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盛時期的蜀漢到底有多強,劉備曾坐擁半壁江山
對蜀漢鼎盛時期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
,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我們一般認為魏蜀吳三國爭霸
,魏最強
,吳次之,蜀末端
,其實,這只是三國后期的態(tài)勢
,在荊州之戰(zhàn)前夕
,蜀漢的實力是非常雄厚的
,劉備最盛時
,曾坐擁半壁江山,就連孫權也要望其項背
。那么
,蜀漢最強時,有多少疆域和人口呢?

劉備是從徐州發(fā)家的
,不過,若論劉備擴張地盤
,其卻是從荊州而開始的
。赤壁之戰(zhàn)以前
,劉備多是寄人籬下
,直到據(jù)守江夏的時候,劉備才一步步地走向強盛
。劉備真正意義上所據(jù)占的第一個根據(jù)就是荊州,赤壁之戰(zhàn)后
,劉備趁周瑜和曹操交戰(zhàn)之機
,趁機篡取了荊州的大片疆域
,當時
,荊州九郡有五郡就控制在劉備的手里,除荊州
、江夏外,長沙
、桂陽
、零陵都在劉備的控制范圍內(nèi)
。
據(jù)占荊州五郡后
,劉備依照諸葛亮前期設計的宏圖開始謀取西川。他于公元213年率軍西出
,并連下西川各郡,后來
,他又趁劉璋和張魯交戰(zhàn)之機
,大肆在西川擴張人馬
。本來
,劉璋邀請劉備入川只是為了對付張魯,當他看到劉備坐大
,自然心懷不滿
,于是,劉璋遂命部下張任率軍襲擊劉備兵馬
,劉備被張任打了個措手不及,就連手下的軍師龐統(tǒng)也死在了亂軍之中
。劉璋背信棄義突襲自己
,劉備也最終有了兼并西川的借口。
龐統(tǒng)死后
,劉備調(diào)諸葛亮入川協(xié)助,很快
,劉備就攻取了整個西川,后來
,就連張魯麾下的猛將馬超也投降劉備。
拿下成都
,并不等于就此可以高枕無憂
,就在劉備攻略四川的時候
,北方的曹操也興兵入漢中
,他收降了漢中軍閥張魯?shù)谋R,并與劉備對峙
。劉備為了抵御曹操,只好又統(tǒng)兵北上攻打漢中
,而這一打
,就是三年
。漢中之戰(zhàn)是劉備崛起的關鍵之戰(zhàn)
,而這一戰(zhàn),也奠定了蜀漢強盛的基礎
。漢中一役,曹操損失慘重
,而劉備也因此而坐大
。
漢中之戰(zhàn)后
,蜀漢進入了軍事上的全盛時期
,當時
,劉備已經(jīng)坐擁數(shù)十個州郡
,而手下所擁有的兵馬
,也達二十余萬。除了留守荊州的關羽軍團外
,劉備還有黃忠、馬超
、張飛
、劉封等數(shù)個軍團,特別是馬超西涼軍的加入
,更讓劉備如虎添翼,也就是從這時開始
,劉備才有了統(tǒng)一天下的構想
。
蜀漢進入了軍事上的全盛時期
,這也就不得讓江東的孫權提心吊膽
,孫權深知,荊州是江東的門戶
,劉備占據(jù)荊州
,也就影響了東吳的擴張
,孫權自然不答應
。為了占據(jù)荊州,孫權也就顧不得同盟的關系了
。
東吳由聯(lián)劉抗曹到聯(lián)曹抗劉的變化
,實際上也足以證明蜀漢的強盛。劉備坐擁半壁江山
,時刻威脅著東吳的安危
,孫權為了打破這一僵局,也就不得不對蜀漢宣戰(zhàn)了
。
蜀漢強盛沒多久
,荊州之戰(zhàn)就爆發(fā)了,公元219年
,孫權派大將呂蒙統(tǒng)帥吳軍突襲蜀軍,呂蒙趁關羽與魏軍相持之際,一戰(zhàn)而奪下荊州
,關羽看到荊州后院起火
,只好轉攻吳軍
。蜀漢撤還
,魏軍趁勢掩殺,于是關羽的荊州兵團全軍覆沒
。
荊州一役,劉備損失慘重
,后幾年
,劉備一直致力于對東吳的伐戰(zhàn)
。為了重奪荊州
,劉備又再次舉兵攻打東吳,公元223年
,蜀吳兩軍在夷陵再次激戰(zhàn),此役
,吳軍大獲全勝
,蜀漢精銳因此而喪失殆盡
。
蜀漢由漢中之戰(zhàn)而崛起,未幾
,又以夷陵之戰(zhàn)而落幕
。在軍事上剛剛取得全盛之際
,劉備本應發(fā)憤圖強
,可惜,因為自己的一意孤行
,蜀漢的頹勢遂再也無法挽回了。
三國時期,蜀漢到底有多少兵力
三國時期,蜀漢到底有多少兵力
剛打下蜀國時兵力最多
! 夷陵之戰(zhàn)被吳國傷了元氣 魏、蜀、吳三國人口比較表蜀國有28萬戶
,94萬人,
;吳國有52.3萬戶
,230 萬人,
,魏國有103萬戶,443.28萬人
;三從兩點變化得知蜀國每戶大約有3. 4口人
,
;吳國每戶大約有4.3口人
,魏國每戶大約有4.3口人,四通過比較三國人口統(tǒng)計
,得知三國中魏國人口最多,吳國其次
,蜀國最少
。三國的政治經(jīng)濟歷史
,得知魏國是三國中實力最強的
,當然也是人口最多的,在當時三國鼎立的局面下
,魏國也是最具備統(tǒng)一全國的條件。 事實上三國時期各國的常備兵維持一般都不超過人口總數(shù)的百分之十
,這也是一個基本的規(guī)律
,只有蜀國例外,卻也相差無幾
,蜀滅時只有二十三萬戶,九十四萬人
,只有兵十萬多一點
。吳滅時約四十余萬戶
,二百三十萬人
,有兵二十余萬。 蜀漢在三國后期軍事上比較活躍,但蜀漢發(fā)展至后期
,人口不足百萬。也就是說要用10萬兵的話
,則10個人中要有一個當兵
,老幼婦女去掉
,只選青壯年
,比例要達多少?還要不要發(fā)展生產(chǎn)
?歷史上(正史)的諸葛北伐,每次都不超過五萬人
。此時孫吳有兵23萬(230萬人口)
。曹魏有兵50萬(443萬人口)
。魏蜀實力相差懸殊
,正史上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總兵力加起來都沒有30萬。最多的一次6萬
,最少的一次萬余。蜀國人口不過百萬
,能拖起10萬軍隊都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
。所以諸葛亮的最大活動兵力不會超過6萬。魏國的西線防御兵力在20萬左右
。(曹真一路近10萬
,司馬懿和張頜領另外10萬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顒颖υ?5萬左右
。) {個人意見}諸葛的北伐,所謂“統(tǒng)一中原
,恢復漢室”實際上已經(jīng)是個口號而已,其自己也知道
。真正出兵的目的
,在壟。此時荊州已經(jīng)失守,按其所謂隆中對的戰(zhàn)略意圖最后一絲希望也已消失
。取壟在戰(zhàn)略態(tài)勢上有所改善,不至困向一隅
,坐以待斃而已
!歷史只相信實力
,無論是財力
、物立、人力
,蜀漢已是遠遠落后于其他兩方,只能寄希望于孫氏聯(lián)盟才能得以茍延殘喘
。但是無疑
,統(tǒng)一的重任他們是沒份的。 史書上記載的三國著名大戰(zhàn)實際兵力如下: 官渡之戰(zhàn)
,曹操”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袁紹”眾十余萬”
; 火燒新野
,認為曹仁兵力至多8千人(無史書記載)
。 赤壁之戰(zhàn)
,曹操十五六萬,孫權五萬
,劉備一兩萬.三國志記載詳細。 夷陵之戰(zhàn)
, 陸遜統(tǒng)率的吳國抗蜀軍:兵力5萬
。蜀軍的總兵力在7.2萬左右(不包括趙云軍)
,其中在夷陵地區(qū)作 戰(zhàn)的有5.9萬人
。戰(zhàn)敗后,劉備退回永安有2.3萬兵防守
。 六出祁山,每次都不超過五萬人
。
三國時期魏蜀吳到底有多少軍隊
三國時期蜀國人口94萬
,所以軍隊最多不會超過10萬
,大將軍姜維屢次北伐帶兵兩萬
,最多時帶兵五萬
。因蜀國人口少,財政收入主要靠的蜀錦
,但還是養(yǎng)不了十萬大軍,雖然諸葛亮采取屯田政策
,但財政依然很困難
。
吳國人口三百萬
,軍隊最多二十萬
。赤壁大戰(zhàn)吳國動用軍隊是八萬,基本是傾全國之力
。后來吳蜀大戰(zhàn)后,吳國奪得荊州地盤
,但魏吳大戰(zhàn)
,張遼大破吳軍于逍遙津,淮河流域丟失
,所以大的地盤體量增加不多,所以常備軍大概十萬
。
魏國人口六百萬
,軍隊最多四、五十萬
、雖然號稱百萬雄師,應該是個虛數(shù)
。
三國時期的州刺史到底有多少權
其實在三國時期
,權力大小和官職沒有確切的關系
,主要是看你能實際控制多少兵力
,當時就已經(jīng)是諸侯爭霸的時代了
,同樣的官職,手里有兵和沒有兵
,完全是不同的概念
。
蜀漢鼎盛的時候到底有多少兵馬
蜀漢鼎盛一般都指劉備跨有荊益
,當然軍事上的鼎盛是在關羽水淹七軍
、攻打襄樊前后
,這是劉備一生乃至終蜀漢兩朝真正對曹操核心統(tǒng)治區(qū)中原構成了不可忽視的威脅大約1%的時候
此時劉備集團實力也最強,其兵力達到了十五六萬左右
。其中關羽的荊州集團兵力差不多五萬,劉備自己在漢中和益州也不會低于十萬(畢竟后來有七萬伐吳)
,總計約十五六萬
。
當然,就算劉備鼎盛的時候他也遠遠無法與曹操抗衡
,孫權也始終是”不可圖之”,曹操集團的中原乃至北方在當時依然是中國的經(jīng)濟
、政治中心
,隨隨便便動員二三十萬部隊基本不難
,孫權兢兢業(yè)業(yè)治理江東
,底子也是比較雄厚的,不然為什么后來魏國始終采取蜀守吳攻
,就是因為蜀國再怎么打都是那實力,除了第一次北伐存在速勝的可能性
,后面幾次基本沒有威脅
。
總而言之,每個人看完三國演義都會有一定的蜀吹取向
,很正常,但是面對歷史
,我們永遠是要以揭開其真相為己任的
,也必須保持客觀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的
純手打
真正的三國歷史中,蜀漢到底有多少兵馬?全盛時 據(jù)史料記載
,蜀國鼎盛時期,人口達90余萬
,而三國時期
,男性處于壯年,也就是參軍的年齡
,占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如果不算上那些老到不行也不退休的老兵
,蜀國鼎盛時期兵力大概為30余萬
。順便說一句,三國演義中劉備為關羽報仇發(fā)的兵力是夸大了
,因為小說情節(jié)需要。還有當時因為要分出相當大的一部分兵力鎮(zhèn)守漢中以防大敵曹操
,還有分配到個城池的兵力
,劉備使用蜀中主力戰(zhàn)場附近的城市內(nèi)的兵力,他撐死了打?qū)O權只用了15萬兵力
,史書可查
。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到底有多少財產(chǎn)
諸葛亮生前極為清廉,雖然高居宰輔
,但其主要財產(chǎn)只有成都的薄田15頃以及800棵桑樹
;除此之外只有一些皇帝賞賜的糧食了 。
【引證】:
1
、《三國志·諸葛亮傳》:“……初
,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
,子弟衣食
,自有余饒
。至于臣在外任
,無別調(diào)度,隨身衣食
,悉仰于官,不別治生
,以長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
,外有羸財,以負陛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奔白?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如其所言
。”
2
、《答李嚴書》:“……吾受賜八十萬斛,今蓄財無余,妾無副服?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諸葛亮(181年-234年 )
,字孔明,號臥龍
,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
,杰出的政治家
、軍事家、散文家
、書法家、發(fā)明家
。在世時被封為武鄉(xiāng)侯
,死后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曾發(fā)明木牛流馬
、孔明燈等
,并改造連弩
,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fā)
。于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nèi))逝世。
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
,故后世常以武侯
、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
、死而后已”
,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探究:三國時期諸葛亮到底有多少財產(chǎn)
三國蜀漢宰相諸葛亮
,有田15頃
,較貧瘠
。據(jù)《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
,諸葛亮在給后主劉禪的一份奏章中,申報了家庭財產(chǎn):“初
,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
,子弟衣食
,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
,無別調(diào)度,隨身衣食
,悉仰于官
,不別治生,以長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
,外有贏財
,以負陛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白洌缙渌?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 從這份申報材料看
,諸葛亮的主要財產(chǎn)是薄田15頃(那栽種800棵桑樹的地
,應當包括在15頃田之內(nèi)),是不能算多的
。其他財產(chǎn)寥寥無幾,身后內(nèi)無余帛,外無贏財
。
二戰(zhàn)時的德國到底有多少兵力
? 德軍兵力最高峰發(fā)生在1944年
,總數(shù)達到了950萬人
,但是雖然數(shù)量上增加了不少,但是質(zhì)量上大大下降
,而且
,同期蘇聯(lián)軍隊的數(shù)量達到了1300萬人
,士氣高昂,火力強大
,德軍每月?lián)p失50-100萬人之多,越來越快的損失速度使德蘇之間力量對比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
,難怪蘇軍能成功的圍殲中央集團軍群
,其實那個時候它只是一堆孩子了,沒什么大的戰(zhàn)斗力了
,在42-43年的時候中央集團軍群的實力可是讓蘇軍最頭疼的事情了,常常要3比1
,甚至5比1的兵力去對付它.
三國時期吳國和蜀漢的“夷陵大戰(zhàn)”
,蜀國損失多少兵力? 夷陵之戰(zhàn)最后決戰(zhàn)時(222年閏6月),劉備在夷陵戰(zhàn)場上有5.9萬人,陸遜有5.3萬人左右(兩方均不包括遠離戰(zhàn)場的部隊.蜀軍損失慘重,丟掉了四萬多人,舟船
、器械、水步軍資也損失殆盡
。劉備道逃往白帝城(今四川奉節(jié)縣東)
。
納粹德國黨衛(wèi)軍到底有多少兵力?
軍隊大約在1500萬左右(其中1200萬左右是納粹德國軍隊)
。戰(zhàn)爭初期兵力更少這個問題要分開說
,先要弄清楚第三帝國和納粹德國的關系。第三帝國是指納粹德國及其仆從國
。納粹德國就是德國(1933-1945)。第三帝國的軍隊是有很多外籍士兵的
,特別是像奧地利
,捷克斯洛伐克,波蘭這些德國周遍國家的外籍軍士較多。(外籍兵的軍裝是有袖章標志區(qū)分的)
。即使是在情況急劇惡化的1944年后期,第三帝國的軍隊仍然有900多萬(也有說1100萬)
,其中絕大部分是納粹德國士兵
。總的看來兵源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所以希特拉也一直有戰(zhàn)斗下去的信心。但是仔細算起來
,就捉襟見肘了
。因為這其中,有500萬在抵抗來自東方的反擊
,150萬左右與盟軍在法國,義大利展開城市對抗
,60多萬被鐵托的游擊隊牽制在巴爾干半島脫身不得
。為了維系北歐洲的統(tǒng)治
,在挪威
,瑞典,丹麥也還有數(shù)十萬的駐軍
。并且在這個時期
,很多仆從國開始不聽話了
,像匈牙利
,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這些3流國家紛紛打算脫離第三帝國
,所以還有部分軍隊被派去鎮(zhèn)壓和穩(wěn)定這些地方的局勢。德國本土也需要保留相當數(shù)量的軍隊守衛(wèi)
,不少于100萬(1945年
,單是帝都柏林一座城市,守衛(wèi)軍就有90萬)
。 到了1945年,數(shù)量有所下降
,而且質(zhì)量下降比較嚴重
。因為看起來還保持著數(shù)百萬的龐大數(shù)量軍隊
,但很多戰(zhàn)斗力太低
。老弱病殘和小孩占了一定的比例
。很多軍團失去了通訊能力,相互無法聯(lián)絡
,都是在各自為戰(zhàn),最后被一塊塊吃掉
。 以上是戰(zhàn)爭末期的大概情況
,如果是在戰(zhàn)爭中期,第三帝國的
,當時沒有美,蘇兩個大BOSS
,德國不需要動員太龐大的兵力
。執(zhí)行巴巴羅薩計劃閃擊前蘇聯(lián)之前
,第三帝國總兵力大概是700-800萬(其中500萬是納粹德國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