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做了一件事,為了避免九子奪嫡再次重演
對雍正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
,小編帶來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在故宮還叫做"紫禁城"的時候
,這里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是離皇帝最近的,封建社會里皇權(quán)氣息最重的地方了
,可不是什么人想進就能進的。宮門口是常年把守的侍衛(wèi)
,進出人員都要受到嚴格的排查
。在宮里面,有重重規(guī)矩何講究
。什么身份的人就得做什么身份的事
,稍有不慎
,那就是人頭落地的下場。
,為了避免九子奪嫡再次重演.png" />
每個人都像是在刀尖上行走
,在鋼絲繩上獨舞,但是越是危險的地方越是有著更多的機會
。這里
,也是王朝中最容易出人頭地的地方。貴人的一句賞識
,皇帝的一個帶著肯定的眼神
。就是條小狗子,那也照樣能飛黃騰達
。
危險與機會并存
。這樣的地方埋葬了有的人的青春、希望
、甚至是生命
。但是卻給了有的人飛黃騰達的機會、一種新的生活
。相伴而生的
,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和秘密。
在這些秘密當中
,有個秘密就藏在一塊匾額的后面
。
什么是匾額,書面解釋稱
,匾額又叫做牌匾
,一般為長方形,上面書寫大字
。廣泛地應(yīng)用于宮殿
、園林、寺廟等建筑當中
,并且處于顯赫位置
。內(nèi)容豐富、樣式多樣
、書法雕刻精美
,作為古典建筑當中的點睛之筆,被稱為"建筑之眼"
。
在故宮里
,這樣的匾額有太多塊了。但是在這其中
,有一塊匾額
,只要是轉(zhuǎn)過故宮的估計都見過
。故宮內(nèi)廷的第一座大宮殿——乾清宮,這也是皇帝在紫禁城中居住和處理日常政事的地方
,站在乾清宮前抬頭向里面看
,就能看到里面正中間高高的懸掛著一塊巨大的匾額。上面四個大字——"正大光明"
。
"正大光明"這四個字是啥意思?
朱熹的《朱文公集》里有這么一句話:"至若范公心
,則其正大光明,固無宿怨
,而倦倦之意
,實在國家",就是說你得是心胸坦白
,沒藏著掖著
,行事也得是有正派風范。這匾額上的四個大字
,出自順治皇帝之手
。估計是為了勸告后人們要行得端,做得正
。
但誰能想到
,就是這"正大光明"的匾額的背后,就端端地盛放著清朝皇帝的秘密
,這也真的是諷刺的要命了
。
這個秘密究竟是什么呢?
這還得從那場著名的九子奪嫡之爭開始講起。大清王朝因為靠推薦制度選皇帝的辦法
,讓前面幾位統(tǒng)治者在繼承皇位的時候
,基本上都得經(jīng)歷了一場腥風血雨才能夠登上皇位。直到了康熙這一代
,對于這套制度感到不滿
,父親的教訓告訴他,這制度明顯有不合理之處
,這皇權(quán)交接的時候你掐我一下,我搗你一拳的
。這國家不得亂套了
,不行不行,得改
。
被儒家教育進行徹頭徹尾"洗腦"的康熙皇帝最終決定
,按照漢人的嫡長子繼承制度來辦?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滴跏哪?1675年)
,還是剛滿周歲的小寶寶二阿哥胤礽(嫡長子承祜兩歲早殤)冊立為皇太子
,成為法律認可的接班人。
康熙以為
,靠著這樣的舉措
,就能夠避免當年悲劇的發(fā)生,但是沒想到
,悲劇還是再一次重演
。在皇太子成長的過程當中,很快就經(jīng)歷了人生的起起落落落落落
。在經(jīng)歷了兩立兩廢之后
,再也沒有能夠從被放出來,一直被圈禁到死
。
隨著太子的終身圈禁
,一場年度大戲也就隨之展開。各方人物勢力紛紛登臺亮相
,雖然手段各不相同
,但是最終都是奔著皇位的這個終極目標去的。路漫漫其修遠兮
,再加上這條皇位爭奪的道路本來就艱辛難走
,所以有的人的犧牲就是在所難免的了。
首先被踢出局的就是庶長子
,大阿哥——胤禔
。你說說,本來就不招皇帝待見
,他還眼巴巴的往上湊
。兩立兩廢,康熙本來就舍不得這個皇太子
,他還高舉"打倒太子爺"的旗幟
,生怕康熙看不見。這康熙能不氣嗎?
看著是自己親兒子的份上
,忍了一次又一次
,還真有這不知好歹的,忍無可忍
,那就無需再忍
。下旨對大阿哥嚴加看管,自此
,大阿哥算是可以正式和皇位說拜拜了
。
前面有人倒下,后面緊接著就有人站起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滴踹@么多的阿哥
,有不少都陸陸續(xù)續(xù)的加入到這場大戲當中,擼起袖子就扮上了
。這大戲演著演著
,就剩下四阿哥、八阿哥
、十四阿哥這幾位了
。眼看勝利就在眼前了,可是評委裁判還是遲遲不發(fā)話
。
再后來
,就是一道皇帝遺詔,立四阿哥胤禛為皇帝
。也就是大清朝的雍正帝了
。不管關(guān)于這道詔書有再多的疑問和懷疑,反正最后的結(jié)果就是人家胤禛登上了皇位
,成為了大清朝的皇帝
。九子奪嫡這場大戲,也就至此了結(jié)
。
雍正皇帝成功上位之后
,也開始和父親一樣,針對皇位繼承問題陷入到了深深的思考當中去
。
"to be
,or not to be",這個帶有哲學性的問題深深地困惑住了這位新上任的皇帝
。
怎么辦?這個皇位就像是一個潘多拉魔盒
,吸引著無數(shù)人前仆后繼拼著死命的往上湊。非得爭得個你死我活
,才肯罷休
。
每每想到這兒,雍正就忍不住的打起冷顫
,回想起自己那段小心翼翼
、忍辱負重的生活。不行
,這個問題一定要得到有效的解決
,要不然再這樣下去,大清王朝的根基非得被這一代一次的"大戲"給耗盡了不成
。思來想去
,既然這個潘多拉魔盒在眼皮子底下晃來晃去的勾引人,那我就把你藏起來
,看不見了
,是不是就能消停了?
怎么個藏法,秘密建儲制啊
。自己悄咪咪地立個皇太子
,誰都不讓知道。然后一式兩份
,一份放到自己跟前
,拿個小盒子給密封起來保管好。另一份
,就放到乾清宮的那個"正大光明"匾額后面
。
誰都不知道太子是誰,就給了所有的這些有心皇帝之位的阿哥們以希望
,這就使得他們時刻不能松懈
,不能有絲毫的放松,還得表現(xiàn)出一副十分努力的形象給皇帝看
。時間一長
,這些阿哥們就自覺或者不自覺的拿著皇帝的標準來時時刻刻要求自己。這也就避免阿哥們相互之間樹立明確的競爭目標
,也就不會輕易的為了皇位結(jié)成一個一個的小團體
。
畢竟對他們來說,機會人人均等嘛!等到皇帝不行了
,兩份密詔拿出來一看
,下個皇帝誰當一目了然。就算是有不服氣的
,但是木已成舟了
,板上釘釘?shù)氖拢僮鍪裁匆捕紱]有用了
。
打定了注意
,雍正就著手準備。在雍正元年的八月十七
,在西暖閣面見大臣的時候
,把自己想法說了一通,然后就按照這個辦法實施了起來
。
終于
,皇位的接力棒在這一次實現(xiàn)了和平交接。雍正身后的皇帝
,也是因循了秘密立儲的這個辦法
。在乾隆成為皇帝之后
,也進行了秘密立儲,但是乾隆實際上一共進行了兩次的秘密立儲
。
在乾隆元年(1736)年的七月
,就立自己的二皇子為未來的儲君,并將這份詔書也藏在了"正大光明"的匾額后面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上В@位小皇子沒能成功的等到摘匾的這一天
,乾隆三年的十月就因為寒疾而夭折
。作為嫡長子,乾隆可以說是十分疼愛這個孩子
,在得知皇子去世的消息時
,悲痛不已。追封他為皇太子
,賜謚號"端慧"
。
人死不能復生,活著的人就是再悲痛
,也還是得往前看
,更何況是作為一國之主的乾隆。取出早前放在匾額后面的密詔
,又秘密改立皇十五子
,也就是后來的嘉慶帝。
就這樣
,皇宮里那塊正大光明的匾額后面放著的那份密詔
,成為了所有人都知道的存在。但是沒有人有這個膽量
,敢在皇帝還在位的時候
,就把這匾額后面的密詔拿出來,看看皇帝到底中意哪一位皇子
,選了誰當了皇帝
。
大家只能在看到匾額的時候,暗戳戳地想想
,"正大光明"的那塊匾額后面
,到底安放著哪位幸運皇子的名字?
至于為什么要選"正大光明"這塊匾額,有人說是因為這是整個皇宮當中室內(nèi)最高的地方了
,相對來說安全些
。不管這理由是否真實。但是"正大光明"跟一個秘密之間
,讀起來倒是有點譏諷的味道
。細細把玩
,這雍正皇帝當初"選址"于此的時候,會不會就帶著幾分自嘲!
挖掘《雍正王朝》人物性格 ,從冷面王到繼承大統(tǒng),他是如何成功
?
《雍正王朝》作為一部經(jīng)典歷史題材的電視劇
,帶給我們很多關(guān)于清朝的人物故事!雖然說這跟歷史還是有一定的差異
,但是它卻能夠展現(xiàn)出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
!所以,一直被人們贊不絕口
,堪稱為電視劇中的經(jīng)典之作
!
歷史上對于雍正皇帝那是眾說紛紜,對于他登上皇位都有很廣泛的說法
,最主要的說法就是說當時康熙傳位詔書上寫有傳位十四阿哥改為傳位于四阿哥的說法
!不過經(jīng)歷史學家確認詔書是無法更改的,不得不說雍正皇帝是整個大清王朝最為刻苦的君王
,康乾盛世的大好局面也是因為雍正的治國之道符合當時封建社會的發(fā)展狀況
,所以雍正皇帝非常指的我們敬重!
電視劇《雍正王朝》講述就是從九子奪嫡到雍正繼位之后的勵精圖治
!從劇情一開始雍正跟隨太子到為自己謀劃奪嫡之路
,這期間人物性格的復雜變化,到最終為了大清的安危把那些曾經(jīng)跟他最對的兄弟們一個一個的都鏟除
,可以說他的思維是比康熙要深思熟慮
,想的長遠,更加比康熙心狠
。
自古至今
,帝王之術(shù)都是當臣子私下里用心揣摩的。伴君如伴虎
,一不留神小命就沒有了
!雍正很慶幸自己的老爹是一個明君,不是那么糊涂
,否則他要想當上這個皇帝也難
!來看看四阿哥胤禛當皇帝之前都有哪些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當皇帝的最忌諱結(jié)黨營私
,徇私舞弊
,功高蓋主這三種人
,尤其是作為王子跟諸位大臣走的近乎,打的火熱
,這其實根本就是變相的結(jié)黨
,八阿哥被稱作八賢王,就是因為他為人和善對于各位朝堂之上有困難的大臣們多加幫助
,留下了一個很好的印象
,故此大家都叫他八賢王!而四阿哥呢
?四阿哥胤禛則是截然相反的一面
,為人特別正值,一臉嚴肅的表情讓人看到就感覺害怕
!凡是做什么事情都不講情面
,十分認真!所以他被稱作冷面王
!
這就是四阿哥比較優(yōu)勢的一面了額
,其實作為皇帝是非常孤獨的,因為他沒有朋友
,也沒人敢跟他交朋友
,這樣皇帝做起事來才能做到公平公正,從這一點角度來看
,四阿哥更像康熙
,更懂得知道收斂!
四阿哥胤禛城府頗深
,不顯山不露水的就將九子奪嫡的局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他最大的政敵就是八阿哥胤禩,而八阿哥比較張揚個性
,或許由于自己母親身份在皇宮比較低微
,所以他一直都在康熙面前表現(xiàn)的出類拔萃,一直緊逼太子的地位
!四阿哥比較沉穩(wěn)低調(diào)
,而八阿哥比較高調(diào)大方!這就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性格
,而作為康熙則是更看好胤禛這樣子的性格
,對于八阿哥過于突出的表現(xiàn),實在讓康熙不敢恭維
!
再來看看各自陣營的隊友們
,四阿哥胤禛身邊有老謀深算的鄔思道,此人深知帝王之術(shù)
,對于康熙了如指掌
。戎馬生涯
,行俠仗義的十三阿哥胤祥。行事雷厲風行從不做作的年羹堯
!在一個就是大字不識一個
,為人幽默風趣的李衛(wèi)!看似這幾個人比較單薄
,但不得不說這幾個人都是他的智囊
!鄔思道就是一盞明燈,時刻在為他指明方向
!十三阿哥憑借個人的人格魅力
,在軍隊中完全可以一呼百應(yīng),這就是他的實力
,能夠控制得住整個京城的兵馬!年羹堯
,文武雙全
,放在外面鍛煉能力,最終也是成功牽制得住十四阿哥
!李衛(wèi)更不用說了
,就是雍正放出去的眼睛,在百姓中體察民情
,考察各個地區(qū)的寂靜情況
!這才是成大事者應(yīng)該具備的條件!
八阿哥身邊的隊友有很多
,包括他下放江南的所有門生故吏
,在京城還有九阿哥,十阿哥
,十四阿哥為他擂鼓助威
,他更多的是擅長對百官的放任之道,對金錢的取財之道
!而對于知人善用這方面
,對于掌握帝王心術(shù)這方面都十分欠缺!沒有一個真正的智囊為他解惑
。就有一個佟國維深知帝心
,但是確是一直在坑他,佟國維更多的做法是在保全佟氏一族的命運
!而八阿哥跟十四阿哥之間的矛盾也是他的一個弊端
!
最后也就是應(yīng)變能力了,在最終康熙臨終前
,明明八阿哥已經(jīng)控制住了西山豐臺大營的所有官兵
,可是這個兵權(quán)竟然讓十三阿哥一個人憑借幾句肺腑之言就輕易得到
,這點致命的疏忽或許就是他猶豫再三之后的結(jié)果!畢竟當時康熙病危
,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情
,老八明知道康熙不可能把皇位給自己,那么就得做好第二手準備
,光憑借一個成文運就能控制得了整個豐臺大營么
?他太自信了,平時只是顧著結(jié)交朝堂之臣
,卻對京城內(nèi)的官兵置之不理
,這一點就是嚴重的欠考慮!
而看四阿哥的表現(xiàn)
,一得到康熙把皇位給他的消息后
,立馬找到最信任的人張五哥,讓張五哥拿著金牌令箭去府上找鄔思道
,鄔思道在雍親王府中統(tǒng)籌一切
,不得不說張五哥這個人很關(guān)鍵,他也算是雍正的一個最佳第六人
!一切統(tǒng)籌順順當當
,剩下就看老天爺了!四阿哥明白所有的一切
,而八阿哥一直在那猶豫
,他憑借的就是相信自己能夠掌控一切,就是這份自信也讓他從此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
從電視劇《雍正王朝》中不難看出
,康熙最終選擇四阿哥胤禛是非常正確的事,無可厚非
,論能力
,論出身,論做人
,胤禛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切已經(jīng)超越了康熙
!康熙走后留下了一個很大很大的爛攤子,國庫虧空
,官吏營私舞弊
,大清朝將要陷入萬劫不復之地,雍正雖然僅僅做了十幾年皇帝
,但是他的政績十分突出
,大清國已經(jīng)變得民富國強,為乾隆留下了夯實的基礎(chǔ)!也為乾隆掃平了一切障礙
!康熙對他的兒子們還是比較善良的
,最多也不過是圈禁,而雍正為了避免發(fā)生九子奪嫡的事件
,活生生把威脅到乾隆登基的最大政敵三阿哥愛新覺羅弘時給殺死了
!自古帝王最無情,自古帝王心最狠
!所以說一個英明的帝王
,他是孤獨的,他身邊沒有朋友
,只有臣子
,臣民,也就注定了他的悲慘人生
!
康熙 ,為何不把雍正扶上位當太上皇,避免九王奪嫡的發(fā)生
?
按照中原王朝嫡長子繼承制
,康熙把兩歲的胤礽立為太子
,在胤礽當太子期間
,康熙的其他皇子基本沒有爭儲君的想法,個別皇子即使有想法也不敢有所行動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滴鯊U太子后,才出現(xiàn)了?九子奪嫡?
。
如果胤礽不被廢
,康熙老了,把皇位傳給胤礽
,自己當太上皇
,沒有問題。胤礽當太子合理合法
,接班當皇帝合理合法
,胤礽當了皇帝,皇位已有所屬
,誰再想爭
,就是篡位,是要掉腦袋
。胤礽接班
,皇位可以平穩(wěn)過渡
。
可是康熙覺得自己年齡還不算老,身體還行
,皇帝還沒當夠
,不想過早交出權(quán)力,太子強爭
,所以他就廢了太子
。
只有胤礽是正統(tǒng)的,立太子按祖宗規(guī)矩辦事
,康熙可以推脫責任
,除了太子胤礽,康熙立誰都受爭議
。比如說立了胤禛
,就會有人提出異議,他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長子
,憑什么立他
?你可以說他能力強,可是能力這東西很難丈量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你說四阿哥胤禛能力強
,別的阿哥覺得自己不比他差
。所以,奪嫡因素還在
。
康熙廢太子后
,出現(xiàn)了九子奪嫡,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繼續(xù)下去
,康熙又復立太子
。太子不思悔改,康熙覺得太子真的不是合格繼承人
,于是又廢了太子
。這期間康熙心中并沒有合適的繼承人。
康熙五十七年
,康熙身體不好
,那時他心中也許已經(jīng)有了繼承人,也許就是四阿哥胤禛
,但他沒有公布于眾
,他決心默定繼承人。這是他深思熟慮的結(jié)果。
康熙要立胤禛為繼承人就得罪了其他皇子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滴跆崆鞍鸦饰唤o了胤禛,自己當太上皇
,其他皇子就會把怨氣撒在康熙身上
。雍正對反對自己的兄弟毫不留情,康熙仁慈
,他不會像雍正那樣把自己的兒子往死里整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皇子們私下里做些對康熙不利的事兒
,康熙要防備他們,就會更加焦頭爛額
。
再者
,雍正當了皇帝,怎樣對待康熙這個太上皇也不確定
。
所以
,康熙不當太上皇,實際上是一種自我保護
。
弘時作為雍正最年長的兒子,又深得雍正器重,最后為何落得抑郁而終的下場 ?
雍正是重視弘時
,但是他更重視弘歷
,
弘時一看雍正疼愛弘歷比疼自己多 ,心生怨氣,久而久之因郁生疾
,最終病故
。
弘時是雍正寵妃李氏所生,本來李氏為雍正生了一女三子 ,可惜的是除弘時以外其他子嗣皆早夭
,所以雍正甚是疼愛弘時這個孩子,弘時本身機敏可愛
,聰慧過人
。弘時成家以后,按照老規(guī)矩他應(yīng)該搬出去住,但是雍正不忍心讓弘時離開自己
,命弘時住于宮中
,常伴其左右,雍正也是有意培養(yǎng)弘時處理政務(wù)的能力
,每每朝中要事都讓弘時參與其中
。
雍正雖然疼愛弘時,但是從能力的角度講
,他覺得弘歷更適合成為大清之主
,雍正為了防止康熙晚年九子奪嫡事件再次發(fā)生,所以決定私下立儲
。
弘時自覺備受雍正疼愛和重用,而且根據(jù)年齡來看,弘時年長于弘歷,所以他猜測自己肯定是大清未來的皇帝,滿朝文武也是這么想的,私底下都開始紛紛依附弘時。
直到后來
,康熙的祭拜大典先后兩次,雍正都讓弘歷去
,而弘時只能眼巴巴的看著
,此刻的他才恍然大悟,
原來他的皇阿瑪一心一意只想讓弘歷當皇帝,而自己只能做弘歷身邊的輔臣。這讓他心灰意冷,有時候弘時竟然背著自己老爹,幫著他八皇叔胤禩說話,久而久之雍正不耐煩了,干脆下令讓弘時做胤禩的兒子。
此令一出
,弘時徹底蔫兒了,他沒想到就因為自己說了幾句話
,作為父親的雍正竟然如此震怒
,
此后弘時變得郁郁寡歡,久而久之弘時也在郁郁寡歡的日子里,了結(jié)了自己的生命
,享年二十三歲。
揭秘:雍正為促使弘歷順利接班,到底有沒有殺死自己的
在幾個關(guān)于雍正的歷史劇當中
,都對雍正為讓皇四子弘歷能夠接班順利,也讓了不讓弘歷繼位之后施政艱難
,便將自己的第三個兒子弘時
,也就是弘歷的三哥賜死。特別是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有非常詳細的敘述
。那么
,在真實的歷史當中,雍正這個有著“冷酷帝王”之稱的皇帝
,到底有沒有下旨殺死自己的兒子弘時呢
?
雍正繼位不久,就想先立儲
,畢竟他極為時
,年紀已經(jīng)不小了。而當時
,適宜立為皇儲的有三個
,那就是皇三子弘時、皇四子弘歷以及皇五子弘晝
。其中
,弘時是其中最大的,以古人“立長不立賢”的傳統(tǒng)
,可以說弘時是接班的可能性最大的
。但弘歷的表現(xiàn)明顯要超出哥哥弘時與弟弟弘晝一大截。
而為了避免康熙朝的“九子奪嫡”悲劇再次上演
,苦思冥想之下
,雍正就想出了秘密立儲制度,把繼承人的名字寫好之后封于匣內(nèi)
,置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的后面
。并把這一制度確立了下來,可以說這個制度的建立避免了皇子間殘酷的爭斗
,在一定程度上穩(wěn)定了朝局
。
但皇四子弘歷在時間的推移之下,表現(xiàn)也更好
。很多人都認為
,弘歷在將來會成為皇位繼承人
。這時
,哥哥弘時就坐不住了,就說了一些不該說的話
,最讓雍正聽著不舒服的就是他八叔當年那么優(yōu)秀
,但最終還是他的父皇繼承了皇位
。也就是說,弘歷再優(yōu)秀
,也應(yīng)當把皇位傳給他
。但這可是犯了雍正的忌諱了,畢竟當年他的八叔也就是廉親王胤禩與他的父親一直都是爭奪皇位的死對頭
,以至于后來被雍正圈禁至死
。而弘時卻反復提及,甚至還私下議論
,這就觸怒了雍正的底線
,就以“放縱不謹”的罪名把弘時的宗籍削去了,也就失去了繼承皇位的資格
。
唐邦治曾任清史館協(xié)修
,他寫了《清皇室四譜》,記載有:“皇三子弘時……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刻
,以年少放縱
,行事不謹,削宗籍死
,年二十四
。”從他的觀點看
,殺死弘時的真兇就是其父雍正無疑
。但實際上,弘時被削去宗籍的時間是在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
,也就是1726年的2月18
,而他去世的時間是在1727年的8月才去世。顯然
,該書中把削籍與賜死混在了一起
,顯然是不對的。
從側(cè)面我們也可以進行思考
,那就是既然選定了弘歷這個能力突出的皇子作為皇位繼承人
,那可以采用的辦法就多了,一方面可以不斷提升弘歷的政治地位
,另一方面可以不斷對弘時進行打壓
,而完全用不著以殺死一個兒子的激烈手段來使另一個兒子能夠順利接班。
同時還有一點
,可以說是雍正沒有殺弘時的證據(jù)
,那就是弘時死后,其妻董鄂氏
、妾鐘氏都沒有收到皇帝的責罰
,而如果弘時是被賜死
,那么依據(jù)清代的規(guī)矩,這點是不可能的
,肯定會受到連坐的
。
說到這里,事實就很明確了
,那就是雍正并沒有殺死自己的兒子弘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