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文化|樓宇烈:中西文化的關(guān)鍵性差別

    人生百味 2024-01-01 19:40:32

    ?

    樓宇烈

    ,北京大學(xué)哲學(xué)系暨國學(xué)研究院教授
    、博導(dǎo)
    ,北京大學(xué)宗教研究所名譽院長,北京大學(xué)學(xué)術(shù)委員會委員。

    西方文化是理想主義的絕對觀念

    ,中國文化則是現(xiàn)實主義的中庸思想

    二戰(zhàn)期間,有一位美國的軍事學(xué)家到我國的駐美大使館訪問

    ,問武官在軍校里讀些什么書
    ,讀不讀《孫子兵法》。

    我們的武官說:《孫子兵法》確實是非常重要的經(jīng)典

    ,但是已經(jīng)不太適應(yīng)現(xiàn)代戰(zhàn)爭
    ,我們需要學(xué)習西方理論。

    誰知這位美國人說:你們把《孫子兵法》讀懂了

    ,我們這些著作都可以不讀。

    于是他分析了西方兵圣克勞塞維茨的《戰(zhàn)爭論》和《孫子兵法》的差異

    ,指出,克勞塞維茨的軍事思想是理想主義的絕對論
    ,是要把敵人徹底消滅掉
    ,而《孫子兵法》則是現(xiàn)實主義的中庸之道,在現(xiàn)實中可以有各種變通的方法
    ,可以“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我認為,這個對比不僅是軍事思想的對比

    ,也是整個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對比:西方文化是理想主義的絕對觀念,中國文化則是現(xiàn)實主義的中庸思想

    西方文化的傳統(tǒng)

    ,不論是哲學(xué)
    ,還是近代興起的實證科學(xué)
    ,都是面對千差萬別變動的現(xiàn)象世界
    ,追求背后的本質(zhì)或本原
    ,追求現(xiàn)實之外的永恒、普遍
    、統(tǒng)一的真理
    。這是一種二元分離乃至對立的取向,本質(zhì)與現(xiàn)象
    、本原與現(xiàn)實因為對立而無法統(tǒng)一

    在現(xiàn)實生活中

    ,這種取向會轉(zhuǎn)變成對標準的追求
    ,認為只有建立了一個可定義
    、普適化
    、可操作的標準
    ,才把握了事物的本質(zhì)
    。用標準來規(guī)范個體,常常會導(dǎo)致個體差異被抹平

    如果認為康德的純粹理性才是哲學(xué)并以此為標準來看,中國沒有嚴密的邏輯推理體系

    ,沒有脫離形而下的純理性思索
    ,所以,中國也就沒有哲學(xué)
    。但是,哲學(xué)并不就等于形而上學(xué)
    。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從不把現(xiàn)象與本質(zhì)
    、形而上與形而下割裂開

    《周易》講的是“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道”與“器”在名義上雖然可以分 開
    ,但在現(xiàn)實中是無法分開的
    。“道”不離“器”
    ,“器”不離“道”
    。這個特點也可以用宋明理學(xué)的范疇來說明

    宋明理學(xué)有豐富的邏輯分析,理學(xué)家在形而上層面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但“理”和“氣”同樣是不可分離的
    。朱熹就認為
    ,“理
    ,形而上者;氣
    ,形而下者”
    ,“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
    ,在作理論分析時必須區(qū)別“理”和“氣”
    ,但在現(xiàn)實世界中
    ,“理”和“氣”是融為一體的

    《論語》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子游說子夏的學(xué)生在灑掃

    、應(yīng)對、進退等日常舉止上是可以的
    ,但這些都是枝節(jié),根本的道理卻沒有傳授
    。子夏聽說了以后,大不以為然:不從人倫日用入手
    ,怎么能認識天道性命呢?

    理學(xué)家對子夏的話非常推崇

    ,認為“圣人之道
    ,更無精粗,從灑掃應(yīng)對與精義入神
    ,貫通只一理”
    ,又說“凡物有本末
    ,不可分本末為兩段事
    ,灑掃應(yīng)對是其然,必有所以然”

    真正的道理無所不在

    ,道就在人倫日用中,不是離開現(xiàn)實另外有個道
    。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就是常道,要重在從人倫日用中去體悟
    ,這就很好地貫通了道與器
    。形而上與形而下,是貫通的還是分離的
    ,這是中西哲學(xué)乃至中西文化的一個關(guān)鍵性差別

    中國文化缺乏邏輯嗎

    有人說中國文化缺乏邏輯,要有也就是先秦名家有一點

    。這就讓人奇怪了
    ,邏輯和語言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
    ,沒有邏輯怎么說話
    ?中國人有自己的邏輯,有自己說話的一套規(guī)則
    。漢語是語境邏輯
    ,是在一定語境次序中決定這個詞的詞性和含義
    ,而不是脫離了語境去抽象地分析某個詞
    ,也不是脫離了語境、形式化地由大小前提得出結(jié)論

    如果認為邏輯就是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

    ,那么,就會覺得中國沒有邏輯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墒牵袊藥浊暾f話都是顛三倒四的嗎
    ?中國有中國自己的邏輯,只是我們沒有挖掘出來
    ,或者說
    ,因為西方人沒有認識到。

    停留在概念

    、思維的邏輯分析與純理性
    ,在中國文化里確實沒有發(fā)展
    。但中國文化的實踐性,不正是中國文化的特色嗎
    ?中國哲學(xué)有自己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為什么要用西方哲學(xué)的標準否定中國自己的哲學(xué)呢

    這就涉及思維方式的問題

    。舉一個例子:《道德經(jīng)》中的“道”
    ,很多人在分析“道”到底是精神實體還是物質(zhì)實體
    。這已經(jīng)是西方的思維方式了
    ,要去思索一個獨立于萬物之外的本原。

    如果我們不糾纏于某些具體的用語

    ,從整體上來理解老子的意思,“道”在哪里
    ?不是獨立于萬物之外有個“道”
    ,“道”就在萬物之中,離開了萬物沒有“道”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寧”

    天從“道”得到清的特性,地從“道”得到寧的特性

    ,“道”在不同的事物上表現(xiàn)為不同的特性
    。老子最推崇水
    ,“上善若水”
    ,觀水可以悟“道”。水是無形的
    ,但又可以隨物賦形。如果撇開這些而研究“道”是一個精神實體還是物質(zhì)實體
    ,就完全偏離了老子最核心的思想

    再如

    ,有一段時期
    ,人們常糾結(jié)于心與物哪個是第一性的
    ,誰決定誰。這其實就是西方思維方式
    ,先認為二者是分離的,再去追求統(tǒng)一的本原
    。中國哲學(xué)重點探討的不是哪個是第一性的問題
    ,而是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問題
    ,心與物在一起會有什么反應(yīng)的問題

    王陽明主張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過去我們認為是主觀唯心主義,以為他的意思是心產(chǎn)生了物
    ,其實并不如此

    《傳習錄》記載

    ,有一次,王陽明在外游玩
    ,朋友指著一棵開花的樹問
    ,它在心內(nèi)還是心外,王陽明回答道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
    ;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這里的“寂”是指不彰顯,但花是存在的

    。不是說心產(chǎn)生了花
    ,而是說心賦予了花以價值,心與花之間是相互感應(yīng)的關(guān)系
    。儒家講天人感應(yīng),佛教講心緣境由
    ,境由心顯
    ,都是要揭示心與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與意義。

    我們不能削足適履

    ,而要量體裁衣
    ,真正理解中國文化本身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

    近代以來,由于實證科學(xué)的影響

    ,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于標準化的思維方式
    。不同文化都是人類共同創(chuàng)造的
    ,正因為有類型上的差異,文化的互補才有可能
    。我們當然也要學(xué)習西方文化的優(yōu)點,但前提是要有文化主體性

    以西方哲學(xué)為標準解讀中國哲學(xué),就不可能了解中國哲學(xué)自身的特性

    ,結(jié)果往往是在解構(gòu)中國文化
    。我們不能削足適履
    ,而要量體裁衣
    。只有轉(zhuǎn)變思維方式
    ,去掉有色眼鏡,才能理解中國文化本身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
    ,發(fā)現(xiàn)中國文化對解決當前人生、社會問題的價值和意義
    ,也才能更好地選擇性吸收西方哲學(xué)的精華

    文章來源:北京日報/2020年/5月/11日/第011版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15559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雕塑家埃德加&#183;德加降生" rel="prev"> 法國畫家
    、雕塑家埃德加&#1···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拓跋浚僅活了26歲皇后李未央被賜死(歷史上《錦繡未央》中的李未央是誰)
    最近有唐嫣羅晉主演的歷史大劇《錦繡未央》熱播
    ,這部電視劇雖然制作有些粗糙,但還是深受好評
    七十二賢之閔損簡介閔損是個什么樣的人,
    隨著西方文化不斷輸出中國
    ,以前常用來當孩子睡前故事的各種典故
    ,漸漸的變成了西方的童話故事
    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背后有何原因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鮮卑族
    ,南北朝時北魏的開國皇帝,拓跋珪曾經(jīng)看上了一個女人,叫賀夫人
    ,這個賀夫人是拓跋珪母親的妹妹,也就是拓跋珪的姨母
    ,拓跋珪和這位姨母生下了一個兒子叫拓跋紹,拓跋紹性情很殘暴
    ,曾被父親拓跋珪懲罰過
    ,背后有何原因.png" alt="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
    ,背后有何原因" onerror="nofind(this)" >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你真的了解蘇烈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中華璀璨的文明中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中國是最早發(fā)明紙的國家
    ,早在東漢末年造紙術(shù)被改進之后
    ,紙變成為了人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物件
    。但是在古時候的紙是非常貴的
    ,往往只能是一些達官貴人或者說是皇族才可以使用的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png" alt="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onerror="nofind(this)" >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有一句話叫:“唐之元載
    ,宋之蔡京,明之嚴嵩
    ,清之和珅”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說唐代元載 !.png" alt="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 onerror="nofind(this)" >
    秦始皇屬意扶蘇,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秦始皇屬意扶蘇,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獯?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秦朝的滅亡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png" alt="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onerror="nofind(this)" >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年羹堯犯了雍正哪些禁忌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年羹堯(1679-1726)是清代康熙
    、雍正年間之人
    ,進士出身,官升至四川總督