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陽學者發(fā)現楊貴妃之死真相的史料
日本大地震,山中縣大津郡油谷町有人擔心所謂楊貴妃墓了。我們也有人跟著憂心忡忡了,說是萬一毀掉咋辦
?
。
沈陽的一位七旬老者聽了,輕蔑地一笑,他說:那是日本人的胡扯
。什么山口百惠是楊貴妃的后裔,更是胡扯!
。
說這話的老人,就是原遼寧省原圖書館副館長韓錫鐸先生
。
那么,他有什么權力嘲笑日本的楊貴妃墓嗎?
當然有
!
正是這位古籍鑒定大師,在1983年發(fā)現了楊貴妃之死的最新資料。
在日本的傳說中,楊貴妃在馬嵬驛是詐死,然后逃到了日本
。日本人說,楊貴妃在馬嵬驛兵變中并沒有被逼自縊身亡,真正死的是其替身侍女。楊貴妃在皇帝親信的護送下,從海上乘船逃走,漂流到日本向津縣半島的唐渡口,不久之后因病身亡
。當地人為了哀悼她,將她葬于二尊院。后來,楊貴妃托夢于唐玄宗
。唐玄宗命人制作了釋迦如來和阿彌陀如來兩尊佛像,命陳安帶到日本安放在楊貴妃的墓地
。陳安多處尋找,未能找到楊貴妃墓地的下落,就暫時將兩尊佛像安置于京都的清涼寺后回國
。后來,人們得知楊貴妃漂流身死的地點是山口縣,但清涼寺眾僧對兩尊佛像愛不釋手,就又制作了完全相同的兩尊佛像,并將新舊佛像各一尊分別安置在京都的清涼寺和山口縣的二尊院。
關于楊貴妃逃到日本去的種種傳說,根本頂不住韓老先生發(fā)現的資料中的一句話,這就是左右以帛縊之,陳其尸于寺門,乃解其帛
。俄而氣復來,其喘綿綿
。遽用帛縊之乃絕看來,根本是不自縊而是左右以帛縊之遽用帛縊之乃絕
既然乃絕了,那還怎么逃向日本?
只因多看了一眼,韓錫鐸顛覆了一個歷史結論
韓錫鐸,1940年7月生,遼寧省海城市人。1959年海城高中畢業(yè),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yè),1964年分配到遼寧省圖書館工作
。曾歷任善本組長
、特藏部主任、業(yè)務副館長等職。幾十年來,他孜孜不倦地進行中國古籍的版本學
、目錄學、文獻學及圖書館學的研究,并在這些領域做出了驕人的成績
。出版專著3部、主編書3部
、參編多部
、校點古籍書近20部
。參加過中國書籍善本分目的全國總編工作,曾任續(xù)修四庫全書編委
、東北地區(qū)古籍線裝書聯合目錄主編
。是東北地區(qū)圖書館古籍工作的學科帶頭人,也是這個領域少數的專家之一
。
韓錫鐸在遼寧省圖書館工作了36年,發(fā)現的珍寶數不勝數
。僅2008年以來的三年中,他就以自己火眼金睛的驚人發(fā)現,一再震驚中外圖書界
。
2008年,他發(fā)現了廣大寶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經三卷,為北宋晚期本
。2009年,這本佛經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此后,在2010年
、2011年,他仍不時地發(fā)現價值一頁一兩黃金的宋版書,到目前為止已發(fā)現30多本。此外,還有珍稀本的大清一統志等
。
關于楊貴妃之死的最豐富的資料,他是1983年發(fā)現的
。
遼寧省圖書館的古籍文獻,過了無數人的手,過了無數人的眼,很多問題解決了,也有很多問題懸而未解
。唐代大詩人杜牧著的樊川文集夾注就是一樁疑案。這本書標明的是朝鮮刻本,注釋卻沒有寫署名,國內外研究一直認為這本書沒有中國自己的刻本
。而且,似乎還是個定論
。而因為是朝鮮版,過去的研究者也都沒細看這本書。
1983年,韓錫鐸在整理古籍時,仔細看了這本書
。翻到最后一頁時,本來要合上書了,可是,他眼睛的余光在封底看到了書牌記。書牌記,相當于今天的版權頁
。這個書牌記,用的是中國明代正統的年號,也就是說它是依據中國明代的正統版編輯而成的。
他大為驚喜
。
這個發(fā)現,意味著過去的所謂定論站不住腳了
。樊川文集夾注現在不但有了,而且還是我國杜牧文集最早的刻本,比以前發(fā)現的正德刻本早了七十年。
韓錫鐸對這本樊川文集夾注進一步進行研究
。結果,他又發(fā)現了新大陸
過去,人們對杜牧詩注釋的認識,只知道最早的是清代的馮集梧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墒?這本書的注釋時卻記載了南宋人無名氏作的注。而正是這個注釋的引文的出現,在唐史研究中
、在楊貴妃的研究中產生了石破天驚的效果
。
生動形象的楊貴妃之死的現場再現
這位無名氏居然還在注釋中引用了1000多字描寫楊貴妃之死的材料
。這也是過去從未見過的來自與唐朝相鄰的宋朝的珍貴信息。
在卷二華清宮三十韻中,杜牧寫道: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傾國留無路,還魂怨有香
在這一句的下面,無名氏做了注釋,他引用了翰府名談
、玄宗編遺錄中的一千余字,這段資料前所未見
。文字生動形象地描寫了楊貴妃之死前前后后的情形,玄宗的性格
、高力士的性格
、楊貴妃的性格全部凸現出來
。
請看
玄宗一日坐朝,聞宮中奏霓裳曲,聽之甚久,已而免首不適者
。后刻朝起,愿近侍取筆,私書于殿柱,又命取紙副其上,意不欲人見也
。高力士跪膝前請:臣晨侍立帝右,帝聽宮樂何圣顏不怡之甚也
?又宸翰親書后楹,副以外封,不使人見,臣竊惑之,是以敢有請也
帝仰面長吁曰:非汝所知也
上謂力士曰:朕所書殿柱,乃半月后當有叛者而志之也
。朕早來聽宮樂知之也。吾憂邊臣之將叛,天下之將亂也
力士曰:日近臺諫繼有封章,言漁陽事,陛下尚未處置,豈非此乎
?上曰:天下精兵所聚無如漁田,朕旦暮憂之,事以膠固,無計可解
力士曰:祿山吐蕃奴也,無奇謀遠略,其所以叛者,臣知之矣
上曰:汝無再言,令人憤然不樂
翌日,漁陽叛書至,帝及御前殿詔高力士護六宮,意留貴妃守宮
。力士奏曰,陛下留貴妃消患乎?天下謂之如何也
?帝許貴妃從駕。由承天門西去
。至馬嵬,前鋒不進,六師回合,侍衛(wèi)周旋
。帝欲攬轡,近侍奏曰:帝且待之,恐生不測
力士前曰:外議籍籍,皆曰楊國忠久盜天機持國柄,結患邊臣,幾傾神器,至天步西游,蒙塵萬里,皆國忠一門之所致也,是以六軍不進。請圖之
俄頃,有持國忠首奏曰:國忠謀叛,以軍法誅之
帝曰:國忠非叛也
力士遽躡帝足曰:軍情萬變,不可有此言
帝悟,顧左右曰:國忠族矣
不久,國忠弟妹少長皆為所殺
。帝曰:一門死矣,軍尚不進,何為也
?力士奏曰:軍中皆言禍胎尚在行宮
帝曰:朕不惜一人以謝天下,但恐后世之切譏后宮也
神衛(wèi)軍揮使侯元吉前奏:愿斬貴妃首懸之于大白旗以令諸軍
。帝怒叱元吉曰:妃子后宮之貴人,位亞元后之尊,古者投鼠尚忌器,何必懸首而軍中方知也,但令之死則可矣
力士曰:此西有古佛廟,諸軍之歷由路也,愿令妃予死其中,貴諸軍知也
帝曰:汝引妃子從他路去,無使我見而悲戚也
力士曰:陛下不見,左右不知,未為便也。愿陛下面賜妃子死,貴左右知而慰眾軍之心也
帝可其奏
。貴妃泣曰:吾一門富貴傾天下,今以死謝又何恨也
遽索朝服見帝曰:夫上帝之尊,其勢豈不能庇一婦人使之生乎
!一門俱族而及臣妾,得無甚乎
!且妾居處深宮,事陛下未嘗有過失,外家事妾則不知也
!帝曰
;萬口一辭,牢不可破,國忠等雖死,軍師猶未發(fā)備,子死以塞天下之謗
妃子曰:
愿得帝送妾數步,妾死無憾矣
左右引妃子去,帝起立送之
。如不可步,而九反顧
。帝泣下交頤
。左右擁妃子行速,由軍中過。至古寺,妃子取擁頂羅掩面大慟,以其羅付力士曰:將此進帝
左右以帛縊之,陳其尸于寺門,乃解其帛
。俄而氣復來,其喘綿綿
。遽用帛縊之乃絕
。揮使侯元吉大呼于軍中曰:賊本以死,吾屬無患矣
于是,鳴鼓揮旗,大軍以進。力士回奏,以妃子擁頂羅上進
。視其淚痕皆若淡血,帝不勝其悲曰:
古者情恨之感,悉有所應,舜妃泣竹而為斑,妃子擁羅而成血,異矣
夫前軍作樂,帝不樂,欲止之
。力士曰:不可,今日之理,且順人情
讀罷這篇小文,唐玄宗的優(yōu)柔寡斷理勝于情
、高力士的圓滑老練奸詐多謀、楊貴妃視死如歸愛情至上,如影視一般清晰,真是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
白居易等人的遺憾,以及后世文學史家的幸運
那么,這段文字的真實性如何呢?
韓錫鐸先生說:這要分析翰府名談
、玄宗編遺錄這兩部書
翰府名談共二十五卷,是宋代劉斧撰
。劉斧,大約是北宋仁宗至哲宗時人,生平不詳
。他的著作除翰府名談外,還有不少傳世的
。但這部翰府名談卻早已失傳了,只是在南宋曾髓編輯的類說中保存十二條,還有現存的永樂大典中保存一條,但都沒有關于楊貴妃的這一條。玄宗編遺錄是唐代陸贄撰的
。這本書不見于新唐書、舊唐書的藝文志和經籍志,而見于宋史藝文志的傳記類,著錄為二卷
。陸贄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有陸宣公奏議行世
。和翰府名談同樣的命運,玄宗編遺錄也失傳了。
夾注引用書,很少有兩個書名并列引用的
。上面這段引文將兩個書名并列,可能是這段故事同時見于這兩部書。按說,兩部書內容不可能會完全一致
。那么,在一般的情況下,應當以年代最早的書為主,這就是玄宗編遺錄
。
南宋的無名氏在做夾注時,一定是看見了陸贄的玄宗編遺錄。陸贄生于公元754年,他兩歲時,即公元756年發(fā)生了馬嵬之變
。那么,在他有記憶時,他應該聽得到關于這場震驚全國的事變的講述,甚至是現場目擊者的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