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聰明的開國名將,揭秘湯和的為官之道
湯和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朱元璋南京稱帝后,便開始封賞所有的開國功臣
,除了賜予了大量的財物以外,朱元璋更是特制了數(shù)十塊免死金牌
,發(fā)放給有功之臣
。朱元璋又與群臣約定,不管他們的子孫后代犯了多大的罪
,依靠免死金牌就能免去罪孽
。可沒想到本該免死的寶物
,卻最終成了加速他們死亡的毒藥
。各大功勛,功臣的子女家人
,依靠免死金牌在南京城中為非作歹
。朱元璋心中對這些人極其不滿,又擔心他們會危害自己的大明江山
,于是通過建立“拱衛(wèi)司”對朝中大臣進行監(jiān)視
,從而找到許多借口將一大批功臣除去,當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
,幾乎被他斬盡殺絕
,包括徐達、李善長
、劉基
、胡惟庸、藍玉
、葉升
、馮勝、宋濂等
。

,揭秘湯和的為官之道.png" />
開國功臣都被殺的差不多了,除了湯和
。湯和
,與朱元璋一樣出生在如今的安徽鳳陽
,兩人自小就好友,童年一起在田野耕地放牛
。在兩人青年時
,湯和先參與了紅興軍,因為作戰(zhàn)勇猛被封為千戶
。湯和發(fā)達后
,也沒忘記拉兄弟老朱一把。湯和一封信寫給在破廟里茍且偷生的朱元璋
,成功勸說朱元璋投奔了紅興軍
。朱元璋指揮軍隊有方,屢屢大捷
,被升為將領(lǐng)
。而湯和在朱元璋攻城略地時,一直甘愿聽從他的安排
,幫助朱元璋成功攻下許多城池,于是湯和便成為了朱元璋的心腹
。
大明開國后
,朱元璋年事已高,心中不愿諸將長期統(tǒng)領(lǐng)軍隊
,只是還沒有公開采取措施
。湯和洞察出了朱元璋的本意,于是第一個交出軍權(quán)
,借口說自己年老無力
,想告老還鄉(xiāng)。朱元璋看到湯和那么識趣
,高興地一揮手應(yīng)允了
,還在鳳陽老家為湯和建了豪華的宅院,并賜予了大量的財物讓他衣錦還鄉(xiāng)
。
湯和心里知道
,雖然表面上朱元璋對他放心了,實際上對他的監(jiān)視無處不在
。湯和在回家后
,終日花天酒地,沉迷酒色之中
。他有上百個妻妾
,每日就流連在花叢女眷中,表現(xiàn)出一副胸無大志的樣子
。對外他也從不結(jié)交官吏鄉(xiāng)紳
,有人來拜訪就閉門不見
,裝作無欲無求的樣子。
湯和在晚年時得了重病
,為防止家里人多口雜說閑話
,他遣散了家中的妻妾,獨自在家養(yǎng)病
。后來湯和的病越來越嚴重
,朱元璋得知后,傳他進京
。朱元璋拉著湯和的手
,回憶年輕往事以及家鄉(xiāng)父老,湯和也不說話
,只是一個勁地磕頭謝恩
。最后,湯和病死在家中
,享年七十歲
。
《明史》里說湯和“沉敏多智數(shù)”,湯和的人生哲學
,是急流勇退
,這也使得他成為明朝開國功臣中少有能安享晚年的人。在當代社會中
,我們也可以學習湯和的人生哲學
,從而正確處理生活中的事務(wù)。
明朝的開國元勛
徐達
(1332~1385) 中國明朝開國軍事統(tǒng)帥
。字天德
,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
,參加農(nóng)民起義軍
,因智勇超群,位在諸將之上
。十五年
,從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涂)
,克集慶(今南京)
。繼又率部攻占鎮(zhèn)江(今屬江蘇)等地,為開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貢獻,授淮興翼統(tǒng)軍元帥。二十三年秋
,在鄱陽湖之戰(zhàn)中
,身先諸將,沖鋒陷陣,擊敗陳友諒軍前鋒
。二十四年
,因功升左相國。二十五年
,以大將軍率師出征,先占淮東,繼平浙西
,連戰(zhàn)皆捷。二十七年九月
,攻克平江(今江蘇蘇州)
,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同年十月
,以征虜大將軍率師25萬北上
,先取山東,旋師河南
,然后揮軍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
。明初,他多次率軍遠征漠北等地,戍守邊疆
,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明太祖實錄》卷一七一)
。徐達長于謀略,治軍嚴整
,戰(zhàn)功顯赫
,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
,追封中山王。
常遇春
(1330~1369) 中國明朝開國名將
。字伯仁
,安徽懷遠人。體貌奇?zhèn)?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沉毅果敢
,長臂善射。元至正十五年(1355)
,參加農(nóng)民起義軍
,隨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涂)
,破集慶(今南京)等地
,每戰(zhàn)必先,屢立戰(zhàn)功
,升中翼大元帥
。十七年,攻寧國(今屬安徽),身中流矢
,裹傷再戰(zhàn)
。此后連克寧國、池州(今安徽貴池)
、婺州(今浙江金華)等城
。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zhàn)中
,他奮勇當先
,救出被陳友諒軍圍困的朱元璋,旋即率軍封鎖湖口,會同諸將全殲號稱60萬的陳軍
。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進攻張士誠
,先取淮東,后占浙西,于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
。因功升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
。十月,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25萬北上,轉(zhuǎn)戰(zhàn)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
,滅亡元朝
。明洪武二年(1369),率軍繼續(xù)北征
,攻占元上都(今內(nèi)蒙古正藍旗東北)
,俘元宗王及將士萬余。七月
,回師途中
,暴病而卒,追封開平王
。他英勇善戰(zhàn)
,統(tǒng)軍有方,自謂能以10萬眾橫行天下
,軍中稱為“常十萬”
。
劉基
(1311~1375) 中國明朝軍事謀略家。字伯溫
,浙江青田人
。通經(jīng)史,曉天文,精兵法
,時人比之為諸葛亮
。元末進士,曾任江西高安縣丞、江浙行省元帥府都事等職
。元至正二十年(1360)
,被朱元璋聘至應(yīng)天(今南京)參加農(nóng)民起義軍
。他根據(jù)當時形勢,獻時務(wù)十八策
,提出避免兩線作戰(zhàn)
、利用矛盾、各個擊破的方略
。朱元璋遂集中兵力
,西滅陳友諒,東滅張士誠
,數(shù)年內(nèi)占據(jù)長江中下游諸省
。二十七年十月,參與制定的先取山東
、旋師河南
、然后進兵大都(今北京)的滅元作戰(zhàn)計劃,得到實現(xiàn)
。劉基參與軍機八年
,被認為有建策之功。朱元璋稱帝后
,劉基奏立衛(wèi)所軍制
,加強海邊防建設(shè)。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封誠意伯
。后遭誣陷,憂憤成疾
,于洪武八年病逝
。其有關(guān)軍事謀略的論述,輯于《誠意伯文集》
。
傅友德
(?~1394) 中國明朝開國名將
。宿州(今安徽宿州市)人。少年驍勇
,善擊刺騎射。初參加劉福通起義軍
,后歸朱元璋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在鄱陽湖之戰(zhàn)中
,先以輕舟挫陳友諒前鋒
,后帶傷截擊陳軍于涇江口。次年
,又從征武昌
,他率數(shù)百人勇登高冠山(今蛇山),奪取全城制高點,克武昌后
,授雄武衛(wèi)指揮使
。繼而轉(zhuǎn)戰(zhàn)江淮等地,因戰(zhàn)功卓著
,升江淮行省參知政事
。明洪武四年 (1371),在明攻滅夏蜀之戰(zhàn)中
,任征虜前將軍
,統(tǒng)軍10 萬由文縣(今屬甘肅)打開入川門戶,趁勢拔漢州(今四川廣漢)
,圍成都
,迫夏蜀丞相戴壽出降。朱元璋作《平西蜀文》
,盛贊傅友德功為第一
。十四年,任征南將軍
,率步騎30萬征云南
,出奇制勝,消滅元梁王軍主力
,梁王聞敗自殺
,余部先后歸降(見明攻取云南之戰(zhàn))。十七年
,進封潁國公
。二十七年,被朱元璋賜死
。
鄧愈
(1337~1377) 中國明朝開國名將
。字伯顏,虹縣(今安徽泗縣)人
。元至正十三年(1353)
,16歲的鄧愈繼承父志,領(lǐng)兵繼續(xù)抗元
。次年
,率部加入朱元璋軍,在渡長江
、占集慶(今南京)
、取鎮(zhèn)江(今屬江蘇)諸戰(zhàn)中,屢立戰(zhàn)功
。 19歲升廣興翼元帥
。后轉(zhuǎn)戰(zhàn)今皖
、浙、贛等地
,連戰(zhàn)皆勝
。二十三年夏,陳友諒率軍號60萬圍攻洪都(今南昌)
,他防守撫州門
,城破30余丈,率軍且戰(zhàn)且筑
,協(xié)助都督朱文正堅守85天
。鄱陽湖之戰(zhàn)后,他奉命平定江西未附州縣
,升江西行省右丞
。明洪武三年(1370),從徐達遠征甘肅,身先士卒,擊敗元軍
。后分兵進克河州(今甘肅臨夏東北)
,招降吐蕃(今川、青
、藏交界地區(qū))
、烏斯藏(今西藏中、西部)諸部
。四年
,在明攻滅夏蜀之戰(zhàn)中,坐鎮(zhèn)襄陽(今屬湖北)
,籌運糧秣軍馬
,供應(yīng)從征各部。十年
,任征西將軍
,平定吐蕃反抗勢力,至昆侖山而還
。因病卒于壽春(今安徽壽縣)
。
湯和
(1326~1395) 中國明朝開國名將。字鼎臣
,濠州(今安徽鳳陽)人
。為人謹慎,沉敏多智
。元至正十二年(1352),參加郭子興起義軍
,授千戶
。次年歸屬朱元璋
。在渡長江、占集慶(今南京)
、取鎮(zhèn)江(今屬江蘇)諸戰(zhàn)中
,屢破元軍,累功升統(tǒng)軍元帥
。十七年
,鎮(zhèn)守常州(今屬江蘇),多次擊敗張士誠部
。二十七年
,為征南將軍,在浙東擊敗方國珍部
,俘獲2.4萬人
、海船400余艘。爾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
,俘獲占據(jù)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陳友定
。繼又從徐達率軍征今山西、甘肅
、寧夏等地
。明洪武三年 (1370)封中山侯。次年為征西將軍
,在傅友德部從陸路配合下,與副將軍廖永忠率水軍溯長江西進
,抵重慶,迫夏國主明升出降。九年
,以征西將軍進兵延安(今屬陜西)
,迫使伯顏帖木兒乞降。十一年
,封信國公
。十七年,巡視海防
。二十年
,在浙江沿海先后設(shè)衛(wèi)所城59處,使倭寇不得輕入
。后以年邁為由
,自請還鄉(xiāng)。二十八年八月病卒
。
李文忠
(1339~1384) 中國明朝開國名將
,字思本,江蘇盱眙人
。喜愛讀書
,作戰(zhàn)驍勇
,治軍嚴明。19歲率親軍
,從朱元璋增援池州(今安徽貴池),初建戰(zhàn)功
。繼又率部連挫元軍,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攻占浙江昌化(今臨安西)、淳安等地
,因功授帳前左副都指揮兼領(lǐng)元帥府事
。后與鄧愈會師,再克浙西重鎮(zhèn)建德
。不久
,元水陸軍數(shù)萬突然反擊,他先破其陸軍,取部分首級置于木筏
,順流而下,水路元軍見之驚慌逃遁
。二十五年春,張士誠派兵20萬攻新城(今浙江諸暨南)
。李文忠率軍馳援
,因敵眾己寡,將士有疑懼
,他激勵將士說:兵在謀不在眾
。次日,乘霧進攻,沖其中堅
,果獲大勝
,殲張軍數(shù)萬,俘將校600 人
。二十六年秋,率軍進克杭州
,迫守軍3萬投降,升浙江行省平章
。明洪武二年(1369)
,以偏將軍從常遇春攻占元上都(今內(nèi)蒙古正藍旗東北)。常遇春病逝后
,他代其職繼續(xù)遠征漠北
,俘斬元兵萬余。次年
,與徐達分道北征
,俘獲元主之孫及大臣數(shù)百人,升大都督府左都督
。十年
,負責大都督府,十二年兼領(lǐng)國子監(jiān)事。十七年病卒
。
湯和徐達常遇春是怎么死的
湯和死的最晚
,
湯和(1326—1395年),字鼎臣
,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人,明朝開國名將
。
得悉朱元璋欲解諸將兵權(quán)
,自請解職歸里。
后應(yīng)朱元璋之請
,出巡山東
、浙江沿海備倭,筑衛(wèi)所城59處
,征兵民5.8萬余戍守
,倭寇不敢輕犯。
二十一年
,還居中都(今安徽鳳陽)新第
,將所得賞賜分送故交。
晚年益加恭慎
,終年70歲
,葬于今蚌埠東郊曹山,名湯和墓
。
常遇春(1330~1369) 字伯仁
,號燕衡,明洪武二年(1369),率軍繼續(xù)北征
,攻占元上都(今內(nèi)蒙古正藍旗東北)
,俘元宗王及將士萬余。
七月
,回師途中
,暴病而卒,追封開平王
。
徐達(1332~1385),漢族
,明朝開國軍事統(tǒng)帥。
字天德
。
相傳朱元璋當年怕徐達威脅朝廷
,賜他一大碗燒鵝吃。
徐達因為對燒鵝敏感
,所以平日不吃燒鵝
。
但皇帝所賜,又不能不吃
。
結(jié)果在涕淚交流之下
,把朱元璋所賜的燒鵝全數(shù)吃完
。
之後全身潰爛而死。
另一說法是徐達生瘤
,不能吃鵝,朱元璋偏賜燒鵝,徐達知朱元璋的意思把朱元璋所賜的燒鵝全數(shù)吃完而死
。
希望對你有幫助
明朝的開國名將
1.李善長(1314-1390年),明代鳳陽定遠(一說歙縣)人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
,他在滁陽參加朱元璋起義,擔任幕府掌書記
,主管餉糧
,參與機要,深得朱元璋信任
,歷任參謀
、元帥府都事、江南行中書省參議
、參知政事
。凡軍國要務(wù)之議決,無不參與其中
。朱元璋征戰(zhàn)于外
,多令其留守城池。在他的主持下
,轉(zhuǎn)調(diào)兵餉之事鮮有乏
,將吏帖服,居民安家樂業(yè)
。朱元璋常將其比作蕭何
。1367年,朱元璋稱吳王
,拜其為右相國
。他革除舊弊,訂立鹽
、茶
、鐵諸法,益饒國用而又不致困乏其民
。吳元年封宣國公
,后改左相國。曾受命與劉基裁訂律令
,頒布《大明律》
。太祖即皇帝位之后,李善長被授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之職
。他與諸儒臣制訂禮制
、官制,奉命監(jiān)修《太史》
、編《祖訓錄》
、《大明集札》諸書。洪武三年
,朱元璋大封功臣
,李善長雖無攻城陷地之軍功,“然事朕久
,給軍食,功甚大”
,被封為韓國公
,并獲賜免死鐵牌。當時被封公者僅有6人
,而李善長位居六公之首
。洪武九年,臨安公主嫁與其子
,李家榮耀為世人驚羨
。左丞相胡惟庸為李善長同鄉(xiāng),受其舉薦
,二人交往甚密
。十三年
,胡惟庸案發(fā)
,被牽連者甚眾,惟獨李善長免遭劫難
。然而
,據(jù)明史記載,李善長屢遭他人彈劾
,后又有惡奴盧仲謙等作證
,指其與胡惟庸有染。于是
,77歲高齡的李善長及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多人全部被誅
。后世學者們普遍認為李胡相私通乃欲加之罪,當時并未查實
,系朱元璋兔死狗烹之舉
。
2.藍玉(?-1393),安徽定遠人,大將常遇春妻弟
,初在常遇春部下
,立軍功甚多。洪武二十年(1387年)任大將軍
,多次領(lǐng)兵出征
,在打擊元朝殘余軍事力量及對西北、云南的征戰(zhàn)中立有大功
,如逼降遼東納哈出
,對蒙元捕魚兒海之役,隨沐英
、馮勝等征平云南等
,被封為涼國公,后為太子太傅
。藍玉自恃有功
,專恣橫暴,所為多不法
,舉止傲慢
,無人臣禮。洪武二十六年
,被錦衣衛(wèi)指揮蔣讞所告
,以謀反罪被殺。明太祖乃藉此興藍黨大獄
,死一公十三侯二伯
,株連被殺者一萬五千人。經(jīng)胡惟庸
、藍玉二案
,明之開國勛臣,幾盡為太祖所誅殺
。
3.馮勝(
?~1395)明朝將領(lǐng)。初名國勝
,又名宗異
,定遠(今屬安徽)人。雄勇多智略
,與其兄馮國用俱喜讀書
,通兵法。元末農(nóng)民紛紛起義
,馮勝與其兄組織武裝結(jié)寨自保
,朱元璋巡視到定遠妙山
,馮勝與兄率部投奔。兄弟二人從朱元璋攻克滁(今安徽滁縣)
、和(今安徽和縣)
,南下渡江戰(zhàn)三叉河、板門寨
、雞籠山
,皆有功,積功為元帥
。朱元璋對馮氏兄弟十分信任
,委任馮國用統(tǒng)率親兵。后馮國用卒于軍
,朱元璋十分悲慟
。洪武三年(1370)迫封郢國公,肖像功臣廟位第八
。遂命馮勝襲兄職
,為親軍都指揮。此后
,出援軍解安豐圍,決戰(zhàn)鄱陽湖
,下武昌降陳理
,克平江俘張士誠,以功遷右都督
。洪武初
,從大將軍徐達北伐,攻克山東
、河南
、山西、陜西
,擒元平章蔡琳
,論功列第二。中原平定
,封宋國公
。洪武五年任征西大將軍,帥副將軍陳德
、傅友德等出西道
,取甘肅,至蘭州
,大敗元軍
,元將上都驢迎降
。元太尉納哈出擁眾數(shù)十萬據(jù)松花河(今松花江)北,為害遼東邊境
。洪武二十年(1387)
,勝任征虜大將軍,潁國公傅友德
、永昌侯藍玉為左右副將軍
。帥南雄侯趙庸等以步騎20萬平定遼東地區(qū),降元將納哈出部20萬人
。洪武二十五年
,偕傅友德于山西、河南屯田練兵
,置衛(wèi)防邊
,諸公、侯皆聽節(jié)制
。當時
,詔列勛臣德高望重者八人,馮勝位居第三
。太祖晚年多猜忌
,馮勝功最多,漸失帝意
。洪武二十六年藍玉案發(fā)
,召馮勝回京,洪武二十八年賜死
。
4.傅友德(?~1394)明開國功臣
,明初著名將領(lǐng)。其先宿州(今安徽宿縣南)人
,后徙居碭山(今安徽碭山東)
。元末參加農(nóng)民起義,先從劉福通部李喜喜入蜀
,李喜喜敗
,歸明玉珍,后從陳友諒
。元至正二十一年
, (1361),朱元璋攻江州(今江西九江)
,友德率所部降
,以才被用為將,從常遇春攻取廬州(今安徽合肥)
。得勝后進軍武昌
,率數(shù)百人一舉奪下高冠山(蛇口)
,以功授雄武衛(wèi)指揮使。隨后轉(zhuǎn)戰(zhàn)于江淮
,屢建戰(zhàn)功
,晉江淮行省參加政事。二十七年從徐達北征
,破沂州
,下青州,取萊陽
、會昌
。洪武元年 (1368)攻占山東諸地后,又連克汴梁(今河南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