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fā)幾枝?
愿君多采擷
,此物最相思
。——王維《紅豆》
小學時老師教我們背這首唐詩的時候
,我曾經以為紅豆就是我們日常吃的紅色豆子。兒時的冰棍之中會有幾顆熟紅豆,在嘴里咀嚼,冰爽甜爛,是兒時夏天一個美好的回憶。孩童懵懂,吃著冰棍,何曾懂得相思?長大后,才知道唐詩中的紅豆是另外一種植物,這種紅豆在潮汕地區(qū)很少見,不過,在我家不遠的飛鳳山就有這樣一棵紅豆。從我家門口出發(fā),可以看見蜿蜒的引榕干渠
,清水汩汩,流入榕江此物最相思
。清代江蘇“吳派”經學大師惠士奇曾經手植紅豆一株在此,兩百多年來惹得后人追思綿綿。古老的紅豆樹,閑聽佛號鐘聲,慣看春花秋月,在結出許多紅豆籽后,最終捱不過五十多年前一場強臺風的摧折而夭亡,甚為惋惜。二十年前,當地村民用當年采集的紅豆進行培植,消失了三十多年的紅豆,終于又長出子紅豆樹,惠士奇所種的紅豆樹終于有了繼承。紅豆惹人相思
,說的是古代一位男子出征,其妻日夜思念,在高山的大樹下翹望相思是一條看不見的蟲子
提起惠士奇,那是清代江蘇吳縣的名流
當時的江蘇吳縣東郊的禪寺中種有紅豆樹
惠士奇受父親影響
惠士奇生有七子,次子惠棟繼承祖父惠周惕
“吳派”經學經過惠周惕開山創(chuàng)始
康熙五十年,惠士奇中進士
,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兩次擔任會試同考官。康熙五十九年惠士奇廉潔奉公,為人耿直
惠士奇應召進京,他雖則滿腹經綸
,但非官場圓融之輩,君臣見面之后,惠士奇未能遂雍正之意,被罰去負責修筑鎮(zhèn)江城,后又因資金不濟停工,被削籍歸里,甚為狼狽。惠士奇的仕途有這么一段不太如意的歷程
。細究惠士奇的此次起落,應該與其治學宗旨有關?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滿清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中國時下令編修《四庫全書》
,對當中不利于滿清的文獻記載被禁毀,連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遼金元的文字都要進行篡改。近代著名學者章太炎指出,單是乾隆年間被銷毀的中國古代書籍“將近三千余種,十六、七萬卷以上,種數幾與四庫現收書相埒”。歷史學家吳晗說過“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縱觀滿清統(tǒng)治中國兩百多年,幾代皇帝發(fā)起的一百幾十次文字獄,使?jié)h族知識分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tǒng)終極關懷,以及對人權、對人性的思考也都在中國大地上滅絕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惠士奇視學廣東時
惠士奇是何時來到粵東普寧縣的南巖古寺隱居的
,史籍沒有明確記載,歷來各種傳說紛紜。根據惠士奇的從政歷程,估計就是在被雍正罷官的這個時間段,他看破紅塵以及世情自來名山勝地,均為失意之士韜光養(yǎng)晦的藏身之所
民間傳說惠士奇隱居南巖古寺之后
惠士奇在南巖靜心深研經學,原本不愿重入宦海
這個故事有點離奇了
惠士奇重新回京之后四年就去世。據載:“乾隆元年
斯人已去,我在飛鳳山見到的紅豆樹是其手植之木繁衍而來
紅豆果成熟后
,莢果會爆開,狀如心形的堅實果子呈現眼前,紅得熱烈、硬得堅貞,如男女情愛相思之情。惠士奇逝世后
,當地人在南巖寺為他設立牌位供祀。逢春天紅豆結果時,便到飛鳳山采擷,奉獻在他的牌位前南巖古寺歷史悠久,曾經香火旺盛
再登飛鳳山
,南巖古寺已經香火頗旺。來去的善信燒香拜佛,悄立一旁細聽,下跪者不外求財求官,問及惠士奇,全都一臉愕然,沒人能知。紅豆樹還在,吳派經學早絕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1522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上海靜安古寺恢復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