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楊萬里的人生有哪些經(jīng)歷

      華里士 2023-12-12 09:15:18

      楊萬里的人生有哪些經(jīng)歷

      楊萬里的人生有哪些經(jīng)歷隨著電視劇的熱播

      ,也逐漸引起了廣大粉絲的關(guān)注,眾所周知該劇一經(jīng)播出,就以其精彩的劇情
      ,精良的制作
      ,精心的演繹
      ,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
      ,拿下了收視第一的寶座
      ,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好?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楊萬里的人生有哪些經(jīng)歷

      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
      ,號誠齋
      ,自號誠齋野客。他出生在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鄉(xiāng)椪塘村)
      。作為南宋的一位杰出文學(xué)家和官員
      ,他與陸游、尤袤
      、范成大并稱為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楊萬里年輕時曾多次拜師于他人。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

      ,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取進士
      ,并被任命為贛州司戶參軍。在接下來的職務(wù)中
      ,他歷任國子監(jiān)博
      、漳州知州
      、吏部員外郎秘書監(jiān)等。在朝廷中
      ,楊萬里是主戰(zhàn)派的重要人物
      。紹熙元年(1190年),他受命借煥章閣學(xué)士的身份
      ,擔(dān)任金國賀正旦使接伴使
      。之后,他先后出任江東轉(zhuǎn)運副使
      ,并反對江南諸郡使用鐵錢
      。但當(dāng)被任命為知贛州時,他選擇了辭去公職
      ,回歸故里
      ,從此過上了閑居的生活。1206年
      ,在家中去世
      。后被追封謚號為文節(jié)。

      楊萬里的詩具有獨特的風(fēng)格

      ,形成了對后世影響頗大的誠齋體
      。他學(xué)習(xí)江西詩派,后又借鑒了陳師道的五律
      、王安石的七絕
      ,并且還深受晚唐詩的影響。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插秧歌》
      、《竹枝詞》
      、《小池》、《初入淮河四絕句》等
      。他的詞作清新自然
      ,與他的詩作一脈相承。他還寫有《浯溪賦》
      、《海魷賦》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存的他的詩作有4200多首。

      楊萬里的詩自成一家

      ,獨具風(fēng)格
      ,形成對后世影響頗大的誠齋體。學(xué)江西詩派
      ,后學(xué)陳師道之五律
      、王安石之七絕,又學(xué)晚唐詩。代表作有《插秧歌》《竹枝詞》《小池》《初入淮河四絕句》等
      。其詞清新自然
      ,如其詩。賦有《浯溪賦》《海魷賦》等
      。今存詩4200余首

      楊萬里出生在吉州吉水的一個窮苦家庭,母親早亡

      ,父親是個私塾先生
      ,精通《易經(jīng)》。雖然家中并不富裕
      ,但是他們就算節(jié)衣縮食
      ,也要省下錢來買書,久而久之家中藏書數(shù)千卷
      。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下長大的楊萬里
      ,精神上飽滿滋養(yǎng),自幼就喜歡讀書
      ,也鍥而不舍接受了許多名士的教導(dǎo)

      楊萬里第一次參加禮部試落地后,回家繼續(xù)求學(xué)

      ,紹興二十四考中進士,授予贛州司戶參軍
      。在贛州任職期間
      ,父親楊芾帶他拜見了被貶居于南安的張九成和途經(jīng)贛州的胡銓,他們身上不屈的節(jié)操與力主抗金的愛國精神
      ,對楊萬里的為官指向以及詩歌創(chuàng)作方向都有著巨大的影響
      。楊萬里還特地去拜會了當(dāng)時被貶謫居在永州主戰(zhàn)派領(lǐng)袖張浚,聽從其教導(dǎo)
      ,并以他為效仿對象

      趙構(gòu)即位后,張浚被任為樞密使

      ,在其推薦下
      ,楊萬里擔(dān)任臨安府教授。還沒來得及赴任
      ,父親病逝
      ,楊萬里便在家守孝三年。丁憂期滿后
      ,楊萬里來到臨安
      ,先后謁見名臣陳俊卿和虞允文,憤然寫下了政論《千慮策》。文中直接了當(dāng)?shù)呐u朝廷的腐敗無能
      ,提出了一系列振興國家的策略方針
      ,展示了他的政治主張。

      也是正是因為楊萬里的過于正直激進

      ,他在朝廷中始終站不住腳
      ,得罪了很多人,一直沒能得到重用
      ,不久便被下放到地方
      。后來又經(jīng)歷過數(shù)次的入朝與外調(diào),不想再被世俗所擾
      ,便謝病致仕
      ,回到吉州吉水養(yǎng)老,最后病逝于家中
      ,享年80歲

      楊萬里的一生歷經(jīng)了四任皇帝,但是他想要富國強兵

      、收復(fù)祖國河山的愿望一直未能實現(xiàn)
      ,他直到去世都一直魂牽夢縈著祖國江山與百姓。嘉定六年(1213年)十二月
      ,朝廷宣敕
      ,賜楊萬里謚號“文節(jié)”

      以上就是有關(guān)楊萬里的人生有哪些經(jīng)歷內(nèi)容的全部了,想要了解更多有關(guān)的歷史趣聞故事

      、歷史人物和歷史文化相關(guān)文章的話
      ,就請持續(xù)關(guān)注。

      關(guān)于宋代著名詞人楊萬里,都有哪些簡介

      楊萬里(1127年-1206年)

      ,字廷秀,號誠齋
      。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zhèn)湴塘村)
      。南宋大詩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

      歷任國子博士

      、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
      ,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公事
      ,廣東提點刑獄,吏部員外郎等。反對以鐵錢行于江南諸郡
      ,改知贛州
      ,不赴,辭官歸家
      ,閑居鄉(xiāng)里
      。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與陸游
      、范成大
      、尤袤并稱“南宋四家”、“中興四大詩人”
      。他作詩25000多首
      ,只有少數(shù)傳下來。

      淳煕六年(1179年)至十一年任職廣東

      ,發(fā)現(xiàn)惠
      、潮等州外皆無軍營,將士皆居城中
      ,遂奏請同意
      ,在所有諸路鄉(xiāng)間外砦蓋造廨舍營房,不準(zhǔn)士兵遷駐城內(nèi)

      在惠州先后寫下膾炙人口的詩作如《白鶴峰》《游東坡故居》《解舟惠州新橋》《游豐湖》等

      ,其中《游豐湖》是惠州西湖歷代名詩之一:“三處西湖一色秋,錢塘潁水及羅浮
      ,東坡原是西湖長
      ,不到羅浮便得休”。其人其詩在惠州影響很大
      ,被祀于西湖畔的景賢祠。

      擴展資料:

      楊萬里杰出事跡:

      中興四大家:

      在當(dāng)時有很大的影響

      。他的詩與陸游
      、范成大、尤袤齊名
      ,稱“中興四大家”(南宋四大家)
      。他起初模仿江西詩派,后來認識到江西詩派追求形式
      、艱深蹇澀的弊病
      ,于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盡焚其力作詩篇千余首,決意跳出江西詩派的窠臼而另辟蹊徑

      他在《荊溪集自序》中曾回憶過自己走過的創(chuàng)作道路:“余之詩

      ,始學(xué)江西諸君子,既又學(xué)后山(陳師道)五字律,既又學(xué)半山老人(王安石)七字絕句
      ,晚乃學(xué)絕句于唐人

      戊戌作詩,忽若有悟

      ,于是辭謝唐人及王
      、陳、江西諸君子皆不敢學(xué)
      ,而后欣如也
      。”他在詩中也曾明確表白:“傳派傳宗我替羞
      ,作家各自一風(fēng)流
      。陶(潛)謝(靈運)行前更出頭?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跋徐恭仲省干近詩》之三)正因為他不隨人腳跟

      、傍人籬下,敢于別轉(zhuǎn)一路
      ,推陳出新
      ,終于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獨具的詩風(fēng)
      ,其詩風(fēng)格純樸
      ,語言口語化,構(gòu)思新巧
      ,號為“誠齋體”
      。對當(dāng)時詩壇風(fēng)氣的轉(zhuǎn)變,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楊萬里



      蘇軾和楊萬里的個人資料是什么?

      http://www.guoxue.com/sushiyjiu/ssyj_1.htm
      http://libweb.zju.edu.cn:8080/renwen/site/GuoXue/sushiyjiu/ds/dsml.htm
      蘇軾(1037~1101年)

      ,字子瞻
      ,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
      ,是宋代著名的文學(xué)家、書畫家
      。他與他的父親蘇洵
      、弟弟蘇轍皆以文學(xué)名家,世稱“三蘇”
      ;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
      、曹丕
      、曹植)齊名。

      他的父親蘇洵
      ,即是《三字經(jīng)》里提到的“二十七
      ,始發(fā)憤”的“蘇老泉”。蘇洵發(fā)憤雖晚
      ,但用功甚勤
      。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
      。當(dāng)然
      ,假若沒有蘇洵的發(fā)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
      ,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xué)通經(jīng)史
      ,屬文日數(shù)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學(xué)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
      ,虛歲二十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
      。在翌年
      ,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
      ,高中進士


      嘉佑六年,蘇軾應(yīng)中制科考試
      ,即通常所謂“三年京察”
      ,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
      、簽書鳳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里
      。熙寧二年(1069)服滿還朝
      ,仍授本職。

      蘇軾幾年不在京城
      ,朝里已發(fā)生了天大的變化。神宗即位后
      ,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
      。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dāng)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nèi)
      ,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當(dāng)國王安石意見不合
      ,被迫離京
      。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的
      ,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
      ,認為新法不能便民
      ,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jié)果
      ,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
      ,不容于朝廷。于是蘇軾自求外放
      ,調(diào)任杭州通判


      蘇軾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滿后
      ,被調(diào)往密州
      、徐州、湖州等地
      ,任知州


      這樣持續(xù)了有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zhǔn)?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āng)時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
      ,大做文章。元豐二年(1079年)
      ,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
      ,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
      ,被捕下獄
      ,史稱“烏臺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
      ,幾瀕臨被砍頭的境地
      。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大臣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后
      ,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民間的自衛(wèi)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dāng)?shù)臀?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而此時蘇軾經(jīng)此一獄已變得心灰意懶
      ,于公余便帶領(lǐng)家人開墾荒地,種田幫補生計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皷|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
      ,奉詔赴汝州就任
      。由于長途跋涉,旅途勞頓
      ,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
      ,再加上喪子之痛
      ,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
      ,先到常州居住
      ,后被批準(zhǔn)。當(dāng)他準(zhǔn)備南返常州時
      ,神宗駕崩


      哲宗即位,王安石勢力倒臺
      ,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
      。蘇軾于是年被召還朝。這之后短短一兩年內(nèi)
      ,蘇軾從登州太守
      ,拔升翰林學(xué)士,至上禮部尚書


      俗語:“京官不好當(dāng)
      。”當(dāng)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后
      ,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
      ,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黨
      ,有不能見諒與舊黨
      ,因而再度自求外調(diào)。他以龍圖閣學(xué)士的身分
      ,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dāng)太守
      。蘇軾在杭州的唯一政績便是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shè),在西湖旁邊筑了一道堤壩
      ,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但沒過多久
      ,王安石再度執(zhí)政,他就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
      ,被外放穎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zhí)政
      ,他以“譏刺先朝”罪名
      ,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
      、昌化軍安置
      。徽宗即位
      ,調(diào)廉州安置
      、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
      ,復(fù)任朝奉郎,北歸途中
      ,卒于常州
      ,謚號文忠。享年六十六歲


      蘇軾的文學(xué)藝術(shù)成就

      蘇軾的文學(xué)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
      ,但更強調(diào)文學(xué)的獨創(chuàng)性、表現(xiàn)力和藝術(shù)價值
      。他的文學(xué)思想強調(diào)“有為而作”
      ,崇尚自然,擺脫束縛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認為作文應(yīng)達到“如行云流水
      ,初無定質(zhì)
      ,但常行于所當(dāng)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
      ,姿態(tài)橫生”(《答謝民師書》)的藝術(shù)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宏富
      ,與韓愈
      、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并稱。文章風(fēng)格平易流暢
      ,豪放自如
      。釋德洪《跋東坡(左忄右允)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zhì)
      ,漫衍浩蕩,則其波亦自然成文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碧K軾與歐陽修并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致力提拔后進
      ,黃庭堅、秦觀等均出其門下


      蘇詩現(xiàn)存約四千首
      ,其詩內(nèi)容廣闊,風(fēng)格多樣
      ,而以豪放為主
      ,筆力縱橫,窮極變幻
      ,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為宋詩發(fā)展開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
      ,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
      ,天地萬物,嬉笑怒罵
      ,無不鼓舞于筆端
      。”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
      ,自昌黎始
      ,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
      ,成一代之大觀
      。……尤其不可及者
      ,天生健筆一枝
      ,爽如哀梨,快為并剪
      ,有必達之隱
      ,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
      、杜后為一大家也
      ,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蘇軾的詞現(xiàn)存三百四十多首
      ,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nèi)容
      。蘇軾在我國詞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lǐng)域
      ,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tǒng)詞風(fēng),開創(chuàng)了與婉約派并立的豪放詞派
      ,擴大了詞的題材
      ,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
      ,對詞的革新和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名作有《念奴嬌》、《水調(diào)歌頭》等
      ,開豪放詞派的先河
      ,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
      ,傾蕩磊落
      ,如詩,如文
      ,如天地奇觀
      。”

      蘇軾還擅長行
      、楷書
      ,與黃庭堅、米芾
      、蔡襄并稱“宋四家”
      。他曾遍學(xué)晉、唐
      、五代名家
      ,得力于王僧虔、李邕
      、徐浩
      、顏真卿、楊凝式
      ,而自成一家
      。自云:“我書造意本無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
      ;又云:“到黃州后掣筆極有力
      。”晚年又挾有海外風(fēng)濤之勢
      ,加之學(xué)問
      、胸襟、識見處處過人
      ,而一生又屢經(jīng)坎坷
      ,其書法風(fēng)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
      ,觀其書法即可想象其為人
      。人書并尊,在當(dāng)時其弟兄子侄子由
      、邁
      、過,友人王定國
      、趙令畤均向他學(xué)習(xí)
      ;其后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
      、陸游
      ,以及的吳寬,清代的張之洞
      ,亦均向他學(xué)習(xí)
      ,可見影響之大。黃庭堅在《山谷集》里說:“本朝善書者
      ,自當(dāng)推(蘇)為第一
      。”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
      ,師文同
      ,比文更加簡勁,且具掀舞之勢
      。米芾說他“作墨竹
      ,從地一直起至頂。余問:何不逐節(jié)分
      ?曰:竹生時
      ,何嘗逐節(jié)生
      ?”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
      ,虬曲無端
      ;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
      ,如其胸中盤郁也
      。”均可見其作畫很有奇想遠寄
      。其論書畫均有卓見
      ,論畫影響更為深遠。如重視神似
      ,主張畫外有情
      ,畫要有寄托,反對形似
      ,反對程式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
      ,天工與清新”
      ,并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為其后“文人畫”的發(fā)展尊定了理論基礎(chǔ)
      。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
      、《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等
      。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
      ;又近年發(fā)現(xiàn)的《瀟湘竹石圖卷》當(dāng)亦系他的作品。

      蘇軾在詩
      、文
      、詞、書
      、畫等方面
      ,均取得了在才俊輩出的宋代登峰造極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xué)和藝術(shù)天才


      蘇軾生平年表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 蘇軾降生

      1054 娶王弗

      1057 中進士
      ;母喪;服孝(1057.4-1059.6)

      1059 舉家前往京都

      1061 仁鳳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 任職史館

      1065 妻喪

      1066 父喪
      ;服孝(1066.4-2068.7)

      神宗熙寧元年--元豐八年(1068-1086)

      1068 娶王閏之

      1069 返京
      ;任職史館

      1071 任告監(jiān)管;任杭州通判

      1074 任密州太守

      1076 任徐州太守

      1079 任湖州太守
      ;入獄

      1080 謫居黃州

      1084 往常州

      1085 往登州
      ;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書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間太后執(zhí)政(1085-1093)

      1086 以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

      1089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軍區(qū)司令

      1091 任吏部尚書
      ;往京都
      ;任潁州太守

      1092 任揚州太守;兵部尚書
      ;禮部尚書

      1093 妻喪
      ;太后逝世;調(diào)定州太守
      ;河北軍區(qū)司令

      1094 往惠州貶所
      ;謫居惠州

      1097 往海南;謫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執(zhí)政(1100)

      1101 北返
      ;往常州
      ;逝世

      1126 北宋亡

      蘇軾的三任妻子

      蘇軾的結(jié)發(fā)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
      ,年輕貌美
      ,知書達禮,16歲嫁給蘇軾
      。她堪稱蘇軾的得力助手
      ,有“幕后聽言”的故事。蘇軾為人曠達
      ,待人接物相對疏忽
      ,于是王弗便在屏風(fēng)后靜聽
      ,并將自己的建議告知于蘇軾
      。王弗與蘇軾生活了十一年之后病逝。蘇軾依父親蘇洵言“于汝母墳塋旁葬之”
      ,并在埋葬王弗的山頭親手種植了三萬株松樹以寄哀思
      。又過了十年
      ,蘇軾為王弗寫下了被譽為悼亡詞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
      ,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v使相逢應(yīng)不識,塵滿面
      ,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
      ,正梳妝
      。 相顧無言
      ,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
      ,明月夜
      ,短松岡。

      蘇軾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閏之
      ,是王弗的堂妹
      ,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給了蘇軾。她比蘇軾小十一歲
      ,自小對蘇軾崇拜有加
      ,生性溫柔,處處依著蘇軾
      。王閏之伴隨蘇軾走過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
      ,歷經(jīng)烏臺詩案,黃州貶謫
      ,在蘇軾的宦海浮沉中
      ,與之同甘共苦。二十五年之后
      ,王閏之也先于蘇軾逝世
      。蘇軾痛斷肝腸,寫祭文道:“我曰歸哉
      ,行返丘園
      。曾不少許
      ,棄我而先
      。孰迎我門,孰饋我田
      ?已矣奈何
      !淚盡目乾。旅殯國門
      ,我少實恩
      。惟有同穴,尚蹈此言
      。嗚呼哀哉
      !”在妻子死后百日,請他的朋友
      、大畫家李龍眠畫了十張羅漢像
      ,在請和尚給她誦經(jīng)超度往來生樂土?xí)r,將此十張足以傳世的佛像獻給了妻子的亡魂
      。蘇軾死后
      ,蘇轍將其與王閏之合葬
      ,實現(xiàn)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蘇軾的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
      ,原是他的侍妾
      ,比蘇軾小二十六歲。在蘇軾最困頓的時候
      ,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
      。王朝云是蘇軾的紅顏知己,蘇軾寫給王朝云的詩歌最多
      ,稱其為“天女維摩”
      。但不幸的是,朝云被扶正后過了十一年
      ,即先于蘇軾病逝
      。朝云逝后,蘇軾一直鰥居
      ,再未婚娶
      。遵照朝云的遺愿,蘇軾將亡妻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棲禪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
      ,并在墓邊筑六如亭以紀(jì)念
      ,撰寫的楹聯(lián)是“不合時宜,惟有朝云能識我
      ;獨彈古調(diào)
      ,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聯(lián)有個著名的典故:“東坡一日退朝
      ,食罷
      。捫腹徐行,顧謂侍兒曰:‘汝輩且道是中有何物
      ?’一婢遽曰:‘都是文章’
      ,坡不以為然。又一人曰:‘滿腹都是見識’
      。坡亦未以為當(dāng)
      。至朝云,乃曰:“學(xué)士一肚皮不入時宜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屡醺勾笮Α
      !背颇谷缃褚殉蔀楹D厦麆僦?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蘇東坡的絕命詩: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聞汝平生功業(yè)
      ,黃州惠州儋州


      寫詩的時間是它死前兩個月,看到李公麟為他作的畫像后的即興之作


      蘇軾軼聞

      1
      ,蘇軾“欺”師

      蘇軾考進士,作了篇春秋大文
      ,叫《刑賞忠厚之至論》
      ,其中有段落如下:

      當(dāng)堯之時,皋陶為士
      ,將殺人
      ,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
      ,故天下畏皋陶執(zhí)法之堅
      ,而樂堯用刑之寬。四岳曰“鯀可用”
      ,堯曰“不可
      ,鯀方命圮族”,既而曰“試之”
      。何堯之不聽皋陶之殺人
      ,而從四岳之用鯀也?然則圣人之意
      ,蓋亦可見矣


      考官梅圣對蘇軾的文章驚為天人,但對上文拿捏不準(zhǔn)
      。在蘇軾拜見他時
      ,梅問及堯和皋陶對話的出處。蘇軾笑答:“想當(dāng)然耳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實際上
      ,上面典故出自《禮記》
      ,發(fā)生在周公身上,蘇軾考試時候記到堯上了
      ,但居然蒙過了老師梅圣
      ,可見功力非凡。

      2
      ,東坡肉

      蘇軾被貶黃州的時候
      ,有著名的《豬肉頌》打油詩:“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
      。富者不肯吃
      ,貧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
      ,火候足時它自美
      。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边@里的“慢著火,少著水
      ,火候足時它自美”
      ,就是著名的東坡肉烹調(diào)法了。蘇東坡后來任杭州太守
      ,修蘇堤
      ,興水利,深受百姓愛戴
      。而這“東坡肉”也跟著沾光
      ,名噪杭州,成了當(dāng)?shù)氐囊坏烂肆恕?

      3
      ,蘇軾退房

      蘇軾晚年居于常州
      ,他花掉了最后一點積蓄,買了一所房子
      ,正準(zhǔn)備擇日遷入住
      ,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一老婦哭得十分傷心
      。他問老婦哭什么
      ,老婦說,她有一處房子
      ,相傳百年了
      ,被不肖子孫所賣,因此痛心啼哭
      。細問之下
      ,原來蘇軾買的房子,就是老婦所說的祖?zhèn)骼衔?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于是蘇軾對她說:“嫗之故居
      ,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
      ,今當(dāng)以是屋還嫗
      。”蘇軾當(dāng)即焚燒了房契
      ,只是租房子住
      。這年七月
      ,他客死于租住的房子之內(nèi)。(見宋 費袞《梁溪漫志》)
      楊萬里(1127~1206) 南宋詩人
      。字廷秀
      。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
      ,授贛州司戶參軍
      ,繼而調(diào)任永州零陵(今屬湖南)縣丞。此時南宋名將張浚謫居永州
      ,勉楊萬里以"正心誠意"之學(xué)
      ,因此他自名書室為"誠齋",世稱誠齋先生

      生平 紹興三十二年(1162),孝宗即位,張浚重新起用
      ,楊萬里被薦為臨安教授,以父喪未能赴任
      。服喪期滿
      ,改知隆興府奉新(今屬江西)縣。在任時禁吏胥貪贓
      ,甚得民心
      。乾道六年(1170),上《千慮策》三十道,陳述關(guān)于"君道"、"國勢"
      、"治原"
      、"人才"、"刑法"
      、"民政"等重大問題的意見,受到宰相陳俊卿
      、虞允文的重視,征召為國子博士
      。次年
      ,侍講張□(張浚之子)因反對任命外戚張說而謫守袁州,楊萬里抗疏挽留
      ,又致書虞允文
      ,勸他主持公道。雖然張□仍被貶謫
      ,但楊萬里的言行
      ,卻受到公論的贊許
      。屢遷至將作少監(jiān)
      。淳熙元年(1174),外出任漳州知州
      ,不久改知常州
      。淳熙六年
      ,提舉廣東常平茶監(jiān),升任廣東提點刑獄
      。淳熙九年
      ,因母喪去職。十一年服滿返杭,任吏部員外郎,升郎中
      。次年
      ,因地震應(yīng)詔上書,勸告孝宗"姑置不急之務(wù)
      ,精專備敵之策"
      ,"治艦扼險",以"足國裕民"
      。十三年
      ,遷樞密院檢詳官兼太子侍讀,向宰相王淮推薦朱熹
      、袁樞等16位人才
      。后遷秘書少監(jiān)。高宗卒
      ,萬里力爭張浚當(dāng)配享廟祀
      ,觸怒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 安)

      淳熙十六年(1189),光宗即位
      ,楊萬里被召入朝,任秘書監(jiān)。年底
      ,金譴使來賀正旦,萬里奉派為接伴使,此行途中
      ,題詠頗多。紹熙元年(1190)
      ,外出任江東轉(zhuǎn)運副使
      。這時朝議欲以鐵錢行于江南諸郡,他上疏反對,并拒不奉詔,因此觸怒時相
      ,改任贛州知州
      。萬里不去赴任,請求還鄉(xiāng)
      。此后閑居鄉(xiāng)里長達15年之久
      。寧宗即位后,屢次召他入朝任職
      ,都堅辭不就
      。開禧二年(1206)卒于家中。臨終前索筆寫下了"吾頭顱如許,報國無路
      ,惟有孤憤"的遺言
      ,和陸游的《示兒》詩體現(xiàn)了同樣深沉的憂國感情。
      詩歌創(chuàng)作與詩論 楊萬里的詩作今存4200余首
      ,其中有不少作品內(nèi)容比較充實
      。從他的第一部詩集《江湖集》開始,便寫下了一些關(guān)心國家安危的作品
      。如《讀罪己詔》
      ,對孝宗因抗金受挫而中途改變策略提出忠告;《道逢王元龜閣學(xué)》
      ,對□黨得勢
      、忠良被逐表示憤慨;《故少師張魏公挽詞》
      ,對愛國名臣張浚抱恨以歿深表痛惜
      。淳熙十六年冬奉命迎接金使,北渡江淮
      ,憂愧悲憤
      ,發(fā)而為詩,有著名的《初入淮河四絕句》:"船離洪澤岸頭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
      !""中原父老莫空談,逢著王人訴不堪
      。卻是歸鴻不能語
      ,一年一度到江南。"淮河流域
      ,原為宋朝版圖
      ,如今淮河成了宋金疆界,中流以北
      ,即是天涯
      ,南北人民,失去了往來的自由
      。詩人撫今追昔
      ,百感叢集,即景抒懷,比興互陳,達到了他所追求的"詩已盡而味方永"(《誠齋詩話》)的藝術(shù)境界
      。此外
      ,象《題盱眙軍東南第一山》的"白溝舊在鴻溝外,易水今移淮水前";《雪霽曉登金山》的"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
      ,以及《舟過揚子橋遠望》
      、《過揚子江》
      、《雨作抵暮復(fù)晴》等詩篇,同樣表現(xiàn)了他的愛國之情

      楊萬里還寫了一些反映農(nóng)民勞動生活的詩
      ,如《竹枝歌》7首寫舟人纖夫雨夜行船:"幸自通宵暖更晴,何勞細雨送殘更
      ?知儂笠漏芒鞋破,須遣拖泥帶水行!"對辛苦勞役的下層人民表示關(guān)切
      。《圩丁詞十解》是他路過當(dāng)涂看到圩丁筑堤而寫的
      ,目的在于"授圩丁之修圩者歌之,以相其勞",詩中以贊賞的態(tài)度描繪了水利工程給人民帶來的好處
      ;《插秧歌》則描寫了農(nóng)民在雨中緊張勞動情景。象"荒山半寸無遺土
      ,田父何曾一飽來"(《發(fā)孔鎮(zhèn)晨炊漆橋道中紀(jì)行》)
      、"未送太倉新玉粒,敢先云子滑流匙"(《至后入城道中雜興》)以及《憫農(nóng)》
      、《憫旱》
      、《農(nóng)家嘆》、《秋雨嘆》等都從不同角度對農(nóng)民的遭遇深表同情

      楊萬里詩歌在藝術(shù)風(fēng)格和表現(xiàn)手法方面都比較有特色
      。他的詩初學(xué)江西詩派,《江湖集》自序說:"予少作有詩千余篇
      ,至紹興壬午年七月皆焚之
      ,大概江西體也。"他的第二部詩集《荊溪集》自序中說他初學(xué)江西
      ,又學(xué)陳師道的五律
      、王安石的七絕,后來還學(xué)過晚唐詩
      ,直到51歲時,才"忽若有悟"
      。跳出步人后塵的路子,自辟蹊徑,面向大自然尋找詩意:"步后園
      、登古城
      ,采擷杞菊,攀翻花竹
      ,萬象畢來
      ,獻予詩材。蓋麾之不去
      ,前者未讎
      ,而后者已迫。"他在《跋徐恭仲省□近詩》中寫道:"傳派傳宗我替羞
      ,作家各自一風(fēng)流
      。黃陳籬下休安腳
      ,陶謝行前更出頭。"由師法前人到自筑詩壇
      ,由在書本中尋詩到從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寫詩的材料
      ,使楊萬里的詩終于擺脫了江西詩派脫離生活、摹擬古人
      ,只在字句韻律上著意鍛造的風(fēng)氣
      ,形成了獨具特色、對后世影響頗大的"誠齋體"

      誠齋體的形成
      ,與楊萬里所提倡的"活法"有關(guān)。"活法"原是《江西詩社宗派圖》的作者呂本中提出的
      ,意在"能出于規(guī)矩之外,變化不測,而亦不背于規(guī)矩也"(《夏均父集序》)
      。楊萬里的"活法"也包含這個意思,但立足點則是師法自然
      。他的詩友張□說:"造化精神無盡期
      ,跳騰踔厲即時追。目前言句知多少
      ,罕有先生活法詩
      。"(《攜楊秘監(jiān)詩一編登舟因成二絕》)跳騰踔厲,追攝造化
      ,善于捕捉稍縱即逝
      、轉(zhuǎn)瞬即改的自然情趣,并用生動
      、活潑而又富有變化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
      ,這就是楊萬里的"活法"。
      與此相應(yīng)
      ,誠齋體的突出特點就是善于巧妙地攝取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動態(tài)
      。如《曉行望云山》:"霽天欲曉未明間,滿目奇峰總可觀。卻有一峰突然長,方知不動是真山
      。"《過寶應(yīng)縣新開湖》:"天上云煙壓水來,湖中波浪打云回
      。中間不是平林樹,水色天容拆不開
      。"都寫得新穎
      、活潑,很有情趣
      。不僅如此
      ,作者還通過景物的"活"來表現(xiàn)意趣的"活"。如《過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攔
      。"這類詩大都想象豐富、奇特,景物活,意趣活
      ,表現(xiàn)手法也同樣活
      ,一筆一轉(zhuǎn),一轉(zhuǎn)一境
      ,令人目不暇接

      誠齋體的另一特點是幽默詼諧。大自然的一切
      ,大而日月山川
      ,小而蜂蝶花木,無不收拾入詩,并且涉筆便有諧趣
      ,以至姜夔有"處處山川怕見君"的戲語
      。《嘲蜂》
      、《嘲蜻蜓》
      、《嘲稚子》、《嘲星月》
      、《戲筆》等
      ,都富有幽默感。有些詩
      ,還能于詼諧中寓諷刺之意和激憤之情
      ,如《下橫山灘頭望金華山》:"篙師只管信船流,不作前灘水石謀
      。卻被驚湍旋三轉(zhuǎn)
      ,倒將船尾作船頭。"至于《嘲淮風(fēng)》:"不去掃清天北霧
      ,只來卷起浪頭山
      !"《觀蟻》:"微軀所饌能多少?一獵歸來滿后車
      !"嘲諷之意
      ,更灼然可見。
      語言平易淺近,自然活潑,適當(dāng)選擇
      、熔煉俗諺口語入詩
      ,這是"誠齋體"的又一特點。這比起江西派的搜僻典
      、用生詞
      、押險韻、造拗句
      ,顯然是一種大膽的解放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吨裰Ω栊颉贩Q隱括纖夫舟人"吟謳嘯謔"而為歌,可見他對民歌的語言形式也有所吸收
      。如《檄風(fēng)伯》中寫與風(fēng)神相戲:"風(fēng)伯勸爾一杯酒
      ,何須惡劇驚詩叟!端能為我霽威否?岸柳掉頭荻搖手
      !"很能體現(xiàn)誠齋體的各項特點

      楊萬里在當(dāng)時與陸游、范成大等齊名
      ,在南宋詩壇聲譽甚高,并且得到北方金代一些詩人的推許(劉祁《歸潛志》卷八)
      。但楊萬里詩歌在內(nèi)容上比陸、范要遜色一些:其關(guān)心國事的作品遠不及陸游的沉痛,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也趕不上范成大的深刻
      ,數(shù)量上也少得多
      。采用"活法"無微不至地"斧藻江山,追逐風(fēng)月"
      ,這是楊萬里的主要成就所在
      。"誠齋體"在造意、選材和風(fēng)格上雖有獨創(chuàng)性,但由于題材的瑣屑細小,以致境界不甚開闊
      ,加之他有時過分追求趣味性
      、"信手"、"走筆"
      ,致使一些詩作缺乏必要的藝術(shù)概括
      ,草率成章;語言有時也不經(jīng)選擇
      ,隨便運用
      ,以致后人有"佻巧"、"油滑"之譏
      。他的七言絕句對南宋中后期的江湖派詩人及清代的郭□等人影響較大

      楊萬里的詩歌理論,主要見于《誠齋詩話》及一些序文中
      。他強調(diào)詩歌的社會作用,稱詩是"矯天下之具"(《詩論》)
      ,并認為詩歌應(yīng)該是有為而作,起到某種揚善諷惡的作用
      ,不能無病呻吟
      。在表現(xiàn)方法上,他重視委婉含蓄,尚"意"重"味"
      。他所說的詩"味",既繼承了司空圖"韻味"說的特點
      ,但又受到江西詩派詩論的一些影響,求"味"而不離"形"
      、"法"
      。當(dāng)然
      ,楊萬里講的"法"主要是"活法",他崇尚獨創(chuàng)
      ,反對死守規(guī)則的"舍風(fēng)味而論形似"的模擬之風(fēng)
      。因此,楊萬里與江西詩派諸人不同
      ,他大力提倡晚唐詩風(fēng)
      ,追求 "晚唐異味"。在評論前人時,他也能脫離時人偏見,既推崇杜甫
      、黃庭堅
      ,也稱贊李白、蘇軾
      。其《江西宗派詩序》云:"今夫四家者流
      ,以蘇似李,黃似杜
      。蘇李之詩
      ,子列子之御風(fēng)也
      。杜
      、黃之詩,靈均之乘桂舟駕玉車也
      。無待者神于詩者歟
      ?有待而未嘗有待者,圣于詩者歟
      ?"比喻佳妙
      ,常為后人引用?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墩\齋詩話》不專論詩
      ,也有一些文論。
      詞與辭賦 《歷代詩余·詞話》引《續(xù)清言》語
      ,稱楊萬里"不特詩有別才
      ,即詞亦有奇致"。其詞作今存15首
      。其中如〔昭君怨〕《賦松上鷗》:"偶聽松梢撲鹿
      ,知是沙鷗來宿。稚子莫喧嘩
      ,恐驚他
      !俄頃忽然飛去,飛去不知何處
      。'我已乞歸休'
      ,報沙鷗
      。"詞風(fēng)活潑清新,饒有趣味
      ,和他的詩風(fēng)很相似

      楊萬里的辭賦也比較有特色。如《浯溪賦》以剝蘚讀元結(jié)的《中興頌》碑為引子
      ,借唐玄宗
      、肅宗父子的往事諷諭時事,對宋徽宗
      、高宗父子進行了批評
      ,時人爭相傳誦,與范成大《館娃宮賦》齊名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逗!踬x》寫宋軍以?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醮笃平鸨诓墒壍膽?zhàn)役
      ,也具有現(xiàn)實意義。這類賦和歐陽修
      、蘇軾的作品一樣
      ,擺脫了漢賦板重的句法和齊梁駢儷風(fēng)氣,以散勢行韻文
      ,韻腳多在虛詞之前
      ,讀起來一氣貫串,流利自然

      楊萬里還精于《易》學(xué)
      ,有《誠齋易傳》20卷。他解釋《易》的觀點與程頤相近
      。因愛引用歷史事件來證實《易》經(jīng)
      ,曾為后世經(jīng)學(xué)家非議。但紀(jì)昀等人仍認為《誠齋易傳》有"不可磨滅"處(《四庫全書總目》)

      所著《誠齋集》 133卷(包括《江湖集》
      、《荊溪集》等10種詩集及其他各體文章),有《四部叢刊》影印宋鈔本
      。又有《楊文節(jié)公詩集》42卷
      ,清乾隆年間楊云采據(jù)明本校刻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墩\齋易傳》20卷,以曝書亭影宋本為佳?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墩\齋詩話》1卷
      ,有《歷代詩話續(xù)編》本。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1408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爭議

      相關(guān)文章
      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背后有何原因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onerror="nofind(this)" >
      !.png" alt="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onerror="nofind(this)" >
      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秦始皇屬意扶蘇,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獯?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秦朝的滅亡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年羹堯犯了雍正哪些禁忌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
      。年羹堯(1679-1726)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間之人
      ,進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