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母親的情感,大部分都濃縮在詩詞中
母親節(jié)到了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首詩詩題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
母親的愛永遠是那么深沉呢,子女的孝心就像小草一樣微弱
《墨萱圖》
王冕
燦燦萱草花
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
慈母倚門情
甘旨日以疏
,音問日以阻。舉頭望云林,愧聽慧鳥語
。燦燦的萱草花
,生在北堂之下。南風吹著萱草,搖擺著是為了誰吐露著芬芳?慈祥的母親倚著門盼望著孩子,遠行的游子是那樣的苦啊!對雙親的奉養(yǎng)每天都在疏遠
《送母回鄉(xiāng)》
唐·李商隱
停車茫茫顧,困我成楚囚
感傷從中起
慈母方病重
車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愛無所報
這是李商隱的詩
對母親擔憂
《別老母》
清·黃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
,白發(fā)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
,此時有子不如無。在參加舉人鄉(xiāng)試時,黃景仁屢試不中
,無奈之下不得不離開老母親,到外地謀生。這首詩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直至現(xiàn)在也是歌頌母愛作品中的不朽之作。“此時有子不如無?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慈烏夜啼》
唐·白居易
慈烏失其母
,啞啞吐哀音。晝夜不飛去
,經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聞者為沾襟
。聲中如告訴
,未盡反哺心。百鳥豈無母
,爾獨哀怨深。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
。昔有吳起者
,母歿喪不臨。嗟哉斯徒輩
,其心不如禽。慈烏復慈烏,鳥中之曾參
。慈烏
慈烏失去了它的母親,每天半夜都哀哀啼哭
,聽到的人也忍不住淚濕衣襟,慈烏的啼哭聲仿佛在哀訴著自己未能及時盡到孝養(yǎng)之心。《歲暮到家》
清·蔣士銓
愛子心無盡
,歸家喜及辰。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
,呼兒問苦辛。低徊愧人子
,不敢嘆風塵。這首詩描寫了過年時游子回家的場景
,母親趕制棉衣,心疼兒子瘦了,連聲問兒苦不苦?兒子本就因為沒有盡到侍奉母親的責任,內心愧疚
,更不敢述說在外漂泊的艱難,白白地讓母親擔心。《西上辭母墳》
唐·陳去疾
高蓋山頭日影微
,黃昏獨立宿禽稀。林間滴酒空垂淚,不見丁寧囑早歸
。樹欲靜而風不止
,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詩人的母親去世了
,黃昏里詩人獨自站在母親的墳前,流著淚為母奠酒。母親已經去了,一個“空”字,點出了陰陽兩隔,再難相見的無奈。《燕詩示劉叟》
唐·白居易
梁上有雙燕
,翩翩雄與雌。銜泥兩椽間
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
青蟲不易捕
觜爪雖欲敝
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饑
辛勤三十日
喃喃教言語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
舉翅不回顧
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
。卻入空巢里
,啁啾終夜悲。燕燕爾勿悲
,爾當返自思。思爾為雛日
,高飛背母時。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這首寓言詩是借雙燕的遭遇
,諷勸那些不顧父母痛苦而獨自遠走高飛的人們。想要子女對自己盡孝
,自己就應先帶頭對父母盡孝,同樣,教育人者首先要教育自己。《十五》
宋·王安石
將母邗溝上
,留家白邗陰。月明聞杜宇
這是一首描寫母愛的古詩,大意是母親在月圓之夜聽到杜鵑的聲音
雖然南北相隔,但是仍然深深牽掛
《思母》
宋·與恭
霜隕蘆花淚濕衣
去年五月黃梅雨
這首詩描寫母親去世后,霜打蘆花
詩中流露的全是一片赤子之心
源自:唐詩宋詞元曲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1549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上一篇:
我國與卡塔爾建立外交關系
下一篇:
菲爾普斯打破男子100米蝶泳世界紀錄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png" alt="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