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經典閱讀教學可以休矣!
文 | 張聰
萊辛在《拉奧孔》的序言里說:面對一篇文本
近來,某教育公號的一篇推文——《如果賈寶玉患上了新冠肺炎
,最容易被他傳染的人是誰呢?答案出來了!聽聽出題人怎么說》——引起了身邊許多老師的關注最近
這是怎樣的一道“很多學生和教師同行拍手稱贊”的創(chuàng)意題呢
閱讀過《紅樓夢》的人會發(fā)現(xiàn),《紅樓夢》中的貴族們喜歡吃野味
《紅樓夢》有將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描述眾多人物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其中有關飲食活動的內容散見于各章各回
,林林總總1. 假如賈寶玉參加某次家宴
,吃了野味,患上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傳染了五個人,有可能被傳染的五個人會是誰?請按傳染的先后順序列出這五個人,并說明理由。2.為了阻擊這場疫情
,賈府成立了應對新型冠狀病毒五人領導小組,組長會是誰?成員哪些?采取了什么應對措施?(《紅樓夢》中有多處應對傳染病措施的描寫,同學們寫的措施要以《紅樓夢》中的這些描寫為依據(jù))據(jù)說
,后來因大家感到“意猶未盡”,在“千呼萬喚之中”,這位出題人又推出了“更新版”,把“學校停課”也納入其中……抱歉,不再復制粘貼了,因為這樣的題目(如果它們也算是一種“題目”的話)我們隨時可以信手拈來,譬如——《西游記》里的哪種法寶對于抗擊新冠疫情最為有效
?《水滸傳》中的西門大官人會怎樣利用新冠疫情推銷他生藥鋪中的藥材
?“赤壁之役,值有疾病
,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不過是我們實在不愿把這樣所謂的“題目”放到學生的面前。因為我們自己確曾懷著敬仰之情一次又一次認真地閱讀過這些經典名著
,嚴肅地思考過它向我們提出的問題;因為在我們精神成長的過程中,確曾一次又一次被這些經典名著所感染、所打動、所喚醒,我們深知印在紙頁上的無聲的鉛字對于一個人有限的一生可以產生怎樣深刻的影響;這些經典名著中的鮮活生動的人物曾那樣真切地蒞臨于我們的世界,我確曾一次又一次地與他們同其歡笑,同其悲傷,“人是一個謎”,正是他們向我揭示了破解這個謎團的道路。普魯斯特在回憶他少年時代閱讀貝戈特時的感受時說:“我突然感到,我的平庸的生活同真實的王國之間,并不像我過去所設想,隔著什么鴻溝,它們甚至在好幾個點上相互交叉,我有了信心,高興得象伏在久別重逢的父親的懷里似的伏在書上哭起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我并不是一個老古董
難道
馬塞爾·普魯斯特
這位出題人在題目后面的自述中說
薩特說:“閱讀,是(作者的)自由與(讀者的)自由的契約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公羊傳》里有句話: “柑馬而秣之”
把經典閱讀視作一個主體(讀者、學生)面對一個客體(文本)的認知活動
我們常說
“……我把一種以自由為根源和目的的感情叫做豪邁的感情。因此閱讀是豪情的一種運用
是的
讓·保羅·薩特
我常常向我的學生推薦蘇轍的《上樞密韓太尉書》——蘇轍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只有十八歲(文中提到的十九歲是虛歲)
轍生好為文
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游者
,不過其鄰里鄉(xiāng)黨之人;所見不過數(shù)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從我們的教室里能走出有這樣胸襟與格局的青年嗎
?我自己是缺少這樣的自信的。 因為我們(首先是我,不是別人)自己對于人生就缺少沉思,缺少態(tài)度,我們自己對人生就提不出問題——這就是最大的問題,這就是我們引領學生閱讀經典的最大障礙!我們可以試想,一個每天沉淪于日常事務之中的人,怎么能夠帶領學生去理解“To be,or not to be”這樣一個如此震撼人心的問題?一個生活在被熱鬧繁華的假象所充斥的世界里的人,怎么可能將“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悲劇意蘊傳遞給學生?如果我們自己都不能夠領悟存在所具有的超越意義,那么到底要乞靈于什么樣授課“技巧”才能讓學生明白“海的女兒”一次又一次舍棄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的原因?于是
,我們的在語文教學中的“創(chuàng)造性”就只能體現(xiàn)在教學手段創(chuàng)新上,而這種打著“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耍小聰明式的“創(chuàng)新”又往往具有一種娛樂化的傾向。名師(無論是體制內的還是體制外的)誕生于“舞臺”,“舞臺”永遠呼喚娛樂與新奇!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曾專門討論過新聞、教育等嚴肅的公共行業(yè)的娛樂化問題,書中所舉的例子——名校教授通過“一些常用的把戲”來吸引學生,比如“如果板書已經到了黑板邊緣如果說對于兒童
,這些娛樂化的教育還能具有某種積極意義的話,面對一個十幾歲的少年或者青年,我們還要通過這樣的手段去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還要通過問“大觀園里誰會先傳染上新冠肺炎”這樣的荒誕問題去讓他產生閱讀《紅樓夢》的動力——那么,我們的整個教育不是太失敗了嗎?《娛樂至死》的最后一章是“赫胥黎的警告”——與《1984》的作者奧威爾不同
,赫胥黎擔心的不是書籍被禁止閱讀,而是沒有人再愿意讀書,或者只是抱著笑一笑的態(tài)度去閱讀;人們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變得被動和自私,真理被淹沒在無聊煩瑣的世事中;再也沒有嚴肅的問題值得討論了,“文化”成為人們對于娛樂與新奇的無盡欲望的追求。 簡而言之,奧威爾擔心我們憎恨的東西會毀掉我們,而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將毀于我們熱衷的東西?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作者簡介
張聰
,小學老師文章原創(chuàng)|版權所有|轉發(fā)請注出處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1428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下一篇:
飛樂音響公司發(fā)行中國第一批股票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onerror="nofind(this)" >
!.png" alt="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