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明朝最聰明的開國名將
      ,揭秘湯和的為官之道

      以史為鑒 2023-06-14 15:39:57

      明朝最聰明的開國名將
      ,揭秘湯和的為官之道

      湯和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朱元璋南京稱帝后,便開始封賞所有的開國功臣

      ,除了賜予了大量的財物以外,朱元璋更是特制了數(shù)十塊免死金牌
      ,發(fā)放給有功之臣
      。朱元璋又與群臣約定,不管他們的子孫后代犯了多大的罪
      ,依靠免死金牌就能免去罪孽
      。可沒想到本該免死的寶物
      ,卻最終成了加速他們死亡的毒藥
      。各大功勛,功臣的子女家人
      ,依靠免死金牌在南京城中為非作歹
      。朱元璋心中對這些人極其不滿,又擔心他們會危害自己的大明江山
      ,于是通過建立“拱衛(wèi)司”對朝中大臣進行監(jiān)視
      ,從而找到許多借口將一大批功臣除去,當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
      ,幾乎被他斬盡殺絕
      ,包括徐達、李善長
      、劉基
      、胡惟庸、藍玉
      、葉升
      、馮勝、宋濂等

      ,揭秘湯和的為官之道.png" />

      開國功臣都被殺的差不多了,除了湯和

      。湯和
      ,與朱元璋一樣出生在如今的安徽鳳陽
      ,兩人自小就好友,童年一起在田野耕地放牛
      。在兩人青年時
      ,湯和先參與了紅興軍,因為作戰(zhàn)勇猛被封為千戶
      。湯和發(fā)達后
      ,也沒忘記拉兄弟老朱一把。湯和一封信寫給在破廟里茍且偷生的朱元璋
      ,成功勸說朱元璋投奔了紅興軍
      。朱元璋指揮軍隊有方,屢屢大捷
      ,被升為將領(lǐng)
      。而湯和在朱元璋攻城略地時,一直甘愿聽從他的安排
      ,幫助朱元璋成功攻下許多城池,于是湯和便成為了朱元璋的心腹

      大明開國后

      ,朱元璋年事已高,心中不愿諸將長期統(tǒng)領(lǐng)軍隊
      ,只是還沒有公開采取措施
      。湯和洞察出了朱元璋的本意,于是第一個交出軍權(quán)
      ,借口說自己年老無力
      ,想告老還鄉(xiāng)。朱元璋看到湯和那么識趣
      ,高興地一揮手應(yīng)允了
      ,還在鳳陽老家為湯和建了豪華的宅院,并賜予了大量的財物讓他衣錦還鄉(xiāng)

      湯和心里知道

      ,雖然表面上朱元璋對他放心了,實際上對他的監(jiān)視無處不在
      。湯和在回家后
      ,終日花天酒地,沉迷酒色之中
      。他有上百個妻妾
      ,每日就流連在花叢女眷中,表現(xiàn)出一副胸無大志的樣子
      。對外他也從不結(jié)交官吏鄉(xiāng)紳
      ,有人來拜訪就閉門不見
      ,裝作無欲無求的樣子。

      湯和在晚年時得了重病

      ,為防止家里人多口雜說閑話
      ,他遣散了家中的妻妾,獨自在家養(yǎng)病
      。后來湯和的病越來越嚴重
      ,朱元璋得知后,傳他進京
      。朱元璋拉著湯和的手
      ,回憶年輕往事以及家鄉(xiāng)父老,湯和也不說話
      ,只是一個勁地磕頭謝恩
      。最后,湯和病死在家中
      ,享年七十歲

      《明史》里說湯和“沉敏多智數(shù)”,湯和的人生哲學

      ,是急流勇退
      ,這也使得他成為明朝開國功臣中少有能安享晚年的人。在當代社會中
      ,我們也可以學習湯和的人生哲學
      ,從而正確處理生活中的事務(wù)。

      明朝的開國元勛

      徐達
      (1332~1385) 中國明朝開國軍事統(tǒng)帥

      。字天德
      ,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
      ,參加農(nóng)民起義軍
      ,因智勇超群,位在諸將之上
      。十五年
      ,從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涂)
      ,克集慶(今南京)
      。繼又率部攻占鎮(zhèn)江(今屬江蘇)等地,為開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貢獻,授淮興翼統(tǒng)軍元帥。二十三年秋
      ,在鄱陽湖之戰(zhàn)中
      ,身先諸將,沖鋒陷陣,擊敗陳友諒軍前鋒
      。二十四年
      ,因功升左相國。二十五年
      ,以大將軍率師出征,先占淮東,繼平浙西
      ,連戰(zhàn)皆捷。二十七年九月
      ,攻克平江(今江蘇蘇州)
      ,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同年十月
      ,以征虜大將軍率師25萬北上
      ,先取山東,旋師河南
      ,然后揮軍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
      。明初,他多次率軍遠征漠北等地,戍守邊疆
      ,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明太祖實錄》卷一七一)
      。徐達長于謀略,治軍嚴整
      ,戰(zhàn)功顯赫
      ,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
      ,追封中山王。

      常遇春
      (1330~1369) 中國明朝開國名將
      。字伯仁
      ,安徽懷遠人。體貌奇?zhèn)?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沉毅果敢
      ,長臂善射。元至正十五年(1355)
      ,參加農(nóng)民起義軍
      ,隨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涂)
      ,破集慶(今南京)等地
      ,每戰(zhàn)必先,屢立戰(zhàn)功
      ,升中翼大元帥
      。十七年,攻寧國(今屬安徽),身中流矢
      ,裹傷再戰(zhàn)
      。此后連克寧國、池州(今安徽貴池)
      、婺州(今浙江金華)等城
      。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zhàn)中
      ,他奮勇當先
      ,救出被陳友諒軍圍困的朱元璋,旋即率軍封鎖湖口,會同諸將全殲號稱60萬的陳軍
      。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進攻張士誠
      ,先取淮東,后占浙西,于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
      。因功升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
      。十月,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25萬北上,轉(zhuǎn)戰(zhàn)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
      ,滅亡元朝
      。明洪武二年(1369),率軍繼續(xù)北征
      ,攻占元上都(今內(nèi)蒙古正藍旗東北)
      ,俘元宗王及將士萬余。七月
      ,回師途中
      ,暴病而卒,追封開平王
      。他英勇善戰(zhàn)
      ,統(tǒng)軍有方,自謂能以10萬眾橫行天下
      ,軍中稱為“常十萬”


      劉基
      (1311~1375) 中國明朝軍事謀略家。字伯溫
      ,浙江青田人
      。通經(jīng)史,曉天文,精兵法
      ,時人比之為諸葛亮
      。元末進士,曾任江西高安縣丞、江浙行省元帥府都事等職
      。元至正二十年(1360)
      ,被朱元璋聘至應(yīng)天(今南京)參加農(nóng)民起義軍
      。他根據(jù)當時形勢,獻時務(wù)十八策
      ,提出避免兩線作戰(zhàn)
      、利用矛盾、各個擊破的方略
      。朱元璋遂集中兵力
      ,西滅陳友諒,東滅張士誠
      ,數(shù)年內(nèi)占據(jù)長江中下游諸省
      。二十七年十月,參與制定的先取山東
      、旋師河南
      、然后進兵大都(今北京)的滅元作戰(zhàn)計劃,得到實現(xiàn)
      。劉基參與軍機八年
      ,被認為有建策之功。朱元璋稱帝后
      ,劉基奏立衛(wèi)所軍制
      ,加強海邊防建設(shè)。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封誠意伯
      。后遭誣陷,憂憤成疾
      ,于洪武八年病逝
      。其有關(guān)軍事謀略的論述,輯于《誠意伯文集》


      傅友德
      (?~1394) 中國明朝開國名將
      。宿州(今安徽宿州市)人。少年驍勇
      ,善擊刺騎射。初參加劉福通起義軍
      ,后歸朱元璋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在鄱陽湖之戰(zhàn)中
      ,先以輕舟挫陳友諒前鋒
      ,后帶傷截擊陳軍于涇江口。次年
      ,又從征武昌
      ,他率數(shù)百人勇登高冠山(今蛇山),奪取全城制高點,克武昌后
      ,授雄武衛(wèi)指揮使
      。繼而轉(zhuǎn)戰(zhàn)江淮等地,因戰(zhàn)功卓著
      ,升江淮行省參知政事
      。明洪武四年 (1371),在明攻滅夏蜀之戰(zhàn)中
      ,任征虜前將軍
      ,統(tǒng)軍10 萬由文縣(今屬甘肅)打開入川門戶,趁勢拔漢州(今四川廣漢)
      ,圍成都
      ,迫夏蜀丞相戴壽出降。朱元璋作《平西蜀文》
      ,盛贊傅友德功為第一
      。十四年,任征南將軍
      ,率步騎30萬征云南
      ,出奇制勝,消滅元梁王軍主力
      ,梁王聞敗自殺
      ,余部先后歸降(見明攻取云南之戰(zhàn))。十七年
      ,進封潁國公
      。二十七年,被朱元璋賜死


      鄧愈
      (1337~1377) 中國明朝開國名將
      。字伯顏,虹縣(今安徽泗縣)人
      。元至正十三年(1353)
      ,16歲的鄧愈繼承父志,領(lǐng)兵繼續(xù)抗元
      。次年
      ,率部加入朱元璋軍,在渡長江
      、占集慶(今南京)
      、取鎮(zhèn)江(今屬江蘇)諸戰(zhàn)中,屢立戰(zhàn)功
      。 19歲升廣興翼元帥
      。后轉(zhuǎn)戰(zhàn)今皖
      、浙、贛等地
      ,連戰(zhàn)皆勝
      。二十三年夏,陳友諒率軍號60萬圍攻洪都(今南昌)
      ,他防守撫州門
      ,城破30余丈,率軍且戰(zhàn)且筑
      ,協(xié)助都督朱文正堅守85天
      。鄱陽湖之戰(zhàn)后,他奉命平定江西未附州縣
      ,升江西行省右丞
      。明洪武三年(1370),從徐達遠征甘肅,身先士卒,擊敗元軍
      。后分兵進克河州(今甘肅臨夏東北)
      ,招降吐蕃(今川、青
      、藏交界地區(qū))
      、烏斯藏(今西藏中、西部)諸部
      。四年
      ,在明攻滅夏蜀之戰(zhàn)中,坐鎮(zhèn)襄陽(今屬湖北)
      ,籌運糧秣軍馬
      ,供應(yīng)從征各部。十年
      ,任征西將軍
      ,平定吐蕃反抗勢力,至昆侖山而還
      。因病卒于壽春(今安徽壽縣)


      湯和
      (1326~1395) 中國明朝開國名將。字鼎臣
      ,濠州(今安徽鳳陽)人
      。為人謹慎,沉敏多智
      。元至正十二年(1352),參加郭子興起義軍
      ,授千戶
      。次年歸屬朱元璋
      。在渡長江、占集慶(今南京)
      、取鎮(zhèn)江(今屬江蘇)諸戰(zhàn)中
      ,屢破元軍,累功升統(tǒng)軍元帥
      。十七年
      ,鎮(zhèn)守常州(今屬江蘇),多次擊敗張士誠部
      。二十七年
      ,為征南將軍,在浙東擊敗方國珍部
      ,俘獲2.4萬人
      、海船400余艘。爾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
      ,俘獲占據(jù)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陳友定
      。繼又從徐達率軍征今山西、甘肅
      、寧夏等地
      。明洪武三年 (1370)封中山侯。次年為征西將軍
      ,在傅友德部從陸路配合下,與副將軍廖永忠率水軍溯長江西進
      ,抵重慶,迫夏國主明升出降。九年
      ,以征西將軍進兵延安(今屬陜西)
      ,迫使伯顏帖木兒乞降。十一年
      ,封信國公
      。十七年,巡視海防
      。二十年
      ,在浙江沿海先后設(shè)衛(wèi)所城59處,使倭寇不得輕入
      。后以年邁為由
      ,自請還鄉(xiāng)。二十八年八月病卒

      李文忠
      (1339~1384) 中國明朝開國名將
      ,字思本,江蘇盱眙人
      。喜愛讀書
      ,作戰(zhàn)驍勇
      ,治軍嚴明。19歲率親軍
      ,從朱元璋增援池州(今安徽貴池),初建戰(zhàn)功
      。繼又率部連挫元軍,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攻占浙江昌化(今臨安西)、淳安等地
      ,因功授帳前左副都指揮兼領(lǐng)元帥府事
      。后與鄧愈會師,再克浙西重鎮(zhèn)建德
      。不久
      ,元水陸軍數(shù)萬突然反擊,他先破其陸軍,取部分首級置于木筏
      ,順流而下,水路元軍見之驚慌逃遁
      。二十五年春,張士誠派兵20萬攻新城(今浙江諸暨南)
      。李文忠率軍馳援
      ,因敵眾己寡,將士有疑懼
      ,他激勵將士說:兵在謀不在眾
      。次日,乘霧進攻,沖其中堅
      ,果獲大勝
      ,殲張軍數(shù)萬,俘將校600 人
      。二十六年秋,率軍進克杭州
      ,迫守軍3萬投降,升浙江行省平章
      。明洪武二年(1369)
      ,以偏將軍從常遇春攻占元上都(今內(nèi)蒙古正藍旗東北)。常遇春病逝后
      ,他代其職繼續(xù)遠征漠北
      ,俘斬元兵萬余。次年
      ,與徐達分道北征
      ,俘獲元主之孫及大臣數(shù)百人,升大都督府左都督
      。十年
      ,負責大都督府,十二年兼領(lǐng)國子監(jiān)事。十七年病卒

      湯和徐達常遇春是怎么死的

      湯和死的最晚

      湯和(1326—1395年),字鼎臣

      ,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人,明朝開國名將

      得悉朱元璋欲解諸將兵權(quán)

      ,自請解職歸里。

      后應(yīng)朱元璋之請

      ,出巡山東
      、浙江沿海備倭,筑衛(wèi)所城59處
      ,征兵民5.8萬余戍守
      ,倭寇不敢輕犯。

      二十一年

      ,還居中都(今安徽鳳陽)新第
      ,將所得賞賜分送故交。

      晚年益加恭慎

      ,終年70歲
      ,葬于今蚌埠東郊曹山,名湯和墓

      常遇春(1330~1369) 字伯仁

      ,號燕衡,明洪武二年(1369),率軍繼續(xù)北征
      ,攻占元上都(今內(nèi)蒙古正藍旗東北)
      ,俘元宗王及將士萬余。

      七月

      ,回師途中
      ,暴病而卒,追封開平王

      徐達(1332~1385),漢族

      ,明朝開國軍事統(tǒng)帥。

      字天德

      相傳朱元璋當年怕徐達威脅朝廷

      ,賜他一大碗燒鵝吃。

      徐達因為對燒鵝敏感

      ,所以平日不吃燒鵝

      但皇帝所賜,又不能不吃

      結(jié)果在涕淚交流之下

      ,把朱元璋所賜的燒鵝全數(shù)吃完

      之後全身潰爛而死。

      另一說法是徐達生瘤

      ,不能吃鵝,朱元璋偏賜燒鵝,徐達知朱元璋的意思把朱元璋所賜的燒鵝全數(shù)吃完而死

      希望對你有幫助

      明朝的開國名將

      1.李善長(1314-1390年),明代鳳陽定遠(一說歙縣)人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
      ,他在滁陽參加朱元璋起義,擔任幕府掌書記
      ,主管餉糧
      ,參與機要,深得朱元璋信任
      ,歷任參謀
      、元帥府都事、江南行中書省參議
      、參知政事
      。凡軍國要務(wù)之議決,無不參與其中
      。朱元璋征戰(zhàn)于外
      ,多令其留守城池。在他的主持下
      ,轉(zhuǎn)調(diào)兵餉之事鮮有乏
      ,將吏帖服,居民安家樂業(yè)
      。朱元璋常將其比作蕭何
      。1367年,朱元璋稱吳王
      ,拜其為右相國
      。他革除舊弊,訂立鹽
      、茶
      、鐵諸法,益饒國用而又不致困乏其民
      。吳元年封宣國公
      ,后改左相國。曾受命與劉基裁訂律令
      ,頒布《大明律》
      。太祖即皇帝位之后,李善長被授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之職
      。他與諸儒臣制訂禮制
      、官制,奉命監(jiān)修《太史》
      、編《祖訓錄》
      、《大明集札》諸書。洪武三年
      ,朱元璋大封功臣
      ,李善長雖無攻城陷地之軍功,“然事朕久
      ,給軍食,功甚大”
      ,被封為韓國公
      ,并獲賜免死鐵牌。當時被封公者僅有6人
      ,而李善長位居六公之首
      。洪武九年,臨安公主嫁與其子
      ,李家榮耀為世人驚羨
      。左丞相胡惟庸為李善長同鄉(xiāng),受其舉薦
      ,二人交往甚密
      。十三年
      ,胡惟庸案發(fā)
      ,被牽連者甚眾,惟獨李善長免遭劫難
      。然而
      ,據(jù)明史記載,李善長屢遭他人彈劾
      ,后又有惡奴盧仲謙等作證
      ,指其與胡惟庸有染。于是
      ,77歲高齡的李善長及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多人全部被誅
      。后世學者們普遍認為李胡相私通乃欲加之罪,當時并未查實
      ,系朱元璋兔死狗烹之舉

      2.藍玉(?-1393),安徽定遠人,大將常遇春妻弟
      ,初在常遇春部下
      ,立軍功甚多。洪武二十年(1387年)任大將軍
      ,多次領(lǐng)兵出征
      ,在打擊元朝殘余軍事力量及對西北、云南的征戰(zhàn)中立有大功
      ,如逼降遼東納哈出
      ,對蒙元捕魚兒海之役,隨沐英
      、馮勝等征平云南等
      ,被封為涼國公,后為太子太傅
      。藍玉自恃有功
      ,專恣橫暴,所為多不法
      ,舉止傲慢
      ,無人臣禮。洪武二十六年
      ,被錦衣衛(wèi)指揮蔣讞所告
      ,以謀反罪被殺。明太祖乃藉此興藍黨大獄
      ,死一公十三侯二伯
      ,株連被殺者一萬五千人。經(jīng)胡惟庸
      、藍玉二案
      ,明之開國勛臣,幾盡為太祖所誅殺

      3.馮勝(
      ?~1395)明朝將領(lǐng)。初名國勝
      ,又名宗異
      ,定遠(今屬安徽)人。雄勇多智略
      ,與其兄馮國用俱喜讀書
      ,通兵法。元末農(nóng)民紛紛起義
      ,馮勝與其兄組織武裝結(jié)寨自保
      ,朱元璋巡視到定遠妙山
      ,馮勝與兄率部投奔。兄弟二人從朱元璋攻克滁(今安徽滁縣)
      、和(今安徽和縣)
      ,南下渡江戰(zhàn)三叉河、板門寨
      、雞籠山
      ,皆有功,積功為元帥
      。朱元璋對馮氏兄弟十分信任
      ,委任馮國用統(tǒng)率親兵。后馮國用卒于軍
      ,朱元璋十分悲慟
      。洪武三年(1370)迫封郢國公,肖像功臣廟位第八
      。遂命馮勝襲兄職
      ,為親軍都指揮。此后
      ,出援軍解安豐圍,決戰(zhàn)鄱陽湖
      ,下武昌降陳理
      ,克平江俘張士誠,以功遷右都督
      。洪武初
      ,從大將軍徐達北伐,攻克山東
      、河南
      、山西、陜西
      ,擒元平章蔡琳
      ,論功列第二。中原平定
      ,封宋國公
      。洪武五年任征西大將軍,帥副將軍陳德
      、傅友德等出西道
      ,取甘肅,至蘭州
      ,大敗元軍
      ,元將上都驢迎降
      。元太尉納哈出擁眾數(shù)十萬據(jù)松花河(今松花江)北,為害遼東邊境
      。洪武二十年(1387)
      ,勝任征虜大將軍,潁國公傅友德
      、永昌侯藍玉為左右副將軍
      。帥南雄侯趙庸等以步騎20萬平定遼東地區(qū),降元將納哈出部20萬人
      。洪武二十五年
      ,偕傅友德于山西、河南屯田練兵
      ,置衛(wèi)防邊
      ,諸公、侯皆聽節(jié)制
      。當時
      ,詔列勛臣德高望重者八人,馮勝位居第三
      。太祖晚年多猜忌
      ,馮勝功最多,漸失帝意
      。洪武二十六年藍玉案發(fā)
      ,召馮勝回京,洪武二十八年賜死

      4.傅友德(?~1394)明開國功臣
      ,明初著名將領(lǐng)。其先宿州(今安徽宿縣南)人
      ,后徙居碭山(今安徽碭山東)
      。元末參加農(nóng)民起義,先從劉福通部李喜喜入蜀
      ,李喜喜敗
      ,歸明玉珍,后從陳友諒
      。元至正二十一年
      , (1361),朱元璋攻江州(今江西九江)
      ,友德率所部降
      ,以才被用為將,從常遇春攻取廬州(今安徽合肥)
      。得勝后進軍武昌
      ,率數(shù)百人一舉奪下高冠山(蛇口)
      ,以功授雄武衛(wèi)指揮使。隨后轉(zhuǎn)戰(zhàn)于江淮
      ,屢建戰(zhàn)功
      ,晉江淮行省參加政事。二十七年從徐達北征
      ,破沂州
      ,下青州,取萊陽
      、會昌
      。洪武元年 (1368)攻占山東諸地后,又連克汴梁(今河南開封)
      、衛(wèi)輝(今河南汲縣)
      、彰德(今河南安陽),臨淮(今江蘇盱眙縣西北)
      、德州
      、滄州等地,從通州(今北京通縣)入大都
      。遂將兵偵邏古北諸隘口
      ,攻取保定、真定(今河北正定)
      ,守定州(今河北定縣)
      ,又攻山四,平陜西
      。三年,從徐達攻定西
      ,大破擴廓帖木兒軍
      。繼而進軍蜀地,攻取漢中
      。論功授榮祿大夫
      、柱國、同知大都府事
      ,封潁川侯
      。次年,充征虜前將軍
      ,統(tǒng)軍l0萬伐蜀
      ,平略蜀地。五年與馮勝征西涼大勝
      。十四年充征南將軍
      ,率兵騎30萬入滇
      ,滅元梁王軍主力,平定云南
      。十七年
      ,晉封穎國公。以后數(shù)征西北
      ,練兵山
      、陜,屯田大同
      ,所至有功
      ,加太子太師。二十五年
      ,因請懷遠田于畝
      ,觸怒朱元璋,于次年召還
      。二十七年賜死
      。5.徐達(1332~1385) 明朝開國大將。字天德
      ,濠州(今安徽鳳陽)人
      。出身農(nóng)家,少時與朱元璋為友
      。元至正十三年(1353)
      ,從朱元璋起兵反元,因智勇超群
      ,位在諸將之上
      。十五年,隨朱元璋渡長江
      ,克采石
      ,取太平(今安徽當涂),下集慶(今南京)
      。繼又率軍攻占鎮(zhèn)江(今屬江蘇)等地
      ,戰(zhàn)果顯著,授淮興翼統(tǒng)軍元帥
      。十七年
      ,領(lǐng)兵東進,屢敗吳王張士誠部
      。二十三年秋
      ,在鄱陽湖作戰(zhàn)中,沖鋒陷陣
      ,打敗號稱60萬的陳友諒軍
      。二十四年
      ,因功升中書省左相國。次年
      ,以大將軍率師出征
      ,占淮東,平浙西
      ,連戰(zhàn)皆捷
      。二十七年九月,圍攻平江(今江蘇蘇州)
      ,俘張士誠及其將亡25萬
      ,滅亡東吳政權(quán)。還師后封信國公
      。同年十月
      ,以征虜大將軍率軍25萬北伐元軍,先取山東
      ,旋揮師河南
      ,乘勝攻克元大都(今北京),迫元順帝北走
      ,滅亡元王朝
      。明洪武元年(1368),太祖朱元璋為防備退居漠北的元殘余勢力卷土重來
      ,注重戰(zhàn)守
      ,大力興修長城。徐達奉命主持重建居庸關(guān)
      ,規(guī)制關(guān)城城周6.54米
      ,高 14米,以防蒙古騎兵突襲
      。三年
      ,率軍出潼關(guān),趨定西(今屑甘肅)進剿元將擴廓帖木兒
      ,經(jīng)一月激戰(zhàn)
      ,大敗元軍
      ,擒郯王
      、濟王以下文武官員1 800余人。將士8.6萬余人
      。論功升中書右丞相參理國事
      ,改封魏國公。次年
      ,赴北平等地練兵
      、筑城
      、備邊,總領(lǐng)北方軍事
      。元殘余勢力經(jīng)過幾年休養(yǎng)生息
      ,勢力又漸恢復,不斷出兵南犯
      ,明臨塞諸地不得安寧
      。五年,徐達奉命以征虜大將軍出雁門關(guān)
      ,進軍漠北
      。徐達遣都督藍王為先鋒,擊敗元兵于上刺河(今蒙古國土拉河)
      ,后因輕敵冒進
      ,遭元軍伏擊大敗,死傷數(shù)萬人
      ,被迫退入邊墻
      。六年,復率諸將北伐
      ,敗元軍于答刺海(今內(nèi)蒙古達來諾爾湖)
      。還軍后戍守長城山海關(guān)一帶。十一年
      ,領(lǐng)兵在古北口筑關(guān)設(shè)防
      ,憑借山勢走向,建周長24米
      ,設(shè)有東
      、北、南三個關(guān)門的關(guān)城
      ,使其成為保衛(wèi)京都的重要屏障
      。十四年,督修山海關(guān)關(guān)城
      ,先后建成翼城
      、羅城、甕城和烽火臺等
      ,加大了防御縱深
      ,從而構(gòu)成一套堅固、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 徐達一生驍勇有謀
      ,善治軍,戰(zhàn)功及筑邊皆功勞顯赫,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 (《明太祖實錄》卷一七—)
      。十八年二月病卒
      ,年54歲,追封中山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6.常遇春(1330~1369)明朝開國名將。字伯仁
      ,懷遠(今屬安徽)人
      。回族
      。相貌魁梧
      ,勇力過人,善于騎射
      ,元至正十二年 (1352)
      ,參加農(nóng)民起義軍,隨朱元璋渡長江
      ,取采石(今安徽馬鞍山市南)
      、集慶(今江蘇南京)等地,每戰(zhàn)必先
      ,屢立戰(zhàn)功
      ,升中翼大元帥。十七年
      ,攻寧國(今屬安徽)
      ,身中流矢,裹傷再戰(zhàn)
      。二十年
      ,在池州(治今安徽貴池)之戰(zhàn)中,設(shè)伏大敗陳友諒軍
      ,升行省都督馬步水軍大元帥
      。取婺州后,轉(zhuǎn)為同僉樞密院事
      ,堅守婺州
      。二十二年,參加鄱陽湖之戰(zhàn)
      ,他救出被友諒軍圍困的朱元璋
      ;旋率軍封鎖湖門,會同諸將全殲號稱60萬的陳友諒軍
      。二十五年十月
      ,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進攻張士誠
      ,二十七年
      ,克平江(今江蘇蘇州)
      ,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人。因功升中書平章軍國重事
      ,封鄂國公
      。同年十月,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25萬北上討元
      ,轉(zhuǎn)戰(zhàn)山東
      、河南;次年八月
      ,攻克元大都(今北京)
      ,滅亡元朝。明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
      ,與大將軍徐達統(tǒng)兵進攻太原
      ,率精騎夜襲擴廓帖木兒,俘獲甲士4萬人
      ,擴廓帖木兒逃往大同
      。后常遇春又率軍北取大同,與馮勝合軍
      ,西攻鳳翔
      。二年奉太祖命自鳳翔回師北平率步騎9萬北征,攻克大興州
      ,占元上都(今內(nèi)蒙古正藍旗東北)
      ,迫元帝北逃,常遇春追趕數(shù)百里
      ,擒獲元宗王及平章鼎住等將士萬余
      。七月,回師途中暴病而卒
      ,年僅 40歲
      ,被贈中書右丞相。常遇春沉勇果敢
      ,治軍有方
      ,善撫士卒,勇敢善戰(zhàn)
      ,沒有打過敗仗
      。自言能率領(lǐng)10萬大軍,橫行天下無敵手
      ,所以軍中又稱他為“常十萬”

      湯和為什么不是明朝開國六公之一?

      大明帝國的開國六公

      ,指的是:韓國公李善長
      、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曹國公李文忠
      、宋國公馮勝、衛(wèi)國公鄧愈
      ,而湯和只得到了一個中山侯
      。按理說,湯和是最初拉朱元璋入伙的人
      ,也算是朱元璋的領(lǐng)路人了
      ,立功也不少,為何沒能得到一個公爵呢


      1

      、 大家熟知的原因

      這在《明史》中有確切的記載,主要是因為湯和在平定福建時

      ,隨意釋放了陳友定的余黨
      ,使八郡遭到騷擾,在歸途中有被山賊襲擊
      ,給明軍造成損失
      。因此才沒有封湯和為公爵。

      這件事說實話不算是太大的過錯

      ,湯和是平定福建的首功之人
      ,這點瑕疵還不能讓朱元璋改變決定。

      2

      、 更多是敲打

      讀過《明史》的朋友都知道

      ,湯和嗜酒,而且總是喝醉
      ,朱元璋多次對其不滿
      ,直到湯和說了不該說的話:

      朱元璋素來猜忌,對鎮(zhèn)守在外的諸將頗不放心

      ,嚴加防范
      ,湯和敢公開聲揚其有反側(cè)之心,后果可想而知
      。后來湯和酒醒
      ,驚愧交加,話已出口
      ,只得加倍努力以彌補
      。自己沒有得到公爵
      ,也是無話可說。

      3

      、 功勞還是差點

      湯和功勞很大

      ,但和那六位功臣相比,其實還是差點
      。自古封爵的標準就是軍功,我覺得這才是湯和沒有封公爵的主要原因
      。我們可以一一來看:

      韓國公李善長

      ,這是朱元璋認為的首功之臣,其實就是效仿劉邦而已
      ,漢高祖的首功之臣是蕭何
      ,同樣是文官,都是為了戰(zhàn)爭提供后勤保障的人
      ,責任及其重大
      。封公無話可說;

      魏國公徐達

      ,這是朱元璋手下頭號主將
      ,無論是掃滅南方諸侯還是北上伐元,徐達都是領(lǐng)軍的統(tǒng)帥
      ,可謂是武功第一人
      ,封公名至實歸;

      鄭國公常茂

      ,是世襲了其父常遇春的爵位
      。常遇春是朱元璋手下第一猛將,鄱陽湖之戰(zhàn)
      ,常遇春更是以一當百
      ,救朱元璋于危急之中,其他大大小小的戰(zhàn)爭都有常遇春的身影
      ,可謂戰(zhàn)功赫赫
      ,而且常遇春英年早逝,更令朱元璋懷念
      ,所以無論是其實際功勞還是個人 情感
      ,常家必然占有一席之地;

      曹國公李文忠

      ,這是六公中唯一的朱元璋親戚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朱元璋極其看重親情
      ,況且李文忠也是真爭氣
      ,號稱智勇雙全
      ,南征北戰(zhàn)立功無數(shù)。在常遇春死后
      ,接替了常的職位
      ,風頭一時無兩,封公可以接受

      宋國公馮勝和衛(wèi)國公鄧愈可以一起說

      ,因為兩人不同于朱元璋的同鄉(xiāng)或親戚,他們是帶著隊伍投靠朱元璋的
      ,也就是說這兩人有點加盟的意思
      ,翻看兩人的軍功履歷,其功勞雖不如徐
      、常
      ,但也比湯和要強一些,即使是分豬肉也得給這哥倆

      那么湯和的主要功勞是什么呢

      ?其實湯和最大的功績就是平定福建,這還被朱元璋抓住了小辮子
      。湯和更多的時候是以副手的身份參與一些戰(zhàn)斗的
      ,在南方時,湯和先后守衛(wèi)鎮(zhèn)江和常州
      ,與張士誠打交道更多
      。在朱元璋眼里,消滅陳友諒和趕走蒙元才是最大的軍功
      。顯然在這兩項軍功中
      ,湯和的戲份并不太多。當然
      ,封侯也已經(jīng)是很高的獎勵了
      ,劉伯溫不過是個二等伯而已。

      后來的湯和知恥而后勇

      ,以平邊功升封信國公
      ,成為了真正的國公爺。而湯和最牛的要數(shù)能從朱元璋的屠刀下生存先來
      ,死后被追封東甌王
      ,謚號襄武,其后代一直享受爵位(后來是侯爵)到南明時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畹煤茫畹镁?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這才是最大的福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湯和,明太祖朱元璋從小一起長大的小伙伴

      ,參加革命的時間甚至比老朱還早
      。這樣一位資格老、關(guān)系硬
      、功勞大的風云人物
      ,為何沒能名列大明開國六公爵之一呢?他比別人究竟差在了哪里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

      ,朱元璋在南京大封功臣,合計封公爵6人
      ,侯爵28人
      ,伯爵2人
      。六位公爵分別是:韓國公李善長
      、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
      、曹國公李文忠
      、宋國公馮勝和衛(wèi)國公鄧愈。至于湯和
      ,則被封為中山侯
      ,在28位侯爵中排名第一。

      六人之中李善長是朱元璋的“蕭何”

      ,徐達是開國第一武將
      ,這兩人的地位毋庸置疑。常茂是常遇春的兒子
      ,因他老爹去年不幸病逝
      ,讓他撿了個漏。至于李文忠
      ,則是朱元璋的親外甥
      。能夠和湯和比較的,也就是馮勝和鄧愈這兩個人了
      。鑒于六公爵之中鄧愈排名墊底
      ,我們直接拿他來和湯和比較一下,看看湯和的侯爵是不是低了
      ,鄧愈的公爵是不是高了

      從資歷比較 湯和是濠州鐘離人(今安徽鳳陽人),按《明史》的說法 “與太祖同里闬”

      ,和朱元璋是一條巷子里光屁股長大的小伙伴
      。史書上說他 “幼有奇志
      ,嬉戲嘗習騎射,部勒群兒”
      ,想來彼時的朱元璋也是屁顛屁顛跟在湯和身后的“群兒”之一

      鄧愈原名鄧友德,泗州虹縣人(今安徽泗縣人)

      。根據(jù)朱元璋御制《朱氏世德碑》的碑文記載:老朱家原本是金陵句容人
      ,后來徙居泗州盱眙縣,最后才定居在濠州鐘離鄉(xiāng)
      。這樣算起來
      ,鄧愈和老朱算半個老鄉(xiāng),但是關(guān)系顯然沒有湯和那么近

      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

      ,定遠人郭子興在濠州起兵反元。27歲的湯和立刻就加入了義軍行列
      ,而彼時的朱元璋還在龍興寺內(nèi)做他的大和尚
      。依靠作戰(zhàn)勇猛,湯和升任千戶
      。此時他想起了幼時的小伙伴朱元璋
      ,派人送信讓他還俗投軍。換句話說
      ,沒有湯和的邀請和引薦
      ,朱元璋大和尚能不能在元末亂世中茍活還是個問題。即使貿(mào)貿(mào)然投奔義軍
      ,能否成為郭子興帳下親兵也很難說

      在此后的幾年時間里,朱元璋逐漸在義軍中嶄露頭角

      ,職位也爬到了湯和頭上
      。當時諸將普遍不服朱元璋,喜歡在他面前擺老資格
      ,唯獨湯和始終對這位童年的發(fā)小畢恭畢敬
      。至于鄧愈,則是到了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的時候才投奔朱元璋
      。不過當時鄧愈手下有上萬人的部隊
      ,算是老朱軍中一股重要力量。當年六月
      ,朱元璋率軍渡過長江
      ,攻打太平府,鄧愈和湯和都名列其中

      小結(jié):無論是與朱元璋本人的關(guān)系

      ,加入義軍的時間
      ,湯和都在鄧愈之上。那么制約兩人最后爵位的差異
      ,是不是因為戰(zhàn)功呢

      從戰(zhàn)功比較 渡江戰(zhàn)役,對于朱元璋本人來說

      ,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太平府之戰(zhàn),更是讓老朱在江南站穩(wěn)了腳跟
      。此戰(zhàn)的功臣
      ,《太祖實錄》點名為:徐達、鄧愈和湯和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

      ,朱元璋率軍攻下集慶,改其名為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
      。自此之后
      ,以金陵為核心,朱元璋集團開始慢慢向外擴張
      。其中鄧愈率軍攻打廣德路(治所為今安徽省廣德縣)
      ,湯和同徐達一起率軍攻打鎮(zhèn)江府

      當年七月

      ,朱元璋出任龍鳳政權(quán)江南行中書省兼總省事平章,并設(shè)置江南行樞密院
      。此時湯和的地位明顯高于鄧愈
      ,因為他是攝同僉樞密院事。而鄧愈只是元帥
      ,排名還在華云龍
      、唐勝宗和陸仲亨之下。

      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三月

      ,徐達率軍攻克常州
      。常州毗鄰張士誠政權(quán),地理位置極其重要
      。朱元璋命湯和為實授樞密院同僉
      ,率軍坐鎮(zhèn)常州,這一守就是七年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睹魇贰贩Q贊湯和 “防御嚴密,敵莫能窺”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秾嶄洝防锩鎰t多次記錄湯和率軍擊潰來犯的張士誠所部

      而鄧愈則在這幾年時間里南征北戰(zhàn),期間最重要的功勞是協(xié)助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守住了洪都(江西省南昌市)

      。洪都保衛(wèi)戰(zhàn)是朱元璋與陳友諒之間勝負關(guān)系的轉(zhuǎn)折點
      ,此戰(zhàn)過后,朱元璋集團如旭日東升不可阻擋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春正月

      ,龍鳳政權(quán)封朱元璋為吳王。吳王自開中書省
      、大都督府
      、諸衛(wèi)親軍指揮使司,幾與皇帝無異
      。當時湯和的官職是正二品中書左丞
      ,鄧愈則是從二品參知政事。當年三月
      ,湯和升任從一品平章政事
      ,官職更是遠在鄧愈之上。年底
      ,湯和離開常州
      ,率大軍救援長興,與耿炳文內(nèi)外夾擊
      ,大敗張士誠之弟張士信
      。而鄧愈則跟著常遇春一起克平撫州、贛州
      、安陸
      ,隨即奉命鎮(zhèn)守襄陽,以防備王保保所部南下
      。至于湯和
      ,則跟著大將軍徐達一起攻克平江(江蘇省蘇州市),拿下了張士誠

      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年底

      ,龍鳳政權(quán)皇帝韓林兒在趕赴金陵途中溺水而亡。次年正月
      ,朱元璋改年號為吳元年
      ,正式為稱帝做準備。吳元年(公元1367年)十月
      ,吳王朱元璋置御史臺
      ,設(shè)立左、右御史大夫,秩從一品
      。湯和為左御史大夫
      ,鄧愈為右御史大夫。

      當時雖然已經(jīng)在大明建國前夕

      ,但朱元璋依然派出大軍南征北伐
      。北伐大軍的主帥是徐達,副帥是常遇春
      ,南征大軍的主帥則是湯和
      。當年十二月,盤踞浙江多年的方國珍到湯和軍門請降
      。大軍隨即由海道南下直取福州
      ,擒獲元朝福建行省平章陳友定。

      吳二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

      ,朱元璋在金陵開國稱帝
      ,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在福建已平的情況下
      ,老朱先是調(diào)湯和回明州(浙江省寧波市)造海舟,為北伐大軍提供糧餉
      。接著又命其從大將軍徐達征山西
      。至于鄧愈,則在洪武元年正月的時候率軍北上直撲南陽

      但是我們需要指出的是

      ,此時的湯和與鄧愈之間地位的高低,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功臣廟落成
      ,里面的排列順序體現(xiàn)了當時諸將在老朱本人心中的位置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钥吹酱藭r鄧愈已經(jīng)排到了湯和前面。但實際上湯和在北伐時的功勞并不在鄧愈之下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正月

      ,為了徹底擺平王保保,明軍再次大舉北伐
      。這一次朱元璋下了血本
      ,徐達出任征虜大將軍,李文忠為左副將軍
      ,馮勝為右副將軍
      ,鄧愈為左副副將軍,湯和為右副副將軍。這個名單
      ,和日后公爵排名完全一致

      湯和的死穴 當年十月,大軍班師

      ,十一月
      ,大封功臣。對于誰該封什么爵位
      ,相互之間誰先誰后
      ,朱元璋做了長時間的考慮,同時對諸將強調(diào) “凡今爵賞次第
      ,皆朕所自定
      ,至公而無私”
      。我們通過上文的梳理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結(jié)論
      ,無論是資歷還是戰(zhàn)功
      ,和鄧愈相比,湯和不說在其之上吧
      ,至少不在其之下
      。那為何鄧愈能擠進公爵,而湯和不能呢
      ?筆者以為至少有兩個理由

      其一、鄧愈和湯和功勞相仿

      ,確實安排哪一個做公爵都沒有問題
      。但是以湯和的身份,把他放在第一侯爵的位置
      ,絕對足以震懾諸將
      。如果有人不服氣,不妨捫心自問一下
      ,自己的資歷
      、戰(zhàn)功,能不能勝過湯和

      其二

      、鄧愈比湯和忠心。這句話聽上去像是笑話
      ,湯和怎么會不忠于老朱呢
      ?我們來看一下朱元璋對鄧愈的評價: “自幼相從,屢更任使
      ,雖經(jīng)摧挫
      ,口無怨言”
      。鄧愈曾經(jīng)狼狽丟掉過洪都(并非保衛(wèi)戰(zhàn)那次),但是老朱可以容忍
      。而對于湯和
      ,朱元璋則有一個比較嚴厲的批評 “嗜酒妄殺,不由法度
      ,雖有功勞
      ,未足掩過”
      。湯和有一個非常不好的習慣:嗜酒
      。當然日后他之所以中風
      ,和這個毛病也是分不開的。而且老湯同志酒品不佳
      ,喝多了之后喜歡胡說八道
      。朱元璋對于湯和當年守常州之時的一次醉后失言,始終心存芥蒂

      在朱元璋看來

      ,湯和這是酒后吐真言,對自己心懷不滿而且意欲不忠
      。即使八年以后老朱給了湯和遲來的公爵:信國公
      ,但依然不忘在誥命之中敲打這位老伙計。

      里面這句 “于忠有慊” 是非常嚴厲的話

      ,“慊(音qiàn)”是不滿的意思
      ,說明老朱對湯和當年酒后的那段話始終耿耿于懷。而 “雖未彰顯
      ,其情在心”
      更是殺人誅心
      ,說明朱元璋對湯和的信任之心一直都打著折扣。這才是鄧愈能躋身開國六公爵
      ,而湯和不能的真正原因

      結(jié)語: 對于朱元璋這樣的開國雄主來說,如何公平公正地論功行賞是一門大學問

      。大明的建立
      ,是無數(shù)開國功臣拼命的結(jié)果。這些人有的是跟隨自己起事的老兄弟
      ,有的是陳友諒
      、張士誠的降將,有的是元朝的降臣
      。如何一碗水端平,真是一門大學問
      。結(jié)果老朱拿湯和立威
      ,既解了自己當年的心頭之恨,又震懾了群臣,可謂一舉兩得

      而經(jīng)歷了本次封爵的打擊

      ,湯和恐怕第一次知道昔日的小伙伴心中對自己竟然有這樣的想法。此后為了彌補皇帝心中的裂痕
      ,湯和多年來始終在揣摩上意
      ,是第一個提出告老還鄉(xiāng)的開國功臣。最后一來靠著謹慎小心
      ,二來靠著及時得病
      ,三來靠著女婿早死,終于得以在洪武朝壽終正寢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八月初七日

      ,信國公湯和去世,享年70歲
      。消息傳到南京
      ,朱元璋“輟視朝一日”,追封其為東甌王
      ,賜謚曰襄武
      ,塑像于功臣廟。

      因為明朝開國后

      ,在授封儀式之前
      ,所有的人都認為李善長是文臣第一人,湯和是武將第一人
      。湯和前期在軍中威望很高
      ,湯和當兵的時候朱元璋還是個行僧,湯和做了千總朱元璋也才是個馬夫
      ,可是后來湯和打仗失誤被朱元璋降級冷落
      。本來明朝開國武將也都太勇猛,常遇春
      、徐達
      、鄧愈、藍玉和沐英等等
      。也就蓋住了湯和以前的功績
      ,盡管如此湯和在軍中的威望還是很高,畢竟資歷夠老
      ,會做人
      。開國后湯和和李善長走的太近,李善長修房子
      ,湯和安排手下當兵了去幫忙蓋房子
      。這讓英明神武的朱皇帝看在眼里不是滋味?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粋€自認是開國文臣第一人
      ,一個是開國武將第一人
      ,你們兩個人要是搞在一起,那我這個皇帝是你們做還是我做呢
      ,你們倆要是捆在一起
      ,誰還能奈何你們兩個,就是朱皇帝也收拾不了你們兩個
      。必須要把他們分開朱皇帝才能安心
      ,開國后國家要修 養(yǎng)生 息,李善長是治國能手還得靠他治理國家
      ,不能動李善長
      。可是開國后打仗不多了
      ,關(guān)鍵是當時能打仗的將帥很多
      ,沒有你湯和武將也不缺,而且湯和在打陳友諒時吃過敗仗
      ,有理由打壓他
      。關(guān)鍵是湯和還經(jīng)常對人說他做千總是朱皇帝才是個馬夫。在這種情況下
      ,湯和必須打壓才能讓朝局平衡
      ,朱皇帝才能放心,所以湯和不能成為六公
      。也因為這個事情湯和學聰明了
      ,學會了韜光養(yǎng)晦,最后在朱皇帝的屠刀下湯和是為數(shù)不多的得以善終開國功勛

      湯和

      ,明王朝的開國元戎之一,同時還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發(fā)小兼“革命引路人”
      ,當年就是湯和一手把自己的發(fā)小朱元璋拉進了紅巾軍……可是
      ,為何在明王朝開元建國之后,湯和僅僅被朱元璋封為了中山侯
      ,直到多年之后才被晉爵為信國公呢

      明·東歐襄武王、信國公湯和畫像

      電視劇《朱元璋》里給出的理由是湯和和李善長走得太近

      ,可事實卻恰恰相反
      ,湯和一直在刻意與李善長保持適當距離!根據(jù)史料記載
      ,有一次李善長向湯和借兵給自家“裝修”
      ,這也是電視劇《朱元璋》中出現(xiàn)過的情節(jié)
      。但真實 歷史 上的湯和和電視劇中的做法卻完全不同
      ,他最初只是模棱兩可地回復了李善長
      ,隨即便在第一時間跑去跟朱元璋通了氣,在得到朱元璋同意之后
      ,湯和這才給李善長派了兵
      !換句話說,湯和對李善長一直都是敬而遠之的
      ,又怎么可能因為這個而遭到朱元璋的猜忌
      ?那么,湯和為什么在洪武初年第一次封爵時未能位列國公呢

      湯和與李善長(劇照)

      湯和雖然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發(fā)小和“革命引路人”

      ,在后來的日子里也立的確下了赫赫戰(zhàn)功,但在明王朝開元建國時
      ,他的地位卻不是“狼博旺”
      !以洪武三年朱元璋的一次人事安排為例,征虜大將軍是徐達
      ,李文忠和馮勝是左右副將軍
      ,鄧愈是李文忠的副將、湯和是馮勝的副將
      。其中
      ,徐達、李文忠
      、馮勝
      、鄧愈都是明王朝的第一批公爵。換言之
      ,從這一次人事安排來看
      ,在洪武三年前后湯和和鄧愈是“平級”的,要低于徐達
      、李文忠和馮勝
      。而這個時間節(jié)點,與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時間基本差不多

      明·中山武寧王

      、魏國公徐達畫像

      明王朝的“開國六公”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四位,就只?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拔某贾住崩钌崎L和常遇春的兒子常茂了

      。很顯然,常茂是變相承襲了他父親常遇春的爵位
      ,不能算
      。也就是說
      ,前面提到的四個人中,有三個比湯和級別高
      ,只有一個與湯和“平級”
      。那么,湯和的地位就相當尷尬了
      ,朱元璋如果把門檻放得略微低一些
      ,湯和妥妥地是公爵;放高一些
      ,那他就只能是侯爵
      。很明顯,彼時的朱元璋并沒有打算放低門檻……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以湯和與朱元璋的關(guān)系

      ,“外來戶”鄧愈的公爵應(yīng)該給發(fā)小湯和才對
      ,不是嗎?可為何朱元璋卻把鄧愈封為了公爵
      、而把湯和封為了侯爵呢
      ?原因很簡單,湯和當侯爵比鄧愈更管用
      !管什么用呢
      ?讓其他想當公爵的人知難而退。

      明王朝的開國元戎們(劇照)

      明王朝開元建國之后

      ,一眾武將都仗著自己功勞大
      ,對公爵之位躍躍欲試。增加公爵數(shù)量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但朱元璋顯然并不打算這樣去做
      。可不增加公爵數(shù)量
      ,誰來當公爵
      、誰來當侯爵勢必會出現(xiàn)有人不服的現(xiàn)象,畢竟功勞這個東西是很難完全量化的——“憑什么鄧愈能封公爵我就不能
      ?”一旦這幫子刀頭舔血
      、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淮西悍將們鬧起來,朱元璋恐怕也很難控制局面
      !思來想去
      ,朱元璋想到了湯和。

      刀頭舔血的淮西悍將(劇照)

      湯和的功勞不可謂不大

      、地位不可謂不高
      ,與朱元璋的關(guān)系更是除了李文忠(朱元璋的親外甥)之外最鐵的一個,二人是從小光著腚一起長大的發(fā)?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更重要的是
      ,湯和還是朱元璋的“革命引路人”,是他一手把朱元璋拉進了紅巾軍
      、成就了朱元璋
      !把湯和擺在侯爵的位置上,其他人還能說什么
      ?還敢說什么
      ?“你跟我老朱的關(guān)系比湯和鐵
      ?還是你是我老朱的‘革命引路人’
      ?”如此一來,一場爭公風波便在消弭在了無形之中
      。否則
      ,讓誰來當公爵朱元璋恐怕都無法讓其他人都滿意,不是嗎
      ?除非他把所有人都封為公爵……可這樣的公爵還有什么意義呢
      ?此即所謂“一侯鎮(zhèn)百侯”!只有湯和在“第一侯爵”的位置上
      ,才能讓那些想要爭公爵的人知難而退
      、不好意思再開口。

      兒時的朱元璋與湯和(劇照)

      明太祖朱元璋為何會選擇湯和呢

      ?難道不怕湯和也鬧情緒嗎
      ?不怕,因為朱元璋太了解自己這位發(fā)小了
      ,湯和也太了解自己那位發(fā)小朱元璋了
      !湯和這個人是性格相對比較溫和,平日里本就不太爭強好勝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蛟S是因為太了解朱元璋的性格吧,湯和在功成名就之后還是明王朝第一個主動交出兵權(quán)的淮西籍將領(lǐng)
      !朱元璋知道
      ,別說是給湯和封一個侯爵,就算給他封一個伯爵
      ,他只會欣然接受
      ,絕不會鬧。

      明太祖朱元璋祭天登基(劇照)

      事實也的確如此

      ,在被封為中山侯之后
      ,湯和欣然接受了,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不滿
      !對比
      ,朱元璋也是相當受用的
      ,并沒有虧待了湯和。幾年之后
      , 朱元璋便將湯和晉封為了信國公
      。即便是在懿文太子朱標辭世、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的日子里
      ,湯和也沒有成為朱元璋針對的目標
      !洪武二十八年,湯和在鳳陽老家壽終正寢
      ,與徐達等人一樣
      ,被朱元璋追贈了東歐王(郡王)爵位、謚“襄武”
      ,成為了明王朝為數(shù)不多得以善終的開國元戎

      宏偉的湯和墓,朱元璋對發(fā)小最后的交代

      綜上所述

      ,湯和沒能在明王朝建立之后第一批被封為公爵
      ,與他彼時的地位有一定關(guān)系,畢竟徐達
      、李文忠
      、馮勝等人的地位都要比他高一些。但更主要的還是朱元璋為了控制公爵數(shù)量而用他來堵住淮西籍將領(lǐng)的嘴
      。以湯和的功勞和他與朱元璋的關(guān)系
      ,只被封為了侯爵,其他人憑什么去爭公爵
      ?朱元璋一句話便可以把他們?nèi)繎换厝ァ皩φ障聹?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你們配不配得上公爵、自己對號入座吧
      !”當然
      ,朱元璋對湯和的了解也是一個重要方面。畢竟是發(fā)小
      ,朱元璋太了解湯和了
      ,知道他不會去爭。換作其他人
      ,恐怕朱元璋還是要掂量掂量的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湯和作為明朝的開國元勛,居功甚偉

      ,再加上他和朱元璋的關(guān)系
      ,封國公再自然不過了。可第一次大封的時候
      ,湯和只是侯
      ,不在開國六公之列。至于原因
      ?也很簡單
      ,震懾眾人。就像我們新中國55年大授銜一樣
      ,粟裕鎮(zhèn)大將
      ,蕭克鎮(zhèn)上將。湯和就起到這個作用
      ,誰不服
      ,和湯和比比資歷和功勞。朱元璋也知道委屈了這位老哥
      ,沒多久就給他升成國公了
      ,那時候湯和平云南,大功勞
      ,封國公誰也沒啥說的,只是那時候大明武力昌盛
      ,征云南就是送功勞
      。明顯是朱元璋照顧這位老哥。另外說一句
      ,湯和是明朝開國大將少有善終的
      。可見
      ,朱元璋對他這位職業(yè)領(lǐng)路人的確與其他人不同

      因為喝醉了亂說了一句不忠的話。

      也因此一輩子小心翼翼

      ,終得善終
      。死后追封為王。

      湯和在守常州防張士誠時,曾有事請于明太祖,未得允,酒后出怨言:“吾鎮(zhèn)此城,如坐屋脊,左顧則左,右顧則右”(《明史·湯和傳》)

      這是帝王手段

      ,開國分封肯定有的人感覺自己被封小了
      ,心理不服,朱元璋把和自己關(guān)系最好的人功勞也大分的低點
      ,其它人也不好鬧意見
      ,湯和受了委屈如果能明白朱元璋苦心自然好,如果理解不了帝王苦心也鬧意見肯定沒有好果子吃

      在一起就是創(chuàng)世三杰.... 湯和

      、徐達、常遇春!


      朱元璋也是個很有手腕的人.... 前期是以大哥的身份兒時的玩伴 拉近關(guān)系...中期就是養(yǎng)精蓄銳

      ,忠義的品行 樹立威信 揚名四海

      后期誰威信比他大,他就奪誰的權(quán)

      !湯和
      、被徐達都是統(tǒng)帥,后期全權(quán)倚仗徐達
      ,把湯和調(diào)離指揮中心....后者也因為如此逃過一劫
      ! 會殺有功之臣,就證明掌權(quán)者的“不自信”

      只能說這就是典型的殺雞儆猴

      ,開國了,大家功勞都不小
      ,該怎么封賞呢
      ?拿湯和開刀,其他人只能閉嘴了

      明朝開國后論功行賞

      ,朱元璋封了六人為公爵,分別是:韓國公李善長
      、魏國公徐達
      、鄭國公常茂、曹國公李文忠
      、宋國公馮勝和衛(wèi)國公鄧愈
      。有人就問了,湯和與朱元璋關(guān)系匪淺
      ,可以說朱元璋后來能當上皇帝
      ,很大一部分都是湯和的功勞,因為當時是他寫信讓朱元璋加入紅巾軍的
      ,那么
      ,湯和最后為什么只得到了一個侯爵呢?



      據(jù)記載

      ,湯和雖然不是開國六王之一
      ,但他在二十九位侯爵的排位中卻是位列第一的,而且在洪武十一年的時候又被追封為信國公
      ,這樣看來湯和的地位與開國六王也差不多
      ,所以也不算什么大問題。

      至于他沒有被朱元璋封為公爵的原因,其實也很好解釋,那就是湯和這個人喜歡喝酒

      ,而且還經(jīng)常因為酒醉犯錯



      他在駐守常州時,曾有事請示朱元璋

      ,沒有得到滿意的答復
      ,便在喝醉后埋怨說:“我鎮(zhèn)守此城
      ,就像坐在屋脊之上
      ,左右為難
      。”朱元璋聽說之后懷恨在心
      ,所以在論功行賞的時候沒有封湯和公爵

      給出的原因則是他放走了陳友諒的余黨,造成了八郡被騷擾

      ,還軍途中又被秀蘭山賊寇襲擊
      ,失去了兩名指揮使。在追封湯和為信國公的時候
      ,朱元璋還在說這件事
      ,并且命人刻在了世襲憑證上。



      洪武二十七年

      ,湯和病重
      ,朱元璋與他敘談家鄉(xiāng)故舊以及這些年來興兵的艱難,湯和已經(jīng)不能對答
      ,只是不停地叩首
      。朱元璋見此情形淚流不已,厚贈黃金布帛作為喪葬費用
      ,第二年八月湯和病逝,終年七十歲
      ,朱元璋下詔追封他為東甌王
      ,謚號襄武。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1235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揭秘蒙古帝國“長子軍西征“不可告人的秘密
      談到蒙古帝國的疆域,一定要談到長子西征
      。這只由各部落首領(lǐng)長子構(gòu)成的西征軍
      ,先后征服了北歐、西歐
      ,中亞等廣大區(qū)域
      ,迅速擴大了元朝的地盤。元朝的疆域最大時達到2000萬平方公里
      拓跋浚僅活了26歲皇后李未央被賜死(歷史上《錦繡未央》中的李未央是誰)
      最近有唐嫣羅晉主演的歷史大劇《錦繡未央》熱播
      ,這部電視劇雖然制作有些粗糙,但還是深受好評
      七十二賢之閔損簡介閔損是個什么樣的人,
      隨著西方文化不斷輸出中國
      ,以前常用來當孩子睡前故事的各種典故,漸漸的變成了西方的童話故事
      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背后有何原因
      ,背后有何原因.png" alt="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
      ,背后有何原因" onerror="nofind(this)" >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你真的了解蘇烈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guān)內(nèi)容。中華璀璨的文明中
      ,有無數(shù)鐵血將士保家衛(wèi)國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中國是最早發(fā)明紙的國家
      ,早在東漢末年造紙術(shù)被改進之后,紙變成為了人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物件
      。但是在古時候的紙是非常貴的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png" alt="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