授長孫
,也有封曾長孫及玄長孫的例子;諸子則授鎮(zhèn)國將軍;孫輔國將軍;曾孫奉國將軍;四世孫鎮(zhèn)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8
、清朝清朝的爵位分宗室、功臣
、外藩蒙古三種。與前代不同的是,所有的封爵只加美號,不加國號、邑號,如睿親王、勇毅侯之類。宗室封爵
,封授宗室和覺羅,由宗人府掌管。從高到低共十二等: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加上嫡子受封二等(即親王嫡子封世子
功臣世爵為以下二十七等:公
輕車都尉,分一等輕車都尉兼一云騎尉及—至三等輕車都尉
,正三品;騎都尉,分騎都尉兼一云騎尉及騎都尉二等,正四品蒙古世爵共分十七等:固倫額駙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國爵位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1232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